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处理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
・
16 ・ 43
腹 部术 后 胃瘫 的诊 断和治 疗
李辰焰 徐 ,
0 40 ) 2 " 00
颖 ( .内蒙古赤 峰市 医 院肝胆外 科 , 1 内蒙 古
赤峰
0 40 2 2 00;.内蒙古 赤 峰市卫 生 监 督所 , 内蒙古
赤峰
[ 摘
的 胃空肠吻合术 的患者发病率较 高 , 胃镜、 上消化道造影是诊断本病有价值 的方法 , 经保守治疗后 胃肠动 力一般可在术后 5 内 周
恢复正常。结论 : 采用促动力药物在内的保守支持 治疗 是治疗腹部术后 胃瘫的有效手段 , 应避免再手术 。 [ 关键词 ] 腹部 外科学 ; 并发症 ; 胃瘫
要 ] 目的 : 探讨腹 部术后 胃瘫 的可能危险 因素 、 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 2 对 6例腹部术后 胃瘫 患者的潜在危 险因素、
临床表 现、 诊断方法 、 治疗 手段进行 回顾性分析。结果 : 本组 中, 术前长期 流出道梗阻 、 恶性肿瘤 、 十二 指肠 切除术后 、 胃切除 胰 无
Ke o d : b o n u g r ; o t p r t e c mp iain ; a to a e 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y W r s A d mi a s re P s —o ai o l t s G sr p rss l y e v c o
术后 胃瘫是指腹部术后 胃肠动力紊乱所致 的非机械性 的
fcv et a et f s—admi u百c at p r i, n eo dsre hudtu eao e . efei t et n o t b o n sr a gs oa s adascn ugr sol s vi d i nh r m p o l a l r es y h b d
术后胃瘫的诊疗
术后胃瘫的诊疗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研究进展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症(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syndrome, PGS)是指因各种腹部手术改变了正常神经激素和肌源性因素对胃排空的调空,术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功能性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症。
对PGS手术治疗往往无效,甚至加重病情。
所以,正确认识PGS,对临床上诊断并对其展开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对近年来对PGS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作综述如下。
1、PGS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本病的病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1手术创伤(1)目前认为系由于“泵衰竭”所引起,象“心功能不全”一样,胃肠壁也存在神经性或肌源性无力,以致胃窦收缩的振幅降低和(或)频率减少,其基础是胃电节律的失常;胃手术后,位于胃大弯胃体中部的起搏点部分或全部丧失,使残胃不能产生有效地基础电节律和收缩波。
(2)手术通过各种途径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和β受体结合而抑制平滑肌细胞收缩,这是产生术后残胃无力症的主要原因。
(3)胃癌根治手术创伤大,手术切除胃窦幽门,使胃张力和蠕动减弱。
(4)胃手术损伤了迷走神经,影响了胃肠道运动功能。
(5)胃肠道激素分泌和调节功能在胃手术后受到影响。
(6)术前是否存在易致残胃无力症的疾病,如糖尿病(可导致供应内脏的植物神经病变)、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7)术后腹腔感染、肠间渗液。
(8)精神因素、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水电解质失衡、饮食改变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易发生胃张力减退,运动减弱。
1.2术后炎性粘连性梗阻术后早期炎性粘连性肠梗阻(EPISBO)和胃排空延迟具有相似的特点:术后进食由通畅至不通畅,以动力障碍为主;上消化道造影及胃镜检查结果相似[3];保守治疗有效。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探讨
文/ 蓝铭年(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外科主治医师)
术后胃瘫综合征是指手术后继发的
非机械性胃排空障碍,主要特征是胃排空
速度延迟,表现为恶心、呕吐、进食后饱
