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级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功的物理教案5篇
功的物理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取教材《物理》必修一第二章“功和能”部分,具体包括:2.1节“功的概念及其计算”,2.2节“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以及2.3节“动能和势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使学生了解功率的概念,能够计算简单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 引导学生认识动能和势能,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功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功率的概念;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及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时器、演示用滑轮组等。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位移的”。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定义。
(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介绍功率的概念,讲解功率的计算方法。
(4)讲解动能和势能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3. 随堂练习:(1)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
(2)计算给定物理过程中的功率。
(3)分析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实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
2. 功率的定义、计算公式。
3. 动能和势能的含义、转化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的功。
(2)计算物体在变力作用下的功。
(3)根据给定条件,计算功率。
(4)分析实例,说明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答案:(1)W = F × s(2)W = ∫F × ds(3)P = W / t(4)动能转化为势能,势能转化为动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探讨实际生活中的功和功率实例。
(2)研究动能和势能的守恒定律。
(3)了解现代科技中与功、功率相关的研究成果。
2024年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2024年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2.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够准确运用功的计算公式;2. 了解功与能的关系,理解能量守恒定律;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特别是力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情况。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2. 学具:物理课本、笔记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如抬物体),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给出计算公式;(2)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3)分析功与能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典型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演示: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测量弹簧测力计的弹力,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功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与能的关系;3. 重点、难点知识标注;4.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的功;(2)分析一个物体在重力、弹力、摩擦力共同作用下的功;(3)简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课后附上详细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些拓展性题目,如变力做功、曲线运动中的功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特别是力与位移方向不一致时的情况;2. 功与能的关系的理解;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题目。
一、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1. 当力与位移方向垂直时,力所做的功为零。
这是因为功的计算公式为W=Fscosθ,当θ=90°时,cosθ=0,因此,功为零。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力与运动》中的第三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了解功的性质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功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问题求解。
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和作用,能够分析功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实物模型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功的概念,例如:一个人推动一辆小车,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过程中,人做了多少功。
2. 知识讲解:(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是力与物体位移的乘积。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给出示例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功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些有关功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台演示功的计算过程,增加课堂互动。
7. 作业布置:布置与功相关的作业,要求学生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作业题目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一个物体受到一个恒力作用,沿直线运动了5米,力的大小为10N,求这个力做的功。
(2)一个人用50N的力斜向上提起一个重物,提起高度为2米,求这个人做的功。
答案:(1)50J(2)100J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清晰,学生是否掌握了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功现象,如:为什么上坡时要用力推车?如何计算这个过程中人做的功?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
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一个优秀的物理老师,总能编写出优秀的物理教学教案进行授课。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由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高中物理功教学教案篇111.1 功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教学资源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教案示例第一课时(一)引入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2.机械功(1)问题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2)观察、讨论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
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体会1焦的大小。
(三)知识应用3.应用(1)问题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2)活动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3)例题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4例题1、例题2。
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
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下面是整理的功高中教学设计3篇(《功》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
功高中教学设计1“功”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师:本节课我们生活中重要现象-功板书:第一节功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练习投影出示尝试题(一):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
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
最后归纳小结: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一)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1、下列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物理教案《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物理教案《功》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1)知道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知道做功和工作的区别;(2)知道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这个力做了功。
2.掌握功的计算:(1)知道计算机械功的公式W=Fscos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J);知道功是标量。
(2)能够用公式W=Fscos进行有关计算。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这是难点。
