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水循环教案
2024年大象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4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教案)
1.我们知道云是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或凝华成的小冰晶。
可是形成云的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不光江河湖泊里的水能蒸发变成水蒸气,冰川上的冰雪也可以直接升华变成水蒸气。
地球上水的年总蒸发量大约是505000km,其中434000km来自海洋。
2.海洋和陆地上江河湖泊中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3. 云是从哪里来的呢?
4. 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完成任务。
用箭头标出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1、通过一步一步地“追根溯源”,你有什么发现?
自然界中的水循环
1.小组合作,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
每标一个箭头,都说一说这个过程中水的状态有没有变化,对环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2.汇报、交流、总结
(1)海上内循环:就是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水循环的概念及主要环节。
2. 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1. 水循环的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开展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水循环的意义。
五、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各种形态之间不断转换、循环的过程。
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地表径流、冰雪融化等。
3. 水循环的意义:a. 维持全球水量平衡。
b. 更新陆地水资源。
c. 侵蚀、搬运、堆积地貌。
d. 影响气候、生物、土壤等地理环境要素。
e. 支持人类生产、生活活动。
4.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a. 降水:带来水资源,影响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b. 径流:形成河流、湖泊,影响水能资源、渔业等。
c. 地下径流:补充地下水,影响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d. 地表径流:造成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e. 冰雪融化:影响冰川、雪山分布,加剧海平面上升。
5. 人类活动与水循环:a. 水资源开发利用:兴修水利工程,调节水循环。
b. 环境保护:防止水污染,维护水循环正常进行。
c. 城市化:影响水循环过程,加剧水资源短缺、内涝等问题。
d. 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加剧水土流失、洪水等灾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变化,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循环。
2. 新课导入:介绍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高中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到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2. 水循环的意义和作用:维持地球水量平衡、塑造地理环境、调节气候等。
3. 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水循环、陆上水循环、海上内循环等。
4.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资源分配、灾害防治、生态保护等。
5.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合理开发水资源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意义和作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类型及地理意义,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实例,增强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案例,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基本知识。
2. 第二课时:讲解水循环的类型和地理意义,使学生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第三课时:探讨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培养学生节约用水和环保的意识。
4. 第四课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第五课时:进行课堂总结,检查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程度,对教学进行反馈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案例分析,评估学生对水循环概念、过程、类型、意义和作用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评估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3新人教版必修
自然界的水循环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说出陆地水体的类型以及相互关系,知道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且数量是有限的。
(2) 能说出什么是水循环,会绘出水循环的示意图,写出主要环节并能举例说明海陆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 学生自学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师生问答、同伴合作通过说、画、指等过程学习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2)通过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其过程,学会分析相关地理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的兴趣(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水循环的类型和环节水循环的意义三、教学难点水循环的意义四、知识链接河流补给:河流水的来源。
丰水期:河流水量丰富的时期。
枯水期:流域内地表水流枯竭的时期。
蒸腾作用:指水分从叶子表面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分享一篇小散文诗,请同学们静下心来,细心聆听。
“它,曾在唐古拉山的冰晶中闪烁,之后融入了山谷中的小溪,跟随小溪流入滔滔的黄河,汇入波澜壮阔的海洋,又在阳光下升到空中,随着风四处旅行,也许它曾闪耀在泽州一中上空的彩虹里,曾在丹河中流淌,也许它曾在九女仙湖那碧波荡漾的湖水中畅游,在珏山山脚下缓缓流过,也许它曾是林黛玉那多情的泪水,也曾欢呼着摇身一变成为骏马身上的汗珠。
它,还将继续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地游玩、欢笑。
”(师问)大家认为,这个“它”指的是谁呢?学生回答:水。
是的,就是水。
水,作为生命之源,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至关重要。
但是,大家真的了解水吗?今天,就让我们来一起认识水。
首先走进水体类型。
一、水体1、类型(板书)(师问)刚才的诗中,都有哪些水体呢?学生回答各种类型的水体。
课件展示图3.1,水圈的构成(教师升华)大家发现,自然界中的水体类型多样,而且,水量众多,但是对我们人类意义重大的淡水资源却很少,只有2.53%。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水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变化。
2. 介绍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3. 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
教学活动:1. 教师通过图片或实例引入水循环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意义。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水循环的理解。
2. 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深入了解水循环的应用和影响。
第二章:蒸发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蒸发的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蒸发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影响蒸发速度的因素,如温度、湿度、风速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蒸发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蒸发的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蒸发的理解。
2. 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观察和记录蒸发过程,培养实践能力。
第三章: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降水形成的过程。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和类型,如雨、雪、雾等。
2. 介绍降水形成的过程,如水蒸气凝结、凝华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形成过程。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降水形成的过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练习与作业:1. 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对降水的理解。
