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经典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什么是商品的二因素,二者之间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一是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即对人们具有某种效用的属性,称为使用价值;二是用来交换,与其他劳动产品具有量的可比属性,凝结在商品体中的人类无差别的劳动称为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这二者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因此商品的二因素,就是指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属性决定的,它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最本质的因素。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另一方面,使用价值与价值又是不同的、相矛盾的。一切有用物品虽然都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一切有用物品都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并不是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4、什么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什么关系?

答:(1)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劳动,既是具体劳动,同时又是抽象劳动,它是同一人类劳动的两个方面。它既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创造商品的价值。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是: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次或两种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又是不同的、矛盾的。具体劳动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永恒属性,是一切社会形态都存在的永恒的范畴;抽象劳动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反映的是人们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因而是历史范畴。

(2)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存在如下关系: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与生产其它商品不同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与生产其它商品相同的抽象劳动。正是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7.影响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因素有哪些?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什么关系?

答:(1)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主要决定于如下因素:①动者的技能和经验;②生产资料发展程度(包括前面所述设备、动力、原材料状况);③科学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④生产劳动组织形式;⑤自然条件;⑥劳动心理与劳动态度。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劳动者的素质[ 包含上述①、⑥两项],关键则是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

(2)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条件和组织管理形式会不断改进,劳动者的智能和技术水平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就会不断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就会减少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这就是厂家降价的客观基础。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增加,使用先进设备的劳动者创造的社会财富也较多。但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生产单位商品需要的劳动时间比以前减少了,就会减少生产单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从而降低单位

商品的价值量。所以说,劳动生产率同单位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9.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致的,大体上经历了如下四个发展阶段:(1)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3)一般的价值形式;(4)货币形式。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还是不稳定的,往往因时因地而异,这又给交换带来很多不便。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要求把一般等价物固定在某种商品上。当贵金属(金或银) 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地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时,就出现了货币的价值形式。在历史上,金和银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和贮藏等特点,最适合做货币材料。

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表明,货币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商品。作为商品,它与普通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是,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这种一般等价物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表现出来。因此,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货币产生以后,商品中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外化为商品和货币的矛盾。

3.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答: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资本价值的不同周转方式,其意义在于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

答:从计算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公式看:

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周转价值总额 + 流动资本周转价值总额)/(除)预付资本总额

一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三.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长短的影响。

扩大再生产必须具备下列两个前提条件:

①I (v + m )>Ⅱc ,即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产品,除了补偿两大部类当年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外,还要有剩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需要的生产资料。

②Ⅱ(c + m — x m )>Ⅰ(v + x

m ),即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产品,除了补偿当年消费之外也要有剩余,才能为扩大再生产提供追加需要的消费资料。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和意义是什么?

答: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即社会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交换关系和平衡条件是:I (1000v + 1000m )=Ⅱ2 000c 。它反映了两大部类之间相互提出需求、相互供给产品,因而互为市场、互相制约的内在比例关系。保持这种协调关系就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可以把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具体化为以下三个公式:

(1).I(v + m )= IIc,即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它们所体现的是产品相互交换。

(2).Ⅰ(c + v + m)= Ic + IIc,即第Ⅰ部类全年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当年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

(3).II(c + v + m)=I(v + m)+ II(v + m),即第Ⅱ部类全年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等于当年两大部类所需要的消费资料。

意义:上述三个公式,从各个不同侧面揭示了简单再生产实现过程中,社会生产和社会消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必须遵循的基本比例关系。马克思以社会资本再生产为研究对象,所揭示的简单再生产实现条件,反映了一切以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含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共同规律性。这就是社会再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规律。

3.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资本积累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资本积累的实质: 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增大资本扩大生产规模,以继续无偿地占有别人的剩余价值。

关系: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资本家只有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积累,才能扩大再生产。资本主义企业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必须追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此,资本家必须把剩余价值分为个人消费基金和资本积累基金。资本积累基金用于追加不变资本以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追加可变资本以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2)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资本积累的来源是剩余价值。

●影响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

①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差额的增大。

④预付资本的大小。

4.什么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有什么变化?

答:(1)生产价格的形成

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在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价值(等于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出售的。现在,剩余价值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就不能按照自身的价值来出卖,而要按照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因此,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互为前提的同一过程。这个过程可表示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