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之中国侠义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浒传》之中国侠义文化
【摘要】元末明初,由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的《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白话章回体小说之一,其流传甚广,脍炙人口,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影响深远。其影响之大的原因不仅仅是人物刻画形象,更重要的是人物身上所承载的精神实质,即反映了契合人们对于公正与正义的侠义崇拜、企盼——“侠义文化”。本文以宋江这一关键侠义形象为突破口,探究造成其复杂性格的原因,并试图分析其蕴含的中国文化中“侠义”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水浒传》;侠义文化;宋江;文化内涵
宋江带领农民起义的故事,发生在宣和年间,之后逐渐被民间改编为各种话本广泛流传,在元代水浒故事被搬上戏曲的舞台,元末明初,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小说《水浒传》,小说描述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一场震撼人心的农民起义的全过程,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歌颂了一批不满封建压迫勇于反抗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忠义”的悲歌。宋江这一人物贯穿整部著作,也是历来争议颇多的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形象,可谓具有艺术魅力的一个人。本文以文献文本研究的方法,将宋江的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刻画及造成其多重思想性格的原因和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探讨。
一、通过宋江人物刻画凸显其侠义精神
宋江为《水浒传》里最重要人物之一。宋江原为山东郓城县一刀笔小吏,平素为人仗义,扶危济困,以“及时雨”闻名天下。后被逼上梁山,晁盖死后,他做了梁山首领。日后,率众接受朝廷招安,并带领众英雄替朝廷讨伐战争,致弟兄伤亡惨重。最终,宋江本人被御赐毒酒害死。其一生尽显传奇,作者从三个方面刻画宋江人物以表现其精神内蕴。
1、“及时雨”——仗义疏财、扶危济困
“及时雨”这个绰号体现出宋江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他平生济人贫困危难之际,对一般的平民百姓,诸如歌妓、小贩、闲帮无赖、鳏寡孤独等……无一不伸援助之手。对武松、李逵这些正直的、无依无靠的沦落者更是慷慨解囊。武松贫病交加困倒在柴进庄时,宋江对他照顾有加,除了拿银子为他做新衣,临别又送他十两银子,使武松不胜感激。当李逵流落江州当一个小牢子,爱喝酒、耍赌却没有银子,无奈耍赖,被债主追得满街跑,是宋江让他大碗喝酒,拿银子给他还债,使粗鲁的李逵也不禁感叹:“结拜得这位哥哥,也不枉了!”薛永也受到路人宋江恩惠,感激涕零。这样频频事迹,表现了及时雨宋江仗义疏财、扶危济困的可贵品质。
2、“孝义黑三郎”——孝亲敬长、驰名大孝
宋江注重孝道,他的孝义贯穿到了他的整个思想当中,是他思想中无法抹杀的一个部分,并且是他精神世界里一个很重要的支撑点。如宋江被逼上梁山后,山上日子虽然吃肉吃酒痛快,但宋江日夜惦
记老父宋太公,不顾自身安危,独自下山回家探望。在突然接到老父“亡故”的家书时,明知自己身处险境,仍独自回家奔丧。他甘心孤身犯险,不改对父亲孝顺之心,宋江孝义的优良品质在这里体现的很到位,此孝心确实让人颇为感动。
3、“呼保义”——忠心耿耿、效忠朝廷
“保义”即保持忠义,呼的意思,就是大家都那样叫他。这个绰号体现了宋江的忠义。他的一生都能体现出其忠义思想,“忠义”就像紧箍咒一样牢牢地套在了宋江的头上。为了对朝廷尽忠,宋江率众接受招安,尽管朝廷对他有功不赏,反以毒酒害他,他仍然忠心耿耿,死到临头还“我为人一生,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今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衷心不负朝廷”如此地愚忠,这里把宋江的忠义思想表现到了极致。
二、造成宋江多重性格的原因
宋江是小说中最复杂的一个文学形象。他既同情人民,憎恨贪官,不满封建统治,又有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和忠君思想;他既对梁山农民革命运动做出了贡献,又对封建统治者妥协,使农民起义军发生变质,最后投降。所以说,宋江是个既积极又消极、既进步又落后、既斗争又妥协,思想性格充满矛盾的人物形象。那么,宋江为什么会具有这样一种多重性格呢?主要是有以下两个原因:
1、社会历史原因
宋徽宗时期,皇帝昏君无能,朝廷腐败,奸臣当道,百姓生活困苦、
民不聊生。如此背景下,宋江接受当时劳动人民因备受压迫而起来反抗残暴统治的进步思想,但也正是这个混乱的历史时期,上到达官贵族,下到平民百姓,众人皆知唯有“入仕则贵”的道理,宋江也不例外。入仕的观念,深烙在他的大脑中,因而,他虽然内心支持农民起义,但是又深受“仕途”正统观念影响,生怕“入仕”之路受到影响,所以他既反贪官污吏,又不想真正推翻封建统治,仍对做官抱有幻想,这使他的思想性格充满矛盾。从审美与情感角度看,宋江多重矛盾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艺术形象的完美和谐,但是,考虑到这一形象所产生的特殊的历史原因,我们就不会对他求全责备了。
2、文化教育原因
宋江自幼熟读儒家经书,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教育,在行事上必注重“仁”、“孝”、“忠”、“义”,时时刻刻想着“忠于君主”,事事处处都要“不违父教”,在他的心里,皇权是至高无上的,甚至于愚忠到“宁可朝廷负我,我心不负朝廷”。而对梁山弟兄又以义气相待,为了“义”字,宋江一心想为众家兄弟找个归宿,与朝廷妥协,接受朝廷招安,这也正是他追求“忠”、“义”统一所致的矛盾。而在宋江看来,这既是圆他的忠君梦,又可以给兄弟们安排一条“封妻荫子”的出路,两全其美。殊不知,他所受的文化教育造就了他思想性格上的矛盾,并且为后来失败的悲剧的产生埋下了祸患。
三、文化内蕴
《水浒传》有别样的精神文化色彩,真正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因其高超的艺术价值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在民间形成了一种可贵的梁山精神,即人们普遍认可、追崇的侠义精神。著作里以宋江为代表的侠义英雄之传奇故事,形象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侠义文化之忠义、孝义、仁义、正义,为《水浒传》蒙上了一层正统社会道德正义色彩,也使中国侠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面富有内涵的旗帜。
总的来说,《水浒传》彰显的我国传统文化是一笔非常珍贵的无形资产。宋江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承载着我国以“忠”、“孝”、“仁”、“义”为核心的文化精神,把侠义精神演化为一种传统民间美德,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人民传统道德观,形成了我国以孝顺长辈、重朋友、轻生死、讲侠义等为前提的最基本的是非善恶标准,健全了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情感文化和人文关怀体系。
【参考文献】
[1]叶舒宪.《论宋江的多重思想性格及其形成原因》[m].《水浒争鸣》第三辑.长江文艺出版社.p345.
[2]曲家源.宋江——《水浒传》里的理想“完人”[m].《水浒传新论》.中国和平出版社.p138.
[3]陈建平.《水浒戏与中国狭义文化》[m].文化艺术出版社.p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