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合集下载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境使得社会对各类建筑人才的需求 巨大 , 对于那些
以培养 建筑设计 人才 为 目标 的高 等学校 建筑 学专业
的发展提 供了一 个 极 好 的机 遇 。 改革 开 放前 , 内 国 仅有 8所高校 开办建 筑学 专业 ( 即业 内人称 的“ 老八
院” , 目前 已有 8 )而 O多所 高 校 开 办此 专 业 , 校 学 在 生 2 多人 。面对 建 筑 专业 教育 飞 速发 展 的势 头 , 万
作。
怎样提 高办学水 平 和教 学 质 量 , 建 筑 教 育跟 上 时 使
代 的步伐 , 培养 更 多适 应 经 济 与社 会 发 展 需要 的职 业建筑 师 , 目前各 高 校 建 筑 学专 业 面 临 的一 个 难 是
题。
但我们 的最 终 目标并 不仅 止 于这 些 “ 技术 ” 面 层 的 目标 , 筑师必 须是 复合 型 的专业 人才 , 建 既要 有想


承前启 后的重要 时 期 , 是 建 筑 业改 革 与 发展 的 关 也 键 时期 。 国家把建 筑业作 为带 动经 济增 长的支柱 产 业和新 的 国民经济 增 长 点 , 各类 建 设 在相 当长 时期 内将会 持续增 长。蓬 勃发 展 的经 济 和 良好 的就业环
专业定 位与 办学 方 向
建筑学专业的西部 学校如何创建有特 色的人 才培养模 式进行 了探 索。 [ 关键词] 建筑教育 ; 学改革;专业建设 教 [ 中图分类号]U; 6 0 T C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0520 (06 0.O50 10 . 9 20 )1 O,4 9 O
进入 2 世纪 的头 十年 , l 是我 国经济 与社会 发 展
的建筑 学教育 领域 内取 得 一席 之地 , 必 须 创 出 自 则

课堂教学改革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

课堂教学改革与职业能力的培养——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
高学生 的审美观 ,效果不太好 ,我尝试
压力小 的绘 图员 岗位 。面对 以 J 现状 , 作为教师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组织 ,尝 试
新 的教学形式 ,我们模拟业主 ,学十 分
针对建筑装饰设计课 程 ,我认 真分
析 了岗位能力 ,主要 是培养从 事设 计员
转变方式 ,让学生实地去看 、去考察 , 通过这种方式促使他们 主动思考 ,作业 质量 明显提高 了。除此之外 ,职业能力 流 ,我 了解到有些在学校期 间勤奋努力 的好学生进入公 司后 ,并没有成 为一名 好职员 。深入 了解后发现学生普遍缺乏
最终放弃设计 岗位 , 而选择从事风险小 、
活动组织 ,培养学生解决 问题 以及合作
与交流 的能力 。有效 的课 堂教 学 ,应该 是 以学 生为中心 ,教 师引导学 生并 与学 生交流 ,共 同完成教 学过 程 ,构建 一个 良好 的教学环境 。[ 1
审美观是设计员 岗位能力的一方面 。在 本课程 中,以往都是 以多媒体方式来提
3 . 深入 了解相关 岗位职 业能 力,改
培养 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 4 . 模 拟实际工作情 景。使学 生提 前 进入、毕业生 就业 反馈 、岗位需 求
变教学形式 职业 能力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必须
具备 的并在该活动 中表现 的多种 能力 的
培 养,这就对我们 学生顺利进入 岗位就业造成 了一定 的影响。本文 以 “ 建筑装饰设计”课程 为例 ,阐述 了这 两种 能力的培 养是
如 何 在 课 程 教 学 过 程 中实现 的 。
关键词 :职业能 力;课 堂组织;教 学改革 ;课 程设计 岗位 能 力 和综 合 职业 能力 的培养 见的典型空间设计能力 , 比如家居空间 、 务 ,让小组开会讨论各 自分丁 ,无形 r 1 l

基于“项目导向+职业能力”的《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基于“项目导向+职业能力”的《建筑工程识图》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括 以下模 块 ( 1 )建 筑施 工 图识 读模 块 : 包括 建筑设 计 总说 明、 主要 的一个意义 ; 第三各 阶段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 就是 刚刚 建筑总平面、建筑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以及建筑详图的识读 ; 前 面提 到,发现 问题后编写 自审报告 ,通过这种方式来提 出修改