3.要使学生对负功的意义有所认识,也较困难,也是难点。
三、教具带有牵引细线的滑块(或小车)。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功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初中物理中学习过功的一些初步知识,今天我们又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而是要使我们对功的认识再提高一步。
(二)教学过程设计1.功的概念先请同学回顾一下初中学过的与功的概念密切相关的如下两个问题:什么叫做功?谁对谁做功?然后做如下总结并板书:(1)如果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位移,物理学中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然后演示用水平拉力使滑块沿拉力方向在讲桌上滑动一段距离,并将示意图画到黑板上,如图1所示,与同学一起讨论如下问题:在上述过程中,拉力F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滑块所受的重力mg对滑块是否做了功?桌面对滑块的支持力N是否对滑块做了功?强调指出,分析一个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关键是要看受力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是否有位移。
至此可作出如下总结并板书:(2)在物理学中,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
物理功高中教案模板第1篇:高一物理功教案5.2功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学习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知道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6.理解功和能的关系。
学习重点: 1.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2.正、负功的意义。
3.功能关系。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主要内容:一、功功是物理学中一个抽象而又重要的概念,是以后学习“能”的基础。
1.功的定义:2.功的两个要素:力和位移【例一】关于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重力对物体一定做功。
B.行星绕太阳在椭圆轨道上运行时,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一定做功。
C.沿斜坡向上行驶的汽车,牵引力一定做功。
D.细绳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拴着小球,使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变速圆周运动,细绳的拉力一定做功。
3.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W=FS 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况: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可以看作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可以看作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篇1《功率》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必修2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第3节内容。
功率是反映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而功体现了力的作用在空间上的效果积累,同时功又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率和功的教学既是延伸了前面所学的力的相关知识,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能得相关知识做好了铺垫,所以本节课在第七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率》的教学要求为:理解功率的概念,会用功率的公式进行平均功率、瞬时功率的计算,会分析机车的两种启动模式。
功率的概念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科技之中,其定义、表达式P=W/t、单位等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教材中首先通过两台起重机做功相同,时间不同引入了功率的概念和定义式,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对动力机械的分析,讨论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并说明了物体做功、机器做功的功率等说法实质都是力做功的功率.如:汽车的功率就是牵引力的功率,起重机起吊重物的功率就是钢绳拉力的功率.然后,根据对物体做功的公式和运动学公式导出了功率与速度的关系,既P=FV。
再借助“说一说”和“做一做”栏目,提出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的概念。
最后教材结合例题讨论了汽车两种启动模式的相关问题。
针对上述内容,本节课安排1个学时,并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功率概念及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定义2、会利用P=W/t,P=FV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体会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功率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意识1.重点:理解功率的概念,并灵活应用功率的计算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2.难点:正确区分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并能够利用相关公式计算平均功率和瞬时功率。
本课整个教学是按照情景导入新课、学生自学、讨论质疑、教师精讲、反馈练习的思路设计的,这种“自学辅导”式教学法,充分体现了“三为主”的原则,即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范文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教学设计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物理功教学设计1一、教学任务分析匀速圆周运动是继直线运动后学习的第一个曲线运动,是对如何描述和研究比直线运动复杂的运动的拓展,是力与运动关系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也是以后学习其他更复杂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单摆的简谐振动等)的基础。
学习匀速圆周运动需要以匀速直线运动、牛顿运动定律等知识为基础。
从观察生活与实验中的现象入手,使学生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归纳认识到匀速圆周运动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圆周运动,体会建立理想模型的科学研究方法。
通过设置情境,使学生感受圆周运动快慢不同的情况,认识到需要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再通过与匀速直线运动的类比和多媒体动画的辅助,学习线速度与角速度的概念。
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相互交流等方式,创设平台,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对几个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调动学生学习的情感,学会合作与交流,养成严谨务实的科学品质。
通过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学习和研究圆周运动是非常必要和十分重要的,激发学习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2)知道圆周运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
(3)理解线速度和角速度。
(4)会在实际问题中计算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并判断线速度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匀速圆周运动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建立理想模型的物理方法。
(2)通过学习匀速圆周运动的定义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认识类比方法的运用。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从生活实例认识圆周运动的普遍性和研究圆周运动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通过共同探讨、相互交流的学习过程,懂得合作、交流对于学习的重要作用,在活动中乐于与人合作,尊重同学的见解,善于与人交流。
功的教学设计教案
3.例题讲解(15分钟)
(1)讲解恒力做功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2)讲解变力做功的例题,引导学生了解变力做功的特点。
4.随堂练习(10分钟)
出示两道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1)总结功的性质,强调功与能的关系。
(2)拓展延伸:介绍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情况较好,但对变力做功的计算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练习。
2.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其他物理量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
1.功的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变力做功的计算
3.功与能的关系的深入理解
4.实践情景引入的有效性
3.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情景要具有引导性,能够自然过渡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3.情景导入时,可以配合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增强视觉效果。
教案反思
1.教学内容是否覆盖了所有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点:功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模型。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车等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力对物体产生了哪些效果?