2. 学生观察天气预报,了解不同降水类型的特征,培养观察能力。
第四章: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了解径流的的概念和过程。
2. 介绍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如坡度、土壤类型等。
教学活动:2. 学生听讲或阅读教材,了解径流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3. 教师通过图表或动画演示径流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让学生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过程、地理意义和环境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具体过程和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水循环的相关图像、数据和案例。
2.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指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的重要性,引出本课的主题——自然界的水循环。
2. 讲授新课:(1)介绍水循环的概念:水在地球上的不断运动过程。
(2)讲解水循环的过程: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
(3)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调节气候、塑造地形、提供水资源等。
(4)阐述水循环的环境作用:生态平衡、地表净化、地质灾害预防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分析水循环在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
6.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水循环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水循环过程和地理意义的掌握。
3. 作业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水资源管理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从实际工作者的角度了解水循环的重要性。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水库、水处理厂等,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
八、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提问和思考。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教学内容:1. 自然界水循环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2. 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2. 教学难点: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数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兴趣。
2. 讲授新课:详细讲解水循环的基本过程,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奥秘,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4. 案例分析:分析水资源保护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水循环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考察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行动的认同程度。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包括水循环的图像、数据和实例。
2. 教材或教辅资料:用于引导学生学习和巩固水循环知识。
3. 网络资源:提供更多关于水循环和水资源保护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2. 第3-4课时:讲解水循环在全球范围内的意义和作用。
3. 第5-6课时:分析水资源保护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所学内容,整理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2. 思考和分析现实生活中水资源保护的实例,提出自己的见解。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9一、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述水的运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重要思想,侧重介绍了两部分内容:一是水循环,二是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洋流。
本节共三课时,第一课时为水循环。
水循环课程标准要求: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地位教材在前面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岩石圈、大气圈等知识,本节课把我们的视野扩大到水圈(尽管知识的落脚点在陆地上),水圈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循环更是把这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维护全球水量平衡;促使陆地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促使各圈层之间实现物质和能量交换;影响气候和生态,塑造着地表形态。
2、内容分析本节主要内容有:水循环过程(类型、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出”是一般性要求,即了解;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说明,“说明”要求理解和掌握。
3、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水循环的形成过程和地理意义。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4、教材特点教材力图实现“对话、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强调了师生课堂教与学的互动设计,问题设计的创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及主要环节,并说明水循环运动产生的原因。
(2)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水循环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发展的观念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通用4篇)《自然界的水循环》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了解目前人类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淡水资源,其数量是有限的。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通过学习水的若干运动转化、更新规律,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陆地水体的有关知识,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通过水循环运动的学习,认识自然界水的动态平衡,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1.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
学生在学习后,应能绘制简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重点把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对气候、生态、地貌产生深刻影响。
三、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
2.讲练结合。
3.学生绘图训练。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当一个人因干渴而昏迷不醒的时候,他开口说的第一句话,一般说第一个字会是什么呢?(学生齐答“水!”)1992年6月,参加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10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联笔写下了这样的警句:“水不仅为维护地球的一切生命所必须,而且对一切社会经济部门都有生死攸关的重要意义。
”可见水为生命之源,对人类是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在地理环境中以气态、固态和液态三种形式相互转化,形成各种水体,构成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
读图3.1“水圈的构成”,了解水体的构成:【过渡】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
自然界的水循环复习教案章节一:水循环的基本概念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教学内容:1. 引入水循环的概念。
2. 解释水循环的重要性。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和植物蒸腾。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存在形式及其变化。
2.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水循环的过程。
3. 分组讨论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并展示成果。
章节二:蒸发和降水教学目标:1. 理解蒸发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蒸发和降水的定义。