胀、腹胀等症状,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
下均可诱发胃瘫。
术后胃瘫早期被认为仅
发生于胃手术后,但近年来发现在其他腹
部手术,甚至妇科盆腔手术后也有发生。
3.术后控制血糖,维持水、电解质酸
4.胃电起搏。
国外将起搏装置植于胃浆膜下,通过释放高频低能量波增强自主迷走神经功能,促进胃的自我调节。
有国
5.中医治疗,如针灸治疗,早期针刺足三里、中脘、胃俞、脾俞等穴位具有升清阳、降浊阴、通腹胀、散结化瘀、促进胃肠运动作用手术治疗,或者服用温中健脾、和胃行气的中药方剂也能有促进胃肠
6.可以考虑行空肠造瘘或行全胃切除术。
据报道前者的疗效较好,后者并不能。
腹腔手术后胃瘫综合症临床分析
腹腔手术后胃瘫综合症临床分析腹腔手术后胃瘫,又称术后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 PGS),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多见于腹部手术后,发生率5%-25%[1],其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PGS发生率可高达20%-50%[2]。
1.PGS的诊断标准PGS尚无国际统一诊断标准,目前国内公认的诊断标准为刘凤林、秦新裕[2]2002年提出的诊断标准:1.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但有胃潴留,尤其是固体食物;2.停止胃肠减压或改变饮食为半流后出现上腹饱胀、膨隆及恶心呕吐等症状,或胃引流量超过800ml/d,并且持续时间超过10d;3.无明显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如低钾血症、高血糖等;4.无引起胃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胰腺炎及某些结缔组织性疾病等;5.未使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国外亦有学者认为若在手术后第10天鼻胃管引出液体仍超过300 ml/d,或术后第14天仍不能适应正常进食而出现频繁呕吐者,在排除远端肠梗阻的情况下,须高度怀疑是否存在PGS[3]。
国外已广泛开展放射性同位素检查即99T c标记的低脂饮食测定胃排空的情况,被认为是目前诊断PGS的金标准[4]。
2.PGS的影响因素及病因PGS的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是由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所致,发生PGS的主要影响因素及病因有:2.1 围术期高血糖HaslerWL[5]发现围术期高血糖(血糖≥10mmol/L,连续超过3d)患者更易产生PGS,可能是当血糖处于较高水平时,容易影响胃排空,导致内脏的自主神经变性,使胃张力减退,运动功能减退[6]-[7];同时,高血糖对胃动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并且抑制作用与血糖升高程度呈正比[8]。
1.2.2围术期低白蛋白血症Meng H[9]等研究认为围术期血白蛋白低于30g/L是PGS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而补充白蛋白使ALB>35g/L是术后防止PGS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JL ' 氨基 喹 1 线检 查 : .x 4 以肺 实 质 浸 润 的 9 5例 , 要 表 现 为斑 片状 , 度 对 于x J 肺 炎支 原 体肺 炎 来 说 , 糖 苷 类 、 诺 酮类 抗 生 素 等 主 密 药物的不 良反应 , 使其受 到很大限制, 故大环 内酯类抗生素不失 均 匀 , 缘 模 糊 的 阴影 ; 间质 病 变 共 5 例 , 边 肺 5 以肺 间 质 炎 症 为 治 疗肺 炎 支 原体 肺 炎 的 主要 药物 。 霉 素 为 首选 药 物 , 量 2 - 红 剂 0 主, 间有肺 泡实 质炎 症 , 现 为肺 纹 理多 而紊 乱 。 表
染后复发率 。 合理、 联合 、 足量 、 足疗程使用抗肺炎支原体 的有效
果 抗 生 素 , 用抗 生 素 序贯 治 疗 , 获得 满 意疗 效 。 采 可 本 组 10例 , 治 疗 后 , 愈 12例 , 效 2 5 经 痊 1 显 5例 , 转 1 参 考 文 献 好 3 例 , 效 0 。总有 效 率 为 9 .%。 无 例 1 3 【] 亚 美 , 栽 芝 , 1胡 蒋 诸福 棠. 用儿 科 学『 . 京 : 民卫 生 出版 实 M】 北 人
炎 支 原体 是 一类 介 于 细菌 和病 毒 之 间 的最 小 的原 始 细 胞 型微 生 【】 壮 . 4袁 小儿肺 炎 支原体 肺 炎诊 断 治 疗 中 的几 个 问题 f. 用儿 J实 ]
物 , 附 于 呼吸 道 黏 膜 表 面 引起 急 性 呼 吸 道 感 染 , 乏 细 胞 壁 , 科 杂志 ,0 2 1 ( : 4 — 5 . 黏 缺 2 0 ,78 4 9 4 7 )
3 讨 论
社 。 0 2 1 0 — 2 5 2 0 .2 4 1 0 .
