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深入思考
高效解决问题的10个思维模型总结
高效解决问题的10个思维模型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每一个人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够让自己提升效率,创造价值,从而建立更多的财富。
因此,学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也是提升自己综合能力的必备素养。
本文总结了解决问题的10种思维模型,包括:可视化思维模型、分步把握模型、系统思考模型、模型思考模型、思维导图模型、脑力风暴模型、环因架构模型、思维实验模型、推理思维模型和海绵思维模型。
一、可视化思维模型可视化思维模型是一种以图形的形式来表达思想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
此外,可视化思维模型还可以帮助解决者更好地解决问题,更容易看出解决问题所需要满足的条件,避免莫名其妙带来的冗余能量损耗。
二、分步把握模型分步把握模型是一种以分步拆解复杂问题的思维模型,旨在分解问题,将每一部分的问题,以逐步的方式分析,最终得出整体的解决方案。
它强调以局部来解决大型问题,以层层深入的解决思路方式从而避免被复杂性束缚,实现问题的快速解决。
三、系统思考模型系统思考模型是一种从整体动态系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型。
它强调对于问题的整体性解读和把握,而不是把注意力局限在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以此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变化规律,深入地洞察问题的本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模型思考模型模型思考模型是一种以抽象模型为基础,基于对事件本质规律的把握,来对待问题的思维模型。
它强调借助科学模型来分析和把握问题,可以把握事物本质和变化规律,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五、思维导图模型思维导图模型是一种利用思维图的方式,把大量信息进行组织和排列的思维模型。
它以思维图的形式,把问题的所有要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具有直观性,便于解决者更好地把握问题,发现潜在的解决方案。
六、脑力风暴模型脑力风暴模型是一种以大量的创意想法组合,启发性思考的思维模型。
它通过激发自身创造力,大量地思考问题,把握问题本质,从而激发产生更多有效的解决方案。
五年级下科学教案昼夜交替现象_教科版
如何让猜想更有利于探究一、教材分析《昼夜交替现象》是教科版五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宇宙空间方面的知识,认识地球的运动只是他们认识宇宙的第一步,所以走好这步非常重要。
当然在实际空间中实验研究不可能,学生只能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研究,恰好这又是他们第一次接触模拟实验,所以本课我的教学重点放在如何在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和研讨论证上。
二、学情分析昼夜现象每天都在体验,但是如何形成是没有直观体验的,所以学生的直接和间接的经验是弱的,学生就算知道也是在书本、视频等里面看到的,没有经过思维的进一步加工转化成深度的认知,只是属于拿来的知识,在学生心中的地位是很浅层很容易遗忘或动摇的。
所以在教师语言的激发下学生心中凭直觉经验的更多猜测是可以会挖掘出来的。
这课我们的定位是挖掘出学生心中对于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多种解释,并促使他们想到利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和辩证交流。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昼夜交替现象产生有多种解释。
过程与方法:分析昼夜交替成因,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
对证据进行批判性的选择和思维加工,最终形成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主动探究和感知宇宙空间学习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难点:根据所要模拟的对象特征做模拟实验和研讨实验成果。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1.观察白天的雷峰塔和黑夜的雷峰塔这两幅图片,说说不同。
2. 师:同学们你们对白天和黑夜都很熟悉吧,白天过去了是?黑夜过去了又是?……3. 师:我们把白天又可称为“昼”,黑夜称为“夜” 。
白天和黑夜就这样不停地交替着,这种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昼夜交替现象”。
【设计意图:由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去思考昼夜交替,得出判断昼夜交替的标准,为接下去学生猜想和验证昼夜交替提供一定的思维判断标准。
学生由白天和黑夜现象的不同中得出形成昼夜交替原因在于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关系,为进一步猜想奠定基础。
】(二)猜想假设和实验验证1. 师:你认为昼夜交替现象与什么有关?生:和太阳的照射有关。
年终总结细致观察深入思考
年终总结细致观察深入思考引言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刻。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变化和挑战。
而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我们更应该进行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
本文将就年度工作进行细致观察,并通过深入思考总结得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一、细致观察1. 工作目标回顾年初制定的工作目标,跟踪分析实际达成情况与目标之间的差距。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工作目标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2. 工作流程细致观察工作流程中的每个环节是否合理,是否存在低效或冗余的环节。
通过审视工作流程,我们可以发现并及时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 团队合作仔细观察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情况,是否存在沟通不畅、协作合作不够默契等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可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团队合作的提升。
二、深入思考1. 工作成果对过去一年的工作成果进行深入思考,分析成果的质量和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存在不理想的情况,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以及如何改进和提升。
2. 自身成长反思个人在过去一年中的成长和进步,思考是什么原因促使自己能够取得进步。
同时,也需要思考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制定相应的提升计划。
3. 学习经验总结自己在工作中学到的经验和教训,思考这些经验和教训对今后工作的指导意义。
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经验应用到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提升自己。
结语年终总结是一次重要的反思和总结的机会,通过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我们可以发现问题的症结,找出改进的方向,并不断提升自身和团队的能力。
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带着这些深入思考的成果,迎接新的挑战,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阅读技巧与读书方法的灵活应用与反思总结
阅读技巧与读书方法的灵活应用与反思总结一、阅读技巧1.快速阅读:通过跳跃、忽略细节等方法,提高阅读速度,把握文章大意。
2.精读:对重要段落、难点进行深入理解,分析作者观点和论证方法。
3.批注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对关键词、句子进行标记,便于后续回顾和思考。
4.对比阅读:将不同文章、观点进行对比,分析异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沉浸式阅读:全身心投入文章,感知作者情感,提高阅读体验。
二、读书方法1.目标导向法:明确阅读目的,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籍和阅读方法。
2.分阶段阅读法:根据个人兴趣和认知水平,将书籍分为几个阶段进行阅读。
3.层层深入法:从表面到内涵,逐步深入理解书籍内容。