层次是具备基本识读能力 ,即掌握施 工图的基本 知识 ,能正确 模式 ,以真实的工程项 目为载体 , 进行识读训练 , 将前导课程 《 建 识读施 工图 ,理解设计意 图 ; 第 二层次是具备独 立校审 的能力 , 筑材料 》 、 《 工程力学 》 、《 工程结 构 》 、《 房屋建筑学 》 . 中所学 的专 即在正确识读施工图的基础上 ,能对施工 图进行校对审核 ,发现 业知识转化为识读能力 、空间想像能力、纠错 能力等综合能力 的 图纸 中的问题 ,能编写 自审记 录以备 图纸会审时提 出与设计单位 提升 。同时学好该课程 ,具 备识读 能力 ,也是后续课程教学环节 等商讨 ,将图纸中质量 隐患 消除在萌芽 中 ; 第三层次是解决 问题 正常开展 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可以说 ,该课程在工程管理专业人 的能力 ,也就是说发现 问题后并能解决问题 ,或者说提 出修改建
永川
4 0 2 1 6 0 )
[ 摘 要 ]《 建 筑工程识 图》课程 旨在培养 学生的施 工 图识读能 力,而识 图能力正是建设类 岗位群职 业能力的核 心能 力之 一。随 着现今社 会用人单位在人 才需求上 的变化 ,传统教 学难以满足 学生需求 ,所 以对该课程进 行基 于 “ 项 目导向+ 职业 能力”教 学模式 改革 的探 索。 [ 关键词 ]项 目导向;职 业能力;建筑工程识 图 [ 中图分类号 ]G7 1 2 . 3 [ 文献标 识码 ] A

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建工专业建设的思考———以BIM施工项目管理技能大赛为例

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建工专业建设的思考———以BIM施工项目管理技能大赛为例

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建工专业建设的思考摘要:文章以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自2016年起参加江苏省“BIM 施工项目管理技能大赛”为例,对各年参赛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思路。

将技能大赛与课程相融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构建学生专业知识体系、训练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将“学、做、赛”合一,实现“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关键词: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专业技能;第二课堂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 文件编号:1674-9324(2020)08-0175-02收稿日期:2019-11-29基金项目:南京城市职业学院2018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题名称:以职业技能竞赛促进建工专业建设的思考———以BIM 施工项目管理技能大赛为例,课题编号:JG201818作者简介:于露(1977-),女,江苏南京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企业、用人单位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量增大,同时对其专业技术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如今,我国每年举办一次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已成为传统,而各省市每年也都要举行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并逐渐形成了“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新局面。

技能大赛从一方面反映出行业企业的最新信息、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折射出当前职业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通过对技能大赛考题、赛制、成绩的分析研究,并将研究成果直接指导教学,既能确保课程、教学改革找准方向和重点,又能促使改革成果在教学一线有效落实。

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参加BIM 应用技能大赛为例进行的分析我校建筑工程技术(以下简称建工)专业自2016年开始,每年组队参加全国高职院校BIM 应用技能大赛(江苏赛区),现将近几年的比赛情况进行分析。

2016年、2017年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没有系统地开设BIM 类的课程。

按当时的课程设置,在第四、五学期开设施工组织设计(实训)、BIM 三维场布、安全文明工地虚拟仿真等施工管理类的课程,参赛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引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去专研学习BIM 软件,取得了单项一等奖,这与学生个人善于专研学习关系大,但由于团队培训没有形成系统性、持续性,所以整体成绩并不佳。

论执业资格制度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

论执业资格制度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与改革

Ab s t r a c t : T h e e v a l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o f u n d e r g r a d u a t e e d u c a t i o n o f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q u a l i t y s t e a d i l y p r o mo t e t h e r e f o r m o 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e a c h i ng Re s e a r c h a nd Re f o r m u nd e r S y s t e m o f
Pr a c t i c i ng Re q u i r e me nt s f o r t he Ar c hi t e c t u r e S p e c i a l i t y
目标 下进行 的课程 改革探 索. 实践证 明, 这 些探索对建筑 师的培养起到 了重要作用 , 职业 素质的全面培养 必须贯穿 到整个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 中, 尤其在设计课程 等主干课程 的教 学过程 中. 调整 与执 业资格考试 相关 的课程 , 目的
是使 学生尽早适应执业 资格考试 制度 . 关键 词 : 注册 建筑师制度 ; 建 筑学专业 ; 教学 改革 中图分 类号 : G 6 4 2 . 0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0 1 8 5 ( 2 0 1 3 ) 0 5— 0 0 8 7— 0 4
“ 执业 资 格是 对从 事 某一 职业 活 动所 必 备 的知识 、 技 术 和技 能 的评价 , 是 技 能人 员和 专业 技术 人员 职业 能力 和水平 的证 明. 与学 历文 凭不 同 , 执业 资格 与 职业 活动密 切相 联 , 更 直接 、 更 准确 地反 映特定 职业 的实 际 工作标 准 和操 作规 范及 劳动 者从 事该 职业 所 达到 的实 际能力 水平 ” . 执 业 资格 制度 是政 府对 某些 责任 较 大 、 社会 通 用性 强 、 关 系公 共利 益 专业 技 术 工作 实 行 的准 入 控 制 , 是 专 业技 术 人员依 法 独立 开业 或独 立从 事某 种专 业技 术工 作学 识 、 技 术 和能力 的必 备标 准 .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新课程的改革,深刻了解课程思政内涵、工科专业课程思政要素及其实施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提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5个思政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各类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及其对应的知识或能力目标,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个目标融为一体,从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元素发掘、教学方式创新和课程学习评价体系改进四个方面为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实提出了保障措施。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改革;实践教学引言土木工程施工课程属于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通过相关的教学工作,可以实现学生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提升,促使在实际生产施工活动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可以得到解决。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其中土木工程专业人才为其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此同时,教育界也正在大力开展土木专业技术发展的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然而,课程教材改革不够多元化,很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要求。

