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
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Guidelines for design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ffectivenessevaluation index目次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 (4)1 范围 (4)2 规范性引用文件 (4)3 术语和定义 (4)4 设计原则 (4)5 设计流程 (5)6 评价指标设计 (6)7 评价指标类型设计 (6)8 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7)9 效能评价主要场景设计 (7)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设计导则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流程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类型及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
本标准适用于信息系统效能评价指标的设计。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文件没有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术语和定义。
4 设计原则4.1 目标导向4.1.1 以设定目标为参照。
以衡量设定目标与当前实现情况的差异程度为评价维度,引导实际工作向设定目标发展,实现或超越设定目标;4.1.2 以提升显著成效和避免突出问题为目标。
以发现实践中的显著成效和突出问题为评价关键点,引导实际工作提升实效,避免突出问题。
4.1.3 以改进质量、提升效能效率为目标。
以分析总结存在问题与不足的原因,为形成改进优化方式方法提供支撑为评价手段,实现效能评价核心价值。
4.2 逻辑自洽4.2.1 应覆盖表征评价目标要求,反映效能自我完备,没有矛盾。
4.2.2 同一层级的评价指标重要性应基本一致,评价内容和效能不交叉重叠、自相矛盾。
4.2.3 下一层级评价指标应为上一层级评价指标的组成部分,评价内容和效能不应超出上一层级指标对应的范围。
4.3 量化可比应实现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内容数量化、比率化,且能直观呈现和对比。
4.4 操作性强各评价指标及要点应具有可观察、可测量、可操作、可重复、可回溯的特征。
4.5 数据驱动应以尽可能多的历史、实时评价数据为基础,持续优化改进评价指标及要点。
信息系统的评价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新系统的开发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这样大的 投入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差距多大?是否会得到预期的 收益?还存在哪些问题?这是用户和项目开发组都关心的 问题。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对系统作全面考核与评价。通 过评价可以肯定系统的正确的功能和合理的指标,也可以 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便于做出改进。 系统评价的目的:检查系统的目标、功能及各项指标是否 达到了设计要求,满足程度如何?差距如何?检查系统中 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包括人、财、物,及硬件、软件资 源的利用情况。 评价的根据是系统规划中规定的新系统的各项指标。如性 能指标、经济指标、管理指标。 1.2 信息系统评价内容 对信息系统产生效益的评价是一个十分困难的工作。信息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传统的评估方法注重直接效益是因为投资的主要部分是以 有形资产,如实物、货币、土地、厂房的方式出现的。有 形资产的直接产出,可以用提高产销率、提高质量等指标 来衡量。也就是说,可以“归集为效益的货币形态”。传 统的衡量标准关注量化的指标,大多是财务的指标。与传 统的建设项目评估相比,信息系统完全不同。信息系统对 企业的整体贡献,在间接效益及价值潜力方面得以更充分 的体现。正是由于信息系统项目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导 致其评估方法要比传统建设项目复杂得多,评估的难度比 较大。信息系统价值评估的复杂性还在于,评估的对象和 评估的标准体系都在不断变化。因此,信息系统的评估需 要借鉴新的思想和方法,比如360度绩效评估、平衡记分 卡等。随着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监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信 息系统价值评估的指标将逐步量化。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1. 系统的技术效果 对信息系统技术方面的评价主要是针对系统的性能。包括 系统的可靠性、高效性、适应性、可维护性、易用性、可 移植性等。 系统的可靠性取决于系统软/硬件可靠性和数据可靠性,以 及系统的安全保密性。 系统的高效性涉及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联机响应时间、 数据处理速度、信息吞吐量等指标。 系统的适应性一方面是指系统适应运行环境的广泛性,能 适应不同的硬件接口或操作系统;另方面是系统能适应用 户需求等客观因素变化的能力,以及系统的可扩充性,体 现在性能和功能的可扩充性。 系统的可维护性要求整个系统的模块化程度要高,通过提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化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本指标体系适用于拟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企业,用量化指标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成熟度(即已具备条件)进行评价。
在信息化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这种评价,对买方和卖方都十分必要。
评价的结果将预示项目建设成功的可能性和难易程度,以便双方作出决策。
本指标体系由两部分构成:A类指标为必要条件,它评价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B类指标为充分条件,它评价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
评定计算:A类指标--各子项记分后乘以10,即为其得分。
然后将各子项得分逐级平均最后得到总评分。
例如:A2=(A21+A22+A23+A24+A25+A26|+A27+A28)/8A=(A1+A2+A3+A4)/4 倘若该项目尚无新系统,A4不计入此时 A=(A1+A2+A3)/3B类指标--各子项记分后乘以其重要度因数(权重),即为其得分。
然后将累计总得分除以可能的最高得分(各子项重要度因数总和328乘10),再乘100即为总评分。
例如:某企业B类各子项乘以其重要度因数(权重)后,所得总分为2166。
此时B类指标分值=(2166/3280)*100=66分评价方案:前提:A类指标各子项等均不低于50分。
方案1--A、B两类指标总评分之和不低于100分,则项目具有可行性。
方案2--A类指标总评分不低于60分,同时B类指标总评分不低于40分,则项目具有可行性。
倘若A类各子项虽然均不低于50分,但A类指标总评分仍低于60分,说明项目属于可行与不可行的临界状态,要设法改善A类子项得分值使项目成立,若不能改善,则该项目不可行。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1070 90 80 80 100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总评分累计总得分 / (重要度因数总和 328 × 10)*100= 65.76 分100 80 70 70 8010070 9080 8010084 9118 0 0 60 0 0 42 0 0 0 120 0 0 0 0 150 0 00 00 0 80 0 0 0 0 0 0 0 24 0 90 0 48 0 0 0 140 0 1000 0 0 480 0 0 0 0 120 0 0 0 160 0 0 0 40 0 0 60 0 0 0 48 0 0 72 0 0 0 0 00 0 0 0 48 0 0 18 0 0 0 75 0 0 0 0 32 0 0 40 0 0 32 0 0 36 0 0961601001000 215765.7621951。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1)投入指标(总成本)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
