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国忧民诗鉴赏
古代诗词鉴赏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鉴赏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爱国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忧国忧民的主题而闻名。
本文将就辛弃疾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鉴赏。
一、《破幽梦·春去也》春去也,不暇待。
百花残瓣,独自独自,凭栏空白。
玉人何处居,游子何处归。
天涯海角,浑是离愁滋味。
这首词以春去的寓言,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兴衰的忧虑之情。
通过描绘花谢孤立、形单影只的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离去带给人们的孤独与无奈。
其中的“玉人何处居,游子何处归”,揭示了战乱和政治动荡所带来的分离和流离的痛苦。
全词深情而慷慨激昂,让人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疾苦的关切。
二、《青玉案·元夜时》元夜时,金波动。
倚楼听风,长夜何处,问辽东。
寥落夜,谁与共红妆。
雨过山村,落晖映碧草,想君心上。
辛弃疾这首七绝以元宵之夜为背景,文中透露出作者对国家动荡的担忧。
在夜晚倚楼听风,作者思念远方的亲人和国家,对家园的忧虑溢于言表。
诗词以景入情,以细腻的描写将作者对国家、亲人的思念表达出来,文字简练而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三、《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只有情难寄。
万里长征人未还,但将旧物凭君赠。
这首词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平凡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乱和亲人离别的忧思。
词中的“问世间,情是何物?”表明作者对于情感的探究,而“天南地北双飞客”的形象描绘了他自己追求理想的过程。
词人所描述的万里长征,传达了作者对于自己和同胞不幸命运的关切。
词中的“但将旧物凭君赠”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凸显出词人对国家的忧国忧民之情。
四、《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以元宵之夜的寂寥和离愁形象来表达作者对国家的忧虑。
通过东篱把酒的描写,词人淡淡地透露出自己的情感和忧虑。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将元宵的残寂与国家的动乱相连,令人深感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
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陆游,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其诗词以忧国忧民之词著称于世。
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于社会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遭遇的同情。
陆游的诗词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沉重。
在他笔下,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残酷,更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无奈。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多是饱含血泪的文字。
他经历了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北宋末年,亲身目睹了贵族的奢靡和赋税的沉重。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陆游写道:“千亩别业农官苦,九衢萧条更晚愁。
”这两句十分悲凉,道出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贫困的现实。
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直接描绘了人民的疾苦,让读者无法不感受到那种忧郁和无奈。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贫困和苦难上。
他更深入地挖掘了社会现实与人民命运的联系。
在《秋夕》这首词中,他写道:“自顾坦然心无衅,料想区区困国时。
”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前景的忧虑。
他认为国家的命运紧紧关系到个人的命运。
他用“自顾坦然”来形容自己淡然处之的心态,但又用“料想区区困国时”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忧虑。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醒人们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也常常体现着他对道德败坏和自由缺乏的痛心。
在《秋闺怨》中,他写道:“守著窗儿独自怜,是谁凭阑意绪牵。
”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道德沦丧、青年儿女们被迫嫁作商贾的无奈。
他关注着社会中的人性扭曲和缺乏正直的现象,同时也怜悯着受害者的遭遇,通过诗词深情地展示了他内心对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的愤怒和忧虑。
在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中,还有一类表现出他对国运命途的担忧。
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了对奸臣当权和统治者决策的批评。
在《金陵城西十里亭怀古》中,他写道:“英雄凋零竟付与,忠良晚日空抛属。
”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奸臣当道和忠臣被冷落的愤怒和无奈。
语文高考复习讲义-第4部分 古诗词阅读与鉴赏 课时49 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
课时49把握情感内涵——家国情怀,潜心体悟知识清单(七)古诗情感一、古诗常见情感六大类型1.忧国忧民类2.建功立业类3.思乡怀人类4.生活杂感类5.送别漂泊类6.儿女情长类二、分析概括情感的方法1.词语定情(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49“活动一”)2.借景察情(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49“活动一”)3.咏物传情咏物传情即借物抒情,也是古诗常见的抒情方式。
解答此类情感题目,应抓住描写物象的语言,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彩、味道)和内在品性以及环境特点,并能深入其里,联系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找准物与志的契合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时的情感一般是双层的,一关乎物之情,一关乎物后志。
