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
水稻稻瘟病防治方法1. 病害简介水稻稻瘟病(也称稻瘟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水稻病害,由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引起。
该病害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茎秆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通常在潮湿和温暖的环境下发生蔓延,密植和缺肥也会加重病害的程度。
2. 预防措施2.1 良种选择选用具有抗病性的优良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能力,能够抵御稻瘟病菌的侵染并减轻病害损失。
因此,根据当地的病害流行情况,选择抗病性好、适应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2 种植布局合理的种植布局能够减少病害的传播和发生。
种植时,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病害的传播方式,合理安排水稻田的间距和间隔。
适当的间距和间隔可以降低病菌传播的风险,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2.3 田间管理2.3.1 灌水管理稻瘟病菌生长繁殖需要湿润的环境,因此,合理的灌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保持田间适度的湿度,避免积水,可以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2.3.2 肥料管理适度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对病害的抵抗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和化肥,调节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的养分吸收能力和抗病能力。
同时,注意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病害发生的机会。
2.3.3 杂草管理及时、有效地控制杂草也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杂草为稻瘟病菌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容易成为病害的源头和传播媒介。
定期除草、清理田间杂草,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4 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病害监测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病害流行季节和孕穗期间,及时巡视田间,观察病害发生的程度和范围。
一旦发现病害,及时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病害的进一步蔓延。
3. 防治方法3.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有效的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方法。
通过利用植物本身抗病特性或利用其他生物控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例如,利用植物提取物、生防菌、寄生菌等进行喷施或处理,可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层 , 病原 菌 分 生孢 子 梗 和分 生 孢子 , 即 即慢 性 型 病斑 、 性 急 型病斑 、 白点型病 斑 、 点型病 斑 。 褐
1 . 叶 瘟 2
滴 存在 ) 最适 。 菌生理 分 化 明 显 , 分做 7群 ,2 个 生 为 该 可 18
理 小种 , 易发 生 变异 。
3 发 病 特 点
植物 护理 学
现 代农 业科技
21 0 0年第 1 O期
水稻 稻瘟 病 的发 生 与 防治
罗梅 花
( 重庆 市 垫 江 县 杠 家镇 农 业 服 务 中 心 . 庆 4 8 1 ) 重 0 3 2
摘要
关键 词
总结 了水稻 稻瘟 病 的症状 、 病原 和发病 特点 , 并提 出防治方 法 , 以供 稻瘟 病 的防 治提 供 参考 。
立生 芽管 , 管顶 端 产生附 着胞 , 芽 近球 形 , 褐色 , 深 紧贴附 于
水 稻整 个生 育 期均可 发病 , 根据 危 害时 期 、 害部 位不 危
同分 为苗瘟 、 瘟 、 叶 节瘟 、 颈瘟 、 穗 谷粒 瘟 。
11 苗 瘟 .
发 生 于三 叶 期 前 , 由种 子带 菌 所 致 。 苗 基 部 灰黑 , 病 上
常在抽 穗 后发 生 , 初在 稻 节上产 生 褐色 小点 , 后渐 绕 节 扩展 , 使病 部变 黑 , 易折 断 。 生早 的形 成枯 白穗 。 在 一侧 发 仅
在整 个 生育 期都 能发 生 。 蘖至拔 节 期危 害较 重 。 分 由于
气 候条件 和 品种抗 病性 不 同 , 可将 病斑 分为 4种 类型 。
病 菌以分 生孢 子 和菌 丝体 在稻 草 ( 节和 穗 颈 ) 稻谷 上 和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又称为纹枯病,是一种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主要发生在水稻的生长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因此及早了解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对于提高稻米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气候条件:稻瘟病在潮湿、多雨的条件下易于发生,尤其是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这样的环境条件更加有利于稻瘟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2.土壤条件:土壤富含有机质和氮肥、磷肥等养分,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特别是积水和排水不畅的田块,更容易发生稻瘟病。
3.病菌传播: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这种病菌可以通过种子、土壤、水体和风力等途径进行传播,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以上这些特点使得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容易发生和蔓延,严重危害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二、综合防治措施1.良种选育:选育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耐瘟病、抗病性好,是预防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2.合理施肥:合理施用氮肥、磷肥等养分,避免土壤养分过于丰富,从而降低稻瘟病的发生机率。