2 结
胃瘫的症状及治疗
1、胃瘫的症状胃瘫主要表现为腹胀和呕吐,一般在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时出现,呕吐呈溢出性,呕吐物为食物及含有或不含有胆汁的液体。
查体可见上腹部胀满,中下腹平坦,肠呜音微弱或消失。
振水音阳性。
辅助检查:应用X线或碘剂动态观察,可发现残胃扩张、无收缩或蠕动极弱,钡剂长时间停留在残胃内,数小时后有极少量钡剂可呈点状或线状缓慢通过吻合口分散在输出肠段内。
胃镜检查可见残胃扩张、无收缩和蠕动、镜头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输出肠袢无梗阻现象。
胃镜、X线检查、核素标记胃排空测定对胃瘫诊断很有价值。
2、胃瘫的发病原因2.1、迷走神经切断术胃瘫的发生直接与胃部手术的方式和次数有关。
迷走神经干切断和胃窦切除术后胃瘫的发病率为26%;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则为5%。
提示胃瘫的发生与胃失去神经支配有关。
迷走神经切断后,使近端胃迷走神经控制功能丧失,担负胃底松弛和容纳的后期紧张性收缩功能紊乱,导致液体排空加快。
2.2、术后自主神经系统改变术后胃瘫发生与术后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反射系统、使胃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有关。
激活的交感神经纤维不仅可通过抑制胃肠神经丛的兴奋神经元抑制胃动力,还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儿茶酚胺,直接与胃平滑肌细胞膜上的α、β受体结合,抑制胃平滑肌细胞收缩。
2.3、糖尿病血糖增高可使胃的移行性复合运动Ⅲ相缺乏胃窦收缩振幅、频率降低,幽门收缩,胃电节律紊乱,使胃排空延迟,而且其程度与血糖升高的程度有关。
糖尿病胃瘫患者的内脏神经轴突发生节段性脱髓鞘病变。
神经节超微结构显示非特异性树突肿胀。
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的胃排空延迟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有自主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
3、胃瘫怎么治疗胃瘫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此外还可应用药物、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
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
胃瘫发生后,通常小肠和结、直肠的功能不受影响,所以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要注意营养制剂的配方,过高的脂肪制剂会延缓胃瘫的恢复,必要时可行肠外营养。
胃瘫诊治
率更高 Murakami等认为: B-I式较B-II式吻合术后GS 发生率低(原因可 能是B-Ⅰ式相对B-Ⅱ式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 在PPPD中结肠前Roux-en-Y 吻合较B-Ⅰ式 吻合发生胃瘫的风险低
2018/10/15 8
Peparini等认为 术中肠道的端端吻合较端侧吻合可使胃肠动 力更快地恢复正常。 手术数年后,B-Ⅰ式吻合的病人胃蠕动则协 调性较B-Ⅱ式吻合更好
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2015-9-14
2018/10/15
1
概念
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指在手术后出现的
一种以胃流出道非机械性梗阻为主要征象的 功能性疾病,其特征为胃排空迟缓。 尤其以上腹部手术更为常见。
2018/10/15
2
PGS分类
急性胃瘫:发生在术后开始进食的1~2
d内
或饮食由流质向半流质过渡时。 慢性胃瘫:临床表现类似于急性PGS,可发 生在术后数周、数月甚至数年。
陈海军等认为 除长期VitB1摄入不足、营养不良外,静脉输 入大量葡萄糖类,可加速代谢耗尽体内的维 生素B1而诱发 镁是VitB1生化代谢的辅助因子,镁缺乏可降 低硫胺素的作用,使病情恶化
2018/10/15
13
肝脏和胆道手术出现胃瘫?
胃肠道的完整性并未受到破坏!
