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黄克诚优秀事迹报告
厉行勤俭的“铁算盘”黄克诚
厉行勤俭的“铁算盘”黄克诚作者:汪文忠来源:《领导之友·综合版》2017年第09期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救国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把原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
经过慎重的考虑,中央军委任命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
黄克诚所在的新四军部队驻守江苏盐阜,在1941年到1945年的5年时间内,作为一师之长的黄克诚以身作则,厉行勤俭节约,在日伪军的封锁中,带领全师官兵节衣缩食、自力更生、共渡难关。
他时时严于律己,处处精打细算,被称为“铁算盘”。
其讲话甚至被官兵编成了歌词,在军中宣传、教唱:“抗战第五年,需要打算盘,不怕艰和苦啊!节约运动没困难。
第一要勤俭,节省米和柴,自力更生干呀!艰苦奋斗做模范!”号召军民开荒,抵制敌人封锁由于中国军民的抗日救国,导致日军快速占领中国的阴谋无法实现。
为了达到侵略扩张目的,日军于1941年开始对中国军民实施“三光”政策。
面对中国军民的全民抗战,日军又对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封锁政策。
而蒋介石为了削弱共产党的力量,也在全国掀起了反共高潮。
敌人试图用封锁来对付刚改编成立的新四军,这让黄克诚忧愁得睡不着觉。
1941年是苏北历史上一个严重的荒年,在农业技术非常落后的旧中国,老百姓只能是靠天吃饭,如果碰上自然灾害,就只有逃荒饿肚子了。
1941年,苏北先是遇上水灾,接着又是干旱,粮食欠收加上敌人抢粮,连老百姓自己都饿肚子,新四军的粮食供应自然成了问题。
为了全军官兵能够吃饱肚子,黄克诚紧急召开会议商议对策。
黄克诚在会议上说:“现在老百姓自己也饿肚子,新四军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吃饭问题,而唯一能解决吃饭问题的办法就是开荒种粮。
”黄克诚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黄瓜、四季豆等蔬菜,并在另一块儿较为平整的荒地上种植了玉米。
种庄稼少不了施肥,可当时根本没有化肥,最好的肥料就是粪肥了。
新四军第三师的师部设在罗桥村,黄克诚住在一个叫张学成的农民家里。
一天,黄克诚起了个大早,就背着粪兜子捡粪去了。
黄克诚
观《我的中国心——我的立场》有感在本次党课学习中,我们观看了《我的中国心——我的立场》节目,本片的主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一的黄克诚将军。
他是久经历史考验、忠诚刚正的共产主义战士,是我们党和军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在共和国众多的开国将领之中,黄克诚将军是因为讲真话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
他的一生以敢于直言著称,从不察言观色、人云亦云,也从不患得患失、违心屈服。
这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唐朝那位以直谏著称的魏征。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黄将军便是我们每个人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日三省吾身。
有人说黄克诚天生后脑长“反骨”,被扣上了“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
他一生勇于扮演“反派”角色,在关键时刻始终以“唱反调”出名。
片中重点讲述了黄将军反对攻打武汉、反对“肃反”、反对攻打赣州、反对四平决战等方面的历史事件。
这些事件使得黄将军几经沉浮,政治生涯历经转折。
不管是对于党的决定还是毛主席的决定,他都会深思熟虑,认真分析事件的正确与否,即使是正确的事情,也会仔细揣度时间是否适宜。
对党方面,对于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集团统治中央领导机关后发出的“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和决议,他深知现在攻取大城市是不适宜的,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
他直言进谏,据理力争。
他对党是忠心的,但是却受到了与会者的严厉批评,并撤销了任命他为纵队政委的决定。
对毛主席方面,他坚决反对四平决战。
多次给林彪发电报却没有音讯,给毛主席发电报也石沉大海。
最终国民党集中主力作战使我们不得不放弃四平。
后来毛主席对黄克诚说“固守四平,是我决定的。
”黄克诚说“是你决定的也是错误的。
”他不畏惧权威,不阿谀奉承,即便是毛主席的决定,他认为不合理,认为错误的也会直接挑明。
对革命同志方面,在1931年“肃反”,他敢担保名单上的革命同志没有任何问题,他敢直接指责肃反委员会滥杀无辜,却被冠以“同情和包庇反革命,破坏肃反”的罪名,他刚直不阿的为了广大同胞,差点被杀害。
说真话的大将黄克诚
说真话的大将黄克诚在共和国的开国将领中,他是因讲真话被罢官次数最多的一位。
他一生以敢于直言著称,从不察言观色、人云亦云,也从不患得患失、违心屈服。
有人讲,黄克诚天生后脑勺上长“反骨”。
他一生都勇于扮演“反派”角色,在关键时刻始终以唱“反调”出名,其中影响最大的有10次。
第一次1927年12月反对“暴动”黄克诚第一次唱“反调”,是1927年12月反对“暴动”。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湖南省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武装起义。
蒋介石的大屠杀早就使一些革命者心里窝了一肚子火,在一次特别支部大会上,黄克诚传达了湘南特委提出的暴动口号,与会人员一听要求立即行动。
黄克诚说:“暴动的事,我赞成,但时机还不成熟,缺乏群众基础,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暴动也不迟。
”他的同窗好友马上指责他:“胆小鬼,就你怕死,我看你是右倾机会主义者。
”其他人也纷纷加入群起而攻之的行列,这是黄克诚第一次作为右倾机会主义者遭到批判。
