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及其反思
杨琼范国睿
学校效能研究在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有近40年的研究历史。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尤为关注学校的教育质量问题,这也是学校效能研究成为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学校效能研究的现状分析
学校效能指学校对学生所产生的教学影响的程度。

根据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peterMortimore教授的定义,高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做预测所应该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

实质上,学校效能的核心价值应当是指学校成功地发挥其教育功能和实现其教育目标。

那么,什么是学校效能研究呢?荷兰的J.Scheerens教授将其描述为“以寻找或发现对学校的产出有积极影响的学校特征或其它因素为目的的研究”。

学校效能研究最初产生于美国,公认美国学者JamesColeman是该领域的创始人。

早在四十年前的“天才工程”中,JamesColeman在《教育机会平等的调查》及ChristopherJencks等人在《不平等》中曾研究学校的有效性问题。

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学校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非常微弱。

他们的研究结果出人意料,由此引发对有效学校和学校的效能问题的研究。

由于研究样本、统计方法及数据处理的不同,很难将学校效能研究的成果全部归纳,下面主要从一些核心概念的理解、研究的方法和成果的运用等要素加以概括和总结。

(一)相关概念的认识与阐释
1.有效学校有效学校和学校效能概念的界定是学校效能研究的基点。

对核心概念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研究方法的选择和成果的解释。

国外最先讨论的是学校的有效性。

研究的起因来自于美国学者科尔曼的报告。

科尔曼研究发现,有些美国学校对其学生学习的影响程度很低,仅能解释影响学生成绩变化的10%部分,远远低于来自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因素;在英国,普洛登报告的研究
结果也表明:家庭和社区比学校对学生的影响更大。

这些发现引发了对有效学校的讨论,即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有效学校、有效学校的关键特征有哪些、哪些因素影响学校的有效性等,以至于形成了有效学校运动。

尽管如此,到底什么样的学校才是有效学校,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论。

其中颇有影响的解释有以下几位。

一是埃得蒙兹的研究,他指出,有效学校具有5方面特征:强有力的行政领导;鼓励学习的学校气氛;对儿童学业成绩的高期望值;清晰明确的教育目标监控学生的表现以及对基本技巧的指导。

荷兰的J.Scheerens教授的描述或许更为简洁,他认为,有效能的学校应是“能够使得学生实际的学习进步大于根据其起点水平做预测所应该获得的学习进步的学校”。

OECD将有效学校概括为:有效学校在考虑学生社会经济地位、家庭背景和先前学习的同时,应在一个广泛范围的智力、社会和情感的成果里促进学生的进步。

2.学校效能我国对学校效能的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条件限制,多数限于描述性的研究。

我国学者结合国情对学校效能的界定颇有独到之处。

我国学者孙绵涛、洪哲认为,学校效能是指学校合理地利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目标,并能不断满足系统内其他各方面的要求,进而使学校及其成员和社会得到相应发展的特性和有效作用。

学者张煜、孟鸿伟认为,学校的效能,反映了学校使得学生的学习状况发生变化的方向、程度与大小。

或许香港学者郑燕祥的理解较为新颖,他认为应当从三个层面理解学校效能的概念:第一层面是内部效能:完成预定目标;第二层面是外部效能:相关人士对教育服务感到满意,教育对公众负责;第三层面指面向未来的效能:满足个人、社区和社会,适用未来需要。

对概念的界定很难趋于统一,这是一种研究中的客观现象,这也正是其值得研究的价值所在之一。

(二)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是学校效能研究的鼎盛时期,也是其研究方法日趋成熟的阶段。

具体来说,应用最多的方法有如下两类:
1.回归分析早期的coleman和Jencks的研究都是采用回
归分析的方法。

在学校效能研究中采用这种方法就是用学生的考试成绩作因变量,用所要考察的学校和学生的关键特征作自变量,建立回归方程,可得到各个学校的效能指标。

这是学校效能研究最早使用的方法。

其中最值得提及的是Mo
rtimore为首的研究小组对英国的小学开展的为期长达8年的研究。

它有纵向设计、50所样本学校、并使用了多元回归分析,符合有效推断所必须的各种最低要求。

因此,这项研究在设计、概念界定和学校效能研究可使用的统计模型方面有重大突破。

2.多层分析这类方法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逐步发展起来的较先进的统计模型。

现在普遍认为,学校效能模型分析的一种满意的方法应当是运用多层分析技术。

对多层分析技术解释最好的是Aitkin和longford的文章(1986)。

目前学校效能研究主要是采用这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将不同层次的变量分层计算,分别估计各层变量所造成的误差,其结果更能清楚地反映出各个学校的特征。

因此,多层分析模型现在应用越来越广泛。

(三)学校效能评价
有关学校效能评价的文献较多,主要涉及: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的方法。

1.评价的内容评价的内容就是学校效能研究的内容。

学校效能关注的是从投入到产出的整个动态的学校运作过程,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效能包括四方面内容,分人、事、物三个维度。

四个方面的内容指教学效能与教师效能、学习效能与学生效能、管理效能与管理者效能和情景效能。

有的学者认为学校效能包括以校长为主体的学校水平效能、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效能和以学生为主体的个体学习效能。

2.评价的标准由于评价测重点与研究的方法、对象的不同,因此,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

NeilA.Johnson主张,评价学校效能的标准为:(1)目标与其他有益的成果。

(2)教师的态度行为。

(3)适当的组织结构。

(4)环境因素。

另外有的学者提出了评价学校的综合模式。

3.评价的方法判断学校有效性的方法和手段一直是学校效研究的焦点,即便是研究同一个对象,由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常常得出的是不同的结果。

