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
![从个体角度论中国近代新闻史上三次办报高潮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6ba8ce5aeaad1f346933f70.png)
新闻史学习阶段成果姓名:***学号:**********班级:广电三班指导教师:刘聪老师2013 .12.14从个体角度看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事业的三个高潮对自身发展的影响霍南南(广电3班1211340301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摘要】历史的人的历史,本文从康梁、上海帮、北大的角度去阐释中国新闻近代史上的三次高潮,从一个较小的切角看一段特殊的历史,从一个实体中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以期从中发现一点有益之处。
Summary:History is human history, this article from Kang and Liang, Shanghai Gang, Peking perspective to expla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journalism - Three climax modern history, from a smaller Cutaway watch a special history, seen from a history and physical relation to reality, in order to benefit from the Department found that.【关键词】中国新闻史,康有为梁启超,上海报业,北大,Key word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Kang Liang, Shanghai newspaper, Peking University,正文中国近代的新闻事业大致经历了三个高潮阶段,国内新闻界将其分为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五四运动时期。
笔者以为该分法侧重于宏观叙事,但须知历史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单位如,组织、个人构成的,所以,本文以个体和组织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从史观上讲有点类似英雄史观,但范畴明显更大一点——希望能发现个体对历史的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c650ea7425c52cc58bd6be4f.png)
新闻法制建设(初步) 1、 维新中,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以皇帝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 谕(1898)为主要方式;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承认近 代报刊的合法地位,官绅士民得到了办报自由权利。 2、 1898年,夏秋,维新运动失败,再次言禁、报禁 3、 1901年,新政,新闻法制建设重新起步,有限度地开放言禁、报 禁,给于人民以创办报刊的自由权利 4、 特别是《大清报律》等一批专门适用于新闻事业的法律、法令的 出台,标志着中国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初步建成。
红中社 即红色中华通讯社,1931年11月7日诞生于江西瑞金。该社第一个向
外发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新闻以及有关文告、宣言 等。红中社编辑出版过《红色中华》报。1934年红军开始长征后,红中 社随军转移,停止新闻广播及对外发稿,仅抄收国内外新闻电讯以供中 央领导同志参考。1935年11,随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红 中社”的新闻电讯广播业务也重新恢复
民报 1、1905年11月26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大型时事型政论月刊 2、以“三民主义”作为办报宗旨,以“清除保皇派的思想影响,扫除革命 发展障碍”为历史使命 3、与《新民丛报》展开论战 4、标志中国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报刊进入大发展的新阶段
《民报》与《新民丛报》的论战 1、 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统治 2、 要不要地国有,平均地权 4、 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之祸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1、1901年“报禁”、“言禁”开放后,中国民族报业复苏并蓬勃发展; 2、政治性报刊的大量出版,是当时民族报业发展的主流; 3、清末出现的官报,也是政治性报刊的一个组成部分,清政府正式设 立官报局、官报的发展进入制度化阶段; 4、商业性报刊、文教性报刊等其他类型的报刊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 国人自办的商业性报刊开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6e10ccd3ce2f0066f5332218.png)
论文名称: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作者:李红旭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摘要: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
就在清朝的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在外力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政治变动的时期。
与这个变化相适应,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这个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办报高潮。
报刊业有最初的出现到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第一次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影响。
关键词:晚清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板报高潮﹑维新改良派﹑康有为﹑《中外记闻》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与许多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样,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业也是由外国传教士﹑商人率先创办的。
1815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个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在外国人办报活动的强烈刺激下,中国人也开始创办报刊。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办报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1896~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占全国的80%以上。
它们遍布全国的许多城市,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并且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舆论的主要力量。
其中重要的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湘报》等,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海南人,出生于诗书继世的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和较好的文化熏陶。
1895年5月2日,在甲午战败的危机形势刺激下,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全国18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举行了闻名中外的“公车上书”,要求朝廷维新变法。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16412529c5da50e2524d7f4b.png)
1895年11月维新人士在北京成立了京师强学会(又称强学 书局)《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于1895年12月16 日出版,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1896年1月20日强学会遭清 政府查禁,《中外纪闻》被迫停刊。