第二次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黄克诚第二次唱“反调”,是1928年1月反对“烧房子”。
湘南暴动后,湘南特委提出所谓“焦土战略”,命令各县大烧大杀,以此阻止敌人的进攻,老百姓为此不得安生。
黄克诚在讨论湘南特委的指示时,坚决反对这种错误政策:“烧房子的做法不得人心,我不赞成。
”县委书记严厉地对他说:“就由你负责烧县城,看你烧不烧,否则我就给你处分。
”黄克诚想出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指挥部队只烧了衙门、祠堂和个别商店,而把县城的大部分房屋和商店保留了下来,但是他被撤销了县委委员职务。
第三次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汉”黄克诚第三次唱“反调”,是1930年7月反对“攻打武汉”。
当时,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央领导机关,把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看成是决定中国革命胜负的关键,提出了“攻打武汉、饮马长江”的口号。
1930年7月中旬,红三军团、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县举行联席会议,作为支队政委的黄克诚提出:“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因为目前根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
黄克诚:忠诚无私、善谋敢谏的开国大将作者:李果来源:《湘潮》2019年第12期黄克诚一生信仰笃定,刚直敢言,在党内军内享有很高威望。
同时,他还是忠诚无私、坚守党性的楷模。
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我的这个决心不是轻易下定的,而是认真的、郑重的,经过长期考虑的,因而是不可動摇的。
”黄克诚在自述中,曾这样回顾自己入党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他坚定的革命信仰。
1922年,黄克诚来到位于衡阳的湖南省立第三师范(以下简称“三师”)读书。
在来三师之前,他一直念的是私塾。
第二年,三师因克扣学生伙食费引发了学潮,学校和省政府非但不解决问题,反倒开除了很多学生,导致学潮愈演愈烈。
黄克诚因受封建思想影响,对学潮采取了旁观态度,但他却钦佩学生的斗争精神,并经常自忖: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勇敢?后来黄克诚找到了答案,中国共产党曾在三师播下过革命火种,毛泽东曾在这里发表革命演讲、传播进步思想,三师学潮背后也有共产党和青年团的支持。
学潮给了黄克诚很大震动,他逐渐了解到整个中国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因此,黄克诚开始跳出个人的小圈子,立志为国家民族找出路。
他经过摸索与探求,选定了马克思主义,并于1925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此,党组织成为黄克诚终身的精神寄托,不论遇到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他都矢志不移。
1928年底湘南起义失败后,黄克诚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他决定去上海寻找党组织。
这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身无分文的黄克诚到处求人接济,有一次还差点被同乡恶霸认出告发。
万般无奈下,黄克诚给曹勤余写信,希望能得到他的帮助。
曹勤余曾是共产党员,大革命后脱党。
他了解到黄克诚的艰难处境后,劝黄克诚跟他到他所在的部队中做事,条件是改变个人信仰。
但黄克诚毫不迟疑地回复道:“个人信仰决不会改变。
”黄克诚久困上海,忍受着找不到党组织和经济来源断绝的双重煎熬。
饥寒交迫之际,黄克诚的同学曾希圣帮他联系到了党组织。
黄克诚用党组织给他的30块钱生活费支付了房租,买了棉衣。
时值隆冬,黄克诚身心都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论黄克诚在苏北战斗时的廉洁风范及其传承价值摘要文章记述了黄克诚在苏北战斗的事迹,对黄师长关注民生、珍惜民力的优良作风和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进行评述,对我们新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黄克诚;廉洁;传承价值60多年前的新四军,除了经受战争考验,还要经受军民关系的考验。
既要不怕牺牲,勇敢作战,多打胜仗;又要纪律严明,清正廉洁,取信于民。
只有双重考验合格,新四军才能在华中地区不断发展壮大,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
举世皆知,历史早就给新四军作了鉴定:军事斗争战绩辉煌,廉政建设光彩照人。
新四军廉政建设有一个显著特色,就是领导干部以身作则。
打开华中抗日斗争史,可以看出,新四军各级将领绝大多数都是清正廉洁的,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更是完美的典型。
三师部队和苏北人民并肩战斗5年有余,黄克诚师长和师部住阜宁农村将近5年。
盐阜各县许多党员、干部、子弟兵以及阜宁县人民群众,对黄师长关注民生、珍惜民力的优良作风和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高贵品质,耳熟能详,有些耄耋老人至今记忆犹新。
这是我们盐城市各级党组织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宝贵资源。
今天,我们党又面临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切实改善党群关系的双重考验。
全市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以黄克诚同志为楷模,传承和发扬黄克诚同志清正廉洁、以民为本的光辉风范,全心全意为9个县(市、区)800万人民群众服务,把17000平方公里盐城大地建设得更富、更强、更美好。
一、从黄师长拾粪说起出生在湖南农村的黄克诚,农民情节根深蒂固,当了师长还像个农民。