2. 探讨蒸发和降水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蒸发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风力和地理位置。
教学活动:1. 进行蒸发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的蒸发过程。
2. 分析降水数据,了解降水类型和分布规律。
3. 小组讨论蒸发和降水对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节三: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教学目标:1. 理解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定义。
2. 探讨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主要因素,如地形、土壤类型和降雨强度。
教学活动:1. 观察地形图,分析地表径流的流动方向。
2. 进行土壤实验,了解土壤类型对径流的影响。
3. 小组讨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对水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影响。
章节四:植物蒸腾作用教学目标:1. 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及其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2. 掌握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
教学内容:1. 解释植物蒸腾作用的定义。
2. 探讨植物蒸腾作用在水循环中的重要性。
3. 介绍影响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如温度、湿度和光照。
教学活动:1. 观察植物叶片,了解植物蒸腾作用的过程。
2. 进行植物蒸腾实验,测量植物的蒸腾速率。
3. 小组讨论植物蒸腾作用对环境和水资源的影响。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5. 实际问题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过程的理解和实际问题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相关知识。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和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导入关于水循环的学习。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简要介绍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3. 讲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列举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解释各环节的作用。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气候、水文、地貌等。
5. 展示水循环过程及示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水循环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水循环的过程。
6. 实际问题分析:选取一些与水循环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城市水资源利用、流域治理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7.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水循环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
8. 总结反馈: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
9.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水循环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1. 引入: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过程。
这一节课,我们将探讨水循环在不同地区的特点。
2. 讲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植被等因素都会对水循环产生影响。
水循环原理教案
水循环原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水循环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关系。
2. 水循环与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以理论课为主,巩固为辅。
结合图片和实际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通过分组合作,口头报告和实验等不同形式来帮助掌握相关知识和培养能力。
四、教学内容一、水循环的定义和原理1. 概念:水循环就是地球上水资源无限再生的过程,是自然界中一种水循环再生的现象。
2. 环节:水循环包括:水汽上升、成云、下降、降水、流进地面、蒸发、流进河流、冬季积雪。
二、水循环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 维持生态平衡:水的循使得自然界中的生态系统得以维持平衡。
水循环对植物有着重要的作用,并支撑了我们人类的生存。
2. 维持气候平衡:水的循环对于维持地球的气候平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水汽进入到大气中,随着天气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影响着空气的湿度。
三、水循环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 生活用水:人类对于水的消耗越来越大,直接影响到了我们的饮水,烹饪食物,农业生产,甚至工业生产。
2. 预防自然灾害:快速的大雨、干旱等灾害在水循环过程中被追溯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引起了人类对防灾抗灾的认识。
四、水循环中的作用1. 运用营养物:地球上70%是水,洁净的水是所有生命的基础条件,同时优质的水是人类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2. 生成药物:人类生产药物一直依赖着水,水循环使得人类从地球上获取清净的水,并将之转化为对于人类有用的化学物质。
五、实验部分在实验中模拟出一部分的水循环过程,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想象力,了解水循环原理。
利用水、制作小型模拟水循环。
让学生体验手动操作和亲身体会,以增强学生对于水循环原理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部分1. 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并倡导周边环境有关生态环境的环保行为,如节约水和植树造林等。
(需上交心得体会)2. 提出科学问题,即在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哪些水循环问题,思考如何解决,用文字来描述你对于解决方案的理解。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水资源保护意识,提高学生的环保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4. 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5. 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水循环的概念、主要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教学难点:水循环在各环节中的具体过程及其地理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水循环的相关问题。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循环的动态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引发学生对水循环的思考。
2. 讲授新课:a. 水循环的概念及意义b.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降水、径流、地下径流、冰川融化等c.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气候、水文、生态、地貌等方面的影响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南水北调工程对水循环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水循环的重要性,提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水循环在当地的应用。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关于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和环节,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评估学生对水循环地理意义的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能力和观点阐述。
七、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全面、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使学生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能运用水循环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2. 水循环的主要环节3. 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与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水循环的图像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水循环原理进行分析。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水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循环过程。
