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探讨

合集下载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

确诊 为糖 尿病并存在 不 同程度 的高脂血症 、 高血 压 以及 有吸烟 病史的 患者入 院后根 据 Hb c 随机分 为两 Al 值 组 ( ) 强化 治疗组 ) 强化 降糖治 疗+ 1( : 非严格 的控 制其他 危险 因子组 ;2 ( ( ) 综合 治疗组 ) 常规 的降糖治 疗+ : 严
糖 尿病 是 冠 心病 的等危 症 . 而很 多 糖 尿 患者 都
合并 多个 高危 心 血 管病 致 病 因 子 , 年 来关 于糖 尿 近 病 强化 降 糖 治疗 作 用尤 其 受 到 了关 注 , 是其 合 并 但 大 血管 病 变 甚至 导 致其 死 亡 的 因 素是 多 方 面 的 , 在 针对 患 者 多个 心 血 管高 危 因子 的综 合 治 疗 , 比单 纯 的 强化 降糖 治疗 使糖 化 血 红 蛋 白( b l) 降 到某 H Ac 下

c rnch at alr J .E rJH atF i 20 8 4 :5 — ho i er fi e[ ] u er al 0 6, ( )3 5 u ,
3 0. 6
i ha a uept ns[ ] H at h tm,2 0 , ( ) 5 — 9 n erfi r ai t J . er R yh t l e 0 8 5 1 :2 5 . [ 1 h n H J AiZ A, K j 1 ]C u , l oi Y, e 1 A ei inl g ma ta. p l s ai n g n
格 的控 制 其 他 危 险 因子 组 。 结 果 : 化 治 疗 组 治 疗 出院 后 1个 月 测 H A c60 ~65 , 却 出现 了 6例 因 强 b 1 .% .% 但
心 绞痛入 院和 1 死亡 . 例 综合治疗组 出院时 Hb c .% ~78 只有 l 出现心 绞痛而入 院。结论 : Al 0 7 .%, 例 进行 多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大血管并发症论文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大血管并发症论文

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与大血管并发症【中图分类号】r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19-02糖化血红蛋白是血红蛋白与葡萄糖持续、缓慢且不可逆地进行非酶促蛋白糖化反应的产物,生成量与反应物的浓度成正比,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对较高。

红细胞的寿命一般为120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的是在检测前 120 d 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目前公认的评估长期血糖的“金标准”。

同时可进行糖尿病筛查、血糖控制及疗效评估。

李雯妮[1]等的研究,糖化血红蛋白与7个时点(三餐前、后及夜间10点)的血糖水平以及24小时平均血糖有很好的相关性,可反映日内整体血糖水平,但不能反映血糖漂移水平的幅度和频率。

schmitz[2]和 monnier等[3]研究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和与空腹、餐后血糖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其波动无相关性,糖化血红蛋白是餐后高血糖的标志,但餐后血糖的漂移变化对糖化血红蛋白的贡献很小。

目前认为糖化血红蛋白在7.3-8.4%之间时,空腹、餐后血糖对之影响相当,值越大特别是大于10%以上,则与空腹血糖相关性大,值越小则与餐后血糖相关。

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容易合并心脑血血管等大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至大血管病变的机制:(1)内皮功能障碍:内皮细胞可分泌多种活性物质以保持血管壁的正常功能,其中以内皮源性血管舒张因子即一氧化氮(no)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最主要。

高血糖可诱导大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凋亡,引发功能及结构损害,有研究[4]认为内皮细胞凋亡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始发事。

另有研究[5]认为胰岛素是介导血管舒张的主要刺激物,且抑制内皮细胞凋亡和炎症黏附分子的表达,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胰岛素功能是正常的,胰岛素水平较正常人群升高明显,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不能正常发挥上述功能。

胰岛素抵抗的背景下,高胰岛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升高等等都与血管功能障碍有关。

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发布时间:2022-03-04T02:07:59.242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2年1期作者:郭雅彬[导读]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郭雅彬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人民医院山西临汾 041000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研究的进展。

方法:选取老年T2DM患者(年龄≥60岁)120例,参照标准的心血管反射试验(CART)分为CAN组和非CAN组,并将RDW分为RDW增高组和RDW正常组。

比较各组之间临床资料的差异。

结果:120例患者中CAN检出率为46.67%(56/120)。

与非CAN组比较,CAN组年龄偏大、病程偏长、高血压比例、甘油三酯(TG)、C反应蛋白(CRP)水平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AN组RDW[(14.40±1.56)%]水平显著高于非CAN组[(12.29±1.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RDW与ValsalvaR-R比值、深呼吸心率差值、(立-卧)心率差值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卧-立)舒张压差、(卧-立)收缩压差呈正相关(均P<0.05)。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RDW水平增高是老年T2DM患者发生CAN的高危因素(P<0.05)。