一早起来,先到田野拾粪,拾完了倒进农民的粪坑让农民肥田。
他住过阜宁县许多村庄,许多农民都认得黄师长背的粪兜子。
1942年春耕时节,三师师部驻孙何庄。
当地一户农民无牛耕地,急得团团转,黄师长叫警卫员把他的枣红马牵给这户农民耕地。
警卫员担心黄师长的战马累坏了,黄师长说:农时节令耽误不得!马,以后可以复膘。
黄克诚是个“抠门佬”
34PageXIANGCHAO艰苦的革命生涯,使黄克诚养成了开源节流、精打细算的节约作风。
事无巨细,凡是能“抠”出一厘一毫的,黄克诚就绝对要“抠”出一厘一毫,因此常被打趣为“抠门佬”。
长期以来,黄克诚为民、为国、为军队“抠门”,留下了不少令人感动的事迹。
亲改军帽军服省布料,为根据地人民“抠门”赢“称号”1941年1月,黄克诚被任命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率新四军第三师在苏北抗日。
苏北地区由于日、伪军的残酷扫荡和经济掠夺,生产力遭受很大破坏,抗日军民的生活极度困难。
根据党中央、毛泽东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黄克诚向全师发出《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训令》,要求全体主力部队及地方部队,在不妨碍战斗的条件下积极开展大生产运动。
在发展生产的同时,提倡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
当时,苏北盐阜区种植棉花,却没有纺织厂。
老百姓穿衣,全靠自己手工纺织,一年织的土布十分有限。
1943年,部队制作夏季服装时,出现了棉布短缺情况。
黄克诚在指挥抗日战斗之余,也在思考着如何解决部队棉布供应困难问题,以减轻人民的负担。
一天深夜,黄克诚突然有了主意。
他拿着军帽,让妻子唐棣华帮他改帽箍。
新四军的单军帽,沿用了国民党军队陆军军帽式样。
这种军帽,在后脑处多一道双层布箍,放下来,前面部分可以拉到下巴,但这种帽箍平时没多大作用。
黄克诚早就在琢磨怎样把这道帽箍由双层改为单层。
他盘算着,一顶帽子节约一块小布条,100顶帽子节约的布就能用尺量了,第三师两万余人,算起来就能节省三四千尺布,要是全军算起来,就更多了。
他让唐棣华把他的帽子改成单层箍,他先试戴。
唐棣华听黄克诚这一算账,很是惊喜,连忙掏出针线包,把帽子拆下来改成单层箍,又一针一线地缝合。
黄克诚戴起帽子,正了正帽檐,高兴地说:“这跟双层箍的帽子不是一个样嘛!”第二天一早,黄克诚就把这顶改过的帽子交给师部其他干部试戴,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改得好,帽子同样戴,布却省了不少。
黄克诚从帽箍得到启发,又仔细地审看自己穿的军装,思索如何节省更多的布料,最后提出改革制服的办法:上衣翻领改成直领,去掉两只口袋;裤子由宽大的中式裤腰改为西式小裤腰;不发绑腿布。
勤俭节约的黄克诚
2018.111936年底,吴先喜与刘文学第四次会合。
吴先喜对刘文学说:“伤病员留在你这里,我带部队到光泽柴家老根据地活动。
”“我带部队去!”刘文学请求着。
“不,我去!”吴先喜斩钉截铁地说。
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成了他们的永别!1937年2月,吴先喜与鲍永泉带领一支60多人的队伍来到光泽柴家老根据地。
当时吴先喜看到田里有人劳动,就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叫鲍永泉带部队隐蔽在山上,自己带了五六个战士去找原来认识的党员了解情况。
其时驻守在大青、柴家的国民党七十六师的一个团正在这一带搜索红军,并在许多山头筑有碉堡工事。
这时,碉堡里的敌人已经发现了他们,整整一个团的兵力,漫山遍野地包抄而来。
隐蔽在山上的队伍,在鲍永泉的指挥下,边打边退,大部分人突出重围,吴先喜等人则被敌人重重包围,壮烈牺牲时,吴先喜年仅28岁。
由于当时情况危急,无法拼抢出他的遗体,鲍永泉只取出他身上的一块怀表,当地老百姓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他的尸体。
后来,刘文学向省委报告情况,汇报了四纵在柴家遭敌人袭击和吴先喜牺牲的经过,并将他的遗物——一块怀表交给了组织。
这块怀表是吴先喜生前从国民党县长身上缴获的,喜爱至极,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战斗的日日夜夜,这块怀表,浸透着他的汗水和鲜血,保存有他的体温!黄道深知吴先喜和刘文学之间的情感,就将这块怀表交给刘文学留作纪念。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
”这是吴先喜自幼最喜爱读的诗句,也是他革命短暂一生的写照。
今天,我们深切缅怀这块金怀表的主人,重温烈士骁勇善战的感人事迹,为的是将烈士的革命精神化作我们在构筑中国梦道路上奋勇前行的动力!(责任编辑王月红)抗日战争时期,为了抗日救国的需要,中央军委决定把原来的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三师,任命黄克诚担任师长。
黄克诚所在的新四军部队驻守江苏盐阜,从1941年到1945年,作为一师之长的黄克诚以身作则地奉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在日伪军的封锁中,带领全师官兵节衣缩食,克服困难,为全军官兵树立了榜样。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
黄克诚重视家教和家风,他在家庭教育方面不遗余力,注重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和品德修养。
他深入研究家教理论,注重家庭伦理的规范和培养。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形成的最基本环境,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引导子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勤劳朴实的家风、淳朴的品格、崇尚真理的态度,都是黄克诚给子女们的最好的家传。
黄克诚家庭中的一些生活习惯也成为了他的一道风景线。
他喜欢在家中种菜农作,精心打理着自家的小菜园,妻女们也都会在空闲时帮忙,一家人共同照顾并呵护着小菜,以此来促成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温馨。
他平时生活节俭,从不浪费粮食和物资,并鼓励家人不做大手大脚的浪费者,也不喜欢天马行空的浪费习气。