4.主题阅读法:围绕特定主题,选择相关书籍进行系统阅读。
5.时间管理法:合理安排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
三、反思总结1.阅读笔记:记录阅读心得、感悟和收获,巩固阅读成果。
2.分享与交流:与他人分享阅读经验,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
3.定期回顾:定期回顾自己的阅读经历,总结阅读技巧和方法,不断改进。
4.自我评估:评估自己的阅读效果,找出不足之处,制定提高计划。
5.持续学习:不断学习新的阅读技巧和方法,适应不断变化的阅读需求。
通过以上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同学们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储备,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在学术和人生道路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习题及方法:一、快速阅读理解习题1:请在5分钟内阅读以下文章,并回答问题。
文章:太阳是一颗恒星,位于银河系中心。
它对地球生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太阳的光和热能供给地球,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
太阳还有许多其他的特性,比如它的黑子、耀斑和太阳风等。
问题:太阳对地球有什么重要作用?解题方法:快速阅读文章,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答案:太阳对地球的重要作用是供给光和热能,使得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
习题2:请在5分钟内阅读以下文章,并回答问题。
文章: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对地球的气候变化起着重要作用。
浅谈适时追问的应用
浅谈适时追问的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追问意味着教师在首次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后,针对回答再次深入的提出其他问题,追问和首次提出的问题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从表面思考走向深入思考,从而准确的把握知识点,提升学习主动性。
在课堂上,适时的追问能开拓学生的思维,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同时也让小学数学课堂更为精彩和生动。
一、环环相扣——追问时注重不断跟进实现思考层层深入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知识点对于小学生而言是难点和疑点,教师如果一味的灌输,只会让学生望而却步不愿去深入思考,从而无法正确的理解问题的本质,学习主动性也会大大降低,这与教师当初的教学目的是相违背的。
因此,如果教师适时的追问,让问题之间不断跟进,就会照顾到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提问变得更为有效,课堂也会在学生的踊跃之下变得更为精彩。
笔者在教授“百分数的意义”曾经这样问道:“同学们,你们喜欢百分数吗?”学生回答:“喜欢!”“喜欢的原因是什么?”有个学生思考片刻后答道:“因为它使用起来方便!”笔者从学生的兴趣点着手,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放松,事实上这样提问并非毫无意义,因为在此之后还有更为深入的问题等待着学生们。
“方便,黄灿灿同学运用了方便这个词语,那请问同学们,百分数方便在什么地方呢?”这时,学生们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他们苦思冥想了一会儿,有几个学生说:“可能是一目了然,也有可能是非常实用。
”虽然学生的回答并没有到位,但是笔者仍然继续引导:“实用在什么地方?哪里比较方便呢?你们可以根据百分数的特点去思考。
”这时,学生回答道:“因为有相同的分母,所以两个数比较起来非常方便!”在百分数的认识上,笔者从简单的提问入手,不断的跟进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豁然开朗起来。
二、融会贯通——追问时把握因果联系便于发现内在规律在小学数学中有很重要的一环便是让学生探究概念原理,从而认识到知识点中存在的普遍规律,最后总结方法,让知识点之间融会贯通,最后在不断总结中串联起内在的规律。
10种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
10种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在不断地练习和磨砺中逐渐提高。
下面将介绍10种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积极阅读要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要积极地阅读。
可以选择感兴趣的书籍、文章等来进行阅读,让阅读变成一种习惯。
从中获取不同的信息,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二、注意阅读速度当我们阅读时,应该注意掌握一个适合的阅读速度。
过快的阅读速度可能导致信息理解不准确,过慢可能影响阅读效率。
建议可以通过自己的实际操作来掌握一个适合的阅读速度。
三、认真理解文章结构一个完整的文章是由标题、导语、正文、结论等多个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我们需要认真理解文章的结构,掌握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义。
四、注重词汇积累在阅读时,遇到生词陌生词汇,应该及时记录下来,并进行查找和积累。
词汇量的积累可以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于语言的理解能力。
五、思考问题在阅读时,可以通过思考问题的方式来加深理解。
例如,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文章进行复述,或者就文章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思考和解答,这样可以帮助更好地掌握内容。
六、多角度阅读同一个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述,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
例如,可以通过对比、类比等方式来增加理解深度。
七、模仿阅读模仿阅读是指模仿某位优秀作家的阅读风格,从中学习如何理解文章、运用语言等技巧。
这可以帮助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八、多读不同类型的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多读不同类型的材料可以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从中获取新的信息、思想和知识。
九、层层深入理解文章对于一篇文章,我们可以通过多次归纳概括、阅读理解,层层深入地理解其含义。
这可以帮助我们逐步消化文中的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其内涵。
十、切实做好笔记做好笔记,有助于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可以将阅读时遇到的关键词、生词及重点内容进行记录,便于后续的查找和总结。
2025届高考模拟作文“我是谁”导写及范文赏析2篇
高考模拟作文“我是谁”导写及范文赏析2篇【作文题】《苏菲的世界》一书中,主人公苏菲在14岁的某一天,收到了一封特别的信,信的内容只有三个字和一个大大的问号:“你是谁?”这给苏菲带来了困惑与烦恼:她想到了自己的名字,观察了自己的长相,甚至开始思考“人是什么”“人终有一死”之类的问题。
而最终,她发现自己居然不知道“我是谁”!亲爱的同学,在你16岁的这一天,请允许我们把这个问题抛给你,希望你能做出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回答。
请以“我是谁”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
【审题指导】首先,引用《苏菲的世界》这样一本哲学入门书,并概述苏菲的思考,是在暗示学生要将“我是谁”这一问题从“自我介绍”层面深入到“抽象思考”的层面。
其次,苏菲的思考是层层深入的:从外在标签,到内在本质;从个体观察,到群体思考;从表层含义,到生命的价值;从得出答案,到否定答案,最终没有给出确定的答案。
这是在暗示学生,也可以参照苏菲做出层层深入的思考与回答。
最后,导语中强调要做出“属于自己的”思考与回答,暗示学生要做到“文中有我”,在作文中加入关于自己具体内容,而非做出空洞无物、完全抽象的回答。
【佳作展示】我是谁我是谁?这样一个古老而恒久的哲学问题,从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直至其归于尘土,始终等待着被解答。
我且借先哲之思想著我之言语:我思故我在。
从社会角度来看,我是其中的一员,与他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在家庭中,我是孩子,承载着父母的期望与关爱;在校园里,我是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生活中,我是朋友,在彼此的陪伴中分享快乐……也正是这千千万万的身份,塑造了狭义上的“我”。
