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版
2019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19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年的十大患者安全目标是医疗行业的重要指导,旨在提高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的安全意识和行为,减少和预防患者的错误事件和不良后果。
下面是2019年的十大患者安全目标。
1.病人识别准确:确保在整个病人照顾过程中,使用两种独立且可靠的方式对病人的身份进行识别,以避免误诊和混淆。
2.院内感染的预防:加强医务人员的卫生操作和手卫生,减少院内感染机会,采取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患者的安全。
3.药物治疗安全:确保患者在用药过程中不会发生错误,包括正确的药物选择、剂量和使用方法,提高药物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疼痛管理: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疼痛水平进行评估,并制定合适的疼痛管理计划,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5.手术安全: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包括正确的手术的人身份识别、手术计划和操作、手术导航等,避免手术中的错误。
6.脏手术、射频手术等其他特殊操作的安全:对于特殊手术操作,医务人员应接受专门培训,并遵循相应的操作准则,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围手术期和麻醉安全:加强围手术期的管理和麻醉的安全,包括围手术期风险评估、麻醉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等。
8.躺姿合理的使用: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医务人员应合理使用躺姿,避免躺姿所导致的压疮等并发症。
9.住院期间安全使用包括建立特殊设施和培训医务人员在内的病人安全体系:确保患者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性,包括防止意外跌倒、错误的使用卫生设施等。
10.准确记录和报告不良事件:整合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系统,加强不良事件的记录和报告,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安全问题。
总的来说,2019年的十大患者安全目标涵盖了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在患者照顾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领域,旨在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医疗质量。
通过医务人员的努力和医疗机构的支持,预计患者的安全和满意度将得到显著提高。
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

目标六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 (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 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意外伤害的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改进相 关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
目标二 正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 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 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 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 程。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 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 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中国医院协会 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
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目标二 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目标三 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目标四 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目标五 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目标六 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目标七 提升管路安全 目标八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目标九 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目标十 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目标五 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 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 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 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患者安全的影 响。 (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执行 “安全的医疗照护”。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七、提升管路安全八、鼓劤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況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査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新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版

【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
(一)建立管路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
(二)建立管路事件的监测流程,及时处置管路事件,减少 对患者的伤害。
(三)建立管路事件的报告流程并鼓励主动上报,对管路事 件的发生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有效减少管路事件的发 生。
(四)落实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防范和处置 预案,并进行有效演练。
(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 中执行“安全的医疗照护”。
标准化沟通SBAR模式即 现状:患者目前发生了什么? 背景:造成目前疾病的原因。 评估:我认为问题是什么? 建议:治疗的意见和建议。
案例 地塞米松与呋塞米
对病人抢救结束后,查看病人的化验单,发 现病人是糖尿病病人,此时,医生和护士对“地 塞米松”和“呋塞米”这两种药产生了争执,医 生说,他下达的口头医嘱是“呋塞米”,护士说, 他下达的医嘱是“地塞米松”,因此用的是“地 塞米松”。
【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 急预案。
