孟子、荀子以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合集下载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有教育家,那么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

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

荀子认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教育,使人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并改善或扭转人的命运。

因此,荀子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

关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学者传播知识,不断增加学者的知识底蕴,使学者博学多识。

关于教育的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礼》和《乐》这两部儒家经典名著。

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名著对于规范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子道主要内容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在思想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之性恶”,因此必须以后天的教化礼仪来改造升华人性,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子道篇》论述的是孝悌之道,指子女应该怎么对待父母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荀子认为孝敬父母的孝道固然应该遵守,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人很小的德行,顺从上级也只是人的中德,只有遵守道义才是真正的有道德,这是人的大德,也可以说这是“大孝”。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的教育思想内容是什么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还有教育家,那么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荀子教育思想是什么,希望对你有帮助!荀子教育思想内容荀子是周朝战国时期的一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尤其是其独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的影响,乃至当今,荀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代社会政治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纵观我国的教育史,第一个注重“尊师重教”的价值观念取向,并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即是荀子,但是荀子特别强调,一个人的好坏是受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综合影响,而非先天决定。

关于荀子的教育思想的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教育的作用方面。

荀子认为,教育的最大作用或意义即在于将人“恶”的本性逐渐转化为“善”,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通过教育,使人的素质得以不断提高,并改善或扭转人的命运。

因此,荀子认为教育才是改变人生命运的关键因素。

二是在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方面。

关于教育的目的方面,荀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向学者传播知识,不断增加学者的知识底蕴,使学者博学多识。

关于教育的内容方面,荀子特别强调《诗》、《书》、《礼》、《乐》、《春秋》和《易》等儒家经典名著的重要性,尤其是《礼》和《乐》这两部儒家经典名著。

因为这些儒家经典名著对于规范学者的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荀子子道主要内容荀子,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尤其在思想上颇有建树,可以说是“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之性恶”,因此必须以后天的教化礼仪来改造升华人性,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荀子子道篇》论述的是孝悌之道,指子女应该怎么对待父母的道德和行为规范。

荀子认为孝敬父母的孝道固然应该遵守,但这其实只是一个人很小的德行,顺从上级也只是人的中德,只有遵守道义才是真正的有道德,这是人的大德,也可以说这是“大孝”。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

浅谈荀子的教育思想先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奠基时期。

这一时期所形成的教育教育实践方向和教育基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是先秦儒家三个最大的人物。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的思想继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吸收了先秦百家的精华部分,是政治、道德和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

他曾在齐国的稷下学宫长期执教,成为资望最高的“老师”,齐襄王时,三次任学宫“祭酒”,影响很大,是先秦诸子的最后一位大师(郭沫若语)。

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批判了传统的“天命论”、“君授神权”,并吸收了道家“道法自然”、墨家注重实践法家反对鬼神等思想,发展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先秦哲学推上顶峰。

在我国教育史上,他更是第一个提出“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家。

下面就荀子教育思想的几个方面做一点论述。

一、论教育作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

他写了《性恶》一文,认为人的本性都是好利疾恶的,并不存在仁义礼智等先天道德品质,如任其发展而不加节制,必然使社会产生混乱,这就否定了先天道德论。

那么,人之善从何而来?荀子认为:人之所以能为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是指人为,泛指后天一切人为的努力而使本性发生的变化。

他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化性起伪”。

人性本恶,任何人的道德观念,都不是本性固有的,而是“积伪”的结果,其过程就是由“性”向“伪”转化,“长迁而不反其初谓之化”。

最终达到与恶的本性彻底决裂,永远不再走回头路。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他说:“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儒效》)学习是人的素质和命运的决定因素,荀子否认了道德先验论,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具有唯物主义因素。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孟子教育思想 之
循序渐进 专心有恒
一、循序渐进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 孟子重视循序渐进地学习知识,他继承了 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 孔子“循循然善诱人”的思想,所谓“循循然” 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 意味着孔子善于按照次序、一步一步地进行诱 导。 1、“其进锐者,其退速。” 、 其进锐者,其退速。 2、“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 3、“源泉混混,不舍心昼 、 源泉混混, 盈科而后进, 夜,盈科而后进,放于四海 ”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 孟子主张专心致志的同时, 专心致志的同时 还提出了持之以恒 持之以恒的思想 还提出了持之以恒的思想
1. 他告诫学生说:"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孟子尽心上》)
山间小道经常去走就变成了一条路,如果有一段时 间不走,便会被茅草所堵塞。 2 .他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 犹为弃井也。 犹为弃井也。" 有所作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 还不见水,就停止挖掘,结果等于没挖。 3.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 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即使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晒它 一天,冻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长。
案例: 案例:
给 2 、 3 岁的宝宝在睡觉前讲故事 , 例如 小熊宝宝》 的绘本, 《 小熊宝宝 》 的绘本 , 可是事实上宝宝们是不 太爱听的。 若不照着书上的句子念, 太爱听的 。 若不照着书上的句子念 , 就让宝宝 认识一下各种东西, 就简单的指着各种东西念, 认识一下各种东西 , 就简单的指着各种东西念 , 小熊” 小兔” 小老鼠” 蛋糕” “ 小熊 ” , “ 小兔 ” , “ 小老鼠 ” , “ 蛋糕 ” , 草莓” 花朵 ......这样宝宝会听得特认 花朵” “ 草莓 ” , “花朵” ...... 这样宝宝会听得特认 还用小手指上面的图, 显得很喜欢的样子。 真 , 还用小手指上面的图 , 显得很喜欢的样子 。 那些长句子对于宝宝来说太难了, 那些长句子对于宝宝来说太难了,因为不 懂所以不爱听。而循序渐进的讲故事,以认知 懂所以不爱听。 循序渐进的讲故事, 的讲故事 形式的讲法她能明白,所以看得津津有味的, 形式的讲法她能明白,所以看得津津有味的, 等宝宝大些了再讲那些长的句子。 等宝宝大些了再讲那些长的句子。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更新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更新版)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地域文化教学考一体化网考形考作业试题及答案(更新版)100%通过2015年秋期电大把《地域文化》纳入到“教学考一体化”平台进行网考,针对这个平台,本人汇总了该科所有的题,形成一个完整的题库,内容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并且以后会不断更新,对考生的复习、作业和考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会给您节省大量的时间。