结论:老年T2DM患者CAN检出率较高,且RDW水平增高与CAN发生关系密切,可能是CAN发生的高危预测因子,临床应当加强RDW的检测,以评估CAN发生风险。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经病变;心肌梗死引言糖尿病合并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DCAN)是一种易被忽视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尚未被广大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DCAN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可能是多种因素参与的,尚未完全了解。

临床表现有安静性心动过速,直立性虚脱(体位性低血压)和隐性心肌缺血等。

诊断是通过多项自主功能测试来评估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功能,其中心血管反射实验(CRT)是诊断DCAN的金标准。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摘要】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且危害巨大。

本文通过分析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探讨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

药物治疗方面,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药物治疗效果分析显示了一定的疗效,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和效果。

论文总结了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综合治疗策略,强调了临床治疗效果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策略,以提高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心血管病、临床治疗、发病机制、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运动疗法、综合治疗策略、效果分析、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结论、未来研究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引起的并发症严重。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是糖尿病患者面临的主要健康威胁之一。

据统计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比非糖尿病患者高出2~4倍。

心血管病不仅会加重糖尿病患者的病情,还会增加死亡风险,给病患及其家庭带来严重的身心负担。

在临床实践中,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治疗一直备受关注。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劣,效果也不尽相同。

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引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通过对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评估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患者常常伴有心血管并发症,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本研究旨在总结不同治疗方法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纵览多项研究,解析强化降糖之争

纵览多项研究,解析强化降糖之争

纵览多项研究,解析强化降糖之争作者:王宏才来源:《糖尿病新世界》2009年第02期就糖尿病临床研究而言,2008年可以称为“强化降糖”年。

在这一年中,探讨强化降糖对2型糖尿病患者远期转归影响的几项大规模研究结果陆续发布。

年初控制糖尿病心血管危险行动研究(ACCORD研究)降糖分支因强化组死亡率增加而中止。

就此研究结果,某些传媒开始大做文章,一味质疑“强化降糖”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合理性,甚至宣称血糖达标与否对寿命没有直接关联,这种不负责任的说法,曾一时引起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恐惧与不安。

然而,6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年会上公布的强化血糖控制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转归研究(ADVANCE研究)和退伍军人糖尿病研究(VADT研究)并未显示强化降糖增加死亡风险,ADVANCE研究还证实强化降糖组患者有显著血管获益。

到9月的欧洲糖尿病研究学会(EASD)年会上,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后续10年随访结果则显示,强化组患者不论微血管事件还是心肌梗死、全因死亡发生危险均显著降低。

同为强化降糖研究,其研究结果的差异性为何如此之大?差异点:不同治疗药物,治疗理念和治疗时间导致研究结果的差异。

ADVANCE、ACCORD和VADT研究都纳入病程较长的高危2型糖尿病患者,但它们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式上不同。

ACCORD研究可采用任何治疗方式,唯一目的是快速降糖达标,VADT研究对治疗方式也无特殊规定,但降糖目标值高于ACCORD研究,只有ADVANCE研究明确规定使用以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缓释片)为基础的强化治疗策略缓慢平稳降糖达标。

再看研究结果,ACCORD研究显示强化降糖组死亡风险增加,VADT研究虽未显示死亡增加,但也未见强化降糖有明显血管益处,AD-VANCE研究则观察到强化降糖显著改善复合血管终点,尤其是显著降低微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重点提示:选择合理的药物和保证治疗的安全性成为了人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母义明-冠心病患者降糖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母义明-冠心病患者降糖治疗的困惑与思考

R
常规降糖组n= 3050 降血糖控制在≤10mmol/L 3012例纳入统计分析
主要终点事件:随机分组后90天全因死亡 并进行糖尿病、创伤、手术、脓毒血症等亚组分 析
N Engl J Med 2009;360:1283-97.
强化降糖增加重症患者死亡风险
亚组分析 手术
1.0
P值 0.1 0
是 否 糖尿病
事件数 传统治疗 121 155 187 205 212 222
1999
2001
2003
2005
2007
1.0 0.8 0.6 0.4
1997
213 489
磺脲类-胰岛素 225
277
338
378
406
426
事件数 传统治疗 磺脲类-胰岛素
1999
267 610
2001
330 737
2003
400 868
≥300 290 -<300 280 -<290 270 -< 280 260 -< 270 250 -<260 240 -<250 230 -<240 220 -<230 210 -<220 200 -<210 190 -<200 180 -<190 170 -<180 160 -<170 150 -<160 140 -<150 130 -<140 120-<130 110-<120
1970
1998
1970
1990
2000
2005
2010
困惑:血糖干预如何才能达到心血管终点?
研究 名称
ACCOR D (n=1 0,251)