(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 险评估。
(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 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意外伤害的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 改进相关风险防范能力。
在输血时采用双人核对来识别患者的身份
对手术、传染病、药物过敏、精神病人、意 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 标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 ▪10%葡萄糖注射液(250ml)、 ▪甘露醇注射液
看似、听似(易混淆)药品 远离放置,有警示标示。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最新版】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2019年版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四)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目标九】 主动报告患者安全 事件
(一)领导班子重视,定期听取患者安全工作 汇报,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改善患者安全。
(二)建立医院安全事件报告平台,提供有效、 便捷的报告途径,鼓励医务人员全员参与,自 愿、主动报告患者安全事件、近似错误和安全 隐患,同时医院应制定强制性报告事项。
【目标二】 强化手术安全核查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 估的制度和流程,切实落实世界卫生组 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 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 使用符合规范。
【目标四】 减少医院相关性感染
(四)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器械。有创 操作的环境消毒应遵循医院感染控制的 基本要求。
(五)落实医院感染监测指标体系并持 续改进。
(六)严格执行各种废弃物的处理流程。
【目标五】 落实临床“危急值” 管理制度
(一)明确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 落实操作流程。
(二)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危急值”报 告项目与范围,如临床检验至少应包括有血钙、 血钾、血糖、血气、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 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及其 他涉及患者生命指证变化需要即刻干预的指标。
【目标十】 加强医学装备及信 息系统安全管理
(三)规范临床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制度, 完善标本采集、检测、报告的安全操作 流程,建立相关监管制度,确保临床实 验室及标本的安全。
(四)落实医院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与监 管制度。
谢谢大家
(三)定期监测评估“危急值”报告执行情况。
【目标六】 加强医务人员有效 沟通
(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 员的劳动强度,确保诊疗安全。
2019年中国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七、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发生
1.建立跌倒报告与伤情认定制度和程序。
2.认真实施有效的跌倒防范制度与措施。
3.护理服务有适宜的人力资源保障,与服务 对象的配比合理(开放床位与出勤护士比 为1 ∶ 0.4)。
八、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
1. 建立压疮风险评估与报告制度和程序 2. 认真实施有效的压疮防范制度与措施 3. 有压疮诊疗与护理规范实施措施
五、降低院内感染的风险
➢ 感染预防控制对大多数医院都具有挑战性。医疗护理中感 染率增高对病人和医务人员都是关切的重大问题。在各医 院中感染都是相当常见,包括导管相关尿路感染、血流感 染和肺炎(常与机械通气有关)。
➢ 阻断这些感染的关键是正确的洗手卫生。国际上认可的洗 手卫生指南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疾病控 制预防中心(US CDC)和其它多个国家和国际性组织而 制定的。
示,并主动邀请患者参与认定,避免错误的病人、 错误的部位,实施错误的手术。
第二步: 病区与手术室间交接核查:双方确认手术前准备皆已完成,所 需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 等)均已备妥。
第三步: 在麻醉、手术开始实施前,实施暂停程序,由手术者、麻醉 师、手术/巡回护士执行最后确认程序后,方可开始实施麻醉、 手术。
5.对所属“危急值”报告的项目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尤其是分析前 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应有标本采集、储存、运送、交接、处理的规定, 并认真落实。
四、确保正确的病人、正确的部位、 正确的操作/手术
➢ 医院中常会发生令人不安的错误病人、错误部位或错误操作/手术。这些差错 之所以发生,主要是由于手术小组成员之间未能充分有效沟通,在标记手术 部位时病人没有参与,以及在手术前缺乏核对手术部位的程序。其他相关因 素还包括未能对病人进行充分评估、病历记录未充分回顾、医院文化不支持 手术小组成员之间开放、有效的沟通、书写笔迹潦草或模糊、缩写使用不规 范等。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中国医院协会目标(2019版)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目标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目标七提升管路安全目标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目标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目标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版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得患者实施正确得操作与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得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瞧似)药品有严格得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得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得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与实施抗菌药物管理得诊疗体系与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与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与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得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得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得手术及有创操作得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得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与知晓得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与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得保障与有效得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