4.缘事析情古人写诗,因一点事由而生发,因离家而思乡,因离别而伤怀,等等。
像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等,都是一种即事感怀。
5.典故挖情(见《大一轮复习讲义》课时49“活动一”)6.时空显情诗人的情感在诗中有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富于变化的,那么如何把握这变化的情感呢?其中一个重要路径就是抓住诗中时间、空间的变化。
从时间上讲,诗人的情感有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变化,如回忆过去,感到很美好;驻足现在,觉得很伤感;展望将来(想象),充满期待。
读诗要善于分出不同的时间段,找出不同的情感。
像离别诗,一般分成离别时和离别后两个时间段,离别时自然是痛苦,离别后自然是思念之苦、重逢之盼。
从空间上讲,空间不同,情感自然也就不同。
如在家中,家人聚在一起,很温暖;在外乡的路上,颇有羁旅之苦。
空间不同,实际上是不同景物对象的转换,读时如能抓住不同空间里的不同描写对象,自然就能捕捉到因空间变化而产生的情感变化。
7.知人论世知人论世是解读诗歌,尤其是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方法。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对于诗作者,要从诗人的身份、遭遇、品性、文化背景、创作意图和动机出发,理解作品中蕴含的情感思想或观点态度;二是对中国古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情怀作共性梳理,从中把握他们抒发感情的缘由和内涵。
忧国忧民诗
形象地揭示出贫富 悬殊的社会现实。 诗歌反映了人民的苦 难,揭露了执政集 团的荒淫腐败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 “朝廷”、“寇盗”, 是诗人登楼所想。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 当朝昏君,寄托诗人 的个人怀抱。
• 3、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三国志》说诸葛亮 • 4、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躬耕陇亩,好为梁父
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 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 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畏艰难,舍身为国为 民效力。
• 借景抒情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 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 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 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 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
• 用典
书愤 陆游
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 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 过去游踪所至。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 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 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 谁?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答案
•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请简要赏析(3分)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一片河山都已绘入战图,人民流离失所、挣
扎于生死线上的战乱图景。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忧国忧民
古代诗词鉴赏白居易的忧国忧民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文才华横溢,作品涉及各个方面,其中《忧国忧民》被视为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白居易的《忧国忧民》进行诗词鉴赏,欣赏其深情笔触和忧国忧民的情感表达,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白居易作为一个有着政治眼光的文学家,他的作品中常常表露出对国家民生的担忧与关注。
《忧国忧民》这首诗即是通过个人的亲身经历,抒发了白居易对国家政治腐败和人民疾苦的痛心之情。
首先,让我们来欣赏这首诗的原文:忧国忧民隐屈舍,笑中颜色有馀绿。
苦辛事与心争竞,腹中文章无处辟。
此时万物各有主,何事春扉朔风急。
金戈不再张春帐,红白杏花应白日。
看着纷纷花落地,自怜年少早归去。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骚人。
这首诗共有七句,以五言绝句的形式呈现。
在小节的引言中,白居易写道,“忧国忧民隐屈舍”,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接着,他以“笑中颜色有馀绿”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意味着他伪装欢乐,而内心却十分忧心忡忡。
这样的矛盾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在第二句中,“苦辛事与心争竞”,白居易把国家的苦难与自己内心的痛苦相对比,表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真挚之情。
同时,“腹中文章无处辟”这一句揭示了白居易作为一个文学家的困境。
他具有丰富的知识和才华,但是却苦于没有发泄的出口,没有机会将自己的文章传播出去。
第三句中,“此时万物各有主”,道出了局势变动的现实。
白居易对当前的政治环境感到痛心,认为国家正面临着君臣失序的局面。
他接着表达了对国家发展不利的春风急转的忧虑,“何事春扉朔风急”,形象地描绘了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的时刻。
在第四句中,白居易用“金戈不再张春帐,红白杏花应白日”展示了旧时英勇的将士已经归隐,国家安宁的景象已不再存在。
同时,红白杏花代表着繁华,而应该在白天绽放的杏花也在昏暗的夜晚绽放,象征社会现实的扭曲。
接下来的两句,“看着纷纷花落地,自怜年少早归去”,白居易以颇有感触的语言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自身际遇的感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叙述作者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
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