3.间作栽培:适时进行间作栽培,增加水稻田间的通风和光照条件,减少稻瘟病菌的繁殖和扩散。
4.化学防治:在病害初期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以保护水稻植株免受稻瘟病的危害。
5.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稻瘟病有抑制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菌、放线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6.农业防治:适时进行轮作休耕,保持土壤的通气性和排水性,减少稻瘟病菌的存活和繁殖。
7.合理灌溉:合理控制田间水位,避免积水,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8.病害监测:定期进行田间病害监测,及时发现稻瘟病的发生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综合防治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率和扩散速度,从而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在于气候、土壤和病菌的传播,而综合防治措施主要包括良种选育、合理施肥、间作栽培、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合理灌溉和病害监测等。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其中稻瘟病是最为常见和严重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主要侵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制定一系列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是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本文旨在介绍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
一、合理的田间管理1. 合理施肥:适度施用高效肥料,保持土壤肥力平衡,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
同时,避免过量施肥,以免造成土壤富营养而引起病害。
2. 良好的田间排水:稻瘟病菌在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迅速,因此保持良好的田间排水是防治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合理调整水稻田的水位,保持适度湿润,避免水稻长期处于积水状态。
3. 清除病残体:在水稻田生长期和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减少稻瘟病菌的存活和传播,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二、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是水稻稻瘟病防治的重要策略之一。
目前,已经培育出很多对稻瘟病有较高抗性的水稻品种,可以选择这些抗病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适应性,能够在抗病菌的侵袭下保持较高的产量和品质。
三、喷施药剂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可以使用药剂进行病害的防治。
喷施药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繁殖,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在喷施药剂时,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遵循农药使用的安全规范,防止药剂滥用对环境和人体造成伤害。
四、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病害防治方法,对于稻瘟病的防治也有一定效果。
例如,可以利用一些对稻瘟病具有拮抗作用的微生物,如拮抗细菌或真菌,来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此外,也可以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如寄生蜂等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水稻稻瘟病防治措施有合理的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喷施药剂和生物防治等。
通过合理运用这些防治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稻瘟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同时,也需要注意定期巡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害的早期症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确保水稻的稳定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长过程中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病原侵染范围广、易扩散蔓延以及传播途径多。
针对水稻稻瘟病的特点,综合防治措施包括耐病品种选育、科学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少稻瘟病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以下将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以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侵染范围广: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病菌引起的病害,该病菌寄生在水稻植株的叶片上,并通过梭孢子在潮湿的条件下进行传播。
稻瘟病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易于发生和传播,因此在气候湿热的季节,稻瘟病往往容易大面积爆发,导致严重病害。
2. 易扩散蔓延:稻瘟病的病原菌可以通过梭孢子在水稻田间进行远距离的扩散传播,一旦发生病害,就很容易在短时间内蔓延到整个水稻田间。