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1)宏观指标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
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信息系统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综合性能的标准或者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信息系统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并提供有据可依的数据和指标来评估它的优劣。
在评价信息系统的性能和质量时,我们可以采用一系列的评价指标来评估。
以下是常用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1.功能评价指标:a.完整性:信息系统能够支持用户需求的所有功能。
b.可靠性:信息系统能够可靠地执行功能,不会出现故障或错误。
c.灵活性:信息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用户需求和环境变化。
d.可扩展性:信息系统能够方便地进行功能扩展和升级。
2.性能评价指标:a.响应时间:用户发出请求后,信息系统响应的时间。
b.吞吐量:信息系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处理的事务数量。
c.可用性:信息系统能够保持长时间的稳定运行,避免因故障或其他问题而中断。
d.并发性:信息系统能够同时处理多个用户的请求。
e.可靠性:信息系统在执行期间不会出现错误或故障。
3.安全评价指标:a.机密性:信息系统能够保护数据和信息不被未授权的访问者获取。
b.完整性:信息系统能够保持数据和信息的完整性,不会被篡改或损坏。
c.可用性:信息系统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可用性,不会因为安全问题而中断或受到攻击。
d.身份认证:信息系统能够识别用户身份并进行验证。
4.易用性评价指标:a.用户界面:信息系统的界面是否直观、易于理解和操作。
b.用户文档:信息系统是否有清晰的用户文档和帮助信息。
c.学习成本:用户使用信息系统的学习时间和成本。
5.成本评价指标:a.投资成本:信息系统建设和维护所需的资金投入。
b.运维成本:信息系统运营和维护所需的人力、时间和物力成本。
c.效益:信息系统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业务效益。
6.可维护性评价指标:a.可读性:信息系统的代码和文档是否易于理解和维护。
b.可测试性:信息系统的功能是否易于进行测试和验证。
c.可变性:信息系统是否易于进行扩展和修改。
以上仅是一些常用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根据具体的应用和需求,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指标进行评价。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2024)
引言概述:信息系统评价是确定信息系统有效性和可用性的过程,而评价指标则是用来衡量信息系统在不同指标下的表现。
本文将会进一步讨论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着重介绍五个大点的内容,包括系统可靠性、用户满意度、性能效能、安全保密性和成本效益。
正文内容:一、系统可靠性1.故障率:评估系统在连续运行中出现故障的频率。
2.可恢复性:评估系统在出现故障时的恢复能力。
3.可用性:评估系统在需要时是否可用,评估指标可以是系统的工作时间与停机时间之比。
二、用户满意度1.界面友好性:评估系统界面是否易于使用和理解。
2.响应速度:评估系统对用户请求的响应速度。
3.功能完整性:评估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并是否提供了额外的价值。
三、性能效能1.处理能力:评估系统在处理多样化任务和数据时的能力。
2.可伸缩性:评估系统在面对不断增长的用户或数据量时的扩展性。
3.效率:评估系统在处理任务时所需的时间和资源。
四、安全保密性1.访问控制:评估系统对用户和管理员身份的认证和授权控制。
2.数据保护:评估系统在存储和传输敏感数据时的安全性。
3.恢复能力:评估系统在遭受攻击或数据丢失后的恢复能力。
五、成本效益1.投资回报率:评估系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与投资成本之间的关系。
2.维护成本:评估系统所需的维护和支持所产生的成本。
3.长期可持续性:评估系统在长期运行中的效益和可延续性。
总结:信息系统评价指标是评估信息系统性能的重要依据,本文详细介绍了五个主要方面的评价指标,包括系统可靠性、用户满意度、性能效能、安全保密性和成本效益。
了解和掌握这些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信息系统的表现,进一步提升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组织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决策依据。
引言概述: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是指对一个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系统在各个领域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于信息系统的评价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的角度对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进行详细阐述。
信息化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信息化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项目目标完成度:评估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包括进度、质量、效益等。
指标可以包括项目实施进度是否按计划完成、交付成果是否符合要求、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等。
2.成本控制:评估项目的成本控制情况,包括预算执行情况、成本效益分析等。
指标可以包括项目实际花费是否超出预算、成本效益比是否达到预期、成本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等。
3.风险管理:评估项目的风险管理情况,包括项目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等。
指标可以包括项目风险的数量、程度和后果、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等。
4.团队协作:评估项目团队的合作情况,包括团队成员的合作程度、沟通效果等。
指标可以包括团队合作的评估结果、团队成员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等。
5.利益相关方满意度:评估项目对利益相关方的满意程度,包括用户、业务部门等的满意度。
指标可以包括利益相关方的满意度调查结果、用户使用体验等。
6.项目管理绩效:评估项目管理的过程和方法是否有效,包括项目计划、组织、实施、监控等方面。
指标可以包括项目管理控制是否得当、项目管理工具和方法是否合理等。
7.项目效益评估:评估项目的效益和价值,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
指标可以包括项目实施后的收益、效果评估等。
在信息化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综合考虑项目特点和目标,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取适合的指标,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
评价过程应有系统的规划和方法,并及时总结和反馈,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项目的成功实施。
