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胰岛移植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_陈进
微囊的研究和应用进展陈进,何争民(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安徽合肥230031)摘要:本文概述了微囊的结构特征及在药学领域中的意义,综述了微囊制备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介绍了微囊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方向,并对微囊今后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健词:微囊;制备;应用微囊(Microcapsule)是一种直径在1μm 几百μm之间的微球状包膜剂。
微囊剂的内部可以包埋各种液体、半固体或固体药物,较小的在纳米范围(称为毫微囊)[1]。
微囊具有保护物质免受环境条件的影响、掩蔽药物的刺激性、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增加药物稳定性、延长药物及靶向释放等功能[2]。
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微囊已广泛用于医药、食品、化工、纺织等诸多领域。
我国医药行业已有一些微囊产品,但为数不多,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主要就微囊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及在多领域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相关信息对相关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启迪,有利于今后的研究与开发。
1微囊化的意义微囊是21世纪食品、医药等工业领域重点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3]。
微囊化的意义就在于:(1)能有效地降低芯材的外界环境因素的反应活性,有效地防止外界环境因素对芯材的不良影响;(2)提高药物稳定性:制芯材中有效活性成分的挥发损失,减少芯材向环境的扩散或蒸发;(3)缓、控释和靶向性能:有效地控制芯材的释放;(4)掩盖芯材的异味,改善芯材的口感和味觉;(5)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贮藏和运输等[4 6]。
采用微胶囊技术制得的产品有良好的功能性质和贮存稳定性,使用方便,可以解决传统工艺所不能解决的众多问题,生产多种高新产品。
2微囊制备工艺研究工艺研究是微囊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微囊系由囊芯物和囊壳材料两部份组成,其制备方法较多。
大致分为三大类,(1)化学法;(2)物理法;(3)物理化学法。
本文主要介绍近几年的制备新方法。
2.1悬浮聚合乳化法(suspension polymerization emulsificafion method)悬浮聚合乳化法系采用SPG多孔玻璃膜乳化技术,将油性囊芯物通过多孔玻璃膜上的小孔压出,形成微小的液滴,再在水溶性物质中形成O/W乳滴,最后悬浮聚合成微囊。
微囊化胰岛移植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e
r
94 ;
18 (4 ) : 5 3 5 一 5 4 1
,
一 ): 3 2 9 3 3 4
2
,
W il li a
r
ms
t
l
e
.
C 62
lo m b i M 63 2
12
t
l
d C e l l B i o lo g y l
.
19
,
93 ;
G
J
yn
et e t
e c
a
o
l o b
s
t
e t
1 990: g
胰 岛移 植 不 需 用 免
使 其 在 防 治 糖 尿 病 ( D M ) 的 应用 一 直 是 平
n
、
92 年 s
o o n 一
s h io
n
g 等 ( 4 )用 自发
,
性
作
国 内 外学 者 孜 孜 以求 的 目标
A PA 微囊 化 胰 岛 同种 移 植
术 后保 持 正常 血 糖 水
、
徽班 化 咦岛 的 制备
,
1 7 1 (3 ) 2
199 2;
57一
3 594 5
.
.
Z
d
e n
iu s
12:
9一
La n
13
F
y
e
e t
W
e t a
o
r
ld J
Su r
r
g
199 4:
l
a
.
W
C
a n
o
r
ld
J Su
,
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微囊化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韩睿;李彦林【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00(006)009【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目前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自1966年以来,国内外大量地研究表明,胰岛移植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的根治带来了希望.随着临床上同种异体胰岛移植的成功,胰岛的供给出现短缺,同时由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而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这在多数具有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患者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人工胰岛免疫隔离技术,尤其是微囊化胰岛移植取得了可喜进展,从而解决了胰岛的来源不足及免疫排斥反应两大难题,使胰岛移植治疗IDDM的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时期.1 徽囊三化腴岛移植的来源采用动物胰岛移植,不仅来源丰富,还可能避免移植成功后受体糖尿病的复发.Mandel等的研究发现,在自发性糖尿病NOD小鼠同系、同种胰岛移植时,同种移植物在移植近期比异种移植物存在更为严重的细胞浸润,提示异种移植物存在更为严重的细胞浸润,提示异种胰岛移植似能避免导致糖尿病的自身免疫的攻击.由于Ⅰ型糖尿病的致病机制为自身免疫损伤。
【总页数】3页(P409-411)【作者】韩睿;李彦林【作者单位】昆明铁路局中心医院;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05【相关文献】1.微囊化人胎胰岛移植治疗小鼠实验性糖尿病的观察 [J], 赖宏;陈丽;武传龙;刘建伟2.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护理配合 [J], 汤云侠;高莉3.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J], 马玉珍;李凤歧;李冬英4.胰岛移植治疗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J], 赖宏;高震5.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移植治疗I型糖尿病的研究 [J], 刘金生;张胜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膜胰岛移植的进展
微囊膜胰岛移植的进展
晏辉
【期刊名称】《实用医药杂志》
【年(卷),期】1994(0)4
【摘要】微囊膜胰岛移植的进展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山东济南市250031)晏辉综述张胜兰审校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DDM)是由于病毒感染或/及免疫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其治疗对策除注射外源性胰岛素外,寻求有效的代替胰岛...