三、维新运动的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时务报》
1、《时务报》的由来:
——强学会及其报刊虽遭封禁 ,维新运 动在上海、广东、湖南仍在蓬勃发展。 ——上海强学会余款,1896年8月9日创办 于上海。1898年8月17日因梁、汪之争停 刊,共出96期 。《时务报》成为维新运 动中的一面帅旗,在与顽固派的斗争中冲 锋陷阵,是近代报刊史中国人自办报刊的 第一次高潮中最有影响的一家报纸。 ——黄遵宪:关键作用 ——汪康年:张之洞安插在上海维新阵营 中的代理人;杰出的近代报刊活动家 ——梁启超:担任总主笔 ,24岁。对新 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梁启超因 《时务报》而名重一时,《时务报》也因 梁启超而风靡全国
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的大 型日报,王韬创办并任主笔。 创刊时每期两张4版,除星期 日外,每天发行。第一版商业 行情,第二版船期消息和广告, 第三版新闻和论说,第四版广 告。
二、王韬和《循环日报》
——办报宗旨:
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 “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 变法以自强”
该报以“通外情,广见闻”为己任,致力于传播和普及西方知识,推 介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成就,反映世界大势和时局变化,鼓吹学 习西方,变法图强,对开通民智、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产生了积极的影 响。
——以政论为灵魂: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
![三次办报高潮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4009d020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b7.png)
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摘要:甲午之后,风雨飘摇的晚清中国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与激荡之下,开始了缓慢曲折的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近代西方宪政思想为国人寻找救国真理,追求明主政治提供了可贵的思想源泉。
在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中,国人办报可谓风起云涌,其办报活动则为近代西方宪政思想在国内得以传播、普及并成为有重大影响的一代社会思潮提供了载体。
近代中国出现了三次国人办报高潮,这三次高潮分别围绕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展开,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业近代报刊国人办报原因分析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是以维新运动为主流的,所以出现了大量的政论性报刊,并成为主导型刊物。
其主要原因也是由社会背景、历史状态而产生的。
大部分报刊创办的宗旨是以鼓民心、开民智,启民蒙为根本,具有很强的救国图强意味,承载了报人很重的社会责任成分。
当时康有为、梁起超倡导的变法,面对的是如何处理清朝在向现代国家实体转换过程中,既要融入世界,同时又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
康有为站在历史的高度,利用宏观的思维,以一种“大一统”的名义整合“中国”为一个现代性政治的国家。
从1873~1895年,二十多年来中国人总共才创办了不过30种报刊,可是在变法维新运动中,特别是“百日维新”期间,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热情纷纷办报,从1896年8月《时务报》创刊到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多的时间里,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七十多种,比前20年所办的报刊增加了一倍多,形成了我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这一时期出现的著名报人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汪康年、严复、谭嗣同、唐才常等人。
比较有名的报刊主要有《中外记闻》《强学报》《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等。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d156a04ba1aa8114431d9cc.png)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材料
![国人三次办报高潮总结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95b8d22b9b6648d7c1c746b2.png)
清末民初:三次办报高潮(1874~1919)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每年40种)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改为《中外纪闻》——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
康有为南下宣传维新变法主张的结果维新派在华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维新派在华中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湘学新报》《湘报》维新派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舆论阵地《国闻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的出版,冲破了封建“禁言”,为即将到来的国人办报高潮拉开了序幕。
《时务报》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一、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1、数量多2、地区广3、种类多:《女学报》中国第一份女报《农学会》中国第一份农报《算学报》中国第一份专业科技报《演义白话报》中国人自己办的最早一家白话报但主流仍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二、维新派报刊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1、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时务文体”特征: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加以口语和外来语。
2、新闻报道夹带评论3、新闻编辑工作有所改进4、重视新闻采访工作5、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三、维新派办报活动的进步作用与历史贡献:1、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2、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3、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4、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5、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6、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四、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6d6f18d69ec3d5bbfd0a747e.png)
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
文化:“打倒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康有为
《中外纪闻》
• 1895年,维新派办的第一家报纸《 万国公报》在北京创刊。梁启超担 任编务。 • 1895年11月中旬,《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作为自己的机 关报。
梁启超
编排的改进
㈤商业性大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
1.注重新闻质量与时效,重视广告与报刊发行。 2.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消息通讯比重增加。 3.1920年秋,北京《晨报》上海《时事新报》向 美、英、法、德、俄派出7名特派员。瞿秋白、 俞颂华、李宗武成为报道列宁领导的苏联第一批 新闻记者。
租界当局判决章太炎 监禁3年,邹容监禁2年
清政府委托律师指控《苏报》和章、邹等“故 意污蔑今上,诽诋政府,大逆不道”。 章太炎蔑视这种审讯,说:“噫嘻!彼自称中 国政府,以中国政府控告罪人,不在他国法院, 而在己所管辖最小之新衙门,真千古笑柄矣!”
