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次高考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903afd5f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29.png)
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全国性的高等教育入学考试。
经过40年的发展与变化,高考已成为中国教育体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回顾高考恢复40年来的发展轨迹,探讨其变化并对未来提出展望。
回顾恢复高考的40年,最初的几年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历史的特殊因素,整个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异常旺盛,考生数量激增。
此外,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和教育质量的参差不齐也使得高考的开展面临困难。
然而,高考始终保持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通过公开、透明的选拔方式,为广大考生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
在高考的推动下,中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40年来,高考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从最初的选拔学术能力,到逐渐引入多元化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不断地完善。
如今的高考已经不仅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检验,还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种变化使得高考更具有包容性和针对性,有利于挖掘和培养学生的特长和潜能。
另一个关键的变化是高考试题的难度逐渐提高。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考试题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升级。
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基础,还需要他们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对不同场景的能力。
此外,高考试题的改革也使得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思维方法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除了改革高考评价方式和试题难度外,教育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高考改革。
2014年,教育部发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提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并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
随后,各地相继出台政策配套改革,通过调整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实践活动、开展社会实践等。
这些改革为高考评价体系的变革提供了基础,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展望未来,高考的发展仍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仍然是一个关键问题。
高考的公正性需要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需要更多的扩大教育资源的投入,缩小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
亲历者讲述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
![亲历者讲述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f3abff32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8a.png)
亲历者讲述1952年新中国⾸次⾼考 张新康⽼⼈提供的当年登报的录取新⽣名单复印件。
1952年新中国⾸次⾼考时间为8⽉15⽇、16⽇、17⽇,作⽂题是《记⼀件新⼈新事》、《我投⼊祖国怀抱》。
全国⾼校只招5万⼈,整个华东区考上中南同济医学院的仅83⼈。
到了学校,学⼦们吃的、住的、书籍、讲义全部免费。
⼤学⽣戴着校徽⾛在汉⼝,路⼈都觉得很稀奇。
⽬前,正是⼤学新⽣⼊学之际。
80岁的张新康⽼⼈⼀笔⼀画给本报来信,附上他当年⼤学⼊学时登报的全国⾼等学校录取新⽣名单复印件。
60年前,考上⼤学,可是要登报的!60年前,全国⾼校招多少⼈?答案是:5万⼈。
⽽据2009年资料,按录取率80%计算,仅上海市就有近6万⼈可上⼤学。
60年的变化是:从百⾥挑⼀,到千军万马⾛上康庄⼤道。
据了解,退休前,张新康是武汉市第⼀医院眼科教授。
1952年,他从上海考到武汉,⼀待就是⼀个甲⼦。
赶上新中国⾸次⾼考1952年,新中国举⾏第⼀次⾼考。
此前,也有分区统考或联考。
从此,中国⾼校招⽣进⼊“⾼考时代”。
那年,张新康们的⾼考时间是8⽉15⽇、16⽇、17⽇,⾼考作⽂题是《记⼀件新⼈新事》、《我投⼊祖国怀抱》。
张新康还赶上了中国第⼀次⼤规模院系调整。
他回忆说:“我报的是国⽴上海同济⼤学医学院,被录取到武汉中南同济医学院。
原因是国家决定院系调整,上海医学院较多,⽽湖北只有湖北医学院以及武汉⼤学医学院部分班级。
”从报纸上知道⾃⼰考上了“9⽉1⽇是开学的⽇⼦。
60年前的10⽉份,我在上海,还不知道⾃⼰是不是上了哪所⼤学。
因为当时全国录取名单先由报纸公布,后寄发录取通知书。
我担⼼从成千上万的名字中找不到⾃⼰,所以也就不找了。
是同学查到以后告诉我的。
”张新康⽼⼈在信中写道。
记者在⼀份报纸复印件上看到,1952年9⽉25⽇第五版上登有“全国⾼等学校⼀九五⼆年暑期招⽣录取新⽣名单华东区部分”,张新康的名字正在其中。
当时,整个华东区考取中南同济医学院的仅83⼈。
新中国第一次高考数学卷
![新中国第一次高考数学卷](https://img.taocdn.com/s3/m/21ab3c68011ca300a6c3909c.png)