综上所述,信息化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项目目标完成度、成本控制、风险管理、团队协作、利益相关方满意度、项目管理绩效和项目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指标。
项目评价应全面、客观、有针对性地进行,以推动项目的成功实施和持续改进。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是非标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1)投入指标(总成本)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从头招聘、人员从头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严重的。
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
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1)宏观指标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
如果将其转变为详尽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ITSS《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ITSS《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ITSS《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针对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
本指标体系旨在帮助组织和企业评估信息技术服务的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改进,提高信息技术服务的整体水平。
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指标体系的五个方面,包括可用性、安全性、便捷性、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
首先,可用性是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主要评估系统的可用程度,包括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访问性。
稳定性和可靠性指系统是否能够长时间运行,能否正常处理用户请求。
可访问性指是否能够随时随地访问系统,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其次,安全性是评价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它主要评估系统的数据安全、用户身份验证和系统访问控制。
数据安全指信息数据是否得到保护,以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篡改和丢失。
用户身份验证指是否能够正确验证用户的身份以保护系统的安全。
系统访问控制指是否能够限制一些用户对系统的访问权限,以防止滥用和攻击。
第三,便捷性也是评价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它主要评估系统的界面友好程度、操作简易性和功能完备性。
界面友好程度指系统的界面设计是否符合用户习惯,是否容易上手操作。
操作简易性指用户是否能够轻松、快速地完成各种操作。
功能完备性指系统是否提供了用户需要的所有功能。
第四,可靠性是评价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它主要评估系统的数据完整性、系统可用时间和故障处理能力。
数据完整性指系统是否能够正确地存储和维护用户的数据。
系统可用时间指系统能够提供的服务时间是否符合用户的要求。
故障处理能力指系统是否能够及时修复故障,保持系统的正常运行。
最后,用户满意度是评价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重要衡量指标。
它主要通过用户的反馈和评价来确定系统是否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和期望。
用户满意度可以通过用户满意度调查、用户反馈意见和投诉处理情况等多种途径来获取。
综上所述,ITSS《信息技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是一套评价信息技术服务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可用性、安全性、便捷性、可靠性和用户满意度五个方面。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试行)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试行)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7月一、评价目的以提升公司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水平为目标,建立系统实用化评价机制,持续推动和促进系统深化应用,以评价促应用,以应用促管理,为公司生产精益化管理提供坚强支撑。
二、评价原则(一)坚持统一标准、公开透明、规范操作,在全面、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开展实用化评价工作。
(二)注重提高系统应用水平,从系统应用管理角度制定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评价系统应用情况,专业管理指标不纳入评价。
(三)突出重点,本阶段实用化评价以输电、变电、配电设备台帐完整性、准确性、及时性为核心,注重数据更新维护能力和数据质量,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四)提高评价数据的可比性,消除统一推广单位和接入单位系统不同应用平台的影响,最大限度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三、评价内容(一)评价范围1.基础设备台帐公司生产部门管理的在运输电架空线路、电缆线路、变电一次设备、配电线路类设备以及站房类设备的台帐数据,不包含资产性质为“用户”的设备。
2.生产业务数据当月发生的设备缺陷、巡视记录、检测记录、故障记录、工作计划、工作任务单、检修记录、状态评价数据、工作票、操作票、报表数据。
(二)评价指标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包括设备台帐、缺陷、运行记录、检修、状态检修辅助决策、两票、报表管理和系统性能等8 个方面共60项指标,其中44项指标为评价指标,另外16项生产运行记录数量指标只统计不评价。
各项指标按照系统自动统计和人工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总部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汇总计算。
表1: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用化评价指标(三)指标统计方式1.系统自动统计采用系统实用化评价模块功能,对系统中设备台帐的完整性、及时性,业务数据数量的合理性、及时性、关联性、流程应用情况以及生产业务完成情况,报表数据报送的及时性以及系统纵向级联情况进行自动统计。
2.人工抽查1)采用逐条检查的方式,按一定数量对系统内设备台帐数据进行检查,评价设备台帐的完整性、规范性、准确性。
信息检索系统常用的评价指标(准确率召回率F1MAPNDCG)
信息检索系统常用的评价指标(准确率召回率F1MAPNDCG)1. 准确率(Precision):准确率是衡量信息检索系统的检索结果中有多少是相关文档的指标。
准确率计算公式为:准确率=检索出的相关文档数/检索出的文档数。
准确率越高,表示系统在给定的检索结果中包含的相关文档比例越高。
2. 召回率(Recall):召回率衡量了信息检索系统是否能够找到所有相关文档的能力。
召回率计算公式为:召回率=检索出的相关文档数/相关文档的总数。
召回率越高,表示系统能够找到更多的相关文档。
3. F1分数(F1 score):F1分数综合了准确率和召回率,是二者的调和平均值。
F1分数计算公式为:F1=2*(准确率*召回率)/(准确率+召回率)。
F1分数越高,表示系统能够在保持准确率和召回率相对平衡的情况下达到更好的性能。
4. 平均准确率(Mean Average Precision平均准确率是计算检索系统在多个查询上的平均准确率的指标。
MAP考虑了排序的性能,表示系统能够按照相关性对文档进行正确的排名。
MAP计算公式为:MAP=Σ(每个查询的准确率)/查询总数。
MAP越高,表示系统在多个查询上的性能越好。
5. 归一化折损累计增益(Normalized Discounted Cumulative Gain,NDCG):NDCG是衡量信息检索系统排序性能的指标,它考虑了文档的相关性和排名位置之间的关系。
