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合集下载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2.设计一道关于感知器官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此题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感知器官(如嗅觉、味觉、触觉等),并撰写一篇简要的科普文章,介绍该感知器官的结构、功能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这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人体结构和功能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人体感知系统的认识尚处于表面阶段。他们对于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的了解多来源于生活经验,缺乏深入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章节的学习将面临以下挑战:
1.感知器官的微观结构和功能较为复杂,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2.感知信息的传递和处理过程涉及生理学知识,学生可能难以掌握。
4.针对本节课的内容,布置一道思考题:感知器官如何帮助我们适应和探索环境?请从生物学角度进行分析。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感知器官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完成一份关于感知器官的PPT展示,内容包括:感知器官的介绍、感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等。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将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让学生观察眼球模型,指出眼球各部分的结构,并解释它们的作用。
2.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辨别不同的声音,并说明这些声音是如何被耳朵捕捉和解读的。
3.出示一些与感知器官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识别并描述图片中的感知器官。
(五)总结归纳
在这一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总结:
-注重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中,我将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现象作为切入点,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眼和视觉》的教学设计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眼和视觉》的教学设计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眼和视觉》的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要求1.重要概念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及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

2.具体内容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3.活动建议调查班级学生的近视率,分析其原因。

二、学情分析有利因素:学生通过对人体各系统组成、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观察认识人体结构的基本技能和同类知识的学习技巧;学生已学习了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对理解视觉的形成做了铺垫。

不利因素:“凸透镜成像原理”等物理知识学生还没有学习,理解眼球成像较为困难。

三、教学目标1.说出眼的结构和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形成的过程。

3.通过同桌观察眼睛、观察眼球模型和凸透镜成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实验,团结协作的能力。

4.通过认识眼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生物学理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眼球的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

解决策略:通过观察眼球模型,拆装眼球活动,以及媒体资源的使用,再结合授课助手和智慧教室的各种授课工具,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眼的结构及其功能。

2.教学难点晶状体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和视觉的形成。

解决策略:学生理解眼球成像比较困难,借用“凸透镜成像”的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认识,然后再结合自己神经调节的知识,视觉的形成就容易理解了。

五、实验器材教师准备:教学助手备课课件、光具座一套、眼球模型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六、教学流程图眼和视觉一、眼的结构二、视觉的形成九、课后作业调查本班、或本年级的学生近视情况。

十、本节课的亮点1.课前活动、课堂自助与合作学习、多种评价形式(小竞赛、视频配音、达标检测)等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2.教学助手备课,充分利用云平台的各种资源和教学助手里的备课工具,巧妙地解剖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3.上课时结合云校家的计时器、随堂直播、随机挑人等各种工具,有效实现了师生交互、学生互动等课堂效果,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信息化工具和数字化资源。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新版)苏科版
(4)教学道具:使用模型、挂图等教学道具,辅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5)课堂反馈:通过提问、讨论、实验报告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提高教学效果。
本节课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对人体反射机制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通过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学生将能够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理解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生理机制,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同时,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反射现象,学生将能够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态度。
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的特性和重要性。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1)阅读材料:推荐学生阅读关于人体神经系统的相关书籍,如《神经科学原理》、《人体生理学》等,以加深对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2)视频资源:推荐学生观看关于人体对信息感知的科普视频,如BBC纪录片《人体的秘密》、《生命科学》系列等,以形象直观地了解人体感知的科学原理。
2.拓展要求:
(2)感觉器官的感知功能:介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觉器官的感知功能。
(3)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生理机制:介绍简单反射和复杂反射的定义、组成部分和功能。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苏科版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收集的资料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以及进行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究的思想结构。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

难点:探究听觉的形成。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耳朵长在头部的两侧,收集声音的本领是不可小看的。