【总页数】2页(P246-247)
【关键词】胰岛移植;微囊膜;海藻酸钠;胰岛细胞;微囊化;多聚赖氨酸;生物相容性;微囊包裹;聚乙烯亚胺;大鼠
【作者】晏辉
【作者单位】济南军区总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9
【相关文献】
1.微流控技术构建单分散微囊膜的研究新进展 [J], 褚良银;谢锐;巨晓洁;刘丽;汪伟
2.膜乳化法制备单分散高分子微球和微囊的研究进展 [J], 谢锐;褚良银;陈文梅;肖新才;王枢
3.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 [J], 黄鹤;芮景;吴佩
4.间充质干细胞来源膜微囊转运蛋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J], 洪勉名(综述);陈建英(审校)
5.微囊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 [J], 陈儿同;杨晓昀;叶萍;彭承宏;韩宝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胶囊化胰岛移植研究进展
、
微 囊 化 胰 岛 的 制 备 方 法 研 究 概 况
微 囊 化胰 岛 采 用 的 壁 材 有 海 藻 酸 钠 一 赖 氨 酸 聚 蒋 藻 酸 钠 ( A) 海 藻 酸 钠 一 聚 糖 一 藻 酸 钠 AP 、 壳 海
( C 和 海 藻 酸 钠 一 化 钡 等 。采 用 A A 微 囊 化 A A) 氯 P
2 0 的海 藻 酸钠 溶 液 中 , 人 1 0mmo 氯 化 钙 .% 喷 0 l
溶 液 中 固化 成 含 胰 岛 的 海 藻 酸 钙 微胶 珠 , 其 依 次 将
与 00 .5%~0 1 %的 聚 赖 氨 酸 和 0 1 .0 .5%海 藻 酸 钠 反 应 , 后 用 5 最 5mmo 柠 檬 酸 钠 液 化 微 胶 珠 核 心 即 l
胰 岛 的 制备 过 程 是 将 胰 岛均 匀 悬 浮 在 浓 度 为 1 5 .%
~
胶 囊 制 备 过 程 中 每一 步 条 件 都 将 影 响其 理 化 性 能 。
因此 , 只有 严 格 控 制 制 备 条 件 , 能 得 到 理 想 的 微 才 胶 囊 。在 满足 胰 岛 包 裹 条 件 情 况 下 , 备 的微 胶 囊 制 应 尽 量 小 , 匀 一 致 , 面 光 滑 , 会有 较 好 的生 物 均 表 才 相 容 性 和 机 械 强 度 , 到 免 疫 隔 离 作 用 l 。 目前 起 4 的研 究 结 果 表 明 , P 和 高 压 电 场 成 囊 装 置 是 较 A A 理 想 的微 囊 化 壁 材 和 制 囊 装 置 。 二 、 囊 化 胰 岛体 外 分 泌 功 能 的 研 究 微 L r 等 … 研 究 认 为 , 囊 化 与 未 微 囊 化 胰 岛 的 i a 微 胰 岛 素 分 泌 对 低 浓 度 与 高 浓 度 葡 萄 糖 液 反 应 曲 线 类 似 , 者 分 泌 反 应 较 后 者 稍 滞 后 , 能 与 胰 岛 素 前 可 通 过 微 囊 膜 有 关 。 Sn i a de r等 _ 研 究 微 囊 化 胎 猪 、 5 鼠和 人 胰 岛体 外 胰 岛 素 分 泌 研 究 后 认 为 , 与 鼠胰 人 岛 分 泌 胰 岛素 的量 不 受 微 囊 化 的影 响 , 微 囊 化 胎 而 猪 胰 岛细 胞 团在 对 葡 萄 糖 、 萄糖 与 茶 碱 的刺 激 反 葡 应 时 , 岛 素 分 泌 明 显 减 少 , 能 与 胎 猪 胰 岛 功 能 胰 可
微囊化胰岛细胞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平 上 的 效 果 。 报 告 如下 。 1 材 料 及 方 法 1 . 1 动 物
(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1 2 . 1 7 )
v a t i o n . Mo l I mmu n o l , 2 0 1 1 , 4 8 ( 1 2 — 1 3 ) : 1 4 0 8 - 1 4 1 6 .
微 囊化胰 岛细胞 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 的研究
陈水塘 蒋建强 姜迎春
i n g i n h u ma n g i n g i v l a ib f ob r l a s t s . J P e io r d o n t l a Re s q MA, B o u r g o i n S G. C y t o h e s i n - 1 r e g u l a t e s h u ma n b l o o d
组织仔细分离后 整块 取下 ,放入预先加入 5 m l 胶原酶 v溶 液( 浓度 同上) 的5 0 m l 离心管 中 , 3 8 . 0 o C 恒温水浴消 化。约
1 5 m i n 后. 胰腺组织大部分成乳糜状 . 加入 3 5 m l 冷 的 Ha n k s
S D大 鼠 l 0只 , 体质 量 2 5 0 ~ 3 0 0 g , I C R小 鼠 2 0只 , 体质
醚麻 醉 , 固定好 大 鼠并继续 用 乙醚 吸入麻醉 , 常规 消毒手术 野, 从 大 鼠生 殖部 位起在腹 部 “ v ” 字 形切 口, 充分 暴露 胆总 管 ,在胆 总管人 十二指肠处用动脉夹夹住十二指肠两端 . 开
微胶囊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免疫隔离作用的实验研究
微胶囊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免疫隔离作用的实验研究刘曾旭;刘德明;刘德伍【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3(043)006【摘要】目的观察微胶囊(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对大鼠糖尿病异种胰岛组织移植的免疫隔离作用.方法糖尿病大鼠30只.随机分为5组:(1)微囊组;(2)未包囊组;(3)空囊移植组;(4)生理盐水组;(5)糖尿病组.每组各6只.微囊组用微囊化的小鼠胰岛细胞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未包囊组用纯化后的胰岛细胞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空囊移植组用与微囊组数量相同的空微囊注入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生理盐水组用等量的生理盐水注入糖尿病大鼠的腹腔内.糖尿病组对糖尿病大鼠不行移植操作.各组大鼠分别于移植后2 h、4 h测量血糖,以后每天测定血糖1次,1周后改为每10 d测1次;同时称量体重,观察饮水量及尿量,直至空腹血糖高于19.3mmol/1定为胰岛移植物排斥.结果糖尿病组、空囊移植组及生理盐水组大鼠血糖无明显变化;微囊组糖尿病大鼠异种胰岛移植2 h后血糖明显低于未包裹组,下降幅度为8~12 mmol/L,有显著性差异(P<0.01);未包裹组血糖下降仅维持2~3 d,微胶囊组血糖下降可持续56~120 d,两组持续天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移植后1个月从腹腔回收的微囊胰岛呈圆型、表面光滑,无明显纤维组织包绕.囊内胰岛DTZ染色呈桔黄色.结论微胶囊制作技术可明显延长小鼠胰岛作为异种移植物在大鼠体内的存活时间,说明微囊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免疫隔离作用.【总页数】3页(P20-22)【作者】刘曾旭;刘德明;刘德伍【作者单位】江西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江西,南昌,330006;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中心,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92.4;R587.1【相关文献】1.黄己汤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王浩;陈克林;常宝忠;王岩2.壳聚糖/海藻酸钠微胶囊包埋大鼠胰岛异种腹腔移植的实验研究 [J], 吴家清;刘东;郑克立;黎程;蒙善东;朱春丽;李琴3.科罗索酸对妊娠期糖尿病大鼠胎盘组织中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 [J], 黄晓萍;张娟;王文平;任丹4.复元醒脑汤对糖尿病脑梗塞大鼠胰岛素抵抗干预作用的实验研究 [J], 方邦江; 周爽; 沈俊逸; 王宏; 陈淼; 陈宝瑾5.利格列汀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肾组织病理形态及血脂代谢影响的实验研究[J], 袁媛; 汤冰倩; 周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