因此,在新工科背景下,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工作,广大教师应当努力将其中的不足之处找出来,并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不断提升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土木工程施工”课程特点“土木工程施工”课程主要研究施工中的工艺原理、施工方法与技术要求,以及施工组织计划、方法与一般规律。

课程内容庞杂,涉及土方工程、基础工程、混凝土工程、砌体工程、模板和脚手架工程等施工技术,还包括流水施工、网络计划技术等施工组织内容,概念多、图表繁杂、实践性强、技术发展迅速,且与土力学、混凝土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材料等基础知识密切联系,理论面宽、综合性强。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两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了解土木工程施工领域国内外发展历程及最新动态,树立专业自信,激发爱国情怀。

强调依法施工、按图施工的工程思维,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结合国家重大战略方策适当延伸教学,倡导绿色建造,低碳建筑。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作者:赵发军王婷荷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23年第12期摘要:职教20 条提出1+X 证书制度,该制度聚焦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分析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市场建设需求,探究可行的课证融通体系构建依据及实施策略,提出“课证融通”实施保障措施,旨在人才培养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当代高职教育的“课证融通”之路,为职业教育发展走上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作出贡献。

关键词:1+X 证书;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证融通一、绪论(一)研究现状课证融通已逐渐成为1+X试点工作必选路径,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关注点,但涉及建筑类专业的相关研究较少。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在国外发展得比较完善、推行得也比较成功,相比之下,我国虽然对“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实施时间较短,缺乏整体性和可操作性,还有待继续深入地探索和试验。

(二)选题意义为了更好贯彻《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1+X证书制度要求及全国职教大会精神,我校作为国家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学校,结合自身的行业优势,依据1+X制度标准,选取实践性很强的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

(三)创新程度及应用价值1、创新程度。

选题创新:以建筑类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优化1+X证书制度“课证融通”教学理论及实践研究。

理念创新:深入融通根基探寻生长式融通,提出了“双课联动、三阶深入”课证融通新理念。

方法创新:以课证融通撬動教学改革,形成了三教改革的新动力。

路径创新:以课证融通拓展第二课堂功能和形式,形成了课证融通的新路径。

2、应用价值。

院校方面:在本校范围内,辐射建筑类专业建构“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然后经过反复实践、调整与完善,形成同类课程及专业可借鉴、可复制的“课证融通”式课程体系。

社会层面:大力推进1+X证书制度实施,实现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课程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的互认衔接,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合,满足社会、市场、企业和学习者需求[1]。

建筑工程造价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造价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建筑工程造价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发布时间:2022-08-31T07:43:45.883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2年8期(下)作者:邵珠晨[导读] 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是高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

当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方案理论性过强邵珠晨青岛工学院山东青岛 266300摘要: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是高校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一门重点课程。

当前的课程教学模式存在教学方案理论性过强、实践内容与环节较少等问题。

对此,学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现混合式教学改革:创造实践能力导向课程改革的条件,依托BIM技术开展教学活动。

此教学模式有效地融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为建筑类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提供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课程;混合式教学;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逐渐兴起,探索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全方位地丰富课堂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升,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果,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是实现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基础。

课程建设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对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将教育教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融合在一起,对加强专业人才知行合一培养的力度至关重要。

现阶段,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化,各个专业的授课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更多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将就业的实际工作内容引入课堂教学。

建筑工程类专业应以建筑工程实际的工作项目为核心内容,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建筑工程造价项目操作,在实践中找出自身的知识漏洞,熟练掌握专业工作技能。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是根据建筑工程管理专业逐渐兴起的新学科,其结合了管理学与土木工程学的相关知识,是施工项目操作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混合式教学改革是将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改革为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与发展的教学方式,能够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发展,优化课堂教学与实践。

