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物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近年来,我国针对国际上教学现代化的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修改了理科教学大纲,特别是在理科教学中强调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以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水平,教学目的发生了由知识到能力、由能力向素质、由智力教育观念向综合教育观念转化的变化。物理教学大纲也从考虑物理学科本身的学习需要变为考虑物理科学、物理教学、社会效益相结合的整体需要,从学生在校内学习期间的需要变为学生在校与毕业后工作相结合的需要。这都说明在我国物理教育中的主体因素与内在因素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物理教学中知识的要求和学生主观上全面发展的关系正日益趋于合理,物理教学正向素质教育方面发展,这必将有利于丰富学生的个性,培养独立思维,促进全面发展,塑造出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物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应坚持五个原则

(一)全员性原则

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主要是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观察、实验、掌握物理方法等技能都穿插和渗透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不习惯展开想象或用静态想象代替动态想象,常常以回忆代替想象,从而产生片面性的分析;由于不能用发展的、开放的、全面的方式思维而以个人日常经验和从日常概念出发,以想当然或片面的方式思维,草率地得出结论,从而不能自觉地把握整体、深入本质,造成错误。由于认知水平的差异及其它心理因素的障碍,妨碍学生正常地接受物理的概念和规律,使部分学生从心理上觉得物理难学。一些物理教师针对好学生进行偏爱性教育,着重培养,对“差生”歧视或根本放弃,这样做只会使部分学生在关爱下得到较好发展,而使另一部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受到打击,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因此,物理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全面、科学地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不以“升学”为目的,而以“成才”为方向,以全面提高民族的科技素质为己任。

(二)全面性原则

智育,是物理教学中的基本成分,它包括知识教育、能力培养、技能训练等。一方面,物理教育的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学成果,又在意识和实践的领域以某种高于或异于智育的效果发挥着能动作用。传统应试教育重视的是智育,侧重于物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测试,忽视了实践,忽视了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发展及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关系,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好坏,以升学率判定教学的优劣,使得物理教育只侧重于学科的专业性而失去了德育、美育、劳动技能等多种教育功能。

(三)有效性原则

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长期有效性集中体现在:物理学使用的、物理教学倡导的科学思想方法,物理学所培养的能力,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

2.树立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信念和求实精神。

3.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和善于同别人合作的习惯。

4.重视培养意志力,使学生以坚定的信心克服学习上的一切困难。

(四)差异性原则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由于在智力水平、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在掌握生活经验多少方面存在的差异,都会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把每个学生看成是一棵棵不同的小树,要给他们提供适合自身生长的条件,帮助他们按其特定的能力和自然趋势发育成长,即选择不同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实施最优化教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发展。

(五)主动性原则

学生们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往往具有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心,物理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自然兴趣进一步升华,让他们像科学家一样去自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坚定他们学好物理的信念,调动学习兴趣,使他们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探求知识,使智力潜能得以充分发掘。

二、物理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把握四个操作环节

(一)理论教学环节:

在进行物理理论知识教学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心理特点来选择适当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在建立概念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如:力的概念就是对生活概念(如推、拉、提、压等)的概括和抽象,突出了相互作用这一本

质。“匀速直线运动”、“光滑面”、点光源”这些理想化的过程和模型,就是对生活中复杂的现象和物体,采取条件单纯化的近似处理后形成的。

2.在运用概念对事物、现象作出肯定或否定结论的思维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随小车一同向前运动的物体,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向前倾倒,是因为物体具有惯性,在这一过程的分析、判定中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3.在进行规律教学时,培养推理能力。如对串、并联电路,以为基本依据,推导总电阻与分电阻关系的过程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4.在进行抽象知识教学时,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对分子模型的想象及对原子内部结构的模拟,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5.在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对公式的分析中,让学生懂得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是由P、L、S三个量值统一决定的,再通过比较,从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实验教学环节:

物理实验是实现物理教学目标的基本手段,是实现脑、眼、手综合运用的过程,是培养能力、发展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环节。

1.通过课堂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物理新教材中对概念和规律的学习侧重于实验演示,而教师就要根据这一特点来合理地安排演示、讲解与练习的顺序,引导学生正确地观察和分析。以“牛顿第一定律”为例,教师可首先安排学生观察从斜面滑下的小车在粗糙平面上运动的实验,并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然后再安排学生观察同一小车在不很粗糙平面及在较光滑平面重复这一过程的实验,并比较三者的不同。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引导学生设想若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会怎样运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一环扣一环地演示、提问、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可使学生自始至终集中注意力,跟随教师的思路,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在严谨的分析推理中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素质。

2.组织好学生实验,培养操作能力。

物理教学中的分组实验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分组实验中,学生既是实验的主体,又是观察的主体。实验前教师要安排并指导课前预习,实验中可安排些与实验有关的小竞赛,以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培养实验操作的兴趣和技能,将学生从对观察的兴趣转入对操作的兴趣,进而体会物理中常遇到的逻辑关系,进入主动实验者和研究者的状态,在无意识中提高物理实验能力。同时,还要不断地从实地中发掘出素质教育的基本因素,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勇于探索、实是求是的科学品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