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分级

合集下载

稻瘟病识别

稻瘟病识别

一、发生及危害稻瘟病又名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是世界性病害。

是我市危害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之一,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水稻三大病害。

主要危害水稻叶片、茎秆、穗部。

由于为害的时期和部位不同,又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该病一般造成减产10%~20%,重的可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二、症状识别1、苗瘟:秧苗在3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引起。

3叶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3叶期后病苗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灰绿色或褐色,严重时水稻成片枯死。

2、叶瘟:在秧苗3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分蘖盛期发病较多。

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

3、节瘟、叶枕瘟:在稻节上发病,使整个节部变黑腐烂,干燥时病部易横裂折断,早期发病可造成白穗。

叶枕瘟发生在叶片基部。

初期病斑灰绿色,后呈灰白色或褐色,可引起病叶枯死和穗颈瘟。

4、穗颈瘟、枝梗瘟:发生在穗颈部和小穗枝梗上。

病斑初期为暗褐色,后变黑褐色。

发病早的形成白穗;发病迟者,籽粒不饱满,空秕谷增加,千粒重下降,米质差,碎米率高。

5、谷粒瘟:发生在谷粒的内外颖上。

发病早的病斑呈椭圆形,灰白色,随稻谷成熟,病斑不明显;发病迟的病斑为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

三、防治方法1、防止种子带菌:实行种子消毒,可用强氯精、2~5%的生石灰水等进行泡种消毒处理;同时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

2、加强栽培管理: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抵抗力。

做到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抑苗,后期看苗补肥。

用水要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原则。

3、药物防治:应用化学药剂防治稻瘟病时,应根据不同发病时期采用不同的方法,选择不同的药剂,及时、准确地用药。

稻瘟病的防治主要作好四期防范工作:一是种子消毒;二是秧苗期药物预防;三是分蘖高峰期药物预防;四是始穗期的药物预防。

⑴浸种消毒:在播种前处理水稻种子。

可供选择的药剂和方法有:①用40%异稻瘟净乳剂500倍液浸种20小时,用清水冲洗净后,催芽、播种。

稻瘟病

稻瘟病

叶瘟
本田期稻叶发病,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内环为褐色,中央灰白色, 病斑两端有纵长的褐线。 急性型: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形状 多样,表面有青灰色霉层。 白点型:斑点白色或灰白,在条件 适合,转为急性型 褐点型:病斑为针头状褐点或稍大 褐点,局限在叶脉间。
叶枕瘟
在秧苗期和本田成株期, 叶舌、叶耳、叶环部位 也可产生褐色或赤褐色病 斑,称叶枕瘟。可导致叶 片早期枯死,尤其是剑叶 叶枕瘟,在气候适宜 时, 常引起穗瘟发生
五、发病条件
气候条件的影响
温度30℃以上,发病受到抑制,25℃左右有利于病害的发 生。阴雨不断,雾多露浓发病重。
栽培技术的影响
肥料 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 的侵染和繁殖,同时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多,抽穗迟而 不整齐,容易增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钾肥和磷肥, 可提高稻体内钾、氮比值,并使氮的代谢正常,可提高稻 株抗病力,但如氮肥过量时,增施磷、钾肥,不但没有抑 制发病的作用,反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药剂防治
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40%稻瘟灵乳油、克瘟散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
四、病害循环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 第二年从病稻草上飞到稻田中侵 染为害。病稻草上的病菌在干燥 的环境下可以活7~8个月,在北 方可活1年。而埋入地下或浸入 水中1个月就全部死亡。散落田 间的草上的病菌经4个月死亡。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吹,雨、水流、 昆虫也可传播。天气转暖,又有 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 复苏,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 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节瘟
病节初为褐色小点,以后 呈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 黑褐色或黑色,多湿条件 下病斑产生青灰色霉层, 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 断倒伏。
穗颈瘟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1、苗瘟:以株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每株病斑5个以下。