在一些政治斗争中,黄克诚始终对诱惑和利益有着抵制自身诱惑的坚定思想。
他反对收红包,反对收礼,反对接受其他非法财物的行为,他坚信这些都会碰到法纪的红线,也会影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平衡,并对自己的从政道路造成难以处理的困境。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了全社会广大人民学习的典范。
他的家风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警示人们不能追求短小的个人利益,而要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重,更让人们认识到,高尚和简单的家风对于一个家庭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和文明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黄克诚大将革命风范二三事
“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黄克诚大将革命风范二三事作者:武文笑来源:《中华魂》 2018年第1期一生出生入死、光明磊落的黄克诚60 多年的革命生涯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是我们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永可借鉴的宝贵财富。
仅从他注重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识才爱才护才、深入调查研究、抓党风建设,清廉正派铁面无私等方面的表现,就足见他优秀共产党员令人钦佩的可贵风范。
1985 年9 月,黄克诚感到身体状况无法适应工作需要,主动辞去了担任的一切领导职务。
中共十二届四中全会给黄克诚写了致敬信,高度评价了他的光辉革命业绩和崇高的革命品德,并给他发了致敬电,赞誉他“具有坚强的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直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
1986 年12 月28 日,黄克诚病逝。
他的夫人唐棣华写了一副挽联:“为人复何求少逢国危坚信马列青年从戎毕生尽瘁幸得见中华民族光荣屹立;既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国运日兴人才辈出惜不随全党同志再尽绵薄。
”当秘书为黄克诚追悼会的规格征求唐棣华意见时,她无言地取过黄克诚生平介绍草稿,将仅有的几处较高评价的词语删去,平静地说:“他一生没有给自己争过什么,我们还是尊重他吧。
”追悼会上,中共中央的悼词中称他:“堪称共产党人的楷模。
”勤俭节约不忘本1955 年被授予大将军衔的黄克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他虽然功勋卓著,身居高位,但却从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到如火如荼的和平建设时期,都一以贯之地始终保持着公仆的本色,艰苦朴素,勤俭节约。
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时期,黄克诚带领抗日部队活动在盐阜区5 年时间。
其间,由于日伪军的重兵封锁和频繁的“扫荡”、“清乡”,部队的生活供给十分困难。
他带领大家节衣缩食,渡过难关。
刘少奇在新四军军部召开的各师供给部长会议上曾多次讲:“全军7 个师,三师人最多,花钱却最少,应当学习他们的经验。
”由于他在增产节约方面处处以身作则,1942年被评为全军的“节约标兵”。
黄克诚:烽火岁月情洒盐阜
同 时, 在康 生 的主 持下 要 求各 级党 政军 机 关开 展所 谓 “ 救 运动 ” ( “ 救 失足 者运 动 ” 。延安 整风 运 抢 即 抢 动审干阶段 中由于受 “ ”的思 想影响,错误地估计 形 左 势,把从 白区来的很 多党 员干部 和青年列 为 “ 叛徒 ”、 “ 内奸 ”、 “ 特务”而进行 审查 )。为贯彻执行 中央的
央苏 区5 反 “ 次 围剿” 作战 、红军长 征等 ,一路 南征北
轻信 口供 , 宁可错 放 ,不可 错 杀,注 意 纠正违 反政 策行 刑逼 供 的现象 等 。 黄 克诚 的报告 受到 了与会 同志 的一致 称赞 ,华 中局还 将
战,始终 坚守革命信念 。抗 日战争 时期, 黄克诚任新 四 军三 师师长兼政委 、苏北军 区司令 员兼政 委、苏北 区党
委书记等 要职,集党政军务 于一身,于枪林 弹雨 中在苏 北盐阜度过 了一段特别的时光。
“ 抢救运动 ”中抢救干部
1 4 年 1 O 3 日, 中共 中央华 中局第一次扩 9 2 月2 日一 月5 大会议在阜 宁县单家港小学 召开,华 中局全体 委员 、各 战略 区党政 军负责人等8 多人参加会议 。会 上,在刘少 0
奇 、陈毅讲 话后,黄克诚作 了两个报告—— 盐阜 区工
◎ 14 年的黄克诚 91
其 作 为 “ 中我 军 华
政治 工作 的根据 ”
发 表 在 真 理
1 4 年第8 92 期上 。
其实,这是 黄克诚多年 工作 实践的经验 总结 ,也是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红色革命英雄事迹
厦门是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一站,许多伟大的革命英雄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故事和足迹,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付出了最大的牺牲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厦门红色革命英雄的事迹:
1.黄埔军校毕业生、共产党员陈望道。
陈望道曾在厦门担任共产党组织的负责人,参与组织和领导了厦门地区的农民运动和抗日游击战争。
在1931年7月14日的一次革命行动中,陈望道与同伴一起被捕,并被狱方虐待致死。
陈望道的革命事业和运动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追求自由与平等。
2.中国人民解放军将领黄克诚。
黄克诚1914年出生于福建泉州,早年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并在长征中表现出色。