章太炎:“风吹枷锁满城香,街市争看员外 郎。”
———— 赠 蒋 经 国
• 时间:1907年 • 地点:上海 • 性质:同盟会在 国内创办的第一 家大型日报,也 是于右任创办的 第一家报纸。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1909年以为民请命为宗旨,大声疾呼,故曰民呼 1909年 一是“民不敢声,故仅吁耳”;二是“吁” 即“呼”去两点,暗喻民众即便被反动当局挖掉双 眼,仍要呼喊。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对维新思想传播的助推作用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对维新思想传播的助推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fd5da54fa300a6c30c229f8c.png)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对维新思想传播的助推作用作者:金航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20期摘要:随着维新运动深入,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政论性报刊发展迅速,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兴办报刊,将其作为鼓吹变法的重要宣传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启蒙民智的作用,从而助维推新思想的传播。
关键词:国人办报;政论报刊;维新思想19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型的近代化中文报刊萌发,逐渐取代了古代报纸。
《查世俗每月统记传》作为历史上第一份近代化中文报刊,由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连于1815年在南洋马六甲城创刊,创刊目的是宣扬教义。
随着传教活动不断的发展,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中国创办中文报刊。
1833年8月,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报刊《东西洋考》,这是目前可考证到的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东西洋考》不只是纯粹的宗教宣传刊物,还刊有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内容,每期都有一定数量的新闻,在编辑上文字通俗、文章简短,栏目也比较固定。
在外国人办报活动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中国人开始了自己的办报历程。
最早进行办报活动的中国人都是与外国传教士关系密切的买办知识分子和改良派先驱,如黄胜、伍廷芳、陈蔼亭和王韬等人。
19世纪末期,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不断发展,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产生了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绝大部分中文报刊已为中国人所办。
在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报刊宣传维新思想之前,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人士已有办报实践,其中以王韬主办的《循环日报》最为出色。
王韬是19世纪70年代著名的报刊政论家,也是最早提出向西方学习、实行变法自强的先进人士之一。
1874年2月4日,他创办与主笔的《循环日报》在香港创刊,成为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政论报纸。
创刊十年间,该报曾发表大量评论时政的文章,在当时有非常大的影响。
《循环日报》最大的意义是开了我国近代政论报纸的先河,“借日报立言”,王韬的政论文章具有“内容充实、言之有物、眼光犀利、境界开阔”的特点,语言也通俗易懂,雄辩而富有充沛的感情,这些政论文章对于旧文体和旧思想的冲击非常猛烈,后来逐渐发展成了一种新的报章文体。
论十九世纪末中国掀起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原因
![论十九世纪末中国掀起第一次办报高潮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3cca9d3f67ec102de2bd89a4.png)
传 教 士 在 华 创 办 的 报 纸 。美 国 传 教 士 林 乐 知 主 办 的 《 国 公 报 》, 康 有 为 、 启 超 影 响 很 大 。 梁 启 超 万 对 梁 曾 言 : 译 西 报 颇 多 , 觇 时 事 者 必 读 焉 ”。 l “ 欲 - 首 先 , 教 士 报 刊 的 言 论 自由 观 念 , 中 国近 代 传 是
( 西北 大学 陕 西西安 7 06 ) 中国面 临内忧 外患 的形势 , 新派掀起 了戊戌 变法运 动, 维 并创 办 了大量 报刊。 同时期 , 国人
也纷纷开始创 办报刊 , 掀起 了中国第一次办报 高潮。归其原 因有 : 民族危 亡 的形势 下, 在 设馆 办报 ̄ NY 泛支持 ; - - 外 国传教 士在 华办报 的影响; 中国近代报业管理体制 的改进; 中国近代 印刷业 的发展。 关键词 : 戊戌变法 ; 维新派 ; 时务报》 《 《 ; 中外纪 闻》
文章 编 号 :7 7—87 6— 7 一 (o o o 9 8— 0 3 7 1 o 2 l )2—1 1 0 2—3
例 , 何 为 不 合 例 , 采 外 国 通 行 之 法 , 以 中 国 情 如 酌 参
报纸 是人类 文 明发展 到一 定 阶段 的 历史 产物 ,
是 传 递 信 息 的 有 效 工 具 , 响 着 社 会 舆 论 的 形 成 和 影
报 局 , 后 官 报 局 按 期 由 驿 站 照 数 移 送 。 其 阅 报 价 然
额 赔 款 以及 随 之 掀 起 的 领 土 瓜 分 狂 潮 , 中 国 面 临 使 空 前 的 民族 危 机 。 中 国 资 产 阶 级 改 良 派 奔 走 呼 喊 , 4 人 志 士 纷 纷 开 设 报 馆 办 报 , 传 变 法 以救 亡 图存 。 - - 宣 在 这 样 的形 势 下 , 政 府 也 转 变 了 政 策 , 持 设 清 支