ACCORD研究结果不可曲解

ACCORD研究结果不可曲解

相关。2 型糖尿病的晚期微血管并发症, 如肾功能衰竭 、增生性糖尿病视 网膜病
变 或 引 起 视力 缺 失 的黄 斑 水肿 ,不仅 严 重影 响 了患者 的生 活质 量 , 导致 总 体生 存 率 降低 ,而 且 大大 增 加 了患 者 的 并发 症 治 疗 费用 ,因此 ,临 床上 亟 需 一种 不 会 造 成 严 重 低 血 糖 反 应 的 新 型 降糖 策
该研究时间太短、降糖强度太弱以至于 未能观察到强化 降糖对晚期微血管终点
的 保护 作 用 。而 与 AC R 研 究微 血 管 终 C OD 点相 同 的U PS 究对 受试 者观 察 了大 约 K D研 l年 ,强化 降糖 才显 示 出了对 于 同样 的 O 晚期终 点事 件 的疗效 。 尽 管AC RS 究在 37 后 强化 降糖 C OD { ) .年 组 的患者转 为接受标准 降糖治疗 ,但强化 降糖在微量 蛋 白尿和 巨 白蛋 白尿 、三原色
76 。也 由此 可 见 ,AC R 研 究 未 能发 .% COD
生率,具有公共卫生意义。
A C R 研 究者 强 调 其研 究结 果 不 支 CO D
( 料 来 源 L n e , 0 0 3 6 资 a c t2 1, 7 :
31 32 ) 9 — 9 .
1 i 6 中国处方药 21, oI] 00 8N . 0 O
糖能降低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和大血管并
发症 。很 可 RA CR 研 究 对于 高危 心血  ̄C O D 管疾病 的2 型糖尿 病 患者所 使用 的方 案过 于激 烈 而 不够 谨 慎 。未 来 2  ̄3 年 中 , 0 0 全 世 界 的糖 尿 病 患者 将 会 增加 2 3 , ~ 倍 糖 尿 病 的 防治 形 势将 更 加严 峻 ,因此 ,

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影响

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影响

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高血糖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影响叶小钧;王勇;黎娜;张丽芳;刘晓飞;陈丽;罗荷【期刊名称】《中日友好医院学报》【年(卷),期】2013(027)005【摘要】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早期强化血糖管理(IGC)及强化他汀(IS)治疗能否减少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高血糖或糖尿病患者院内心衰的发生及可能机制.方法:87例患者随机分为IGC及常规血糖管理(CGC),组内再分为IS 及常规他汀(CS)治疗,即IGC+IS(A组),IGC+CS(B组),CGC+IS(C组),CGC+CS(D 组).所有患者于入院即刻、24h、72h及7d检测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时评估心功能Killip分级.结果:入院24h平均血糖IGC较CGC组显著降低(8.62+1.06和11.64+ 1.38mmol/L,P<0.01).Killip分级在72h及7d时IGC较CGC组显著改善、IGC及IS组72h时BNP水平显著降低.心衰持续存在或进展的比率A组均低于其余3组(P<0.05).IGC及IS可降低各时间点hs-CRP,且A组hs-CRP水平显著低于其余3组(均P<0.01).结论:早期强化降糖及强化他汀治疗可减少住院期间心衰的发生,联合治疗优于单一强化降糖或强化他汀治疗,推测机制与两者的协同抗炎相关.【总页数】6页(P266-271)【作者】叶小钧;王勇;黎娜;张丽芳;刘晓飞;陈丽;罗荷【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伴高血糖患者C反应蛋白和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J], 郭盛锦;吴学周;方朝辉;黄至斌2.强化他汀类药物对伴有应激性高血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J], 赵菁;马旃;赵兴山3.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伴应激性高血糖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炎性反应、心功能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J], 孟爱亮;武莉芳;孙伯玉;王辉;王佳敏4.胰岛素强化降糖治疗对AMI伴高血糖患者心室重构及血清炎性因子影响的Meta分析 [J], 李亚;宋大庆;韩翔宇;肖立运;王冉;王健5.强化降糖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高血糖患者心室重构及血清炎性介递质的影响 [J], 李爱焕;薛莉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