2.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物理教材第二章《运动的守恒量》中的第三节“功”,详细内容如下:1. 功的定义及表达式;2. 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2. 使学生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功的性质、功与能的关系;2.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如小车、滑块等);2.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如运动员举重、踢足球等,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2. 新课导入:讲解功的定义、表达式及计算方法;3. 例题讲解:以实际例子(如小球沿斜面下滑、电梯上升等)讲解功的计算方法;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功的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 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6. 课后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力在物体上的作用,使物体发生位移时所做的功;2. 表达式:W = F × s × cosθ;3. 计算方法:分别计算恒力做功和变力做功;4. 功的性质:标量、可加性、能量转化的量度;5. 功与能的关系: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能量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力F=10N,在物体上作用距离s=5m,夹角θ=60°时所做的功;(2)某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求落地前重力所做的功;(3)一辆小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受到摩擦力f=20N,行驶距离s=100m,求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1)W = F × s × cosθ = 10N × 5m × cos60° = 25J;(2)W = mgh = 1kg × 9.8m/s² × 5m = 49J;(3)W = fs = 20N × 100m = 2000J。
高一物理教案《功》(精选
高一物理教案《功》(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功》。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正负;4. 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5. 功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及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2.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学中的功;2. 新课讲解:介绍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功的性质,通过示例讲解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3.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教师巡回指导;4. 练习巩固:出示随堂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评讲解;6.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功的单位;3. 功的正负;4. 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5. 功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a. 一个人用10N的力提起了1kg的水,高度为2m;b. 一个人用6N的力推了一辆自行车,行驶了10m。
2. 答案:a. 功= F × s = 10N × 2m = 20J;b. 功= F × s = 6N × 10m = 60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功的概念,通过课堂讲解、互动、练习,使学生掌握了功的计算方法及各种力学量与功的关系;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机械设备、运动训练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册第五章《功》。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
高中物理《功》教案教学设计及说课稿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物理教材第二章《力与运动》中的第三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知道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板书用粉笔,示范用斜面和滑块。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的场景,提问学生:力是如何使物体发生运动的?引导学生思考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2. 教学新课:(1)讲解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2)介绍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使学生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分析功的性质,讲解功的正负,以及不同情况下的能量转化。
3.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与功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反馈。
4. 例题讲解:挑选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力的作用移动一段距离的功。
(2)判断不同情况下功的正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介绍物理学中与功相关的其他概念,如动能、势能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准确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阐述在教学内容部分,应详细描述功的概念、计算公式、性质以及与能的关系。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
高中物理功优秀教案
课题:牛顿第二定律
教学内容: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体的运动问题
教学目标:
1. 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含义和公式
2. 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实际物体的运动问题
3. 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方法
难点: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复杂的运动问题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小车、直线轨道、弹簧测力计、定时器等
2. 教学内容的PPT或实物演示素材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牛顿第二定律,并结合实例讲解牛顿第
二定律的概念和公式。
二、概念理解(15分钟):以一道物理题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如何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计
算力和加速度。
三、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小车在直线轨道上的运动,
测量作用力和加速度,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四、应用练习(15分钟):让学生自主解决几道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题,巩固知识点。
五、展示讨论(10分钟):学生展示解题方法,并讨论解题思路和答案的正确性。
六、课堂小结(5分钟):老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的掌握,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实践。
教学反思:通过实验和应用练习,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原理和应用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实践和动脑思考能力。
下节课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一步拓展学生对牛顿第
二定律的应用。
《功》精品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
《功》精品教案高中物理必修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必修二,第四章《机械能》,第一节《功》。
详细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功的定义,理解功的概念。
2. 使学生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功的性质以及功的计算公式的运用。
重点:功的定义,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实验器材(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挂图或实物展示,让学生观察斜面上的小车,并思考:小车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哪些力对其做功?2. 教学新课(1)定义:介绍功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功是描述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2)计算公式:推导功的计算公式,强调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
(3)性质:讲解功的性质,指出功是标量,有大小无方向。
(4)功与能的关系:阐述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沿直线运动时所做的功。
(2)分析物体在斜面上下滑过程中,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所做的功。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例题和随堂练习的完成情况。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非恒力作用下物体的功如何计算,为下一节课《动能定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2. 功的性质,特别是功与能的关系3. 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的教学设计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拓展延伸一、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的理解与运用1. 力和位移的夹角:要让学生明白,夹角θ是力和位移方向之间的夹角,而非力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