说的形象点,我们的两只耳朵很像是架在脑袋上的“收音机”,用它可以接收到各种声音信息。

大家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信息是“听”来的呢?举例:1 闹钟叫你起床2 快到学校门口的时候咔咔地拆桥声3 老师讲课;4 体育课上的口令声、紧急疏散的哨声、上下课的铃声5 美妙的音乐;上课时来自于其他同学的很难排除的干扰声(二)学习新课其实,人从外界接收的各种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是仅次于视觉的,所以很重要。

那么,感知一定的声波信息,引起听觉的器官是耳。

耳有哪些结构使它具有“听”的功能呢?请大家把书翻到94页,结合耳的结构模式图,阅读第一段文字,总结一下耳的结构并找到描述耳的各部分结构的语句。

一、耳的结构和功能:展示:耳的结构示意图。

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导声波鼓膜:在声波的作用下产生振动听小骨:传导和放大声波咽鼓管:外界空气由此进入鼓室鼓室:有与外界压力相等的气体半规管和前庭:有位觉感受器耳蜗:形状像蜗牛壳。

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信息。

通向耳蜗的长长的耳道的结构可以将外界细微的声音放大。

二、听觉形成的过程:了解了耳的结构和功能之后,我们再来分析一下听觉形成的过程:请大家回想一下视觉形成的过程:光线透过角膜,通过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在视网膜上形成物象,通过听神经把信息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听觉形成的过程与此相类似。

归纳:耳廓(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感受器)→听觉神经→听觉中枢(大脑皮层)→产生听觉耳廓收集到的声波由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经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的耳蜗,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接收信息,并沿着与听觉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耳与听觉) 教案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耳与听觉) 教案

16-3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3课时耳与听觉)【教学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理解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及预防的措施。

【教学重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题导入】讲生活中的事例:走进盲人按摩店,盲人虽然看不见顾客,却能知道是谁来了,是什么原因呢?引出人体的第二大信息来源是听觉。

学生体会,说出盲人看不见,靠耳朵听声音来感知信息。

【出示学习目标】1.描述耳的结构和功能;2.说明听觉形成的过程;3.尊重聋人,关爱聋人,加强自我听力保护。

【教学内容】一、耳的结构和功能1. 耳的结构[展示图片]层层递进,明确耳朵在头部的位置,帮助学生看懂耳朵的结构图,出示耳的结构图。

引导学生归纳写出耳的结构。

提示学生参考资料在信息库P54-55 [自学]耳的结构,并用大括号的形式进行概括。

[提出问题]耳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外耳、中耳、内耳又包含哪些小结构?学生全体或独立回答耳的结构,将结构名称写在笔记本上,与课件上老师归纳的结构名称对照。

耳郭外耳外耳道鼓膜耳中耳鼓室听小骨前庭内耳半规管耳蜗2.耳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展示耳的结构模型、课件图文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借助课本、课件上的小资料,说出耳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并记在笔记本上。

耳郭外耳外耳道收集声波鼓膜耳中耳鼓室传导声波听小骨前庭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耳蜗——听觉感受器,与听觉形成有关[小检测]让全体学生观察思考,识记耳的结构图,让个别学生上台拖动鼠标,将耳的结构名称放在正确的位置上。

[过渡]认清了耳的结构,你知道你是怎样听见声音的?听觉是怎样形成的呢?引出问题二二、听觉的形成[学生回答]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可以直接说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课件展示听觉形成链条图]激发学生,你能完成这个链条图吗?写出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强调书写格式。

[自学]学生思考,阅读课本P47最后一段,自主完成链条图。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设计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和视觉 教案设计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眼与视觉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说出眼球的附属结构及眼球的结构特点及各部分的功能。

(2)理解眼球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举例说出常见的眼睛类疾病,理解用眼卫生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通过拆装眼球结构模型、感受瞳孔大小变化、模拟视觉成像过程等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视觉对感知世界的重要性,自觉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培养关爱帮助视觉障碍人群的美好情感。

(2)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重点、难点1. 眼球的结构及视觉形成过程。

2. 通过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三、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眼与视觉。

