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建筑史

一、中国部分

●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当属陕西歧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被称为合院鼻祖。

●陕西临潼姜寨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

●“一颗印”是云南昆明地区汉族、彝族普遍采用的一种住屋形式。它由正房、耳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

●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和抬梁式两种。

●“屋倒墙不塌”形象的表达了中国木构架建筑的结构特点。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无论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都是由台基、屋身、屋顶三部分组成,体现了三段式构图的外形特征。

●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住出檐部分的重量,其主要构件是拱、斗、昂、升。

●《营造法式》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书籍,作者是北宋时期的李诫。

●隋代留下的建筑物有著名的河北赵县安济桥,它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流行于我国中土的佛寺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佛塔为主和以佛寺为主两大类型。

●我国现存的砖塔从形制上看主要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和单塔三种。

●汉代在制砖方面有了巨大的进步,西汉还创造了楔形的砖和有榫的砖。

●抬梁式木构架建筑的基本构件有柱、梁、檩、枋。

●从建筑功能布局看,石窟寺可分为三种,即塔院型、佛殿型和僧院型。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由街坊制代替里坊制是从北宋都城汴梁开始的。

●陵墓地上部分从墓而不坟到后来顺次演化为地上陵台、因山为陵、宝城宝顶三种形式。●庭院是由屋宇、围墙和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

●北京故宫是中国现存最伟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高的木塔。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在我国石窟建筑中属于佛像型功能布局类型。

●司空、将作监、工部侍郎都是我国古代工官称谓。

●九脊殿是歇山的一种屋顶形式。

●余姚河姆渡是已知我国最早采用榫卯技术的建筑遗址。

●硬山顶的使用较晚,直至明代才广泛运用。

●敦煌石窟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中开凿最早的。

●颐和园是著名的清代苑囿,其中佛香阁是全园的制高点。

●瓦的发明在我国较早,西周时已经出现。

●斗拱:斗拱在宋代也叫“铺作”,因为是层层相叠铺设而成;在清代称“斗科”或“斗栱”,在江南则称“牌科”。斗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住出檐部分的重量。

●三合院:中国古代围合式庭院的一种,其围合方式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和院门,通常称三合院。

●空斗墙:是砖砌成盒状,中空或填以碎石泥土,多半不承重,或仅有少量荷载,南方民居或祠庙建筑中使用较多。

●单层塔:单层塔大多作为僧人的墓塔,有砖造的也有石造的,平面多为正方形,但也有六

角、八角或圆形的,规模较小,高度一般在3—4米以内。

●穿斗式:也称“串逗”式,其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一个房架叫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的框架。

●阙:阙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官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台榭:台榭是从春秋到战国宫殿建筑的新风尚,即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在分层建造木构架房屋,这种土木结合的方法外观宏伟、位置高敞,非常适合建造宫殿的要求。

●工官制度: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和官本位体制的产物,工官是城市建设和建筑营造的具体掌管者和实施者,对古代建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北京四合院的特点。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地区院落式住宅的典型。其平面布局以院为特征,根据主人的地位和基地情况(两胡同之间的隙地),有两进院、三进院、四进院或五进院几种。大宅则除纵向院落多外,横向还增加平行的跨院,并设有花园。

●抬梁式与穿斗式的优缺点。

相比之下,穿斗式木构架用料小,整体性强,但柱子排列密,只有当室内空间不大时(如居室、杂屋)才能使用;而抬梁式木构架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室内较大的空间,所以适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

●唐长安城特点。

唐代长安城是在隋代大兴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基本上沿用了隋代城市的布局,但由于主要宫殿向东北移至大明宫,因此朝臣、权贵都集中到东城,使城市的重心偏向一边,这是唐长安城的特点。

●中国古代庭院的围合方式。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庭院的围合方式大约有三种:一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墙和院门,通常称“三合院”;如果将前面的院墙改成房屋,则称“四合院”。

●春秋时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

认为国都应是一个正方形的大城,四面各有3个城门,门内有九条宽阔的大道纵横交错;在大城之内,中央部位的南面是朝廷,北方是市场,在朝廷的东面是太庙,西面是社稷坛。考古发现表明,这对中国历代帝王都城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宫殿建筑面北朝南,成为我国中原王朝历代都城规划建设上的一大特色。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经历的四个发展阶段:(1)“茅茨土阶”阶段;(2)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3)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4)纵向布置“三朝”的阶段。

●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类型。

(1)木构抬梁、穿斗及混合式;(2)竹木构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承重式;(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

●如何看待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风水?

风水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建筑文化现象,从两汉到明清曾长期流行于南北各地。它以阴阳、五行、八卦等中国古代自然观为理论依据,以罗盘为操作工具,掺以大量禁忌、命卦、星象等内容,以之进行进行建筑选址,并参与建筑布局工作。它有符合客观规律的经验性知识。如:基址应选具背山面水向阳、气势环抱、卉物丰茂的优势地点等;也有大量的迷信内容,如避凶趋吉、化祸为福等。

本来,通过对环境的处理,达到人、建筑、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是人类自我完善的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