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关键词】微囊胰岛移植体异种胰岛移植可能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希望的方法 ,它不仅能逆转糖尿病动物和人的高血糖状态,而且能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1]。
然而,排斥反应和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异种移植的两个主要问题[2~3]。
微囊移植技术能起有效的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排斥反应、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4],但是目前微囊化移植体均未能有效地摆脱有限的功能和寿命[5]。
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 porcineendogenous ret rovirus, PERV )可感染体外培养人细胞 ,这使跨种族间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6]。
作者就这些方面来阐述微囊异种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情况。
1 有关微囊移植体的现存问题和前景1.1 微囊移植体免疫原性微囊免疫隔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隔离囊内异种细胞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的渗出, 激活局部免疫细胞、诱导纤维细胞浸润, 引起排斥反应及移植部位纤维化; 又不能完全隔离移植体外免疫细胞分泌的NO、过氧化物、自由基、部分细胞因子等的直接渗入, 影响囊内细胞功能。
有研究者采用海藻酸-钡交联微囊包裹新生猪胰岛样细胞簇,对取出的微囊进行免疫染色,发现囊周及囊内皆有荧光反应存在,表明抗体可通过囊壁[7],而细胞因子较抗体的分子量小得多,可推断细胞因子也能通过。
Salfey[8]等采用微囊化移植联合CTLA4-Ig 处理,可有效延长微囊化胰岛的功能和寿命。
另一些研究显示虽然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 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移植体产生的小分子抗原的渗漏, 从而激活受体对移植体的免疫应答,而且排异反应跟供受体之间种属差异程度密切相关, 种属差异越大, 则该排异反应越严重[9]。
巨噬细胞也是影响囊内细胞存活的主要免疫细胞 ,其分泌的小分子致炎因子NO等对囊内移植物有免疫排斥作用。
有研究将脂氧化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 acid NDGA)与移植体共包囊,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和趋化作用,并延长移植体寿命[10]。
微囊化大鼠胰岛与睾丸Sertoli细胞联合移植的实验研究
S ro elnr t Z UH i n ,A uog,H ioig e a. Dp r etfO cl i l ugr,h etlcli as HO a eg F N Y hn S I a nn , 1 eat n o no gc re Te i f X t m o aS y Fr o i l f l t o hC iaC lg , ee, h nj ku0 50 , hn i t s t f i e t N r hn o ee H biZ a g ao 7 0 0 C i sH p a A a d o t i l i a・论 著 ・
微 囊 化 大 鼠胰 岛 与睾 丸 Sr l细胞 联 合 移 植 的 et i o 实 验 研 究
周 海丰 范玉 宏 石 小宁 周毅
【 摘要 】 目的 应 用细胞微 囊化方法 、 病理技 术研 究微 囊化大 鼠胰 岛细胞与 睾丸 Sr l细胞联 合移 eo ti
将3 0只小 鼠随
河北 医 药 2 1 年 1 01 0月 第 3 3卷 第 2 0期
d i1. 9 9j i n 1 0 o:0 3 6 /.s .1 2-7 8 .0 12 .0 s 1 3 6 2 1 .O 0 3
Hee M dcl ora,0 1 V l 3O t o2 b i e i unl2 1 , o 3 c N .0 aJ
c l o mmu e e e t n f rC el n i n x mp i o O—t n p a t d iltc i h o g e l co n a s lt n meh d a d p to o ia o r s ln e e el t ru h c l mi r e c p u a i to n ah lgc l a s s o t c n q e M e h d Thry mi e w r a d ml ii e n o t o g o p , i l s t c l mir e c p u ain e h iu . to s i c e e rn o y d vd d it w r u s smpe il el c o n a s lt t e o
胰岛微囊化技术带来糖尿病治疗新希
新闻眼前沿【摘要】近年来,科研人员设想了一种胰岛细胞微囊化技术,使胰岛移植后既能发挥胰岛细胞分泌作用,又能避开免疫系统的攻击。
目前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若能找到适用的囊材和封装技术,胰岛移植的成本将会大幅降低,糖尿病患者或可告别终身打针治疗糖尿病的历史。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微囊化;探索方向人类和糖尿病的纠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20世纪中叶胰岛素被发现和用于治疗之前,人类对糖尿病始终束手无策,绝大多数的人患上糖尿病后就相当于被宣判了死刑。
1922年,胰岛素开始用于临床,糖尿病从绝症渐渐变成了如今可以有效管控的慢性疾病。
目前,除日常的胰岛素注射、服用降糖药物外,医学界还采用胰岛移植的方式治疗糖尿病。
胰岛移植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通过分离自体或供体胰腺中的胰岛细胞团,将其移植到受体肝脏或其他血供丰富的器官中,定植成功后便可发挥血糖调节的功能,是目前唯一微创并能实现血糖精确控制的有效方法。
胰岛移植虽可以逆转患者的胰岛功能,然而,在胰岛细胞移植过程中存在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如受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移植的胰岛β细胞难以长期存活以及供源不足问题,使其在临床上无法大规模开展。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干细胞技术解决了细胞来源问题,但是它也存在着局限性———体内难以发挥胰岛细胞功能以及存在免疫排斥。