NDCG的计算公式是:NDCG=DCG/IDCG,其中DCG (折损累计增益)是根据文档相关性和排名位置的对数计算得出的累计增益,IDCG(理想情况下的折损累计增益)是通过将相关文档按照相关性降序排列计算得出的最大累计增益。
NDCG的取值范围是0到1之间,越接近1表示系统在排序性能上表现得越好。
以上是信息检索系统常用的评价指标,它们可以综合考虑系统的准确性、召回率、排序性能等多个方面,帮助评估和改进信息检索系统的性能。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需求和场景,可以选择合适的指标进行系统性能的评估。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分析评价指标(xls 1页)
企业信息化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说明 本指标体系适用于拟进行信息系统建设的企业,用量化指标对信息系统建设的成熟度(即已具备条件)进行息化建设项目开始实施前进行这种评价,对买方和卖方都十分必要。
评价的结果将预示项目建设成功的可能性和以便双方作出决策。
本指标体系由本指标体系由两部分构成:A类指标为必要条件,它评价项目成功的可能性。
B类指标为充分条件,它评价项目实施的难易程度。
评定计算:A类指标--各子项记分后乘以10,即为其得分。
然后将各子项得分逐级平均最后得到总评分。
例如:A2=(A21+A22+A23+A24+A25+A26|+A27+A28)/8A=(A1+A2+A3+A4 )/4 倘若该项目尚无新系统,A4不计入此时 A=(A1+A2+A3)/3B类指标--各子项记分后乘以其重要度因数(权重),即为其得分。
然后将累计总得分除以可能的最高得分(各子项重要度因数总和328乘10),再乘100即为总评分。
例如:某企业B类各子项乘以其重要度因数(权重)后,所得总分为2166。
此时B类指标分值=(2166/3280)*100=66分评价方案:前提:A类指标各子项等均不低于50分。
方案1--A、B两类指标总评分之和不低于100分,则项目具有可行性。
方案2--A类指标总评分不低于60分,同时B 类指标总评分不低于40分,则项目具有可行性。
倘若A类各子项虽然均不低于50分,但A类指标总评分仍低于60分,说明项目属于可行与不可行的临界状态,要设法改善A 类子项得分值使项目成立,若不能改善,则该项目不可行。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81070 90 80 80 100企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100 80 70 7080100 70 9080 80100 849118 0 0 60 0 0 42 0 0 0 1200 0 0 0 150 0 00 0 00 0 0 80 0 0 0 0 00 0 24 0 90 0 48 0 0 0 140 0100 0 0 0 48 0 0 00 0120 0 0 0 160 0 0 040 0 0 60 0 0 0 48 0 072 0 0 0 0 0 0 00 48 0 0 18 0 0 0 75 0 0 00 32 0 0 40 0 0 32 0 0 36 0 0 00 0 0 96 01601001002157 65.7621951。
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
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是用于评价城市信息化水平的一组指标体系。
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旨在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估城市信息化水平,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下面将对城市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础设施建设指标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基础,包括通信、网络、数据中心、电子政务平台等一系列设施。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电信网络覆盖率、宽带接入速度、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电子政务平台的覆盖面等。
1.电信网络覆盖率:衡量城市电信网络的普及程度,可以采用人口覆盖率和地理覆盖率两个指标。
3.数据中心数量和规模:评估城市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情况,包括数据中心数量、机架容量、供电和供冷能力等。
4.电子政务平台的覆盖面:考察城市电子政务平台的应用程度和覆盖范围,包括行政服务、公共资源交易等方面。
二、信息资源管理指标信息资源管理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包括信息资源的收集、整合、存储、共享和开放利用等环节。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信息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开放程度等。
1.信息资源的数量:评估城市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包括政府数据、企事业单位数据、社会组织数据等。
2.信息资源的质量:考察城市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实用性,包括数据的时效性、可靠性等。
3.信息资源的开放程度:评估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放程度,包括开放数据平台的建设、数据开放政策等。
三、信息化应用水平指标信息化应用是城市信息化的关键,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的应用系统。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行业应用覆盖率、应用成效和推广应用情况等。
1.行业应用覆盖率:考察不同行业的信息化应用覆盖情况,包括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行业。
2.应用成效:评估信息化应用的成效和效益,包括提升效率、优化服务、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指标。
3.推广应用情况:考察信息化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推广情况,包括应用系统的数量、使用率等。
四、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指标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是城市信息化的保证,涉及人才培养机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的评价指标信息系统评价指标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性能优劣的参数或指标。
它能够帮助用户更好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信息系统的质量和价值。
下面是几个常用的信息系统评价指标。
1.用户满意度:用户满意度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调查问卷、用户反馈等方式,收集用户对系统的满意度和意见,从而评估系统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高用户满意度通常表示系统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易于使用。
2.功能完整性:功能完整性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功能是否齐全的指标。
一个好的信息系统应当具备所需的全部功能,并且能够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
评估功能完整性时,可以检查系统是否具备基本功能、是否支持用户定制功能等。
3.可用性:可用性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可被用户有效使用的程度。
一个高可用性的系统应当具备良好的界面设计、易于操作和学习的特点。
通过评估系统的响应时间、错误率、易用性等因素,可以评估系统的可用性。
4.性能:性能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处理能力的指标。