2级每株病斑5个以上。

3级病斑满布,叶片枯萎。

2、叶瘟: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叶片病斑少(少于5个)而小(小于1公分)。

2级叶片病斑小而多(多于5个)或大(大于1公分)而少。

3级叶片病斑大而多。

4级全叶病枯。

注:如有急性型病斑,应按少(病斑5个以下)或多(病斑5个以上)记载。

3、穗瘟:以穗为单位。

0级无病。

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小枝梗发病)。

2级每穗损失20%左右(1/3左右小枝梗发病)。

3级每穗损失50%左右(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

4级每穗损失70%左右(穗颈发病,大部瘪谷)。

5级每穗损失90%左右(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节瘟分级与穗瘟相同,按节部病情所造成的损失来估计。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世界性的重要稻病,在我国它同纹枯病、白叶枯病被列为水稻三大病害。

其为害普遍,常造成惨重损失,甚至颗粒无收。

稻瘟病在水稻整个生育阶段皆可发生,具有为害时间长、侵染部位多和症状多样性等特点。

按其为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稻颈瘟和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秧苗三叶期前,主要由种子带菌引起,病苗基部呈灰黑色,终至枯死。

叶瘟发生于三叶期后的秧苗或成株叶片上,一般从分蘖至拔节期盛发,叶上病斑常因天气和品种抗病力的差异,在形状、大小、色泽上有所不同,可分为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和褐点型四种,其中以前两种危害最重要。

慢性型病斑(图1,左)呈菱形或纺锤形,一般长1~1.5厘米,宽0.3~0.5厘米,红褐色至灰白色,两端有坏死线。

急性型病斑(图1,右)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暗绿色,病斑背面密生灰色霉层。

急性病斑的出现可视为田间病害大流行的先兆。

节瘟(图2)发生于茎节上,黑色,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

潮湿时生灰色霉状物。

叶枕瘟(图3)发生于叶片与叶鞘交接处,不定形,灰绿色,其出现预示穗颈瘟易发生。

穗颈瘟(图3)发生在穗颈、穗轴及枝梗上,病部成段变褐坏死,穗颈、穗轴易折断成白穗。

群众称之为“吊颈瘟”。

发病规律: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罹病稻草和种子上越冬。

以分生孢子作为初侵染与再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从寄主表皮直接侵入致病。

病害发生流行同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小种变异等关系密切。

适温(24~28℃)、高湿、雾大露重的天气有利发病,晚稻抽穗期遇持续3~5天低温(< 20℃)易诱发穗颈瘟;一般粳、糯稻比籼稻感病;同一品种苗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始期最易感病;当地病菌小种变异与更替最易引起品种抗性退化或丧失,连年大面积品种单一化最易引起病菌群体组成的变化;偏施氮肥,土壤干旱或长期深灌,山区稻田日照少、冷底、毒质多、酸性大,皆易诱发稻瘟。

1)因地制宜选育和合理利用抗病良种注意品种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加强对病菌小种及品种抗性变化动态监测。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稻瘟病分级标准
调查分级标准:按国际水稻所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叶瘟:以
0级:无病
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瘟和节瘟
0级:无病
1级:发病率低于1%
3级:发病率为1—5%
5级:发病率为6—25%
7级:发病率为26—50%
9级:发病率为51—100%
感病指数= ∑(病级株数×代表值)/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的一级的代表值。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 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 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稻瘟病实际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稻瘟病三部一线名词解释

稻瘟病三部一线名词解释

稻瘟病三部一线名词解释稻瘟病•定义: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谷病害,是稻谷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

•举例:稻瘟病会导致稻谷叶片出现黄斑、瘟病菌丝束和黑斑,并最终导致稻谷死亡。

三部一线•定义:三部一线是指稻瘟病菌的传播和流行特点,以及稻谷抗病性评价的综合指标。

•举例:三部一线包括菌株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小种鉴定等三部分,以及抗病性评价。

通过三部一线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稻瘟病的病原和传播途径,进一步提高对稻瘟病的防控能力。

菌株分类•定义:菌株分类是指将稻瘟病菌株按照一定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举例:通过菌株分类,可以对不同的稻瘟病菌株进行鉴定,研究其传播途径和抗药性等特性。

例如,将不同菌株进行比较和分析,可以了解其基因组组成和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基础数据。

遗传多样性分析•定义:遗传多样性分析是通过分析稻瘟病菌株的遗传信息,了解其基因组组成和变异情况,从而揭示稻瘟病菌的遗传多样性。

•举例: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可以了解稻瘟病菌的遗传背景和基因组演化,帮助研究人员预测其变异趋势和抗药性发展,为稻瘟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小种鉴定•定义:小种鉴定是指通过研究稻瘟病菌株的性状、生理特性和分子标志等,对其进行鉴定和分类的过程。