1952年试题数学试题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注意:第一部分共二十题,均答在题纸上,每题的中间印着一道横线,将正确的答案就填写在横线上.例题:若2x-1=x+3,则x= 4 .本题的正确答案是4,所以在横线上填写4.1.分解因式:x4-y4= .2.若log102x=2log10x,问x= .5.6.两个圆的半径都是4寸,并且一个圆通过另一圆的圆心,则这两个圆的公共弦之长是寸.7.三角形△ABC的面积是60平方寸,M是AB的中点,N是AC的中点,则△AMN 的面积是平方寸.8.正十边形的一内角是度.9.祖冲之的圆周率π= .10.球的面积等于大圆面积的倍.11.直圆锥之底之半径为3尺,斜高为5尺,则其体积为立方尺.12.正多面体有种,其名称为 .14.方程式tan2x=1的通解为x= .15.太阳仰角为30°时塔影长5丈,求塔高= .16.三角形△ABC之b边为3寸,c边为4寸,A角为30°,则△ABC的面积为平方寸.17.已知一直线经过点(2,-3),其斜率为-1,则此直线之方程式为 .18.若原点在一圆上,而此圆的圆心为点(3,4),则此圆的方程式为 .19.原点至3x+4y+1=0之距离= .20.抛物线y2-8x+6y+17=0之顶点之坐标为 .第二部分注意:第二部分共四题,均答在后面白纸上.1.解方程式x4+5x3-7x2-8x-12=0.2.△ABC中,∠A的外分角线与此三角形的外接圆相交于D,求证:BD=CD.3.设三角形的边长为a=4,b=5,c=6,其对角依次为A,B,C.(1)求cosC.(2)求sinC,sinB,sinA.(3)问A,B,C三个角各为锐角或钝角?4.一椭圆通过(2,3)及(-1,4)两点,中心为原点,长短轴重合于坐标轴,试求其长短轴及焦点.1952年试题答案第一部分1. (x-y)(x+y)(x2+y2).2. 2.3. -1.4. ±3.5. -247. 15.8. 144°10. 4.11. 12π.12. 5,正四面体,正六面体,正八面体,正十二面体,正二十面体.16. 3.17. x+y+1=0.18. x2+y2-6x-8y=020. (1,-3)第二部分1. 2,-6,ω,ω2.A,B,C皆为锐角。
1995 年高考报名须知
![1995 年高考报名须知](https://img.taocdn.com/s3/m/b8b2aa3f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bb.png)
1995 年高考报名须知
1995年成人高考报名条件
1995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全国统一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也称为成人高考。
当时,作为参加成人高考报名的条件,考生需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首先,报名者必须具备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及以上学历。
这意味着只有具备一定的中等教育水平,完成了相关专业技术学校的学习,才有机会参加成人高考。
其次,报名者还需具备两年及以上的社会工作经验。
这是为了保证报名者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能够更好地适应大学学习和未来职业发展。
最后,报名者需要进行政治审查,并确认自己没有因贪污、贿赂、挪用公款、强奸、盗窃、故意伤害、走私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而被判处刑罚或正在被追诉。
1977年的高考试卷
![1977年的高考试卷](https://img.taocdn.com/s3/m/56e9a04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b1.png)
1977年的高考试卷1977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一、给下面这句话注音,要标调(3分)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对待同志要象春天般温暖。
二、回答下列问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写到下面的横线上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粗的词属于什么词类(2分)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心最红2。
指出下面复杂词组中的每个词组属于哪种类型(4分)恢复和发扬毛主席树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3.分析句子成分(4分)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我要献出自己的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
4.分析多层复句的层次关系(3分)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三、什么叫拟人的修辞方法?举出一例(4分)四、写出毛主席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中心思想(6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五、将下面两段文言文译成现代汉语,标清题号(14分)1。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7分)2。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7分)六、作文60分文题:一在沸腾的日子里二谈青年时代(二题任选其一)1977年高考数学试题二、过抛物线y2=4x的焦点作倾斜角为3/4π的直线,它与抛物线交于A、B两点。
求A、B两点间的距离。
三、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B=90°,CD、CE分别为斜边AB上的高和中线(见第三题图),且∠BCD与∠ACD之比为3:1。
求证CD=DE。
四、在周长为300厘米的圆周上有甲、乙两球,以大小不等的速度作为匀速圆周运动,甲球从A点出发按逆时针方向运动,乙球从B点出发按顺时针方向运动,两球相遇于C点.相遇后,两球各自反向作匀速圆周运动,但这时甲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2倍,乙球速度的大小是原来的一半,以后它们第二次相遇于D点。
60年高考记忆:大学毕业生从最初2万到600万