查字典语文小编跟大家分享的这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文,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倾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
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内容讲解】: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
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
‘‘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深刻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品格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深刻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品格《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此诗深刻反映了杜甫的忧国忧民情怀和高尚品格,被誉为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八月秋深狂风大声吼叫,狂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
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缠绕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狠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明目张胆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
我费尽口舌也喝止不住,回到家后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不久后风停了天空上的云像墨一样黑,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布质的被子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
如遇下雨整个屋子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雨点像下垂的麻线一样不停地往下漏。
自从安史之乱后我的睡眠时间就很少了,长夜漫漫屋子潮湿不干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房屋,普遍地庇护天底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喜笑颜开,房屋遇到风雨也不为所动安稳得像山一样。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我的茅屋被秋风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2、注释秋高:秋深。
怒号(háo):大声吼叫。
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
三,泛指多。
挂罥(juàn):挂着,挂住。
罥,挂。
长(cháng):高。
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
陆游集中的忧国忧民诗词鉴赏
陆游集中的忧国忧民诗词鉴赏陆游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忧国忧民的诗词而著名。
陆游一生身世坎坷,历经战乱和家族遭难,他深感国家疾苦和人民苍生,因此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社会关怀。
在陆游的诗词中,他痛惜北宋的灭亡,对金人的统治和汉人的苦难表达了深深的忧愤之情。
他一方面对北宋的亡国感到痛惜和悲伤,另一方面又对金人的残暴和剥削加以谴责。
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亡吾故国,四方流散;虽起坟墓,寄骨归山。
吾道四起,坐穷年晚。
笑语盈怀,又堕行船。
”这个诗句流露出陆游对国家兴衰的忧心。
此外,陆游还表达了他对百姓苦难的关切和同情。
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对农民的生活困苦和社会不公的指责,他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悲痛之情。
在《秋夕》中,他写道:“麦陇如五岳,樯舟正四邻。
西风吹老树,满地离披针。
”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农民生活困境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陆游的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他自己个人命运和忧虑的表达。
他在《示儿》中写道:“坐卧知愁,愁如长夜无寐;起行怀苦,苦似春泥不除。
”诗句中透露出他个人命运坎坷和徘徊不前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无尽忧虑。
陆游的诗词不仅表达了他的忧愿,也带有强烈的反讽和痛苦的艺术探索。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揭示了时代的荒谬和荒凉。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愤之情,同时也成为了后人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艺术源泉。
总之,陆游是一位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文学家,他的诗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
他以自己的忧愤之心唤醒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并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了他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
陆游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版高考语文第五章古诗词鉴赏专题二Ⅰ群诗通练一忧国忧民(含解析)
Ⅰ群诗通题思想情怀群诗通练一忧国忧民主题解说忧国忧民诗是心系苍生的有志之士面对人民疾苦有感而发的一类诗歌。
该诗歌常见的主题有战乱离散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反映社会黑暗,揭露统治者腐朽,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表达对山河沦落国破家亡的痛楚。
常用的手法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用典等。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里中女[唐]于濆吾闻池中鱼,不识海水深;吾闻桑下女,不识华堂阴。
贫窗苦机杼,富家鸣杵砧。
天与双明眸,只教识蒿簪。
徒惜越娃①貌,亦蕴韩娥②音。
珠玉不到眼,遂无奢侈心。
岂知赵飞燕,满髻钗黄金。
田家三咏(其三)[宋]叶绍翁抱儿更送田头饭,画鬓浓调灶额烟。
争信春风红袖女,绿杨庭院正秋千。
注①越娃:春秋战国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②韩娥:战国时韩国一个容貌美丽、善于歌唱的女子。