2. 讲解水循环的概念及地理意义:讲解水循环的定义,阐述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3. 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展示水循环示意图,详细讲解蒸发、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环节。
4. 分析水循环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例,讲解水循环在农业、城市供水、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5. 讨论水资源保护:引导学生思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设计一道关于水循环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引入其他国家的水循环特点,比较不同地区的水循环差异。
2.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3. 介绍水循环研究的前沿领域,如遥感技术在水循环监测中的应用。
七、实践环节1. 组织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考察,观察并记录水循环现象。
2. 让学生设计一个小型水循环实验,亲身体验水循环过程。
八、课程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水循环概念和环节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水循环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和对水资源保护的认识。
《水循环》教案
《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水循环》教案篇1一、说教材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开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和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
地理环境有气候、地貌、水、土壤、植被等要素构成。
水是地理环境中最活泼的因素之一。
《陆地水与水循环》这节内容通过对陆地水体类型的介绍,水体类型转化规律的分析^p 和水循环原理的剖析,使学生能对地球淡水资有比拟全面的理解。
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从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说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根本原理和根本规律,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本节内容是第三单元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使学生理解陆地水体的各种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水体之间互相转化规律,理解水资的性质,使学生明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水资数量是有限的,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2、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和海陆间循环的意义。
理解人类是如何水循环规律来化害为利,造福人类的。
才能目的1、通过水体类型及其转化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根本方法和技能;通过水循环等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运用地理根本概念、原理分析^p 评价地理问题。
2、利用水循环过程的学习,学会绘制地理示意图。
德育目的通过陆地水体有关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和资观,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陆地水体互相转化及其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因为这些知识是学习河流水文特征的根底,也是学生正确理解水资性质的前提。
更能使学生对我国的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教学难点1、河流水的补给以及河流水、湖泊水和地下水互相转化规律。
2、海陆间水循环的意义。
这些内容和各地的气候、地貌、地形等其他地理要素关系亲密,而目前学生对各区域的特征理解不多,就给学习带来了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表达。
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构建问题情景,引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考虑问题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理论才能。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4篇)《水循环》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能绘制示意图表示水循环的过程,运用水循环的原理知识,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2.通过绘、说、析等形式,掌握自然界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学会从地理图表、地理现象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
3.通过对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的学习,能够正确认识和利用水循环的自然规律,树立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和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等,之后引用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设置悬念“黄河的水真的回不来了么”来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1.水循环的概念、类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到水循环的概念和类型。
【问题】(1)什么是水循环?(2)水循环发生的领域都有哪些?水循环类型可以总结为哪些?【学生回答】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水循环发生的领域有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上空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2.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教师播放水循环动画,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海陆间水循环的具体过程?思考海陆间水循环包括哪些主要环节?与海陆间的循环相比,海上循环和陆地内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呢?【学生回答】水循环的过程:海洋表面的水被蒸发上升到空中,水汽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一部分下渗到地下,汇成地下径流,另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二者最后汇集到海洋,形成海陆大循环。
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
海上循环的主要环节有蒸发和降水;陆地内循环的主要环节包括蒸发(植物蒸腾)、降水。
【教师总结】水循环最基本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其中海陆间循环是参与环节最多的,海上内循环是参与水量最多的。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
《水循环》教案(精选5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说明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说出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尝试画水循环图。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小组合作活动确立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态度,树立利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知识的思想。
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去解释现象形成概念。
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2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七年级学生,他们现阶段的感知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小学阶段明显提高,但是逻辑思维不强、综合概括能力不高。
他们在前期的学习中对根、茎的结构及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分等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大部分同学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具体过程及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不了解。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2.蒸腾作用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1.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课前实验展示学习目标小组代表课前准备实验。
组长带领组员观察桌面装置,写下实验现象。
提出自己的猜测来解释现象。
活动2【活动】探究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的路径实验:观察红墨水在芹菜中的运输路径。
引导学生通过横切和纵切等多种方式来观察红墨水走向。
学生展示过后出示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路径图。