做考题时,利用本文档中的查找工具,把考题中的关键字输到查找工具的查找内容框内,就可迅速查找到该题答案。

本文库还有其他教学考一体化答案,敬请查看。

一、单选题1. 首创“飞白书”体的书法家是(1.00分)A. 褚遂良B. 蔡邕C. 锺繇D. 刘德昇2.《杂体诗》30首的作者是(1.00分)A. 谢朓B. 谢灵运C. 江淹D. 庾信3.《贞观政要》的作者是(1.00分)A. 魏徵B. 吴兢C. 岑文本D. 姚崇4.被称为“北方书圣”的书法家是(1.00分)A. 褚遂良B. 郑道昭C. 锺繇D. 孙过庭5.被南阳人称为“召父”的召信臣所属的朝代是(1.00分)A. 唐朝B. 西汉C. 隋朝D. 东汉6.被后人称为“商圣”的是(1.00分)A. 张衡B. 张仲景C. 范蠡D. 吴道子7.书法理论著作《九势》作者是(1.00分)A. 锺繇B. 蔡邕C. 蔡文姬D. 刘德昇8.《祭十二郎文》的作者(1.00分)A. 白居易B. 元稹C. 韩愈D. 元结9.散文成就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1.00分)A. 杜甫B. 白居易C. 韩愈D. 李商隐10.《壮悔堂集》的作者是(1.00分)A. 史可法B. 侯方域C. 彭而述D. 王铎11.《驴山公九锡文》的作者是(1.00分)A. 范缜B. 谢灵运C. 袁淑D. 谢朓12.《治安策》的作者是(1.00分)A. 韩非子B. 李斯C. 蔡邕D. 贾谊13.山水画论《林泉高致》的作者是(1.00分)A. 郭熙B. 李迪C. 李唐D. 吴道子14.被后人称为“科圣”的是(1.00分)A. 郑国B. 李诫C. 褚少孙D. 张衡15.《述归赋》的作者是(1.00分)A. 耿介B. 高拱C. 何景明D. 吕坤16.在宋代使“隶法复兴”书法家是(1.00分)A. 黄庭坚B. 蔡襄C. 王洙D. 苏轼17.游记散文《茅阁记》的作者是(1.00分)A. 韩愈B. 萧颖士C. 元结D. 贾至18.《大任先生传》的作者是(1.00分)A. 李斯B. 蔡邕C. 贾谊D. 阮籍19.《神灭论》的作者是(1.00分)A. 袁淑B. 谢灵运C. 蔡邕D. 范缜20.被称作“红杏尚书”的诗人是(1.00分)A. 程颢B. 宋庠C. 程颐D. 宋祁21.被称为“成周”的城市是(1.00分)A. 登封B. 洛阳C. 开封D. 商丘22.被后人称为的“诗圣”的是(1.00分)A. 白居易B. 杜甫C. 李贺D. 李商隐23.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的作者是(1.00分)A. 李迪B. 李唐C. 吴道子D. 荆浩24.豫中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1.00分)A. 郑韩文化B. 河洛文化C. 燕赵文化D. 陈宋文化25.被后人称为“字圣”的是(1.00分)A. 褚遂良B. 锺繇C. 吴道子D. 许慎26.被后人称为“医圣”的是(1.00分)A. 张衡B. 郑国C. 李诫D. 张仲景27.被称为“行书鼻祖”的书法家是(1.00分)A. 蔡邕B. 刘德昇C. 褚遂良D. 锺繇28.洛阳首作为国都的朝代是(1.00分)A. 西周B. 东汉C. 西汉D. 东周29.豫东文化区的主流文化是(1.00分)A. 河洛文化B. 陈宋文化C. 燕赵文化D. 郑韩文化30.自号“安乐先生”的是(1.00分)A. 张载B. 程颢C. 邵雍D. 程颐31.被书坛誉为“楷书之祖”的是(1.00分)A. 褚遂良B. 锺繇C. 蔡邕D. 刘德昇32.广义的中原指(1.00分)A. 河南省B. 黄河中游地区C. 黄河中上游地区D. 黄河中下游地区33.《苏学士集》的作者是(1.00分)A. 苏轼B. 苏辙C. 苏舜钦D. 苏洵34.中原被称为“楚风豫韵”的文化区域是(1.00分)A. 豫东B. 豫北C. 豫中D. 豫南35.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标准称谓是(1.00分)A. 审美文化遗产B. 伦理文化遗产C.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D. 无形遗产36.“南宋四家”属于中原画家的是(1.00分)A. 马远B. 刘松年C. 李唐D. 夏圭37.“画圣”吴道子为(1.00分)A. 晋涅阳人B. 唐阳翟人C. 隋汝南人D. 宋白波人38.被南阳人称为“杜母”的杜诗所属的朝代是(1.00分)A. 东汉B. 唐朝C. 隋朝D. 西汉39.《书谱》的作者是(1.00分)A. 郑道昭B. 褚遂良C. 孙过庭D. 王洙40.画家宗炳所属的朝代是(1.00分)A. 宋B. 西晋C. 东晋D. 唐1.孔子还乡祠位于(2.00分)A. 今夏邑县B. 今淮阳县C. 今永城市D. 今睢县2.被孔子称为“瑚琏之器”的弟子是(2.00分)A. 子贡B. 子张C. 曾参D. 子夏3.庄子所属的时代是(2.00分)A. 秦朝B. 