永无止境:糖尿病防治任重道远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经典医书——《黄帝内经》就已经对糖尿病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糖尿病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疾病已成为当今社会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在我国的流行已经到了迅猛阶段。

如何应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就此问题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我国内分泌领域的知名专家、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陆菊明教授。

重在预防,唤醒公众认知作为学科带头人,陆主任指出:糖尿病发病率高,病人总数在不断增加,且终身患病,不能治愈,并发症危害大,是内科领域最活跃、发展最快,也是医生面临很大挑战的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目前北京地区成人中糖尿病患病率已在10% 以上,糖尿病前期的人更多,超过糖尿病患者人数,北京地区成人中有20%~25%都是血糖不正常的,数字巨大,高血压人群也就是20%左右。

面对糖尿病发病率如此迅速增长的势头,我国卫生部门已将糖尿病列为对人民健康有重大危害的疾病之一,并不断增加对其基础、药物、治疗、预防等方面研究的投入。

但目前公众的关注度还不够。

糖尿病是一个慢性发展的疾病,不痛不痒,因此要唤醒公众意识,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危害的认识,防患于未然,在糖尿病前期就要积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进行药物干预。

等到疾病明朗化了再去处理就滞后了。

可以借助我国卫生部门、社区的支持,充分利用高血压防治网络进行糖尿病的早期预防宣传、强调高危筛查,这是非常重要和有效的。

目前美国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势头已开始减缓,就是得益于早期干预的效果。

合理用药迫在眉睫采访中,陆主任特别强调要合理用药。

他告诉记者,每种口服降糖药都有各自的优、缺点,要针对每个人的病情去选用相对适应的药物。

二甲双胍经过50多年的应用证明其安全有效。

磺脲类也有50多年的应用历史,疗效良好,但明确的副作用有低血糖、体重增加。

正因为没有哪一种药物对病人来说是完全合适的,故口服药物的选择一定要根据适应证、禁忌证等情况充分考虑,一定要因人制宜,做到个体化用药。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37. 糖尿病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2):1177-1183
共识对于降压药物选择的建议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ARB和ACEI
- 基于大量临床试验证据ARB与ACEI被推荐为治疗糖尿病
伴高血压的基石药物 - ARB/ACEI不仅有效降压,而且有效改善糖代谢,并可
加用b-受体阻滞剂 - 不推荐ARB与ACEI联合
37. 糖尿病患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专家委员会.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18(12):1177-1183
2009年美国糖尿病协会 糖尿病伴高血压和肾病诊治指南
对于病程>5年的1型糖尿病及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应 该每年检查尿白蛋白排泄率 建议使用随机尿的白蛋白/肌酐比值的方法来筛查MAU
2. N Engl J Med 2008;358:580-91.
2型糖尿病患者 需干预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
可控性危险因素
– – – – – 高血压 血脂异常 超重/肥胖或缺乏运动 吸烟 精神紧张
不可控性危险因素
-增龄
-男性性别 -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种族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致死致残的主要机制
0.89 (0.73-1.07)
1.07 (0.85-1.35)
P
0.20
0.55
Primary
Total Mortality
208 (1.87)
150 (1.28)
237 (2.09)
144 (1.19)
Cardiovascular Deaths
Nonfatal MI
60 (0.52)
126 (1.13) 34 (0.30) 36 (0.32)

糖尿病强化治疗利端弊端探究分析

糖尿病强化治疗利端弊端探究分析

糖尿病强化治疗利端弊端探究分析[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了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含义,进而探讨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利端和弊端,对于全面理解糖尿病强化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糖尿病;强化治疗;利弊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04-7484(2012)06-0308-03糖尿病强化治疗具有两层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上来看糖尿病强化治疗就是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逐个细分进行全面有效的干预,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比如我们常见的控制血糖血压,改变生活习性,戒烟戒酒等等;而从狭义上来看它指的是强化控制血糖,通过胰岛素或者服用其它的降血糖药物来达到降低血糖,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缓减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恶化。

由于目前在我国临床医学上糖尿病强化治疗在含义,性质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和意见,但是据有关实验证明说明了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却有消除高糖毒性、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强化治疗利弊这一方面来作进一步的探究。

1 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基本含义综上所述,狭义的糖尿病强化治疗是指通过胰岛素或者服用其它的降血糖药物来达到降低血糖,最大限度地预防和缓减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但是随着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逐渐意识到其它很多危险因素,如血脂血压等都与慢性并发症嬉戏相关,所以广义上的强化治疗是指对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逐个细分进行全面有效的干预,使之达到预定的目标,比如我们常见的控制血糖血压,改变生活习性,戒烟戒酒等等。