![60年高考记忆:大学毕业生从最初2万到600万](https://img.taocdn.com/s3/m/6d50a109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7f.png)
中国⼈民⼤学新闻学院教授陈仁风1955年考上北京⼤学,⼥⼉1988年考取北京医科⼤学。
“现在,北京的⾼考录取率⼤概在75%,再过⼏年,我的外孙上⼤学就更不愁了!”陈仁风说。
从新中国成⽴之初的2.1万⾼校毕业⽣,到今天的610万,从100个考⽣只录取四五个⼈,到今天10名考⽣中能有6个考上⼤学,60年⾜以改变⼏代⼈的容颜,千百万经历过⾼考的⼈⼼中都刻下了它的深深烙印。
60年间,⾼考经历了两个世纪,在风风⾬⾬中,完成了⾼等教育从精英化到⼤众化的飞跃,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昌盛奠定了⼈才根基。
新中国成⽴之初 全国仅有2.1万⾼校毕业⽣ 1949年新中国成⽴时,⼈才⼗分缺乏,⾼等教育很不发达,当年的⾼校毕业⽣仅有2.1万⼈。
1951年,周恩来总理在⼀次会议上指出:“⼈才缺乏已成为我们各项建设中的⼀个最困难的问题。
不论在经济建设、国防建设,还是在巩固政权⽅⾯,我们都需要⼈才。
”1952年,教育部决定所有⾼校实⾏全国统⼀招⽣考试,当年共录取新⽣6.6万⼈。
上世纪60年代,教育部下发了《⾼等教育60条》,对⾼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即“稳步发展、巩固提⾼、重在质量”。
那时的教育强调质量第⼀,速度服从质量。
从1958年到1965年,政治审查在⾼考中占据了突出的地位,教育部、各⾼校贯彻以政治为主的录取原则。
在那个年代,除了优异的学习成绩外,家庭成分也是考⽣能否上⼤学的决定因素。
“做⼀个⼜红⼜专的合格⼤学⽣!”是那个年代⼤学⽣⼼中的信念。
那时,⼤学⽣屈指可数。
他们除了要⽴志成材和学习知识外,还要接受德智体美劳的全⾯培养。
⾼考⼤事记: 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诸多领域都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等院校招⽣制度也随之迅速发⽣变化,⾼考制度屡经变迁,但其选拔⼈才的职能始终如⼀。
1949年,⾼等学校沿袭过去单独招⽣的⽅式,各⼤学⾃主招⽣,各家独⽴⾃主命题。
1950年,同⼀地区⾼校联合招⽣。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
![历史高考高考冲刺: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的发展历程(二)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b52efb87e87101f69e3195ee.png)
高考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之新中国发展历程二考情分析专题概述1949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既有曲折和失误,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建国初期,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在“左”倾思想影响下,国民经济建设中成就和失误并存,但成就是主要的。
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和城市都取得突破性发展。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逐步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解决了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更加紧密。
考向预测1、主干知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政策、成就,科教发展的措施、成就等历来是考题的密布区。
2、基本概念:“七年过渡时期”、“十年探索时期”、“文革动乱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等历史阶段划分概念,我们同学容易搞混,“所有制结构”、“计划与市场经济体制”等经济名词,“农业合作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政策名词或概念的内涵也是误区之一。
3、史观:中国崛起的过程是中国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文明影响力大增的过程,这一视角是高考命题常用的切入点。
4、现实问题的历史思考:2013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60周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5周年,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40周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周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州五号”10周年纪念。
另外注意,一些统计图、数据表、新闻报道、漫画、打油诗、股金证等身边常见的现象是命题常引用的材料,应该关注此类现象在备考复习中的价值。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03a24b64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d.png)
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高考历史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总结归纳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考历史是对考生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的考查,也是对他们历史学科水平的综合考察。