春秋时期C. 西汉D. 战国时代4.《白虎通义》的作者是(A)(2.00分)A. 司马迁B. 司马光C. 韩愈D. 班固5.《唐律疏议》的作者是(2.00分)A. 魏徵B. 长孙无忌C. 李世民D. 杜周6.下列法家人物提倡“重术”的是(2.00分)A. 申不害B. 子产C. 慎到D. 商鞅7.律宗东塔派的创始人是(2.00分)A. 怀素B. 竺叔兰C. 神秀D. 僧一行8.《礼记》的作者是(2.00分)A. 戴圣B. 戴德C. 子思D. 子夏9.老子所属的时代是(2.00分)A. 西周B. 春秋末期C. 战国时代D. 秦朝10.制定《大衍历》人物的是(2.00分)A. 慧可B. 竺叔兰C. 僧一行D. 玄奘11.下列儒家人物被誉为汉景帝“智囊”的是(2.00分)A. 尹敏B. 晁错C. 魏满D. 张兴12.“儒”字最早见于(2.00分)A. 《论语》B. 《中庸》C. 《大学》D. 《孟子》13.弦歌台位于(2.00分)A. 今许昌市B. 今濮阳市C. 今汤阴县D. 今淮阳县14.《法经》的作者是(2.00分)A. 李悝B. 李斯C. 商鞅D. 韩非15.《道德经》诞生地是(2.00分)A. 西安终南山B. 今灵宝函谷关C. 新安县函谷关D. 今洛阳市老城16.世称“明道先生”的人物是(2.00分)A. 邵雍B. 程颐C. 张载D. 程颢17.说出“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人物是(2.00分)A. 申不害B. 商鞅C. 子产D. 邓析18.《杨朱》出自(2.00分)A. 《文子》B. 《列子》C. 《道德经》D. 《庄子》19.《论贵粟疏》的作者是(2.00分)A. 刘昆B. 郑兴C. 晁错D. 丁鸿20.下列人物不属于法家的是(2.00分)A. 商鞅B. 管仲C. 曾参D. 李悝21.说出“我以不贪为宝”的人物是(2.00分)A. 吴起B. 韩非C. 子罕D. 申不害22.列御寇是(2.00分)A. 郑国人B. 陈国人C. 宋国人D. 韩国人23.儒家文化在中原传播的第一个黄金时期是(2.00分)A. 东汉B. 唐朝C. 北宋D. 西汉1.制成世界上最早的立体地图——木图的是(2.00分)A. 张衡B. 刘禹锡C. 谢庄D. 谢灵运2.《强兵策》的作者是(2.00分)A. 李觏B. 岳飞C. 范仲淹D. 辛弃疾3.一般认为,墨子所属的时代是(2.00分)A. 东周B. 春秋末战国初C. 西周D. 战国时代4.中原节日的“浴佛节”是在(2.00分)A. 四月初十B. 四月十五C. 四月初八D. 四月初九5.中原节日的“人日”是指(2.00分)A. 正月初五B. 正月初二C. 正月初四D. 正月初七6.帝王信奉佛教最多的朝代是(2.00分)A. 东晋B. 宋朝C. 东汉D. 唐朝7.《天文》的作者是(2.00分)A. 甘德B. 僧一行C. 石申D. 范蠡8.在丧葬问题上,墨家主张(2.00分)A. 厚葬B. 天葬C. 节葬D. 据情况葬9.《伤寒杂病论》作者是(2.00分)A. 华佗B. 孙思邈C. 张仲景D. 玄奘10.中原节日的“春社”是在(2.00分)A. 立春后的第八日B. 立春后的第七日C. 立春后的第五日D. 立春后的第六日11.《美芹十论》的作者是(2.00分)A. 李觏B. 辛弃疾C. 苏轼D. 陈亮12.《天文星占》的作者是(2.00分)A. 甘德B. 石申C. 张衡D. 僧一行13.洛阳唐三彩始创于(2.00分)A. 唐朝B. 西汉C. 南北朝D. 东汉14.被誉为“禅宗祖庭”的是(2.00分)A. 白马寺B. 少林寺C. 嵩岳寺D. 相国寺15.《灵宪》的作者是(2.00分)A. 梁令瓒B. 甘德C. 张衡D. 李诫16.中原节日的“填仓日”是指(2.00分)A. 正月二十五B. 正月十六C. 正月十七D. 正月十五17.《大乘止观法门》的作者是(2.00分)A. 支遁B. 慧思C. 达摩D. 慧可18.创“五德终始说”的是(2.00分)A. 吕不韦B. 邹衍C. 公孙龙D. 管仲19.删补《九章算术》的是(2.00分)A. 张仲景B. 张衡C. 张苍D. 朱载堉20.农家的代表人物是(2.00分)A. 陈良B. 范蠡C. 许行D. 陈相21.《营造法式》的作者是(2.00分)A. 张衡B. 李诫C. 石申D. 甘德22.中原节日的“天医节”是在(2.00分)A. 八月一日B. 七月一日C. 七月十五D. 七月二日23.《乐律全书》的作者是(2.00分)A. 张仲景B. 朱载堉C. 张苍D. 僧一行24.中原节日的“秋社”是在(2.00分)A. 立秋后的第八日B. 立秋后的第六日C. 立秋后的第七日D. 立秋后的第五日1.明代的丽泽书院位于(1.00分)A. 襄城县B. 开封C. 商丘D. 郑州2.开封始称(1.00分)A. 汴梁B. 启封C. 大梁D. 东京3.《急救篇》的作者是(1.00分)A. 史游B. 王充C. 丁鸿D. 司马相如4.“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