符合社会期待,对社会的和谐安定和个人的健康发展大有裨益。
我想,我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于社会期待中努力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然而,社会的期待有时也可能成为束缚。
因此,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应仅仅是将“我”定义为现代社会的一员,而应是一个具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8《蝴蝶的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8《蝴蝶的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蝴蝶的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认识避、撼”等4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雀”。
2.能在阅读过程中从整体或部分,从写法、内容、启示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3.能筛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加深课文理解,激发提问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能在阅读过程中从整体或部分,从写法、内容、启示等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试着分类。
能筛选出你认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并尝试解决,加深课文理解,激发提问的兴趣。
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回顾已学,明确任务1. 导入新课。
(1)出示蝴蝶图片,引导观察发现蝴蝶的特点(色彩斑斓、外形玲珑娇巧、柔弱可爱、翅膀有金粉等)(2)出示“家”的谜语,学生说说自己的家、动物的家(鸟巢、狗窝、牛棚等)。
交流中,引导学生明白,家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温暖与幸福。
(3)出示课题,就题目提问。
(蝴蝶的家在哪里是怎样的......)2. 回顾已学。
(1)本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通过已学3篇课文,我们学习了一项阅读策略——提问。
回忆一下,关于提问,我们学到哪些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回忆交流提问的策略:从内容、写法、启示、题目等角度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可以将问题分分类;分类解决问题;对每类问题可以再筛选,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
)(2)学会多角度提问,对问题进行分类筛选,带着有价值的问题阅读思考,解决问题的同时,更能深化我们对文本的阅读理解。
3. 明确任务。
(1)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提示中明白本课的主要任务。
(2)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求我们运用已学方法进行自主阅读。
我们要边读边思考,提出问题,分类筛选,并带着问题阅读解决。
板块二、任务驱动,自主阅读,学习提问1. 自主阅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字词句可以打问号,同桌交流。
2. 指名朗读,同伴无法解决的问题,提出来交流讨论。
3. 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把问题记录下来。
读书要学会有疑的名言警句
读书要学会有疑的名言警句读书,乃是人类获取知识、启迪智慧、丰富心灵的重要途径。
然而,真正有效的读书并非只是盲目地接受书中的一切,而是要学会有疑。
古往今来,众多智者都强调了在读书过程中保持质疑精神的重要性,留下了许多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孟子的一句至理名言。
它告诫我们,如果对书中的内容毫无保留地全盘接受,那么还不如不读书。
书籍固然是知识的宝库,但其中的观点和内容并非都是绝对正确和完美无缺的。
时代在变迁,知识在更新,有些书中的观点可能已经过时,或者受到作者自身局限的影响而存在偏差。
因此,我们在读书时,不能被书所束缚,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朱熹也曾说过:“为学读书,须是耐心,细意去理会,切不可粗心。
为数重物,包裹在里面,无缘得见。
必是今日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明日又去一重,又见得一重。
去尽皮,方见肉。
去尽肉,方见骨。
去尽骨,方见髓。
”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需要层层深入,不断质疑和探索。
如果只是浮于表面,不进行深入思考和质疑,就无法领悟到书中真正的精髓。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这是陈献章的观点。
读书时,有小小的疑问,会让我们有小小的进步;有大大的疑问,会让我们有大大的进步。
疑问是思考的起点,是推动我们深入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只有敢于质疑,我们才能不断开拓思维,发现新的知识和观点。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
”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而不进行思考和质疑,那么我们就如同行尸走肉,无法真正从书中获得有益的东西。
思考让我们能够辨别真伪,理解书中的深意,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
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被书中的内容所迷惑,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只思考而不读书,就会陷入空想,缺乏知识的支撑。
只有将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在读书中学会质疑,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
苏轼曾言:“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深度思维突破卡点,让数学学习更真实的发生—以《穿孔问题》指导课为例
深度思维突破卡点,让数学学习更真实的发生—以《穿孔问题》指导课为例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看似高效的数学课堂背后,其实存在着一种现象:不是不知道,而是想不到。
究其原因,很多时候都是老师或其他同学的过早提示,让学生在思维卡点时,借助别人的帮助顺利度过,但是没有帮助时,自己就无从下手。
因此,我们要更加精准地了解学生的思维起点,分层指导,在遇到思维困难点时不要急于点破,引导学生持续在思考、能够深思考、自主会思考,让数学学习更真实地发生。
关键词:思维卡点学会思考真实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课堂现状:任课老师精心设计,全程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遇到解题困难时,教师或及时点播,或优生分享,其他学生恍然大悟、茅塞顿开,接下来全班积极思考、交流分享、动脑动手,成功把问题解决,整个过程流畅自然,学生学得明白,课堂高效。
这样的课堂现状已经不仅仅存在于所谓的展示课中,很多老师已经在自己的常规课中实践,这值得肯定与欣喜;但是,我们也经常会发现:等让学生自己独立解题时,还是不会。
我们也时常发出抱怨:这种题都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是不会?不会,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是不知道,而是想不到。
课堂中,经过老师或其他学生提示,就像给他搭建了一个梯子,爬上去就很简单了,表面看,学生也懂了、会了;但当没有人帮忙搬梯子,他就不知道去哪里找这把梯子,就算知识点掌握的很好,依然不能主动正确的应用。
这把“梯子”就是思维的卡点,思维存在困难或障碍的地方。
我们不仅要关注“我是这样想的”,也要关注“我为什么要这样想”。
一、了解学情、分层促思,把握思维起点,让学生持续在思考《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课前通过观察、调查、交流等方式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整体了解,才能更好地把握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层次、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疑问,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基于思维起点的持续思考,更加精准地实施教学。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最新文档
