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发挥

合集下载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张仲景《伤寒论》的内容及贡献[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8-03-21 16:26:34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著。

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三世纪初。

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伤寒论》全书共12卷,22篇,397法。

除去重复之外共有药方112个。

全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及如何进行辩证施治的方法。

他把病症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种,即所谓“六经”。

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的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症候归纳出症候特点、病变部位、损及何脏何腑,以及寒热趋向、邪正盛衰等作为诊断治疗的依据。

该书总结了前人的医学成就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系统地阐述了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俱全,在中医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承先启时的作用,对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具体他说,他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疗方法,也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辩证论治的规范,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为后世医家奉为经典。

《伤寒论》尽管主要是指导临床各科,但其中亦有不少宝贵的养生学思想,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是张仲景养生学的基本出发点和指导思想。

正如《伤寒杂病论·自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之语所云,仲景之学。

是在继承了《内》、《难》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

因而,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张仲景便自然地以《内经》天人相应的整体观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作了进一步的阐发,他曾指出:“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见《伤寒论·自序》),“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见《金匾要略方论。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2篇)

2024年学习《伤寒论》心得体会范文《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经典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所著,并在其后的几个世纪中广泛传播和应用。

作为一名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在2024年有幸研读了《伤寒论》,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古代医者对于疾病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研究。

《伤寒论》以一种系统的方式描述了多种类型的伤寒病及其病理特点、病理变化、治疗方法等。

其中,明确的病状描述和丰富的病案例分析,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研读《伤寒论》,我学到了很多关于疾病的新知识,也对中医诊疗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明白了中医的核心理念之一:治未病。

在文章中,张仲景提出了“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不可治之病”的观点,强调预防疾病的重要性。

中医注重通过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来保持健康,强调个体的整体健康状况对疾病的防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一理念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开始更加注重养生、保持身体的平衡,以预防疾病的发生。

《伤寒论》也给我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疾病的思路。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观察和个别施治,与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的方法有所不同。

《伤寒论》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治疗方法,如辨证论治、方剂应用等。

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使中医能够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发挥独特的优势。

通过学习《伤寒论》,我对中医治疗方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增强了我在未来临床实践中的应用能力。

此外,《伤寒论》的学习也让我深感中医学的博大精深。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其中,包括了中药学、针灸、推拿等多个方面。

《伤寒论》对这些领域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和参考文献。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开启了我更深入学习中医的大门。

综上所述,《伤寒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丰富的学习收获。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

方有执对《伤寒论》的重大发挥
卫、 营、 伤 营卫 俱 伤 为 纲 。方 氏据 此 将 太 阳篇 分 为 卫 中风 、 伤 寒 、 营 营卫 俱 中伤 风寒 三篇 。将 桂 枝 汤 证 及 其 变 证 一 类 条 文 列 人 “ 中风 篇 ” 麻 黄 汤 证 卫 .
主 错 简 , 新 考 订 , 重 新 调 整 了 篇 次 、 文 , 对 重 并 条 他
肌 表 营 卫 之 气 与 邪抗 争 , 则形 成 太 阳病 , 太 阳为 故
医 家 已在研 究 《 寒 论 》 伤 上作 了一些 新 的尝 试 。如
病最 易 , 而其 邪 之 出 入 , 病 之 传 变 , 最 能反 映 疾 又 伤 寒 的顺 逆 。所 以说 , 经 应 以太 阳为 纲 。故 方 氏 六 在 《 问》 或 中指 出 : 经 为 纲 , 为 目 , 经 皆然 也 , “ 变 六 太 阳一 经 , 关 有 始营 卫 之 道 二 。”】 ‘ 寒 本 天 紧 [2 风 ]
机一 条 , 纲 一 经 纲 领 , 择 本 经 至 当之 脉 证 而 表 提 必
及 条 文前 有 “ 寒 ” 字 的列 人 “ 伤 寒 篇 ” 青 龙 伤 二 营 。 汤 证 及 有 关 营 卫 两伤 的条 文 ,如桂 枝 麻 黄 各 半 汤
证 、 枝二 麻 黄一 汤 证 、 枝 二 越 婢 一 汤 证 等 列 人 桂 桂 “ 营卫 俱 中伤 风 寒篇 ” 他 说 : 经 为 纲 。变 为 目。 。 “ 六 经 皆然 也 。 太 阳 一经 , 紧关 有 始 病 营 卫 之 道 二 . 所
不 解 。 纠 正这 种 混 乱局 面 。 要 满足 医疗 和学 习的需 要 , 迫 切要 求 有 一个 新 的读 本 。宋 代 以来 , 些 则 一
对 伤 寒 六 经辨 证 。 氏认 为六 经 应 以太 阳 为纲 。方 方 氏认 为 太 阳 主 人 身 之 表 , 外 邪 袭 人 , 犯 肌 表 , 而 首