《早期咀嚼口香糖促进腹部术后患者胃肠功
2018/10/15
3
机制
交神经激活:
阻止副交感神经元细胞释放 乙酰胆碱,抑制胃肌电活动,延缓排空 周期性消化间期运动复合波(MMC)Ⅲ相波 (切除十二指肠降低胃动素,抑制胃动素在 MMCⅢ相波中的分泌高峰,破坏协调性 去血管化、去神经化以及内环境紊乱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分析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分析摘要:文章以探讨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措施为目的,采用文献回顾的方法,回顾了2008年1月—2014年5月间收治的45例腹部手术后发生PGS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全组患者均通过保守治疗后痊愈,胃肠动力恢复时间为13~32d,平均17.9d;无1例需手术治疗和死亡病例。
结论:腹部手术后PGS是一种功能性病变,保守综合治疗为主要方法,一般不需手术干预。
关键词:腹部手术后;胃瘫;诊断与治疗;并发症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是一种术后由于非机械性梗阻因素所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简称胃瘫。
PGS是腹部术后常见的早期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1月—2014年5月间45例腹部手术后PGS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中,其中男32例,女13例,男:女为2.46:1;年龄27~76岁,平均55岁。
腹部手术方式分别为:胃癌根治术22例(其中远端胃切除重建术14例,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8例),胆囊切除加或不加胆总管探查术1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例,右半结肠切除术2例,直肠癌根治术1例,脾脏切除术1例。
原发疾病分别为胃癌22例,单纯胆囊结石3例,肝内外胆管结石10例,胆总管下端癌3例,胰头癌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结肠癌2例,直肠癌1例,血吸虫脾大、脾亢1例。
1.2诊断标准目前对于PGS的诊断国内外尚无统一的标准,本文采用复旦大学秦新裕等提出的诊断标准:⑴胃肠减压平均引流量>800mL/d以上,并持续10d以上;⑵经1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十二指肠流出道梗阻的机械性因素存在;⑶无明显水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以及酸碱失衡等;⑷无导致胃排空障碍的相关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⑸无使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史。
符合以上几项即可诊断为PGS。
1.3治疗诊断明确后,一般采取针对患者自身情况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附10例报告)
苏保宁
【期刊名称】《滨州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29)6
【摘要】胃瘫是指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常见于胃肠及腹部大手术后。
近年来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由于胃瘫发生后,通常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患者于手术后长时间不能恢复正常饮食,在家属或者患者的催促下,有些外科医生在对此症认识不清的情况下会盲目的为患者施行不必要的手术。
因此加强对该病症的认识,对外科医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
我院外科自1988-2004年共经治腹部手术后胃瘫患者10例,现分析总结如下。
【总页数】3页(P463-465)
【作者】苏保宁
【作者单位】东营市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25733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6
【相关文献】
1.腹部手术后胃瘫的原因及诊治(附16例报告) [J], 刘辉;黄陶承;蔡元坤;张厚康
2.中西医结合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疗效分析(附25例报告) [J], 梁文波;莫文元
3.胃癌根治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24例报告) [J], 曹志宇;蒲永东;何建苗;李翔;汪莉
4.胸腹部手术后胃瘫综合征药物治疗效果(附34例分析) [J], 赵世明;王浩;马庆
久
5.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J], 王守军;刘清徐;袁补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断标准
术后胃瘫综合症诊断标准
术后胃瘫综合症(Postsurgical Gastroparesis Syndrome,PGS)是一种常见的术后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胃排空障碍和胃动力不足。
为了准确诊断术后胃瘫综合症,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
以下是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1.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部胀痛等。
2.患者无腹痛、腹泻等其他胃肠道疾病症状。
3.食欲不振、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
二、辅助检查
1.胃液检查:测定胃液量及胃酸浓度,了解胃分泌功能。
2.胃排空试验:通过口服造影剂或标记物,测定胃排空时间,评估胃动力状况。
3.胃镜检查:观察胃黏膜及吻合口情况,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
4.影像学检查:X线、超声、CT等检查可排除其他腹部疾病。
三、排除其他原因
1.排除机械性肠梗阻、腹腔内脓肿等腹部疾病。
2.排除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胃排空障碍。
3.排除药物、酒精等物质引起的胃肠道反应。
四、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
症状的疾病后,可作出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
需注意,诊断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手术情况及个体差异。
术后胃瘫综合症的诊断需要综合分析,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以作出准确的诊断。
同时,应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以免误诊和漏诊。