它包括系统的响应时间、吞吐量、并发处理能力等。
高性能的系统能够快速响应用户请求,处理大量数据,并支持多个用户同时使用。
5.可靠性:可靠性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稳定性和容错性的指标。
它包括系统的可靠性、可恢复性、容错性等。
评估可靠性时,可以考虑系统的故障率、备份与恢复机制、错误处理能力等。
6.安全性:安全性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保护用户数据和信息安全能力的指标。
评估安全性时,可以考虑系统的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数据加密等。
一个安全性较高的系统能够有效保护用户的权益和隐私。
7.成本效益:成本效益是衡量一个信息系统收益与投入比例的指标。
通过评估系统的投入成本和收益,可以评估系统的经济性和价值。
一个高成本效益的系统应当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能够减少用户的费用和资源开销。
除了上述指标外,还有一些行业特定的评价指标,如医疗信息系统的医疗安全性、教育信息系统的学习效果等。
总而言之,信息系统评价指标旨在帮助用户全面了解和评价一个信息系统的质量和价值。
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高可用性评价指标研究
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高可用性评价指标研究摘要:IT系统是现代各公司经营管理的基础平台,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很关键,其关系到企业各项生产业务的正常运行。
随着IT系统的规模和复杂程度不断增加,安全连续运行能力成为了各大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结合生产实际中的常见风险和架构风险,展开IT系统的业务连续性高可用指标的研究。
关键词:业务连续性;常见风险分析;信息系统高可用性评价指标1.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石油、化工、金融、电力、国防等不同领域的信息化程度高速都经历了高随的发展。
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架构复杂,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安全缺陷。
例如系统的硬件单点/多点故障、网络切换故障/延迟、生产管理宕机/流程缺陷等。
本文提炼出企业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的高可用性评价指标。
企业使用这些指标对现有IT系统的情况进行对标,检查系统是否存在业务连续性方面的隐患,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的高可用性。
2.常见风险介绍信息系统风险点深度分析是一个重点考虑的因素,涉及IT系统设计过程中各个方面。
只有及时准确地识别出风险,才能通过有针对的在系统的各个建设和运维环节来防范类似风险。
本文将讨论对信息系统有较大影响的营运风险和突发事件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1)自然环境涉及风险(2)物理环境涉及风险(3)人员各因素风险(4)IT系统计划内检修风险。
这四小类风险在系统运行和生产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相关影响,可以将这些归结为两大类: 一类是灾难,另一类是故障。
其区别在于,灾难会导致系统的停运,而故障会影响系统的正常运行。
所以保证信息系统的业务连续性, 就要求IT系统有应对这两类风险自动调整和快速反应的能力[2]。
表1. IT系统风险示意表障3.架构风险分析对信息系统基础环境进行分类分析,总结提炼出高可用性指标。
1.用户终端硬件故障、操作系统故障、病毒攻击等风险是现阶段用户终端的主要问题[1]。
目前应对上述风险,常用的技术是将用户终端的数据异地进行存储, 发生灾难时通过异地存储的数据对本地丢失的数据进行恢复[4]。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项目采购评估指标
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项目采购评估指标在当前数字化时代,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的实施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项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项目采购时的细致评估。
本文将介绍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中的项目采购评估指标,以帮助企业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合作伙伴。
一、供应商信誉度供应商的信誉度是评估其综合实力和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
企业在进行项目采购时,应该考虑供应商的市场声誉、历史业绩、客户满意度等信息来判断其信誉度。
此外,还可以通过参考行业评级、专业认证等来进一步确认供应商的可靠性。
二、项目实施能力项目实施能力是评价供应商是否具备完成项目的关键指标。
企业在评估供应商时,应该考察其是否具备相关技术和经验、项目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等。
此外,通过参考供应商的项目案例和客户反馈,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其实施能力。
三、合作模式匹配度项目采购时,企业应该考虑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模式是否匹配。
合作模式的匹配度包括合作文化、沟通方式、合同条款等方面的考虑。
只有当企业与供应商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合作方式,才能更好地协同工作,确保项目成功实施。
四、项目成本控制能力项目的成本控制对于企业的财务健康和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项目采购过程中,企业应该评估供应商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项目成本估算准确性、项目成本控制手段、成本风险管理等。
只有合理控制项目成本,才能保证项目的盈利能力。
五、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中,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是项目成功运营的保障。
企业在评估供应商时,应该考察其技术支持团队的实力和响应速度,以及对故障解决和紧急情况处理的能力。
此外,供应商是否提供培训和知识分享等额外服务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综上所述,信息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的项目采购评估指标包括供应商信誉度、项目实施能力、合作模式匹配度、项目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
企业在进行项目采购时,应该综合考虑以上指标,选择最适合自身需求的合作伙伴,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成功运营。
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