54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_968006946
![54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_968006946](https://img.taocdn.com/s3/m/b1bdd7f0f705cc175527097e.png)
“耳目喉舌”论的主要内涵
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维新派报纸必备四项基本内容: “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风气渐开,百废渐举, 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大力兴办各类型报纸,繁荣中国新闻事业 。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时务文体”
本章关键词
康有为 《中外纪闻》 梁启超 《时务报》 唐才常 《湘学新报》 谭嗣同 《湘报》 严复 《国闻报》
一.康有为的办报活动与办报思想
(1858-1927) 字广厦, 号长素, 广东南海 人, 近代资产阶 级维新运动的领袖 。
康有为 (1860年,英法 联军随军摄影师拍 摄的照片)
万木草堂
(二)梁启超维新时期的报刊活动
1.参与筹办《时务报》
维新运动的一面旗帜
1896.8.9 上海 创刊 旬刊 书本式 主编梁启超,总经理汪康年
汪康年
《时务报》最重要的 创办人。字穰卿,浙 江钱塘人,毕生以办 报开启民智为任,先 后创办有《时务报》、 《时务日报》、《京 报》、《刍言报》等 近代著名报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
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兴起 维新运动的基本方式 ——“设报达聪”
康有为1895年上书光绪皇帝,提出 若干变法主张 “四曰设报达聪。……中国百弊,皆 由弊隔,解弊之方,莫良于是。”
时
局
图
一 目 了 然
熊代表沙皇俄国 虎代表英国 肠代表德国 青蛙代表法国 鹰代表美国, 太阳代表日本
黄遵宪
晚晴诗人,外交家、 政治家、教育家。戊 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 察使,助巡抚陈宝箴 推行新政。 “诗界革新导师” “近代中国走向世界 第一人”。
浅析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启发
![浅析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及其启发](https://img.taocdn.com/s3/m/28844348be1e650e52ea998b.png)
浅析国人办报高潮一、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兴起的时代背景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列强贪婪地啃蚀着中国的领土与主权。
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签定,日本要求中国割让台湾、辽南,赔款两万万两,将中国推进了亡国灭种的深渊。
此时,中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眼中都想分割一块的肥肉,帝国主义的铁蹄逐步踏入中国内地,沉重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
社会的各个阶层,不同程度地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他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民族前途和救国之路。
而站在救亡图存最前列的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
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型知识分子,在复杂的社会时期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只有变法。
甲午战后,他们成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政治力量代表,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
也正是他们成为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力军。
鸦片战争前,西方近代报刊已进入中国大地。
19世纪后期随着国人出国留学、考察、旅历的日益增多,近代报刊在中国有了一定的发展,报纸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得到国人的重视。
因此,报纸开始成为推动近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等举人由北京传遍全国各省纷纷上书反对签约。
在民族危难之际,怀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开始以办报为武器,以求达到开民智、启民心,传播先进思想,振兴民族精神的目的。
历史发展到这个时期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之期,甲午战败使国家的领土主权面临着蛋糕式分割,亡国的命运开始落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因此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促使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发展,历史的压力逼着国人不得不思考如何救国,朝廷也开始实行“新政”以求自救,全国上下投入到救国的热潮中。
随着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维新派们对报纸舆论宣传功能有了新的认识,报纸成为维新派宣传变法的重要思想阵地和武器。
各地维新派志士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报刊创办活动中,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开始进入了兴盛时期。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
