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合集下载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

第十六章 晚古生代

二、石炭纪古地理特征
石炭纪继承发展了泥盆纪的古地理格局。 华北—柴达木和华南板块之间的秦岭小洋盆 仍然存在。 古亚洲洋内部发生造山运动。 极地冰盖开始发展。 森林大规模出现,石炭纪成为第一个重要成 煤时期。
松辽剥蚀区
中 国 早 石 炭 世 沉 积 类 型 及 古 地 理 略 图
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岩为主,沉积厚度 巨大,生物丰度高、数量多,生物礁广泛分 布。反映了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浅水、动 荡富氧的条件。
南丹型沉积
南 丹 剖 面 桂 西 北 泥 盆 系 的 标 准 剖 面
上覆地层:下石炭统 平行不整合 上泥盆统 五指山组:灰色灰岩及泥灰岩,含燧石结核 榴江组:灰黑黄、黑色薄层硅质层及燧石层 中泥盆统 罗富组:灰黑色泥岩与泥灰岩互层 纳标组:黑色碳质泥岩 下泥盆统 塘丁组:浅灰色及黑色泥岩,碳质页岩 益兰组:上部为暗绿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为灰白色 中层粉砂质泥岩及石英粉砂岩 莲花山组:灰白色中层石英砂岩
•层孔虫非常繁盛,与苔藓虫、珊瑚一起形成生物礁
内板珊瑚
沟鳞鱼
裸蕨
弓石燕
颠石燕
杯珊瑚 无洞贝 费氏星珊瑚
拖鞋珊瑚
双腹扭形贝
尖棱角石
薄皮木
奇石燕
星木
六方珊瑚 小云南贝
多鳃鱼
多颚牙形刺 塔节石
鸮头贝
鱼石螈
松卷菊石
二、石炭纪的生物界 陆生植物空前繁盛,陆生的两栖类、昆虫 及非海相软体动物有很大的发展,海生无脊 椎动物更为进步。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古地理
一、泥盆纪古地理特征 我国的泥盆系分布广泛,依据其分布和沉积 类型可分为三大部分。 华北地区仍继承志留纪特点,普遍缺失泥盆 纪的沉积,为剥蚀地区。 华南区为我国泥盆系主要发育地区,岩相类 型复杂,化石丰富。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引言晚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生物进化和地质演化的关键时期之一。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的重要地理区域,其晚古生代地层的分布规律对于理解该时期的地质演化和生物进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探讨。

1.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概述晚古生代是从4.25亿年前到2.58亿年前的一个时期,主要包括奥陶纪、志留纪和泥盆纪三个阶段。

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如奥陶纪末期的寒武纪-奥陶纪边界大灭绝事件和泥盆纪早期陆相沉积等。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

该地区在晚古生代经历了复杂而多样的构造和沉积作用,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层。

2.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类型在东北地区的晚古生代地层中,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1 海相沉积海相沉积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和吉林省的部分地区,包括奥陶系、志留系和泥盆系。

其中,奥陶系主要以页岩、砂岩和灰岩为主,志留系则以砾岩、泥岩和石英砂岩为主,泥盆系则以粗粒砾岩、石英砂岩和页岩为主。

2.2 湖相沉积湖相沉积主要分布在吉林省的部分地区,包括长春盆地和松原盆地等。

这些盆地形成于晚古生代中期至晚期,其沉积物以泥质和碎屑为主,包括泥页岩、泥质砂岩和细粒灰质砂岩等。

2.3 陆相沉积陆相沉积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部分地区,包括松辽盆地和大兴安岭等。

这些地区在晚古生代主要经历了陆相沉积作用,形成了煤系、红层和火山岩等地层。

其中,煤系主要由泥炭、腐植质和煤层组成,红层则由红色细粒沉积岩和碎屑岩组成,火山岩则包括玄武岩、安山岩和流纹岩等。

3. 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分布规律东北地区晚古生代地层的分布规律可以总结如下:3.1 东西向分布晚古生代地层在东北地区呈现出明显的东西向分布规律。

以辽宁省为例,奥陶系位于西部的锦州-营口地区和北部的丹东-大连地区;志留系则位于中部的沈阳-鞍山地区;泥盆系则位于南部的本溪-阜新地区。

古生代的环境特点

古生代的环境特点

古生代的环境特点
古生代是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地质时代,也是演化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的重要阶段。

古生代包括了大约2500万年到542万年前,它们之间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古生代环境特点以
地球温度和空气压力以及生物发展等方面展现。

早古生代的地球表面温度较高,高的空气压力可能导致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而低的液态水淹没着地表。

土壤分布得比现在分布的更广,沙漠环境更广泛。

早古生代的气候条件比现今更为潮湿,更多的云和雨使得地表变湿。

晚古生代则比早古生代环境变化更为明显,比如出现了更多的湖泊,温度降低了,地表也变得更加粗糙。

此外,人们发现晚古生代出现了新的动植物物种,包括植物、爬行动物和鱼类,这些新物种改变了环境。

有了新型复育种,遥远的森林也重新枝叶繁茂。

总而言之,古生代环境以温度升高,空气压力增加,地表变湿,新的动植物物种出现等特征而闻名。

虽然沿着时间的轮回,古生代的这些环境特征都有所改变,但这些环境特点是生物多样性得以发展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重视古生代环境特征的重要性,以应对当今的环境挑战。