是在学习了人体神经调节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人体对信息的感知过程。

人体有各种各样的感觉器官,不同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有不同的感知。

人体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视觉。

关于眼与视觉,教材首先介绍了眼球的附属结构及其功能,然后重点介绍眼的主要部分——眼球。

为了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示意图、拆装眼球的结构模型等形式,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自主建构有关眼球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

然后通过实验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最终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最后通过常见眼疾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眼睛疾病,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四、教学方式1.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 通过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学、讨论、交流中自主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参与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通过提问、启发和诱导等方式,深化教学过程,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学生活动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教师播放迪斯尼电影《怪兽大学》的片段,同学们被电影中怪兽的各种精彩表演深深地吸引了。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8)教案(表格式)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doc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8)教案(表格式)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doc

16-3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学内容分析“耳与听觉”是《生物》(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生物圈中的稳定与协调”第15章“生命活动的调节”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中的第二部分。

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具体要求是“概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故本节课的重点是说出耳的结构和听觉的形成,难点是听觉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认知耳卫生保健的重要性;并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

(2)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收集耳聋的资料,初步尝试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处理。

(2)通过观察耳的结构,培养观察、思维、表达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会阐述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认识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关爱聋哑人。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广,有较强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观察的能力(图文收集),有自己的见解。

师生通过大量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探究,感受耳与听觉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在突破重难点的时候,要用到多媒体教学法、直观教学法、观察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难点:让学生学会观察图片、视频,从中收集、处理图文资料,知道耳的结构与功能;并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概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常用的重要方法,在本节课中如何对图片和视频资料进行分析,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归纳概括和表述,都对学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自主学习归纳总结】1.耳的结构和功能出示“人耳的结构“图片,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自主学习;学生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智能笔标注出耳的各个结构,引导学生认识耳的结构;再让学生归纳总结,说出耳的每个结构的功能。

教师出示并纠正;最后说出耳总体的作用学生观察、自主学习;学生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智能笔标注出耳的各个结构。

学生观察、说出耳的每个结构和功能,耳总体的作用通过阅读课本文字资料,观察图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处理资料、表达交流的能力。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眼与视觉 教案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眼与视觉 教案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案课题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1课时眼与视觉的形成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眼球附属结构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结构以及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2)理解眼球的成像过程,描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描述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方法。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1.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2.近视和远视的形成和矫正方法教学难点1.眼球的成像过程2.探究近视形成的原因教学方法1.“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2.探究法、游戏法、讨论归纳法教学准备1.眼球的多媒体课件2.一些食物、眼球模型3.物体成像装置教学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活动二次备课一、情景导入:1、小游戏:邀请一位同学到讲台前,将眼睛蒙起来,试一试能不能找到自己的座位?反馈:眼是人体观察事物并获取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来源,有了明亮的双眼,才能欣赏到外界美丽的世界。

2、引入课题:那么,你想知道眼睛内部的结构以及它是怎么形成视觉的吗?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吧。

二、新授:(一)眼球的结构:1、多媒体展示有关眼的小知识;分发眼球模型。

1、学生观察思考:该同学不能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座位的原因?人的眼睛有何作用?2、学生阅读感知眼的重要性。

观察模型和课本及多媒体投影眼的结构。

2、问题思考①眼球的结构和功能怎样?②平常说的黑眼珠和白眼珠分别是指眼球的什么结构?③为什么有人黑眼珠、有人是蓝眼珠?④瞳孔在哪里?它能扩大、缩小吗?为什么要扩大和缩小呢?3、多媒体展示眼球课件并结合眼球模型引导学生归纳眼球的结构4、小结:眼球的结构(多媒体演示)外膜角膜(无色透明,光线易通过)、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内部结构)眼球壁中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内膜:视网膜(含有许眼球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房水内容物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玻璃体(二)视觉的形成:1、提问:(1)外界光线通过眼球的哪些结构会到达视网膜?2、讲述:教师分别介绍各结构的特征和功能,重点演示讲解瞳孔、晶状体的作用。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生物学》上册 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