经典发挥——从《伤寒杂病论》到临床

经典发挥——从《伤寒杂病论》到临床
白, 脉沉 涩细缓 。乃肝寒 脉凝 , 行 当归四逆 加吴 茱 萸 生姜 汤 方 , 当 去渣取 汁温 服 , 2次 。 血 用 日 不通 , 致月经 停 止 , 导 而病 “ 经” 归 、 闭 ; 白芍 、 枣 活血 养 血 , 红 细辛 温经 按 : 人 厥 阴, 随 其 厥 阴之 病 则 治宜养 血通脉 , 温经散 寒 ; 当归四 散寒 , 拟 桂枝通血分之 阳 , 木通通 经络 化 , 素问 ・ 《 至真 要 大论 篇》 : 帝 说 “
春月某 日就诊 。1年前 开始 发 生月 则稽 迟 , 而不 行 ” 故其 小 腹 不温 泣 ,
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 之滞 , 草补 中以益血 气生化 之源 , 日: 阴何 也 ?歧 伯 日: 阴 交 尽 甘 厥 两 当归 1 2克 , 枝 1 桂 0克 , 白芍 吴茱萸 、 以逐 陈寒 , 生姜 共奏养 血通 也” 。两阴交 尽 谓之 厥 阴 。厥 阴为
・作 者 单 位 湖 北 中 医学 院 (30 1 40 6 )
厥 阴为病 , 进则 阳胜而发 热 , 退则 阴
Ta i o a hn s dcn o r a 2 rdt n lC ieeMe iieJ un l 1 i
维普资讯
中医药通报
20 0 7年 l 0月
木通 1 0克 , 甘 草 1 炙 0克 , 茱 萸 姜 、 为 桂枝 汤 , 和 营卫 , 和 吴 红枣 善 调
1 0克 , 姜 1 。 生 0克
以上煎 服 , 2次 。 日 药 服 5剂病 愈 。
血气 , 阴阳顺接之常 , 寒去脉 复其 使
通 , 回经 潮 , 服药 5剂病愈 。 厥 故
按 : 素 问 ・上 古 天 真 论 篇 》 《 说 : 女子 ……天癸至 , 脉通 , 冲 “ 任 太 脉盛 , 事 以 时下 ” 月 。王 冰 注 : 所 “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

伤寒论心得体会(优秀5篇)伤寒论心得体会篇1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医学经典,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理论,并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

中医强调“天人合一”,注重阴阳平衡、气血畅通,治疗上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注重患者的自我调养和保健。

这些理念在《伤寒论》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强调了“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注重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使得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能够逐渐恢复健康。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

首先,我发现自己在理论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学习和理解。

其次,在实践中,我发现自己还需要更加熟练地掌握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灵活运用。

最后,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一些感悟和收获。

首先,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得治疗更加有效。

其次,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各种治疗方法,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最后,我也学会了如何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使得治疗更加顺利。

总之,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医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伤寒论心得体会篇2学习《伤寒论》让我深刻地理解到,中医不仅是理论知识的积累,更是实际病例的处理和诊断。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对《伤寒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这部经典著作涵盖了中医伤寒病的防治原则,它所提出的“六经辩证”分析方法,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是中医对疾病发展过程的分类,每种经都有对应的病症和治疗方法。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完整word版)《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2014-12-12 09:52:57 伤寒之要+《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骨刺消痛汤.膝骨关节炎+中医治疗膝关节病汇总伤寒之要天地混沌,本是一气,动而分阴阳,阴阳三分,遂有六经(经字应该是病字,从俗,下同),阳经在上当下行,阴经在下当上行,阴阳相交,身体安泰。

阳经不降即为病,阴经不升即为病。

故太阳不降,麻桂以开之,令其降;阳明不降,白虎、承气以清降之,少阳不降,小柴胡汤以降之,(柴胡不是升药,观本经即知)此三阳病之大要。

太阴不升,理中辈;少阴不升,四逆辈,厥阴不升,乌梅丸,当归四逆汤等,此三阴病之大要。

总其要,阴病在一个升字,阳病在一个降字,明乎升降两字,可知伤寒论之要义矣,以此观伤寒,自有居高临下之势,否则徒研方证,流散无穷矣。

《伤寒论》解读与临床运用道家思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瑰宝之一。

作为中华民族的本土宗教思想,道家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是历史和逻辑的必然。

从历史发展分析,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体系的建立和道教的创立有共同之处,两者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等的实践活动,都曾经为中国传统医学和道教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