ch8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地史11

ch8古生代地史-晚古生代地史11

桂中泥盆系层序地层、海平面变化及生物绝灭事件
五 次 海 侵
晚泥盆世海洋生物 绝灭
五大绝灭事件之一, 浅海暖水生物大量 绝灭
石燕动物群绝灭
生物绝灭事件主 要表现为:海平 面的急剧下降, 界线附近微量元 素及同位素异常
浅水台地沉积
深水沉积
湘、赣地区为海陆交互 相沉积地区
上统的鲕状赤铁矿是华南 地区泥盆纪重要的铁矿层
异齿龙
中龙
曳螈
二叠纪华南板块及大陆边缘地史特征
华南板块二叠纪遭受了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形 成了鲜明的对照,呈现出“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新格局。
华 南 板 块 二 叠 系 黔 中 贵 阳 龙 里 标 准 剖 面
大隆组硅质岩类的出现反映了滞留缺氧较深水沉积环境 灰岩的出现,代表了小规模的海侵 海陆交互环境,含煤沉积
晚古生代动物界
• 陆生脊椎动物中的鱼类和两栖类,在晚古生代 得到重大发展。 • 泥盆纪鱼类极为繁盛,晚泥盆世出现了鱼类向 两栖类的转变,标志着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开始。 • 石炭、二叠纪两栖类空前大发展,晚石炭世起 原始爬行类开始出现,从而完全摆脱了对水体 的依赖,真正完成了动物界征服陆地的历史过 程。 • 晚古生代海生无脊椎动物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以腕足类中的石燕贝类和长身贝类,三带 型四射珊瑚,蜓类和菊石类的繁盛为特征。
构造隆升 早二叠世末期出现海退
浅海台地 滨海沼泽
早二叠世与晚石炭世 共同构成一个大型的 海平面升降旋回
事华 件南 和板 层块 序二 划叠 分纪 海 平 面 变 化 地 质
下扬子地区栖霞期海侵示意图
栖霞期,华南板块发生了地史中最大规模的海侵,使晚古生代以来一直 遭受剥蚀的样子古陆沉陷为上扬子浅海。

古生代的古代生态环境

古生代的古代生态环境

古生代的古代生态环境在地球历史的漫长岁月中,古生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间段内,地球上的生态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也孕育了丰富多样的生命形式。

本文将介绍古生代的古代生态环境,探讨当时的气候、地理和生物等方面情况。

一、气候环境1.1 早期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寒武纪和奥陶纪是古生代的早期阶段,地球的气候环境相对稳定。

全球气温较高,热带地区温暖潮湿,温带地区四季分明,而极地冰川覆盖面积较小。

1.2 中期古生代(志留纪和泥盆纪):志留纪和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中期阶段,地球的气候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全球气温下降,温带和极地地区开始出现冰川,气候干燥。

1.3 晚期古生代(石炭纪和二叠纪):石炭纪和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晚期阶段,地球的气候进一步寒冷。

石炭纪时期,全球大部分地区都出现了冰川,气候干燥,导致陆地面积缩小。

二、地理环境2.1 大陆分布:古生代的大陆分布与现代有很大的不同。

最早的大陆是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被称为“古老的泛古陆”。

随着时间的推移,泛古陆分裂成多个大陆块,形成了各个大陆。

2.2 海洋环境:古生代的海洋环境相对较为平静。

海洋中没有现代化的洋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主要由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构成,其中浮游生物主导着生态系统的运作。

2.3 海洋生物:古生代的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包括原始的无脊椎动物、海藻、甲壳类动物等。

腕足动物和三叶虫等化石在古生代中十分常见。

三、生物环境3.1 早期古生代生物:寒武纪和奥陶纪是早期的古生代,这个时期的生物以无脊椎动物为主,如三叶虫、海绵、软体动物等。

植物主要是海藻和原始的陆地植物。

3.2 中期古生代生物:志留纪和泥盆纪是古生代的中期,这个时期的生物逐渐丰富多样。

出现了腕足动物、鱼类、三叶虫等,植物开始向陆地扩散。

3.3 晚期古生代生物:石炭纪和二叠纪是古生代的晚期,这个时期的生物达到了巅峰。

大型昆虫开始出现,爬行动物也开始崛起。

植物世界中,蕨类植物和松类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地球演化史的地理环境特点

地球演化史的地理环境特点

地球演化史的地理环境特点
地球的演化史可以分为四个主要的地质时代:古生代、中生代、新
生代和人类时代。

这四个时代的地理环境特点如下:
一、古生代
1.超大陆:古生代前期,地球上存在一个超级大陆——盘古大陆,东半球与西半球相连成为大陆,而南北两极分别被冰层覆盖。

2.海洋: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开始形成比较大的海洋,如泰澜洋、北极洋和南极洋等。

同时,早期的生命形态也开始出现,海藻、珊瑚、腕足动物、鱼类等广泛分布于海洋中。

二、中生代
1.板块构造:中生代是一段充满变革的时期,地球的板块构造开始分离,分成了许多现代陆地的前身,如欧亚板块、非洲板块等。

2.陆地:中生代陆地逐渐形成,陆地上开始出现爬行动物和恐龙等生物种类,大陆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地貌特征也开始逐渐形成。

三、新生代
1.高山环境:新生代地球上的山脉极为突出,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
脉等高山链的形成,导致了高山环境的出现。

2.草原与沙漠:新生代陆地的扩张使得草原、沙漠等地貌类型逐渐形成,这种地貌类型在生物进化上极其重要,为哺乳动物的大量繁衍奠定了
基础。

四、人类时代
1.人类活动:人类时代,人类活动成为了地球环境中的主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如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也对地球环
境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2.人类文化: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带来了许多新的地理环境特点,如城市化、旅游业的兴起,推动地球环境的全球化和多样化发展。

总之,地球的演化史形成了丰富多样、千变万化的地理环境特点,这
些特点既为生物进化和生态平衡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也为人类文明的
发展提供了契机。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三节 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

第三节晚古生代中国地史概况一、由海向大陆环境转化晚古生代,中国也和世界许多地方一样,是由海洋占优势向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大发展的时代。

虽然,晚古生代也曾多次发生海侵,有时海侵范围还相当广泛,但就整个时代看,主要还是陆地在不断扩大。

在华北地台区(包括东北南部),从晚奥陶世就已经脱离了海洋环境形成古陆,沉积间断约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

到了中石炭世和晚石炭世,华北有过多次的海侵,但每次海侵时间都很短暂,时而为海,时而为陆,沉积了海陆交互相的地层。

到二叠纪时,又全部隆起成陆,沉积了陆相地层,一直延续到现代。

虽然在新生代海水曾经漫覆过平原地区,但与过去的规模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在扬子地台区,早古生代时广大地区曾长期沉没于海水之中,后来由于受加里东运动影响,到泥盆纪初期,大部分地区隆起为陆。