1.这两首诗在诗歌内容上都以________作为描写对象,在诗歌体裁上第一首诗是________,第二首诗是________。
2.以上两首诗在艺术表现上既有相通之处,也有自身特点。
请结合诗句,赏析两首诗艺术表现上的异同。
答: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将半,南望书所见[清]黎简乍冷初冬密云黑,忽惊万丈曙霞红。
远知何处中宵火,低拜前头北海风[注]。
五岭三年千里内,多时十室九家空。
已怜泪眼啼饥尽,更使无归作转蓬。
注《后汉书·儒林传》:“时县连年火灾,(刘昆)向火扣头,多能降雨止风。
”北海风,北面来的海风,因时在冬天,故成北风。
3.本诗________一语暗示出五岭一带百姓处境的悲惨,一个________字显示了诗人的立场,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4.赏析本诗运用的艺术手法。
答: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暑旱苦热王令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5.从本诗的尾联可以感受到诗人________的宏愿与胸襟。
6.这首诗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忧国忧民诗鉴赏
• 六、2013年四川卷
•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 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4分) •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 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 【参考答案】
• 13.(8分)(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 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 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 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 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 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 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 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 【参考答案】
•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 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 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 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 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 对比,震撼人心。
登岳阳楼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修辞手法?)• 亲朋无 Nhomakorabea字,老病有孤舟。
• (修辞手法?)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抒情手法?)
阁夜(忧伤的是何事)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杜甫诗词《登岳阳楼》的诗意赏析《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律。
这首诗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诗人在作品中描绘了岳阳楼的壮观景象,反映了诗人晚年生活的不幸,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词句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2]白话译文:很早听过闻名遐迩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大湖浩瀚像把吴楚东南隔开,天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
漂泊江湖亲朋故旧不寄一字,年老体弱生活在这一叶孤舟。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窗遥望胸怀家国涕泪交流。
创作背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杜甫57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当时诗人处境艰难,凄苦不堪,年老体衰,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大历三年(768年),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在岳阳写下《登岳阳楼》、《泊岳阳城下》和《陪裴使君登岳阳楼》。
作品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古代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陆游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下面是对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鉴赏的文章。
陆游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国家时局和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以深沉、悲愤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和人民苦难的忧心之情。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政治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批判之上。
他所处的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尤其是金兵入侵南宋后,国家安危成为了他心中最重要的话题。
在《秋夕》中,他写道:“初闻征雁知还早,百尺楼高水接天。
卷尽残霞天际,江村月落正闲。
”通过雁归千里,夕阳如血的描写,他对战乱中民众的痛苦表达了极大的同情。
他还用“卷尽残霞天际,江村月落正闲”描写自然景观,借此暗示出他对人民生活困顿的担心和忧虑。
其次,陆游的诗歌作品还凸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他以个别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展现了人民的智慧、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秋夕晚坐其二》中,他写道:“尧深一气通天日,未必全书皆怨词。
”他通过描写尧帝的智慧和卓越才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人民智慧的肯定。