建筑工程造价课程以线下课堂教学方式为主,教师通过讲课、讲授知识点与以往案例向学生传授知识点与技能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高职《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高职《建筑结构基础与识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49 ・
困难 或无 法完 成 的项 目 ,到施 工 现场 进 行教 学 。把 标 ,全方 面对学 生进行评价 ,使评价结果更能反映学 “ 教室 ”设在工地 ,聘请 有 能力的企 业工程 技术 人员 生 的实 际能力。在综合实训实 训阶段 ,通过识 图能力
为 现场指导 老师 ,使 “ 、学 、做融 为一体 ” 教 。如 框 考核 、钢筋 翻样 与结构构件制作考核 来完成 ,并制定 架结构 梁、柱 、板的配筋形式 ,通 过现场教学法让学 了相 应 的 能力 评价标 准 ,包含 内容 及 比重 :成 果 占 0 0 0 0 生 直观感 受 到 了钢 筋 的实体 ,可将 理 论与 实践 有 机 5 %,答辩 占2 %,团队协作精神 占2 %,出勤 占 1%。 结合起来 ,加 深了学生对钢筋 的认识 ,也提高 了学 生 然后各 小组 根据上述 能力 评价标 准实行 自评和互 评 ,
程 中 ,发现学 生 学 完这 门课 之后 ,还只 是一 些零 散
2 受弯构件
挑梁 、雨篷 框架结构 4 常用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 框架一 剪力墙结构 ( 支剪力墙结构 ) 框 地基基础的基本知识 5 地 基基础 独立基础、条形基础 筏板基础、箱型基 础 桩基础及桩 基承台 6 砌体结构 砌体结构的基 本知识
薛红 艳 刘有奇
( 永城职业学院 ,河南 永城 46 0 ) 7 6 0
摘 要 :利用教 学方法 的多变 ,不 断给学生 以新 的 起学 生的主体意识 ,提 高学生的主动性 ,要 把教学 的
兴奋 ,新 的刺激。兴趣 一经激发 ,就会产 生强烈 的求 重 点 放在 学 生 的学 上 。法 国教 育 家第 期 多德说 过 : 知欲 望 ,出现 与之相 应 的积极 心 态 :聚精 会 神地 听 “ 教学 的艺术 不在于 传授本领 ,而在 于激励 、唤醒 和

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建筑构造》教学

职业能力培养视角下的高职《建筑构造》教学

Value Engineering 1职业能力的内涵职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职业活动已成为如今十分普遍的社会现象。

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必须具备的,并在该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能力的综合。

其中包括一般职业能力和特殊职业能力,一般职业能力是指与岗位各项任务和各种岗位、各种职业有关的共同能力,特殊能力是指人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具体需要的能力。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建筑施工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组织、现场施工管理等方面的技术管理工作。

建筑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是要有不辞劳苦,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求实工作态度。

要谦虚谨慎,深入工作第一线,能和同事密切合作。

在牢固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对相近专业的知识要比较了解,并有较好的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

2目前高职培养对象的能力素质现状2.1高职学生入学成绩低,学习能力不足高职学生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基础普遍较差,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失败者,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不愿意看书学习,缺乏刻苦钻研的精神。

2.2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动力不足有些学生考入高职院校后生活茫然,不能合理地支配和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知自己学的东西有什么用,将来自己要做什么,对自身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

2.3高职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尊重学生个性不够,真正有个性的学生缺乏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和接受。

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敢坚持自己的见解,为取得较高的学习成绩,盲目地相信教师和课本,盲目地追求标准答案,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足。

2.4高职学生注重自我能力提升,缺少团队合作意识现在的高职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来自单亲家庭的比例逐年提升。

学生比较自我,重视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却恰恰忽略了有助于事业成功的团队合作。

学生不愿接受集体的约束,对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缺乏热情,缺少集体荣誉感。

2.5高职学生不会有效利用现有的学习资源现代网络技术如此发达,名师课件、精品课学习网站比比皆是,图书馆就在身边,学生却不会自己主动去搜索资料学习。

《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改现状探讨

《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改现状探讨

《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改现状探讨发布时间:2021-03-19T10:13:47.997Z 来源:《建筑实践》2020年11月32期作者:杨帆杨勇[导读] 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课程教学的改革有着杨帆杨勇浙江建设技师学院,浙江省杭州市 311403摘要:随着近些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对于课程教学的改革有着很大的必要性。

作为建筑学和测量学的交叉学科,对于学生有着很高实训要求,而现阶段职业院校中测量实训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施工给现场的测量工作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工学一体化教学方式业成为当前各个职业院校改变教学现状的重要抓手。

本文就《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的现状做出探究,以望参考。

关键词:《建筑工程测量》;工学一体化;教改现状前言:就现代职业学校而言,更多的是普教竞争中处于劣势的高中转型而来,在多年的发展与整合基础上已经形成十分完善的教学模式,但是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方面,与当前职业教育的特征还有很大的出入,难以充分满足社会以及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常难以形成过硬的专业技能,甚至在毕业之后对于企业岗位的各种需求十分难以适应。

工学一体化教学理念对于当前《建筑工程测量》专业课程教育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职业院校《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就当下职业教育领域而言,这些院校更多的是从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以及职业中专这三个阶段的不断演变而形成的,方向性的转变了办学模式,但是在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成分、教学设施以及教育思想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得到彻底地改变,甚至普通的教学模式还会对中职院校教育工作的开展产生严重地影响与制约,并没有在本质上发生变化,与国家对于职业教育的根本需求而言还有着很大的差距。