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复习历史时,能够事半功倍,本文将整理和归纳出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供考生们使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新中国建立初期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过程2.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 中国革命在中国农村的胜利4. 统治中国的苏联5.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土改运动6.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出7. 朝鲜战争对中国的影响及反美援朝战争8. 中苏对立及“大跃进”运动9. 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后遗症10. 四清运动的背景和意义二、文化大革命1. 文化大革命的背景和意义2. 毛泽东的“文艺革命”和“大洋洲理论”3. 全国农村大捉到大放大反右派斗争的背景4. 文化大革命的十大司令5. 林彪事件和四人帮的兴起6. 以及邓小平两访苏联7. 毛泽东逝世后的政治形势三、改革开放1. “又红又专”和“精神大变革”2. 深化改革的全面实质3. 修改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 个体经济和港澳台经济5. 开放政策的实施6. 毛泽东思想对当前经济的现实意义7.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社会意识的流变8. 「节俭办国」理念与「国家中心」思想的历史渐进9. 新政治经济学的(增长,开放与稳定)命题讨论四、改革开放的极为影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变迁1. 中华文化的历史沿革(文学,艺术,音乐)2. 中国民间故事和神话3. 中国古典文学和语言4. 现代文化制度建设5. 中国的娱乐休闲文化6. 现代化与文化遗产保护7. 文化产业和文化大众化五、中华文化及其影响1. 中华文化的主要历史成就2.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3. 中国古典文化的规律和特点4. 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5.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地位6. 中国文化的交流、传播和革新7. 中国文化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道路六、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回顾1.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2. 重要领袖人物和理论3.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4. 中共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的地位5.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政治建设6.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经验和现代政治建设七、中国近现代史1. 中国近代史的起始点2. 中国近代史独特的历史演变3. 中国近代史中的诸多重要事件和人物4. “五四”运动和中国城市文化革命5.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传统文化激励6.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政治演变7. 改革开放的起点和进程以上就是高考历史的重要复习知识点精炼版的总结归纳,当然,由于篇幅所限,这个版本可能不够完美。
新中国史知识考试试题
![新中国史知识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217c179dbe23482fb5da4c69.png)
新中国史知识考试试题01、毛泽东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是。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02、邓小平讲的是指科学技术。
“第一生产力”03、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在浩瀚的太空中,奏响了旋律。
《东方红》04、我国第一座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合资核电站是。
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0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部宪法由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颁布。
1954年9月20日06、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中共党的十六大0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8、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于爆炸成功。
1964 年10月16日09、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其中,“两弹一星”之父是。
邓稼先10、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也是引领我国工人阶级走向更加光明未来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2008年9月,我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
这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的国家。
第三个12、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是,对中国加强同西欧的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国13、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第个成员。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