在《泊船瓜洲》中,他写道:“黄金无用道人和,愿报今朝数千钱。
”通过描绘道士的悲惨境遇,他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展现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慨。
此外,陆游的诗歌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忧国之情。
《秋夕晚坐其一》中写道:“但见江心秋月白,片云尺布竹枝高。
时异非昔白日近,声高一小熊罴号。
”通过描绘秋夕夜晚的江景和竹子的景象,他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他还表示愿意甘愿奉献,用自己的力量唤起人民的觉醒,从而改变国家的命运。
总的来说,陆游的诗歌作品体现了他对国家时局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犀利的观察力,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诗学表达,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呼吁。
描写忧国忧民的古诗词
【导语】忧国忧民的意思是为国家的前途和⼈民的命运⽽担忧。
古代的诗⼈中有很多都有⼀颗爱国的⼼,所以他们也写下了许多描写忧国忧民的古诗词。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篇忧国忧民的古诗词,欢迎阅读!描写忧国忧民的古诗词篇⼀ 《⽰⼉》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鉴赏: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民族⽭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真族建⽴了⾦国。
在陆游出⽣后的第⼆年,⾦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帝掳去,北宋亡国。
⽽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任命臭名昭著的汉*秦桧做宰相,⼀意向⾦⼈屈膝求和。
绍兴⼗⼆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耻到向⾦国皇帝⾃称⾂⼦,并答应每年献银⼆⼗五万两、绢⼆⼗五万匹,跟⾦⼈划淮⽔为界。
从此北⽅的⼤好河⼭沦为⾦⼈的领⼟,北⽅的⼴⼤⼈民横被⾦⼈奴役,⽽南宋⼩朝廷也只是偏安⼀隅,在敌⼈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
后来宋孝宗赵眘与⾦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
这种局⾯,当然是⼀向反对民族压迫的⼴⼤汉族⼈民所不能容忍的。
因此在这⼀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挺⾝⽽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争,⽽陆游则是他们在⽂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化遗产。
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诗》虽已过去七、⼋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泪下,发⼈深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之将死,其⾔也善。
”这⾸诗⾥“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对祖国统⼀,认同回归,仍然是⼀个有⼒的呼唤。
描写忧国忧民的古诗词篇⼆ 《⽔调歌头·把酒对斜阳》 杨炎正 把酒对斜⽇,⽆语问西风。
胭脂何事,都做颜⾊染芙蓉。
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处落征鸿。
天在阑⼲⾓,⼈倚醉醒中。
千万⾥,江南北,浙西东。
吾⽣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
经典爱国古诗词赏析大全
【导语】爱国,是⼀种坚定民族精神,是⼀种振兴中华责任感。
下⾯是分享的经典爱国古诗词赏析⼤全。
欢迎阅读参考!1.经典爱国古诗词赏析 满江红·写怀 岳飞〔宋代〕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功名尘与⼟,⼋千⾥路云和⽉。
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栏通:阑) 靖康耻,犹未雪。
⾂⼦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缺。
壮志饥餐胡虏⾁,笑谈渴饮匈奴⾎。
待从头、收拾旧⼭河,朝天阙。
(壮志⼀作:壮⼠;⼭缺⼀作:⼭阙)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
抗战期间这⾸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感染了中华⼉⼥。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恨。
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楼,⾃倚阑⼲,纵⽬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满怀沸腾激昂。
——⽽此时秋霖乍⽌,风澄烟净,光景⾃佳,翻助郁勃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
着“潇潇⾬歇”四字,笔致不肯⼀泻直下,⽅见⽓度渊静,便知有异于狂夫叫嚣之浮词矣。
开头凌云壮志,⽓盖⼭河,写来⽓势磅礴。
再接下去,倘是庸⼿,有意耸听,必定搜索剑拔弩张之⽂辞,以引动浮光掠影之⽿⽬——⽽乃于是却道出“三⼗功名尘与⼟,⼋千⾥路云和⽉”⼗四个字,真个令⼈迥出意表,怎不为之拍案叫绝!此⼗四字,微微唱叹,如见将军抚膺⾃理半⽣悲绪,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物,可为见证。
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同轻;驰驱何⾜⾔苦,堪随云⽉共赏。
(此功名即勋业义,因⾳律⽽⽤,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前后,⼀⽚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抱恨⽆穷,此是古代君⾂观念之必然反映,莫以现代之国家观念解释千年往事。
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三⼗已去,⾄此,将军⾃将上⽚歇拍处“莫等闲、⽩了少年头,空悲切”之痛语,说与天下⼈体会。
沉痛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寄壮怀,英雄忠愤⽓概,凛凛犹若神明。
秋瑾诗词忧国忧民情感探析
受 列 强 侵 略 的 惨 状 深感 祖 国 灾难 深 重 使 她 下 定 决 心 抗击 侵 略 者 挽救
,
、
,
民 族 的危 亡
,
。
她 以诗 词为武
。
慷慨激 昂 犹 如 黄钟大
,
吕
,
吹 响 了 战 斗 的号 角 奏 出
,
器号 召 人 民 奋 起 抗 敌 救 国 时》
拯救
民 族危 亡
《
感 祖
了 时 代 的强 音
t
he
c
o n ce p t o f a
s um
e
i q u al ty
be tw ee n
me n
a nd
w om en
and
wo m en
s
l
i
b e rat o n
i
as
we l l
.
