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医经络完整ppt课件
血压高或低 39
完整版ppt课件
40
手厥阴心包经
时 间:19:00—21:00
(戌时)
起止穴位:起于天池穴,止于
中冲穴 左右各有9个穴位
功 能:可控制心脑血管疾
病
失调时症状:心悸、高血压
完整版ppt课件
41
完整版ppt课件
42
手少阳三焦经
时 间:21:00—23:00
(亥时)
起止穴位:起于关冲穴,止于
失调时症状:胃部不适、乳房不适、
头痛、瘦、肤色黄、腿 痛酸麻、膝盖无力、退 化
完整版ppt课件
29
完整版ppt课件
30
足太阴脾经
时 间:9:00—11:00
(巳时)
起止穴位:起于隐白穴,止于
大包穴 左右各有21个穴位
功 能:调节消化、免疫系
统
失调时症状:免疫力下降、过
敏、拉
完整版ppt课经件 不调
肚子、便秘、月
31
完整版ppt课件
32
手少阴心经
时 间:11:00—13:00 (午时)
起止穴位:起于极泉穴,止于少冲穴
左右各9个穴位
功 能:控制肺的功能
失调时症状:胸闷、消化不良、气管
症状、眼睛干涩、脸部 肌肉充血
完整版ppt课件
33
完整版ppt课件
34
手太阳小肠经
时 间:13:00—15:00 (未时)
完整版ppt课件
64
在耳屏与下颌关节之间微张口呈凹陷处取听 宫,闭口取下关等; 下颌角前上方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 处取颊车; 握拳掌横纹头取后溪; 风市、曲池、列缺……
完整版ppt课件
65
完整版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十二经脉 PT课件
医学课件
13
5 102经脉流注次序
1.流注:气血沿着1定的经脉运行
2.流注次序:
气血由中焦水谷精气所化生,经脉在中焦受 气后,上注于肺,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 足厥阴肝经,再复注于手太阴肺经,首尾相贯, 如环无端
歌诀 肺大胃脾心小肠,胱肾包焦胆肝乡
《素问·举痛论》:“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足3阳经 足3阴经
足太阳经——后面 背部
足少阳经——两侧面 胁下
足阳明经
躯干前 胸腹部,自脐向外的顺序为:
足少阴
足阳明
足太阴
医学课件
足厥阴
9
4、102经脉的表里关系
《素问·血气形志》说:“足太阳与 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 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 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 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 ”
手阳明大肠经
医学课件
19
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翼旁,沿鼻 根、前额、胸部 乳中线、腹部正 中线旁开2寸处沿 下肢前外侧下行 其主要分支从足 背分出,至大趾与 足太阴脾经相接
医学课件
20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沿内 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 的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 线上行 至内踝尖上8寸 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 上行沿大腿内侧前缘,进 入腹中,属脾,络胃 向上 穿过膈肌,沿食道两旁, 连舌本,散舌下
3、根据阴阳消长而命名:
少阴:阴气初生 少阳:阳气初生
太阴:阴气旺盛 太阳:阳气旺盛
阴气将尽 阳明:2阳合明
厥阴:
阳气初生
医学课件
2
2 具体名称: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3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络及常用穴位PPT课件
异常情况预防和处理
1、晕针:精神疲惫、恶心呕吐,面色、唇色苍白
( 1 )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 , 扶持患者平 卧,注意保暖。(2)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 复(3)如未能缓解者,亦可加刺人中,灸百会、 足三里,揉按内关等
2、滞针:局部肌肉强烈挛缩,针难以提插、捻转
嘱患者消除紧张, ( e g : 聊 天 ) 放松局部肌肉 (eg:循、按、弹等);因单向捻针致滞针者, 可以反向将针捻回。
大椎放血——治疗青春痘。
神阙(肚脐)——固本培元。
肩颈、腰背酸痛
与体虚、劳伤、风寒湿邪及筋骨损伤有关。 肩颈:肩井、风池、列缺 肩井通调气血,经期、孕
期忌强烈刺激。 腰背:天宗、委中、手三里
脾胃虚
消瘦则为胃不受纳,而肥胖者多痰湿,痰 湿则多为脾不运化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下之三里)
三阴交:归属足太阴脾经, 是足三阴经之会穴,故可以 滋补三阴。
腧穴定位:以体表标志为主要依据,或两标志之间折合成一定比例寸,利用骨 度分寸或者同身寸进行定位。
同身寸
常用腧穴
百会、太阳、迎香、人中、安眠、风池、大椎、肩井、天宗 少商、合谷、列缺、养老、内关、支沟、手三里 涌泉、太冲、三阴交、丰隆、足三里、委中 神阙、天枢、中脘、气海、关元
常见疾病有什么?