“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问题引领”,以典型问题为教学的主线,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教学资源的生成,学生思维过程的暴露,引发学生的深层思维,进而在师生互动中读懂学生,促进思维优化发展.“深度思考”是在问题引导下,层层推理,深入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不断深化认知、提升认知的探究过程.深度思考要求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从局部到整体的概括,从微观到宏观的提升,从事理到哲理的锤炼.多年实践表明,教师采取优化设计的问题引领,能有效诱发学生深度思考,达到对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进而提高教学效率.如何通过“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本文通过一些教学案例剖析,希望对同仁们有所启迪.1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案例1 【压力】师: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吗?生:不是.师:什么时候压力大小等于物体重力大小?生:当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教师画图配合学生分析,如图1所示)师:为什么?生:因为此时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而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和水平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也相等.所以此时压力大小等于其重力大小.师: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若受到竖直向上的拉力(或受到竖直向下的压力),但物体仍静止于水平面上,物体对水平面的压力大小还等于其受到的重力大小吗?生:不相等,因为物体受到的拉力与支持力总的等效力才与物体受到的重力是平衡力,即支持力小于重力,而压力与支持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故压力大小也小于其所受到的重力大小.师:很好,请归纳一下压力与重力的关系.生:压力是垂直作用于物体表面上的力,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两者是根本不同的.只有当物体在水平面上(不论静止还是运动)且在竖直方向受到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时,压力的大小才等于物体重力的大小.点评计算压强时,许多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往往理解不深,因为一般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力大小刚好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大小,故造成许多学生不加思考便认为压力大小就是物体重力大小的误区,导致解题混乱.本案例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引领,层层深入,促使学生深度思考,把存在于学生头脑中压力的模糊认识,通过二力平衡及相互作用力的知识分析,从理论上分清了压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的关系,学生对压力大小的认识是深刻的.通过这种问题引领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只会死记硬背重复做习题式的浅层学习效果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为什么?”:为什么要引入该概念?该概念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该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该概念的数学公式和图像意义?怎样测量?有没有易混淆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等等.对概念的理解,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通过知识间的联系和概念之间的辨析,深入思考,才能达到深刻理解.2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规律教学中的应用案例2 【电磁感应】师:如图2甲所示,在探究电磁感应现象时,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使导体中产生电流?为什么呢?生:闭合开关,导体水平向左或水平向右运动.因为此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师:很好.导体一定要水平运动才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不一定,导体斜向上或斜向下运动也切割了磁感线,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师:不错.若导体不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能,导体不动时,把马蹄形磁铁水平向左或向右运动.师:很好.若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运动,还能产生感应电流吗?生:能,当导体和马蹄形磁铁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时,导体中也会产生感应电流.师:很棒.你能归纳一下如何判断导体中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吗?生:先把磁体磁感线画出来,若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的相对运动,导体中便会产生感应电流.师:聪明.如图2乙所示,当条形磁铁插入闭合线圈时或从闭合线圈中拔出时,电路中能产生感应电流吗?为什么?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老师演示实验验证,加以说明.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层层递进,拓展提高,有效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促使学生思考不断深入,从而让学生对电磁感应产生的关键条件――导体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有了全面而深入的理解.通过创设“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学生的思考习惯可以得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才能得以形成.对基本规律的理解,需要多引导学生思考几个“如何”:该规律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如何确定该规律成立的条件或适用范围?如何进行规律的表述?如何应用该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等等.基本规律要熟悉,对规律的理解,也应抓住规律的本质特征,注意条件,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深入思考,才能深刻理解并灵活应用规律.3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的应用案例3 【液化】师:寒冷的冬天,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起“汗水”,这是什么样的物态变化?是怎样形成的?生:这是水蒸汽遇冷变成小水珠的液化现象.师:对.那么,“汗水”发生在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发生在玻璃的里面.因为室内的温度高,室内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师:真棒.那么在夏天空调车里,有时汽车玻璃窗上也会起“汗水”,此时“汗水”发生在汽车玻璃的里面还是外面呢?为什么?生:此时“汗水”发生在玻璃的外面,因为外面温度高,车内温度较低,外面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玻璃降温便液化成小水珠形成了汗水.师:好,思路非常清晰.“汗水”到底出现在玻璃的哪一面?你能从液化产生的条件加以说明吗?生:液化产生的条件:其一是降低温度;其二是压缩体积.若降低温度,温度高的水蒸汽遇到冷的物体如玻璃,水蒸汽才会液化成汗水,故“汗水”应出现在温度高的一侧.点评本案例通过问题引领,举一反三,诱导学生紧扣从液化产生的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玻璃上“汗水”形成的原因,达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通过深入思考,加深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有效地避免了学生的“死记硬背、不动脑子”的机械学习方法的弊端.物理知识从生活实际到高科技前沿,其应用十分广泛.