中国传统管理哲学课程关于孟子“人性”思想的文献综述专业:2015级公共管理姓名:马天阔学号: 120150248摘要孟子关于人性的思想的论述是建立在孔子“仁”的道德伦理架构下从人之本性出发提出的。

孟子从个体生命体验和形式逻辑层面反复证明的一个观点为人性向善,人之本性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所代表的“仁”“义”“礼”“智”。

人性之善是与善恶相对之善,善不是绝对之善。

近些年来,学术界关于孟子“人性论”思想的讨论也是此起彼伏。

学者们大多就孟子提出人性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做了论述。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对研究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献进行回顾与归纳,并最终给出总结和作者自身的看法,希望能对今后研究孟子人性思想有所启发。

[关键词]孟子人性思想性善论一、引言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对儒家思想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思想家。

他以继承、发挥孔子的思想为己任,既为孔子提出的以“仁”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提供了“人性”的支撑,又将“仁”引入到政治领域,提出了著名的“仁政”学说。

孟子提出,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孟子认为这四种“心”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然本性,是人类有别于其他物类的根本标志。

这也成为其“性善论”的一个重要依据。

孟子的人性思想对于我们民族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特别是人性思想的研究也从未停止过。

学术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其人性论思想的来源、人性思想的内容以及孟子人性思想的意义几大模块。

本文就将从这几个模块对学术界现有观点进行一个回顾与归纳。

二、文献内容回顾2.1 孟子人性思想的来源要讨论孟子为什么要提出人性思想,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的去看看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

孟子之所以提出“性善说”,一方面与历史趋势紧密联系:孟子处于战国中期,当时各国先后建立了以封建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各路诸侯为了争夺土地和人民,相互间不断征伐,孟子认为百姓正在遭受巨大的苦难,人民希冀获得和平生活。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和荀子都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在教育思想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独特的观点。

下面将分别对他们的教育思想进行总结。

孟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天性论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天赋的良知和道德能力。

他强调要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本性,通过学习和修养来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品德。

首先,孟子认为教育应重视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他提出“性善论”,主张人性本善,人与其他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应该立志追求道德的完善。

他说:“君子以道育德,以德立人。

”这就是说,教育应当以道德为本,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其成为德行高尚、有品德的人。

其次,孟子认为教育应注重培养人的智慧。

他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主张人应当追求全面的教育,不仅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还要培养人的智慧才能。

他说:“能近取譬,能广学,能居其位,能行其事。

”这就是说,学生要善于模仿和学习,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根据自己的才能和位置去从事适合自己的工作。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教育如父母之爱”和“父母之爱才能引导孩子”的观点。

他强调教育应像父母一样关爱和引导孩子,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和爱护是孩子成才的基础。

他说:“父母之爱,莫大于此。

”这就是说,教育者应当用心去爱护孩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荀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性恶论和教育方法两个方面。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每个人都有自私自利的倾向,需要通过教育来纠正和改造。

他提出了以“正名、正视、正心、正方”为核心的教育方法。

首先,荀子强调教育应重视纠正人的恶习和纷争。

他认为人的本性恶,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得邪恶。

因此,教育的首要任务是纠正人的恶习和纷争,让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

他说:“人心本恶,至于君子,反本性而行之”,意思是说,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只有通过教育使之改造和纠正。

其次,荀子提出了“正名、正视、正心、正方”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正名,明确道德标准和规范;其次正视,看清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再次正心,坚守正义和道德;最后正方,合适地引导人们的行为。