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过厦门市市委书记和福建省委常委等职务,在厦门地区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
1949年后,黄克诚继续担任厦门市市委书记和省委常委等职,对于推动厦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著名作家、革命家周扬。
周扬在192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早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并积极从事革命文学创作。
1949年,他来到厦门,担任了厦门市文化局副局长、厦门文学院教授等职务,为推动厦门文化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他的代表作有《蝉》、《渔船唱晚》等,深受读者喜爱。
这些革命英雄的事迹和奋斗经历,彰显了中国革命史上坚定的信仰和不畏牺牲的革命精神,鼓舞着我们朝着理想和远方不断前进。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
黄克诚的廉洁家风黄克诚,生于1942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物理学家,又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大教授。
他的学识渊博,研究成果丰硕,著有数百篇科技论著和发明专利。
但是,黄克诚最让人敬佩的事情并不是他的学术成就,而是他对于廉洁家风的意识和坚持。
他的家风不仅在个人层面得到了体现,也在其家庭、社会中传承发扬。
黄克诚从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耳濡目染了家风廉洁的精神,坚守着廉洁自律的原则。
他的父亲黄天云是一名传统意义上的清洁工,靠着埋头苦干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得到了许多人的信赖与尊重。
他的这种精神传承到了黄克诚的身上,黄克诚知道他需要继承这种家风,甚至超越。
黄克诚在学术领域被誉为“实验物理之父”,而他的家庭及社交圈子也因其坚持个人品德,成为廉洁自律的楷模。
黄克诚曾经向人们讲述过他的家风,他说:“有人问我有没有财产申报,我说,我没有财产,只有一辆自行车,这是租车公司的。
”黄克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让他的同事和周围的人懂得了什么是“全身心、全方位”的廉洁自律。
黄克诚的家庭也是一个具有崇高家风的典范。
他的母亲在他小时候就教他,一个人只有学会做人,才能做好学问,做出有益于社会、人类的成果。
黄克诚的妻子也是一个孜孜不倦、清廉正道的人,她和黄克诚一直相互扶持,共同践行廉洁的生活方式。
他们一家人尤其重视刻苦学习和勤俭节约,不会去浪费、攀比和贪婪。
黄克诚认为,家风的传承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需要广泛地宣传、践行和实践。
黄克诚在他的卓越学术成就与伟大家风之间,建立了无形的桥梁。
他的家风是他的学术成就的东西,是他的一份信仰。
黄克诚的故事告诉我们,廉洁自律是一种传统的美德,也应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珍贵财富。
在我们生活的领域内,我们应该像黄克诚一样,勤奋学习、奋斗拼搏,坚持诚实正直、勤劳节俭、独立自主、勇于担当。
相信黄克诚的精神会一代传承,不断发扬光大,为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廉洁清明、勤奋努力的新时代。
黄克诚故居读后感
黄克诚故居读后感
黄克诚故居读后感:
走进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老而又精美的建筑,它代表着历史和文化的传承。
在参观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黄克诚先生对于家族、祖国以及人民的深厚情感和责任心。
黄克诚故居内部布局合理、陈列有序,每个展示区都有详细的介绍和注释,让我更加全面地了解了黄克诚先生的生平和贡献。
他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外交家,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致力于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的稳定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次参观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黄克诚先生所展现的爱国主义和家国情怀,是我们每个公民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
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近代历史和文化。
我相信,通过学习和传承黄克诚先生的精神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毛泽东评黄克诚:“关于建立根据地,你是有经验的”
长 期从事 政 治工作的黄 克诚很快 发 的基层干 部甚至 不愿 叫 “ 同志”, 开
口就 是 “ 弟兄们 ” 。 这些 问题 严重影 对军 阀主义的斗争。 聂 荣臻、 罗荣桓
总政治部主任 任弼时委派, 黄 克诚到
响了士气 , 如果纵容姑 息, 很可能 出 等一致赞同。 黄克诚很快返 回总部,
将各部队的政训处 改为政治部。 全军
一
支 战斗力很强的部队。 但 由于常年 团分散 展开。 过了 一段 时间 , 黄 克诚
的政治工作制度得到了极大加强。 转战在外 , 与原中央红军联手作战较 发现部队虽然迅速壮大, 但山头主义 政 治委 员制度和政 治机关 的恢 少, 多少有些 山头主义 , 对原中央 红 有所抬头, 甚 至有点不大 听指挥 。 黄 黄克诚这个 “ 外来 克诚 迅速 想到抗 战开始后三 四四旅 复, 是我 军历史上 的重 大事件。 在这 军的干部不欢迎 。 件事情上, 黄克诚功不可没。 在 红军主力接 受改 编 的同时, 1 9 3 7 年1 0 月, 南方红军游击队整编为
.