职业院校地教师更多都是从原来的普通学校合并而来,即便是有很多教师是专业的院校毕业,但是在开展教学的过程对于专业知识的教学过于重视,对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都存在主观上的忽视,甚至还有的教师在专业技能方面同样存在很多欠缺,导致《建筑工程测量》教学的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总结

建筑技术教研室教学改革总结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的确定中,本着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探索建筑施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型模式,重新设计细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结构,遵循教育规律,精心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学体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在专业建设(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安排上体现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思想。

如何使培养计划适应市场对人才岗位技能的要求,确保培养计划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市场导向性,确立了制定培养计划的工作思路:市场调研→确定岗位群素质、能力要求→编写专业培养方案→专家论证→教学计划制订→制定主干课程教学大纲→专家论证→定案。

在教学计划制定中,分别进行了市场调研与专家论证,其中,分别聘请当地建筑业有名的专家和系骨干教师、教研室主任等,成立了建筑工施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在一年一度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论证会上,指导委员会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系统总结、分析了该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转变观念,明确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研究了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内涵和外延,有效地探索了该专业教育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

经过多次进行研究、讨论、修改,确立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教育”互动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双课结合、双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教学体系改革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把教学体系分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专业能力的要求,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将理论课程体系分为基础理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专业素质四个模块,压缩了传统课程的理论教学课时,对一些相关联的课程进行了整合,增加新知识、新技术。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制订实践性教学体系,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三个模块、四个层次来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①——基于PGSD能力分析模型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①——基于PGSD能力分析模型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构建①———基于PGSD 能力分析模型鲍依蓓,谢恩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湖州313000)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工程造价行业在工程建设领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构建更加紧密的“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同时,针对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以“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现状及问题,并探讨其开发依据与路径,最终构建出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

二、“岗课赛证”融通课程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一)“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要推动“岗课赛证”融通,提高教育质量;同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指出,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

“岗课赛证”的概念也随之清晰,“岗”是指工作岗位,通过行业专家、高校专家前期调研,遴选出该专业岗位群以及相对应的岗位能力。

“课”是指课程体系,基于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技能、素质构建的课程体系。

“赛”是指职业技能大赛,是检验教学能力、专业建设水平的试金石。

“证”是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将职业技能标准与行业技能标准融通[1]。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1.职业教育职能部门参与不深“岗课赛证”融通过程中,职业教育职能部门未起到明显的抓手作用,缺乏保障机制,缺乏对教育界、产业界、竞赛界以及证书界明确的职责划分。

“岗课赛证”融通一直处于政府主导,但未形成有效激励,无法跨越学校与企业、职业与教育之间的鸿沟。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教职成〔2018〕1号)的出台,可见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校企合作的支持,力求从法律法规层面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但仍过于笼统,需要具体细则来指导。

实施过程中,由于未有明确标准,增加了校企协商的成本,导致企业积极性不高。

此外,行业协会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桥梁作用尚未发挥。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材改革策略研究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建筑设计专业教材改革策略研究

国务院于2019年1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为落实该方案,教育部于2019年6月发布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明确提出“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以下简称“三教”改革)[1],是职业院校关于“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三大教学要素[2],是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质量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推进“三教”改革是当前职业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决定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关于教材的改革“职教20条”在第(九)条指出:一是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二是建设一大批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国家规划教材;三是倡导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并配套开发信息化资源[3]。

在“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进行教材的改革与创新,及时更新解决教材内容、教材内容模块化设计,吸收行业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制与指导,开展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及工作手册式形制等。

研究高职教材的改革策略,实现其专业和职业特性,促进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提升成为紧迫的工作。

1高职院校教材的现状与问题1)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尚未纳入教材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建筑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技术变革,如绿色化、工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产业的转型升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内容也随之更新,但现行教材版本偏老、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材料,导致专业教学内容不能实时对接职业岗位的要求,与一线职业岗位的技能培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

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许多职业教育教材以已出版的本科教育教材为编写参考依据;二是编写人员缺乏一线生产、经营、管理及服务的工作经验,对最新的技术、工艺、规范、材料等内容了解不深入;三是新的纸质教材使用需要经历编写、审稿、出版、发行到征订等过程,耗时耗力,不能随时更新行业企业的前沿动态和跟随未来发展趋势[4]。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筑类课程改革与就业能力研究

职业教育课题申报: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筑类课程改革与就业能力研究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职建筑类课程改革与就业能力研究学科分类:职业教育课题类别:一般课题关键词:高职产教融合建筑课程改革就业能力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课题设计论证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问题的提出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期,随着科技发展,技术更新迭代,国家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紧缺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与“坐而论道”的学术教育类型不同,职业教育属于“起而行之”的类型教育,要求学生不仅具有适应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技术技能,知晓其背后的理论知识。