尤其是在雨水充沛的季节,稻瘟病菌的传播速度更加迅猛,对水稻的危害也更加严重。
3. 传播途径多:稻瘟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风、雨水以及农田管理活动等多种途径。
这些传播途径使得稻瘟病的防治难度增大,同时也增加了病害的发生概率。
二、综合防治措施1. 耐病品种选育:为了提高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可以通过选育耐病品种来减轻稻瘟病对水稻的危害。
目前,通过传统育种和基因编辑等手段,已经研发出了一些抗稻瘟病的新品种,这些品种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病害的发生。
2. 科学田间管理:在日常的水稻田间管理中,要注意严格控制水稻的密植情况,保持田间通风良好,适当修剪水稻植株,及时清除病害植株,并且避免过度施肥和浇水,以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
3. 化学防治:对于已经发生稻瘟病的水稻田间,可以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包括多菌灵、三唑酮等,这些化学药剂可以有效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减轻病害对水稻的损害。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资源来阻止稻瘟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
如何防治水稻稻瘟病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病害之一。
稻瘟病的发生会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稻瘟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的病原、发病特点、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稻瘟病的病原稻瘟病的病原主要是稻瘟菌,属于真菌门的半知菌。
稻瘟菌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寄生在稻株上,引起叶片变黄、枯死、断裂等症状。
稻瘟病一般在稻田里发病最为严重,并且在高湿高温的环境下发展迅速。
二、稻瘟病的发病特点稻瘟病的发病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季节性发病:稻瘟病一般在稻孺中后期发病最为严重,尤其是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这是因为这个阶段稻子的生长速度较快,提供了良好的发病条件。
2. 初发点扩大:稻瘟病首先在稻田中的某些局部发病,然后迅速蔓延至整个田间。
一旦某一块地发病,就会通过空气传播到其它地块,所以如何阻止病原的扩散非常重要。
3. 病斑排列整齐:稻瘟病的病斑一般排列整齐,这是因为稻瘟菌在传播时需要充足的空气环流,而排列整齐有助于空气对病原的传播。
三、稻瘟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防治稻瘟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优良品种选择:合理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基础。
一些耐病品种具有较好的抗病性,能通过抵抗稻瘟菌的侵袭,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2. 病害监测与预警:定期对稻田进行巡视,观察水稻叶片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出现病斑、黄化等,要及时进行病害监测与预警工作,及早发现病害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将种子用草铵膏、农抗菌剂等进行浸种处理,能有效减少病原菌在种子表面的存活,减少病害的发生。
4. 环境调控:通过合理管理水稻田的灌溉、排水、施肥等因素,调节稻田的湿度和气候,创造不利于稻瘟病菌生长和传播的环境。
5. 追肥追田:在水稻生长过程中,适时追肥追田,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有利于水稻增强免疫力,减少病害的发生。
稻瘟病防治方法
稻瘟病防治方法稻瘟病是稻谷的一种常见病害,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有效地防治稻瘟病,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本文将从病害的认识、病害的发生机理、防治方法和预防措施等方面来介绍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1. 病害的认识稻瘟病是由稻瘟菌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在稻谷生长期间发生。
病害的特征是稻谷叶片出现病斑,病斑呈现黑色或褐色,边缘不规则。
严重感染时,病斑会扩展至整片叶片,导致叶片枯死,最终影响稻谷的产量和质量。
2. 病害的发生机理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气象条件、土壤环境、病原菌的侵染力和水稻的抗病性等。
气温、湿度和光照条件是稻瘟病发生的主要环境因素。
高温潮湿的气候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同时也降低了水稻的抗病性,使其更容易受到感染。
3. 防治方法(1)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是防治的首要措施。
抗病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能够有效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合理施肥:适当施用氮肥和磷肥可以增加水稻的抗病性。
氮肥能够促进水稻的生长,增加光合作用,提高免疫力。
磷肥能够促进水稻根系的发育,增强水稻对稻瘟病的抵抗力。
(3)间套作物:在稻田种植间套作物,如豆类、油菜等,可以有效地降低稻瘟病的发生。
间套作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环境,还能够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4)合理灌溉:水稻生长期间,合理控制灌溉水量,避免过度积水。
过度积水会导致土壤氧气不足,增加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
(5)药物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防治。
常用的药物包括稻谷抗瘟霉素、稻谷抗瘟霉酮和稻谷抗瘟霉酮等。
使用药物时,应注意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避免过量使用。