但此后又多次海侵,差不多整个晚古生代都是在海水浸漫之下,沉积了海相为主的地层。

到晚二叠世早期,扬子地台产生大规模裂隙,川、滇、黔地区有大面积的玄武岩喷发活动(峨眉玄武岩)。

总的来看,华南要比华北活动性大,地理环境也比华北复杂。

在海西构造阶段,介于各地台间的地槽活动区沉积了巨厚的碎屑岩、碳酸岩、火山岩等,从数千米到一万多米。

到晚古生代末期,海西运动十分强烈,天山、昆仑、秦岭、蒙古-兴安等地槽相继褶皱隆起,并伴随着广泛的岩浆侵入活动。

华北地台与西伯利亚地台对接在一起,华北地台与塔里木地台也基本联结在一起。

稳定地台区进一步扩大。

扬子地台的边缘地带在晚古生代末期仍然十分活动,直到三叠纪印支运动中才褶皱隆起,但扬子地台内部及边缘在海西期产生强烈的张裂和拗陷作用,导致了中国西南地区大范围玄武岩裂隙喷发活动。

经过海西运动,海水已经大规模撤退,环列中国西北和北方的各地槽都已褶皱为山,华北、东北以及华南的一部分,已连结成广阔的大陆,只在西藏、西南和华南等相对狭小的地方,还有海水存在。

所以说,晚古生代是从海洋向陆地转化的重大变革时期,也是使中国出现陆地空前占优势的时代。

07晚古生代地史

07晚古生代地史

二、Pz2 古生物
1 脊椎动物(vertebrate) 2 陆生植物(terrestrial plants) 3 海生无脊椎动物(marineinvertebrate)
2.1 Pz2 陆生脊椎动物
陆 泥盆纪 鱼类的时代
D1:无颌类为主; D2-3:上下颌分化, 如沟鳞鱼; 晚期出 现 鱼 类 向两 栖类 的演化
地层:主要为暗色含浮游、游泳生物 的薄层泥岩、泥灰岩、泥晶灰岩 和硅质岩 生物化石:菊石、竹节石及无眼的三 叶虫 代表—较深水滞流贫氧的微型裂陷槽 (台内断槽)沉积
华南泥盆系柱状对比图 Devonian correl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Plate
华南泥盆系沉积示意剖面图
Limestone with stromatoporoids, D2d-j, 贵州独山
象州型D
南丹型D
Dark mudstone,D2-Luofuzu, 广西南丹罗富
海槽型D
Dark shale and siltstone,D1, 广西钦州樟木南流江
D3古地理图
泥盆纪华南板块内部古地理变化
C1海相生物群落(海底世界)
三、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1 泥盆纪古地理
2 石炭纪古地理 3 二叠纪古地理
3、1中国东部泥盆纪古地理 Pz2 Paleogeography,E. China
华南板块泥盆系发育; 华北板块主体无泥盆系记录
华南板块泥盆纪地层序列 ——象州型和南丹型 华南板块泥盆纪古地理
联合古大陆 的逐步形成 C2-P1北美板 块与非洲板 块碰撞,形 成阿帕拉契 亚褶皱带 P西伯利亚板 块与欧洲板 块碰撞,形 成乌拉尔褶 皱带 C1/C2天山运 动 中间地块逐 渐北移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第十三章 晚古生代的古生物、古地理和古构造史

华 南 地 区 茅 口 期 古 地 理 图
华南地区龙潭期古地理图
华 南 地 区 大 隆 期 古 地 理 图
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P3
河湖沉积环境
P2
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
P1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时代 P2 组 石千峰组 上石盒子组 下石盒子组 P1 山西组 太原组中上部 C 太原组下部 岩 性 红色砂泥岩,含石膏,干旱气候条件 杂色砂页岩,少量植物化石,半干旱气候 黄绿、灰绿色砂页岩,下部含不规则煤层, 植物化石丰富 黑色砂页岩含煤沉积及钙质页岩,近海平原 泥炭沼泽
D1莲花山组/Cam3,广西金秀河口美村
交错层理,D1 莲花山组, 广西横县六景
Rusophycus Cruziana D1莲花山组, 广西 横县 六景
泥质砂岩, D1那高岭组, 广西横县六景
砂岩, 黑色页岩, D1郁江组, 广西北流大风门
D2 东 岗 领 组 贵 州 独 山 ,
珊瑚礁,D2东岗领组,贵州独山
蜥螈(P1)—原始爬行类
大异齿龙(P)—背部具帆状构造
爬行类 reptile
中龙的分布与大陆漂移
两栖类一直在减少
以前人们对世界上两栖类动物数量的减少 的印象,主要是来自口耳相传的说道,并 没有多少确切的依据。现在,通过对从 1950年到1997年多达900种以上的两栖类 动物数量的时间序列研究,这些印象得到 了证实。在过去的40多年里,两栖类动物 数量的以每年平均4-5%的速度减少,并 且在1960年代有某些突然的下降。 [Nature, 2000/4/14, p. 752];
华北板块石炭纪地层序列
时代 C2—P1 C2 组名 太原组 本溪组 O1

第七章 晚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第七章 晚古生代的地层、古地理和古构造




二叠纪
D2-D31: 双 带 型 和 C1: 三带型单体 泡沫型 石燕贝 类繁盛, D3 穿孔贝类 长身贝类为主
P1:三带型复体 长身贝类,石燕贝类, 晚期欧姆贝槽中隆从光滑到 有放射线,C尚出现分叉
个大, 拟旋 旋壁 蜂巢 3-4 脊、列孔、 层 层 副隔壁
第一节 晚古生代的生物界 欧美植物群
• 地区:分布于欧洲和北美 • 时代:二叠纪 • 特征:生长高大的蕨类为主,有石松、节 蕨、真蕨、种子蕨、科达等,最大特征是 出现有特点的真蕨类 • 气候:西方热带气候 • 代表分子:美羊齿
12
三、晚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