术后胃瘫综合征的诊断与处理
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促胃肠动力药,包括:①多巴 胺受体拮抗剂,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此两者 均属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可选择性拮 抗周围性多巴胺D2受体,加速胃的运动和协调胃十 二指肠运动,促进胃内食物排空,疗效约为22%;甲 氧氯普胺是临床上最早使用的胃肠动力促进剂,兼 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故应警惕其锥体外系症状, 疗效约为18%。②呱啶苯酰胺衍生物,代表药物为 西沙必利。这是一种5一HT4受体激动剂,能增加肌 间神经丛节后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生理性释放,加快 胃肠运动,可使约40%的病人症状缓解。近年来出 现一种新型胃肠动力促进剂一普卡比利(prucalo— pride),也属5一HT4受体激动剂,具有促进胃肠动力 和结肠转运的双重作用。③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 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对胃肠动力的影响越来 越受到重视。红霉素治疗剂量为3~6 mg/kg,溶于 100 ml 5%葡萄糖或氯化钠溶液中,以5 ml/min的 速度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5 d,具有快速纠正胃 电节律和改善胃排空的功能。国外新开发了很多大 环内酯类衍生物,统称为胃动内酯类(motilides),其 促进胃动力的作用优于红霉素,且无抗生素活性,显 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④非甾体类抗炎药和 COX-2抑制剂:两类药物均具有镇痛作用,可减少 围手术期阿片类药物的用量,还可通过抑制前列腺 素合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以减少对胃肠动力的抑 制。⑤替加色罗(tegaserod):作为5一HT4受体部分 激动剂,替加色罗是美国FDA最新批准的促动力
腹部手术后胃瘫诊治分析
【】 2 殷磊 , 护理学基础 【 】 版 北 京: M2 人民卫生 出版社 20 : 2 14 04 1 —0 . 0
【】Wi isE J,cn elJ Fu ea e fepr ne wt eet n o 3 l n W r an l G.o rdcd so xe e c i rsci sfr k S i h o
全肺切除尤其是心包 内处理肺血管 , 能提高 中晚期肺 癌的手术 切除率 。只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 术中仔细操作 , 术后密切观察 , 并及时处理并发症 , 全肺切除术 可取得较好疗效 , 是治疗中 、 晚期肺 癌的一种理想有效术式。全肺切 除术在治疗肺 良 性疾 病 , 尤其对肺 结核和慢性感染性肺疾病上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改善病人生活 对 质量和大咯血时挽救病人 的生命 , 全肺切除术可能是 目 唯一的治 前 疗选 择。右全肺切除术可提高手术切除率 , 心包处理 内血管 是安 全 的, 可有效地改善患者 的肺功能 , 降低死亡率并减少并发症 。
bo co ei acnmaa £eMasc uet G n rl si l硼. h reC r rn hg ncc io th sah st e ea pt r s Ho a JT oa a-
f2 o l A, u a i M,S u ,e 1 l t ep mnn co o e- 1】C na A L k c J n n h h t J ta.Ee i n o etmyfrb - s c v c
ng u g d sa e mo e -a r l y a d m r ii ih ln i s : d m- y mot i e d a t n o bdt y
S r,9 5 1 0 1 - 4 ug 1 9 , 1 : 1 8 1 2 . 1 1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腹部手术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但术后并发症也常常出现,其中胃瘫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胃瘫,指胃肠道运动功能减弱或丧失,导致食物不能正常通过肠道排出。
本文将探讨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腹部术后胃瘫的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评估。
以下是常见的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病史、既往手术史等信息。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腹部有无胀痛、有无压痛等。
3.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检查、B超检查、CT检查等技术对患者进行检查,观察肠道有无扩张、积气等。
4.检查胃肠道功能:通过胃肠道电图监测、胃肠镜检查、胃肠钡剂检查等手段观察胃肠道功能,可以了解肠道蠕动、排空等情况。
治疗腹部术后胃瘫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病因、病情、患者的身体等方面。
以下是常见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可通过给予促进肠胃运动的药物、胃肠道促进食欲、增加能量摄入的药物等,来改善患者的症状,恢复肠道运动功能。
2.营养支持:对于患者的营养状况不良,可以通过给予人工营养支持,如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等方法来满足机体营养需要。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对患者腹部进行电信号刺激,促进肠道蠕动,恢复肠道运动功能。
4.手术治疗:对于肠道梗阻、严重腹胀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微创手术、全腹腔镜手术等。
手术治疗需要在充分了解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风险。
预防避免腹部术后出现胃瘫,需要注意以下预防措施:1.手术合理规划:对于术前检查、手术方式、手术部位等需要进行充分评估和规划,尽量避免手术对肠道的损伤。
2.术中肠道保护:手术时对肠道进行保护,避免肠道受热、受压等损伤。
3.术后饮食管理:术后要进行适当的饮食管理,避免过量进食、过度节食等。
结语腹部术后胃瘫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
对于腹部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综合的评估,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对于确诊的患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同时,也需要采取预防措施,避免胃瘫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治疗及护理进展
2 2 胃迷走 神 经损伤 .