4.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稻瘟病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合理轮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环境,减少病原菌的存活和传播。
轮作作物应选择与稻谷病害无关的作物,如玉米、小麦等。
(2)及时清除病残体:病残体是病原菌的重要来源,及时清除病残体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作者:吴媛媛来源:《新农业》2018年第03期水稻稻瘟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之一,在环境、温度、湿度、光照适宜的情况下,病原菌开始萌发,病害会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时期发生,各个时期会呈现不同的病症。
病害的发生源于病原菌的存在,病原菌一旦有越冬场所,翌年,环境条件适宜时就会以风雨作为媒介进行大肆传播,稻瘟病就会大面积发生,造成水稻的大幅度减产。
发生特别严重时可造成绝产。
对于稻瘟病,目前防治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方针,要做到“治早、治小”,利用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防治稻瘟病。
1 水稻稻瘟病的类型1.1 苗瘟发生于3~4叶期前后,日平均气温在25~28℃和阴雨高湿,叶面长时间有水珠,此时最容易发病。
病斑通常不明显,病苗常变黄褐色而死,发病部位在潮湿条件下会长出灰绿色霉层。
1.2 叶瘟叶瘟一般于分蘖后期发生,常发病的部位在秧苗或成株叶片上,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叶瘟的发生常分为急性、慢性、白点、褐点4种类型。
急性型:气候条件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病斑暗绿色,近圆形,病斑背部密生灰绿色霉层;慢性型:在气候条件潮湿条件下易产生,病斑为梭形,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最外围有黄色晕圈,病斑两端有褐色坏死线;白点型:气候条件干燥时,侵染点周围很快形成白色圆形小斑点;褐点型:病斑为稍大的褐色斑点,病斑上不产生霉层。
1.3 节瘟多在穗颈下第二节发生,发病初期出现黑褐色小斑点,随病情加重逐渐扩展全节,使全节变黑凹陷,茎秆从此处弯曲或折断,影响水分和氧料的运输,以致穗部干枯,不能正常灌浆结实,籽粒不饱满,千粒重偏低,发病时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1.4 穗颈瘟在水稻抽穗扬花时病原菌侵染穗轴,遇到连阴雨,可引起大面积穗部枯死。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一枝梗分枝的穗颈部,在穗下第一节的穗颈上,初期为褐色小点,扩展后形成黑褐色病斑并环绕穗颈,穗颈节坏死,输送到穗子的养分通道被阻断,从而形成秕谷和白穗。
穗颈瘟一旦发生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稻瘟病发生与防治
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6-0083-01稻瘟病是水稻的重要病害,在山区和丘陵为害较重,有时流行成灾。
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达40-50%,甚至颗粒无收。
这严重地影响到农民的经济收入。
普及稻瘟病知识,推广稻瘟病防治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防病控病能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一、稻瘟病症状稻瘟病在田间表现的症状根据水稻生育期或发病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瘟、谷粒瘟等。
苗瘟:三叶期前芽和芽鞘出现水浸状斑点,病苗呈淡红褐色卷缩枯死。
叶瘟:始发生时叶上只见像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随后很快扩大形成不同类型病斑。
主要有普通型(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病斑。
其中急性型病斑呈暗绿色水浸状,正反面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多发生于流行盛期。
节瘟:最初在节上生针头大的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最后使全节变黑腐烂,干燥凹陷易折。
穗瘟:发生早时形成穗颈瘟,穗颈变褐,全穗变白。
发生迟则形成枝梗瘟、谷粒瘟。
谷粒瘟:不能正常结实而成暗灰色的秕谷或在颖壳处呈现暗灰褐色、梭形、不整形斑。
护颖发病时多呈灰褐色或黑褐色。
节、穗颈、枝梗以及谷粒的病部在湿度大时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二、稻瘟病病因水稻稻瘟病是真菌性病害,其病原为半知菌亚门的稻梨孢菌,病部灰色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带菌种子播种后引起苗瘟。
稻草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水稻发病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多次再侵染。
在气温24-28℃、相对湿度90%以上和阴雨连绵阳光不足的情况下最易发病。
偏施氮肥,长期深水灌溉或过分缺水或灌冷泉水都会加重病情发生。
三、水稻稻瘟病预测的一些方法叶瘟的预测:在分蘖盛期若稻株疯长,叶片宽大披垂,叶色浓绿,一般预示叶瘟可能流行。
水稻在四叶期至分蘖盛期以及始穗至齐穗期最易感病,应结合气象条件及时预测预报病情。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
来源:中国农联资讯网
一、病原菌种类
稻瘟病属真菌病害
二、发病时期
从分蘖期到成熟期均可发病。
三、症状
叶片、穗、颈均可感病。
病斑呈椭圆形、菱形或不规则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表面青灰色霉,天气转晴或用药防治后,病斑呈菱形或纺锤形,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为褐色,中央灰白色。
四、防治方法
1、原则
叶瘟病分蘖盛期,气候条件适合流行,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开始预防。
进入穗分化时期,采取组方用药,兼防其它病害。
2、组方
(1)用药时期
水稻分蘖盛期(7.5叶期,6月中旬)、孕穗中期(9.5叶期,7月上旬)、抽穗始期(7月下旬)分三次用药。
(2)用药配方
亩用加收米(春雷霉素,真菌细菌兼防)80-100毫升+好米多100毫升(三环唑)或咪酰胺60毫升或好力克(戊唑醇+稳定剂,刺激生长)15毫升,同时加入0.3%磷酸二氢钾90克,后两次发现纹枯病中心病