•举例:通过小种鉴定,可以将不同的稻瘟病菌株分为不同的小种类型,了解其传播途径和抗药性特点。

这有助于研究人员制定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以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

抗病性评价•定义:抗病性评价是指对稻谷品种的抗病性进行评估和鉴定的过程,以确定其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和耐受性。

•举例:通过抗病性评价,可以对不同的稻谷品种进行筛选和选择,找到具有较高抗病性的品种进行推广和种植。

这有助于提高稻谷的产量和质量,降低稻瘟病对农作物的危害。

•定义:稻瘟病菌是引起稻瘟病的真菌,属于卵菌门卵菌纲卵菌目卵菌科卡隆菌属。

•举例:稻瘟病菌的科研名称为Magnaporthe oryzae (Syn.Pyricularia oryzae),它是稻谷主要的病原菌之一。

稻瘟病的症状类型及特征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是什

稻瘟病的症状类型及特征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是什

稻瘟病的症状类型及特征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是什水稻稻瘟病是目前水稻种植中的重要病害之一,本文聊一聊水稻稻瘟病的症状类型及特征,分析一下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是什么,进而提出全面防治稻瘟病的综合策略,供朋友们参考!一、水稻稻瘟病的症状类型及特征水稻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粒瘟。

苗瘟:发生在苗期,由种籽带病菌引起,主要发生于三叶之前,表现为病苗卷缩而死,有时外部可见黑褐色霉层;叶瘟:叶片上生出白色或褐色小点,叶片逐渐卷缩枯萎,在整个发育期均可发生,尤以分蘖和拔节阶段为重;节瘟:感染部位变黑干枯,主要发生在抽穗之后;穗颈瘟和粒瘟:发生在抽穗后期,会导致结穗不实、秕谷、种籽带菌等后果。

总体而言,稻瘟病可发生在水稻生长阶段的任一时期,且为害严重。

二、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有哪些1、氮肥施用过量传统水稻种植主要施用农家肥,稻瘟病发生较轻,80年代初,由于土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化肥施用量如碳铵、尿素等较以前提高,部分地区引起稻瘟病大发生。

2、气象条件稻瘟病的流行就决定于降雨的迟早和降雨量,日雨量增多,相对湿度在85%以上时,有利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叶瘟发生。

在抽穗时,如果雨量大,气温降低到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水稻抗病性降低,穗颈瘟发生严重。

3、地理环境因素山箐、冷水田、海拔偏高的山区雾多露重、湿度高,有利于病菌的侵染、繁殖和传播,导致稻瘟病的流行。

三、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对策1、选用高产高抗水稻品种稻瘟菌小种组成因地而异,因时而变,因此,必需因地制宜选用抗病品种。

引进新品种进行试种、选育,淘汰感病品种,推广抗病力强、丰产性能好的品种。

在推广抗病品种中加强病菌生理小种的检测,掌握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定期轮换品种,避免抗病品种的连续多年种植。

2、推广高产抗病的水稻栽培品种培育适龄壮秧,合理密植(常规稻3-4株、杂交稻1-2株),拉线条栽,重施基肥,科学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使稻株体内可溶性氮化物减少,促进根系纵深生长。

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范2020版

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范2020版
3 鉴定方法
3.1 鉴定圃设置 在可控温、控湿、控光的鉴定圃内设置20个以上的鉴定池。
3.2 育苗方法 播 种 前 60 d 将 鉴 定 池 内 土 壤 翻 晒 , 播 种 前 20 d 施 肥 浸 泡 , 鉴 定 池 每 平 方 米 施 复 合 肥
(N-P2O3-K2O:15-15-15)0.16 kg。播种前1 d平整鉴定池泥浆,排除积水,将各鉴定池划分为长20 cm、
1
DB35/T 1911—2020 宽10 cm的若干单元格。参鉴品种经浸种、催芽后按编号顺序播种于单元格,每一单元格内播种一个品 种,每个品种播种3丛,每丛10~15粒种子,随机插入对照品种,接种前3 d~5 d酌施氮肥。 3.3 接种体制备 3.3.1 培养基制备
淀粉培养基:将可溶性淀粉10 g、酵母浸膏2 g、碳酸钙3 g和琼脂18 g加入800 mL水中,加热至琼 脂融化,加水定容至1 000 mL,调节pH至6.5,在121 ℃下湿热灭菌25 min。
3.7 抗菌株率计算
抗菌株率按公式(2)计算:
R (n1 n2 n3)100 ................................ (2) N
式中: R ――抗菌株率(RF); n1――水稻品种对单个稻瘟病菌的抗性等级表现为0级的菌株数,单位为株; n2――水稻品种对单个稻瘟病菌的抗性等级表现为1级的菌株数,单位为株; n3――水稻品种对单个稻瘟病菌的抗性等级表现为2级的菌株数,单位为株; N ――调查菌株数,单位为株。
3.8 抗性等级划分
按照表2的规定划分水稻品种对单个稻瘟病菌的抗性等级,按照表3的规定划分参鉴水稻品种对稻瘟 病的抗性等级。
3
DB35/T 1911—2020
表2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单菌株的抗性等级划分

