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与“行为”的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念”与“行为”的碰撞
作者:何明福
来源:《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06年第10期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在我县已进行两年多了。但是,在教学研究活动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教师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得较好;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新理念未能得到应有的体现,尤其是村校教师的教学基本上还是属于“缺乏理念的教学”。
“缺乏理念的教学”,最直观、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教师上了课却不会“说课”。这种教学,当然是盲目的教学,是低水平、低效率、低质量的教学。因此,本人认为,新课程理念与我们的实际的教学行为不仅需要“焊接”而且需要“碰撞”,因为有了“碰撞”才会“融合”。
怎样才能使我们教学行为与新课程理念发生有效的碰撞、产生有效的融合呢?“模仿”与“参照”名师的教学行为应是一个可行的途径和有效的策略。
只要我们将名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行为作一些“显性”比较,就会发现:名师与普通教师的教学行为只有一些细微差别。列举如下:
(这里,为叙述方便,请允许暂且把“普通教师”理解为“名师之外的教师”)
一、名师提前进教室,先和学生“拉家常”
拉家常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属于“百姓行为”,但用于课堂教学中,就属于“专家行为”或“名师行为”了。这种行为,能够体现师生平等的新理念。其主要作用在于:让师生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相互接受,相互信任;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开通师生间交流的渠道,赢得师生间心理上的零距离;能够为师生创设交往互动的和谐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较而言,普通教师一般不会提前进入教室。通常是提前站在教室的门口外边,等上课铃一响,便快步跨进教室,站上讲台大喊一声:“上课!”……若当时教室内很不安静,教师还会高声喊道:“不要闹了!再闹的就出去闹!”这样的开端,显然不可能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二、名师在讲解“新知”时,一般先问:“同学们,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这种做法,能够充分体现“教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这一新理念。其作用在于:一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表达、主动思考的积极性;二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达中“观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较准确地找到本堂课的“现实起点”,使“备学生”这一难题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得到有效的解决,为师生共同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提供了现实依据。
普通教师一般是不会让学生先说什么的。以数学课为例,普通教师的做法——有的是单刀直入:“这节课,我来给你们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的是先要严肃地宣布:“XX同学犯了XX错误,现在要进行的惩罚……”;还有的是先要学生做一大堆与本堂课的内容关系不大的“口算题”后,才转入本堂课的正题……
三、名师偏爱请“低差生”回答问题
这种行为,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精神;体现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文精神;蕴涵着构建和谐课堂——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深远意义。
比较而言,普通教师常常把回答问题的机会全部让少数“优等生”包揽。尤其是在有人听课时,老师生怕那些“低差生”插嘴。即使偶有哪位“低差生”克服了重重心理障碍,鼓起勇气才“冒险”举手起来回答问题,也常常被老师途中叫停,另请“高明”……
四、对待学生的错误,名师与普师教师反应不同
当学生产生错误时,名师首先思考的是教育目的与教育策略、教育过程与教育方法……;而普通教师通常的反应是气愤与急躁、焦虑与责罚。显然,一个是用“育人”的方法和策略对待学生的错误;一个是凭自己的主观感受对待学生的错误。前者把“学生的错误”视为正常的教育现象和应有教育资源;而后者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教育工作额外的“负担”,从而把它看作自己的“烦恼”。这是导致普通教师觉得教学工作枯燥无味、又苦又累、心力交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名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善于把“三维目标”巧妙地结合起来
例如,著名的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教“相遇问题”时,先请两个学生到前面演示行程中相遇的情形,引导学生理解“相向而行”、“同向而行”、“反向而行”的概念。当两个学生相向而行,由远及近、触肩而遇时,两个学生木然而立。这时,吴老师笑着说:“就这样相遇吗?”两位同学恍然大悟——立即握手致“意”、拥抱表“情”!这虽然看似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但却凸现了教书必须育人,育人就是育社会,育人就是育未来的思想。当时,吴老师只是轻轻地一“拨”,巧妙地把“三维目标”融为一体,实现了教书和育人的整合。
普通教师总是难以找到教书和育人的结合点,常常是不知不觉地把“教书”和“育人”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那种“只管教书不管育人”的现象,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花大力气进行改变,才能完全转变到“教书育人”的正确轨道上来。
六、名师在下课之前,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说说自己在本堂课中的感受、收获与思考
这一行为,可以让学生充分展示他在学习中的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同时,这也是及时巩固新知识、拓展新思路的有效措施。
普通教师往往因时间不够用而缺少了这一环节。常见的情形是,下课铃响了老师还没讲完那教案上的内容,造成拖堂。这几乎是“厌恶中收场”,无异于“不欢而散”,有可能导致“有种无收”。
七、名师对自己的上课总有不满意之处
名师对同—个教学内容的设计,教20次就有20次的改进,教30年就有30年的更新!然而,有部分普通教师常常自认为:“我的课上得够好了”、“对教过—次、两次的内容再教就不需要备课了”……那种“无备而上”和“抄教案,迎检查”的现象并不鲜见。主要原因是,这部分教师误把旧教案等同于教学经验;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等同于抄教案,甚至干脆等同于旧教案。这是我们的教师对备课环节认识的误区;也是我们教学管理上面临的实际问题。
常言道:“细微之处见真功。”名师的真功夫从何而来呢?那是在教学工作中执著追求、不断反思,寻找差距、不断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更新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