s ee m s
as
i
f
bl e w
mon
s
and
p l a ye d
t
h
e
t
un e
of
t i
me s
,
ma k i ng
,
忧 民 情 感进行探 析
一
。
中 山 先 生 誉为 民 主革命 战士
“
巾
,
帼 英雄
” 。
她不 仅 是
位坚 强 的
,
、
抗 击侵 略 拯 救 民 族 危 亡
、
,
而 且 是杰 出 的 诗 人和 词 家 传 世诗
抗 击侵 略 拯救 民 族危 亡 是 秋瑾诗 词 的 主 要 内 容
。
词达 两 百 余 首
唐诗中的忧国忧民诗赏析
唐诗中的忧国忧民诗赏析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中不乏一些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佳作。
这些诗作凭借婉约而深邃的语言表达,以及对时代变迁和社会风云的洞察力,成为了后世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并赏析几首脍炙人口的唐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到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这首诗以抒情深沉的语言,展示了诗人对当时乱世的忧心以及对兄弟的思恋之情。
杜甫在诗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几句诗道出了诗人对国家军事状况不安的担忧,也表达了遭遇战乱的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由内而外的情感表达,使得诗作更加贴近人心。
其次,李白的《秋风词》也是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杰作。
这首词以极其简洁明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乱世动荡的担忧。
李白写道:“秋风起,白云飞;草木黄落,光阴迫。
”在这几句简单的描述中,李白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观来抒发内心的忧愁。
他通过描绘秋风、白云和草木的变化,暗示了政局不稳定、时光逼人的现实。
这种以微妙的方式表达忧国忧民之情的手法,展现了李白独特的艺术才华。
再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也是一首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佳作。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鹳雀楼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
王之涣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几句简单而普遍的描述中,诗人以巧妙的隐喻手法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他希望通过不断登高远望,了解国家发展的全貌,为国家的未来考虑问题。
这种境界超脱、对国家命运的担心,令人产生共鸣。
最后,杜牧的《秋夕》也是一首表达忧国忧民情感的佳作。
杜牧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乱世的忧虑和对和平岁月的向往。
他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几句诗中,杜牧以清新的笔触,展示了秋天的美景,同时也暗示了国家动荡的现状。
通过描绘夜色凉如水、牵牛织女星的情景,他暗示了他对乱世的不满和对和平安宁的向往。
综上所述,唐诗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经久不衰。
忧国忧民诗的赏析
忧国忧民诗的赏析忧国忧民,是诗人们常常表达的一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关于忧国忧民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民生的艰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赏析几首著名的忧国忧民诗歌,探寻诗人们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诗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诗人通过描绘草原的景象,表达了岁月更迭,国家兴衰的无常。
他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比喻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
其次,我们来看一首《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命运的担忧。
诗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诗人通过自己的白发来比喻国家的衰老和命运的无常,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
他用“缘愁似个长”来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担忧,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江雪》。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柳宗元的作品,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诗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通过描绘江雪的景象,表达了国家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他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来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
通过以上的赏析,我们可以看到,忧国忧民的诗歌中,诗人们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来抒发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
他们用自己的感慨和关怀,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忧虑之情。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也能够反思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和平安定的生活,为国家和人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
杜甫体现忧国忧民的诗句及鉴赏杜甫(杜少陵,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春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当时唐朝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国破山河,民不聊生。
杜甫身陷长安,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一、作品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指,指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爱国忧民类古诗词鉴赏题
爱国忧民类古诗词鉴赏题作者:王丹来源:《中学生阅读(初中版)》2013年第03期[锁定考点]1 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把握诗词的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爱国忧民的情感;2 理解并赏析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重要词语、名句等:3 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4 积累、识记与诗词有关的重要文学或文体常识等。
[新题演练]一、文天祥《过零丁洋》鉴赏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 诗的首联,诗人回顾了自己的主要经历,“辛苦遭逢起一经”指的是___________ ,“干戈寥落四周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诗的颔联,诗人以“风飘絮”比喻_______________,以“雨打萍”比喻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之情。
3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中,“惶恐”和“零丁”都有双重意义,一方面______________,另一方面______________。
4 诗中表明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诗人的这种品质正是孟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精神的体现。
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鉴赏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 辛弃疾是_______派词人的代表,题目中的“壮”,从词表现的内容看是指_______________,从表达的情感上看是指 ______________。
2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3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使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场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重山
• 昨夜寒蛩不住鸣, 惊回千里 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 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 旧山松竹老, 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 知 音少,弦断有谁听?