平时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社会实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利用“问题引领”,使学生从平时熟视无睹的现象中,开动脑筋,提炼出物理模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自觉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在应用中可以纠正对概念的错误理解,逐步达到掌握物理知识的本质特征,让物理知识充分地为我们服务,同时提高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高物理素养和实践能力.4 “问题引领、深度思考”教学模式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案例四【测量花生油的密度】实验室提供了下列器材:烧杯一个(无刻度)、弹簧测力计一个、实心物块(密度大于水)一个、细线、足量的水和花生油.请你写出测量花生油密度的实验步骤及ρ油表达式.师:题目中需要测量花生油的密度,需要用到什么知识?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生:因为没有天平和量筒,故不能直接测量.而题目提供了弹簧测力计,故需要用到浮力知识.根据ρ油=F浮油/gV排油,需要知道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和物块排开花生油的体积V排油,也即物块的体积V物.(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把学生思维分析过程板画出来)师:思路正确.那么如何求出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所受的F浮油?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花生油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1,则F 浮油=G-F拉1.师:对.如何求出物体的体积V物?生:把物块再浸没在水中,物体的体积V物转化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师:巧妙.那如何求出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生:利用浮力知识,V排水=F浮水/ρ水g,ρ水已知,故只需要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师:真棒.那如何测出物块浸没在水中时所受的浮力F浮水?生:利用称重法,先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块在空气中所受的重力G,再把物块浸没在水中,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拉2,则F浮水=G-F拉2.教师充分肯定后,引导学生观察完整分析的思维导图(图3),“悟”出测量的解题方法,进而按分析思路的反过程(逆向思维法),写出ρ油表达式.点评本题条件分散、隐蔽,若从已知直接求出结果是非常困难的.本案例解题时利用逆向思维的方法,结合思维导图,老师利用问题引领,从所求结果倒过来分析,一直推至已知,结果过程豁然开朗.解题时只要从后一直往前写出各步骤即可,条理清晰,思维严谨,学生的思维达到深度优化.对于综合题,部分学生总感束手无策,无从下手,这是缺乏深度思考的表现.良好的解题习惯养成,首先要仔细审题,挖掘隐含条件,弄清题中叙述的物理过程,明确题中所给的条件和要求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要重视做题时的分析思考习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分析,学会分析解题方法,才能找到最佳解题方案,同时有效锻炼了思维,这才是物理学习的关键.深度思考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只有教师的深度思考,才会有对学生的有效引领.故教师在促进深度思考上要先作好表率,提高自己这些方面的科学素养:发现问题的眼光、设计问题的程序、思考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引导、归纳问题的深刻、反思问题的习惯、捕捉问题的敏感、生成问题的智慧.推进深度思考,首先要培养问题意识,能够根据平时教学,及时发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成为思维探究的对象,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欲望,从而把问题意识转化成一种学习探究的驱动力.深度思考的重要方法是批判性思维,故要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的特点是强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考虑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性,同时拒绝思维定势,追求创新成果.深度思考的价值,不是以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一个学习的机会,提供一个论证的机会,捕捉一个发展的机会,创设一个感悟的机会.教学中只有优化的问题引领,才能真正诱发学生深度思考,故教师教学中问题的优化设计是关键.问题设计要满足下面要求:(1)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根据平时教学观察,善于发现教学问题,问题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2)问题设计方向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设计的问题能为下一部分作好准备,要有梯度,体现层次,由浅入深;(3)知识的内化需要宁静的思考,深度思考需要足够时间,故问题要预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4)设计的问题要具有生成性,要注意适时的生成新的有价值的问题;(5)要注意问题的相关情境的设置,要求学生通过批判性或创造性思考解决问题,把学生的学习与学生的课外生活联系起来,通过提问为学生打开驰骋远思的空间.问题的设计水平直接影响思考的深度,因此,教师一定要把好问题设计关,让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性学习.“问题引领”,让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问题的探索中,经历深度思考,促成深度学习,这是培养创新人才、实现有效教学的根本途径.。
学习深度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学习深度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同样是在思考,相比一个厉害的人:为什么他能想到的思路你就想不到?为什么很简单的问题你会想的很复杂?为什么很复杂的问题你又想简单了?这种差距从而来?说一千道一万,说破了天,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脖子以上的区别。
问题的症结在哪?是什么让你变成“愚钝”的?看看下面三种思考方式,答案就出来了!碎片式思考:想想都觉得头大,感觉特累,干脆不想了。
假装式思考:想多了又不止从何入手何,很纠结,优柔寡断。
浅层式思考:想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那么点东西,脑子里挖不出矿来。
所以对于很多大脑“愚钝”的人来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头脑聪明、会思考的人,是一件多么令人迫切渴望的事。
可是“想与能”是两码事,中间还隔着一条深度思考的鸿沟,当你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想和能才能结合在一起,你才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因为深度思考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也许你想一辈子都办理不了的事,有些人只是想了三天工夫就把问题办理了。
差距就是这么大,这正是深度思考能力使人抓狂的地方。
深度思考,不只是想想那么简单!深度思考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概念,就概念而言,其实没有甚么可神秘的,就是我们平时熟知的一个成语:深图远虑。
但实操起来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思考可以是漫无目的,但深度思考则不同,它是一种思考有轨迹的思维运动。
深度思考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把问题从混乱到秩序,从表象到本质,从碎片到整体,从抽象到具象等等,通过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围绕某个事件的目标疑惑,开张一系列思维运动,呈现一种树形式结构的思考延伸,在大脑里做各种算法并修正,最后评估目标的可实现性,得出一件事情的“最优解”。
那么,你如何拥有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呢?深度思考,从动机输入到决策输出,化繁为简,存在着14个思考的关键点,一种可自创的操作步骤,反复训练,把紊乱的思考裂变为深度的思考,你也能够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一个高效人士,把一件事情做到“最优解”,让本人属性打上深度思考的标签,也让他人羡慕你的“聪明头脑”。