合谷穴(手阳明大肠经)
定 位 : 手背第一、二掌骨 间,当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处。
合谷穴被称为“万用穴”,可以治 疗 牙疼痛、牙龈疼痛、青春痘、眼 睛疲劳、喉咙疼痛、耳鸣、面部神 经麻痹、口眼歪斜、打嗝、头痛 、 目赤肿痛,鼻出血,牙关紧闭 , 咽 喉肿痛,热病无汗,多汗,腹痛, 便秘,经闭,滞产等很多疾病。
4、其他:皮肤感染、溃疡、瘢痕,不宜针刺。
中医---经络ppt课件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指导针灸治疗
• 腧穴的选取——循经取穴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 针灸方法的选用
针灸、按摩、刺血、拔罐、刮痧 • 预防疾病 灸足三里、按摩大椎、灸关元
第二节 腧穴
概念: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腧 —— 通 “输”—— 输注、转输 穴 —— 孔隙——经气所居之处
中医 经络
一 、经络概论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肢节、 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分支,浅,表。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足阳明等有联系
故称“十二经之海”
小腿内侧,并足太阴、厥阴上行至咽喉合于任脉 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 足跗外侧,并足少阳经上行,至颈后会合于督脉。 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跷脉 足跟内侧,伴足少阴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阳跷 脉会合
调节肢体运动,司 阳跷脉 足跟外侧,伴足太阳等经上行,至目内眦与阴跷 眼睑开合
脉会合
别名 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内经》; 孔穴——《针灸甲乙经》; 穴道——《太平圣惠方》; 腧穴——通称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穴位——俗称
腧穴与经络、脏腑
生理 脏腑化生气血,通过经络运行,输注气血到
腧穴 病理
脏腑气血异常变化通过经络反映于相应的腧 穴部位,疾病的反应点 治疗
刺激腧穴可调理经络气血从而对相应脏腑的 功能活动进行调整,针灸的施治之处
“阿是”的称谓,最早见于唐代《千金方》。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课件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十二经络之胆经(五)
首穴 瞳子髎穴 末穴 足窍阴穴 穴位 44穴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胆经的作用 造血 治白发 有利减肥 促进营养的吸收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胆经不通的症状
口苦,黄疸 月经不调,崩漏,白带异常,毕闭经,子宫脱
垂,乳腺炎 目眩,头痛,头晕,近视,牙疼,口眼歪斜 皮肤萎黄,消化不良 痰湿积聚,便秘
头痛、颈部僵硬、咽喉肿痛、脸颊肿 耳鸣、目黄、白内障、牙疼 昏迷、乳汁少、小腹痛、腰脊痛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任脉——打通任脉,万毒不侵
首穴 会阴穴 末穴 承浆穴 穴位 24穴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任脉的作用
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 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
养血通经,促进消化,滋阴补虚,养护女性子宫, 卵巢,延缓更年期功能。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督脉的作用
阳脉之海 调节阳经气血 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督促人体精、气、神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督脉不通的症状
导致肩颈酸痛胀,腰酸,偏头痛,失眠,身体 排毒代谢较慢
发狂、中风、小儿惊风 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痛经、闭经、不孕 遗精、阳痿、小便频繁 便血、便秘、痔疮、脱肛、黄疸,眩晕耳鸣等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脾经不通的症状
胃痛、呕吐、打嗝、大便稀溏、便秘 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白带异常、
不孕、难产 尿血、遗精、阳痿、遗尿 心悸,失眠,高血压,黄疸,身重无力,水肿,
舌根发硬疼痛,下肢内侧部位肿胀、冰冷等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十二经络之心经(十一)
首穴 极泉穴 末穴 少冲穴 穴位 9穴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全身经络疏通步骤口诀
十二经络之胆经(五)
首穴 瞳子髎穴 末穴 足窍阴穴 穴位 44穴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胆经的作用 造血 治白发 有利减肥 促进营养的吸收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胆经不通的症状
口苦,黄疸 月经不调,崩漏,白带异常,毕闭经,子宫脱
垂,乳腺炎 目眩,头痛,头晕,近视,牙疼,口眼歪斜 皮肤萎黄,消化不良 痰湿积聚,便秘
头痛、颈部僵硬、咽喉肿痛、脸颊肿 耳鸣、目黄、白内障、牙疼 昏迷、乳汁少、小腹痛、腰脊痛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任脉——打通任脉,万毒不侵
首穴 会阴穴 末穴 承浆穴 穴位 24穴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任脉的作用
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 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
养血通经,促进消化,滋阴补虚,养护女性子宫, 卵巢,延缓更年期功能。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督脉的作用
阳脉之海 调节阳经气血 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督促人体精、气、神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督脉不通的症状
导致肩颈酸痛胀,腰酸,偏头痛,失眠,身体 排毒代谢较慢
发狂、中风、小儿惊风 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痛经、闭经、不孕 遗精、阳痿、小便频繁 便血、便秘、痔疮、脱肛、黄疸,眩晕耳鸣等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脾经不通的症状
胃痛、呕吐、打嗝、大便稀溏、便秘 月经过多、月经不调、痛经、崩漏、白带异常、
不孕、难产 尿血、遗精、阳痿、遗尿 心悸,失眠,高血压,黄疸,身重无力,水肿,
舌根发硬疼痛,下肢内侧部位肿胀、冰冷等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十二经络之心经(十一)
首穴 极泉穴 末穴 少冲穴 穴位 9穴
十二经络及任督二脉
全身经络疏通步骤口诀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二经脉