所以,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仍不得不终身注射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水平。
事实上,科研人员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技术,既能发挥胰岛细胞分泌作用,又能避开免疫系统的攻击。
于是他们设想了一种胰岛细胞微囊化技术,其思路是利用材料制作出一种免疫隔离装置,隔绝自身免疫系统对植入β细胞的排异反应,同时允许葡萄糖、胰岛素和氧气等物质在细胞里自由进出。
近日,瑞士弗里堡大学医学院雷欧·碧勒教授团队、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研究所王轶研究员团队为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的官方期刊共同撰写了关于1型糖尿病(T1DM)治疗新进展的综述文章。
琼脂糖微囊化猪胰岛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实验观察
琼脂糖微囊化猪胰岛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实验观察张会峰;赵志刚【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9(013)025【摘要】背景:以往研究表明体外琼脂糖微囊化成猪胰岛具有一定的有效生物活性.但移植到动物体内后的生物活性还有待明确.目的:观察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腹腔内移植琼脂糖微囊化成猪胰岛治疗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12在郑州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以琼脂糖作为制备微囊的材料,用相分离方法包被成猪胰岛.方法:①将纯化后未微囊化胰岛及微囊化胰岛分置于RPMI1640培养液培养, 隔日换液.收集培养第1天及第5天培养液上清,检测胰岛素含量.②解剖镜下挑选同一时间微囊的胰岛细胞,分别置于5.6 mmol/L葡萄糖、16.6 mmol/L葡萄糖和10.0 mmol/L茶碱溶液中,做静态孵育下的胰岛素刺激释放试验,放射免疫法测定胰岛素含量.③27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未微囊化胰岛移植组、微囊化胰岛移植组,分别注入生理盐水、(0.9~1.6)×103个未微囊化成猪胰岛、(0.8~1.7)×103个微囊化成猪胰岛.主要观察指标:微囊化胰岛培养液中基础胰岛素含量变化,微囊化胰岛对高糖与茶碱刺激的反应性,胰岛移植后糖尿病大鼠的生存期.结果:微囊化胰岛在1个月的培养期间可持续分泌胰岛素.囊内细胞生长良好,微囊没有溶解和破碎.培养2 d的微囊化胰岛对高糖与茶碱刺激有明显反应,胰岛素释放量分别为低糖的1.96倍和2.58倍(P<0.01).移植后7d时,3组血糖分别为(21.61±1.21)mmol/L,(19.11±2.39)mmol/L和(13.67±1.43)mmol/L,微囊化胰岛移植组与前2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且生存期明显长于前2组.结论:琼脂糖微囊化成猪胰岛可存活于糖尿病大鼠体内,并且具有有效生物活性.【总页数】4页(P4853-4856)【作者】张会峰;赵志刚【作者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内分泌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03;河南省人民医院二内内分泌科,河南省郑州市45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微囊化大鼠胰岛异种移植于糖尿病小鼠的实验观察 [J], 何立敏;薛毅珑;张莉;李新建;崔忻;李崇辉;刘成贵;潘长玉2.微囊化胰岛细胞异种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J], 陈水塘;蒋建强;姜迎春3.微囊化大鼠胰岛异种移植于糖尿病小鼠的实验观察 [J], 何立敏;薛毅珑;张莉;李新建;崔忻;刘成贵;潘长玉4.琼脂糖微囊化成猪胰岛异种移植实验研究 [J], 缪珩;徐家蓉;游娜;于浩永;汪晓农5.微囊化新生猪胰岛异种移植治疗小鼠实验性糖尿病的研究 [J], 姜枫勤;张宝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提高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生物相容性和疗效研究
提高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生物相容性和疗效研究刘锐;冯景;宋海彬;代文杰;吴舰宇;周毅【期刊名称】《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09(43)5【摘要】目的探讨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和睾丸Sertoli细胞联合移植以及改变微囊物理特性是否可以提高生物相容性和移植效果。
方法动物分6组:实验组1、2,对照组1、2、3、4每组移植(2000±100)个微囊化新生猪胰岛样细胞簇和睾丸Sertoli细胞,每组移植受体7只,将各组微囊移植入受体腹腔内,观察微囊的生物相容性和移植物的生物活性。
结果实验组1血糖值于移植后2周降至正常(187±27)mg/dL,明显早于其他各组。
并维持至移植后6周。
实验组1中腹腔附着微囊数少,其活性率在68%±11%,明显高于游离微囊组的48%±10%,P〈0.05。
实验组1中微囊周围细胞过度增生反应最轻,实验组2中呈中度细胞过度增生。
结论微囊光滑,规则,直径不宜过大(350±50)μm,包裹1~2个细胞团更有利于减轻囊周过度增生,睾丸Sertoli细胞通过某些因子抑制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从而减轻细胞过度增生主要是炎性细胞浸润,进而提高移植效果。
【总页数】5页(P421-423)【关键词】微重力;微囊化;胰岛;移植;培养【作者】刘锐;冯景;宋海彬;代文杰;吴舰宇;周毅【作者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普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卫生部细胞移植重点实验室;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中心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1【相关文献】1.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护理 [J], 马玉桂;周兰月;张东红2.改良的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八例报告 [J], 张胜兰;姜兆顺;邢万佳;晏辉;刘春林;王素霞3.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异种移植生物相容性和疗效的研究 [J], 宋海彬;周毅;李建国4.改良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鼠糖尿病 [J], 张胜兰;姜兆顺;邢万佳;晏辉;刘春林;王素霞5.改良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 [J], 张胜兰;姜兆顺;邢万佳;晏辉;刘春林;王素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Period,No 2008AA022417+:the
NationaI 863 Key Foundation from
Technological
Projacts of Shandong Province.No.