春秋时期《老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道家主要经典的产生,此后的《管子》、《庄子》、《列子》、《淮南子》等著作进一步继承和阐发了道家思想,强调“道常无为而无所不为”、“道法自然”、“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观点,一直为后世所推崇。

道家学说,其义精深,其奥无穷,除了在哲学和政治上发挥过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以外,对于中医学的发生、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先秦两汉道家与医药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表现在道家著作中含有医药成分,而且表现于当时的医药著作里也具有道家思想,诸如托名道家人物,援道入医,提倡恬淡养生,追求长生乃至不死等。

现今所知的汉代医药著作,大致包括五个部分:一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提及的医著;二是《汉书?艺文志》中著录的“方技”著作;三是《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述及的方技书;四是流传至今的、据汉学者考证为汉代的医药著作;五是1973年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医学帛书、竹简。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

《伤寒论》方临证应用体会2017-08-12读《伤寒论》最重要的是用于临床,不仅要明白条文的意义,还需前后文义对照相互贯通,并结合各家的注释和自身的理解,再通过临床实践去掌握。

浙江省名中医牟重临教授深研经典,临床使用经方得心应手。

笔者随师临证,体会牟师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从条文意义,推导病机;以方测证,联系相关理论引伸临床应用;对一些错综复杂的病证,则抓主证与主方,随证配合用药,使用方切中病机;对复杂多变的病症,常与时方交互使用,使经方与时方起着互补作用。

下面试以举案例解析所述观点,以飨读者。

1 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掌握《伤寒论》方证,要理解条文意义,抓住病机,推导临床应用。

如大青龙汤治太阳病、溢饮,临证要掌握“发热、恶寒、无汗而烦躁”之主症,即表实里热证,立治法为解表清里而使用本方。

例1:王某,男,35岁。

2003年10月7日初诊。

头痛反复发作5年,每受风寒则头部疼痛剧烈,常用各种止痛片得以缓解。

诊见:前额头痛连及后项,恶寒肢冷,无汗,烦热口干,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小滑。

外表为风寒所束,内有郁热,证属大青龙汤证。

处方:麻黄、桂枝各6 g,苦杏仁10 g,石膏30 g,细辛、甘草各5 g,生姜2片,红枣5枚。

每天1剂,水煎服。

服3剂即头痛消失。

再以上方加减调理10余天,诸症悉除,追访1年未复。

从方证来看,大青龙汤是属于表实里热证,以发表清里治法,主药是麻黄、桂枝配石膏。

大青龙汤是表示一个治法,方从法立,临床治疗表实里热病证不一定用大青龙汤,比如以细辛、防风配合生石膏、炒栀子治疗神经性头痛;白芷、川芎配黄芩、蒲公英等治疗鼻窦炎头痛等表现表实里热者,亦颇有效,此乃师其法,毋泥其方。

当然,被誉为医方之祖的《伤寒论》方无疑是范本,须通透理解方能不囿于教条而运用自如。

抓住大青龙汤证的表实里热表现,并不限于仲景所论之病,可推向临床治疗多种疾病,如外感高热、流感咳嗽、支气管肺炎、过敏性鼻炎、急性肾炎、荨麻疹等都是按表实里热病机使用。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伤寒论》理论与实践


如太阳病篇,共有条文178条,方剂74个,而讨 论太阳病典型病证的只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而 大部分则是讨论其兼证、变证、类似证的证治,其 中变证尤多。就其论主证的证治,亦多非典型的, 如太阳中风证的证治,其典型的条文只有12、13、 95条,以发热、恶风寒、汗出、脉浮缓为其典型脉 证,其主方是桂枝汤。

《伤寒论》的精华在于其丰富而灵活的辨证论治 的思维方法,所以,我认为,讨论《伤寒论》的理 论对中医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从辨证方法和 治法方药两个方面展开。下面我想重点谈谈《伤寒 论》方剂研究与临床实践这个话题。 《伤寒论》虽说是113方,因禹余粮丸(88条) 有名无药,又有4方是单味药(蜜煎方、文蛤散、猪 肤汤、甘草汤),所以具有配伍意义的实际上只有 108方。

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 汤,如前法。” 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 之。” 379条“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论》虽以六经病分篇,但对六经病 的主证主方论述不多,绝大部分是探讨非典 型的、证情疑似的、病势不定的复杂证候。 通过对这些复杂病情的讨论,从而揭示诊察 的规律和方法。