高一物理精品教案《功》(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一节《功》。
主要内容包括: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5.1节的功的定义,5.1.1节的功的计算,5.1.2节的功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2. 学会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概念,计算公式,以及功的性质。
难点: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演示用小车,斜面,弹簧测力计,计算器等。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演示小车在斜面上下滑动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力在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作用。
2. 例题讲解:(1)计算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移动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移动的功。
(3)讨论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计算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功,巩固所学知识。
4. 讲解与讨论: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和讨论,加深对功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功的概念:力在物体运动方向上的作用效果。
2. 功的计算公式:W = F·s·cosθ。
3. 功的性质:正功和负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物体在水平面上受到10N的力,移动5m的功。
(2)计算物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15N的力,上升3m的功。
(3)解释正功和负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W = F·s = 10N × 5m = 50J。
(2)W = F·s = 15N × 3m = 45J。
(3)正功表示力对物体的推动作用,负功表示力对物体的阻碍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部分学生对正功和负功的理解仍有所欠缺,需要在课后进行巩固。
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5篇
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5篇最新高一物理功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使学生掌握比较系统的学科结构体系;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高一物理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明确电源在直流电路中的作用,理解导线中的恒定电场的建立2.知道恒定电流的概念和描述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电流3.从微观意义上看电流的强弱与自由电子平均速率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类比和分析使学生对电源的的概念、导线中的电场和恒定电流等方面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学问题。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
难点:电源作用的道理,区分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和在导线中建立电场的.速率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一)先对本章的知识体系及意图作简要的概述(二)新课讲述————第一节、导体中的电场和电流高一物理功教案(篇2)【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动能的定义式,并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2.理解重力势能的概念,会用功能关系导出势能的定义式,会用重力势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
3.理解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的关系。
知道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及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4.了解弹性势能的概念。
【阅读指导】1.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它在某时刻的速度为v1,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1=__________,某时刻这个物体的速度变为v2,那么它在该时刻的动能Ek2=________,对于同一物体,速度的大小变化动能就会变化,速度是描述物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也是描述物体_________的物理量,动能是_______量(填“矢”或“标”)。
2.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所以被举高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物理教学设计——功
《功》高中物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是做功两个不可缺少折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α,会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
3.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对做正功或负功。
4.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
二、能力目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
遵循探究式教学的规律,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德育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教材所列知识的探究使学生不仅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掌握探究物理学科知识的方法,并与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和生活技能的方法融会贯通,达到不仅教书、而且育人的目的。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根据人们的认识习惯循序渐进地安排对“功”知识点的讲解的,这也与物理学科的“从特殊到一般,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相一致。
教材在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功的两个要素,及在两种特殊情况下计算功的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般情况下力对物体所做功如何计算”的问题,顺其自然,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不仅复习了力的分解的相关知识,加深了对力与其分力为“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而且利用旧的知识解决了新问题,增强了学生学好新知识的信心。
而本节要讨论的重点知识正功与负功问题也是在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之后,结合实际讨论力与位移的方向成不同角度时,余弦函数的不同取值及符号的变更得出来的。
至于总功的计算方法的推导,则更加深了学生对合力与分力“等效替代关系的理解。
”【教法建议】可以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在讲解的同时,通过引导和探究,边讲边议,如果学生条件许可,可采取讨论式的教法。
并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予以补充。
【教学重点】功的计算方法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教学难点】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教学过程】一、功的定义及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的计算公式1.新课的引入(复习初中所学的功的定义及功的两个要素引入新课)(1)物体受到力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位移,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二节功
执教人:郎长红
大庆中学高一物理组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知道做功的两个要素,理解功的概念,正确应用功的公式计算。
3、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本质含义。
4、知道总功的两种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推导功的公式,让学生体会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科学论证能力。
2、通过求解分力做功、总功和变力做功等问题,让学生在熟练掌握公式的同时,初步接受“微元法”处理问题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学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科技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工作、学习都要讲效率,“正功”“负功”可以促使学生的勤奋向上思想意识,合作式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明确引入功的物理定义,掌握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
难点:1、理解功的公式的使用条件,体会处理变力功的思想方法。
2、理解正功与负功的含义,体会功是标量。
三、课前准备
PPt课件、小钢球、纸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请同学们和我一起完成一个小实验,有请两位同学。
教师将小钢球放在纸巾上,小钢球静止。
教师将小钢球举高,请同学们观察小钢球落下后纸巾有无损坏。
通过这个实验,同学们受到什么启发?