1、概念 即手三阴经、手三阳经、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总称。 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所以 又称为“正经”。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 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 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 经;足厥阴肝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 胱经;足少阳胆经
针刺和艾灸虽然同属于外治 ,但对机体产生的 作用和效果不尽相同。例如,天枢穴用针刺的方法 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的作 用,适用于治疗胃肠瘀血、 痛经、闭经;用艾灸的方法则能够发挥益气止血的 作用,适用于治疗胃肠出血、月经过多、崩漏。再 如,关元、肾俞、三阴交穴,针刺有清下焦、利湿 热的 功能,用于治疗赤带;艾灸有温下焦、扶寒 湿的作用,用于治疗白带。 补泻手法不同,治疗效果也不相同。例如,补 合谷、泻复溜可以发汗;反之,泻合谷、补复溜则 可以止汗。补照海、泻申脉治疗失眠;反之,泻照
几个基本概念
一源三歧 阳脉之海 阴脉之海 十二经之海/血海
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 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而分别循行 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故 称为“一源三歧”。 督脉可调节全身阳经脉气,故称 “阳脉之海”; 任脉可调节全身阴经脉气,故称 “阴脉之海”; 冲脉可涵蓄调节十二经气血,故称 “十二经之海”,又称“血海”。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熟悉经络的生理机 能和应用; 2、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走向交接规律、分 布规律及流注次序; 3、熟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4、掌握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和循行部位。
有临床
一、经络与经络系统
(二)经络与针灸临床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针刺和 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祖国 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又有自身独特 的理、法、方、穴),其内容包括经络、 腧穴、针灸方法、临床治疗等部分。 中国古代的医疗技术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 两大类。针灸是最常用的外治法,被广泛 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素问》;“微针治 其外,汤液治其内。”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表
十二经脉气血循环流注表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分布的特点是:手 足阳明经分布于面额部;手太阳经分 布于面颊部;手足少阳经分布于耳颞 部;足太阳经分布于头顶、枕项部。 另外,足厥阴经也循行至顶部。 十二经脉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 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 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人体腔 的支脉。
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 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 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 系(人),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 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 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 合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
作用:加强十二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
1、经络 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气血,联 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 导信息的通道,是组成人体结构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是联系周 身调节机体的一种组织或实体(人体主要由脏 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组成),是血管、神 经、体液等功能的综合体现。 经络是“经”和“络”的统称,包括“经 脉”与“络脉”两个部分。“经”,即路径、 主干,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即网 络、分支,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与 “络”纵横交错、互相衔接,像网络一样遍布 全身,组成一个复杂的经络系统
(3)指导诊断:在临床上, 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 位,结合经络的循行走向 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疾 病诊断的依据。 • 如两胁痛,多是肝胆病 变;前额部疼痛,多与阳 明经病有关等。 • 如肺病时可在肺俞穴出 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 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治疗预防:
•如针灸、按摩、针刺麻醉、耳针、电针、 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治疗方法。 •临床可根据药物的归经,选择相应的药物。 如太阳经头痛,选用羌活、蒿本等。 •调理经络方法预防疾病。如常灸足三里穴 可强壮身体、防病;灸风门可预防感冒; 常点按养老穴可美容肌肤和明目等。
针灸是一项传统的治疗方式, 属于物理疗法的一种,也是最迅速 却实时可达到效果且非常简便的一 种医术。研究用针或施灸之手术与 方法,称为针法与灸法,对于一般 疾病,在临床时,通常使针与灸两 者并用,因此,通常称为针灸。
针灸的原理 针灸是利用调节虚实和平阴阳 的作用,使经络运行血气顺畅,刺 激脑部,使其产生脑内吗啡,达到 抑制缓解疼痛的目的,不但可以抗 御病毒,还可以传导感应等生理功 能的正常。
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
交接; 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 接。
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流注,是人身气血流动不息,向各处灌注的意思。 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而十二经脉则为气 血运行的主要通道。气血在十二经脉内流动不息, 循环灌注,分布于全身内外上下,构成了十二经 脉的气血流注,又名十二经脉的流注。其流注次 序为: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流至足厥阴肝经,再流 至手太阴肺经。这样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整体循行系统。