2.实验研究
例如历来争论最多的桂枝汤的作用,是发汗还是止汗? 富杭育等对桂枝汤的实验研究表明,桂枝汤有双向调节作用, 即在不同的机体机能状态下,既能发汗,也能止汗,既能使 过高的体温下降,又能使低体温恢复到正常水平,证明了古 人“无汗能发,有汗能止”的论断。
查显元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药物组成进行了实验研 究,实验方分为:桂枝汤加茯苓白术、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 术、桂枝汤去芍加茯苓白术。实验结果表明,桂枝汤加茯苓 白术汤在镇痛、解热、发汗、利尿等作用为优,提示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的药物组成以桂枝汤加茯苓白术为妥。。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

《伤寒论》的学习体会1、深刻领会六经辨证之精髓《伤寒论》是中医辨证论治专书,是中医临床各种辨证论治方法的源头。

学习《伤寒论》六经辨证,要在掌握各经提纲辨证的基础上,还要掌握其变法,及其合病、并病,注意疾病的动态,注重整体联系,有时还要学会逆向思维,做到知常达变,才能真正领会其精髓。

不明之处,应注意旁参诸家之说,如关于伤寒六经的病位之义,《柯氏伤寒论翼笺正六经正义》说:“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

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立说。

凡风寒湿热,内伤外感,自表及里,有寒有热,或虚或实,无乎不包。

”石芾南《医源论张仲景伤寒论》对病位更有明确发挥,曰:“表里以六经分,明邪所入之门,经行之径,病之所由起由传也。

上下以三焦分,以有形之痰、食、水饮、渣滓、瘀血,为邪所搏结,病之所由成也。

”关于疾病的传变,国医大师何任教授曾总结《伤寒论》中涉及传经问题较明显的条文如下:①“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脉若静者,为不传。

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4条);②“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

”(250条);③“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

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266条);④“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41条);⑤“太阳病……如其不下者,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

”(246条);⑥“……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

”(99条);⑦“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

”(279条) 本人体会,以上仲景所述伤寒之传与不传,主要与正气之强弱、病邪之重轻及是否药误有关。

2、要纵横比较,融会贯通(1)注意前后联系总结比较如少阴三急下证与阳明病三急下证的比较;少阴病篇真武汤证与太阳病篇太阳变证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前后比较;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与阳明病篇阳明津伤水热互结的猪苓汤证前后比较;比较吴茱萸汤用于阳明病“食谷欲呕”(243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309条)、厥阴病“干呕,吐涎沫,头痛”(378条)。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乌梅丸析义及临床应用《伤寒论》中有关乌梅丸的论述共1条,即第338条:“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

”1原文析义“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

”此处“脉微而厥”,既可见于“脏厥”,亦可见于“蛔厥”。

“肤冷”,是指营卫衰败,致全身皮肤皆冷,实为后天之气将竭之兆。

躁,肢体躁动不宁,表述外在的动作状态[1],单独出现多提示神志不清。

若因于寒者,为阳虚阴盛或有阴无阳之危候。

如“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344),“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不烦而躁者,死”(298),两条均现厥逆、躁动,属虚阳浮越,阴阳即将离决之象,故“死”不治。

对于同样出现厥、躁且伴见肤冷之“脏厥”,业已无力挽回,仲景亦未示方施治。

对照第343条,若“六七日”,“烦躁”而无肤冷之时,尚可用“灸厥阴”以期厥还病退。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

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

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

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

”此处说明除“脉微而厥”外,“蛔厥”还应表现有“吐蛔”、“时烦”之症。

蛔为阴虫,寄生肠中,既可耗损局部之阳气致阴盛生寒,又能摄取水谷之精微使气血匮乏。

“下益寒,上益热”,蛔“遇寒则动”,“上入其膈”(上属阳位;膈当指胃),神明被扰,“故烦”。

烦,心烦意乱,表述内在的情志状态[1],单独出现多指邪气不甚。

蛔入膈就阳(亦可因他阳施救),“得温则安”,故“须臾复止”,“病者静”,如此反复,可加重阳虚生寒。

此处之“脏寒”当指“肠寒”为是。

食之气味亦蛔之所喜,故“蛔闻食臭出”。

蛔动则“又烦”;蛔欲得食而更上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故“呕”、“自吐蛔”。

大冢敬节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大冢敬节 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大冢敬节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
(原创版)
目录
1.大冢敬节的《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概述
2.该书的特点和优点
3.该书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4.推荐读者群体
5.与其他相关书籍的对比
正文
大冢敬节的《临床应用伤寒论解说》是一本关于伤寒论的学术著作,旨在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剂。