(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七)建立完整得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与报告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新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版

看似、听似(易混淆)药品 远离放置,有警示标示。
?注射用血凝酶、蛇毒血凝酶 ?注射用血塞通、注射用血栓通
?注射用血塞通(冻干)(0.2g、0.4g)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0.75g、1.5g) ?注射用头孢曲松钠(1.0g、2.0g) ?注射用青霉素钠(160万U、80万U)
麻醉、精神类药品管理
? 一位老年患者因感冒给予青霉素和解热镇痛药治疗,3小 时后患者口唇部刺痒发红,但患者认为是感冒将愈,口唇出 现的复行性疱疹,经治医生也没有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未意 识到时过敏反应,继续治疗。24小时后,粘膜水泡面积扩大, 全身皮肤出现红斑,这时方意识到是过敏反应。由于患者年 老体弱,加上用药时间较长,迅速出现全身广泛性皮肤水泡, 后演变成表皮坏死松解症,抢救近一个月,方转危为安。实 际上,患者是由于青霉素迟发性过敏,未及时采取措施而造 成的。所以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持续、严密不断的观察是降 低风险的重要步骤和有效方法。
★用药错误。美国每年有150万人遭遇用药错误。
★手术差错。国内媒体曾报道,患者右脚有病,左脚却挨 刀。
背景
○患者安全已经成为了严肃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交接错误。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一项关于药物重整的报 告显示,据估计在药物重整工作中发生药物交接的错误 率可能高达70%。
★不良注射。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ຫໍສະໝຸດ 球有33%的乙肝由 不良注射引起。
手术部位标记
输血时查对流程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 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 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 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 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

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1患者十大安全目标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应该知晓。
这些目标包括:1、确立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2、确立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3、确立手术安全核查制度,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发生错误;4、执行手卫生规定,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要求;5、加强特殊药物管理,提高用药安全;6、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7、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到、坠床等意外事件发生;8、防范与减少患者压疮发生;9、妥善处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0、患者参与医疗安全。
目标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
1、进一步落实各项诊疗活动的查对制度,在抽血、给药、或输血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识别方法如姓名、年龄、病历号、床号等,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开展请病人或其近亲属说出自己名字,后再次核对确认的方法。
2、在实施任何介入或有创高危诊疗活动前,实施者都要主动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保证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3、完善关键流程识别措施,即在关键的流程尤其是急诊、病房、手术室、ICU、产房、新生儿病房等,均有患者识别准确的具体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文件。
4、建立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识制度,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腕带”作为识病人的一种手段。
目标二:严格执行在特殊情况下医务人员之间有效沟通的程序、步骤。
1、正确执行医嘱,不使用口头或电话告知的医嘱。
2、只有在对危重症患者紧急抢救的特殊情况下,对医师下达的口头临时医嘱,护士应向医生重述,在执行时实施双人核对后执行。
3、接获口头或电话通知的患者“危急值”或其他重要的检验结果时,接获者必须规范、完整地记录患者识别信息、检验结果和报告者信息,进行复述确认无误后方可提供医师使用。
目标三:严格执行手术安全核查制度和流程,防止手术患者、手术部位及术式错误。
1、建立与实施手术前确认制度与程序,有交接核查表,以确认手术必须的文件资料与物品(如病历、影像资料、术中特殊用药等)均以备妥。
2019年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目标二 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 怎么做?
•
——才能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② 药物管理是保障
相似药品:看似、听似(易混)、多规药品。 远离、分类定位存放,有警示标识。
看似:葡萄糖注射液、氯化钠注射液、10%葡萄糖注射 液(250ml)、甘露醇注射液
听似:注射用血凝酶、蛇毒凝酶、注射用血塞通、注射 用血栓通
②口服药
• 参考标准:2016修订的分级护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
• 护理人员实时分药到口 • 床单位不遗留药品 • 评估患者对自备药物的管理能力
项目 质量标准及分值
扣分原因
积分
9.实时分发口服药, (1)未按时分发末每人扣1分
4
治 做到发药口8分
疗
(2)未督促患者及时服有药
2
给
药
(3)患者处有剩余口服药
• 安全:风险评估——高危 项目
• 做好术后患者卧位的指导
• 做好基础护理,保持床单 位整洁、平整、舒适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落实医院 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 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 需的设备和有效的监管。
• 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确 保安全注射。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 A:包括患者的异常反
应、异常报告值、患者
的心理状态、对问他的
评估、观察要点
• R:包括已采取的护理措 施、对问题处理的建议
⑤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SBAR沟通模式-意义
• 护士 • 容易掌握 • 易于表达 • 更有系统的表达 • 避免书记遗漏
• 有助于预警评分系统 使用
• 医生 • 规范地汇报患者情况 • 减少错误及遗漏病情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关系到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和医疗质量。