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信息系统是现代组织运作的关键组成部分,然而,随着其重要性的增加,信息系统的风险也在不断增长因此,对信息系统进行风险评价是确保组织安全的重要步骤本文章将介绍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的指标1. 简介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过程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2. 动态风险评价指标2.1 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信息安全防护能力是评估信息系统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安全策略和标准:组织是否有明确的信息安全策略和标准,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安全技术和工具:组织是否采用了适当的信息安全技术和工具,以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攻击•安全培训和意识:组织是否对员工进行了信息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2.2 威胁识别和响应能力威胁识别和响应能力是评估信息系统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威胁监测:组织是否能够及时监测到潜在的威胁•威胁分析和评估:组织是否能够对威胁进行准确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威胁响应和恢复:组织是否能够及时响应威胁,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恢复2.3 信息和数据管理信息和数据管理是评估信息系统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数据分类和保护:组织是否对数据进行了分类和保护,确保敏感数据得到适当的保护•数据备份和恢复:组织是否定期进行数据备份,并能够及时恢复数据•数据访问控制:组织是否实施了适当的数据访问控制,以防止未授权访问2.4 业务连续性管理业务连续性管理是评估信息系统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业务影响分析:组织是否进行了业务影响分析,以确定业务中断对组织的影响•应急响应计划:组织是否制定了应急响应计划,以应对可能的业务中断•业务恢复和重建:组织是否能够及时恢复和重建业务运作3. 结论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是确保组织信息安全的重要步骤通过评估和分析潜在风险,组织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以上介绍的动态风险评价指标为组织进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帮助组织识别和应对潜在风险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系统在企业的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随着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和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信息系统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加因此,对信息系统进行动态风险评价,以便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的各个指标1. 背景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是指在信息系统运行过程中,对其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持续的监测、识别、评估和控制的过程通过实施动态风险评价,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信息安全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平稳运行2. 动态风险评价指标2.1 信息系统的脆弱性信息系统的脆弱性是指系统在设计、实现或管理上存在的缺陷,可能导致系统被攻击或破坏以下几个方面是评估信息系统脆弱性的关键指标:•系统漏洞:评估系统是否存在已知的漏洞,以及这些漏洞是否得到了及时修复•配置管理:评估系统的配置是否得当,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权限管理•安全策略的遵守:评估系统是否严格执行了安全策略,以及是否存在安全策略被绕过的风险2.2 网络攻击的威胁网络攻击的威胁是指黑客或其他恶意攻击者利用信息系统漏洞对系统进行攻击的可能性以下几个方面是评估网络攻击威胁的关键指标:•攻击手段:评估攻击者可能采用的攻击手段,以及这些手段是否针对了系统的薄弱环节•攻击频率:评估系统在一定时间内遭受攻击的频率,以及攻击的严重程度•安全防护效果:评估现有安全防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是否能够抵御已知和潜在的攻击2.3 信息系统的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的变更管理是指对信息系统进行修改、升级或维护的过程以下几个方面是评估信息系统变更管理的关键指标:•变更请求的合理性:评估变更请求是否符合实际需求,以及是否存在因频繁变更导致的系统不稳定•变更实施的安全性:评估变更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风险,以及是否对系统造成了不利影响•变更记录和审计:评估变更过程是否有详细的记录和审计,以便追踪和分析潜在的安全问题2.4 业务恢复能力业务恢复能力是指在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或遭受攻击时,企业能够迅速恢复正常业务的能力以下几个方面是评估业务恢复能力的关键指标:•业务影响分析:评估业务中断对企业的具体影响,以便确定恢复业务的优先级和所需资源•应急预案:评估企业是否制定了应急预案,以及这些预案是否涵盖了各种可能的风险场景•业务恢复实践:评估企业是否定期进行业务恢复演练,以及恢复过程是否高效、顺利3. 结论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是确保企业信息安全的关键环节通过识别和评估潜在风险,企业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信息系统的风险水平,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以上介绍的动态风险评价指标为企业进行信息系统风险评价提供了一个全面的参考框架,有助于企业建立健全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应用场合信息安全审计在进行信息安全审计时,可以使用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来评估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通过评估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网络攻击威胁、变更管理和业务恢复能力等方面,审计团队可以全面了解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并提出改进建议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可以应用于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定期进行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企业可以及时发现和应对新的风险威胁,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结果可以帮助企业制定或调整风险管理策略和措施,降低信息系统风险对企业的潜在影响业务连续性规划在制定业务连续性规划时,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可以帮助企业识别和评估业务中断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业务恢复措施通过评估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网络攻击威胁、变更管理和业务恢复能力等方面,企业可以确定关键业务和关键信息系统的恢复优先级,确保在发生业务中断时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作安全合规性检查在进行安全合规性检查时,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可以帮助检查团队评估信息系统的合规性通过评估信息系统的脆弱性、网络攻击威胁、变更管理和业务恢复能力等方面,检查团队可以确定信息系统是否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法规要求,并提出合规性改进建议注意事项数据保护和隐私在进行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时,需要注意保护数据和隐私评估过程中可能会涉及到敏感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分析和存储,因此需要确保这些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