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

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

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水稻叶瘟病、稻瘟病都是水稻常见病,也是对水稻危害较严重的病害。

下面我们介绍一下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分级标准及防治方法,供参考。

一、水稻叶瘟病的分级标准
1级零星发生,仔细调查方可见病
2级发病稍多,病叶集中在下部
3级发病普遍,病叶集中在中、下部
4级发病较重,病叶集中在中、上部,出现少量落塘
5级发病严重,有明显落塘
二、水稻穗稻瘟的分级标准
1级零星发生白穗,全田损失率在5%以下(不含5%) 2级全田损失率在5-10%(不含10%)
3级全田损失率在10-25%(不含25%)
4级全田损失率在25-50%(不含50%)
5级全田损失率在50%以上
三、水稻叶瘟病、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以农业措施为基础,结合药剂防治。

(1)因地制宜选用适合当地抗病品种。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原。

(3)按水稻需肥规律,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后期做到干湿交替,促进稻叶老熟,增强抗病力。

(4)种子处理:用56摄氏度温汤浸种5分钟。

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或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

用2%福尔马林浸种20-30分钟,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小时。

(5)药剂防治。

抓住关键时期,适时用药。

抓住叶瘟,狠治穗瘟。

发病初期喷酒20%三环唑(克瘟唑)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000倍液、50%多菌灵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

水稻病害-稻瘟病

水稻病害-稻瘟病
稻瘟病 Rice blast
分布广泛,全世界约有80余个国家和地区发生此病,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破坏性大。
一、症状
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发生
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 穗颈瘟、枝梗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 危害较大。 叶瘟严重时,全田呈火烧状,新叶不易伸长,植株矮缩,抽 穗艰难。
自然情况:侵染水稻,及壮羊茅、秕壳草、马唐等。
人工接种时:侵染多种禾本科植物。来自不同禾本科植物上 的梨孢菌也可侵染水稻。
四、发病因素 1.水稻的抗病性
最易感病生育期:四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
组织龄期: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 2d内最易感病;穗颈 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 6d 后抗性逐渐增强, 13d 后很少感病。 (1)抗病机制: 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减少侵染机会。
Germination of conidia:
Appressorium
Germ tube
Conidium
Infection Apparatus
Appressoria formed by Magnaporthe grisea (A: appressorium; C: conidium; G: germ tube)
寄主表面细胞硅质化程度和细胞的膨压程度与抗侵入和抗扩 展能力成正相关。
过敏性坏死反应是抗扩展的一种机制,受侵细胞变褐坏死, 使入侵菌丝被限制在侵染点附近,甚至死亡。
水稻对稻瘟菌的基因对基因抗性:
水稻抗病基因(resistance gene, R) 病菌无毒基因(avirulence gene, Avr) Cloned rice R genes: Pi-ta, Pib
病菌对热有较强的抵抗力。室温下,稻节和麦粒上培养 的菌,在真空干燥器内可存活10年以上。 分生孢子的形成条件:RH﹥93%,光暗交替。 分生孢子的萌发条件:RH﹥90%,最好有水滴或水膜。 侵入条件:适温 + 持续结水 6 ~ 7h 。一定温度条件下,叶 表结水时间越长,病菌侵入率越高(此病在山区多发生的 原因之一)。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稻瘟病 病谱