眼球成像近视远视成因及矫正一、使用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初中、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二、实验器材:眼球仪、焦距5cm、7cm、9cm玻璃双凸透镜、可调节曲度的胶膜凸透镜、注射器、“F”光源、转盘等。

三、实验创新:介于教材实验的有如下不足之处:1.晶状体不可调节 2.视网膜不可动 3.难以测量晶状体凸度 4.观察角度受限 5.物像难找 6.实验耗材多。

创新改进:(一)更换晶状体将原来的“晶状体”换成三种不同焦距的双凸透镜,经研究焦距最好为5厘米、7厘米、9厘米的玻璃凸透镜,另一个是用胶膜制成的双凸透镜。

(图1)(二)制作活动视网膜取直径5厘米的PVC落水管约10厘米,中间横切开口,将半透明屏板安装在PVC管内用胶水固定,在PVC管的一端打孔,作为活动视网膜,再用PVC 管,剪成宽2厘米,长约15厘米的一段,从中开槽,制成活动轨道,用螺丝把作为屏板的PVC 管安装到活动轨道内,让视网膜在轨道上能前后自由活动。

(图2)(三)添加转盘为了解决不同位置学生观察的不便,在演示仪的底座下用双面胶固定一转盘,实验时,轻轻转动转盘,即可让不同位置、不同角度的学生看到视网膜上的物像。

(图3)图1几种凸透镜图2活动视网膜图3转盘四、实验原理:凸透镜成像原理。

五、实验教学目标:(一)说明眼球的结构与视觉形成的关系,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二)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三)描述近视、远视的成因和矫正方法,关注生命和健康,形成社会责任意识。

六、实验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模拟眼球成像的过程。

(二)教学难点:近视远视形成的原因及其矫正。

七、实验教学内容:通过眼球仪模型,演示物体在眼球内成像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眼球成像的原理;接着运用可调节凸透镜,模拟远、近不同物体眼球成像的过程,理解正常人眼既能看清近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物体,是由于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然后通过创新模型,让学生自主探究近视成因及矫正方法,轻松的探究远视成因及矫正方法;最后根据学生自身体验,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如何预防近视。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优秀教学案例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新知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提出了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例如:“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等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总结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最后,我以小组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何保护我们的感官器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合作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人体对信息感知的相关知识,还培养了观察、思考、实践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人体感官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理解眼睛、耳朵等感官器官的结构与工作原理,以及人体对光线、声音等信息的感知过程。通过学习,学生能够:
1.描述眼睛、耳朵等感官器官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解释人体对光线、声音等信息的感知过程。
3.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
4.了解保护感官器官的方法及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问题驱动、观察、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人体感官系统的奥秘。学生将:
1.观察和分析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培养观察能力。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我提出了若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例如:“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耳朵是如何听到声音的?”“近视眼是如何形成的?如何矫正?”等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本节课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保护感官器官的方法。例如,在讨论如何保护视力时,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总结出以下几点:保持正确的坐姿、定期做眼保健操、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等。通过小组合作,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2)如何保护我们的感官,使其免受损害?
(3)举例说明感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学方法: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目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感官器官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保健意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1)让学生完成一组关于感官器官的识图题,巩固对感官器官结构的认识。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学设计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苏科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体感官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掌握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基本原理。
2.学会运用生物知识解释生活中与人体感官有关的现象,如近视、色盲、味觉异常等。
3.掌握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分析人体感官器官的工作原理。
(3)设计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如观察显微镜下的视网膜细胞、进行听力测试等。
3.知识巩固,拓展延伸:
(1)通过案例分析、问题解答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拓展学生对感官器官的认知。
(3)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如设计关于感官器官的科普小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倡导学生主动提问、质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人体奥妙的热情。
2.增强学生关爱自己和他人的意识,认识到保护感官器官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价值观,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验证人体感官器官的功能。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八年级生物上册 6.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 (新版)苏科版
指导学生认识耳各部分的功能
提示:当你想听的声音来自很远的地方、声音又比较小时。如果把手掌放在耳后,朝着发声的方向,就会听得比较清楚些。这可以启示我们推想耳廓有什么作用?
小结:耳廓具有收集声波的作用。
讲解:外耳道是声波进入中耳的通道。
猜一猜,鼓膜有什么作用?
演示:为了弄清鼓膜有什么作用,我们来 做个实验。用一个纸筒作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一块薄橡皮膜当作鼓膜,在橡皮膜上绷着一根细线,在线的中部拴一根火柴棍。对着镜子,在纸筒末蒙膜的一端,向着纸筒大声发“ b、p、m、f、d t、n、l”等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
小结:鼓膜非常薄,在声波的作用下可以相应地振动起来:声音高,振动得快;声音低,振动得慢;声音大,振动的范围大;声音小,振动的范围小。
提问:引起鼓膜振动后,声波又是如何进一步传递,直至大脑形成听觉呢?
学生观察,然后汇报观察结果。
学生完成对课本的填写。
]
讨论:耳廓有什么作用?
讨论:你认为外耳道有什么作用?
我们常常说起晕船和晕车,那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它与上述问题有什么关系呢?
小结:感受器过于 敏感的人常常会出现晕车、晕船和航空病。
学生回答。
从晕船和晕车的实际事例中说起,让学生去学习和体会位觉感受器的知识。
提问:为什么人要用两只耳朵听呢?提出你的假设,然后进行相应的实验方案设计,然后得出你的实验结论。下节课进行交流。
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课件课时2ຫໍສະໝຸດ 2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声音是以什么方式向外传播的?
(3)声音在没有空气的宇宙空间能传播吗?
小结,然后提问:人是靠什么器官收听声音的?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第二节感知信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描述人体通过眼、耳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2、说出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3、说出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同桌的眼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对眼睛各个部分的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一系列的随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近视、远视的成因及其矫正方法。