从浅尝辄止到层层深入
从浅尝辄止到层层深入目前,许多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过分强调激趣导入的作用,忽视了情境的综合效用。
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要让情境创设做到“一线相连,首尾呼应”、“ 一境多用,层层深入”、“一课一境,简洁明了”,让它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标签:情境创设浅尝辄止层层深入新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在这样的背景要求下,情境教学应运而生。
所谓的“情境”,“情”可理解为情感,教师用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境”则可理解为环境或背景,使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认知环境。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创设教学情境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探究数学,而不是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应该紧紧地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创设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和认知规律的情境,把情境的作用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都会创设一些情境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活动上。
因为学生的课前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思绪也是多种多样的,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的情境能快速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投入即将学习的知识中去。
但对情境的创设却浅尝辄止,虎头蛇尾,导致创设的情境只起到激趣导入的作用,在课堂过程中至课堂结束却很少创设相应的情境,造成学生开头很兴奋,但学着学着,数学课又渐渐地归于平淡。
每当看到这种情景,我就想起曾看过的一幅漫画:一个寻找水源的人,每走一处就挖一个浅坑,结果挖了几十个坑,仍未找到水源。
这幅漫画点出了教学的大忌——浅尝辄止。
有时候,我们挖的坑离地下水只差一点了,可就是因为没有坚持深挖,选择了放弃,导致功亏一篑。
我认为教学情境的创设也是如此,应该“深挖”,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举多得,把课的进展不断推向高潮,而不是浅尝辄止,只见课前几分钟有情境,后面的教学活动完全背离或未涉及所创设的情境。
那么,如何让情境层层深入,使情境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一线相连,首尾呼应以人教版六年級的《有趣的平衡》为例,一位老师上这节课时是这样创设情境的:(片段一)师:同学们,生活中的精彩无处不在。
形容层层深入的成语
形容层层深入的成语
以下是关于层层深入意思的成语:
1.逐层深入:这个成语形容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理解逐步加深,一层比一层更深入。
比如在学习上,我们通过不断地阅读和思考,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就会逐层深入。
2.层层递进:这个成语形容事物的发展或者问题的解决是逐步推进的,每一层都是在前一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
比如在科学研究中,我们通过实验和观察,逐步推进,层层递进,最终得出结论。
3.深入浅出:这个成语形容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理解既深刻又全面,能够从浅显易懂的表面现象中看到问题的本质。
比如一个好的老师,他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复杂的问题,让学生容易理解。
4.逐步深入:这个成语形容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一层一层地深入。
比如在学习上,我们通过逐步深入的学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5.由浅入深:这个成语形容对问题或者事物的理解是从浅显易懂的表面现象开始,逐步深入到问题的本质。
比如在学习上,我们通过由浅入深的学习,对某个问题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刻。
以上是关于层层深入意思的成语。
1。
学习深度思考的方法解决问题
同样是在思考,相比一个厉害的人:为什么他能想到的思路你就想不到?为什么很简单的问题你会想的很复杂?为什么很复杂的问题你又想简单了?这种差距从而来?说一千道一万,说破了天,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是脖子以上的区别。
问题的症结在哪?是什么让你变成“愚钝”的?看看下面三种思考方式,答案就出来了!碎片式思考:想想都觉得头大,感觉特累,干脆不想了。
假装式思考:想多了又不止从何入手何,很纠结,优柔寡断。
浅层式思考:想了半天,想来想去,还是那么点东西,脑子里挖不出矿来。
所以对于很多大脑“愚钝”的人来说,想让自己成为一个头脑聪明、会思考的人,是一件多么令人迫切渴望的事。
可是“想与能”是两码事,中间还隔着一条深度思考的鸿沟,当你有了深度思考的能力,想和能才能结合在一起,你才能成为一个厉害的人。
因为深度思考能力决定了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也许你想一辈子都解决不了的事,有些人只是想了三天功夫就把问题解决了。
差距就是这么大,这正是深度思考能力令人抓狂的地方。
深度思考,不只是想想那么简单!深度思考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概念,就概念而言,其实没有什么可神秘的,就是我们平时熟知的一个成语:深思熟虑。
但实操起来确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思考可以是漫无目的,但深度思考则不同,它是一种思考有轨迹的思维运动。
深度思考不是“跟着感觉走”,而是把问题从混乱到秩序,从表象到本质,从碎片到整体,从抽象到具象等等,通过一种更为理性的方式,围绕某个事件的目标疑惑,开张一系列思维运动,呈现一种树形式结构的思考延伸,在大脑里做各种算法并修正,最后评估目标的可实现性,得出一件事情的“最优解”。
那么,你如何拥有这种深度思考的能力呢?深度思考,从动机输入到决策输出,化繁为简,存在着14个思考的关键点,一种可借鉴的操作步骤,反复训练,把混乱的思考裂变为深度的思考,你也可以成为一个厉害的人,一个高效人士,把一件事情做到“最优解”,让自己属性打上深度思考的标签,也让别人羡慕你的“聪明头脑”。
缘景明情,思维并行
缘景明情,思维并行作者:郭慧倩来源:《少男少女·教育管理》2024年第01期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并且尊重学生发展规律使其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缩影,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思维能力训练渗透进来,以此来简化学生理解古诗词含义的难度,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作者的意趣,提升古诗词教学成效及效率。
文章结合教育实践经验,探究了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希望以此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古诗词是一种有着特殊格式和音律的文体,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知识内涵及精髓。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通过古诗词学习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对优秀文化的传承。
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尚未成熟,对晦涩难懂的古诗词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难以准确把握其深层次的思想意境。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思维能力训练来促使学生达到缘景明情,想象、感知古诗词描绘的景象,进而明白古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简化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难度,提升古诗词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发展。