株,加入爱苗15-20毫升(苯醚甲环唑+丙环唑,防纹枯病,有调节作用)或甲托;发现穗颈瘟还要再喷一次防稻瘟病药剂。
(3)施药方法
药剂要交替进行,兑水5升弥雾机喷雾,15升人工喷雾。
防治稻瘟病的同时,可以起到兼防鞘腐病、褐变穗病、褐斑病、胡麻斑病以及纹枯病的作用。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的丰收对全球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病害的出现使得水稻的减产和亏空日益加剧,尤其是稻瘟病。
稻瘟病害是造成水稻病害流行性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之一,其引起的损失巨大,严重影响了稻作物的产量。
因此,它的发生及防治措施非常重要。
稻瘟病是由病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病原有大粒稻瘟、小粒稻瘟和黄稻瘟三种病原,它们都属于真菌类,科目为真菌,主要对水稻、玉米、小麦、油菜等作物具有传播能力,所有形态都具有威胁作物安全的能力。
稻瘟病可以通过病毒携带物,以气候变化为说明,病毒和细菌会在病害发生季节发挥影响地域,或携带病原菌的空气悬浮物转移到另一区域。
当水稻植株受到稻瘟病的侵害时,它的叶片会逐渐变褐、变干,叶片两侧的沟口也会变深,最终叶片会变成金褐色,最后叶片会掉落。
另外,稻膜也会变得有腐烂的痕迹,米粒也会因稻瘟病而变得脆弱,失去弹性。
进而,水稻植株的穗也会变硬、梗变短,有时会发芽失败。
对于稻瘟病的防治,我们首先要实行田间管理措施,加强收割管理,避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其次,可以采用化学喷药,使用杀菌剂或除草剂,可以有效地抑制稻瘟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此外,还可以运用生物防治方法,培育和放养天敌,有效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要有效控制稻瘟病,还可以采取种植抗病品种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以抵抗病虫害的侵害。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加强种子消毒处理,预防病害的发生。
同时,还应该注意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防止病虫害的蔓延。
综上所述,稻瘟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是确保水稻高产的关键,是提高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涉及到政府和农民的利害关系,需要加强政府与农民的沟通、政策的实施以及病害的科学控制。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稻瘟病又称稻热病,是水稻三大重要病害之一,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达40%-50%。
一、发病原因1.稻瘟病是由真菌的梨孢菌引起的,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稻瘟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有病稻谷和稻草上越冬,成为第二年初侵染来源。
稻草上的分生孢子主要由风传遍到禾苗上,侵染危害稻株。
在适宜的条件下,禾苗上病斑又产生分生孢子,形成再侵染,不断危害。
2.氮肥施用过多过迟,引起稻株疯长,叶质柔软披垂,易受病菌侵鲁在氮肥过量清况下,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会加重病害的发生;砂质土壤易发病;肥田过度干旱后遇降雨或灌水,易诱发稻瘟流行施用无机肥较施用有机肥发病重长期深灌的稻田和冷浸田、漏水田易诱发稻瘟。
3.水深的田块和一直未排干过的田块稻瘟病发生重,洼地比岗地重。
连续降雨使稻田水层过深,农户不舍得放水,致使水稻一直在深水中生长。
长期大水淹灌,稻苗细弱、徒长,根系发育不好,造成贪青晚熟,易得病。
4.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保持一层水膜达6-10小时的情况下,稻瘟病就易发生。
如果平均温度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稻瘟病就易流行。
多雨、多雾、多露、少光照天气易发生稻瘟病。
二、发病症状在水稻的整个生育期及稻株的各部分都可发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生产上应重点识别叶瘟。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蘖至拔节期危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元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但是在生长过程中常常会遭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害就是水稻稻瘟病。
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纹枯病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病害,也是水稻上的主要危害性病害之一,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治,将严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和产量。
本文主要针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做一详细的探讨。
一、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环境因素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和环境的湿度、温度、光照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湿度过高、温度过低及光照不足等温、湿度不适宜的环境条件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菌的侵袭。
2、土壤因素土壤中的营养物质、肥力、酸碱度等因素也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土壤过于富含氮、磷等肥料,会促进水稻生长,但也容易诱发稻瘟病菌的滋生,从而导致病害的爆发。
3、水稻品种因素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耐受力也不同,不同品种的水稻种植在不同的地区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稻瘟病危害。