2008GGl0002027"; Key Construction Program of Shanghai,No. T0503+
Received:2008-12-24 ,41∞ept6d:2009-01·14
2 目的
综述微囊胰岛移植技术中微囊构建、保存和 实验研究中的现况,提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 其发展进行展望。
3资料和方法
3.1文献检索 检索人及检索时间:第一.二作者于
2008—1 1_1 5进行首次检索。 检索文献时限:英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
196射2008,中文资料的检索时间为1991/2008。 检索数据库;PubMed数据库,网址
microencapsuiated islet cat{。reduce the fibrosis phenomenon of capsute。improve biocompatibitity。and proton9suwLvat time.
Chen ET,Yang XY,Ye P.Peng CH,Han BS.Development of microencapsulated islet transplantation.Zhongguohuang Kangfu.2009;13(3):561—565(China)
微囊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
微囊胰岛移植的实验研究进展陈儿同;杨晓昀;叶萍;彭承宏;韩宝三【期刊名称】《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年(卷),期】2009(013)003【摘要】微囊胰岛细胞移植后能改善糖尿病的糖代谢异常,并实现对血糖的持续监测和调节,且微囊的免疫隔离作用能消除或减轻受体对异体或异种免疫排斥反应,减少或消除对免疫抑制剂的依赖.合适的囊材、合理的工艺、先进的制囊设备和胰岛分离提纯技术、适宜的移植位置能增强微囊胰岛细胞的抗机械强度,提高生物相容性,减少囊周纤维化现象,改善人工胰岛细胞的功能,延长存活时间.【总页数】5页(P561-565)【作者】陈儿同;杨晓昀;叶萍;彭承宏;韩宝三【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市,20009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市,200093;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上海市,20009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市,200025;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200025;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上海市,200025;上海消化外科研究所,上海市,200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相关文献】1.微囊杂种猪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J], 孙铭;宁刚;李涛;张卫民;舒桂明;付立;宋继昌;孙绵方2.微囊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和进展 [J], 黄鹤;芮景;吴佩3.微囊胰岛移植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 [J], 刘金生;刘金城4.一步固化法制作胰岛移植微囊的实验研究 [J], 左石;孙诚谊;胡韵;刘兴贵5.纯化海藻酸钠-氯化钡微囊生物相容性及1型糖尿病微囊化胰岛移植的功能评价[J], 张梅;刘超;刘翠萍;覃又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转移与生物微囊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研究
基因转移与生物微囊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转移和生物微囊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器官移植方面,这两项技术的应用为移植手术的成功率和术后效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本文将探讨基因转移和生物微囊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研究,并分析其潜在的优势和挑战。
基因转移是一种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目标细胞中来改变细胞内遗传信息的技术。
在器官移植中,基因转移可以用于改善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减少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一种常见的基因转移方法是利用载体(如病毒、质粒等)将目标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
通过改变细胞内的遗传信息,基因转移可以增强器官的功能、促进组织修复和再生、增加免疫耐受性等。
生物微囊技术则是一种利用微囊体作为携带载体,将药物、细胞或基因等目标物质封装进微囊体中,并保护其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
在器官移植中,生物微囊技术可以用于增强移植器官的存活率、提高移植后的细胞功能、延长移植器官的寿命等。
通过将药物、基因或细胞等物质封装进微囊体中,可以保护它们免受免疫系统的攻击,并提供一个稳定的微环境来促进其功能发挥。
在器官移植中,基因转移和生物微囊技术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
例如,在肝移植中,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转移技术成功地促进了移植肝细胞的再生和修复,从而改善了肝移植的临床效果。
类似地,在肾脏移植中,生物微囊技术被用来包裹移植肾细胞,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增强了移植肾的功能。
然而,基因转移和生物微囊技术在器官移植中的应用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这些技术的安全性和效果仍需进一步验证。
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鼓舞人心的研究结果,但仍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确认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其次,技术的高昂成本也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
目前,这些技术还处于研究和实验阶段,其商业化和大规模生产仍然面临一定的困难。
此外,伦理和法律问题也是基因转移和生物微囊技术在器官移植中应用的关键考虑因素。
在使用这些技术时,需确保严格的伦理和法律监管,以保障患者的权益和社会的公正。
胰岛移植研究新进展
胰岛移植研究新进展夏小林;田磊【期刊名称】《广东医学》【年(卷),期】2014(35)18【摘要】1型糖尿病是一种胰岛β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缺乏,使机体产生一系列内分泌代谢障碍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临床上通过注射外源性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成为了1型糖尿病患者的重要疗法,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不良反应,尤其是日常低血糖的产生,且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也会发生。
胰岛移植近来成为了控制1型糖尿病患者糖代谢最有希望的新型方法。
人类第1例同种异体胰岛移植发生在1974年[1],但其在临床上的成功率并不高,直到2000年Edmonton方案的出现,胰岛移植在临床应用中获得了戏剧性突破[2]。
然而,由于胰腺供体的有限性、缺乏经验丰富的胰岛分离团队、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不尽满意的长期疗效,使胰岛移植临床广泛应用依旧受限,为使胰岛移植成为一种常规的、有效的临床治疗糖尿病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努力。
本文主要阐述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的近期进展情况。
【总页数】3页(P2929-2931)【作者】夏小林;田磊【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南宁530021【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肾被膜下胰岛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模型小鼠的研究 [J], 刘森峰;冯樾;王圣禹;冯逸飞;莫庆辉;田磊2.临床胰岛移植:应用及挑战 [J], 刘颖;陈焕伟3.胰岛移植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改善作用 [J], 陈艳艳;李佳;徐自强;夏念格4.新生猪肾包膜下胰岛移植动物模型构建的初步研究 [J], 张国强;李世朋;李煜;王峰;唐华侨;张志;王有财;刘英俊;王刚成5.不同路径肝素对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的影响 [J], 张声旺;颜海雄;马小倩;郑薇;王维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胰岛移植中的应用现状
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胰岛移植中的应用现状
胡翔;贺德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27)6
【摘要】胰岛移植被认为是攻克Ⅰ型糖尿病的有力治疗手段,但胰岛细胞供体的缺乏与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仍是胰岛移植不可回避的两大难题.免疫隔离技术的出现,为胰岛移植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也伴随着新的问题与挑战.本文就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的发展、目前在胰岛移植中的应用状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未来的研究方向等方面做一综述.