这本书的特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解析,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同时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也可以作为了解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学术的参考书。

该书的主要优点在于其朴实的语言和实用的方剂解读。

作者大冢敬节先生作为古方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伤寒论的方剂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因此在书中对一些方剂的解释和应用有着独特的见解。

此外,该书对于伤寒论的理论知识也有着系统的介绍,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伤寒论的理论体系。

然而,这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对于一些冷门方剂,书中并未给出详细的解释,例如麻黄升麻汤。

其次,作为古方派的代表,大冢敬节先生在书中并未充分发挥《药征》的长处,对于许多方药之间的关系和差别的解释略显不足。

总的来说,这本书适合初学者和中级读者学习伤寒论,特别是对于想要了解日本汉方医学古方派学术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第1页共1页。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

《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伤寒论》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的一本医学经典,其中的小柴胡汤是非常常用的一种中药方剂。

它具有温中解表、调和气机、舒肝利胆等功效,被广泛使用于临床治疗不同类型的疾病。

这篇文章就围绕《伤寒论》中小柴胡汤的灵活运用来阐述一下它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小柴胡汤的组方配伍非常重要,其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大枣的比例是1:1:1/2:1/2:2,这种组方主要针对“太阳病”减轻症状。

此外,小柴胡汤还可加减药材,适应不同的疾病。

比如可以加入茯苓、甘草、枳实等治疗肝胆湿热、暑湿病及黄疸等疾病;也可以加减黄连、黄柏来治疗肝胆湿热、黄疸、脾胃湿困等疾病。

二、小柴胡汤适应症小柴胡汤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如下面的症状可以考虑用小柴胡汤治疗。

1. 感冒发烧小柴胡汤主要针对太阳病减轻症状,如表现为风寒感冒、身体发热,可以采用小柴胡汤加入生附子等药材来治疗。

2. 脾胃不和小柴胡汤也适用于治疗脾胃不和的症状,如肚子胀气、反酸、少食,可以加入干姜、木香等药材。

3. 月经不调对于女性来说,小柴胡汤是一种很好的调理月经不调的方剂,可以加入当归、川芎等药材。

三、小柴胡汤的注意事项虽然小柴胡汤是一种中药方剂,但是使用过程中还是需要注意一些事项的。

1. 禁忌大便干结不宜使用小柴胡汤。

2. 剂量剂量很重要,如果用量过大会导致过敏等不良反应,用量不足则无法发挥疗效。

一般建议成人每次15克左右。

3. 使用时间小柴胡汤用水煎出后,一定要在一定的时间内服用,否则会导致药效下降。

综上所述,小柴胡汤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药方剂,对于许多现代人的身体不适具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但是使用前需要注意它的组方配伍,适应症和使用方法等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疗效。

真武汤方证浅探与临床发挥

真武汤方证浅探与临床发挥

真武汤方证的病理机制为阳虚水泛,土湿木郁,真武乃北方镇水之神,一龟一蛇居焉,共主水火之权,是一首灵动而神妙的经方。柯琴曰:“真武,主北方水也,坎为水,而一阳居其中,柔中之刚,故名真武。取此名方者,所以治少阴水气为患也。”(《伤寒论附翼·卷下》)对方中芍药的作用,诸家注释多为“抑附子刚燥之性”,黄元御曰:“附子温癸水之寒,芍药清乙木之风,生姜降浊而止呕,苓、术燥土而泄湿也。”(《伤寒悬解·卷十一》)一语破解了医圣制真武用芍药之真谛,笔者受这一理论的启迪,临床用真武汤治疗多种疑难病,疗效良好。
《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类经图翼·大宝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数论阐述人之生命全赖乎阳气之运作,医圣洞悉阴阳大道,尤尊阳气在健康长寿、疾病转归过程中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揣摩此亦医圣制真武、四逆等顾护阳气方药之宗旨。
1996年11月5日二诊:病情好转,临床高血压症状减轻,尿量明显增加,下肢浮肿明显消退,血压:155/110毫米汞柱,仍守前方7剂。
1996年11月12日三诊:诸症明显好转,尿量尿色正常,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悸胸痞亦有缓解,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象和缓,两尺脉较前有力。血压145/105毫米汞柱。基本正常心电图,尿蛋白(+-)。仍守上方,加黄芪50克,地龙18克,嘱服30剂,每周测量血压1次,低盐低脂饮食。
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伤寒入少阴之脏,证候日趋加重,二三日至四五日病势仍未有效控制,肾阳衰微,寒水泛滥、土湿木郁,沦落寒水之中,迫于己土,攻冲不已则腹痛,不能温阳化气则水谷并下注于二肠泻利不止。湿流关节,淫泆四肢故沉重疼痛,甚或肿胀,或咳,或呕,小便或利或不利总因水寒土湿,枢轴莫运,四维升降失司所致。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伤寒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总结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伤寒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总结