三次办报高潮
![三次办报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b6bf7a6325c52cc58bd6bec8.png)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二、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三、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历史背景中国人睁眼看世界的三个阶段:1)器物:“坚船利炮”、“洋务运动”;2)制度:“中体西用”、“变法图强”;3)文化:“打孔家店”、“德先生”、“赛先生”。
为了“救亡图存”,中国的现代化就不可能由下而上,按照“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循序逐次展开,而不得不先由上而下地进行“启蒙”。
这种启蒙,往往体现为这样一种三位一体的过程:“学会-学校-学刊(报刊)”。
一、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从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维新派在全国创办学会30多个,创办报刊50多种,开设学校50多所。
1895,康有为与梁启超主办《万国公报》(双日刊)——维新派的第一张报纸,后应李提摩太的要求而改为《中外纪闻》(双日刊)——强学会的机关报。
1896年上海强学会出版机关报《强学报》(五日刊)。
1)《时务报》(旬刊)1896,著名的《时务报》在上海创刊。
梁启超时年23岁,由于其政论,“自通都大邑,下至僻壤穷陬,无不知有新会梁氏者”,“举国趋之,如饮狂泉”。
创刊之初,每期发行4千份,后最高达到1万7千份,成为当时发行量最大、影响也最大的国人自办报刊。
2)“时务文体”“时务文体”,又称“报章文体”、“新文体”等,是以《时务报》上梁启超的文章为标志的一种报刊论说文体。
梁启超在其《清代学术概论》里,概括了这种文体的三个特征:a“纵笔所至,略不捡束”;b“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c“笔锋常带感情”。
3)变法流产与流亡报刊《清议报》(旬刊))1898创刊,改良派在海外的第一个机关报。
业务方面颇多改进,记者、党报、机关报等名目均源于该报。
梁启超的《本馆第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强调耳目喉舌的功能,提出衡量报刊优劣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速而确。
4)《新民丛报》(半月刊)1902创刊,告别线装书形式,改用白报纸印刷。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四章维新运动与国人办报的第一次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0a74927c8e9951e79b892714.png)
三 军 败 绩
万 寿 无 疆
慈禧忙于自己的六 十大寿庆典,希望对 日“和平了事”。
割 地 求 和
普 天 同 庆
光绪
中国
满蒙 朝鲜 日本 台湾
亚洲乃至全世界
日本:“大陆政策”
当时中国是大国,有四亿人口,军队95万, 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日本是小国,军队只有29万,后方遥远,供 应不便,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3. 遥领《知新报》编务
《知新报》——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 阵地 梁启超 撰述
1897.2.22澳门创刊 1901.1自动停刊 (五日刊-周报-半月刊)
三、唐才常与《湘学报》
• (1867-1900)
• 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 动家 • 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和 报刊政论家
《湘学新报》创刊 1897.4.22 后改名为《湘学报》 综合性旬刊 唐才常 主编
(一):1895.8—1896.8 维新派通过办报进行维新运动的发动和准备 增强统治阶级上层对维新变法主张的认知; (《中外纪闻》/《强学报》)
维新派在维新时期报刊活动的阶段
(二):1896.8—1898.9 维新运动已形成高潮 维新派将办报作为组织、领导、指导运动 的主要手段。 (上海/天津/长沙)
“耳目喉舌”论的主要内涵
报纸的作用——“去塞求通”
维新派报纸必备四项基本内容: “广译五洲近事” “详录各省新政” “博搜交涉要案” “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风气渐开,百废渐举, 国体渐立,人才渐出”。
大力兴办各类型报纸,繁荣中国新闻事业 。
“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 报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时务文体”
酷 剥 削 中 国 人 。
表 明 帝 国 主 义 者 凭 借 多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残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8fdcb25af45b307e871979f.png)
性质
• 第一次:第一次主流形态始终是唯心派主办的, 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 • 第二次:政治家办报,办的是政论性报纸。 • 第三次:新出版的报纸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新建 立各级政权机关的机关报,在这些报刊中数量最 多,发展最快的是政党报纸。
积极意义与不足