2019 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的提出,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工作方向和重点,旨在进一步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安全水平。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至关重要。
这需要医疗机构建立完善的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和流程。
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进行任何诊疗活动前,都要通过两种及以上的方式来确认患者身份,比如核对患者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信息。
同时,要确保患者佩戴的腕带信息准确无误,以便在诊疗过程中随时进行身份确认。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用药错误是医疗安全中的常见问题。
为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医疗机构要加强药品管理,规范药品的储存、调配和使用流程。
医务人员在开具处方和给药时,要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原则,仔细核对患者信息、药品名称、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用药教育,告知患者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用血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医疗机构要严格遵守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做好输血前的评估、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工作。
在输血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输血安全有效。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围手术期包括手术前、手术中和手术后的整个过程。
在手术前,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疾病情况、手术风险等,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和应急预案。
手术中,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规范手术操作流程,确保手术安全顺利进行。
手术后,要加强对患者的监护和护理,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
目标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感染是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安全。
医疗机构要加强感染防控工作,建立健全感染防控管理制度和流程。
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和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
同时,要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感染防控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防护意识。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纳双人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别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舞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治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一〕规范药品治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别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治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治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治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治理〔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治理。
〔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治理,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2019年,患者安全依然是医疗领域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为了提高患者的安全意识和保护患者的权益,国际患者安全联盟制定了2019年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下面我们来逐一介绍这些目标。
1. 提高医疗过程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医疗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的操作规范和医疗设备的安全可靠,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
2. 加强传染病防控。
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培训,并且在患者住院期间,加强手卫生、环境卫生等措施,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3. 提高电子健康记录的质量。
医疗机构应推广和使用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在记录医疗信息的过程中,减少错误和遗漏,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 加强药物管理。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管理制度,包括药物的存储、配药、给药和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等环节,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5. 强化手术安全。
医疗机构应加强手术室的管理,包括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手术时的操作规范、手术后的康复护理等环节,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
6. 提高医疗技术的适宜性。
医疗机构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和应用医疗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保护患者的身体健康。
7. 加强患者和家属的参与。
医疗机构应鼓励患者和家属参与医疗决策和治疗过程,提高医患沟通的效果,增强患者对医疗过程的信任和满意度。
8. 提高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
医疗机构应加强危重患者护理团队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对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和安全措施。
9. 提高医疗设备的安全性。
医疗机构应定期检测和维护医疗设备,确保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的意外事故。