从而知道如何爱护眼睛和耳朵。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1.描述眼的基本结构和耳的结构。

2、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调查近视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近视的对策描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教学设计情境导入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到:如果上帝给我一天明亮的眼睛,我会以最珍惜的心欣赏这美丽而陌生的世界。

诗人顾城曾写到:“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眼睛是我们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让我们看到阳光下美好的事物。

据统计,大脑中约有90%的信息来自于眼。

你知道眼有哪些结构?眼是如何看见物体的呢?眼的结构角膜——有聚光的作用。

(中国每年仅有6000个角膜捐献者,而我国到目前为止需要帮助的眼病患者将近两百万个。

一对角膜平均可以帮助6到8人恢复光明,很多人为了等到角膜移植要面对黑暗十多年,甚至是几十年。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他去世时留下了捐赠角膜的遗言,为我们做出了关爱社会的榜样。

期望大家都能意识到,我们很小的一点奉献对于别人就是莫大的帮助。

) 脉络膜——富含血管视网膜——具有感光作用晶状体——透明、富有弹性,晶状体的曲度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距离而改变,使物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

同桌同学的虹膜和瞳孔。

用手电照射右眼。

引导观察:右眼的瞳孔有什么变化?瞳孔有什么作用?结论:在光亮的环境里,瞳孔能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的多少。

虹膜的作用是调节瞳孔的大小。

虹膜——自动调节瞳孔的大小,以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

眼睛的颜色实际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存在着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形成黑眼睛;稍微减少的,就成为褐色眼睛,色素最少的就形成蓝眼睛。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6.16.2 人体对信息的感知 教案

《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眼及眼球的结构与功能。

2、掌握视觉的形成过程。

能力目标观察比较分析眼球与装有胶卷的照相机在结构上相似的点,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练习观察和分析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情感目标爱护眼睛、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眼与视觉、眼球的结构是理解视觉形成的基础和关键,对于视觉的形成,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学习。