切断 迷走神 经后 , 近端
可促 使 胃壁平 滑肌细 胞功 能恢 复 。胃瘫 症状 出现早 期 使用 T N 提供 营养 支持 , 恢 复 胃壁 功 能 、 P 对 阻断 恶 性循 环有 明显作 用 , 术后 胃瘫 患 者 的一 种 非常 是
有 效 的支持疗 法 。
失 , 导致 P ; 可 GS 胃大部 切 除 后 胃肠 道 重 建 使 统 一 体丧 失功能 。毕 Ⅱ式手 术 由于胆汁 胰液 反流入残 胃
功能性 胃排空 障碍 , 胃大 部切 除 术后 激 发 的非 机 为 械 性梗 阻因素 引起 的 功能 性 胃排空 延 迟 , 临床 上 是 较 为常 见的一种 胃部分 切 除 术后 的并 发 症 , 发病 率
为 3 一 L , GS也 是 腹 部 大 手 术 后 常 见 的并 发 4 1P ] 症 之一 。对 术 后 胃瘫 的 正 确 治 疗 及 护 理 是 缩 短 病 程、 避免 再次手 术 、 利痊 愈 的重 要措施 。现就 目前 顺 治疗及 护理措 施综 述如下 。 1 胃瘫 综合征 的诊 断标 准L 2
●
用 。
2 5 术 中脏 器暴 露 、 . 缝合 线 反 应 、 手术 时 间过 长、 吻合技 术欠佳 等 , 均可 引起 胃肠 壁及 浆膜腹 膜炎 症、 水肿 、 粘连 等 , 有碍 术后残 胃功 能的恢 复 。 2 6 术 前 的营养 状 态 贫 血 、 . 身体 抵抗 力 差 、
思 虑过多 , 神处 于极 度 紧张状态 , 精 或术后 仍继续 受
刺 激 。其 原 因可 能是 较强 的应激反 应 引起 植物 神经 功 能紊乱 , 特别是 激 活 的交 感 神 经不 仅 可 以通 过 抑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和治疗探讨
21 H . R和 M P变化情 况 A
经 过观察 , 组病人 术 中无 两
明显 疼 痛 。两 组 麻 醉 药 物 注射 前 后 5 1 i, 、0r n HR和 MA a P
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 ( P>00 ) .5 。见表 1 。
表 1 两 组注 射 麻 醉 傲 物 前 后 MA P和 HR比 较 ( X±S D)
( 江苏省张家港市 中医院普外科 , 江苏
摘要
目的 : 讨 腹 部 手 术 后 胃瘫 的病 因、 断 和 治疗 体 会 。 方 法 : 析 我 院近 年 来 腹 部 手 术后 发 生 胃瘫 的 1 探 诊 分 2
例 患者 进 行 综 合 性 非 手 术 治 疗 方 法 。 结 果 :2例 患 者 均 取 得 良好 的 临 床 疗 效 。 结 论 : 部 手 术 后 胃瘫 的 发 生 与 1 腹
芬合 剂有 较强 的神 经安 定作 用 , 增强 麻醉 效应 , 但容 易 出
现硬膜外导管 内渗血 J 。本 文对 照组术 后有 6例 患者 出 现硬膜外导管 内渗血 , 能是 变更体 位 时 , 可 动作不 当 引起 导管移位 。经拔出导管 1— m, 2c 注入5m 生 理盐水后 , L 仍 有渗血 , 同时易引起中毒惊 厥导致意外发 生 , 风险极 大。 布托啡诺是 混合 型 阿片 受体 激 动剂 , 主要 激动 K 受 体, 对 受体没有 激动作 用 , 8受 体 的活性 很低 。镇 痛 对 作用较强 J 。具有 半衰期 长 , 作用 时 间长 的特点 , 可 以 还
术后 胃瘫综 合征 ( G )是指在 手术 后 出现 的,以胃 PS 流出道非 机械性梗 阻为主要征 象, 胃排空迟缓 为主要表 以 现 的 胃动力 紊乱综合征 , 是一种功 能性疾病 。它是腹部 手
胃瘫
新斯的明为拟副交感神经药物,有明显促进胃蠕动作用。常用剂量为0.5-1.0mg,肌注,每日2次。 5.4.6 Vaezi MF ,Tomita R报道称启动因子Cisapride可保持残胃张力,改善固体食物排空,减轻餐后腹部胀满感,剂量为15 mg/天 . 5.5 静滴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减轻吻合口水肿。
(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天。
(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
(4)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5)无引起胃排空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
(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Yeo CJ]等提出的标准为胃管置放>10天,并具备下列1项:
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2受体(DAR2)拮抗剂,作用于平滑肌可促进胃排空,可以减少胃酸返流。一般用量为10-20mg,每6-8小时1次,肌注或经胃管内注入。
多潘立酮为选择性周围性DAR2拮抗剂,通过阻断外周靶器官的DAR2发挥其促胃动力作用,增强胃蠕动,协调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减少食物运动时间。