泄露评价指标的选择和应用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指标众多,需要根据具体的评价目的和场景选择合适的指标同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应用,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在评估信息系统动态风险时,可能会发现一些风险漏洞和不足之处针对这些风险,需要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并确保这些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同时,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和评估,以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人员培训和意识提升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的成功离不开员工的支持和参与因此,需要对员工进行相关的培训和意识提升,确保他们了解信息系统风险评价的重要性,并能够积极参与到风险评价过程中持续改进信息系统动态风险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和更新随着信息系统的变化和新的安全威胁的出现,需要不断调整和更新评价指标,以确保信息系统风险评价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同时,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和改进建议,持续改进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水平。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已经成为了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存在差异。
为了更好地评估企业的信息系统建设水平,本文将探讨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评价指标应全面覆盖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硬件、软件、人员、流程等。
2、重要性:评价指标应对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反映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能力。
3、可操作性:评价指标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在实际评估中得到有效应用。
4、动态性:评价指标应随着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以上原则,本文构建了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战略规划与组织管理是确保企业信息系统建设成功的基础。
在战略规划方面,应考虑企业信息系统的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实施计划,明确各阶段的任务和目标。
在组织管理方面,应建立专业的信息化团队,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作方式,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是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稳定运行的关键。
在硬件方面,应考虑服务器的配置、网络带宽、数据存储等方面的需求;在软件方面,应考虑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方面的选择;在维护方面,应建立完善的系统维护机制,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3、应用系统开发与优化应用系统开发与优化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核心。
在开发方面,应考虑业务需求、系统设计、编程语言等方面的因素;在优化方面,应系统的性能、用户体验、业务流程等方面的优化。
同时,应建立完善的需求变更应对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4、人员培训与信息安全管理人员培训与信息安全管理是企业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人员培训方面,应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在信息安全方面,应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风险防范机制,保障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系统评价
16
(四)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1.直接经济效果 直接经济效果是可以计量的,它取决于应用计算机管理后,由于 合理地利用现有设备能力、原材料、能量,使产品产量或提供的服务 增长;由于劳动率提高,物资储备减少,产品或服务质量提高,非生 产费用降低,使生产或服务的成本降低等。 直接经济效果主要通过以下三项经济指标来表示: ( 1) 年收益增长额(P)。计算公式如下: P= [(A2-A1)/A1]*P1+[(C1-C2)/1000]*A2 式中:A1、A2:应用计算机前、后年产品销售总额(千元); P1: 应用计算机前产品销售的收益总额(千元); C1、C2:应用计算机前、后每千元商品产品的成本费(元)。
14
确 定 评 价 目 标
选 择 决 策 单 元
建立 输入 输出 指标 体系
选 择 D E A 模 型
进 行 D E A
满 意
Y
输 出 综 合 评 价
N
调整输入输出
图8.2 DEA方法的应用分析
15
(四)经济效果评价方法
经济效果两方建立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目的在 于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提高管理工作效率 和经营决策水平,减少管理中的失误,使生产 经营活动达到最佳经济效益。评价其应用的经 济效果,可以从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面来分析。
Wj Wi , j* Ei / Ei
i 1 i 1
p
p
j=1,2,...20
(1)
其中: Wj: 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值); Wi,j:第i个专家对第j个指标的权重打分值; Ei: 第j个专家的权重; P: 专家数
7
(1) 求第j个指标的权值(加权平均值)Wj (2) 求第j个指标的评分值(加权平均值)Xj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评价的关键是要定出评定质量的指标以及评定优劣标准。
由于管理信息系统的评估指标(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不仅数量多、比较复杂,而且随着信息系统的发展,指标也在变化,因此建立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务之急。
有一个客观的、科学的价值评估模型,我们才能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
借助于运筹学和系统工程领域的层次分析法(AHP),对多指标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估,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
层次分析法是美国运筹学家沙旦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的信息系统价值评估模型,在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中包括:定量指标,即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定性指标,即宏观和微观指标。
1.定量指标
分析定量指标可以按传统的模式,广义的信息系统的投资回报可以简单写成:
ROI=(成本降低十收入增长)/总成本
(1)投入指标(总成本)
1)系统分析设计费用和实施费用,包括硬件、软件和人员消耗费用等。
2)人力成本,包括人员重新招聘、人员重新部署和人员培训的费用。
3)流程成本,这也是很重要的。