WTO、14314、中共党的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四大15、1971 年 10 月 25 日,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届联大会上,恢复新中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和驱逐台湾当局代表的提案,以压倒多数被通过。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2课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2)](https://img.taocdn.com/s3/m/fe8d3ce4ce2f0066f53322ce.png)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题名称:5.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学目标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目标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目标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导入示标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三学做思一、一、教育的兴办: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废除旧的教育制度:⑴背景: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的重视。
⑵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导问题⑶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创建新教育管理制度。
⑷作用:①完成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②确立了社会主义的新型教育制度。
2.建立新的教育制度:⑴重要措施:①内容: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②措施: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③作用:使数万工农干部、劳模、产业工人受到比较正规的中等和高等教育。
1991年高考分数线一览表
![1991年高考分数线一览表](https://img.taocdn.com/s3/m/86c247ec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6.png)
1991年高考分数线一览表1991年是新中国历史上进行高考改革以来的第一次高考。
1991年的高考改革侧重于实行新的分数线体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加分,使高考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高考。
当年的高考分数线一览表如下:一、文科1、英语:本科线110分,专科线100分;2、语文:本科线100分,专科线90分;3、数学:本科线90分,专科线80分;4、物理:本科线80分,专科线70分;5、化学:本科线80分,专科线70分;6、政治:本科线80分,专科线70分;7、历史:本科线80分,专科线70分;二、理科1、数学:本科线90分,专科线80分;2、物理:本科线80分,专科线70分;3、化学:本科线80分,专科线70分;三、社会实践活动加分为方便考生选择,1991年高考改革规定社会实践活动加分,其分数线如下:1、社会实践活动类别:全国性活动、省级活动、市级活动和县级活动;2、社会实践活动加分:全国性活动10分,省级活动8分,市级活动6分,县级活动4分;3、社会实践活动报名:每名考生最多可报名三项活动,其中一项可以是全国性活动,其余两项可以是省级活动或市级活动或县级活动;4、社会实践活动考核:每项活动考核成绩不低于90分,方可获得相应的加分;四、最高分报考1991年高考改革也规定,考生可以申请最高分报考,表现优异的考生可以申请本科最高分报考,考生的最高分报考分数高于本科线110分,低于专科线100分,每全国报考最高分人数不超过千人,每省报考最高分人数不超过百人,每市报考最高分人数不超过十人。
以上就是1991年高考分数线一览表,当年的高考改革对改变高考分数线体系,以及社会实践活动加分,以及最高分报考等措施,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高考考生有更多的机会参加高考。
1978年夏季高考报名流程
![1978年夏季高考报名流程](https://img.taocdn.com/s3/m/a0979e30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1.png)
1978年夏季高考报名流程
1978年夏季高考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展的高考,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那年全国各地几十万考生参加了高考,关于高考的报道也成为了“头条新闻”。
那么,当年高考报名是如何进行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78年夏季高考报名的流程。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1978年夏季高考报名采用的是分省分批次的方式进行。
这就意味着各省份的报名时间可能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有所出入。
因此,当年的高考报名并没有像现在这样“一刀切”的统一报名方式。
一般而言,高考报名时间通常是在考试前两个月。
但是,具体的报名时间还要根据当地的考试时间来确定。
据当时的报道,各省份的报名时间大致在4-5月份,具体日期则要根据各省份的考试时间而定。
根据当年的规定,考生需要先去当地教育部门领取报名表,并提交报考资料。
报名表上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学历信息、考试科目和报考院校等相关内容。
同时,考生还需要准备好身份证明和一寸免冠照片。
而在当时,由于高考制度刚刚实行不久,不少考生对高考的事项还不是很清楚,因此很多省份的教育部门都特别开设了咨询窗口,来帮助考生解决问题。
这也反映了当时高考制度还不够成熟,需要逐步完善和改进。
报名材料审核完毕后,考生就可以缴纳报名费并领取准考证了。
当时的考试费用一般在20-50元之间,除了普通学生,还有少数农村贫困生和优秀学生可以享受免费报名的政策。
相比于现在的高考报名流程,当年的报名程序似乎要更为复杂。