显而易见,虽然广义和狭义的强化治疗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但是它们的目的却几乎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2 糖尿病强化治疗的利端2.1 强化对胰岛素功能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采用强化治疗以控制血糖可以减轻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从而缓解其高糖毒性造成的胰岛素分泌功能下降,保护以及改善胰岛功能,延缓b细胞的衰竭。

上个世纪中后期就曾经有人提出及早胰岛素强化治疗对诱导1型糖尿病患者“蜜月期”具有很好的效果;然而对于2型糖尿病,早期的强化治疗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保护胰岛作用。

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l 5 j S e g e l M J , G o d f r e y S ,B e r k ma n N. R e l a p s i n g p o l y e h o n d r i t i s : r e -
v e r s i b l e a i r w a y o b s t r u c t i o n i s n o t a l w a y s a s t h m a [ J ] . Ma y o C l i n P r o c ,
E u r Ac a d D e r ma t o l V e n e r e o l , 2 0 0 9 , 2 3 ( 4) : 4 7 4
[ 1 1 1 D o o m s C , D e K e u k e l e i r e T J a n s s e n s A e t 1 a .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f u l l v
[ J 】 _ R e s p i r a t i o n , 2 0 0 9 , 7 7 ( 4 ) : 4 2 0 ( 2 0 1 2 - 0 9 — 2 0收 稿 )
文章 编 号 1 0 0 6 — 8 1 4 7 ( 2 0 1 3 ) 0 2 — 0 1 5 0 — 0 4
警 :
尿病合并冠心病 患者, 根据血 清平均糖 化血红蛋 白( H b A l c ) 的水平 分为 3组 , Hb A l c < 6 . 5 %为强化 降糖组f A组) , 6 . 5 %< H b A 1 c < 7 . 5 %为标准降糖 组 ( B组 ) , 7 . 5 %<H b A l c < 8 . 5 %为宽松 降糖组 ( C组 ) ,统计 3组 惠者 的 临床特征 、 3年 内的 不良心血 管事件 ( MA C E) 发 生率( 包括 非致死性心肌梗 死、 再次心肌梗 死、 卒 中、 充血性心衰、 微血管事件 、 猝 死等 ) 。强化降糖 治疗指采取胰岛素 或 口服 药物使血糖控制在理想范 围。结果 : 3组 间总 MA C E发生率显著不 同, 差异有统计 学意 义( P < 0 . 0 5 ) . 但非致 死性 心肌梗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

2024〃糖心〃共病管理:从指南和共识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摘要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居全球首位,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慢性病是导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风险之一。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和《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我国糖尿病和心脏病(简称"糖心")共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了参考。

笔者基于上述指南和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即"糖心"共病管理进行阐述,在“糖心"共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机制和相互影响、防治、多重干预和综合管理进行总结,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

近30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不断上升。

预计到2040年,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数量将进一步增加约37.5%[1]。

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1ardisease,CVD)是造成我国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11itus,T2DM)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2]。

一项纳入多国T2DM患者的非干预性横断面研究(CAPTURE研究)发现,在中国亚组研究数据中,T2DM患者的CVD患病率为33.9%,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1eroticcardiovascu1ardisease,ASCVD)占比高达94.9%[3]。

我国CVD的流行病学特征与欧美人群不尽相同,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和高血压性心脏病的年龄标准化死亡率显著高于欧美人群,慢性病是导致我国CVD患者死亡的风险之一[4]。

因此,制定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十分重要。

2023年11月,我国首部《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发布,强调了糖尿病等CVD危险因素的检出和诊疗在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性[5]。

2023年发布的《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为我国糖尿病和心脏病(简称“糖心")共病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了进一步参考[6]o笔者基于上述指南和共识,对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策略,即"糖心"共病管理进行阐述,在“糖心"共病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对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防治、干预和综合管理进行总结,为此类患者的临床诊治规范化提供思路。