因为部署信息系统的企业需要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
4)系统运行成本,诸如集成和测试费用、运行费用、管理费用、数据分析成本、数据转换成本等。
5)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持续改进费用。
6)机会成本。
例如,企业由于选用其中某一家厂商的管理软件系统,而放弃了其他厂商所能够带来的机会效益,就是一种典型的机会成本。
(2)产出指标
产出指标主要包括收入增加和成本降低。
2.定性指标
(1)宏观指标
1)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是否提高了。
如果将其转变为具体的经济指标,可以分为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全员劳动生产率、计划执行准确率、设备利用率、市场信息准确率、客户满意率、交货准时率、产品优质率等。
2)管理模式、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是否有所创新。
(2)微观指标
1)信息系统的应用广度和深度,包括系统的用户数量、用户的职位、系统信息数量、业务信息数量等。
2)信息系统对资源的开发率和利用率。
如果把OA信息系统比作人体骨骼的话,信息资源就是肌肉和血液。
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
这可以从挖潜能力以及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进行评估。
3)企业的业务流程、工作流程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
4)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
人力资源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的参与者,即信息化的主体。
在这里,人力资源包括信息技术人员和企业的其他员工。
对于前者的评价,主要考察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软件设计开发能力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而对后者,由于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
5)是否改善员工工作满意度。
6)企业不同部分之间是否拥有统一的基础数据环境,以及能否实现协同工作流。
7)系统数据是否能够确保完整,以及能否确保质量。
8)企业各级人员对信息系统所体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接受,包括企业文化是否发生变化,销售、市场、服务人员的工作方式是否发生变化,绩效考核方法是否发生变化等。
9)是否减少人工信息处理的工作量,从而节约人工费用和办公开支。
10)是否加快信息收集、传递、处理速度,提高企业的反应速度。
11)是否改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信息安全的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行各业相继建立了不同类型的信息系统,如各类具有信息采集、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等功能的子系统和分系统。
但同时,利用相应的信息系统,既可以窃取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又可以扰乱信息系统中的信息内容。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安全问题也逐步演变为严重限制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因此,对于企业信息化安全的评价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3)系统实施后是否拥有后续的持续改进和升级服务。
信息系统的评价与IT审计和企业信息化密切相关,它们有着共同的目的和一致的目标。
因此,信息系统评价指标可借鉴国内外相关的规范和条例。
当前已经出台的指标体系包括《IT 审计规范》和《企业信息化评估指标》。
IT审计是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指导规范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认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
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保证信息化过程的每个环节经常处在可控之中。
按照科学的、符合实际的决策原则,一项信息系统要经历规划阶段、实施阶段以及运行维护阶段的审计。
审计不仅是项目完成时验收的需要,而且在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更为重要,因为任何一项信息系统不可能在规划和实施阶段就十全十美,又一成不变。
这就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审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和业务需求。
管理信息系统(HIS)的功能结构有哪些?
1.市场销售子系统。
它包含销售和推销以及售后服务的全部活动,事务处理主要是销售订单、广告推销等的处理。
在运行控制方面,包括雇用和培训销售人员,销售或推销的日常调度,以及按区域、产品、顾客的销售量定期分析等。
在管理控制方面,涉及到总的成果与市场计划的比较,它所用的信息有顾客、竞争者、竞争产品和销售力量要求等。
在战略计划方面包含新市场的开拓和新市场的战略,它使用的信息要用到客户分析、竞争者分析、客户调查等信息,以及收入预测、产品预测、技术预测等信息。
2.生产管理子系统。
功能包括产品的设计、生产设备计划、生产设备的调度和运行、生产人员的雇用与训练、质量控制和检查等。
生产管理子
系统中,典型的事务处理是生产指令、装配单、成品单、废品单和工时单等的处理。
作业控制要求,将实际进度和计划比较,找出薄弱环节。
管理控制方面包括进行总调度,单位成本和单位工时消耗的计划比较。
战略计划要考虑加工方法和自动化的方法。
3.物资供应子系统。
它包括采购、收货、库存管理和发放等管理活动。
事务处
理主要包括库存水平报告、库存缺货报告、库存积压报告等。
管理控制包括计划库存与实际库存水平的比较、采购成本、库存缺货分析、库存周转率分析等。
战略计划包括新的物资供应战略,对供应商的新政策以及“自制与外购”的比较分析,新技术信息、分配方案等。
4.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
包括人员的雇用、培训、考核、工资和解聘等。
事务处理主要产生有关雇用需求,工作岗位责任,培训计划,职员基本情况,工资变化,工作小时和终止聘
用的文件及说明。
作业控制要完成聘用、培训、终止聘用、工资调整和发放津贴等。
管理控制主要包括进行实际情况与计划比较,产生各种报告和分析结果,说明雇工职员数量、招聘费用、技术构成、培训费用、支付工资和工资率的分配和计划要求符合的情况。
战略计划包括雇用战略和方案评价、职工培训方式、就业制度、地区工资率的变化及聘用留用人员的分析等。
5.财务会计子系统。
财务和会计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
财务的职责是在尽可能低的成本下,保证企业的资金运转。
会计的主要工作则是进行财务数据分类、汇总,编制财务报表,制定预算和成本数据的分类和分析。
与财务会计有关的事务处理包括处理赊账申请、销售单据、支票、收款凭证、付款凭证、日记账、分类账等。
财会的作业控制需要每日差错报告和例外报告,处理延迟记录及未处理的业务报告等。
财会的
管理控制包括预算和成本数据的比较分析。
财会的战略计划关心的是,财务的长远计划,减少税收影响的长期税务会计政策以及成本会计和预算系统的计划等。
6.信息管理子系统。
该系统的作用是保证其他功能有必要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服务。
事务处理有工作请求、收集数据、校正或变更数据和程序的请求、软硬件情况的报告以及规划和设计建议等。
作业控制包括日常任务调度,统计差错率和设备故障信息等。
管理控制包括计划和实际的比较,如设备费用、程序员情况、项目的进度和计划的比较等。
战略计划包括整个信息系统计划、硬件和软件的总体结构、功能组织是分散还是集中等。
7.高层管理子系统。
高层管理子系统为组织高层领导服务。
该系统的事务处理活动主要是信息查询、决策咨询、处理文件、向组织其他部门发送指令等。
作业控制内容包括会议安排计划、控制
文件、联系记录等。
管理控制要求各功能子系统执行计划的当前综合报告情况。
战略计划要求广泛的综合的外部信息和内部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