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甸原生态舞蹈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甸原生态舞蹈简介
罗甸位于贵州南部,是贵州得天独厚的“天然温室”,盛产早熟蔬菜,也是一个以布依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县,有汉、布依、苗、瑶、壮、侗等民族,各民族能歌善舞,特别以原生态舞蹈著称。
笔者通过对各种原生态舞蹈介绍,向大家展示一个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的多民族聚居山区县。
一、丰收鼓舞
苗语音为“奴里昂”,它是红苗人民用来庆贺丰收和节日的男子群体舞。
常于打米完毕后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在红苗聚居的村落轮流表演。
一般由6男子表演,起舞时一人击皮鼓,一人击铜鼓,其它舞者手持箜箕、粑棒、筛子、酒壶,碗等道具,互相敬酒逗乐,表演动作诙谐风趣,有“穿裆”、“翻身”、“割谷”、“舂米”、“簸米”、“敬酒吃肉”、“灌酒醉人”等生活劳动的模拟动作。
其基本步伐为梭步和走步,舞时围鼓绕或走穿花队形。
主要流行于罗甸县平岩乡一带。
二、花棍舞
又叫打花棍,苗语音为叫“糯脑”。
主要流传在罗甸县木引乡摆落村一带红苗支系聚居的村寨,是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
表演时人数变化较大,有一人,二人、三人、六人不等,多数为三人表演。
三、芦笙舞
苗语音为“磋埂”,是居位在罗甸县逢亭镇、纳坪乡一带的红苗群众传统舞蹈。
一般在族人办红、白喜事时及春节等重大传统节日期间表演。
其原为祭祖性舞蹈,后逐渐转化为以娱乐表演为主。
该舞分群舞和独舞四套,舞蹈动作以“拐脚步”为主要基本动作,整个舞蹈粗犷中见细腻,朴实中显大方。
第一套:芦笙群舞,由一芦笙后领舞,一击鼓者随之,若干女子尾随伴舞;第二套:芦笙独舞,主要是舞者自顺自跳;第三套:以“前后滑步”和“左右滑步”主为,整个动态给人以灵动、风趣的感觉;第四套:以“双蹲跳”“从蹲交换跳”开始,溶“单跳”“滑步”“跳转”于一体。
四、舂碓舞
布依语音为“凉嗄”,流传于罗甸县茂井镇风景村一带,属当地布依族传统舞蹈,是勤劳的布依族人民在劳动生产中创造出来的。
舞蹈通常是在秋收后的“吃新节”前后或重要节庆日演出,一般以三人为一小组,三或四个小组又组成一个大组同时表演,无乐器伴奏,靠演出道具竹棒等敲击之声与舞者“啊哩”的呼喊之声形成节奏。
五、粑槽舞
布依语音为“喽咙”,主要流传于罗甸县茂井、凤亭等乡镇的布依族山寨。
一般在老人去世时表演,表演者只限四人,道具就是农村打年粑时用的木制粑槽及四根粑棒。
因为是为祭祖亡灵而表演,所以表演者一般都要穿上白素服,头戴孝帕,布依族男子不会织布,而粑槽舞只允许男子表演,于是就用表演粑槽舞来代替织孝布,以表示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
其表现形式从晒棉花、纺线、织布到戴孝都表现得活灵活现,每一舞段都透舞出善良纯朴的布依族儿女的尽孝之心。
六、织布舞
布依语音为“当唢”,主要流传于罗甸县罗悃镇一带。
一般是在农闲时作自娱表演,表演者最少三人,舞时两个男舞者面对站立,共同拿着两根四尽五长的木棍。
一女舞者在双棍上做着种棉花,纺棉沙,织布等一系列动作,载歌载舞,形象逼真地模拟出纺纱织布的全过程。
织布舞表演分四部分,每一部分都突出了布依族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展现美、创造美的历史过程,具有刚柔相融的舞蹈风格,富有较柔美,又具有力量美和造型美,织布舞至少已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七、夜乐舞
苗族语音为“哦莫支呃”,是罗甸县栗木乡拉来寨人民在丧葬和过年的夜晚所表演的一种集体舞蹈,有300多年可考历史。
夜乐舞的表演形式为男女集体群众,主要道具是皮鼓、舞帕、表演时分击鼓、舞帕、夜乐三段进行,无情节,仅是抒发某种欢乐愉快的情绪,其舞蹈风格红火热烈、气势雄浑,场面壮观。
夜乐舞最初是在丧葬和过年才表演,但随着地区民族的大融合,如今已成为节庆与聚会的一种重要娱乐形式。
夜乐舞的传承方式是族传形式,故而流传而不广,属拉来寨独有。
八、花灯舞
是罗甸农村汉族群众中流行较为普遍的一种文娱活动,主要在春节期间演出,最初只是一些传统题材,随着时代的发展,表演形式与题材得到了很好的丰富,其间注入了不少创新的元素。
表演仍以“唐二”、“幺妹”表演为主,其他配角可多可少。
除唐二著青色布扣衣而外,其他均持红扇、穿红衣,基本步伐也是矮桩步、弓箭步、四方步、转步、自由步等,除唱词外,常间有一些幽默滑稽的说白,让观众从中受到鞭策和教育。
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罗甸农村花灯题材已涉及到计生、教育等时代性强的范畴,基本上实现了艺术的教育功能。
九、采山舞
采山舞是罗甸县罗悃镇布依族表现青年男女在劳动中产生恋情的一种群舞。
它通过青年男女上山采茶等一系列抽象的舞蹈语言,刻画出布依族青年男女对自
由恋爱的期盼与渴望,表演道具简单,仅需女角持一花口袋,表演人数要求男女配对,可多可少。
该舞蹈动作整齐化一,阵势变化多样,原生态的土布服饰装扮,把布依族男女青年的健硕身躯与优美线条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流畅优柔的美感。
十、阳戏表演
阳戏的具体形成日期,典籍中无从稽考。
因为傩戏与阳戏同班演出,傩戏是为娱乐鬼神而演,故称“阴戏”,阳戏显然也有还傩愿的酬神演出,但在庭前扎台唱阳戏,主要是娱人,故称之为“阳戏”。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
贵州的罗甸、福泉、铜仁、锦屏、黎平等县市以及湖南的阳戏属南路。
由于阳戏剧目的题材大多是反映的农村生活,艺术上主要植根于湘西花灯等民间歌舞,所以其表演艺术充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地方特色十分鲜明。
表演技艺中,不少是来自民间歌舞的身段和语汇,还有直接采用花灯的各类扇子、手巾表演技艺,以及花灯的手法,步法身段组合和场面调度。
十一、竹竿舞
竹竿舞是罗甸县董王乡一带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主要是表现苗族青年男女对自由恋爱的追求与理想,一般在重大节庆日与迎接贵客时演出。
竹竿舞的演出要求并不十分苛刻,道具要求也相对简单化。
只要有一块平坦的草地,就可以进行演出。
一般是8对男女青年进行,演出时男子著短衣,腰系红绸缎;女子著苗族特有的手工大摆裙,由苗族大堂鼓伴奏打节拍,和以一阵阵的欢呼声,与红绸缎、彩裙一起烘托出一种朴素洒脱的美。
竹竿舞一般分山间偶遇、搭桥过河、相恋、抬新娘回家四个环节组成,各个环节都流露出苗族青年男女真挚的情感与饱含着许多原生态的审美元素,古朴自然。
参考文献:
[1]罗甸县人民政府网站之民族风情专栏.
[2]罗甸非物质文化遗产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