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伤寒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总结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伤寒论》课堂教学创新实践与总结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发展,传统经典著作《伤寒论》在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日渐凸显。

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还存在不少困难。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伤寒论》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创新实践。

一、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伤寒论》中包含了大量的典型病例,这些案例是学习《伤寒论》的有效工具。

课堂上,可以引入一些与实际临床相结合的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理解《伤寒论》中的理论内容。

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病情、病机和应用原则,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引入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传统的《伤寒论》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的听讲为辅。

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应该引入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实践性教学,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伤寒论》不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本实践指南。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伤寒论》,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实践性教学。

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临床实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到临床工作中,通过与患者交流和观察,来学习和实践《伤寒论》中的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伤寒论》的思想和方法。

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伤寒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理论知识,更是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要让学生理解《伤寒论》中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学术研究和学术报告等活动,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伤寒论》中耳鼻喉条文整理与临床

《伤寒论》中耳鼻喉条文整理与临床

引言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疾病及杂病治疗规律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医 学的瑰宝。书中详细记载了多种疾病的病因、病理、证候、治则和方药,其中也 涉及了许多与耳鼻喉相关的条文。这些条文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因 此本次演示对《伤寒论》中耳鼻喉条文进行了系统整理,并探讨了其在现代临床 医学中的应用。
同时,《内经》关于饮食、作息等方面的论述,也为现代健康管理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
案例分析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内经》条文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我们来看一个实际案 例。
一位40岁的女性患者,长期从事IT行业,由于工作原因,经常熬夜加班,饮 食不规律。最近半年,她发现自己的月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了闭经的情况
在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巧。首先,我购买了多本《伤寒论》 相关书籍,如《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诠释》等,以便从不同角度理解原著。 同时,我还利用网络资源,加入了一些中医学习群组,与同行交流心得和体会。 此外,我还积极参加了各种中医培训和研讨会,以便更好地掌握《伤寒论》的临 床应用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首先,由于《伤寒论》涉及的病 种繁多,而且症候复杂多变,因此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其次,掌握《伤寒论》中 的方剂和药物配伍也是一大挑战,需要反复记忆和练习。最后,将《伤寒论》的 理论应用到实际临床中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实践经验。
。结合她的症状和体征,我们可以通过《内经》的相关条文来进行解析和施 治。
首先,《内经》认为,女性月经的正常与否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密切相关。 根据“女子以七为数”,女性在30到40岁期间,由于肾气逐渐虚弱,可能出现月 经减少或闭经的情况。此外,“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 下”,说明月经来潮与肾气充足、冲任二脉的通畅有关。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

伤寒论113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伤寒论 113 方的病证病机治法方药》《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其中记载的113 方是中医方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方剂历经千年的实践检验,对于治疗各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桂枝汤。

桂枝汤所针对的病证,多是外感风寒表虚证。

其病机在于卫强营弱,即卫气浮盛而营阴不足。

患者往往表现出恶风发热、汗出头痛、鼻鸣干呕等症状。

治法以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为主。

其方药组成包括桂枝、芍药、生姜、大枣和炙甘草。

桂枝辛温,解肌祛风,助卫阳;芍药酸寒,敛阴和营。

生姜助桂枝解表,大枣助芍药和营,炙甘草调和诸药。

麻黄汤则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

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

患者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

治法为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为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

麻黄开腠发汗,宣肺平喘;桂枝解肌发表,温通经脉;杏仁降利肺气,与麻黄相伍一宣一降,以恢复肺气之宣降;炙甘草调和诸药。

小柴胡汤主治伤寒少阳证。

病机为邪在少阳,经气不利,胆胃不和。

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

治法为和解少阳。

方中柴胡透泄少阳之邪,疏泄气机之郁滞;黄芩清泄少阳之热;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扶正,御邪内传。

白虎汤用于阳明气分热盛证。

病机为阳明热盛,充斥内外。

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等。

治法为清热生津。

其药有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石膏辛甘大寒,清泻肺胃之热;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滋阴;粳米、甘草益胃护津。