因此,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积极鼓励优秀的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中。

以行业企业认证标准为依据,采用反向设计思维构建高职专业课程,把最前沿的知识、技术以及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中,全面提高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增强其转岗服务社会的能力。

但是,课程改革是否仅依据企业和学校的经验就够了呢?是否需要多次不断该改进?那改进的依据又在哪里呢?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应该对高职课程改革起到应该有的作用。

201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招生类型包括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等职业院校,降低了招生门槛会对将来的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学习能力和认知上相比较普通本科生有一些差距,这会导致行业和人才需求的不匹配、失去平衡。

因此,在产教融合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课程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值得深入的研究。

1.2课题界定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以学科教育为主体的课程模式未能彻底改变。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探索和构建符合新工业革命本质要求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中国建筑类职业教育课程及其改革,研究产教融合下我国建筑类专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

同时,对高职建筑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调研分析。

归纳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及要素;并进一步分析影响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将其应用到专业课改革。

基于职业标准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

基于职业标准的《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学改革
பைடு நூலகம்
3. 课程教学体制改革
目前,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每届学生有 4 个班,4 年制,每个老师上一个班,固定人数,教 师上课无竞争压力,学生选课无自主性,考试由各个教师各出一套试卷,汇总后各抽一部分试题组成最 终试卷,各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自主考核学生学习情况。 针对以上情况,结合学校正在进行的成果导向教学改革,基于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方针,拟对教学体 制进行如下改革:一是增加人才培养的灵活性,真正落实培养方案中的弹性学制,将 4 年学制改为 3~6 年,按学分收学费[10]。二是开放学生评教系统,让所有学生都能看到评教结果,学生根据评教结果自主 选课,根据选课人数情况确定教师是否开课及课酬。三是课程考核内容和标准由院、系统一审定,避免 个别教师“放水”以博取学生好感的情况发生。
th th nd
Abstrac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ractical talents cultivation target and enhance students’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and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bility, the “Concrete Structure Design Principle”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was established by teaching system combination with national occupation standard, evaluation system on the goal of application type an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student evaluation. It was good for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the occupation accomplishment. The result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reform could be used as reference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建筑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思路探索

“建筑师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思路探索
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建筑师的转换, 日 早 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5 保证课程 内容的应用性 .
因此,它在建筑学专业整 个教学计 划中起着承上 起下的重要 作
应用性 是指课程 的教 学内容要能培养学 生实际应对复杂局
用,是沟通理论 与实践 的桥梁。基于 “ 筑师职 业教育 ”这门 面的思 想准备和 技术能力。首先教学 内容的选择要 以就业为导 建 课 程在教学 目的及教学方 式方法上相对其它专业 课程而言有着 向,根据学生职业 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 ( 可参照毕业生及实习生
592 ) 20 0
“ 筑师职 业教 育”课 程是 建筑 学专业 的职业教 育课程 , 在 这一 整体脉络之上 ,并适 当约束整体 的内容。()组织合理 建 2
开设在该专业 “ 计院实习”课 程之前,是针对学生步 建筑 的课程 内容体系结构。整个 课程 的内容设计 围绕一条主线 ( 设 入 介
的课程内容有整体 感,“ 筑”作为课程 的基 本骨架,围绕这一 模 式及辅导式教学模式来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建 骨架介绍建筑从 无到有并至使用的全 过程的相关背景知识组织 成整 体 , 形成 脉络,可保证课程 内容 的系统 性,使学生有序列

确立课程内容选择原则 。 应对课程内容的庞杂性
“ 筑师职业教育”课程包括 “ 筑工程背景知识”及 “ 建 建 建 本课程教学的应用性。 筑师职业 技能知识” 两大模 块, 前者包括对建设项目 及管理制度、 工程基 本建 设程序 以及建 筑市场及 管理 体制 的了解 ; 后者需熟 二 营建 多元化学习情 境,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
1 确立课程内容整体性及体 系结构,保证课程 内容的系统性 而产生X - 次课的期待感 ,是保证课堂教学有 效性 的方法之一。 . IF ,

职业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改与实践

职业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改与实践

2009年9月第10卷 第3期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Sep .2009Vol .10 No .3 职业化特色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改与实践3刘 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湘潭411101)摘 要:《建筑设计基础训练》是高职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课程。

运用当代高职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的先进理念,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建筑设计师助手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体现全新职业化的课程特色。

关键词:职业化特色;建筑设计师助手;任务驱动模块化课程体系 一、课程教改背景我院自2002年建筑系成立之初就开设了“建筑初步”(现在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这门课程,一直被列为专业主干课程。