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相关因素及临床干预效果

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相关因素及临床干预效果

2型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相关因素及临床干预效果方琦;杨燕萍;姚蔚;钱巧慧【摘要】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的2型糖尿病(2-DM)患者,评估2-DM患者日常临床环境中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寻求预测夜间低血糖发生的量化指标,探讨临床干预危险因素后的效应.方法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我院行动态血糖监测的144例2-DM患者;根据201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作为血糖波动评估指标.同时比较不同睡前血糖以及晚餐后2h血糖组患者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调整性别、年龄、BMI以及糖尿病病程后,MAGE是2-DM患者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 (95%CI)为(1.011~3.112,P<0.05).患者睡前血糖水平越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经过有效临床干预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x2=9.782,P=0.044).患者晚餐后2h血糖水平越低,其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越高,经过有效临床干预后,患者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下降(x2 =9.763,P=o.045).结论 MAGE、睡前血糖水平以及晚餐后2h血糖水平与夜间低血糖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而且,适当临床干预可以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期刊名称】《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5(036)006【总页数】5页(P78-81,87)【关键词】2型糖尿病;血糖波动;夜间低血糖【作者】方琦;杨燕萍;姚蔚;钱巧慧【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1318;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1318;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1318;上海市浦东新区周浦医院内分泌科,上海2013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种内分泌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心力衰竭的血糖管理策略(全文)

心力衰竭的血糖管理策略(全文)

心力衰竭的血糖管理策略(全文)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常合并糖耐量异常及2型糖尿病(T2DM)。

目前心衰人群中T2DM患病率已接近40%[1]。

PARADIGM-HF研究的事后分析发现,在否认T2DM病史的射血分数降低心衰(HFrEF)患者中,49%处于糖尿病前期,21%已有T2DM而不自知[2]。

同时,糖尿病亦是心衰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糖尿病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损伤心肌,促进心室肥厚和重构,导致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减退[1]。

Framingham心脏研究表明,糖尿病使男性和女性发生心衰的风险分别增加2.4倍和5倍[3]。

65岁以上糖尿病患者的心衰发病率可高达22%[3]。

此外,糖尿病还是心衰不良预后的预测因子。

在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中,合并糖尿病使心衰失代偿的住院风险增加3倍[3]。

因心衰住院的糖尿病患者,3年心血管死亡率可高达23-30%[4, 5]。

不仅高血糖影响心衰预后,低血糖亦会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低血糖激活交感神经,加快心率,如若持续时间长、发作频率高,可能会引起血栓、心律失常、左室重构。

严重低血糖可导致患者猝死。

因此,心衰患者的血糖管理非常重要,并且刻不容缓。

1. 心衰患者的血糖管理目标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发布的《2015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6],对大多数非妊娠成年糖尿病患者,合理的血糖控制目标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7%。

而对于心衰患者,血糖管理目标尚无定论。

多项研究发现,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HbA1c)与死亡率呈U型或反比关系[7]。

其中一项研究指出,在接受降糖治疗的5815例心衰合并糖尿病患者中, 与强化降糖或宽松降糖相比,适中降糖(7.1%≤HbA1c≤7.8%),患者死亡率最低。

因此,心衰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在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糖尿病病程、心衰病情及低血糖风险等因素后,遵循个体化原则制定。

根据ADA 《2015年糖尿病医学诊疗标准》,心衰患者降糖目标可放宽至HbA1c<8.0%[6]。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干预策略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干预策略

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综合干预策略在当今社会,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两大重要慢性疾病。

而当两种疾病同时存在于一个患者身上时,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了更高的风险和负担,也对医生们提出了更高的治疗难度。

因此,针对这一特殊群体,制定综合干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定期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针对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制定干预策略之前,首先需要进行详细的全面评估。

包括监测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水平、血压、血脂、血液循环系统等多个指标,并根据具体情况解释给予专业建议。

1. 胰岛素抵抗水平:测量HbA1c水平是评估控制血液中长期葡萄糖平均水平的指标之一。

临床上可通过评估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胰岛素基础分泌水平等指标对患者胰岛素敏感性进行评估。

2. 血压管理:心血管病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因此定期测量和监控血压是非常必要的。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分析是否需要给予抗高血压治疗,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

3. 血脂管理: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异常的血脂代谢,如高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等。

因此,监测和管理患者的血脂水平至关重要,包括限制饮食中的饱和脂肪酸摄入、适度增加非饱和脂肪酸摄入,并通过药物来控制血脂水平。

4. 血液循环系统: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还包括微循环血管的功能状况。

通过一些简便的非创伤性检测手段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彩色多普勒等,进行考察检测有助于评估、监控患者的微循环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个体化降糖治疗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在降低血糖水平方面需要更加谨慎和缜密的治疗策略。

因为传统的强化降糖治疗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个体化降糖治疗是非常关键的。

1. 调整饮食结构:适量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而减少脂类摄入是推荐给予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饮食指导之一。