稻瘟病 病谱

稻瘟病病谱
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危害水稻,其病谱广泛,按照受害时期和部位可以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

具体症状如下:
苗瘟:发生在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

叶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逐渐扩大为梭形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在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稻瘟病的病谱广泛,受到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为了防治稻瘟病,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和灌溉、及时处理病稻草和加强病害监测等。

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范2020版

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范2020版

品种/品系 名称/编码
1
2

调查人: 鉴定时间:
记载人:
委托单位
菌株 编号
抗性 等级
抗菌 株率
综合抗 性等级
1 2 … 1 2 … 1 2 … 技术负责人(签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3.8 抗性等级划分
按照表2的规定划分水稻品种对单个稻瘟病菌的抗性等级,按照表3的规定划分参鉴水稻品种对稻瘟 病的抗性等级。
3
DB35/T 1911—2020
表2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单菌株的抗性等级划分
病情指数(DI) 0
≤11.1 11.2~33.3 33.4~55.6 55.7~77.8
≥77.9
1
DB35/T 1911—2020 宽10 cm的若干单元格。参鉴品种经浸种、催芽后按编号顺序播种于单元格,每一单元格内播种一个品 种,每个品种播种3丛,每丛10~15粒种子,随机插入对照品种,接种前3 d~5 d酌施氮肥。 3.3 接种体制备 3.3.1 培养基制备
淀粉培养基:将可溶性淀粉10 g、酵母浸膏2 g、碳酸钙3 g和琼脂18 g加入800 mL水中,加热至琼 脂融化,加水定容至1 000 mL,调节pH至6.5,在121 ℃下湿热灭菌25 min。
DB35/T 1911—2020
水稻品种稻瘟病(苗瘟)抗性室内鉴定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苗瘟)室内人工接种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方法、材料和土壤 处理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苗瘟)的鉴定,用于评价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病性。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1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 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 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水稻稻瘟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症状与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一、水稻稻瘟病症状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1.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2.节瘟:多发生在抽穗期,在节上发生褐色小点,逐渐环形扩大,节部变黑,向内凹陷,易折断,发生严重时造成白穗。

3.穗颈瘟:穗颈上部为淡褐色病斑,边缘有水渍状褐绿现象,向下、上扩展,长达2—3厘米的长斑,发病早的造成白穗,发病晚的则成熟度下降,秕粒增加,穗部的枝梗及小枝梗也可受害,变为灰褐色。

4.叶瘟一般于分蘖期以后发生,由于品种和气象条件不同,叶瘟有四种症状,除褐点型(抗病品种上产生)、白点型(感病品种嫩叶上产生)外,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①急性型病斑:在气象有利时产生,病斑为褪绿色,近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②慢性型病斑:在气象条件变化大时产生,或由急性型病斑转化的,病斑多为梭形、纺锤形,一般为褐色,中央为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或淡黄色晕环,病斑两端各有一条褐色坏死线。

在气候潮湿时,病斑背面也产生灰绿色霉层。

后期可多斑融合成不规则形大斑,使全叶枯死。

二、水稻稻瘟病侵染循环病菌以菌丝在病稻草上和病种子上越冬。

除病种子在旱育秧条件下有可能发生苗瘟外,主要是病菌在病稻草上越冬,来年温、湿度适宜,病稻草上病菌即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水稻上,遇到适宜温湿度条件时很快萌发,直接穿透表皮侵入叶片,引起初侵染,使叶瘟发生,再通过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使叶瘟加重,并繁殖出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而引起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