整个课程体系沿袭传统的“学院派”教学模式,以着重强调建筑表达的图面表现,教学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线条、制图、描绘、渲染等基本技能,形成一套以绘图基本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较为严谨和完善的教学方法,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003年学校升为高等职院后,相比于普通高校本科五年制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教学实践时间的短促;学生入学的基础差异;更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定位等,我校为了适应高层次的职业化特点及社会化需求,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定位,在专业培养与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针对面向21世纪的高职人才培养要求,我院建筑系结合湖南及周边省份的专业岗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调研,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课程开发与设计,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建筑师设计助手岗位和建筑设计师岗位,将核心专业课程《建筑设计基础训练》作为专业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对课程的改革。

二、课程教改的理论依据《建筑设计基础训练》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吸收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Voca ti ona l Co mpetency Syste m atized Curricul um 缩写为VOCSCU M )开发模式新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多年的教改教研探索与实践,按照职业岗位需要的专业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水平,融合职业资格标准,针对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对行业岗位群所需能力进行的分析,构建以就业岗位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研究Ξ赵 祥,王亚莉(西南科技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四川 绵阳 621010) [摘 要] 根据建筑学的专业特点,结合西部大学的具体条件,提出以设计能力培养为目标,技术素质和人文修养并重,强化实践技能的教学改革思路。

总结了西南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改革的经验,从理论上对新开办建筑学专业的西部学校如何创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 建筑教育;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T U;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2909(2006)0120005204 进入21世纪的头十年,是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也是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

国家把建筑业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各类建设在相当长时期内将会持续增长。

蓬勃发展的经济和良好的就业环境使得社会对各类建筑人才的需求巨大,对于那些以培养建筑设计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

改革开放前,国内仅有8所高校开办建筑学专业(即业内人称的“老八院”),而目前已有80多所高校开办此专业,在校学生2万多人。

面对建筑专业教育飞速发展的势头,怎样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使建筑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更多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职业建筑师,是目前各高校建筑学专业面临的一个难题。

西南科技大学是四川省内一所刚组建不久的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也是后起学科,没有多少历史积累。

因此在设立专业之初,我们就清醒地认识到,为了迅速推进专业建设,学习和借鉴他人成熟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模式是必由的途径,但要想在强手如林的建筑学教育领域内取得一席之地,则必须创出自己的特色。

为此,我们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一、专业定位与办学方向根据专业办学历史短、人文基础不深厚、周边区域的经济也并不十分发达的具体情况,我们把我校建筑学专业定位于培养面向中小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以中、小型建筑工程项目为主)、能够熟练完成施工图设计的技术型职业建筑师。

培养的目标是能够掌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原理,了解工程技术知识,能够进行创造性的建筑方案设计,并将其转换为合乎规范的工程图示,具备项目策划、开发管理和多专业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学生的就业去向为全国中等层次的建筑设计单位和规划部门,也可从事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但我们的最终目标并不仅止于这些“技术”层面的目标,建筑师必须是复合型的专业人才,既要有想象力和创作激情,又要脚踏实地、认真严谨;既要有艺术气质,又要有扎实的工程技术知识,在知识结构上具有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人文素质的合理组合。

所以,在自然科学基础之外,我们也强调良好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如熟悉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建筑环境的关系,了解与建筑有关的社会、经济知识、文化习俗、法律方面的基本知识,完成艺术方面2006年3月第15卷第1期高等建筑教育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Mar.,2006V ol.15 N o.1Ξ[收稿日期]2006202220 [作者简介]赵 祥(19712),男,四川绵阳人,西南科技大学讲师,从事建筑设计理论研究。

的必要训练,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要求的建筑美学修养等。

这些目标的设定也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方向转化的要求相吻合。

二、专业课程体系设置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我们对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方面学习了重庆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著名学府的经验,并根据自己的特点,从2001年起4次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并同时配套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到2004级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新教学计划。

这一套按照完全学分制制定的新培养方案反映了我们近几年对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的一些思考。

新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由4大平台构成:1.由力学、结构、计算机技术、画法几何及外语等课程构成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平台;2.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类型化的建筑设计课程构成的专业知识课程平台;31由中外建筑历史、美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外文化比较学、美术等人文学科构成的人文素质与美学修养课程平台;4.由房地产开发、建筑环境行为学、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设备等课程构成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平台。

这4大平台相互联系,搭起了我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创造型建筑人才的知识结构必须是全面的,而不能只是懂得建筑设计方面的单一知识。

然而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设计教学的主体地位,在总学分、总学时有限的条件下,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就只好依靠多开设选修课程来对他们加以引导了。

在上述课程体系中,学生应得的选修课学分比例达到了总学分要求的55%,其中专业方面的选修课占到了17%,而学生可选的选修课学分则高达76学分,为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提供了很大的选择余地,能够充分照顾到他们的个性发展。

三、骨干课程教学改革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设计教学是建筑教育的核心,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力的高低。

因此,尽管学生的知识面需要拓宽,但还是应该将建筑方案设计能力作为其知识结构的主体,所以建筑设计课仍然以大学分比重成为骨干课程,各种具有代表性的的建筑类型都被纳入到设计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在制定建筑设计课教学大纲时,我们把建筑设计设定为一个层次循序渐进、难度由浅入深的过程。