孟子、荀子以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孟子、荀子以及《礼记》中的教育思想2015年春

“气”——精神状态。
他自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
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平常的善言善行
积累起来的。
立志多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
念和情感。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道德教育
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5. 动心忍性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2. 自省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 矛盾,首先要“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缺 点和错误。他要求学生遇事要善于进行自 我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道德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 起着约束作用,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 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高的标志。“克己 复礼为仁”。
3. 身体力行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二程 和朱熹相继作了编订,此后,《大学》从 《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 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被视为是与论述大 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中庸》也和《大学》一样,是从《礼记》 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中庸》 的章句也经朱熹重新编订过。
荀子非常重视乐教。孔子主张礼乐结合,乐 以养内,礼内修与外,立于礼,成于乐。墨 子曾有非乐的主张。荀子又重新提倡乐教。 “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他认为 礼的作用是使上下有别,乐的作用是使上下 和谐。“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 齐而不乱”(音乐中正平和,百姓就和睦而 不至于淫放,音乐严肃庄重,百姓就整齐而 不陷于纷乱。)
他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著名思 想。
1.存心寡欲 2.知耻改过 3.反求诸己 4.持志养气 5.动心忍性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中国思想史上,人性问题一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孟子和荀子都是继孔子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大师,但两人的人性论却有很大差异。

这一点一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文也打算将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做一比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大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人性思想。

一、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人性问题的是孔子,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言人性善恶。

到孟子时,各家各派的人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论”,世子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无名氏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子的人性论为性善论。

孟子不赞同告子“生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人的自然属性来定义“人性”,因为自然属性为人兽所共有,不足以表现人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人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滕文公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他发挥了子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行说,提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当然,他不认为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而是说人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是非之心,知之端也。

”(《孟子﹒公孙丑上》)对人生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自己后天的主观努力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子还把心、性、天贯通在一起,使其人性论具有神秘主义色彩。

他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长善救失”思想在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略论

“长善救失”思想在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略论

“长善救失”思想在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略论作者:胡玉洁尹逊才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5年第02期策划人语:2014年8月,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

制定国家规范的义务教育管理标准,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相关要求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策略和检验标准,将有效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内涵发展。

鉴于全国各地区的差异,管理标准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努力做到分类指导、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促进当地学校治理水平的提升。

那么,各地校长和教师是如何按照管理标准的要求规范自身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行为,把标准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从而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呢?本期,我们特约部分专家学者和一线的学校管理者,来共同探讨校长、教师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有定位。

(策划人:郝婵陈诚)【摘要】从进化论入手,提出儿童的科学基因与生俱来。

指出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儿童珍贵的好奇心至关重要;探究是学生获得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亲身探究获得的知识是儿童自己建构起来的,是儿童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儿童的;探究过程本身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不仅有利于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

【关键词】长善救失;《学记》;传播与发展【作者简介】胡玉洁,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专业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尹逊才,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

\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是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转向。

这一转向,内在地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优点与不足。

而这一点,早在两千年多年前,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学记》已经发现并明确提出,即“长善救失”。

可以说,这种思想无论是在中国教育史上,还是在世界教育史上,都无疑是惊人的。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墨子、孔子、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孟子”的主张分
别是什么?
墨子主张: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

孔子主张: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2)在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逐步改良政治 3)保守部分:维护周朝的“礼”,主张“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4)“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展私学老子主张: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庄子主张: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追求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

荀子主张:主张性恶论,人性善是教化的结果。

韩非子主张:提出“以法为主”,法、术、势结合的理论,集法家思想大成。

孟子主张: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简介:
墨子(生卒年不详),名翟(dí),东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的后代,生前担任宋国大夫。

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读:dān),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逝世于公元前471年。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及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及思想

中国古代的教育家及思想
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出现过“百家争鸣”的教育思潮,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教育家及思想。

而这众多的思想家与其思想的对应一般是许多学生容易混淆的,现在就几大学派的思想给大家做一个整理,希望能帮助大家准确区分。

儒家代表:
孔子:
1.克己复礼为仁
2.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3.诗书礼乐易春秋
4.因材施教
5.启发诱导
6.学思结合
7.最先对教师职业道德作了多方面的论述,形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的规范体系。

孟子:
1.最早使用“教育”一词;
2.“教者必以正”,提出了反省自躬、改过等道德修养的方法。

法家代表:
荀子:
1.“天地君亲师”,提高了教师地位
2.当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条件:“尊而有惮,可以为师;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凌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墨家代表:
墨翟:
1.“兼爱”和“非攻”
2.注重文史知识、逻辑思维能力和实用技术
3.获得知识的途径“亲知”、“闻知”、“说知”道家思想:
老庄:
1.“弃圣绝智”、“弃仁绝义”
2.“道法自然”,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的教育思想:
1.教育目的
他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通过实现“明人伦”为政治服务。

2.教育作用
教育是扩充“善性”的过程,进而达到治理国家。

3.教育内容
(1)“性善论”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

他的“性善论”指出:教育与学习是人的必须,也是人的可能;教育与学习必须遵循人的内在依据,发扬人的自觉性。

(2)教育的内容。

孟子提出了“大丈夫”的理想人格,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方法与内容。

4.教学方法
他提倡“深造自得”“启发思维”“循序渐进”“专心有恒”“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