一、逻辑思维——设疑启思,层层深入古诗词虽然篇幅较短,但也有立意、取材、布局、升华的过程,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现成的知识一股脑地抛给学生,学生缺少思考、判断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且语文素养得不到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内容及学生实际学情,灵活巧妙地设置疑问,以此启发学生的思考,用“层层剥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对古诗词的解读,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的时候,教师先带领学生粗略了解古诗词内容,然后提出疑问:“作者所看到的庐山是什么样子?”学生带着这一疑问对古诗前两句进行了细细品读,并且展开联想,结合古诗中的“横、侧、远、近、高、低”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时,有的学生认为是连绵不断的,也有的学生认为是高耸的……教师并没有马上说出正确答案,继续提出问题:“大家说出的这些不同的造型,真的是庐山的真面目吗?请大家结合整篇古诗再想一想。
深入思考范文
深入思考范文深入思考。
思考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之一,它是人类智慧的源泉,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
深入思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深入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问题的本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
首先,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和理解,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而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根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应对挑战。
其次,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人的内心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
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到自己的目标和追求。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定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再次,深入思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和困难,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和理解,很难应对挑战。
而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比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很难应对挑战。
而通过深入思考,我们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好地应对挑战。
只有通过深入思考,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价值。
总之,深入思考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应对挑战。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深入思考,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我们一起努力,培养深入思考的能力,让思考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范进中举的人物形象
就是先祖的门生,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弟兄。”
范进道:“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
可为欣喜。”
范进即将这银子交给浑家打开
看,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即
便包了两锭,叫胡屠户进来……
思考:
怎样理解在如此短的时间里,
范进待人接物态度的巨大变化?
思考:两句话表达语气的区别?
1、“噫!好了!我中了!” 2、“噫!好!我中了!”
胡屠户
前倨后恭、嫌贫爱富、趋炎附 势、爱钱如命、庸俗自私、等级
观念深入内心的典型市侩形象。
反映的社会问题
2、乡邻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 人物的动作、细节。
1、挤了一屋的人,茅草棚地下都坐满了。
2、邻居都来了,挤着看。
3、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 了斗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4、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 上。
3、张乡绅
虚伪、圆滑、世故。结交新贵,为的 是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他的行为反映
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相护的事实。
4、范进
引导学生重点分析人物的语
言、神态、行为动作。
对
联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
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
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
住
茅草棚
张乡绅送三进三间房屋 众乡邻搬桌椅 屠户送四五千钱 张乡绅送纹银50两
用
无盘费去应考 无钱打发报录人
胡屠户骂得狗血淋头 无人理会 无人帮助
地位
胡屠户奉承恭维 众乡邻帮办各种事情 张乡绅拜访拉拢
探究交流
猥琐懦弱而又圆滑世故,热衷功名。
中举前唯唯诺诺,中举后则坦然地 同方面大耳的张乡绅平起平坐,打起官 腔,成了封建社会的新贵,特权阶级的 人员。 范进对功名的热衷除了从他坚持不 懈地参加考试中可以看出之外,还有一 处细节可以体现:即平日他不是一个感 情容易外露的人,所以他可以忍受胡屠 户的辱骂,可以冷静的卖鸡救命,但一 见喜报帖便欢喜得疯起来,鲜明的反常, 可以充分表现他的利欲熏心、可悲可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层层深入思考层层深入思考,不仅能为我们解决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亦即找不到可写内容的问题;也能为我们解决立意深刻、见解独到的问题。
高考作文阅卷标准中就明确要求“深刻”:能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
这些都要求我们层层深入思考。
深刻,是指作文的见解深刻。
议论性文章是说理透切,论点深刻;记叙性文章是形象生动,思想深刻。
高考作文鼓励见解深刻,并且是鼓励多种多样,或是深入本质,或是提示原因,或是说明结果,或是指出规律,或是预见发展,或是抓住要害,或是给人启发等等。
深刻,应视具体作文具体观点做具体评价。
对“深刻”的各种表现的解释,是依高中毕业生的考场文章见解的优秀程度而言的,不能用评价专家学者文章所达到的思想深度衡量。
也不能仅仅认定逆反思维、创新思维才是深刻,高考作文对“深刻”这一发展等级的认同是包含社会流行的正确观点与自己深切体会两个方面的。
训练一:秋的感悟和思考1、关于秋,感受到些什么?思考到些什么?2、找因果关系,深入一层。
3、进一步深入思考,转入第三层。
训练二: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拉斯克奖”外界评价屠呦呦是:“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新闻回放]2011年9月23日,屠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当日,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据了解,屠呦呦1930年12月生于浙江宁波,现为中医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最早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对研发青蒿素起到关键作用,从而创制新型抗疟药。
屠呦呦获奖也引发了科学界的讨论。
不少学者认为,屠呦呦现今81岁高龄,其履历除了发现青蒿素之外,关于她的介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可就是这位“无博士学位、无海外留学背景、无两院院士头衔”的“三无”科学家,她的成就与袁隆平的水稻一样获得世界承认。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的获奖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曾经的“落选院士”饶毅的发现和推崇不无关系。
“拉斯克奖”被看作是诺贝尔奖的“风向标”,素有“美国的诺贝尔奖”之誉。
1997年以来的诺贝尔生理学或者医学奖获得者中,近一半也是拉斯克奖得主。