4、农业管理因素农业管理措施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也是影响水稻稻瘟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包括肥料施用、灌水、插秧、间种、整地等管理措施的不当,都会使水稻易受到稻瘟病侵袭。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措施1、选育抗病品种选育、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控制稻瘟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针对不同地区的土壤环境、气候条件、水稻品种优势等,研制出相应的水稻抗病品种。
2、注意田间管理在水稻的田间管理中,要加强水肥管理和适时深翻等措施,以减少土壤中稻瘟病菌的滋生。
3、科学防治应该采用科学、综合的防治方法,包括使用化学药剂和天然植物提取物,同时结合机械清除等非化学手段,对水稻稻瘟病进行全面防治。
4、农民的日常管理农民应该加强自身的管理和卫生习惯,控制田间蚜虫、花粉传播和贮藏等途径的病害传播,并及时进行病害防治。
总之,水稻稻瘟病的防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性的过程,需要农民和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稻瘟病是由水稻稻瘟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病害,它具有广泛的发病范围和强烈的破坏力,可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常见的综合防治措施。
(一)发病期:水稻稻瘟病发病期多在水稻生长期的成熟期和收获期,其中以成熟期的发病频率和强度较高。
(二)发病条件:水稻稻瘟病往往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发生,特别是在气温在25℃以上,湿度在80%以上的环境下繁殖和扩散。
此外,水稻生长期间土壤湿度过高,通风不良,土壤酸碱度异常等均会导致稻瘟病的发生。
(三)发病特点:水稻稻瘟病的发生多以散发病势为主,极少数地区可出现大面积爆发。
发病初期,稻叶上出现黄色小点,逐渐扩展,由小点扩大为大片病斑,叶面也出现灰白色粉状菌丝。
严重的病株甚至会发生干腐的现象,导致稻穗不成熟或无法结实。
在严重的情况下,水稻产量甚至可减少30%以上。
二、综合防治措施(一)选用优良品种:选用水稻抗稻瘟病的高产品种,能显著降低病害发生率和病情程度。
此外,可以通过良种繁育,培育高产、抗病的新品种。
(二)适合施肥:适量施肥可促进水稻生长,提高其抗病能力。
但施肥也应该适度,避免过多的氮肥施用,使水稻长势过旺,更易罹患稻瘟病。
(三)土地整治:保持田间通风和排水的良好状态,保持土壤适度的湿度和pH值,以减少病原的生长和繁殖。
(四)农艺管理:合理间茬,制定合理的灌水和收割时间,促进植株早熟,减少病害发生的条件。
及时割除并销毁病株,避免病原的再次繁殖。
(五)化学治疗:如必须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农药防治,应选择环保、无毒、低毒的药剂。
注意有效成分和药剂浓度,以免对环境和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
(六)物理防治:采用覆膜和喷雾等方法控制病原的传播。
适时开展热烟熏等方法,杀灭土壤中的病原微生物,减少病原的滞留和再生。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策略阐述
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病原体稻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的病害。
该病害的症状表现
为叶片出现不规则的红褐色斑点,褪色后形成黄色环状斑,枯死后整叶干枯。
严重时,导
致稻子失收,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原因:
1. 气候因素:高温多湿是稻瘟菌繁殖的最适宜生长环境,夏季湿度过大,有利于病
菌繁殖;
2. 土壤因素:缺乏养分会使水稻达不到正常生长水平,减弱发抗病能力,也会影响
稻瘟菌的引起和发展;
3. 农业措施:长期大田连作、化肥连用、不及时深松土壤等,都会导致水稻植株生
长不佳,易生病。
防治策略:
1. 选种抗病品种:采用抗病品种,可降低水稻感染稻瘟病的几率;
2. 合理施肥管理:适量施肥,注意合理供水,增强水稻植株的免疫力;
3. 种植间作物:利用间作等措施,既可以避免长期单一作物耗损耕地养分,也可以
控制稻瘟病的流行;
4. 清除病源:发现病害及时清除,减少病菌扩散和影响;
5. 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药剂,除了能够控制病情外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污染,建议小
心使用;
6.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制剂防治,可以增加水稻植株免疫力,减少化学物质的使
用。
综上所述,防治水稻稻瘟病需要采用多种综合措施进行。
从根本上解决稻瘟病的发生,需要注意做好土壤肥力的管理,改善种植环境。
同时,定期喷药、加强病害监测和清理病源,对于控制病情也是有很大的帮助。
在处理病情过程中,还需要注意环保方面的问题,
尽量使用生物防治等绿色环保的方法,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水稻稻瘟病
水稻病害
01 植物简介
03 病原 05 防治方法
目录
02 症状 04 发病规律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世界各稻区均匀发 生。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 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近年来,广东稻瘟病年发生面积不少于50万亩,而且出现逐年增加趋势,局部大爆 发并不少见,稻瘟病可能发生在省域内的任何年头、任何季节。
病原
Phyricularia grisea (Cooke) Sacc.称灰梨孢=Pyricularia oryae Cav.称稻梨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Magnaporthe grisea 9Hebert) Barrnov.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 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大小80-160×4-6(μm),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 色淡,顶端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无色,洋梨形或棍棒形,常有1-3个隔膜,大小14-40×6-14(μm), 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立生芽管,芽管顶端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生侵入丝 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褐点型病斑:多在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产生少量孢子。