2.1 由于胃大部手术切除了远端胃、幽门,胃的完整性受到破坏,整个消化道内环境改变、紊乱,导致胃蠕动节律失常、胃动过速,产生逆行蠕动波,减弱了残胃的收缩丧失了对食糜的研磨功能。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的正常运动功能受到影响,空肠麻痹或痉挛使食糜传递阻力增加,干扰了残胃及小肠对内容物的清扫运动,致使胃排空失调。胃镜检查见胃内粘膜及吻合口水肿对胃排空也有影响,但胃镜可顺利通过证明吻合口水肿并非造成胃瘫的主要原因。
胃瘫
胃瘫定义概述胃瘫(gastroparesis)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残胃和远端空肠正常的运动功能破坏是发生功能性排空障碍的主要原因。消化道造影和胃镜检查是诊断本病及与机械性梗阻鉴别的重要方法。采取非手术治疗一般均可治愈,针对胃排空动力学机制的改变采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可能收到较好的疗效。胃瘫的临床重要性在于有时会被误诊为吻合口或输出袢的机械性梗阻而采取再手术治疗,因此,正确地诊断和治疗胃瘫,对避免盲目再手术,减轻病人痛苦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部手术后胃瘫的诊断与处理
一、胃瘫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胃瘫是腹部手术,尤其是胃癌根治术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是指腹部手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以胃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胃瘫一旦发生,常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方法。
病人多于术后数日内停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出现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及顽固性呃逆等症状,一般疼痛不明显,食后吐出大量胃内容物,可含有或不含有胆汁,吐后症状暂时缓解,胃肠减压抽出大量液体,每日1000-
3000ml。
胃瘫发生时,小肠及结肠动力功能一般不受影响,故患者可正常肛门排气、排便,
体检发现胃振水音。
胃镜检查及胃肠道碘油造影可排除流出道机械性梗阻,核素标记液体胃排空试验提示胃排空延迟。
发病率:国内报道0.47-3.6% ,国外报道5%-24% 。
目前尚无通用的诊断标准,根据文献综合如下:(1)术后7天仍需行胃肠减压,或者终止胃肠减压进食流质饮食或由流质饮食改为半流质饮食后再次出现胃储留症状而需行胃肠减压者。
(2)胃引流量>800ml/d,持续时间超过5
天。
(3)经一项或多项检查提示无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征象。
( 4 )无明确水、电解质酸碱失衡。
(5)无引起胃排空
障碍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胰腺炎、结缔组织疾病等。
(6)未应用影响平滑肌收缩的药物,如654-2、阿托品等Yeo CJ等提出的标准为胃管置放>10天,并具备下列1项:a.移除胃管后呕吐;b.术后第10天仍需使用胃动力药;c.重新置入胃管;d.不能恢复进食或由流食改进固体食物时障碍;或胃管置放少于10天但具备a-d中的2项。
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术后胃瘫病人常有持续性上腹饱胀、暧气、反酸及呕吐症状,或于术后数日拔除胃管进食流质或由流质改为半流质后逐渐出现上腹部胀痛不适,随之发生呕吐大量胃内容物,可伴有顽固性呃逆,胃肠减压抽出大量胃液,体格检查可见病人上腹部胀满、压痛,有胃振动水音,中下腹平软无压痛,无肠鸣亢进及气过水声,均应考虑存在胃瘫可能。
首先要排除机械性梗阻因素,X线检查是一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方法,口服或胃管内注入30%泛影葡胺,
X线下动态观察胃蠕动及排空情况。
胃瘫病人表现为残胃扩张、胃蠕动减弱或无蠕动,造影剂呈线状或漏斗状通过吻合口,但胃内造影剂残留多,有明显排空减缓征象,动态观察24小时可见远端空肠显影。
术后10天以后可行胃镜检查,
可见残胃内大量潴留,残胃粘膜及吻合口水肿,残胃蠕动差,但胃镜可顺利通过吻合口进入输出袢,经胃镜检查可排除胃流出道机械性梗阻,对胃术后胃瘫诊断的确立有重要意义。
核素99mTc标记餐胃排空测定也能发现病人排空延缓,
简便、无创、可定量。
因此,被认为是测定胃排空最佳方法。
不仅适用于全胃排空的测定,也同样适用于胃术后残胃排空的测定。