承气汤类方剂,包括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和调胃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

病机为燥热内结,腑气不通。

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实俱备,治法峻下热结;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而燥不明显,治法轻下热结;调胃承气汤证燥热内盛,而无痞、满,治法缓下热结。

五苓散所针对的是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病机为水湿内停,膀胱气化不利。

症状为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等。

《伤寒论》通阳法治疗功能性阳痿举隅

《伤寒论》通阳法治疗功能性阳痿举隅

《伤寒论》通阳法治疗功能性阳痿举隅近年来,阳痿的发病有逐年增加和日益年轻化的趋势。

中青年阳痿患者中绝大多数是功能性阳痿,阳郁是中青年功能性阳痿发病的主要原因,应以通阳法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

笔者运用《伤寒论》通阳法治疗中青年功能性阳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通过3个治疗功能性阳痿的具体实例和体验,阐明了如何运用《伤寒论》通阳法来治疗中青年功能性阳痿,认为随着研究的深入,《伤寒论》通阳法必将更加广泛的运用于临床。

勃起功能障碍(Erectile Dysfunction,ED),是指阴茎持续不能达到或维持足够的勃起以完成满意性交[1]。

ED也称阳痿,阳痿是中医和西医通用的病名,是男科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笔者多年来研究并运用《伤寒论》通阳法治疗中青年功能性阳痿,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1 发表通阳治痿男,26岁,农民。

2008年11月25日初诊。

患者婚后半年余,因勃起不坚,阳事不遂,夫妻反目。

曾在多地医院就诊,不仅无效,反致阳事不举益重,并伴口舌生疮,心烦易怒,纳呆目眩等症。

查前案,因患者腰痛酸楚无力,多数作肾虚论治,予以温肾壮阳之品,甚至给予甲基睾丸素治疗。

细观患者身形瘦弱,面色痿黄,舌红苔薄黄,脉细而沉缓。

自述畏寒肢冷,周身酸楚,口渴心烦,小便黄赤。

详询病史,自述在外打工不易,居无定所,条件简陋,饱受风寒。

遂结合自己多年研究《伤寒论》的经验,辨为寒邪闭表,少阴元阳郁遏,兼有内热。

予以发表通阳,清透郁热。

方选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味:炙麻黄12 g、细辛6 g、炮附子6 g、柴胡6 g、生石膏30 g,葱3段、生姜5片为引。

嘱其夜里睡前热服,药后饮热粥半碗以助药力,汗后避风寒,忌生冷,戒烟酒。

服药一周,阳事即兴,但举而不坚,畏寒腰痛等症均减。

考虑邪祛正虚,原方加党参15 g,续服两周后,诸症悉除,阳事正常,病愈停药。

按:《伤寒论》以六经分证,六经皆有表证。

表证的主要特征是“恶风寒”,且“恶风寒”往彺与“发热”并见。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

《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及临床应用摘要:柴胡桂枝干姜汤作为《伤寒论》中广为流传的药方,其配伍精义突出,不同的柴胡桂枝干姜汤临床效用也有明显差异,而从中医层面出发,历代医家对于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研究,发现柴胡桂枝干姜汤辛咸宣化,苦辛通降,具有共消温润寒热的作用,对于人机体痰症消解、疏泄肝胆、促进脾胃运化有明显功效。

接下来本文将对《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及临床应用进行一定分析,并结合实际做好相应整理和总结。

关键词: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临床应用引言《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之手,其为小柴胡汤方的分支主方,是以治疗少阳并兼痰结病症来体现,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柴胡桂枝干姜汤用药配伍以及功效主治已经得到医学界广泛认可,在现代临床应用上也取得一定成效。

1.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分析1.所用药物及组方柴胡桂枝干姜汤所用药物即柴胡、干姜、桂枝、栝楼根、黄芩、牡蛎、炙甘草等药物所构成,根据药物协同性可将其细分为三组不同的药方,第一组为黄芩、柴胡主要是起到疏解人体肝胆郁热和清肺缓解胸热的作用,可解半表半里邪毒,对于和解少阳效果显著。

第二组为桂枝、干姜、炙甘草,按照甘辛并用的方式,可以起到温通抚阳化阴,恢复三焦之正常功能的功效。

第三组为栝楼根、牡蛎搭配共用即栝楼牡蛎散,有清热生津、化痰开结的作用[1]。

柴胡桂枝干姜汤组方具有灵活多变的特质,不同协调的组方药效适用症和增益性比较突出,实践期间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设置各组药物配伍种类以及比例差异,能够在治疗病症同时起到调节患者整体机能的效果。