四射珊 瑚 腕足类

泥盆纪


石炭纪
19
水侵自西向东
中 国 东 部 晚 泥 盆 世 古 地 理 图
20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3. 华南板块大陆边缘
1. 华南板块北缘S/D,无火山活动,为砂页岩 和灰岩沉积; 2. 西缘为碳酸盐; 3. 东南缘无露头。
21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二)华北地区
泥盆纪时华北板块无沉积记录;推论泥盆 纪时仍处于陆上剥蚀状态。
(三)华北板块二叠纪地层序列
41
山 西 太 原 二 叠 纪 地 层 剖 面
42
第二节 晚古生代的地层和古地理特征
(四)华北板块二叠纪古地理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 洋环境 • 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中上部)华北及 东北南部普遍出现聚煤环境 • 山西期:华北中部为有利成煤带 • 石盒子期:淮南地区发育含煤沉积及富 含Lingula的夹层 • 石千峰期:红色河湖碎屑沉积广布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完整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一、.华南板块1、地层发育特征泥盆纪:早泥盆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生海侵,发育深水泥灰岩沉积,中上泥盆以海陆交互的泥质砂岩沉积为主石炭纪:早石炭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西——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主的陆源碎屑岩沉积,晚石炭为白云岩和灰岩广泛沉积。

二叠纪:二叠纪是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主要以灰岩和碳酸盐为主。

2、古生物化石泥盆纪以鱼类,双壳类和介形类为主,并见腕足化石。

石炭纪有海相底栖化石为主,珊瑚,腕足,层孔虫比较常见。

二叠纪含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还有大量植物化石,偶见浮游类的菊石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中上泥盆为海陆交互和滨浅海相沉积,下扬子区为陆相沉积。

石炭纪:早石炭为陆源冲积沉积晚石炭为滨浅海沉积。

二叠纪:早二叠为潮坪碳酸盐沉积,中二叠为海陆交互相沉积,晚二叠为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4、沉积厚度泥盆纪不详,石炭纪沉积厚度课超过800m ,二叠纪不详5、地壳运动特征泥盆纪华南板块在加里东运动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起,扬子主体上升为陆,除桂东南钦—防地区存在残存海槽和滇东一带见陆相泥盆纪和志留纪连续过度外,华南其他地区均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石炭纪海侵主要分布于滇黔桂湘地区,华夏古陆西缘的浙江——江西大部——粤东一带为陆源沉积,下扬子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海侵范围扩大。

二叠纪遭遇了玩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与华北—柴达木板块的大陆面貌成对比。

6、沉积矿产含煤地层层位较多,但分布面积和规模一般不如北方大。

此外,锰矿含矿层位较多,沉积环境主要为古陆边缘浅海地带。

7、古气候变化华南地区属于热带潮湿气候带,水温较低,但是部分地区明显还处于干燥气候的古气候标志,在二叠世后期,发生了旋回式海侵,并且发育缺氧环境。

二、华北板块1、地层发育泥盆纪:内部尚未发现沉积记录,估计处于古陆剥蚀状态石炭纪:早期为碎屑岩沉积为主,晚石炭慢慢沉降成为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纪:上石炭为紫红色砂岩夹煤层,中石炭为含砾石英砂岩,下石炭为碎屑岩,泥岩夹煤层。

地层学第七章(晚古生代)

地层学第七章(晚古生代)

发育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岩相较为单一。
1.华南板块 贵州南部都匀、独山一带的石炭系发育良好。由滨浅海 相、海陆交互相、潮坪碳酸盐岩相组成。
潮坪碳酸盐岩相
贵 州 南 部 石 炭 系 剖 面
浅海灰岩相
滨浅海相 - 海陆交互相(夹煤层)
潮坪沉积
2.华南板块大陆边缘 华南板块西部大陆边缘,由裂谷型枕状玄武岩夹放射虫
硅质岩,到洋脊、洋岛型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浊积岩,也夹
有放射虫硅质岩。应为多岛洋发展阶段。 华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为南秦岭洋盆,中秦岭以碳酸盐 岩广布,厚度变化较大。南秦岭勉略为蛇绿岩带,已发现深 水放射虫,证明存在结构复杂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华南板块东部边缘为狭窄的活动陆棚带,海侵直接来自 东侧的古太平洋海域。 华南板块以南,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地区已发现岩关期
在我国东部(贺兰山-龙门山-大雪山以东)阴山—秦岭之
间的华北区及秦岭以南的华南区,海西运动阶段主要表现为地 壳的大幅度的隆起和坳陷,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大规模海海进与
海退。
D-C1
★ 华北及东南部广大区域仍属剥蚀区,未见沉积;
★ 中国南部:广西运动后,南方大部为陆相沉积 D1 仅在滇、黔、桂一带有晚期的入侵;
和生物界的重要变革。中国境内早二叠世仍有广泛的海侵,早 二叠世末期构造活动加强;晚二叠世沿秦岭-昆仑山一线为界出 现“南海北陆”对峙局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叠纪。
中国晚二叠世古地理图
(一)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石炭纪末期-早二叠世初期普遍海退。早二叠世 早期开始新的海侵,晚期出现显著的岩相分异。早二叠世末期
海陆交互相 - 火山喷发
热带-亚热带 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相
浅海碳酸盐岩相 滨海沼泽相 潮坪碳酸盐岩相
2.华南大陆边缘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晚古生代古地理及板块特征

早古生代1.中国东部早古生代沉积古地理华北板块—∈13—O1滨浅海沉积; O2-C1缺失,其南、北为大洋环境。

扬子板块—相对稳定的滨浅海沉积环境,北缘:南秦岭裂谷盆地东南缘:华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华夏板块。

(1)Cambrian,寒武纪1)扬子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继承了震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东南部:为被动大陆边缘,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华南裂谷盆地。

寒武纪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少。

标准剖面: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宜昌三峡剖面详见图集。

扬子板块及其东南大陆边缘横向古地理变化2)华北板块寒武纪古地理特征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早寒武世晚期开始海侵。