10. 加强患者安全文化建设。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强化患者安全意识,形成医院整体的患者安全文化。
这些患者安全目标的制定旨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保护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安全。
我们希望医疗机构能够高度重视这些目标,切实加强患者安全工作,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和贴心的医疗服务。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2019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患者安全是医疗服务的核心,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
为了进一步提高医疗安全水平,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生命健康,2019 版患者安全十大目标应运而生。
这十大目标涵盖了医疗服务的多个方面,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努力方向。
目标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在医疗过程中,准确识别患者身份是确保医疗安全的首要环节。
由于同名同姓、相似的外貌特征或信息记录不准确等原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的情况时有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医疗机构应采用至少两种身份识别方式,如姓名、身份证号、住院号、医保卡号码等。
同时,在进行各项医疗操作前,医务人员应仔细核对患者的身份信息,确保无误。
例如,在给患者进行手术前,护士不仅要核对患者的姓名和住院号,还要询问患者的出生日期、手术部位等信息,以进一步确认患者的身份。
对于意识不清或无法交流的患者,应通过查看其腕带、询问家属等方式进行身份确认。
目标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用药安全是患者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合理的用药,如药物剂量错误、用药途径不当、药物相互作用等,可能会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包括药品的采购、储存、调配和使用等环节。
医务人员在开具处方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和确定剂量。
在给患者用药前,应仔细核对药品的名称、规格、剂量、有效期等信息,并向患者告知用药的注意事项。
用血安全同样不容忽视。
医疗机构应严格遵守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确保血液的采集、储存、运输和输注过程安全可靠。
在输血前,应进行血型鉴定、交叉配血等检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手术是一种具有较高风险的医疗操作,围手术期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围手术期管理制度,包括术前评估、手术准备、术中监护和术后康复等环节。
术前,医务人员应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告知手术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2019年患者安全十大目标

• 更有系统的表达 • 避免书记遗漏
• 有助于预警评分系统
使用
• 表达方式一致,有利
于沟通
• 提高沟通效率
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 SBAR沟通模式
• 适用范围
- 1.病情交接
• 2.医护间病情汇报 • 3.临床危急值报告 • 4.病区间患者转运
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案例
• 某日下午,办公室护士上班发现电脑医嘱里有一
• 目前发生了说明(S)
• 说明情况导致的(B) • 我认为问题是什么(R) • 我们应该如何去解决这个问题(A)
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推行SBAR沟通模式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 S Situation(现状)
• S:包括患者的床号和姓
— • B Background(背景)
名、患者问题
• A—Assessment(评估) • B:包括患者主诉、问题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
• 目标一 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 目标二 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 目标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 目标四 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 目标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 目标七 提升管路安全 • 目标八 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 目标九 加强医学设备安全管理与警报管理 • 目标十 加强电子病例系统安全管理
― • R Recommendation (建议)
的依据及分析
• A:包括患者的异常反
应、异常报告值、患者
的心理状态、对问他的
评估、观察要点
- R:包括己采取的护理措
施、对问题处理的建议
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 护土
SBAR沟通模式一意义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

【目标九】 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确保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及 时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 核。 (三)加强对医疗设备警报的管理,提升警报管理意识,制定警报设置制度 和规范及警报响应和处置流程,评估医务人员对警报的敏感性及警报对临床 工作流程的影响。 (四)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鼓励评价医学装备的安全性 和有效性。
【目标二】 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 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 ,以及药品类易 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制定并 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 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 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 实行输血信息 系统全流程管理。
【目标十】 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一)加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等级管理。 (二)加强对电子病历系统的培训,有效避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错误。
(三)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登录和使用者权限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 。 (五)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的闭环管理,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知识库。有 效应用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医嘱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核。