( 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 协办)
酾 柏] ★
毛 泽 东 评 黄 克 诚 ● ■ “ 关于建立根据地, 你是有经验的"
◎ 晋 江艳
五师检查政治工 黄 克诚 , 因军政兼 优 , 人称 “ 老 头子 ” 。 抗战 期间 , 历任八 路军总政 作情况 。 在不 到半个
习、 贯彻 。
研 究 新战法 , 避免 再打 被动仗 和阵
不急躁 , 坚持 做说服工作。 三 四四旅 进入太行 山区后, 黄克诚被任 命为太
1 9 4 2 年第八期上 , 新 四军将这一报 告 地仗 , 但很 多人听不进 去。 黄克诚并
远程教育黄克城大将观后感
远程教育黄克城大将观后感看了关于黄克诚大将的远程教育内容后,那真叫一个感慨万千啊!以前呢,对黄克诚大将只是有个模模糊糊的概念,知道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可这一深入了解,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英雄世界的大门。
黄克诚大将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的刚正不阿。
这人啊,不管什么时候都坚持真理。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里,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就好比在一群人都往一个方向走的时候,他要是觉得方向不对,就会站出来大声说:“我觉得这么走不妥啊!”这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啊!感觉他就像一个孤胆英雄,可又不是那种莽撞的孤胆,而是充满智慧和坚定信念的孤胆。
他眼睛里揉不得沙子,对待原则性的问题那叫一个较真。
我想啊,他身边的人可能有时候都会有点“怕”他呢,不过这“怕”里面更多的是敬重。
因为大家都知道,他这么做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整个革命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
他就像一把尺子,直直地立在那儿,时刻衡量着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而且他的一生那可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
从枪林弹雨里走过来,经历了无数次战斗。
我仿佛能看到他在战场上指挥若定的样子,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心里装着胜利的决心。
他不怕吃苦,无论是条件多么艰苦的环境,他都能咬牙坚持下来。
我就在想啊,要是把我放到他那个环境里,估计没几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了。
他真的是太坚韧了,就像一块烧不化的钢铁。
再说说他对士兵和老百姓的态度。
他就像一个大家长,时刻关心着每一个士兵的生活。
士兵们肯定都特别爱戴他,觉得跟着这样的将军打仗,心里踏实。
对待老百姓呢,那也是充满了深情。
他深知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所以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保护老百姓的利益。
这一点让我特别感动,感觉他就是那种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真正的人民公仆。
看完关于黄克诚大将的这些内容后,我也反思自己。
我们现在生活在这么好的时代,没有战争,吃穿不愁,可有时候还会为了一点小事就抱怨。
和黄克诚大将比起来,我们真是太幸福也太不懂事了。
他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内心的一个角落,让我知道做人要有原则,要有担当,对待生活中的困难也要像他在战场上一样勇往直前。
“一代楷模”——学习和弘扬黄克诚的为民情怀
担, 他处处精打细算, 减少支出。在经 济最困难 的关头 ,他从军装上着手厉 行节约。 在军帽上去掉 围圈, 只扎一道 线作象征 , 军上衣去掉翻领 , 军裤去掉
宽 大 的裤腰 ,把 原 来 老式 的 宽腰 裤 改
只烧掉 了县衙 、 祠堂 、 庙宇 , 而且亲临
现场 监 督 , 不准 殃 及 民宅 和 商 铺 。 这 样
时 处 处 关 心爱 护群 众 ,把 群 众 的 冷 暖
“ 烧房子不得人心呀 !脱离群众 , 这样
做太危险了, 烧掉 了人 心 , 我们 怎 么 立
足呢? ” 他建议永兴县委不执行这个错
误 的命令 。县 委 书记 李 一 鼎严 厉 指 责
苦乐放在 心上。 在苏北抗战时期 , 黄克 诚教育官兵在一切服从战争 ,保证作
战需 要 的 同时 , 还 要 减 轻 人 民 负担 , 爱 惜 民力 ,厉 行 节 约。 为 了减 轻 人 民负
他“ 右倾 ” , 并责成他 负责烧永兴县城 , 他拒绝执行 。李一鼎以组织的名义命
令他 “ 必须 执 行 ,否则 将 受到 严 厉 处 分。 ” 黄 克诚 无奈 , 采取 了折 中 的办 法 ,
毛泽东找他谈话 , 希望他 “ 迷途知返 ” ,
另外一些同志也劝他 “ 反 戈一击” 时,
使敌人无房住、 无粮吃。 黄克诚时年2 6
岁 ,担任永兴赤色警卫团党代表兼参
谋长。 他听到这一命令 , 很不理解。当
地 农 民对 这 种 乱 烧 的 做 法 也 极 力 反
他 的回答却是 : “ 我 决不做 诬陷别人 ,
怀 的揭批斗争。可是他深知 当时浮夸 背后的真 实情况和许 多地方老百姓挨 饿 受苦的沉痛情景。他坦率地表示基 本上 同意彭德怀的意见 ,他 以大量事 实说 明“ 大跃进” “ 人 民公社” 运动造成
信念如磐眼光如炬品格如松(上)——纪念黄克诚大将诞辰120周年
信念如磐眼光如炬品格如松(上)——纪念黄克诚大将诞辰120周年黄克诚大将信念如磐眼光如炬品格如松——重读《黄克诚自述》纪念黄克诚诞辰120周年(上)赵连军高素琴1985年9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给黄克诚同志发出致敬信,信中说:“您是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的忠诚战士,是我们党和军队的卓越的领导人。