【总页数】5页(P685-689)
【作者】胡翔;贺德
【作者单位】广东医学院,广东湛江,524023;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医院外一科,广东深圳,518101;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医院外一科,广东深圳,518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1
【相关文献】
1.胰岛移植用免疫隔离微胶囊的牢固度、生物相容性和通透性研究 [J], 李保国;华泽钊;张洪德;王煜非;王国兴
2.免疫隔离大鼠胰岛移植治疗小鼠药物性糖尿病的研究 [J], 张伟杰;郭晖
3.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的发展 [J], 蒙勤
4.海藻酸钠-氯化钡微囊在大鼠同种异体胰岛移植中免疫隔离效应的研究 [J], 张梅;
刘超;刘翠萍;覃又文;董凌燕
5.细胞微囊化免疫隔离技术在移植医学中的应用 [J], 刘红云;张才乔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囊包膜纯化初生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研究
微囊包膜纯化初生猪胰岛移植治疗糖尿病大鼠研究
舒昌达;李佐强;何军
【期刊名称】《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1994(19)3
【摘要】在链脲佐菌素所致的8只糖尿病Wistar大鼠腹腔内移值免疫隔离
膜包囊纯化初生猪胰岛,观察效果。
移值后有效率为88%,完全援解率为50%,且缓解持续时间最长一只达180天以上。
对照组无效。
这证实我们所研制的免疫隔离包囊初生猪胰岛在异种移植过程中起到预期的抗排异反应,故可进入临床以治疗糖尿病患者。
【总页数】3页(P185-186)
【关键词】微囊;异种胰岛;胰岛移植;糖尿病
【作者】舒昌达;李佐强;何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5
【相关文献】
1.微囊杂种猪胰岛移植治疗Ⅰ型糖尿病的实验研究 [J], 孙铭;宁刚;李涛;张卫民;舒
桂明;付立;宋继昌;孙绵方
2.微囊胰岛移植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质过氧化物水平的影响 [J], 刘金生;刘金城
3.纯化海藻酸钠-氯化钡微囊生物相容性及1型糖尿病微囊化胰岛移植的功能评价
[J], 张梅;刘超;刘翠萍;覃又文
4.猪胰岛移植于大鼠肝包膜下人工囊腔治疗糖尿病的研究 [J], 徐兵;吴林岚;杨晓梅;黄素钦;吴开木
5.微囊包膜新生猪胰岛移植逆转糖尿病大鼠甲状腺形态学改变 [J], 李佐强;刘纯;何军;舒昌达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文最新推荐------------------------------------------------------ 微囊胰岛移植体研究进展分析论文【关键词】微囊胰岛移植体异种胰岛移植可能是治疗1型糖尿病最有希望的方法,它不仅能逆转糖尿病动物和人的高血糖状态,而且能防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及发展[1]。
然而,排斥反应和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异种移植的两个主要问题[2~3]。
微囊移植技术能起有效的免疫隔离作用,为解决排斥反应、供体缺乏等问题提供了新思路[4],但是目前微囊化移植体均未能有效地摆脱有限的功能和寿命[5]。
猪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porcineendogenousretrovirus,PERV)可感染体外培养人细胞,这使跨种族间感染已引起人们的重视[6]。
作者就这些方面来阐述微囊异种胰岛移植体的相关问题研究进展情况。
1有关微囊移植体的现存问题和前景1.1微囊移植体免疫原性微囊免疫隔离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不能完全隔离囊内异种细胞产生的小分子物质的渗出,激活局部免疫细胞、诱导纤维细胞浸润,引起排斥反应及移植部位纤维化;又不能完全隔离移植体外免疫细胞分泌的NO、过氧化物、自由基、部分细胞因子等的直接渗入,影响囊内细胞功能。
有研究者采用海藻酸-钡交联微囊包裹新生猪胰岛样细胞簇,对取出的微囊进行免疫染色,发现囊周及囊内皆有荧光反应存在,表明抗体可通过囊壁[7],而细胞因子较抗体的分子量小得多,可推断细胞因子也能通过。
Salfey[8]等采用微囊化移植联合CTLA4-Ig处理,可有效延长微囊化胰岛的功能和寿命。
另一些研究显示虽然微囊具有免疫隔离作用,但是这并不能阻止移植体产生的小分子抗原的渗1 / 8漏,从而激活受体对移植体的免疫应答,而且排异反应跟供受体之间种属差异程度密切相关,种属差异越大,则该排异反应越严重[9]。
巨噬细胞也是影响囊内细胞存活的主要免疫细胞,其分泌的小分子致炎因子NO等对囊内移植物有免疫排斥作用。
有研究将脂氧化酶抑制剂去甲二氢愈创木酸(Nor-dihydroguaiareticacidNDGA)与移植体共包囊,可有效抑制巨噬细胞活性和趋化作用,并延长移植体寿命[10]。
许多动物实验已证实微囊胰岛的免疫隔离效果,明显延长了移植物的存活时间;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免疫隔离后的胰岛,无直接的血液供应,氧等营养物质只能靠弥散作用才能获得,这必然导致胰岛尤其是中心区胰岛氧气等营养物质供应不足而丧失功能。
虽然目前微囊化胰岛还存在较多不足,但随着微囊技术的不断优化、制作微囊材料的进一步完善及对胰岛分离、纯化、移植技术的日渐改进,胰岛移植终将造福于人类糖尿病,微囊移植体可能就是关键技术。
1.2微囊移植体的移植环境由于微囊的隔离作用,移植体不能建立直接的血管通路,其营养物质和供氧,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从周围组织获得。
微胶囊周围的新生血管不但对胰岛的生存至关重要,而且提供适宜的葡萄糖胰岛素动力学,使胰岛移植物发挥最佳效果.因而选择合适的移植体环境对微囊化移植体的功能发挥和存活至关重要。
理想的移植体环境应该满足下面三个条件:(1)移植部位氧分压高;(2)周围血管化程度高;(3)相对免疫特惠,但是上述条件很难同时满足。
按移植部位也可将胰岛移植分为原位移植和异位移植:所谓原位移植是基于胰岛素经门静脉进入肝脏代谢这一生理基础来确定的,包括门静脉内、肝内、脾内、---------------------------------------------------------------范文最新推荐------------------------------------------------------ 大网膜及腹腔内等部位的移植;异位移植则指皮下、肌肉内、睾丸内、胸腔内、肾包膜下及脑内等部位的移植。