但不管怎样,那年的高考无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制度,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20_世纪70_年代末高考恢复历程回顾
![20_世纪70_年代末高考恢复历程回顾](https://img.taocdn.com/s3/m/4a218e5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e1.png)
98档案与建设ARCHIVES & CONSTRUCTION 2023年 第10期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历程回顾孙 洁(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19)摘 要:恢复高考是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序幕的重要信号之一。
文章通过梳理20世纪70年代末高考恢复前后的重要史实,特别是江苏地方在此过程中先行先试的举措细节,重新审视高考制度恢复的巨大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改革开放;恢复高考;高考制度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四人帮”的覆灭、政治运动的结束,中国发展方向面临新的抉择。
如何引导全体民众转变思想观念,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变革局势,需要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恢复高考成为党领导全国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先声。
本文拟从档案文献、回忆录等资料出发,梳理高考恢复前后中共中央决策部署和江苏地方工作的历史细节,总结“恢复高考”这一重大决策的深远影响。
一、 史上独有的两次招生会新中国的高考制度始于1952年,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命题、一次考试、分批录取的办法。
1966年起,高考制度被取消,70年代初,部分高校开始陆续恢复招生,但规定只“选拔具有二年以上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工农兵入学”,取消文化考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的办法。
[1]由于录取学生没有客观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公正,“走后门”现象严重,高校录取的新生总体文化水平下降,人才培养质量得不到保证。
到1976年10月,高考制度被废除整整十年,国家出现严重的人才断档。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有关同志谈话时,首次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
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必须有知识,有人才”,同时明确“要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
[2]邓小平对人才的重视、对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形式的肯定,为后来正式提出恢复高考埋下了伏笔。
1977年6月,教育部在太原召开年度招生工作会议。
虽然与会人员对现行招生制度有异议,但由于种种原因,会上教育部依旧没有提及恢复高考事宜,同时相关招考文件也迟迟未下发。
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
![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https://img.taocdn.com/s3/m/1603d29658f5f61fb636663f.png)
见证时代变迁的高考作文题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即将来临,对今年高考作文题的预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社交网络盛行的当下,每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无一例外成了全民吐槽的对象,或许是因为“高考题目里只看得懂作文题目”。
▲山东卷:《丝瓜藤和肉豆须》@林少华(翻译家、作家、学者、中国海洋大学(微博)教授):别看我当年作文好,但这题顶好考个三本。
肉豆须就懵住了。
@龙子祯:这无疑是个农村包围城市的作文题目。
@沙河粉:你们乡下人真会玩。
▲浙江卷:《文章和人品》@空间狗:出题老师绝对是马伊俐粉丝。
@花样作死:然而文章与人品并不能兼得。
@知乎大神:满分作文竟是一片空白。
相比起这些接地气的题目,去年高考作文题也不乏“洋气”的。
▲上海卷: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
▲广东卷: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历史烙印其实,历年来的高考作文题往往是那个年代的缩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还在延续民国时期高考自主招生的模式。
1950年,实行统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1951年,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也正是在这一年,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一篇高考作文——《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的工作》。
1952年高校招生首次规定,实行全国统招考试,新中国高考制度正式形成,高考作文进入直接命题阶段。
小编为大家梳理了一些这个时期内的高考作文题目,大家感受一下。
▲1953年:《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1958年:《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1960年:1。
《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2。
《大跃进中的新事物》▲1961年:1。