被举高的物理具有穿过纸张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能量。
实际上人们在研究能量的过程中往往涉及到做功,这节课我们来看第七章第二节功。
(二)功的定义
1、功的两个要素
在刚才的例子当中,同学们说我将小球举高了,我对小球做了功,你是怎么知道的?因为我对小球有力,并且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那么,在生活当中你还能不能举出做功的例子?
对学生所举例子进行分析,都有两点值得注意,一个是存在力的作用,还有就是一定要发生一段位移。
显然这是做功不可缺少的两个因素。
那么有力有位移,这个力就一定对物体做功吗?显然不是,而应该在力的方向上存在位移。
那么我们就得到了做功的两个要素: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
2、功的定义式
刚才的这些例子当中,都存在做功过程,那么究竟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你能不能计算出来?实际上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当力和位移同方向时功的计算。
(展示ppt),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受到
力F的作用并向前移动了s,这个力对物体做的功W=Fs。
如果情况变化一下,力F与s不在一条直线上,你会不会求这个力所做的功呢?请同学们尝试着回答。
方法有两个,一是分解力,二是分解位移。
无论哪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W=Fscosa。
有了这个公式,我请同学们帮我计算一个问题。
我现在用100N的力水平踢一个足球,踢了一脚之后足球水平向前滚动了50m,求我对球做的功等于多少?请同学们回答。
显然这个情况不能用这个公式计算,要想脚对球一直存在作用力,那你这个脚得跟着球向前走50m。
所以应用公式要注意:(1)F、s要对应,即在s中要一直都有力的作用
再请同学们观察这个表达式,你还注意到了什么?引出cosa有正有负,那么功是标量还是矢量?是标量那功的正负表示什么呢?实际功的正负既不表示方向,也不表示大小。
如果力对物体做了正功,表示这个力是个动力,如果是负功则是阻力。
(换句话说,如果力做了正功,那表示有能量转移到这个物体上来,反之做了负功就表示有能量从这个物体中转移出去。
)
那在我们的例子当中,这些力是什么样的力?细心观察你会发现都是恒力,这个公式仅适用于恒力做功,变力做功不能用它。
当然如果在过程中物体受到阶段性变化的力,每个阶段都是恒力,那自然我们可以将过程分段处理,每一段又都变成恒力了,最后再把各个阶段所做的功代数求和即可。
(三)合力的功
如果在某一个过程中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那么这些力的合力做了多少功又怎么求呢?请同学们回答。
方法有两个: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
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所做的功。
比如,光滑水平面上有一个物体受到水平面内相互垂直的两个力,物体发生5m的位移,求各个力做的功、合力所做的功?
(四)几种可以转化成恒力的变力做功问题
这是我们这节课介绍的有关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实际上除了刚才所说的阶段性的变力可以转化成恒力来计算做功,还有两种情况我们也可以处理。
当力与速度始终同向,而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时,你会不会计算这个力所做的功呢?引导学生学会用微分的方法处理。
另外如果力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我们也可以处理。
比如一个弹簧处于原长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一端固定。
用一个力缓慢地拉物体,那么这个力做了多少功呢?在学习匀变速直线运动时,如果初速度是零,末速度是v,它和速度是v/2的匀速直线运动是等效的,我们就用这个平均速度替换掉了这个变化的速度。
现在你能不能受到这个例子的启发?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平均的力替换掉这个变化的力,我们说这是方向不变,大小随位移线性变化的力,它的平均值刚好我们会求,那么这个例子中拉力和弹簧的弹力所做的功就等于kx/2与x的乘积。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特殊的情况入手,得到了一般情况下恒力做功的定义式,知道了合力做功的计算方法以及几种能够转变成恒力的变力做功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到了做功与能量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会进一步的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板书设计
§功
一功的定义二合力的功
1功的两个要素1先求各个力的功,再取代数和
力和力方向上的位移2先求合力,再求合力的功
2功的定义式
理解(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