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穗颈瘟:初形成 褐色小点,发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植物简介
我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流行年份—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主要危害叶 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防治效果评估方法与标准
评估方法
采用田间调查、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对稻瘟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产量损失等进行定量评估。
评估标准
制定统一的评估标准,包括病情分级、产量损失计算等,以便对防治效果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防治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未来防治策略制定依据
稻瘟病发生规律研究
深入了解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包括病 原菌的生物学特性、传播途径、发病 条件等,为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科学依 据。
抗病品种选育
环境因素分析
分析气候、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对 稻瘟病发生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 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从源头 上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
02
稻瘟病发生规律
稻瘟病的发生条件
气候条件
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对 稻瘟病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影
响。
品种抗性
不同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差异 ,抗病性弱的品种容易感染稻瘟病 。
土壤条件
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等因 素对稻瘟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稻瘟病的传播途径
01
02
03
气流传播
稻瘟病菌通过气流传播, 从发病稻田传播到其他稻 田。
未来防治策略实施计划与步骤
加强宣传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培训,提高 他们对稻瘟病的认识和防治技 能。
实施化学防治
在关键时期进行化学防治,控 制稻瘟病的蔓延。
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根据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和环境 因素,制定全面的防治计划, 包括预防、控制和治疗措施。
推广抗病品种
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引导农民种植抗病性强的品种 。
稻瘟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科普惠农Zhlfvv生Yl SHENG稻痕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黄显艳,林成伟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农业局植保站,贵州关岭561300水稻稻瘟病是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水稻常 发重要病害之一,其中叶瘟病和穗颈瘟发生严重。
品种抗病性低、农户不懂栽种技术及适温髙湿等是 水稻稻瘟病发生的因素。
防治稻瘟病主要采取抗病 品种的选择、加强栽种管理及化学防治等措施。
1症状1.叶瘟1.1.1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近圆形暗绿 色病斑,绿豆大小,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 不适宜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1.2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片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形斑,病斑中央灰白色为崩坏部,内部 褐色为坏死部,外部黄色为中毒部,褐色坏死线贯 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常称“三部一线”湿度较大 时,叶背有灰色霉层。
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 褐色大斑。
1.2穗颈瘟发生在穗部、穗轴或枝梗处,最初形成褐色小 点,病部上下延伸成褐色病斑,形成枯白穗。
发病晚 的造成秕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2发病条件2.1环境病菌是通过空气传播,并且以分生孢子和菌丝 在稻草上越冬,第二年通过风雨传播到稻株上,侵 染寄主。
病部的分生孢子通过风雨进行再侵染。
适 温髙湿有利于发病。
菌丝生长最适温度26 ~28 ^,分生孢子生长最适温度25 ~28^。
相对湿度9%以上、光照不足,也有利于病菌的侵染。
2.2品种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关系密切,近几年品种单 一种植,引起水稻稻瘟病的病原菌为兼性小种专化 性寄生菌,不同生理小种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不 同,当一个品种大面积推广时,能够侵染该品种的 生理小种大量繁殖并不断积累病菌量,当气候条件 适宜时,即可大面积发病,导致该品种抗病性的丧 失。
不少品种在稻瘟病常发区失去抗病性。
因此,应 因地制宜种植优良髙产的抗病良种,并注意品种的 合理配搭与适期更替。