您的历史功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
”“您具有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不盲从,不苟同,坚持真理,刚直不阿,不论身居高位还是身陷逆境,都一心为公,无私无畏。
您的崇高品德,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次年12月28日,黄克诚大将与世长辞。
黄克诚大将曾经于全民族抗战时期战斗生活在苏北地区五年之久,先后任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委、中共苏北区委书记等职,足迹遍布泗洪、泗阳、沭阳等地,他曾在回忆录《黄克诚自述》中专门著有“苏北抗战”一章。
今天,在纪念黄克诚大将诞辰12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黄克诚自述》,再次深深感受到了黄克诚大将的共产主义信念之坚定,战略眼光之深邃,思想品德之高尚。
《黄克诚自述》(人民出版社第二版)封面一黄克诚大将对于共产主义信念的确立,有一个过程。
从《黄克诚自述》,我们可以看出,黄克诚出生于一个“风气闭塞”“很不开通”(以下引言除单独说明外,全部引自《黄克诚自述》第二版——编注)的湘南偏僻山乡,18岁前,他在族人的资助下先后就读私塾和小学。
这时,他的思想很单纯,他说:“我受古书的影响,眼界不宽,思想狭窄,只想独善其身,做一个淡泊正直的人,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1922年夏,黄克诚考入了衡阳第三师范。
这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在这里,黄克诚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并最终确立了为共产主义终生奋斗的信念。
黄克诚“自传”手迹初入学校,20岁的黄克诚“情绪很高”,如饥似渴读书学习。
但随着环境的改变,接触面的扩大,特别是读了一些进步报刊之后,“脑子里开始考虑许多问题:社会的弊端,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出路等等,使我无法安静下来”。
聆听“红色故事会”感想四篇
聆听“红色故事会”感想四篇聆听“红色故事会”感想四篇【篇一】黄克诚将军勇于坚持真理原则、敢于讲真话实话的精神,深感敬佩。
黄克诚将军一生历经“九上九下”,人生道路可谓曲折坎坷,但他却从未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坚持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盲从,不苟同,始终对党忠诚。
坚持真理。
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受到批判,很多人迫于形势,说了一些违心的话,但黄克诚坚决不落井下石,始终认为不应该批判彭德怀。
就算最后违心承认了错误,但一直耿耿于怀,认为是生平最后悔的事,没有坚持原则,并且从此以后只说真话。
出以公心。
黄克诚复出工作后,适逢冤假错案平反的高峰期,对于历史人物,黄克诚有着正确的历史人物观,不因个人好恶而有所取舍。
比如在对待毛泽东、林彪等人的评价上,他主张功过分开,鲜明地表现出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作风。
不谋私利。
通过黄楠老师的讲述我们知道,黄克诚一生艰苦朴素,公私分明,从不为个人谋私利。
将军的四个儿女都没有在军政领域发展,反而都成了高级知识分子,也可反映出他的毫无私心,体现出他的优良家风。
黄克诚将军一辈子出生入死、鞠躬尽瘁,立党为公、坚持真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心中装着的仍是党和人民,这种高尚的品格和作风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篇二】老一代共产党人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赤子报国情怀让我们感动感怀。
从黄楠的陈述中,我们了解了一个生动鲜活的开国元勋,在他的身上,折射出一个优秀的共产主义者的高尚品德和光辉形象。
他从贫苦的农家子弟到追随革命,到信奉马克思主义,到加入共产党,黄克诚一步一步走上了共产主义救中国的道路,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矢志不渝。
面对国民党给予的升官发财的诱惑不动摇,面对党内的错误批判不灰心。
在他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功勋卓著,但也曾九上…………………………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秀水泱泱,红船依旧。
时代变迁,精神永恒”。
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重温红色故事,为的是深学笃行红色精神所表现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和初心使命,在优良传统中益智修身、锤炼党性,在利益诱惑面前旗帜鲜明、站稳立场,在推进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坚韧执着、实干苦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红色任务黄永成学习报告
——敢于“唱反调”,在于他无欲则刚,心地坦荡。
学习对象:黄永成
学习目的:感悟红色文化,感知先进人物
小组成员:
小组分工:
学习黄克诚优秀事迹报告
他是一个当代青年学生遗忘的慈祥老人,是一位将青春和爱国情投入建国事业的伟大功臣。
在过往的岁月里,他把自己的一切青春才华贡献给了他热爱的祖国。
今天,他把满腔的爱意和优秀民族精神留给了后人。
他的名字深深地渗入了中国的红色文化的血液中,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应密切关注红色文化,牢牢记住这个人的名字,黄克诚。