比如柴胡配牡蛎可以促进患者气血通畅性,化痰软坚之下推陈致新,保障痰饮内结得到有效治疗的基础上,患者机体健康度也会因此得到显著提高。

桂枝、干姜、炙甘草所制柴胡桂枝干姜汤,是补虚安中的首选药方,其温润并用,可扶养汇阴,是强化脾胃运化促进患者脾胃系统得以恢复正常状态的关键所在,且在此基础上该药方还可以加速患者体内津液运化效率,逐渐消散痰结症状。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

叶天士对《伤寒论》少阳病的认识与证治发挥的开题报告《伤寒论》是中国传统医学领域的重要经典之一,其涵盖了丰富的医学知识和治疗方法。

其中,关于少阳病的讨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在古代,叶天士是一位医学权威,他对于《伤寒论》中的少阳病有着独特的认识和证治方法。

一、叶天士对少阳病的认识1. 强调“证候法”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强调“证候法”,即通过较为明显的症状来确定病情。

他认为少阳病的主要证候包括:口苦、口干、咽痛、头痛、目眩、耳鸣、耳聋等。

2. 认识少阳病的“三焦”叶天士认为,少阳病的发生与“三焦”有关。

他认为“三焦者,上注于肺,中注于脾,下注于肾。

”在三焦机能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少阳病的发生。

3. 重视“诊肝察苦”在对少阳病的诊断中,叶天士强调“诊肝察苦”。

他认为少阳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苦,苦味重,因而需要通过诊察肝脏来确定病情。

二、叶天士的证治方法1. 表里规律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重视表里规律,即通过调整表里关系来治疗疾病。

他认为疾病初期应以清热解表为主,中期则需以调和脾胃为重点,晚期则需要以滋养肝肾为主。

2. 方剂运用叶天士在治疗少阳病时,常采用“柴芍汤”等方剂。

他认为该方具有清少阳、解表退热、活血化淤等功效,适用于少阳病病情较为轻微时的治疗。

当病情较为严重时,他还会根据病情的变化调制其他方剂进行治疗。

3. 针灸疗法叶天士还常常采用针灸疗法,用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脏腑等方面的功能。

他认为,在治疗少阳病时,针灸一般适用于疾病发生的早期,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更为有效。

结论:综上所述,叶天士对于少阳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他将“证候法”、“诊肝察苦”作为治疗少阳病的重要手段,忠实地遵循表里规律,选用合适的方剂和针灸疗法,为后来的医学界研究少阳病提供了重要启示。

党组发挥好把方向【《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

党组发挥好把方向【《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

党组发挥好把方向【《伤寒论》中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的药物配对组合】《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病及杂病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际的中药经典著作。

它成书一千多年来,至今仍有效的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后世医学家称之为“师表万世”之经典、“方书之祖”“活人书”。

《伤寒论》中一共有组方113首(缺一方药),多数组方药少力专,是仲景在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浓缩、精炼而成,对我们学习中医临床理法方药有着巨大的贡献。

我们都知道一味中药功效有多种,临床上中药在方剂中的功效发挥会受到配伍的限制,对于一味中药来说,它没有思想,它的所有功效在某一方剂中同时发挥,如何突出我们所需的某一功效,关键在于方剂的配伍,通过方剂配伍应用,方可控制中药功效发挥方向。

《伤寒论》中的方剂有许多经典的中药配伍组合。

下面列举《伤寒论》中常用药物的功效发挥方向的配对组合、其它常用组合及方剂举例。

1 常见中药配对组合1.1 麻黄:麻黄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等功效。

麻黄配伍桂枝发汗解表,例如麻黄汤;麻黄配伍杏仁宣肺平喘,例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麻黄配伍白术利水消肿,例如麻黄加术汤(金匮);麻黄配附子助阳解表,例如麻黄细辛附子汤。

1.2 桂枝:桂枝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等功效。

桂枝配细辛温通经脉,桂枝配当归温经活血例如当归四逆汤;桂枝配茯苓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例如五苓散、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苓桂术甘汤(金匮);桂枝配芍药调和营卫,例如桂枝汤。

1.3 葛根:葛根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等功效。

葛根配桂枝解肌祛风,葛根配芍药升津舒经,例如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

1.4 生姜: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等功效。

生姜配桂枝解表散寒,例如小建中汤;生姜配大枣和中益胃,例如桂枝汤;生姜配半夏降逆化痰和胃,例如旋复代赭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小柴胡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生姜配吴茱萸暖肝胃散寒饮,例如吴茱萸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