给出植物蒸腾作用概念。
小组合作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水分在植物体内是如何运输的。
用自己的话描述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过程。
并用箭头在图中表示出水分的运输路径。
小组讨论解释课前实验出现的现象。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蒸腾作用。
活动3【活动】蒸腾作用的意义1.视频资料:为什么树荫底下温度更低而湿度更高呢?2.介绍杏仁桉树;100多米高的树,水是如何运送到叶片上的呢?参照课本113页的内容,试着解释这些现象,得出蒸腾作用的意义。
蒸腾拉力学生较难得出的点,适当点拨。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
自然界水循环的概念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
3. 培养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及其环节。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水循环的图解、案例等。
2. 教学素材:相关新闻报道、文章等。
3. 小组讨论话题: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自然界水循环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介绍水循环的定义、环节等。
3. 讲解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地表水、地下水、蒸发、降水等。
4. 讲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案例分析:展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6. 小组讨论:讨论水资源保护的措施。
7.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教学延伸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当地的水循环现象,如河流、湖泊、降雨等。
2. 开展水资源保护的实践活动,如节约用水、净化水源等。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八、教学评价:1. 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 注重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如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实践操作等。
九、教案修改与完善: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修改和完善教案,使其更符合教学需求。
2. 关注教育动态,吸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案质量。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
高中地理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水循环的概念,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解释自然界中的相关现象。
3. 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水循环的概念、环节及地理意义。
2. 难点:水循环的能量来源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循环的奥秘。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形象地展示水循环的过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水循环的意义。
2. 讲授新课:(1)水循环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理解水循环是将地球上的水资源在不同形态之间进行转换的过程。
(2)水循环的环节:介绍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如蒸发、降水、径流等,并引导学生了解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分析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水源补给、土壤侵蚀、地貌塑造等。
3. 案例分析:以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为例,让学生运用水循环的知识分析该工程的意义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讨论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生产、城市供水等。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循环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水资源保护。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水循环的环节及其地理意义。
2. 搜集有关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的资料,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3. 思考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水循环的基本概念、环节及其地理意义,能够分析水循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地理素养。
2. 评价方法:(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界的水循环-相互联系的水体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水圈的构成和特点.以及陆地水相互补给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2.难点:水体的相互联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分析法、演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水,在我国的文化中具有阴柔之美。
古人云:上善若水。
从其自然属性而言,又有人说“水无常形”,形状百变取决于其容器。
从它的位置来讲,我们又可以说“水是那样的飘忽不定”。
它也许是太平洋的一滴水,但转眼就在太阳的曝晒下变成了轻盈的水蒸气飘散在空中。
而后,它又在天空中变成晶莹剔透的雪花,翩翩落于高山之巅。
日光渐强,小精灵化身为滴滴清泉渗出石缝,欢快地跃入小溪,或到胡杨体内周游一遭又升腾上天;抑或奔腾而下通江达海。
承转:水在四大圈层中循环往复,那么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都是以什么形式存在呢?
二、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1.水的三态
活动:教师用两个透明的杯子,一个加入热水,一个加入冰块。
要求学生观察水的形态。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固态、液态、气态
承转:既然水以这三种形式存在,那么它们的数量关系以及分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总结:液态水:数量大、主要分布在地表
固态水:数量次之、主要分布在高纬高山
气态水:数量最少、主要分布在大气中
承转:水的存在贯穿了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这四个圈层。
并且各种形态的水相互联系、相互转换。
所以我们说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2.水体的类型
活动:①指出图中主要的水体类型。
②按照水体的存在形态、空间分布对图中的水体进行分类。
③说明图中所显示的陆地水体的主要类型。
3.陆地上的水体
活动:①指出冰川水与河流水之间的关系。
②水位是指河流、湖泊、海洋及水库等水体水面的海拔。
那么,河流水、湖泊水、地下水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用图像加以说明(在上图箭头上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在下图字母处填注该过程成立的条件)。
承转:河流如同大地的血脉,在陆地环境中不可或缺。
在人类社会消耗的水资源中,河水又占很大一部分。
那么,滔滔河水来自于何处呢?
活动:①图中河流的流量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规律?
②指出该河流域降雨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③推测河流流量变化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总结该类河流补给的一般规律。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以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降水量相一致。
在我国,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
这类河流的丰水期多出现在夏季,原因是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是夏季降水比重大。
引申:那么,有没有不是在夏季流量最大的河流呢?
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气候类型的降水季节分配特点分析,从而找到答案。
承转:河流水除了直接来自于大气降水,还有哪些主要来源呢?
活动:①指出该河流量与气温的关系。
②简述该类补给的一般规律,并说明此类河流在我国的分布特征。
个别提问或整体讲述均可,之后教师进行小结。
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流流量变化与气温密切相关。
在我国,这类河流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这类河流的丰水期多出现在夏季,原因是夏季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
三、板书设计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
一、相互联系的水体
(一)水体的类型
1.根据水体的存在形态划分
2.根据水体的空间分布划分
(二)陆地上的水体
1.主要类型
2.河流的补给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