Robitaille[11]等将鼠胰岛微囊在含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LGF-Ⅱ)的培养液中培养后,通过组织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及凋亡研究表明,ILGF-Ⅱ呈剂量依赖性提高胰岛活性,减少凋亡率及坏死率。
因为ILGF-Ⅱ是胰管细胞分泌的最丰富的生长因子,相当于部分重建了胰岛在胰腺中的微环境,移植时建立部分或全部同体内相同的微环境有利于移植物长期存活,从而提高移植效果。
在对微囊化胰岛的研究中,努力解决把微囊胰岛移植于何处会产生最佳效果的问题,通过对血管腔内移植、血管腔外移植的尝试,发现血管内移植血液似乎成为容纳胰岛的免疫特惠区,移植物未被排斥,形态结构完整,细胞功能活跃,而且移植物释放的胰岛素直接进入血液符合胰岛素的生理释放特点,但其并发症如血栓形成和移植后感染情况较严重,总的说来血管内移植弊多利少[12]。
2微囊移植体细胞供源的问题和进展 2.1胰岛细胞来源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的证据均显示,在糖尿病的自然病程中,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持续恶化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
目前胰岛移植仍然面临着胰岛组织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的问题,尤其是供体来源不足限制了胰岛移植的广泛开展。
最新研究应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来解决胰岛β细胞来源,就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使干细胞定向分化成为能够制造胰岛素的β细胞,然后移植到糖尿病患者体内以提供胰岛素。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stemcell,ES)将从胚胎中获得的多能干细胞,通过特殊3 / 8物质诱导或使其高表达某些特定因子,从而使其分化成具有某些胰岛细胞特性的细胞。
这些在实验室中产生的细胞具有许多胰岛细胞的特征,包括胰岛素的产生和释放,但是目前这些细胞不具有根据机体葡萄糖水平调控胰岛素分泌的能力[13],因此离广泛临床应用还有一定的距离。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mesenchymalstemcellsBMMSCS)取材方便,容易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纯化,且具有跨越分化潜能,可望解决细胞来源和免疫排异问题。
Kodama等[14]将骨髓干细胞移植入糖尿病前期的小鼠和已患糖尿病的小鼠,能阻止糖尿病前期的小鼠进展致糖尿病,将胰岛移植在已做骨髓移植的糖尿病小鼠的肾包膜下,在血糖恢复至正常后,切除移植的胰岛,这些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仍然保持正常。
人胰腺导管细胞也已被成功分离并诱导分化为胰岛细胞,但尚未证实其是否有降低血糖水平的功能。
根据目前所得的众多实验结果,经诱导分化所得到的胰岛样细胞,其胰岛素分泌量远小于正常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量。
当然,要推广干细胞应用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1)如何保持移植干细胞分化和增殖的平衡性,使增殖后的细胞能够有效地分泌胰岛素,而有效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又能很好地增殖;(2)移植干细胞的安全性如何,有无诱发肿瘤的可能;(3)异体干细胞移植物如何逃避自身免疫,目前微囊化技术能否最终解决这一难题?胰岛组织来源不足和免疫排斥反应是胰岛β细胞移植面临的两大难题,现在认为解决这两大难题最有希望的途径是治疗性克隆。
除了改进胰岛β细胞移植技术外,寻找患者体内的胰岛β细胞替代细胞也是当今的研究---------------------------------------------------------------范文最新推荐------------------------------------------------------ 热点,即通过胰岛素基因治疗使替代细胞产生胰岛素,以便弥补胰岛素分泌的不足,也可避免了针对胰岛细胞的免疫损伤[15]。
目前人工构建的类胰岛细胞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使转染的靶细胞产生葡萄糖依赖的胰岛素释放反应[16]。
因此,如何选择适当靶细胞、载体及调控因子至关重要。
2.2异种细胞来源的风险性分析目前认为,猪是最可能用于临床胰岛移植的供体来源,因为:(1)猪胰岛是一种不受限制的组织来源;(2)猪胰岛素仅有一个氨基酸与人体来源不同;(3)猪胰岛素临床应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已达数10年;(4)猪体内糖代谢调节与人类相似。
然而2000年Luc[17]等证实,PERV可感染接受猪胰岛移植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跨种间感染及异种移植的安全性受到重视。
实际上猪可在绝对无菌的环境中养殖,这样猪的胰岛细胞移植要比人胰岛细胞移植相对安全,但猪的PERV是不得不考虑的病毒;PERV是嵌合在猪的基因上的一种病毒,可随猪的繁殖而传代,而野生型猪携带PERV,并可在体外感染人的细胞,同时由于其在猪基因上的强复制性,以及不可感知的前病毒的强互补性,而且很难做出敲除PERV基因的猪,因此分布于猪基因组内的PERV序列是制约猪作为异种器官移植供体的主要因素。
尽管在接受猪源器官或组织细胞移植的人体内,尚未发现PERV感染的证据,生物安全性一直是阻碍猪细胞/器官异种移植的一个主要因素[18]。
由于免疫排斥等原因,PERV 转移到人体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当然最为安全的办法是找出或做出PERV阴性猪。
采用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移植到大型实验动物—狗5 / 8的肝脏中,发现移植后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能够在受体中存活,发挥生物学效应,未发现PERV发生跨种系感染,海藻酸钠微囊可防止猪PERV的穿越,可能在异种移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19]。