具体建议参与定制于个人身高、体重以及生活方式等需求制定科学合理且适应自己情况饮食计划。

2. 控制体重及运动:肥胖与心血管风险密切相关,因此控制体重对患者的心血管状况非常重要。

母义明从大型RCT看降糖药物对大血管病变的多种影响

母义明从大型RCT看降糖药物对大血管病变的多种影响

母义明从大型RCT看降糖药物对大血管病变的多种影响“心脑血管医生不要指望降糖药能改善心脑血管病变,只要能达到降糖的效果就可以了,只要不影响心脑大血管病变就不错了。

这给大家提示:现在和未来所用的降糖药到底对心血管有没有好处?”在日前召开的2015年天坛脑血管病论坛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开宗明义地表示。

母义明教授首先介绍了心脑血管方面的一些研究现状。

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证据都证明,在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大血管病变已经存在,且是导致心脑血管大血管病变的因素,而糖尿病导致的脑血管病变比心血管病变要多。

援引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李光伟教授等发表在2015年4月《糖尿病医疗》(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结果,母义明教授提示说,“大庆IGT和糖尿病研究”显示,糖尿病大大增加中国成人死亡风险,且大约一半的CVD死亡由卒中所致。

“大庆IGT和糖尿病研究”项目研究比较了690名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和519名糖耐量正常人群的死亡率和死亡原因,发现新诊断糖尿病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是糖耐量正常者的3倍。

1986年,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还不足1%,大庆的糖尿病患病率攀升至1.18%。

因为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大庆人比国内其他地方生活更富裕,当时全国很多地方一家人每天吃一个苹果都很不容易的时候,大庆人就有一筐筐苹果往家里拿。

在大庆开展的生活方式的转变对糖尿病前期的患者是不是转变为糖尿病的调查发现,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在10年、20年之后,是血糖控制好的糖尿病患者群的几倍。

始于1986年的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下简称“大庆研究”)虽然样本量不大,只随机选择了两三百例患者入组,进行中等强度生活方式干预来预防糖尿病的长期随访研究。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大庆研究作为全世界最早的一项以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影响的随机分组研究,与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DPS)和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DPP)共同被誉为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一级预防的里程碑式研究。

糖尿病患者谨防心肌梗死突袭

糖尿病患者谨防心肌梗死突袭

糖尿病患者谨防心肌梗死突袭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提出,“糖尿病是一种心血管疾病”,并将糖尿病列为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血脂紊乱、高血压、吸烟等并列。

2001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NCEP)报告中,明确将糖尿病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提升为“冠心病等危症。

”“冠心病等危症”是指无冠心病者在10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与已有冠心病患者等同的状态。

有临床资料显示,5个糖尿病患者中,10年内会有1人得心肌梗死,与已得过心肌梗死的患者10年内再次得心肌梗死的危险一样大。

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症”这一概念的提出,意味着糖尿病的治疗不仅仅是单纯的降糖,还应全面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加强心血管保护,减少糖尿病患者中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

坚持用药保护心血管是关键糖尿病本身就意味着有很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这是因为在高血糖状态下,糖氧化产物、糖基化产物、脂质氧化产物增加,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促进斑块形成及破裂,致使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概率非常大。

因此,心血管病专家纷纷指出,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好心肌梗死的预防工作,可服用经典中成药――麝香保心丸。

一系列的研究和临床证实,麝香保心丸具有保护血管内皮,阻遏动脉粥样硬化,抑制动脉壁炎症,稳定易损斑块等多重作用,能从根本上抑制斑块形成,防止斑块破裂,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合并症患者应强化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合并血糖异常的比例也非常高。

在冠心病患者中,只有大约23%的人血糖是正常的,近77%的人被诊断为有糖尿病或属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者突发心梗的比例也始终居高不下。

所以,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充分认识疾病带来的风险,加强对血糖的管控,积极做好药物治疗。

从大量的临床病例来看,麝香保心丸在防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方面同样疗效显著。

它不但能有效调节患者的血脂,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能力。

同时,还能降低患者的血液黏度,延缓和控制动脉血管进一步粥样硬化,促进“治疗性血管新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的不足探讨
发表时间:2016-01-20T15:10:23.220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10期供稿作者:鲁宏亮
[导读]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临淮路院区普内科探讨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临淮路院区普内科合肥 230011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多危心血管因子单纯强化降糖治疗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临床意义进行总结。

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HbA1c值,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0例,对照组600例,对照组行单纯强化降糖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降糖治疗及严格控制危险因子。