奇经八脉主要作用: 一、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将 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 来,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 阴阳的作用; 二、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 灌的调节作用。若喻十二经脉如江 河,奇经八脉则犹如湖泊。
奇经与正经的区别 1、正经和脏腑均有直接联 系,而奇经与脏腑不发生直接 联系; 2、奇经无表里属络关 系; 3、奇经不参与流注,除任、 督2脉外,无自己的专穴。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 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正 如《素问· 痿论》所说:“宗筋主 束骨而利机关也。”经筋为病,多 为转筋、筋痛、痹证等,针灸治疗 多局部取穴而泻之。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 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 之所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 布范围,即十二经脉在皮肤上的分属部分为依 据而划分的,故《素问· 皮部论》指出:“欲 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 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 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 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总的循行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交于手三阳;手三 阳从手走头,交于足三阳;足三阳从头走 足,交于足三阴;足三阴从足走腹(胸), 交于手三阴。 这样构成了十二经脉阴阳相贯、如 环无端的径路。概括为“举手直立,阴升 阳降”。
体腔深部的联系,补充了十二经脉在 体内外循行的不足,扩大了经穴的主 治范围。
例如,十二经别通过表里相合的“六合”作用, 使得十二经脉中的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从而 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手足三阴经 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与阴经经别 合于阳经而上头面的循行是分不开的。
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 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 二经脉的筋肉系统。
经络的作用
(1)生理功能:
经络的功能活动,称之为“经气”。 经气作用包括四个方面: ①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②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③调节机能平衡 ④感应传导作用
(2)阐释病理:在发生病 变时,经络就成为传递病邪 和反映病变的途径。 •如心火可循经下移于小肠, 而小肠有热亦可上熏于心。 •如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 胁肋,故肝气郁结,常见两 胁及小腹胀痛等。
3、奇经的循行路线 督脉:督,衣背缝也。督脉 主要行于人体后正中线。 任脉:任,衣前襟也。任脉 主要行于人体前正中线。
4、奇经八脉的作用 沟通、联络作用;统率、 主导作用;渗灌、调节作用。
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 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 15条,称为十五络脉。
作用: 四肢部的十二经别络,加强了 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 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 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 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 腹、背和全身经气。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 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 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 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 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 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 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 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 系。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 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 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 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上, 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海、补申脉却治疗嗜睡。
针灸治病,要善于处理局部与整体的 关系。因为机体某一部分出现的局部病证, 往往又是整体疾病的一部分。例如,头痛 和目赤肿痛多与肝火上炎有关,口舌生疮、 小便短赤多因心和小肠有火造成,脱肛、 子宫脱垂皆由中气不足引起,故《标幽赋》 云:“观部分而知经络之虚实。”针灸治 病,只有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才 不会出现头痛仅医头、脚痛仅医脚的片面 倾向。
奇经八脉
概念 奇:异,不同的意思。即有别于正经的一类经 脉,共有8条,(故称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 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 总称。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络脏腑,又无表 里配合关系,且“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冲、带、跷、维6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 督2脉各有其所属腧穴不同,后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 合称为“十四经”。
2、命名
整个经络系统的命名大致采用了以 下四种方法: A、以阴阳、手足、脏腑来命名,如十 二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 B、以穴位来命名,如十五络脉。 C、以装束来命名,如奇经八脉。 D、以特殊名称来命名,如十二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