• • • • • • • • 积极意义——第一次: 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 二: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三:维新派的报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 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四: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 五: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 社会地位。 六: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不足:维新派宣传家们的成长环境使得他们身上 还留有浓厚的旧文化传统的烙印,因此,他们所 宣传的新学还不纯粹,夹杂着不少封建旧学思想。
三次办报高潮的比较
目录
规模 性质 积极意义与不足
规模
• 戊戌变法——第一次办报高潮:报刊数量多,办 报地区广,报刊种类多。 • 辛亥革命——第二次办报高潮:新创多种报刊, 出版地点有所扩大,同时读者面也随之扩大。 •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全国的报纸由十 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量达4200 万份,数量大为增加,遍布南京,北京等全国主 要省市。
• 积极意义——第二次:这一时期政治性报刊对宪 政学说的传播,主要以关注民众智识问题为归依, 这有助于有关西方宪政体制的基本理论常识在知 识分子中得到一定的普及,加深了他们对民主思 想、民权思想的认识与了解,从而直接或间接对 报刊阅读群体进行思想鼓动。 • 不足:由于受唯心主义哲学观和个人英雄主义的 影响,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思想 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最主要表现在“舆论之母” 论的提出上。
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8e97381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3c.png)
试析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
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是指中国近代报刊业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兴起的阶段,特点如下:1.多样化的报纸数量和类型:第一次办报高潮时,国人创办的报纸数量大幅增加,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报纸。
除了新闻性报纸外,还有政治、商业、文化、妇女、科技、学术等不同领域的专业报纸。
这些报纸的不同类型和内容丰富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
2.杂志和期刊的兴起:除了日报和周报,第一次办报高潮还见证了杂志和期刊的兴起。
杂志和期刊以其定期出版、专题深度报道和学术研究等特点,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和发表平台。
例如,《自由周报》、《实用科学月刊》等杂志和期刊代表了当时的新趋势和需求。
3.新闻报道和议论的创新:第一次办报高潮中的一些报纸尝试引进西方新闻报道的方法和标准,致力于客观、真实和公正的报道原则。
同时,报纸也开始提供社论和评论专栏,通过对时事、政治、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讨论,引导公众舆论和推动社会变革。
4.知识分子和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国人创办的报纸成为了知识分子和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
报纸为知识分子提供了表达观点和传播知识的平台,他们通过报纸来发挥知识力量,呼唤社会改革、推动现代化进程和思想解放。
5.面临挑战与限制:尽管第一次办报高潮在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了政府审查、商业竞争和财务压力等挑战和限制。
政府对报纸进行审查和监管,有时会限制新闻报道和言论自由,商业竞争和经济压力也威胁到报纸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表现出报纸数量和类型多样化、兴起了杂志和期刊、新闻报道和议论创新、知识分子和思想启蒙的重要阵地,同时也面临挑战与限制。
这次高潮为中国报刊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并在当时的社会舆论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3f589186a0116c175f0e4888.png)
国人办报的两次高潮
尚自强
第一次,1895年至1898年维新运动时期,如《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第二次1901年至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随着维新运动的兴起,资产阶级维新派需要报刊这个重要的思想武器,传播变法思想;
2、广大民众本身也有了解变法思想的要求。
办报活动:
《时务报》、《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强学报》。
主要成就:
1、两个突破,突破了在华外报的垄断,突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报禁;
2、两个开端,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开创了中国的政党报刊;
3、两个创新,新闻思想,报章文体。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出现原因
1、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分化;
2、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允许民间办报,有限度的开放报禁。
办报活动
《新民丛报》、《中国日报》、《苏报》、《民报》、《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两次办报高潮的共同延伸