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A1c7.0%~7.4%;对照组为6.0%~6.4%;但是对照组有4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多个危险因素干预,可以降低大血管并发症,显著较单纯强化降糖方案效果好。

虽然大多数患者可以关注自身血糖值变化,但是忽略未感知潜在危险因素,影响预后。

关键词:糖尿病;糖化血红蛋白;强化降糖;危险因子
糖尿病为机体内糖代谢异常引发的慢性疾病,已经有数据统计显示[1],我国糖尿病发病人群呈逐年上升趋势。

且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出现心血管病变,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只关注血糖值变化,而未在意潜在威胁[2]。

糖尿病为大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而糖尿病患者均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高危致病因子,是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3]。

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近年来备受关注,但是未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使患者依然存在心血管疾病威胁。

在本组研究中,对糖尿病患者使用强化降糖基础上加用多危心血管因子控制,效果较为满意,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120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男性689例,女性511例,年龄58~79岁,平均年龄(65.8±6.4)岁。

所有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高血压史。

纳入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显示心肌酶学在正常范围;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合并恶性肿瘤患者;将1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0例,观察组60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强化降糖治疗,治疗前HbA1c为8.3%~11.5%,测量空腹血糖为7.7~9.3mmol/L,入院后给予抗血小板、胰岛素、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剂治疗;出院时检测HbA1c为7.1%~8.1%;空腹血糖为6.1~7.7mmol/L;出院时使用二甲双胍50mg,3次/d;优降糖5mg,3次/d,作为维持用药方案;
观察组行综合治疗,入院时HbA1c为7.9%~8.7%,测量空腹血糖为6.9%~7.9%mmol/L,住院后继续使用二甲双胍25mg,每日两次口服;优降糖2.5mg,每日两次口服;均使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硝酸酯剂等治疗,出院检查为HbA1c为7.0%~7.5%,测量空腹血糖为5.8%~6.9%mmol/L。

出院后患者予以依那普利10mg,1次/d,拜阿司匹林0.1g,1次/d,双氢克尿塞6.3mg,1次/d;倍他乐克12mg,1
次/d,定期检测血压。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心血管疾病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采取SPSS19.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剂量资料采取(±s)检验,以t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糖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观察组
HbA1c7.0%~7.4%;对照组为6.0%~6.4%;但是对照组有48例患者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观察组有4例患者因心绞痛入院,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糖尿病引发大血管病变,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情况具有相关性,因机体内血糖水平波动较大,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因内皮紊乱,促使血管反应、张力明显变化,是血管病变的主要原因[5]。

由此可见,高血糖波动会引发血管内皮损伤,血糖波动大小,也是决定患者并发慢性疾病的主要因素[6]。

经本组研究调查显示,采取常规降糖治疗,并对危险因子进行严格控制,经治疗后,HbA1c7.0%~7.4%,仅4例患者因出现心绞痛症状入院治疗,占0.67%;提示,常规降糖药物加危险因子控制,可有效降糖,对血糖波动进行控制。

血糖波动较为严重,会导致机体中出现C反应蛋白合成,释放粘附因子后,加速形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是形成大血管并发症的主要风险因素[7]。

在糖尿病治疗中,不仅需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也需要定期检测血压、血脂等情况,吸烟史者,需要严格戒烟,控制心血管
疾病危险因子发生。

降糖治疗时,有效控制血压及血脂、BMI值,对心血管疾病作有效预防,见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关键[8-9]。

综合上述,对糖尿病患者使用常规降糖方案,并加用严格危险因子控制措施,可有效起到血糖控制作用,相较于非其他危险因子控制治疗方案,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晶,赵苏.强化降糖治疗对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抗炎疗效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5):3748-3749.
[2]方萍,黄佳佳,侯瑞芳等.严格血糖控制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20(1):31-35.
[3]李明阳,张晓艳.从ACCORD研究中再认识2型糖尿病强化降糖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2,33(6):51-52,75.
[4]倪艳,邹永胜,刘泽明等.强化降糖治疗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响[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4,35(1):38-40.
[5]保彦昕.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炎症因子与血糖及胰岛素干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21(9):1067-1068.
[6]薛桂凤,傅汉菁,周海英等.长期强化控制血糖对新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3,12(12):960-964.
[7]赵玉珍,毕长华,孙治侠等.早期强化降糖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J].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32(1):9-11.
[8]侯艳明,赵颖馨,路方红等.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前后中心动脉压与动脉弹性的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2(8):2063-2065.
[9]马丽荣.强化降糖方案联合左卡尼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98例[J].中国药业,2014,14(13):80-81,8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