无怪乎外界评价屠呦呦是“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
训练三:一个孩子睡去了,许多颗心灵被惊醒“小悦悦事件”引发全社会关于道德问题大讨论[新闻回放]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的广佛五金城,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
接下来的七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竟无一出手相救。
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
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
虽经医院全力抢救,10月21日零时32分,两岁女童小悦悦仍不幸离世。
这样的悲剧再次刺痛了国人的神经。
由此,一场因为“路人冷漠”现象而引发的社会各界讨论,从最初感性的愤怒、谴责,演变成为一场全社会关于道德建设的深刻反省和集体觉醒。
一个“小悦悦事件”,让很多人又想到了5年前轰动一时的南京彭宇案,甚至有人说彭宇案是小悦悦事件的导火索。
究竟发生在2006年的,有着极大争议的彭宇案始末是怎么样的?南京彭宇案始末2006年11月20日早晨,一位老太在南京市水西门广场一公交站台等83路车。
人来人往中,老太被撞倒摔成了骨折,鉴定后构成8级伤残,医药费花了不少。
老太指认撞人者是刚下车的小伙彭宇。
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彭宇表示无辜。
他说,当天早晨3辆公交车同时靠站,老太要去赶第3辆车,而自己从第2辆车的后门下来。
“一下车,我就看到一位老太跌倒在地,赶忙去扶她了,不一会儿,另一位中年男子也看到了,也主动过来扶老太。
老太不停地说谢谢,后来大家一起将她送到医院。
”彭宇继续说,接下来,事情就来了个180度大转弯,老太及其家属一口就咬定自己是“肇事者”。
2007年9月4日下午4点半,鼓楼区法院一审宣判。
法院认为,本案主要存在两个争议焦点:1、彭宇与老人是否相撞,2、应赔偿的损失数额问题。
法院认为本次事故双方均无过错。
按照公平的原则,当事人对受害人的损失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因此,判决彭宇给付受害人损失的40%,共45876.6元。
当天,老太的代理律师表示:对判决事实感到满意,但40%的赔偿比预期要少。
而彭宇则表示不服此判决。
200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公丕祥在两会新闻中心就“司法公正”问题接受中外记者的集体采访时透露,南京彭宇案双方当事人在二审期间达成了和解协议,并且申请撤回上诉,最后案件以和解撤诉结案,且双方当事人对案件处理结果都表示满意。
易出彩的典范议论文写作指导一、议论文如何打开写作思路:1.议论文思路的展开有规律可寻。
任何作文题(不必太在意作文题型)都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或“怎么样”)这三条途径展开思路。
例:“不要轻易说‘不’”为话题(中心论点)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无奈与落败,不要轻易说“不”。
方法一:“不要轻易说‘不’是什么(分论点一)不要轻易说“不”,这是一种风度,一种境界。
(分论点二)不要轻易说“不”,这是一种智者的抉择,一种贤人的处世之道。
(分论点三)不轻易说“不”,是一种智慧。
(分论点四)不轻易说“不”,这是一种力量。
方法二: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不要轻易说“不”,因为那儿有生命的奇迹;▪不要轻易说“不”,也许那儿是家中熟悉的灯光;▪不要轻易说“不”,铸就的是一个民族的不屈斗魂。
▪纵使劲风吹来,也不要轻易对生命说“不”▪不要轻易说“不”,只要有生命还在,就有成功的希望。
▪不要轻易说“不”,只要生命还在,奇迹还是会出现。
方法三:“怎么办”:怎样才能“不轻易说‘不’”遭遇挫折时,我们不要轻易说“不”;面对苦难时,我们不要轻易说“不”。
二、议论文常见结构模式:议论文的基本结构通常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要求是开头必须提出论题或论点,主体部分选用材料分层次地论证论点,结尾归纳总结。
下面主要介绍两种常见结构形式。
(一)并列式结构。
在论证思路中,为了论述的方便,将文章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平行的、并列的分论点,或是把论据并列起来,论证的几个层次或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这就是并列式。
(二)递进式结构在论证思路中,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步步推进,这就是递进式结构。
它的特点是各层的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变更。
“深入”的路子很多:可由现象说到本质;可由可能性说到必然性;可从经验说到问题,再说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从“是什么”说到“为什么”,再说到“怎么样”……模式:摆现象-----析本质-----指危害-----找原因(找对策)一般议论文采取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思路,即体现了层进式结构的特点写作。
精彩范文:稳中求胜江苏一考生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刘备做事敦厚,宋公明为人沉稳。
他们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
由此可见:为人沉稳,才能稳中求胜。
(中心论点)那么沉稳从何而来呢?沉稳从志而来。
(分论点一)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
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
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
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
(分论点二)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
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最后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
(分论点三)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
”无欲就是没有私欲,做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
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
(正面论证)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
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
霸王之败,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反面论证)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好汉的拥护,而自然界的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
让我们拥有一颗大山一样的沉稳之心,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亮点透视】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
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从三个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
令人可喜的是,这三个分论点,并非在同一平面上展开,而是“层层深入”。
再者,文中所用例证,均采自高中语文课本。
文中提到的人物如宋江、刘备、孔明、班超、林则徐、秦始皇、楚霸王等,均为人所熟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将古典诗文如《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及名人如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且运用得十分熨帖。
文章语言简洁明快、干净利落。
典范议论文选编说“勤”林家箴①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
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②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
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
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勤”。
③勤出成果。
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
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
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