从建筑设计初步中的住宅居室室内布置直到最后建筑设计I V中的复杂功能高层城市宾馆或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与设计,覆盖了从最基本的住宅单元到城市的典型建筑形式。

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向学生传授这一从建筑个体走向建筑群体的过程中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在此过程中解决特定设计问题的能力。

当今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十分迅速,作为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的建筑,其设计应当反映这些变化,为此我们经常更新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首先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力求明了该类建筑设计在国内外的最新动向和代表作,在此基础上编制设计任务书,并在指导中简介这些内容,借此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教师在课堂上对设计原理、基本方法进行简明阐述后,大量的时间由教师专人指导,将整个设计过程分为分析任务—前期调研—构思—评图等阶段,重视学生的构思过程,强调设计的阶段性成果,并通过后两个阶段加强对学生构思过程和阶段成果的监控和管理,学生可能会反复多次才能拿出最后的成果。

最后,通过设计成果的评价导向引导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对建筑功能、技术、形象、经济等进行综合考虑,而不要刻意追求形式的新奇多变,以实现“基于可行技术的美观形式”为佳,把建筑的整体效益摆在首位。

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学模式和方法也应当是创造性的。

设计任务布置后,我们要求学生调研生活中的该类建筑现状,找出设计中的长处与不足,将其与设计任务相结合提出解决方案。

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法,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互相辩论的机会,每次草图要历经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的过程,指出方案的优缺点,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这种促使学生主动出击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改变了学生上课无话可问、课后无处落笔的被动局面。

通过建筑学术活动周、优秀作品汇报展等活动,推动学生科技活动并推荐学生论文在专业杂志发表,营造了相互交流和竞争的良好学术氛围,也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挥。

将课堂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通过参加真实工程项目的建筑设计竞赛、投标等,使学生在实践中加强能力的锻炼。

上述这些教学方式是在近年的教学改革探索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对于设计成果的表现方式,我们强调图示思维的重要性,规定至四年级下学期学生方能用电脑绘图,既培养了严谨的作风,也照顾到学生就业后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在教学手段上,结合我校现代化教学设备配套齐全的特点,我们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声像同步的现代教学手段以增加教学的信息量、直观性,如在课堂讲评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公开评图,增强了课堂教学感染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技术素质与人文修养建筑学不仅是一门工程科学,更是一门涉及自然、社会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建筑设计则是功能、工程技术、美学法则在规定经济条件下的结合,虽有主次,却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而当前建筑类专业教育中恰恰存在着过分强调建筑形式新奇,把建筑设计当作艺术创作,把对建筑形式的追求凌驾于技术和经济之上,忽视建筑设计完整性的问题。

国内一些从事建筑教育研究的学者也曾经指出这种脱节现象的存在,亟需引起办学者的重视。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把建筑整体效益摆在首位,强调在可行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建筑功能和造型问题。

为达此目的,在常见的建筑结构、构造、物理等基础性的技术课程之外,我们还增加了建筑节能技术、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等选修课,给学生传授一些深入的技术知识。

其中建筑节能技术是结合本地区地处夏热冬冷地区的地理情况和本院系的科研主攻方向来设立的;建筑材料则依托我校具有优势的传统学科开设;建筑设备课程的设置则考虑到了注册建筑师的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

加强工程技术课程是因为这是我们的优势项目,同时又是用人单位普遍欢迎的。

以往那种建筑设计课从始至终停留在方案阶段,学生直到毕业时对结构、设备等技术问题也不甚了了的教育方法,在学生就业之后就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

如果说与建筑设计相关的技术知识是使学生“起飞”的一“翼”,那么人文素质就是使学生能飞得更高的另一“翼”。

从事建筑方案创作的人都知道“意在笔先”一说,那么,“意”从何而来呢?来自创造性思维。

而创造性思维是建立在广泛的知识储备特别是非专业领域里的知识基础上的,即所谓“触类旁通”。

特别是在当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融渗透的趋势下,要想在建筑设计中突破常规、实现新“意”,就需要融合历史、艺术、文化等人文因素,为创造性思维提供素材,使学生有可能把建筑方案的物质形式与社会背景、文脉环境、风尚习俗、生态环境等多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有较深意蕴的作品。

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主干设计课程和相关技术课程之外,我们加大文化、艺术、历史等人文知识的比重,开设了多门人文素质课程如建筑环境行为学、中外美术史、视觉传达设计、中外文化比较、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美学原理等,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质,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五、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建筑学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显得特别重要,所以我们加强了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的分量,力求每学年都有一定学时的实践教学。

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方式深化巩固课堂知识。

例如我们在培养方案中开设了50学分的实践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其中有古建测绘实习、电脑建筑表现实验、建筑模型制作实践等环节,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加强了对建筑功能、形式与空间的理解,同时锻炼了三维表达能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