两次办报高潮中主流报刊的性质都是政党报刊;这两次办报高潮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这两次办报高潮中都涉及到新闻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共同的问题,比如新闻宣传与新闻真实性,新闻法治与言论自由等等。
3 三次报业高潮
![3 三次报业高潮](https://img.taocdn.com/s3/m/6d6f18d69ec3d5bbfd0a747e.png)
(5) 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1.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思想。 2.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倡导机关报。 3.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有力武器。 4.报刊应该反映舆论和影响舆论。
3
五四运动:第三次办报高潮
1920年3月,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从左至右)合影。
• 关于陈独秀这个人,我们今天可以讲一讲,他是有过 功劳的。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整个运动实际 上是他领导的。他与周围的一群人,如李大钊同志等, 是起了大作用的。我们那个时候学习作白话文,听他 说什么文章要加标点符号,这是一大发明,又听他说 世界上有马克思主义。我们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学生。 五四运动,替中国共产党准备了干部。那个时候有《 新青年》杂志,是陈独秀主编的。被这个杂志和五四 运动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这些 人受陈独秀和他周围一群人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由 他们集合起来,这才成立了党。关于陈独秀,将来修 党史的时候,还是要讲到他。
(3 )于右任及其“竖三民”
爱国民主人士
诗人
书法家
(1879—1964) 陕西三原人
《望大陆》
—于右任
计 利 当 计 万 世 利 , 求 名 当 求 万 世 名 。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 永不能忘;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 只有痛哭;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㈣采写业务的加强与编排的改进
1. 邵飘萍新闻编译社 2. 1926年三家: 国闻通讯社,1921年上海, 胡政之 申时通讯社,1924年上海,《申报》和 《时事新报》共创 华俄通讯社,1920年,共产国际工作组和 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
采写力量的加强
3 为了搞好新闻报道,报社设立采访部,《 申报》、《新闻报》、《时报》还不惜重 金聘黄远生、邵飘萍、张季鸾为北京特约 通讯员。新闻和通讯倍受人们重视,记者 的地位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名称: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作者:李红旭
浅析中国近代第一次办报高潮
摘要:鸦片战争前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活动的开展,西方新闻思想逐渐传入中国,打破了清政府闭关自守的局面。
就在清朝的统治出现危机的时候,中国近代的新闻传播在外力的推动下开始出现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历史形成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政治变动的时期。
与这个变化相适应,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这个历史上先后出现了三次办报高潮。
报刊业有最初的出现到逐步形成的过程中,第一次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产生影响。
关键词:晚清社会﹑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板报高潮﹑维新改良派﹑康有为﹑《中外记闻》
维新变法运动与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与许多其他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一样,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报刊业也是由外国传教士﹑商人率先创办的。
1815年,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了一个中文杂志《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在外国人办报活动的强烈刺激下,中国人也开始创办报刊。
19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变法维新运动席卷全国。
与此同时,中国开始了近代史上第一次办报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自1896~1898年,由资产阶级改良派直接或间接创办的报刊达70多家,占全国的80%以上。
它们遍布全国的许多城市,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并且打破了外报在华的优势,成为中国舆论的主要力量。
其中重要的报纸如《时务报》﹑《国闻报》﹑《知新报》﹑《湘报》等,在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在这次高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康有为(1858~1927),字广厦,号长素,广东海南人,出生于诗书继世的官宦之家,从小受到严格的传统教育和较好的文化熏陶。