5.教师作用
他对教师提出了一条标准,那就是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即作为教师必须首先自己明白,再去教别人明白。

6.社会价值
他对教育作用的阐述,对“大丈夫”理想人格的议论,对教学过程及教学方法的见解,无不体现了对人的主观作用的提倡。

孟子关于社会分工与教育的论述,也是人类经济思想史、教育思想史上的出色一笔。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

比较孟子与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孟子和荀子都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的着名代表人物,然而二者的教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也存在很大的区别:(1)共同点首先,在教育作用问题上,孟子和荀子没有什么分歧,二者都重视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教育的社会作用则是“行仁政”、“得民心”。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他认为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

教育通过讲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等“人伦”规范,普遍提高民众的仁义道德水平与智慧、能力,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天下也就“归仁”了。

荀子也是高度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的作用。

他指出凡人都可以通过“化性起伪”,改变自己的恶性,化恶为善,而成为君子甚至禹那样的高尚人物。

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因而,化性起伪是环境、教育和个体努力的共同结果。

其次,在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上,而这也有相同的见解,即都认为培养统治人才是教育的最高目标,并且都强调道德教育的是教育内容中的重要方面。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他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体。

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

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这一点,与荀子的要求教育培养推行理法的“贤能之士”的教育目标是不冲突的,而荀子整理“五经”为教育内容,与孟子“孝悌”的教育内容更是一脉相承。

(2)不同之处首先,在人性论上的分歧是二者最大的区别:孟子肯定“性善论”,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

荀子的礼治思想与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区别联系闻志立孟子和荀子都崇拜孔子,“仁”是他们所共同遵循的。

孟子和荀子都希望人都向“善”这个目标努力,最终达到“人皆可为尧舜”的宏伟目标。

荀子政治思想为礼治思想,孟子则为仁政思想。

前者出发点是性恶论,后者为行善论。

孟子的“性善”说,就是使人通过改造回复到善的方向。

荀子的“性恶”说,从性恶出发,用礼法在物质上多加调剂,避免人性向恶的方向发展,最终达到善。

因两人实现“善”的出发点不同,又因各自时代背景和个人性格不同,具体到政治方面也就产生了异同。

首先,所举政治范本。

孟子仁政范本是“法先王”,即夏商周以前的社会——尧舜时代,提出夏商周三代以来政治兴亡根本原因是不行仁政。

而荀子则提出“法后王”,以夏商周三代为礼治范本,提出治国根本是隆礼。

但两者相同的是思想核心都是复古,同样提出经济上恢复井田制,只是复古范本不同而已。

其次,政治思想侧重点。

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提倡推广、维护以仁爱为本的社会道德,主要着眼于道德教化。

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礼法并用。

吸收了法家的思想。

但荀子的礼法并用主张是建立在礼义为根本,法处于次要地位前提上的,故而与孟子的仁政本源相同,皆为孔子的仁义。

第三,对施行条件对象的要求。

孟子的仁政思想施行主要要求的是统治者能够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继而君主可以道德感召,进而君民同乐。

而荀子的礼治思想则要求统治者能够尚贤使能,并提出君主要善于择相。

但两者传承的都是孔子“克己复礼”思想,只不过孟子继承的是前半部分——“克己”,而荀子继承的是后半部分——“复礼”,并结合“举贤才”思想。

第四,国家和人民财富分配。

孟子的仁政思想提出“制民之产”,让人民有恒产,主张井田制、平均赋税和保护工商业,通过这样使统治者不和人民争利,有一定的幻想性。

而荀子虽也提出“国富民富”的主张,但其满足人民富有的方法却是以礼调节人的物质欲求,并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和薄税敛政策,通过这些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5页文档资料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5页文档资料

孔子孟子荀子人性论对道德教育的意义研究摘要:在人性论问题上,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孟子的人性理论是“性善论”。

荀子主张人性“恶”。

不管人性本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人性属于生成属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通过内省、学习和实践,克服人性的弱点,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向善前进,是道德教育的目标取向。

包括人性论在内的儒家思想在国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人类精神,然而中国20世纪从五四运动到“文化大革命”差不多有七十年时间在批判孔子、儒学,但中国大陆在大批孔子儒学的时候,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深受儒学影响又没有批儒的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这是为什么?批孔时将孔子儒学全盘否定,而国外许多发达的国家却对孔子有很高的评价,这又是为什么?儒家思想在中国,在世界的东方,也在世界的西方,并且在不同的文化圈,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欲治理社会必先认识人了解人,欲认识人必先认识人性了解人性。

如何认识人性?人性是否可变化?假如不可变该如何应对?可变又如何进行适度调控?什么因素决定或影响人性?这些一直困扰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头痛问题,是古今人类不断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即使在科学技术发达的当代依旧没有令人满意的结论,仍然处于继续探索之中[2]。

孔子、孟子、荀子,为人性的探讨做出了有益尝试,并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久远的影响。

一、孔子人性论思想《论语·阳货》载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相近”包括两层意思: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