收割脱谷后病菌则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

三、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

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萌发侵入寄主向邻近细胞扩展发病,形成中心病株。

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

播种带菌种子可引起苗瘟。

谈水稻稻瘟病

谈水稻稻瘟病
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品种抗病性 因地 区、栽培年限及病菌生理小种不 同而 异 。有的品种在 甲地种植发病轻 , 至乙地种植发病重 , 有 的 品种在育成或引进初期不发病或发病轻 , 但种植 3 — 5年后 , 往往“ 丧失 ” 抗性 , 由抗病变 为感病 。 3 、 栽培技术 : 栽培技 术既影响到水稻抗病力 , 也关系到 病菌生长发 育的 田间小气候 , 因此 , 在改进栽培技术 中 , 特 别是肥 、 水管理与病害的发生 和流行关系密切。 f 1 1 肥料 : 肥 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 。氮 肥施用 过迟或过量 , 易 引起植 株贪青徒长 , 株问通风透光差 , 有利 于病菌 的侵染和繁殖 。 f 2 1 灌溉 : 分 蘖前 期浅水勤灌 , 分蘖盛期适时排水 晒田 , 抽穗后湿润灌溉 , 可控制土壤中氮肥 的供应 , 增加土壤通透 性, 促进根 系发达 , 使稻株生长健壮 , 增强抗病力。 长期深灌 以及 山区河流和井灌 , 由于水温低 , 灌溉后的土温往往较 正 常的低 , 水稻根部发育差 , 吸收养分能力减弱 , 抗病力低 , 加 重发病 。孕穗和抽穗期缺水 也易诱发穗瘟 。 f 3 1 土壤 : 有机质丰富 的土壤 如草炭 土 , 在 春季 冷凉时 , 有机物分解慢 , 至夏季高温分解 快 , 大量 释放 出的氮素 , 为


型。
l 、 慢性 型 : 病斑多系急性型病斑 , 在天气转晴或用药防 治后转化而成 , 也标 志着气候条件不利于发病 , 病情发展趋
向缓 慢 。 2 、 急性 型 : 病斑发展快 , 常是叶瘟流行 的先兆 。
3 、 白斑 型 : 病斑不常见 , 多在阴雨后天气放晴突转干旱 或秧 田缺水情况下 , 在高度感病 品种 的嫩叶上发生 , 如气候 潮湿则迅速转化 为急性型病斑 。 4 、 褐点型 : 多在抗病品种及稻株下部老叶上产生 , 传病 的危险性小。 此外 , 本 田成株期 的叶舌 、 叶耳 、 叶环 等部 位也可发生 褐色病斑 , 称为叶枕瘟。叶枕瘟能导致 叶片早期枯死 , 尤其 是剑叶叶枕瘟 , 在气候条件适 宜时, 常引起穗瘟 的发生 。 f 二1 穗瘟 : 发生于穗颈 、 穗轴 、 枝梗和谷粒上。穗颈瘟一 般多在 出穗后受侵染 ,也有 的在叶鞘中尚未外露 时即受侵 染: 病斑初期 暗褐 色 , 逐渐 向上下 扩展 , 形 成水 渍状褪绿病 斑, 最后变黑褐 色 , 也有 的后期呈 枯 白色 , 病斑长 可达 3 - 4 厘米 。穗颈瘟严重影 响产量 , 始穗期发病 的常造成 白穗 , 全 不结实 , 病部有青灰色霉状物。 发病迟或轻时 , 秕谷增加 , 千 粒重降低 , 米质差 , 碎 米率增高 。 穗轴和枝梗上症状 与穗颈相似 ,严重者分枝变 白。此 外, 穗颈 、 主轴和枝梗 上常发生 由胡麻斑病菌等引起 的穗枯 症状 ,极易与穗瘟相 混淆 ,其主要 区别是前者色泽呈棕褐 色。 谷粒病斑发生于内外颖和护颖上 。内外颖上病斑变化 较 大, 以在乳熟期症状最为明显 , 病斑椭圆形 , 灰 白色 , 随着 稻粒 的黄熟 , 至后期则不明显 , 发病较迟的为椭圆形或不规 则 的褐色斑点 。 ( 三) 节瘟 : 病节初 为黑 褐 色小点 , 以后 环状 扩 大至全 节, 变成黑 色或黑褐色 , 有时病斑可上下伸延 至节间 , 也有 的在节 间产生长条状黑褐色病斑 : 多湿条件下 , 病节上 产生 层青灰色霉层 , 后期病节干缩 凹陷 , 易折断倒伏 。由于病 组织干枯 , 不能输送水分和养料 , 影 响灌浆结实和谷粒的饱 满: 早期发生可造成 白穗 , 发病 严重时一株茎杆上常有 2 - 3 个节 受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抗性调查分级标准
调查分级标准:按国际水稻所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标准。

叶瘟:
0级:无病
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不足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瘟和节瘟
0级:无病
1级:发病率低于1%
3级:发病率为1—5%
5级:发病率为6—25%
7级:发病率为26—50%
9级:发病率为51—100%
∑(病级株数×代表值)
感病指数=
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的一级的代表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