教学难点: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视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法、实验法课前准备1.准备猫的瞳孔变化图片、眼球结构示意图。

2.眼球模型、手电筒。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屏幕出示】倡议自愿捐献角膜,分享生命的价值。

倡议讲究卫生,保护眼睛,珍爱生命。

但是残缺的生命也能演绎至真至善至美。

分名称课后反思本节的教学不单单局限在结构功能的记忆和理解。

更加倾向了生理卫生方面的引导,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培养一定的科学素养,提高公民素质打下基础。

本节课更加强调了人与环境(地球)的关系,关爱残疾朋友,无偿捐赠器官,救助生命,分享生命的价值,在一个更高的层面理解生命和地球的关系。

板书设计:第一节人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一)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眼白”;脉络膜:有微血管循环系统;视网膜:能感受光的刺激;角膜:无色、透明;虹膜:有色素;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晶状体:透明,有弹性,能折射光线;玻璃体:二、视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物体→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皮层视觉中枢(折射光线)(成像)(形成视觉)。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二课时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二课时八年级生物上册教学设计(苏科版)
4.能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感官功能障碍的原因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感官功能进行总结和概括,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感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学生对感官器官结构和功能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感官功能障碍的认识。
3.学生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面的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表现。
4.学生对生物学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如运用生动的案例、形象的比喻和直观的实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官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生物学素养。
3.请学生观察身边的朋友或家人,了解他们的感官健康状况,如视力、听力等。撰写一篇关于如何关爱和帮助感官功能障碍者的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经验。
4.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以下问题并撰写心得体会:
-感官功能障碍会给生活带来哪些不便?
-你是如何保护自己的感官功能的?
-你认为在未来,科技如何帮助感官功能障碍者改善生活质量?
4.通过学习人体感官的奇妙之处,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学的奥秘和自然界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敬畏之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生物学素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学情分析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择一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描述其器官结构、功能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分析该感官功能障碍的原因及预防方法。要求字数不少于300字,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提交。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体对信息的感知案苏科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6单元第16章第2节体对信息的感知案苏科

《第2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描述眼球的结构及各主要部分的功能与视觉形成的关系。

3、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
逐步培养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视觉卫生,逐步养成认真做眼保健操的习惯;关注和爱护有视觉障碍的人群。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人的眼球结构和视觉的形成。

难点:了解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视觉的形成。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归纳法、合作探究法、直观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八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苏科版)

16.2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一课时八年级生物上册说课稿(苏科版)
4.实验导入: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如使用不同颜色的光线刺激学生的视觉,让学生感受光线的不同,从而引入信息感知的主题。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步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点:
1.知识框架构建:首先介绍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逐步呈现知识点:按照逻辑顺序逐步呈现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后都配以实例或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一些前置知识,如对细胞结构的基本了解、对神经系统的基础认识等。然而,学生在学习本节课时可能存在的学习障碍包括:
1.对“信息”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2.对人体感知信息器官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理解不深。
3.对实验操作步骤和观察方法可能不够熟练。
4.对复杂生理过程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响铃时学生如何感知并作出反应,来引发学生对信息感知的思考。
2.问题导入:提出一些引发思考的问题,如“我们是如何感知外界世界的?”“我们的感官是如何工作的?”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视频导入:播放一段关于人体感知信息过程的科普视频,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1.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及时给予反馈。同时,我会鼓励学生提问,解答他们的疑惑,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2.生生互动:我会设计小组讨论和合作实验,让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题目或实验任务。通过生生互动,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思想,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通过引入生活中的实例,如手机铃声、交通信号等,让学生体会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 第二节人体对信息的感知第 1 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一、眼和视觉
(一)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角膜(无色透明,光线易通过)、
外膜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眼球壁中膜:脉络膜、睫状体、虹膜
眼球内膜:视网膜(含有许多感光细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房水
内容物晶状体(具有弹性的透明体,对光线有折射作用)
玻璃体
(二)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光敏感细胞兴奋→视觉神经→大脑(产生视觉)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