寒武纪华北板块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盐沉积,其南缘以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标准剖面:山东张夏剖面华北板块南缘主动大陆边缘—商丹(商州-丹凤)缝合线以北,蛇绿岩套及丹凤群的岛弧火山岩、二郎坪群的弧后火山岩,由于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北缘和西南缘北缘推测寒武纪在白云鄂博一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

北祁连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理石。

(2)Ordovician,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盆地规模的收缩加剧。

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华南裂谷盆地逐渐萎缩,中奥陶世后萎缩加剧,导致O3的古地理格局明显变化。

1)扬子板块奥陶纪古地理典型剖面:宜昌黄花场剖面东南被动大陆边缘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湘中地区奥陶纪是一套深灰至灰黑色含碳质、硅质的笔石页岩,代表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东部为浙皖次深海(浙西早中奥陶世也为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晚奥陶世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浅水浊积岩)。

晚古生代

晚古生代

感谢观看
②板块北缘海槽区。主要出露在南秦岭一带,上古生界基本为稳定浅海碳酸盐岩沉积。昆仑山地槽的上古生 界见塔里木—华北板块南缘地槽区。
③板块西缘地槽区。主要包括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和川西等地,泥盆系为碳酸盐岩、变质岩及砂岩,石炭 系为碳酸盐岩和碎屑岩夹有含煤沉积。下二叠统为灰岩夹硅质岩、板岩、砾岩或玄武岩,上二叠统为灰岩、基性 火山岩夹碎屑岩。
②板块南缘的秦岭—昆仑地槽。泥盆纪时昆仑山一带为一套厚度巨大的复杂岩系,由于枚岩、片岩及少量灰 岩组成。北秦岭泥盆系仅有中上统。为具复理石韵律的变质泥砂质沉积,夹灰岩和菱铁矿,局部含中基性火山岩 及火山碎屑岩。石炭系昆仑山一带为基性至中性火山岩、硅质岩、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总厚2000~8000米,与下 伏地层常为了整合接触。秦岭北侧(山阳—桐城以北)二叠纪为厚达7000米的板岩、砾状灰岩。昆仑山、巴颜喀 拉山一带,主要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碳酸盐岩,为典型的复理石,厚度百余米至万米,华力西运动后,除部 分仍保持地槽状态直至三叠纪外,均已结束地槽状态。
晚古时代植物晚古生代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2.45亿年前,持续时间1.75亿年。晚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 炭纪和二叠纪。晚古生代时随着陆地面积的不断扩大,陆生生物开始发生和繁盛。鱼及无颌类广布于泥盆纪,两 栖类全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植物界从水生发展到陆生,出现了裸蕨植物群。孢子植物达到繁盛并在二叠纪晚期 出现裸子植物。海生无脊椎动物中出现了菊石、有孔虫和竹节石。
③板块北缘地槽区。主要出露在内蒙古、吉林中部一带。泥盆系为变质砂岩、砂岩、页岩夹板岩、灰岩。石 炭系为碳酸盐岩、碎屑岩夹陆相火山岩。二叠系以碎屑岩(海陆相均有)夹灰岩、酸性熔岩。
①扬子地台。泥盆纪时地台主体升出海面,海侵范围限于滇黔桂地区,下泥盆统大多为陆相—滨海浅海相碎 屑到泥灰质沉积,中晚泥盆世岩相分异明显,由黔桂至湘粤、鄂西直至苏浙皖地区,依次为正常浅海相、以碳酸 盐岩为主变为海陆交互相、以碎屑岩为主及完全陆相的红色碎屑岩沉积。早石炭世的岩相分异大体类似于泥盆纪。 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更大,至早二叠世早期是本区海侵最大的时期之一,浅海碳酸盐岩广泛发育。晚期岩相自黔桂 向东至湘、鄂一带由浅海相灰岩渐变为常含燧石结核的灰岩,硅质成分增多,再东至苏、浙、皖、闽等地变为硅 质页岩及碎屑岩为主。早二叠世末,本区发生东吴运动,普遍上升,在西部还发生了大规模的基性火山喷发,称 “峨眉山玄武岩”。东吴运动使本区晚二叠世早期广泛发育陆相至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海水较深地区以灰岩为 主,底部夹含煤沉积,西部地区仍有玄武岩喷发。晚二叠世后期本区又发生新的海侵,大致分为二种岩相:一种 以灰岩为主,一种以硅质页岩、硅质岩为主,西部及东南沿海闽西等地仍发育有陆相含煤沉积。

【PPT】72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讲解

【PPT】72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讲解

§7.2 华南地区晚古生代地史特征
一.泥盆纪
在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夏地块与扬子板块碰撞拼 合,构成了一个巨大的稳定地区---华南板块,使华南 大部分地区从志留纪晚期-早泥盆世早期处于陆地状态。 从早泥盆世晚期开始逐渐遭受海侵,海侵范围逐渐扩 大。海侵主要来自西南方向。
早泥盆世:广西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部、云南东部
“上司组”
大塘阶
450 m
上司组 旧司组 祥摆组
“旧司组”
237 m
岩关阶
汤耙沟组 172m D3 革老河组
-------------------间断-----------------
下石炭统底部的汤耙沟组以泥质灰岩沉积为主,夹黄色石 英砂岩和页岩。底部出现具波状层理的藻球粒灰岩,代表了泥 盆纪末海退事件之后形成的极浅的潮坪环境沉积。其余部分则 为石炭纪初新海侵的产物。
三、二叠纪
二叠纪是全球地壳构造相 对活跃的一个时期,全球范 围内一系列板块的碰撞导致 了联合泛大陆的形成。冈瓦 纳大陆也逐渐漂移离开南极, 使大陆冰川逐渐消融,海平 面显著上升。受此影响,华 南板块在二叠纪时遭受了晚 古生代中最大的海侵。
1、典型剖面及沉积分析
黔中贵阳龙里剖面
上覆地层 下三叠统 ------------大隆组 深灰色硅质岩、硅质页岩或灰岩夹页岩。含菊石Pseudotirolites。0-10 m 上二叠统 长兴组 灰、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灰岩。含蜓Palaeofusulina。 约120 m 龙潭组 灰黑色页岩、砂岩及燧石灰岩互层夹煤层,底部有凝灰质砂岩。含 Gigantopteris,Leptodus。 约350 m - - - - - - - 平行不整合- - - - - 茅口组 浅灰色中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含Neoschwagerina,Waagenophyllum。 200m。 栖霞组 深灰、灰黑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层间常夹炭质页岩。含Hayasakia, Wentzellophyllum,Misellina。 160 m 梁山组 石英砂岩、页岩,局部夹煤层,含腕足和植物化石。 14~64 m - - - - - - - 平行不整合- - - - - 下伏地层 上石炭统 马平组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刘星星012112班20111000734一、华北板块1. 地层发育:泥盆纪:华北板块内部至今尚未发现泥盆系的记录,推论泥盆纪时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