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万有不同。

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

这表明人又有个性[3]。

在“性”与“习”中,人的先天本性固然重要,但也离不开后天的习染和教养。

刑昺疏:“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人皆相似,是近也。

孟子教育思想333

孟子教育思想333

孟子教育思想333蒙克(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轲3岁丧父,幼年得力于母教。

"孟母三迁"及"断机劝学"故事,成为家教佳话,广泛流传。

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曾游学于齐都稷下学宫。

40岁以后,游说各国,到过宋、鲁、滕,梁等国,虽倍受礼遇,终因其政治主张与时势不合,"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而先后离去。

最后再到齐国,被齐宜王聘为客卿,"受上大夫之禄,不任职而论国事" 。

齐宣王不肯实行孟子建议,孟子遂告老还家。

孟子一生从事教育工作。

他第一次到齐都稷下时,可能已开始聚徒讲学。

而最后一次到齐,"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 ,已是学生众多名躁一时的大师了。

孟子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 晚年还乡,专意讲学,与弟子公孙丑、万章等编成《孟子》一书。

孟子对孔子推崇备至,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叹息自己出生太晚,"未得为孔子徒也。

" 司马迁说孟子受业于子思之门人。

子思是孔子嫡孙。

子思的老师又是孔子高足曾参。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子思之儒"与"孟氏之儒"实为师承关系,后世称之为思孟学派。

战国时期,先有思孟学派,后有荀子学派,儒学得以大张。

唐代韩愈倡儒学道统说,自尧舜以至于孔子,接续孔子的则只有孟子,这是韩愈有意扬孟抑荀。

至此孟子为儒学正统传人成为定论。

孟子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而孟子本人也是以孔子继承人和捍卫者自许的。

孟子在新形势下发展了孔子思想。

他在"诚"本体基础上,构筑起包括天道观、性善论、仁政说、英雄史观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孔孟之道"奠定了儒家学说的根基。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以孟轲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和荀况为代表的荀卿学派的教育影响最大,代表作《孟子》。

1.思孟学派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作“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

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教育二字放在一起的。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持“性善论”,即人性本善,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是基于其“性善论”,其基本内容如下;①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善端,被称为“四端”,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扩充善端;②人性在本质上平等的。

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

圣人和一般人都具有“四心”,都拥有相同的发展潜力,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实际上,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③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

人性是“善”的,但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

教育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存心养性”即把人的天赋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二是“求放心”,即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总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提出来了“仁政”的学说,中心就是“民本”思想,强调“施仁政”“得人心”。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如下:①“人伦”即人道,是人类的本质表现,具体来说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孟子极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循序渐进


1.自求自得
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 自求自得。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 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 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孟子说:“君子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深造,是想使他 自己获得道理。自己获得的道理,就能牢固掌握它; 牢固掌握了它,就能积蓄很深;积蓄深了,就能左 右逢源取之不尽,所以君子想要自己获得道理。”

(一)教育的价值与功能 后期儒家进一步明确了“道德”是教育的核 心价值,教育的功能就是将道德化为政治, 达到治国安民的目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大学》 “发虑宪,求善良,足已小闻,不足以动众; 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 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学记》
4.循序渐进 认为教学和学习知识如同植物生长一样, 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而不能 “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 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 继承发展了孔子“欲速则不达”的思想。

1.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认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化性起伪” 的作用。 (1) 人的贵贱、智愚、贫富都决定于后天 的教育和学习。 (2) 承认环境对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把 环境的影响称为“渐”或“注错”;“蓬 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 黑。”“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 谓“就士”,即“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 而友之”,“学莫便乎近其人”。





3.启发引导
学习主要靠学生专心有恒,自求自得。教师也 并不是无所作为,而要积极引导。主要是启发学生 思维,指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 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 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 淑艾(yi)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2. 自省自克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与别人发生 矛盾,首先要“求诸己”,寻找自己的缺 点和错误。他要求学生遇事要善于进行自 我省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也。” 道德规范是公共利益的体现,对个人 起着约束作用,因此,需要个人克制自我, 善于自克才是道德修养高的标志。“克己 复礼为仁”。

荀子是先秦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封建 教育理论的开创者。他对封建教育的实际 影响并不逊色于孟轲,经他传授的儒经, 对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教育产生了巨大的 影响。
战国末期儒家学派在前人所提供的丰富教育 资料的基础上,对教育做了全面的总结,它 集中表现于《礼记》的《学记》、《大学》、 《中庸》等篇章中。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朝二程 和朱熹相继作了编订,此后,《大学》从 《礼记》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 《大学》提出了儒家对于大学教育目的、任 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被视为是与论述大 学教育之法的《学记》互为表里之作。

《中庸》也和《大学》一样,是从《礼记》 中分立出来,成为“四书”之一。《中庸》 的章句也经朱熹重新编订过。 《中庸》的基本思想是发挥儒家折中调和的 思想,即中庸之道。 《学记》一般认为是战国末期思孟学派的著 作,是中国历史上和世界教育史上一部最早、 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有关教育学的基本问 题都有精辟的论述,是一篇难得的好作品。

2. 强调学思结合,虚一而静 在学与思关系上,孟子比较强调“思”(思则得 之,不思则不得也。),荀子则比较重视“学”。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那么如何去“思”呢?荀子主张虚一而静。虚即 虚心。一就是专一,不分心。“虚”和“一”是 相通的,都是一种积极的求知态度。静就是要宁 静,不要胡思乱想。不要让梦幻和感情冲动扰乱 人的理智和正常的思维活动。