有人报道应用盐水负荷试验,非吸收性色素液排空试验,扑热息痛吸收试验,及胃内压描记检查也有一定意义,但因其临床应用有较大局限性而未广泛开展。
由于胃的运动受胃电控制,也可进行胃电图检查。
目前使用的胃电图受到呼吸及心电的干扰太多,故其诊断价值难以确定。
二、胃瘫的治疗
本病属功能性病变而非机械性梗阻,一经确诊主要应采用非手术治疗。
1 .严格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
一旦胃瘫诊断明确,胃管不要轻易拔除,最好于症状缓解确定无疑后再拔除,否则可能延长恢复时间。
高渗温盐水或普
鲁卡因洗胃,可减轻吻合口水肿。
2. 补液
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3. 营养支持
给予PN或TPN,补充足够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纠正负氮平衡,酌情输全血、血浆或白蛋白。
【Casaubon PR认为静
脉输注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剂可明显抑制胃肠动力。
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迷走神经兴奋、刺激胆囊收缩素
(CCK)分泌有关】。
另外,肠内营养支持不失为一种治疗胃瘫有效手段,术前与胃管一起将鼻饲管插入胃中,术中将此管插入吻合口远端约20cm处,或术后胃镜检查时在胃镜帮助下将鼻饲管插入流出道15 —20cm,用于输注营养液,
可促进残胃功能恢复,改善机体营养状态。
4. 胃肠动力药物的应用
甲氧氯普胺为多巴胺-2受体(DAR2)拮抗剂,作用于平滑肌可促进胃排空,可以减少胃酸返流。
一般用量为10 —20mg,每6-8小时1次,肌注或经胃管内注入。
多潘立酮为选择性周围性DAR2拮抗剂,通过阻断外周靶器官的DAR2发挥其促胃动力作用,增强胃蠕动,协调胃肠运动促进胃排空,减少食物运动时间。
一般剂量10-20mg,每6-8小时1次。
西沙必利为5-羟色胺4 (5-HT4)受体激动剂,作用于肠肌间神经丛节前运动神经元的5-HT4受体,促进胆碱能神经纤
维释放乙酰胆碱,促进平滑肌强烈收缩,加快胃排空和协调胃肠运动,对治疗胃瘫有较好效果。
多用5-10mg,每6-8
小时1次。
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已于临床应用数十年,Petrakis J报道将其作为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发现其具有胃动素
相似的作用,但无刺激胃分泌的作用,能引起MMC皿相强烈收缩,促进胃排空,可明显减轻胃潴留。
新斯的明为拟副交感神经药物,有明显促进胃蠕动作用。
常用剂量为0.5-1.0mg,肌注,每日2次。
氢化考的松或地塞米松静滴,减轻吻合口水肿。
5. 胃镜治疗
胃镜不仅对胃瘫诊断有帮助,同时对胃壁也是一种适度刺激,有些病人经胃镜检查后病情很快好转,可能为胃瘫发生机制中主要因为吻合口附近局限性肠麻痹或空肠输出袢痉挛所致,通过胃镜向输出袢注气刺激了空肠蠕动功能的恢复而使病情好转。
此外,还可通过胃镜将营养管置入远端空肠行肠道营养支持。
因此,胃镜不仅是检查方法,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
因病例数尚少,还需更大宗的病例数加以证实。
6. 控制血糖
有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病人应同时给予治疗纠正,Takahiko等认为血糖A 10mmol/L时,可导致胃电节律失常及胃内
压降低,使胃排空延迟,因此,应监测并控制血糖平稳。
7. 心理安慰
鼓励患者配合治疗,由于患者恶心、呕吐明显,时有顽固性呃逆,长期不能进食,需大量补液,多有焦虑、害怕、消极悲观情绪,应耐心向患者解释,消除其紧张心情和恐惧心理。
另外,施术者本身对手术应充满信心,能耐心坚持等待一段时间,这为保守治疗提供前提条件。
8. 手术治疗
关于再次手术,一般情况下一旦诊断明确,应坚持积极的非手术治疗,多数病人在3-5周内恢复,再次外科手术需谨慎。
因为胃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只是功能性的,本身并无器质性病变,过早手术探查往往不能发现梗阻因素,反而使病人受到不必要的损伤,增加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加重无张力残胃的排空障碍,延长病程时间。
只有上述内科治疗均无明显效果,在诊断上不能完全除外机械性梗阻因素者,才考虑再次手术探查。
如决定手术治疗,通常采取全胃切除术。
胃瘫患者多于3 —5周内恢复,亦有报道70余天恢复。
患者胃动力的恢复常常突然发生,于1-2天内胃引流量明显减少,腹胀、恶心等症状很快缓解,即可拔除胃管,逐渐恢复饮食。
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
全面,
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