因为猪可在绝对无菌的环境下养殖,进行各种包括基因转移,敲除等的处理,同时可无限制的进行绝对大量的临床前期试验,因此相比同种胰岛移植更为安全,更具临床可行性的异种胰岛移植应该是可实现的。
【参考文献】1FiorinaP,SecchiA.Pancreaticisletcelltransplantfortreatment ofdiabetes.Endo-crinolMetabClinNorthAm,2007,36(4):999~1013.2Toledo-PereyraLH,Lopez-NeblinaF.Xenotransplantion:avi ewtothepastandanunrealizedpromisetothefuture.ExpClinTranspl ant,2003,11:127.3TsengYL,SachsDH,CooperDK.Porcinehematopoie ticprogenitorcelltransplantioninnonhumanprimates:areviewofp rogress.Transplantion,2005,79(1):1~9.4CalafioreR,BastaG,LucaG,etal.Standardtechnicalproceduresformicroencap-sulationofhum anisletsforgraftintononimmunosuppressedpatientswithtype1dia betesmellitus.TransplantProc,2006,38(4):1156~1157.5DeVosP,DeHaanBJ,DeHaanA,etal.Factorsinfluencingfunctionalsurvivalofmicroencapsulate disletgrafts,Cell,2004,13(5)∶515.6TackeSJ,KurthR,D ennerJ.Porcineendogenousretrovi---------------------------------------------------------------范文最新推荐------------------------------------------------------ rusesinhibithumanim-munecellfunction:riskforxenotransplanta tion?Virology,2000,268(1):87~93.7OmerA,Duvivier-KaliVF,TrivediN,etal.Survivalandmaturati onofmicroen-capsulatedporcineneonatalcellclusterstransplant edintoimmunocompetentmice.Diabetes,2003,52:69~75.8SalfeySA,KappJA,WeberCJ.Proliferativeandcytokinerespons esinCTLA4-Ig-treateddiabeticNODmicetransplantedwithmicroenc apsulatedneonatalporcine.ICCsCellTransplant,2002,11(7)∶695.9JonesKS,SeftonMV,GorczynskiRM.Invivorecognition bythehostadaptiveimmunesystemofmicroencapsulatedxeno.geneic cells.Transplantation,2004,78(10)∶1454.10DeVosP,DeHaanBJ,DeHaanA,etal.Factorsinfluencingfunctionalsurvi-valofmicroencapsulat edisletgraftsCell.Transplant,2004,13(5):515.11RobitailleR,D usseaultJ,HenleyN,etal.Insulin-likegrowthfactorⅡallowsprol ongedbloodglucosenormalizationwithareducedisletcellmasstran splantation.Endocrinology,2003,144:3037~3045.12EmamaulleeJA,StantonL,SchurC,etal.Caspaseinhibitorth erapyenhancesmar-ginalmassisletgraftsurvivalandpreserveslon g-termfunctioninislettransplanta-tion.Diabetes,2007,56(5):1289~7 / 81298.13HuotariMA,MiettinenPJ,PalgiJ,etal.ErbBsignalingregul ateslineagedetermi-nationofdevelopingpancreaticisletcellsin embryonicorganculture.Endocrin-ology,2002,143(11):4437.14Ko damaS,KuhtreiberW,FujimuraS,etal.Isletregenerationduringreversalofautoimmuned iabetesinNODmice.Science,2003,5648:1223~1226.15LinHT,KaoCL,LeeKH,etal.Enhancementofinsulin-producin gcelldifferentia-tionfromembryonicstemcellsusingpax4-nucleo fectionmethod.WorldJGastroentero,2007,13(11):1672~1679.16IkonomouL,Geras-RaakaE,RaakaBM,etal.Beta-cateninsign allinginmesenchy-malislet-derivedprecursorcells.CellProlif,2008,41(3):474~491.17LucJW,VanderL,ChristopherL,etal.Infectionbyporcineend ogenousretrovirusafterisletxenotransplantantioninSCIDmice.N ature,2000,6800:90~94.18BonevaRS,FolksTM.Xenotransplantionandrisksofzoonoticin fections.AnnMed,2004,36(7):504~517.19叶征,邢晓为,童琼娟,等.异种移植微囊化新生猪胰岛细胞受体感染PERV潜在风险分析.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2(5):74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