2.专心有恒
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精力集中,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的学习态度。 不论智慧高低,不论内容难易,能专心致志就能学 有所得,心不在焉就会一无所得。 不仅要专心致志,而且要持之以恒,不能“一曝十 寒”。 学习也要有避免中途而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 神。“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 弃井也。”(《孟子·尽心上》)


3. 坚持锲而不舍,贵在渐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 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他认为学习要从 小事做起(积微),坚持不懈(积久)。 积微见著,积善成德。“道虽迩,不行不 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4. 解蔽就偏,兼陈中衡 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 全面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蔽何以解?荀子提出“兼陈中 衡”的方法。“兼陈”就是把事物的各个 方面或各种情况都展示出来,摆列开来。 “中衡”就是通过比较权衡而确定或选择 适当的、中正的。

3. 身体力行
也可以说要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主张“敏于 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 其行”。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做不到就不 要说大话,放空炮。 衡量人才不能“听其言而信其 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4. 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 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过 则无惮改”,“不贰过”。




孔子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以“礼”和“仁”为核心,以 “孝”为基础的。“礼”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规 范和仪节,“仁”是这些准则、规范和仪节所包含的 基本精神,按孔子的说法是“爱人”或“忠恕”。 1.立志乐道 2.自省自克 3.身体力行 4.改过迁善
1. 立志乐道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志于道”,并且要达到“乐道”的境界。 解决立志乐道问题的关键是教育学生正确处 理远大理想与眼前利益的关系。“小不忍, 则乱大谋。”“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 不成。”“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 足与议也。”

孔子启发诱导的教育方法与他要讲授的基本内容有 关。仁的最基本含义是爱人,强制灌输是与仁爱的 情感直接抵触的。孔子信奉处世原则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也就是道德修养的自律和自觉原则。
2. 因材施教 要使启发式具有针对性,产生实效,首先就要明了 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才能志趣。 “由也果”(仲由果敢)、“赐也达”(端木赐通 达)、“求也艺”(冉求多才)、“柴也愚”(高 柴愚笨)、“参也鲁”(曾参迟钝)、“师也辟” (颛孙师偏激)、“由也喭”(仲由鲁莽) 在熟悉和了解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后,孔子就能有 的放矢地运用各种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求 知精神,并达到扬长避短、补偏救弊的效果。 子路和冉有都问“闻斯行诸?”他的答复竟截然相反, 就是根据两个人特点不一样,“求也退,故进之; 由也兼人,故退之”。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 而轻傅。” “言而不称师谓之畔(叛),教而不称师谓 之倍(背)。”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 以为师;耆(六十)艾(五十)而信,可以 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 论,可以为师。”


“非我而当者,我师也;是我而当者,我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这是对孔子 “当仁,不让于师”精神的继承。 荀子还承认学生可以超过教师。“青出于 蓝而胜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孟子、荀子以及《礼 记》中的教育思想
1、私学兴起的原因。
2、稷下学宫的办学特色。 3、官学和私学的区别。 4、孔、孟、荀子关于人性的观点。 5、简述孔子的教学思想和原则。
孔子“启发”式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结合。
孟子“存养”式 荀子“积渐”式


1. 启发诱导 孔子教育方法的最基本原则。主要是解决教师的主 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矛盾。放弃教师的主导 作用是不对的,限制或压抑学生的积极性更是十分 有害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 复也。”按照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 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 发,谓达其词。” 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 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 识的门扉,端正思维的方向。
1. 存心寡欲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 子存之”。君子和庶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保 存“良心”,扩展“善端”。这一教育宗旨 就决定了孟子的教育方式是“存养式”的。 孟子认为存养和发展善端的障碍来自人的欲 望,主张以“寡欲”的方式来存养本心。欲 多则善少,欲少则善存。

2. 知耻改过 孟子认为一个人如果欲望太多,就会做出不 义的事来,做了坏事,如果知道羞耻改过, 就会恢复本来的善性,所以“人不可以无 耻”。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过则勿惮改” 的思想,进一步指出“闻过则喜”“见善 则迁”。

3. 反求诸己 从性善论出发,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 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皆反求诸 己”。 特别提出“慎独”的修养方法,要自我反省、 自我监督、自我评价。 认为人的祸福,也决定于本人的作为。要 “自求多福”,不可“自作孽”。

4. 持志养气 认为道德教育的首要问题便是“尚志”、 “持志”,即坚持崇高的志向。与孔子不同 的是,孟子提出了立志与养气的关系。他认 为,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 “气”——精神状态。 他自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 气是靠“养”出来的,是靠平常的善言善行 积累起来的。 立志多属理智活动,养气主要是培养意 念和情感。理智和情感的统一,是道德教育 中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关于教学的主张,因其和孟子的哲学思想 体系不同,孟子主张“内发”,荀子主张 “外铄”。 1. 主张“闻见知行”,以行为重 2. 强调学思结合,虚一而静 3. 坚持锲而不舍,贵在渐积 4. 解蔽就偏,兼陈中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