如何能使得研究的结果更趋于真实和客观,这是研究者始终争论不休的话题。

争论的冲突集中在:一是实验假设的前提的可操作性及可重复性;二是实验统计方法的可靠性;三是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及可推广性。

学校有效性的测量与评价并没有唯一
正确的答案。

一个难点是对有效性意味着什么,很少有统一的意见。

雷德、霍普金斯和霍利(Reid,Hopkins,&Holly 1987)等人曾对此作过总结,他们认为,假定有效学校能从无效学校中区分开来,对一所有效学校仍然没有达成一致意见5。

评价的标准各异带来的是评价方法的多样。

有的学者侧重在评价的程序,如张煜等(1996);有的学者着重探讨的是统计模型的运用(HarveyGoldstein,1997);有的学者则概述了学校效能研究中使用的评价方法。

(四)研究成果的影响和应用
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试图将学校有效性研究的成果运用于学校改革与
发展的实际。

Mann(1992)对比作了如下概括:自70年代以来,在大不列颠和美国的学校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试图证明能使学校增加价值的特征,也就是说,帮助孩子们在假设的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所预测的东西之上获取成就。

具体来说,学校效能研究的成果,不仅成果的数量多,而且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研究的成果主要包括三个层面;有关学生成功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利于教育学生特别是有利于教育那些处于不利背景之下学生的学校的工作过程上;有关学校在改善教学质量并维持改善工作因素方面的发现或结论。

到了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学校效能已成为对社区或学区的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和评价的一种科学化措施。

学校效能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不仅有了一个国际性的学术组织“学校效能研究国际协会”,而且该协会还创办了自己的学术杂志《学校效能与学校的改进》。

二、学校效能研究的反思与评价
(一)学校效能研究的成功所在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校效能理念的重构和价值取向的变化是学校效能研究主要成果的着眼点。

1.学校效能理念的重构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学校效能的研究,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作为学生、家长、教师、管理者,学校直接或间接地几乎与每个人的生活有联系。

在这种情景中,就
需要重新审视学校的有效性。

这种重新审视的前提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手段与评价标准的重新评估,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种统计软件的使用以及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的研究。

在这种环境中,学校必须积极地寻求满足顾客的期望,并且为学生的入学进而是资源展开竞争。

学校不仅必须是有效的,而且必须在做得特别好的基础上推销自己。

这一点已变得更强烈。

它移向了“重建”运行槽糕的学校。

因此对学校的有效性和学校改善的要求与需要更为强烈。

2.价值取向的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校效能研究经历了三种不同的取向:从指向内部、联结外界到面向未来。

学校效能研究的第一阶段主要是测量一所学校有哪些特征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这种价值取向的不足之处是将学校假定为是一个孤立的整体。

受20世纪80年代工商业界成功运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实践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校效能主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服务来满足相关人事的需求,强调学校的对外功能。

在全球化、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学校效能应当着眼于未来,应能够有利于学校教育在个人、组织、社区和社会层面上充分发挥技术、经济、人文、社会、政治、文化以及教育等各项功能。

于是,各国就出现了面向未来的学校效能的新取向。

(二)存在的问题
然而,学校效能研究中还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1.学校效能研究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学校效能研究中的争论之一即是有学者批评学校效能研究缺乏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Lander等曾对此作过概括。

Lauder认为,如果没有坚实的核心理论,学校效能研究是否有权断言自己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领域,这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虽然,Lander的断言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些严重,但是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组织,这种组织的文化和环境会强烈地影响到学校所取得的成就,Riddle认为,根据他们自己研究案例的结果,社会背景、父母的行为、教师和学校的影响都需要考虑进去。

Goldstein(1997)对此也作过类似的阐述。

因此,学校效能研究被认为是对存在的或一家之言的理论基础研究的一种尝试。

尝试的目的是使得现实的描述更为真实。

2.过分注重量的研究方法学校效能研究中争议最为激烈的或许就是其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

Willrnott对实证主义的批评颇为尖锐,他断言实证主义是不能够注意到某段时间内学校中种种社会关系的微妙变化。

事实上,在一个理想的科学领域里,我们通过实施一系列的随机实验来研究一些重要的因果关系,在这些实验中,我们随机地将学生安排到学校并随机地加以处理,然后观察他们的反应和行为。

我们希望在某个时段随机地指定学生、教师和学校等自变量以此来判断对学生学习成就的影响,因此,通过一段时间,我们希望能够发现与理想的输出相关的组织,课程和教室结构的形式。

在现实当中,这一点很难做到。

3.研究的质量有待于提高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意识到,国民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已成为决定国家在全球化经济中成功与否的主要资源,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政府已经采取行动,分别在初等和中等学校教育各阶段引入考试制度,以监督学习结果,并为学校目标的提高提供基础。

一些国家,特别是英国及美国的部分州,采取了在报纸上公布学校排序的办法。

对学校教育质量的关注,使得学校效能研究的质量问题成为研究的焦点。

研究者关注学校效能的研究质量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从方法论上;二是样本的典型性和可比性;三是从政策的角度。

尽管学校效能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教育政策界和教育实践界的热门话题,许多研究者仍然向人们表达了学校效能研究基础的局限性,当然也同时表达了对政策制定者的干预和包揽行为的不满。

或许罗兰·巴斯的观点更为引人注目。

巴斯认为,学校效能运动只能代表一幅不完整的学校改善的图画,而在把有关的研究结果用于学校实践方面,政策制定者又不恰当地包揽了一切。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所有这些批评和反思都是以肯定学校效能研究的诸多突出贡献为前提的,尽管学校效能的研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纵观其发展的轨迹和成果的运用,学校效能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研究中的热点现象,同时也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研究领域。

(杨琼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系。

范国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20006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