石炭纪:华北板块内部石炭系主要发育上石炭统,山西太原剖面为标准剖面,自上而下分为本溪组和太原组两个。

本溪组下部由于铁铝物质富集,形成著名的“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层”。

太原组包括三个旋回。

二叠纪: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已基本脱离海洋环境,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影响,因此二叠系以陆相沉积为主。

山西太原剖面为标准剖面,该剖面下二叠统包括太原组中上部,中二叠统包括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二叠统包括上盒子组和石千峰组。

2. 古生物化石:泥盆纪:内部无地层记录,故无化石。

石炭纪:本溪组含有丰富的筳类化石,上部多纺锤筳和小纺锤筳,下部多始史塔夫。

太原组海相化石丰富。

二叠纪:石盒子群富含舌形贝、硅质海绵等海相化石。

3.沉积相类型:泥盆纪:无沉积相类型。

石炭纪:太原组分三个沉积旋回,每段底部均为粗碎屑沉积开始,为平原河流和三角洲相结合;中部变细,出现页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含海相底栖生物,旋回现象十分清楚,反映陆相和海相交替出现的环境。

本溪组变化则有明显规律,辽宁太子河流域本溪一带,本溪组岩层厚达160~300m,含海相灰岩多达5~6层,煤层可采。

河北唐山厚约80m,只含海相灰岩3层,煤层2层。

至山东中、西部厚约40~65m,不含可采煤层。

至山西太原,厚度减至50m一下,仅含海相灰岩一层,也不含重要煤层。

二叠纪:下二叠统主要岩性为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泥质岩及煤层,下部夹含筳灰岩。

中二叠统山西组反映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石盒子组反映潮湿气候减弱和氧化环境增强,到下二叠统的石千峰组,夹石膏的红色地层已经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4. 沉积厚度:泥盆纪:无地层记录。

石炭纪:上统仅百余米,下统330~500m。

二叠纪:仅知太原组中上部及山西组厚度为200m,其余不详。

地层学第七章(晚古生代)汇总

地层学第七章(晚古生代)汇总

晚 古 生 代 化 石 图
石炭纪-二叠纪世界古植物分区图
一、泥盆系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期向海西-印支期转折的重要时期,与早 古生代后期的挤压隆升不同,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华南及邻 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下。华北主体仍为剥蚀的古陆,仅在边 缘零星出露泥盆系;华南泥盆系出露完整,化石丰富,沉积类型 多样。
(一)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石炭系分布广泛,发育齐全。早石炭世的地层分 布、岩相类型和晚泥盆世相似,地势和沉积分异明显;下扬子 地区开始出现海相沉积。晚石炭世海侵范围明显扩大,普遍发 育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岩相较为单一。
1.华南板块 贵州南部都匀、独山一带的石炭系发育良好。由滨浅海相、 海陆交互相、潮坪碳酸盐岩相组成。
(三)华北及其大陆边缘 华北板块内部至今尚未发现泥盆系的记录,因此推论泥盆纪 时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泥盆纪柴达木地块和华北板块已经碰 撞相连,其间形成的祁连加里东造山带山前和山间盆地中形成 粗碎屑的磨拉石沉积。 华北板块西南缘,是火山岩、粗碎屑岩的山间盆地沉积。 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泥盆系以碎屑岩碳酸盐沉积为主,含 单体珊瑚,代表华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沉积。
1.华南南部海相 华南南部海区泥盆系出露齐全、类型复杂、是研究程度高 的地区,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浅水相(象州型)和深 水相(南丹型)。 桂中地区的“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为主。其沉积厚 度巨大,常达数千米之巨。生物丰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 巨大,生物礁广泛分布。反映了“象州型”沉积形成于清洁 浅水、动荡富氧的条件下。 所谓“南丹型”是一套暗色的含浮游生物的薄层泥岩、泥 灰岩、泥晶灰岩和硅质岩,代表较深水滞流缺氧的微型裂陷 槽(台内断槽)沉积。
中 国 晚 泥 盆 世 岩 相 古 地 理 图
(一)华南地区 加里东运动之后,东南加里东造山带隆升,扬子主体上升为 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桂东南钦(州)防(城)地区存在残 余海槽和滇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过渡外,华南其 他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华南地区自西南滇黔桂逐渐向北东方向发 生海侵;早泥盆纪晚期开始,海盆中出现浅水碳酸盐台地(象州 型)和条带状较深水硅、泥和泥灰质台槽(南丹型)的岩相及生 物相分异;到中泥盆世,海侵达到中扬子地区的川东、鄂西、湘 西北一带,形成中、上泥盆统的海陆交互相及滨浅海相沉积。下 扬子地区仅见上泥盆统,总体以陆相沉积为主,但也发现海泛层。 因此,华南泥盆系自西南向东北沉积类型有三种:海相、海陆交 互相、陆相。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地史特征总结

中国晚古生代地史特征总结1、华南板块泥盆纪初期华南板块只有钦-防地区有海槽沉积和滇东一带存在陆相沉积。

自早泥盆晚期华南板块总体可分为南华海、中扬子和下扬子3个沉积区。

南华海区泥盆纪地层可分为象州型和南丹型。

桂中地区的“象州型”地层以台地碳酸盐为主,沉积厚度大,生物丰度高,分异性强,生物量巨大,有腕足、珊瑚、层孔虫等;滇黔桂地区的“南丹型”是一套含浮游、游泳生物的深水缺氧的微型裂陷槽沉积。