【目标三】 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 围术期相关学科 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 生标记手术 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 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 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院协会患者安全目标(2019版)一、正确识别患者身份
(一)严格执行查对制度,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和治疗。
识别时应至少使用两种标识确认患者身份,如姓名、病案号、出生日期等,但不包括患者的床号或病房号。
(二)在实施输血等关键治疗时,应采用双人独立核对识别患者身份。
(三)对术中患者、精神疾病、意识障碍、语言障碍等特殊患者,应有身份识别标识(如腕带、指纹等)。
(四)鼓励应用条码扫描、人脸识别等身份信息识别技术,但仍需口头查对。
(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
二、确保用药与用血安全
(一)规范药品管理流程,对高警示药品、易混淆(听似、看似)药品有严格的贮存、识别及使用要求。
(二)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放射性药品等特殊药品,以及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抗肿瘤药物的使用与管理规范。
(三)规范临床用药医嘱的开具、审核、查对、执行、点评制度及流程。
制定并执行药物重整制度及流程。
(四)建立和实施抗菌药物管理的诊疗体系和技术规范。
(五)制定并严格执行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操作规范、审核、查对、安全配送制度与流程。
(六)建立并严格执行储血、配血、发血、输血制度和流程,落实输血前指征评估和输血后效果评价,实行输血信息系统全流程管理。
三、强化围手术期安全管理
(一)制定并实施择期手术(包括日间手术)必要的术前检查与评估,加强围术期相关学科协作,强化术前、麻醉前病情评估及术后访视等制度的规范落实。
(二)制定并实施统一的手术及有创操作的部位标识流程,由实施手术的医生标记手术部位,标记时应在患者清醒和知晓的情况下进行,并将其纳入术前核对流程予以执行。
(三)建立手术安全核查及手术风险评估制度和流程,落实世界卫生组织手术安全核对表,并提供必需的保障与有效的监管措施。
(四)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应符合相关规范。
(五)加强围术期疼痛管理。
(六)加强孕产妇安全分娩管理,落实世界卫生组织安全分娩核查表实践指南。
(七)建立完整的标本采集、标识、运输、交接和报告制度,实现标本全流程可追溯管理。
四、预防和减少健康保健相关感染
(一)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与制度,落实医院感染监控指标并持续改进。
(二)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为执行手卫生提供必需的设施和有效的监管。
(三)使用合格的无菌医疗用品,遵循无菌操作要求。
确保安全注射。
安全处理医疗废物。
(四)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和监测机制,制定多重耐药管理制度。
(五)落实呼吸机相关肺炎、血管导管相关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等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加强相应感染监测与反馈。
(六)开展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控,落实相应预防措施。
五、加强医务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
(一)建立医务人员间有效沟通机制,规范信息交接流程,保障相关医疗照护措施落实到位。
(二)加强跨专业协作,倡导多学科诊疗模式,为医务人员提供多种沟通方式和渠道,提升团队合作能力。
(三)建立健全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规范并落实操作流程。
(四)建立不良事件自愿报告及强制性报告的制度和流程,倡导从错误中学习,构建公正的患者安全文化。
(五)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关注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对患者
安全的影响。
(六)防范医院暴力,确保“安全的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中执行“安全的医疗照护”。
六、防范与减少意外伤害
(一)加强高风险意外伤害人群管理,制定相关风险防范应急预案。
(二)落实跌倒、坠床、压力性损伤、走失等意外事件的风险评估。
(三)识别具有自我攻击风险的患者,评估自我伤害、拒绝饮食、自杀倾向等行为,制定相应防范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
(四)完善意外伤害的报告及处置流程,有效降低伤害程度,改进相关风险防范能力。
(五)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意外伤害防范的教育。
七、提升管路安全
(一)建立管路安全的管理制度和风险评估流程。
(二)建立管路事件的监测流程,及时处置管路事件,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三)建立管路事件的报告流程并鼓励主动上报,对管路事件的发生原因及时进行分析和改进,有效减少管路事件的发生。
(四)落实非计划拔管风险防范措施,建立相应防范和处置预案,并进行有效演练。
(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管路安全的培训,鼓励和教育患者及其家属主动参与管路安全管理。
八、鼓励患者及其家属参与患者安全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参与医疗照护过程重要性的认识,及时有效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信息沟通。
(二)为患者提供多种方式与途径参与医疗照护过程,协助其正确理解与选择诊疗方案。
(三)鼓励患者及家属主动参与患者身份识别、手术操作部位确认、输液输血、药物使用、患者转运等诊疗过程。
(四)引导患者就诊时提供真实病情和相关信息,注重保护患者隐私。
(五)为患者提供多种形式的患者安全教育培训,帮助和指导患者建立更好的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素养。
九、加强医学装备安全与警报管理
(一)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与管理制度。
确保急救和生命支持类设备的及时性、可用性和安全性。
(二)建立医学装备安全使用的培训计划,加强对相关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
(三)加强对医疗设备警报的管理,提升警报管理意识,制定警报设置制度和规范及警报响应和处置流程。
(四)鼓励监测并上报医学装备相关不良事件,鼓励评价医学装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十、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安全管理
(一)加强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的安全等级管理。
(二)加强对电子病历系统的培训,有效避免电子病历系统的使用错误。
(三)加强电子病历系统的登录和使用者权限管理,强化患者隐私保护。
(四)确保录入内容的标准、完整及准确,避免由于复制、粘贴所致的错误。
(五)推行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的闭环管理,建立电子病历用药医嘱知识库。
有效应用电子病历信息进行医嘱合理用药规范化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