人生简介
黄克诚(1902--1986) ,原名黄时瑄,湖南永兴油麻圩下青
村人。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党我军和新中国的卓越领导人。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86年12月28日在北京逝世。
个人事迹
第1次:湘南山区打游击,遭敌围追险逃生
1928年6月,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五团团长的黄克诚,改任湘南工农军第二路游击分队司令,奉命率部从井冈山重返湘南山区开展游击战争。
由于副司令刘承高胁众哗变,部队被敌人打散,黄克诚死里逃生后,与中共永兴县委干部李卜成一同潜回家乡附近的山林中隐蔽,相机重整旗鼓,坚持斗争。
这时的湘南大地,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民团武装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整个湘南地区已有上万人横遭杀戮。
黄克诚作为湘南起义中永兴县暴动的领导人,早在反动当局悬赏捕杀的黑名单之中。
因此,黄克诚的活动只能在极其秘密的情况下进行。
可是,时间一久,难免不露出一点风声。
国民党反动派不断调集部队和民团日夜搜捕,指名要抓从井冈山上下来的“暴徒”黄克诚。
黄克诚见敌人搜捕愈来愈紧,在当地已无法开展工作,便与当地县委几位负责人共同商定,由他和李卜成二人先行外出寻找上级党组织。
由于长时间在山林里生活,久不见阳光,黄克诚和李卜成二人的面色苍白。
如果外出,定会引人注目。
于是,他们二人便每天乘中午野外无人之际,偷偷地来到林外的山脚下晒太阳。
一天中午,黄克诚与李卜成在山林外一边晒太阳,一边等候弟弟来送饭。
弟弟把饭送来后,黄克诚对李卜成说,“这一阵风声很紧,还是回到山林里去吃饭稳当些。
”李卜成还想多晒一会太阳,便不以为然地说:“怕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黄克诚历来做事谨慎,他并不跟李卜成争辩,端起饭碗就往山林中走去。
李卜成无法,只好跟着上山。
就在他俩刚刚爬上一座高坡,尚未进入山林之时,山下的村子里突然传来一阵枪声,并夹杂着喝骂哭叫声。
原来反动民团已将村子包围,正在挨家挨户地搜查。
黄克诚和李卜成见势不妙,急忙猛跑钻进山林。
奔跑中,李卜成不慎摔了一跤。
进入山林后,黄克诚同他开玩笑说:“你慌什么?难道吃顿饭的工夫,敌人就会来吗?”李卜成难为情地说:“幸好没有在山下吃饭,不然的话,这次可就逃不脱了。
”
敌人这次围捕搜查,使黄克诚更加警觉起来。
他和李卜成迅速做好外出的准备,离开家乡,辗转长沙、南京、上海等地寻找党组织。
第2次:危难之际遇冤家,虚与委蛇巧周旋
白色恐怖下的上海,国民党反动派的军警如林,特务如麻,特别是―些革命队伍中的叛变投敌者充当敌人的鹰犬,使党的活动不得不在极其隐蔽的状态下进行。
黄克诚和李卜成两人自湘南辗转来到上海,人地生疏,一连两个月没有同党组织接上关系。
这时他们不仅为找不到党组织而忧心如焚,而且囊空如洗,连起
码的生活也无着落,尝尽了求人告助的艰难滋味。
于是,他们决定先设法找一个工作以暂时谋生,相机寻找党组织的关系。
可是,几乎跑遍了所有的佣工行,结果是处处碰壁,一筹莫展。
一天,黄克诚从―份报纸上忽然看到湖南籍留学生黄璧在上海兵工厂任炮兵部主任,便以同乡的名义,化名黄楚珍给黄璧写信,请他帮助谋个求生的职业。
几天以后,接到黄璧的回信,约黄克诚到兵工厂面谈。
黄克诚喜出望外,立即赶到兵工厂,找到黄璧的办公室。
刚一落座,就有人进来找黄壁。
黄璧称有事要办,委托他的一位亲戚、同事继续同黄克诚谈话。
黄璧走后不久,他的那位亲戚、同事进来了。
真是冤家路窄!这个人名叫邓丰立,原是湘南桂阳县北鸦山村有名的大恶霸。
黄克诚读私塾时,曾多次同他见过面,彼此互知姓名。
湘南暴动时,邓丰立侥幸脱逃出走。
待湘南暴动失败后,他返回桂阳,疯狂报复,屠杀了大批共产党员和参加暴动的农民。
黄克诚一眼就认出了此人。
幸而这几年黄克诚面容变化较大,又戴了一副深度近视眼镜,邓丰立没有认出黄克诚来。
彼此寒暄过后,邓丰立首先问起家乡的情况,随即又问黄克诚如何到了上海以及想找什么样的工作干。
此时,黄克诚欲谋职业的念头早已荡然无存,只想早些脱身。
他尽力使自己保持镇定,同邓丰立虚与委蛇,佯称自己曾在湘军程潜部当过下级军官,后部队被缴械而流落上海。
邓丰立突然问道:“永兴县的黄克诚你认识吗?”黄克诚沉住气淡淡地答道:“过
去在家读书时认识的。
”邓又问道:“黄克诚现在在什么地方你可知道?”黄克诚从容答道:“我离家出来当兵多年,从没有同他联系过,不知他后来怎么样了。
”邓恶狠狠地说:“黄克诚是杀人放火的共党暴徒头目!”黄克诚佯装惊讶道:“啊?他那样的文弱书生竟然会是共党?真是出人意料。
”邓接着说:“他领头搞暴动,当局正在通缉他,我如果找到他,决不轻饶!”黄克诚随声感叹道:“他那样的人也会搞暴动,真是看不出来。
”接着他话题一转,询问起邓―家人的情况,并问邓:“黄璧先生什么时候回来?”邓说,今天他不一定能回来。
黄克诚就势说道:“既然黄璧先生公务繁忙,那我改日再来拜访,今天我就告辞了。
”说完,黄克诚站起身来就往外走,邓丰立一直送到工厂大门口,才转身回去。
黄克诚戎马一生,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身经岂止百战!然而,正如他那高洁无瑕的人品一样,他的体肤完好无损,从来没有挂过花负过伤。
这似乎不可思议,但事实确系如此。
如果认为黄克诚是个“福将”,能遇难呈祥、逢凶化吉,那倒不尽然。
他一生所经历的磨难不计其数,被打击迫害、蒙冤受屈更是家常便饭。
如此多舛的命运,何福之有?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只算是一个大难不死的“幸存者”。
黄克诚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千千万万的榜样事迹和巨大精神财富,我们小组通过本次学习,细节性地了解不少关于他的个人事迹,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人向我们一样去关注黄克诚先生,关注红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