《我学习了毛主席著作以后》2。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9c86d25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f7.png)
高考改革开放经典故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高考制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三反五反”选拔优秀人才,到大规模实行高考录取的全国统一选拔制度,再到现在逐步推行多元化考试录取体系,中国的高考改革已经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漫长的历程。
回顾这个历程,其中不乏一些经典的故事。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几个我认为比较经典的高考改革故事。
故事一:林樵清封存试卷1977年,新中国第一次恢复高考。
这也是中国高考改革的起点。
但当时的高考制度还很不完善,具体操作也不太规范。
就拿最早的一年来说,那时候不仅试卷泄题,甚至有人将答案写在桌子上。
这对当时激情满满的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简直是一种巨大的不公平。
当时深圳市南山中学的林樵清老师就经历了这样的事情。
他当时是一名英语老师,准备给学生设计一套高考复习题,但他想到了一些事情。
他知道,很多地方的学校都不会规范地管理试卷,这样不仅不公平,而且也会影响一些有诚信的学生。
因此,他决定采取一个很特别的做法来保存这些试卷。
他用一些密封袋将试卷封存了起来,然后再用一些铁皮箱将封存起来的试卷全部密封起来,摆放在学校的地下室里。
这样一来,试卷就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复习。
当然,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会成为高考改革的一个经典故事。
故事二:彭宇行创造“高考移民”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只有少数人可以参加高考,大部分人只能通过稀缺的推荐信和各种社会关系来寻找机会。
而其中的一个人,彭宇行,用他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高考移民”的奇迹。
彭宇行在1978年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广州的一所职业技术学校读书。
当时他梦想着参加高考,但他却成为了高考制度下的“弃儿”——即使是有能力的学生,只要没有高中文凭,就不能参加高考。
与此同时,彭宇行在职业学校稳居第一的位置,在教师的推荐下走上了职业道路。
但他并没有放弃高考的梦想。
他先是拼凑出自己的高中毕业文凭,然后开始揣摩高中教材。
数月后,他在全国范围内以65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一所大学。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2019年教育文档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2019年教育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fd35c66a69eae009581bec62.png)
邓小平与恢复高考1977年冬,关闭了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面向莘莘学子敞开。
570万从农村、工厂、部队一路风尘赶来的考生参加了当年高考。
1978年夏,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610万。
恢复高考,成了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
作出这一重大决策的,是1977年7月刚刚复出的邓小平。
他于千头万绪中抓住恢复高考这一关键环节,为扭转教育战线混乱局面乃至实行全面拨乱反正、开辟新道路打开了一个突破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恢复高考酝酿已久恢复高考的决策,是1977年8月6日邓小平在他主持的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拍板决定的。
但是,关于恢复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一些想法,早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前,就开始酝酿了。
1952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学统一招生,建立起了新中国的高考制度。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要求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办法。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发出通知,要求“从今年起,高等学校招生,取消考试,采取推荐与选拔相结合的办法”。
1966年至1969年,中国大陆所有大专院校均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学教师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
高等教育陷入全面瘫痪。
1970年,为落实毛泽东“大学还是要办的”及“要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到学校学几年以后,又回到生产实践中去”的指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规定:高等学校恢复招收新生,招收初中毕业经过两年以上劳动锻炼的工农兵学员。
从1970年到1976年,按照“自愿报考,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查”的原则,全国295所大专院校共招收工农兵学员七届94万人。
工农兵学员主流是好的,他们在大动乱的年代成为文化科学的传承者和经济、社会建设的脊梁。
但由于废除了招生考试,工农兵学员的文化程度差别很大。
据1972年5月北京市11所高校的调查,在校学员入学前文化程度:初中以上的占20%,初中的占60%,相当于小学程度的占20%。
新中国60年高考记忆
![新中国60年高考记忆](https://img.taocdn.com/s3/m/8c9d30b6f121dd36a32d82c6.png)
2 0 年 , 育部 出台新政 策 , 01 教 允许2 周 岁以上公 民 5