2.3栽种条件栽种过密,造成田间通风透光不良,湿度增加,有 利于病菌的侵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总结了水稻稻瘟病的症状识别、危害特点、流行条件、传播途径和防治措施,以为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症状识别;流行条件;传播途径;防治措施
稻瘟病是五华县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近年来发生面积不断扩大,感病品种逐步增加。
水稻受稻瘟病危害后一般减产10%~30%,高的可减产50%以上甚至失收[1-2]。
了解稻瘟的病症、发生流行条件及传播、防治技术,对水稻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病症种类与识别
根据危害的时期和部位,稻瘟病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
尤其以叶瘟、穗颈瘟较为严重,对水稻产量影响最大。
1.1苗瘟
发生在谷粒萌发后的鞘叶期或转青期,当叶片伸长1~2 cm时感病,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病斑,病苗变黄褐色或灰褐色而枯死。
1.2叶瘟
(1)慢性型病斑。
褐色,纺锤型。
病斑外围黄色,中层红褐色,中央灰白色,上下两端有沿叶脉发展的褐色线条。
病斑大小不一,但形状基本一致。
(2)急性型病斑。
椭圆型,水渍状,暗绿色,病斑上有浓密的灰色霉层,传染快,在环境改变时,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1.3节瘟
节瘟多数发生在抽穗前后,以离地不远位置的发生较多,有时2~3节同时发病,伸离叶鞘后的茎节部感病后,初期出现针头大的褐色小点,褐点扩大后变黑色,并常围绕节部发展,节部组织糜烂断折,植株倒伏枯死,有的节部病斑还可向节间伸延,甚至造成茎秆弯曲。
1.4穗颈瘟
又称吊颈瘟,在穗基部节上发病,病斑褐色或灰褐色,从穗颈向上下蔓延。
穗颈瘟在孕穗后期至始穗期最易感染发生,严重影响谷粒的充实,发病早时,形成白穗
或谷穗包在叶鞘内枯死。
在乳熟期发病则成半实粒。
在黄熟期发病损失则较轻。
1.5谷粒瘟
颖花在开花前最易感病,病斑大,黑褐色或灰黑色,可蔓延至整个谷粒,米粒变黑,不充实。
谷粒在后期发病,病斑呈椭圆形,褐色,米粒较充实。
2危害特点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危害,在秧苗期危害,造成缺秧死苗;在分蘖期至抽穗期危害,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造成枯萎,不长新叶或枯死;在抽穗期危害造成白穗、半白穗或造成谷穗包不抽穗;在抽穗期至黄熟期危害水稻的结实和千粒重,不能充实,米质下降等。
3流行条件
稻瘟病发生流行的程度,与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田间菌源、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3.1品种抗病性
一般杂交稻比常规稻易感病,如天优998、秋优998;米质优良、不耐肥的品种易感病,如糯稻最易感病。
而茎秆坚硬,株型集散适中,叶片大小适中,则较抗病。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发病程度也不同。
苗期以四叶期发病较重,二叶期发病较轻;本田以分蘖至拨节期发病较重,拨节以后发病较轻;穗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其组织最薄,抽穗后7 d抗病性逐渐提高。
3.2气候条件
影响稻瘟病发生流行的气候因素主要是湿度[3]。
而温度一般均适合稻瘟病的发生流行,温度超过32 ℃时,才能起到抑制作用。
地处粤东的五华,早造育秧后期和大田分蘖期间,阴雨天气较多,叶瘟常会发生,6月龙舟水正值早稻抽穗扬花,气温高,雨水充沛,经常出现闷热天气,最易引起严重的节瘟和穗颈瘟。
9月下旬至10月上旬,晚造水稻进入抽穗期,此时雨量虽少,但露水多,晨雾重,穗颈瘟和节瘟也会发生流行。
3.3栽培条件
(1)施肥。
对稻瘟病发生流行的影响极大。
氮肥施用过多过迟,使叶色浓绿,如晚造烤烟迹地,残肥量大,又增施大量氮,会促使稻瘟病严重发生,施肥不均或过肥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无机肥比有机肥施用的发病重。
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容易发病。
(2)排灌水。
长期深灌的稻田和蓄水不良的沙质田,稻株抗病力降低,容易发
病。
因此,适时排灌水有利于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3)合理密植。
抛植的密度大,造成通风透气不良,不利于水稻光合作用,而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发生稻瘟。
4传播途径
当环境条件不适合时,稻瘟病菌暂时潜伏起来;环境条件适宜时,表现出病症,并且可以重复多次,从而导致稻瘟病的大面积发生流行成灾。
稻瘟病菌在病谷、带病稻草上越冬,初次侵染来源主要是稻草。
播种带菌种子易引起苗瘟和叶瘟。
在露天稻田边缘未腐烂的带病稻草遇雨便迅速产生分生孢子,这些孢子由水源、气流传播到稻田,在条件适宜时发芽侵入稻株引起发病。
病菌在病组织上产生分生孢子,传播到其他稻株上,引起再次侵染。
在有利病苗的条件下重复侵染可以进行多次,本田由早造稻传到晚造稻,不断危害。
晚稻收割后,稻瘟病菌又在病谷和带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次侵染来源。
5防治方法
5.1选用抗病品种
在水稻品种中,不同品种抗病力差异较大,而且随着稻瘟病不同,菌群的生理小种变化、品种间的抗病力亦发生变化。
因此,选择抗病品种不能一成不变,应不断更新换代优良抗病新品种[4]。
5.2消灭初侵染源
在选择抗病组合的同时,播种前用福尔马林或强氯精进行种子处理,可消灭稻瘟病和其他病菌。
发病田禾秆不应堆置于水源和稻田埂上,也不应用作催芽时的覆盖物,在稻秆回田时,应在撒施生石灰后把禾秆犁埋入或淹没在水里沤烂。
5.3加强肥水管理
抓好肥水管理等栽培技术是防治稻瘟的重要环节。
施肥必须根据水稻品种的耐能性、土壤的种类和当时的气候情况,做到适时适量和均匀施肥。
氮、磷、钾相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方法和健身栽培,以提高水稻的抗病力。
5.4药剂防治
根据田间稻瘟病的流行情况,在分蘖期开始施药1~2次,在水稻破口期施药尤为重要,齐穗期再补施1次药,即能控制稻瘟病的危害。
用药应选用高效对口的20%三环唑1 500 g/hm2、稻瘟灵1 500 g/hm2、50%瘟克星900 g/hm2,或康稻夫,或进口富士一号等,防治效果很好。
6参考文献
[1] 张欣.水稻稻瘟病危害与防治[J].农民致富之友,2010(2):33.
[2] 张志,李桂华,辛亚丽,等.水稻稻瘟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167,169.
[3] 邓珍,郭水连.水稻稻瘟病与气候条件分析[J].宜春学院学报,2008(2):135-136.
[4] 王国筱,刘光胜.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汉中科技,2009(5):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