中扬子地区川鄂浅海区中、晚泥盆世以海陆交互相沉积为主。

下扬子区上泥盆世为潮湿条件下近海河湖盆地沉积,中、晚泥盆世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中夹海相层。

石炭纪华南板块发育完整。

早石炭世早期南华海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沉积类型为主,珊瑚、腕足有孔虫等底栖生物化石发育。

但从黔西南和桂西北向东至赣东和闽浙一带逐渐由深水海槽沉积过渡为陆相沉积。

下扬子地区数米厚的灰岩。

早石炭世晚期华南海内主要为碳酸盐沉积,生物以长身贝和菊石为主。

下扬子地区下部为滨浅海砂岩,中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

晚石炭世浙西、闽西和下扬子地区为碳酸盐沉积湘粤桂和下扬子区为灰岩沉积。

早、中二叠世上扬子地区普遍为滨海诏湖相陆源碎屑沉积。

湘中、下扬子地区为硅质、泥质沉积,富含浮游菊石及放射虫。

晚二叠世华南板块呈东西两侧古陆边缘粒度较粗,陆相和近海沼泽相发育,中部以碳酸盐为主对称格局,是一种双向陆源局限陆表海类型。

泥盆纪初期,除钦-防和滇东一带外华南板块均为陆地。

从早泥盆世开始,华南自西南向东北发生海侵。

中扬子区海侵始于中泥盆世,下扬子区海侵始于晚泥盆世,泥盆纪华南海区总体以海侵超覆为特征。

其间伴有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

2、华北板块泥盆纪华北板块内部仍处于剥蚀古陆状态,未发现沉积记录,一直持续到石炭纪。

但在祁连山加里东造山带的山前和山间有粗碎屑磨拉石沉积,北侧甘肃走廊下、中泥盆为紫红砂砾岩,上统为紫红砂砾岩、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含植物化石。

柴达木北缘为紫红砂砾岩和砂砾岩,早期伴有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晚古生代时限距今410—250Ma,延续时间160 Ma。

包括泥盆纪(410--354)、石炭纪(354--295)和二叠纪(295-250)。

晚古生代是一个地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有机界和无机界均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有机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脊椎动物爬行类开始征服大陆,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局面。

泥盆纪是鱼类的全盛时代,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早泥盆世鱼类以无颌类为主,属于低等鱼类,中、晚泥盆世以盾皮鱼类为主,晚泥盆世生物征服大陆,鱼类向两栖类转化。

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

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卡是出现根茎叶分化明显的原始松类,晚泥盆世裸蕨类灭绝,乔木状植物占优势,并出现小规模森林,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晚石炭世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

无机界,在中国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形成华南板块,全球范围内形成联合古大陆。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向海西—印支转折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

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东南钦—防地区残留海槽和滇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沉积外,华南其他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早泥盆世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中晚泥盆世由于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滇黔桂地区以南丹型和象州型为主,湘粤地区为超覆区,上统上部锡矿山组下部为灰岩、泥灰岩及泥质岩为主,含著名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锡矿山上部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反映泥盆纪末期形成的海退沉积。

湘赣交界、鄂西以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内夹灰岩、泥质灰岩和泥灰岩。

闽中为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近海河湖盆地沉积。

华北板块为发现泥盆系沉积,因此可推断华北板块在泥盆系处于剥蚀古陆。

讲14 古生代地史-2

讲14 古生代地史-2

第二十六章
显生宙地史
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2)石炭纪 蜓类开始出现,中-晚石炭世繁盛,并迅速 演化。双壳、腹足等也极为丰富。 3)二叠纪 蜓类在早二叠世达全盛期,晚二叠世开始衰 退,末期全部绝灭。因蜓类演化迅速,是二叠纪最重要的标准 化石 。晚二叠世菊石类也开始繁盛,末期四射珊瑚及三叶虫 和大部分腕足均遭到灭绝的命运。 2.脊椎动物 晚古生代脊椎动物的最大发展是大举登陆,从水 2.脊椎动物 生—两栖—爬行。 泥盆纪 鱼类的种类和数量都达到空前繁盛,故将泥盆纪 称为鱼的时代。泥盆纪末两栖类开始出现,繁盛于C-P纪,故 称C-P为两栖动物时代。C 纪开始出现原始的爬行动物,爬行 动物已完全摆脱了对水的依赖,它标志着生物的演化即将进入 新的时代。
见图 见图 见图 见图
第二十六章
第二节 晚古生代地史 通过对中国东部南北上古生界地层的研究可以看出,海西
显生宙地史
构造阶段中国东部晚古生代南方与北方经历了两个不同的沉积 环境演化历史,北方由海陆交互相演变为内陆湖泊相,总体以 陆相沉积为主,南方仍以海相沉积环境为主。从而形成了南海 北陆的局面。 古生代地史总结: 古生代地史总结: 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时期之一, 一、 古生代是生物界发展与演化的重要时期之一,根据生物发 展与演化的特点,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 展与演化的特点,我们将寒武纪称之为三叶虫的时代、奥陶纪 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的时代、 称为笔石的时代、志留纪称为更新换代的时代、泥盆纪称为鱼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的时代、石炭-二叠纪称为两栖动物的时代。 古生代又是地壳运动相对频繁、 二、 古生代又是地壳运动相对频繁、沉积环境变化相对较大的 时代,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南北皆海的格局, 时代,加里东构造运动使本区形成南北皆海的格局,而海西运 动则形成了南海北陆的格局。 动则形成了南海北陆的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晚古生代古地理古环境特征
晚古生代时限距今410—250Ma,延续时间160 Ma。