参 加 高 考 , 底 放 开 高 校 招 生 的 年 龄 限制 。 彻
2 0 年 , 苏省 3 01 江 所高校率先实行 了“ 自主招生 ” 的
17年 , 9 1 高等学校逐步举办试 办班 , 恢复招生 。招 试点工作。截至20 年 , 0 9 已有7 所高等院校开始 自主招 6
进 步和现代 化的进程 , 国家 昌盛奠定 了人才根基 。 为
高 考大 事 记 :
4 所 高 等 学 校 进 行 招 收保 送 生 的试 点 。 3 18 年 8 , 99 月 国家 教 委决 定 将 标 准 化 考 试 逐 步 在 全
14 年 , 华 人 民 共 和 成 立 , 多领 域 都 发 生 了 国推 行 。 99 中 睹
度 。据 统 计 , 年 的 报 考 人 数 5 0 , 取 人 数 2 万 , 当 7万 录 7 录 取 率 4 % . 7 18 年 , 育部 正 式 提 “ 向招 生 , 向分 配 ” 93 教 定 定 的 方法 。规 定 在 中 央部 门或 国 防科 工 委 系 统所 属 的 某 些 革 , 考时间提前 1 月 , 高 个 崮定 安 排 在 每 年 6 的 7 8 , 月 、日 个别省份会有所延长 , 如广 东 延 长 为 6 的 7 8 9 月 、 、 日。 20 年 , 东 、 东 、 夏 、 南4 07 广 山 宁 海 省 作 为 全 目 高
改革 的序幕。教育部开始推行 “+ ” 目考试 方案 。 3X 科 广
东 省 率 先 开 始 在 高 考 科 目设 置 和 考 试 内 容 上 进 行 改
15 年6 I 日, 9 2 月 2 教育部发布关 于全 国高 等学校暑 革 , 行 “ 十x” 案 试 点 , 取 语 文 、 学 、 语 3 进 3 方 采 数 英 门算
每年高考时间具体是几月几号
![每年高考时间具体是几月几号](https://img.taocdn.com/s3/m/2eed81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fa.png)
每年高考时间具体是几月几号每年高考时间是几月几号1、每年的高考日期都选定在6月的7、8号。
2、中国在1952年建立起来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并组织了新中国的第一次高考,同时也确定了高考的时间是8月中下旬,考试日期为三天。
3、1955年高考时间进行了第一次改革,时间确定为7月中下旬,同样是三天时间。
4、1979年将高考日期确定为7月7、8、9号。
5、2003年,教育部才最终决定将高考时间固定在每年的6月7、8、9日。
由于现在高考普遍只需要两天时间,因此高考时间就确定为现在的6月7、8号。
高考总分和各科目满分1.3+3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数及总分第一个3: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每门满分150分,采用原始考分,总分450分;第二个3:另外3门选考科目通常满分为100分,采用等级赋分,总分300分,所以总共满分为750分(上海选考科目单科满分70分,高考总满分为660分)2.3+1+2高考模式各科目分数及总分高考总分750分“3”为全国统一高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
“1”由考生在物理、历史2门首选科目中选择1门,以原始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满分为100分。
“2”由考生在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4门再选科目中选择2门,以等级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每科满分均为100分。
3.传统高考文理分科模式总分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满分150分;文科(政治,历史,地理)综合300分,共计750分。
语文、数学、外语3门每门满分150分;理科(物理,化学,生物) 综合300分,共计750分。
高考是不是选哪科考哪科高考是选哪科考哪个,高考的时候只考你选的科目。
但是你没有选择的科目也要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1.“3+1+2”新高考模式:“3”: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
每科满分均为150分,总分450分,各科均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的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1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年砥砺前行,七十年春华秋实。
高考是高等学校选拔新生的制度,中国有1400多年科举考试的历史,这一制度曾显示出选拔人才的优越性,深深地影响了东亚各国。
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新中国第一次高考。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
1952年,新中国开始第一次大规模扫盲运动,同年,举行了第一次高考。
从此,中国高校招生进入“高考时代”。
1952年新中国首次高考时间为8月15日、16日、17日,作文题是《记一件新人新事》、《我投入祖国怀抱》。
每个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个单位时间考两科,每个考生必须参加所有8个科目的考试,分别为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和外国语。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高考被废除,高校停止招生。
直到1978年才正式恢复全国高考。
当年全国570万人参加了高考,录取了27万人,录取比例为27:1。
恢复高考32年以来,高考形式逐渐多样化,也不再是独木桥,已有超过100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学生的升学渠道更加丰富。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有1031万人报名,是近十年来再次突破千万。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8.1%,即将进入普及化阶段。
如今,高考已经成为可以改变社会知识分子命运、体现社会公平、造就人才、促进阶级交融的重要方式,于我国有着极其积极深远的意义。
七十年砥砺奋进,七十年壮丽辉煌。
感谢,您的收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