•
第一问
• 上阙寓情于景,写作者思念中原、忧虑国 事的心情。 • 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收 复故土,胜利挺进,实现“还我山河”的 伟大抱负,兴奋不已。 • 后三句写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 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 的孤寂,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忧国忧民诗: 关心民生疾苦, 感慨国家危亡, 自身苦无报国之门的无奈和忧愤。
代表诗人?
早读检测
• • • • • • • •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修辞手法?)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诗眼是?)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表现手法?)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抒情手法?)
登岳阳楼
•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修辞手法?)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修辞手法?)
•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抒情手法?)
阁夜(忧伤的是何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光飞逝,人生苦短 客居天涯的凄寒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宇宙永恒,人生无常 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读下面,完成21—22题。(7分) 秦中吟 歌舞 (唐)白居易 秦中岁云暮,大雪满皇州。雪中退朝者,朱紫尽公侯。 贵有风云兴,富无饥寒忧。所营唯第宅,所务在追游。 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 秋官为主人,廷尉居上头。日中为一乐,夜半不能休。 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 【注】阌(wén)乡,旧县名,白居易有《奏阌乡县禁囚状》, 讲述了无辜妇孺被关进阌乡狱并遭受迫害的惨状。 • 21.这首诗揭露了中唐尖锐的社会矛盾,表现出强烈的忧国忧民 之情,与杜甫的名句“ ----,---。”一脉相承。(2分) • 22.赏析这首诗对比的艺术特色。(5分)
• 六、2013年四川卷
• 13.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8分)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时 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 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 要分析。(4分) •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 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 十一、全国大纲版 •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客 从(杜 甫) 客从南溟来,遗我泉客珠①。 珠中有隐字②,欲辨不成书。 缄之箧笥③久,以俟公家须。 开视化为血,哀今征敛无。
• 【注】①泉客珠:指珍珠。泉客,传说中的人鱼,相传它 们流出的眼泪能变为珍珠。②佛教传说,有些珠子中隐隐 有字。③箧笥:指储藏物品的小竹箱。
(1)这首诗讲述了一个故事,请简述这个故事。 (4分) (2)从全诗看,“珠中有隐字”、珍珠“化为血”各 有什么寓意?(4分)
• 【参考答案】 • 12.(1)有客人从南海来,送我珍珠; 珍珠里隐约有字,想辨认却又不成字; 我把它久久藏在竹箱里,等候官家来征 求;但日后打开箱子一看,珍珠却已化 成了血水,可悲的是我现在再也么有什 么可以应付官家的征敛了。 • (2)“珠中有隐字”,寓意为百姓心中 有难言的隐痛。珍珠“化为血”,寓意 为官家征敛的实为平民百姓的血汗。
• 【参考答案】
• 2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22.①从结构上看,开头两句领起全篇,接下来十 四句详写统治者骄奢侈靡的生活,而结尾仅用两句 描述“冻死囚”,文势陡急,有一落千丈之势。② 从艺术效果看,前面十四句通过层层铺叙、渲染, 为结尾一幕作艺术的铺垫,前后构成强烈、鲜明的 对比,震撼人心。
• 【参考答案】
• 13.(8分)(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 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 只能在酒醉中俱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 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 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志 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呈现,“久” 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正反对比,层层 推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