包括泥盆纪(410--354)、石炭纪(354--295)和二叠纪(295-250)。

晚古生代是一个地史发展的新阶段,全球有机界和无机界均发生很大的变化。

在有机界海生无脊椎动物发生了重要变革,陆生植物开始大量繁盛,脊椎动物爬行类开始征服大陆,形成一派生机盎然的局面。

泥盆纪是鱼类的全盛时代,又被称为“鱼类时代”。

早泥盆世鱼类以无颌类为主,属于低等鱼类,中、晚泥盆世以盾皮鱼类为主,晚泥盆世生物征服大陆,鱼类向两栖类转化。

两栖类在石炭纪得到蓬勃发展,并占统治地位,石炭纪晚期原始爬行类出现。

早泥盆世晚期至中泥盆世卡是出现根茎叶分化明显的原始松类,晚泥盆世裸蕨类灭绝,乔木状植物占优势,并出现小规模森林,石炭纪陆生植物进一步繁荣,晚石炭世是全球重要的聚煤期。

无机界,在中国华夏板块和扬子板块碰撞形成华南板块,全球范围内形成联合古大陆。

泥盆纪处于加里东向海西—印支转折的重要时期,大部分地区处于伸展的构造体制。

加里东运动之后,扬子上升为陆,因此,在泥盆纪初期,除东南钦—防地区残留海槽和滇东一带见到陆相泥盆系与志留系连续沉积外,华南其他地区均为遭受剥蚀的古陆或山地。

早泥盆世主要限于滇黔桂海,以碎屑岩及泥灰质沉积为主;晚期开始出现南丹型和象州型岩相分异。

中晚泥盆世由于地势平缓,海侵范围扩大,岩相分异加剧。

滇黔桂地区以南丹型和象州型为主,湘粤地区为超覆区,上统上部锡矿山组下部为灰岩、泥灰岩及泥质岩为主,含著名的“宁乡式”鲕状赤铁矿,锡矿山上部以砂岩、粉砂岩为主,反映泥盆纪末期形成的海退沉积。

湘赣交界、鄂西以海陆交互碎屑岩沉积为主,内夹灰岩、泥质灰岩和泥灰岩。

闽中为山前断陷盆地的磨拉石粗碎屑沉积,下扬子地区:五通组以近海河湖相沉积为主,夹海相层(小腕足化石)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的近海河湖盆地沉积。

华北板块为发现泥盆系沉积,因此可推断华北板块在泥盆系处于剥蚀古陆。

石炭纪古地理面貌是泥盆纪的继续和发展,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极地大冰盖几乎覆盖整个冈瓦纳大陆,随着极地冰盖的增长消融变化,海平面升降频繁。

早泥盆世早期南华海盆范围与泥盆纪相似,为典型的陆表海,以碳酸盐台地沉积为主,珊瑚、腕足类、层孔虫等底栖生物发育。

湘赣交境至广东陆峰一带为滨海碎屑沉积,更东的赣东和闽浙一带为陆相沉积。

早石碳世晚期海侵范围扩大,造成地层超覆。

南华还内主要为碳酸盐沉积,生物以大型长身贝类和少量浮游的菊石为特征。

台间海槽仍然存在。

下样子地区,下部为滨浅海砂岩,中部为灰岩上部为白云岩,总厚度仅数十米。

晚石炭世海侵范围进一步扩大,浙西、闽西和中扬子地区均被海水所覆,岩相相对稳定,均为碳酸盐沉积,一般厚度200—400米。

华北板块主要发育上石炭统,本溪组为滨海沼泽至浅海环境的产物,太原组内分为三段,每段底部均以粗碎屑沉积开始,发育大型板状、槽状或楔状交错层理,局部发育朗成交错层理,为平原三角洲沉积相组合,中部变细,出现页岩及煤层,上部为灰岩,含海相底栖生物,旋回现象身份清楚,反映陆相和海相交替出现的环境。

晚石炭世晚期华北南部海侵范围更加广泛,在皖北、豫南及鄂尔多斯一带均有明显的超覆。

二叠纪是古生代末期,地壳活动又趋于活跃,全球范围内一系列板块碰撞拼合想成著名的联合古大陆。

华南地区二叠纪遭受了晚古生代最大的海侵早石碳世
早期,马平组上部由潮坪碳酸盐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组成,梁山组和马平组之间的平行不整合代表一次较大的海退和较长时间沉积间断。

梁山组以陆源碎屑沉积为主,局部夹薄煤层,时有海相灰岩透镜体,含腕足及植物化石,属于滨海沼泽环境。

向上逐渐过渡到中二叠世栖霞组浅海碳酸盐沉积,内还能燧石结核、丰富的蜓类及珊瑚化石,代表海侵扩大过程。

茅口组为浅海碳酸盐沉积,具构造复杂的蜓类和大量的造礁的复体珊瑚,反映热带陆表海碳酸盐台地沉积环境。

中二叠世末期,因构造隆升发生海退。

晚二叠世龙潭组由砂页岩及灰岩组成,夹煤层,含海相动物化石级植物化石,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其底部的凝灰质砂岩反映邻区有火山活动。

长兴组以灰岩为主,含蜓类等海相化石,代表龙潭组之后的新的海侵,但规模较小。

大隆组硅质沉积中仅见浮游类型的菊石化石,代表滞留还原条件下的沉积。

华北板块主体自二叠纪起基本以脱离海洋,仅局部地区遭受短期海侵影响,山西组下部为具交错层理的含砾石英砂岩,上部砂页岩中夹可采煤层,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代表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碳早则环境和热带潮湿气候条件。

石盒子群为一套岩性复杂的河湖沉积。

下石盒子组下部仍夹不规则煤层,网上逐渐变为杂色和紫红色,不在出现煤层,但夹有铁锰及铝土层,显示潮湿气候减弱和氧化环境增强。

本群厚度显著增大并出现长石石英砂岩,指示相邻陆原区的结晶岩、变质岩已经暴露至地表遭受剥蚀。

石千峰组已属于红色地层,化石稀少,偶夹石膏,代表干旱气候条件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晚古生代形成的矿产有:铁、铝和耐火粘土:“宁乡式铁矿”,“山西式铁矿”,“ G层铝土矿”磷和锰,煤、石油和天然气,蒸发岩类矿产:分布于西起新疆喀什、经南天山、河西走廊至宁夏中部狭长地带的早石炭世晚期石膏矿产,冀陕等地石千峰组中石膏矿产,层控多金属矿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