1895年5月2日,在甲午战败的危机形势刺激下,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联合全国18省参加会试的举人1300人,举行了闻名中外的“公车上书”,要求朝廷维新变法。
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提出“纵民开设”报馆的建议,把办报视作维新变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久后,我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出版的第一份报刊《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
同月,北京成立强学会,该报成为其机关报。
同年12月16日,改名为《中外记闻》。
《中外记闻》的出版,受到了维新派与倾向维新变革的政府官员及知识分子的欢迎,也是更多的中国人“渐知新法之益”。
1896年,上海也出版了一份维新派报纸。
1月12日,《强学报》创刊,作为宣传维新变法的舆论工具。
1897年后,随着维新运动的深入,各地维新志士以极大的热情创办报刊,维新派报刊纷纷创刊,并将维新派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发布准许官民办报的诏书,更进一步促进了各地报刊的飞速发展。
自70年代兴起的国人办报活动,在维新变法运动中走向高潮,打破了外报在中国舆论界的垄断地位,使中国人的报刊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
因此,维新变法运动期间的办报活动,史称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
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特点
一、报刊数量大。
近代中国人自办的报刊,自1873年至1895年20余年中,总共为30种左右。
维新运动兴起后,特别是在“百日维新”期间,自1896年8月至1898年9月戊戌政变发生的两年零一个月的时间内,全国各地创办的报刊达70余种,为70年代以来国人自办报刊的两倍多。
二、办报地区广。
外报绝大部分是在上海、天津、广州、香港等沿海城市,而国人自办的报刊则不仅在上海等外报地区发展,还深入到长沙等内地中小城市。
三、报刊品种多。
除了以政论性较强的综合性报刊继续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青年、妇女、儿童等各类社会群体为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其中不少是我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报刊类型。
例如1896年清末小说家李伯元在上海创办的《指南报》,是我国最早的休闲性小报。
维新派报刊的历史作用与对中国报业的贡献
一、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进步作用
第一,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教育。
自70 年代以来,王韬、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向西方寻求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陆续将西方资产阶级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通过他们所办的报刊介绍到中国来。
开启民智,同封建意识斗争,对以后半个世纪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传播新知识的同时,维新派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中华民族面临的严重危机,谴责了列强侵犯中国的罪行,唤醒国人的爱国热情。
第三,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在维新派的大力宣传下,变法、维新成为了不可阻挡的社会潮流。
二、维新派的办报活动对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
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其专制独裁,一贯控制和垄断新闻媒介,禁止言论、出版自由,而清朝的言禁更加厉害。
早期,严复、康有为等呼吁解除言禁,允许私人办报,朝廷未予理睬。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上书请求皇帝允许私立报馆,关凯言路,终于促使光绪皇帝颁布了准许“官绅士民”办报的诏书。
这是维新派多年来争取报刊出版自由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他们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二,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
在康、梁办报以前,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醉心于科举、仕途,从事于报刊活动的是一些落魄文人,他们办报的目的,或者是为了养家糊口,或是为了借以抒发其抑郁之情。
他们出来办报,一扫落魄文人的陈腐习气,开我国政治家办报的先河,从而使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第三,创造了报章新文体,影响了一代文风。
所谓“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梧桐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渐进的文体。
之前,我国多数报刊上流行的仍然是梧桐派古文。
这种文体首先是在王韬的《循环日报》上运用,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的最好,故而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之间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参考文献:刘晓盈,《中外新闻传播史》
方汉中,《中国古代新闻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