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理解什么是弯曲现象,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2. 掌握常见材料的弯曲特性和抵抗弯曲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 弯曲现象的认识和探究;2. 常见材料的弯曲特性和抵抗弯曲能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弯曲现象的深入理解和常见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实验器材:金属丝、木棍、塑料棒等;2. 实验记录表格、学生实验报告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弯曲的金属丝,引发学生对弯曲现象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课件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弯曲现象的概念和常见材料的弯曲特性。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材料的弯曲程度不同。

3. 实验探究(25分钟)3.1 实验1:金属丝的抵抗弯曲能力将不同粗细的金属丝放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弯曲实验,观察并记录金属丝的抵抗弯曲能力。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3.2 实验2:木棍和塑料棒的抵抗弯曲能力将相同长度的木棍和塑料棒放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弯曲实验,观察并记录它们的抵抗弯曲能力。

学生自行操作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4. 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差异的原因。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材料的组成和结构对其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5.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特点,设计制作一些实用的物品,如桥梁、悬挂物等。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进行小组分享。

6. 总结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化他们对弯曲现象和材料抵抗弯曲能力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了弯曲现象和材料抵抗弯曲能力的相关知识。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 说课稿 小学科学说课稿 六年级科学说课稿

抵抗弯曲说课稿小学科学说课稿六年级科学说课稿【抵抗弯曲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分类,并能够识别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弯曲,了解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分类,并能够识别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PPT、实验装置、实验材料等。

2. 教学资源:教材、实验手册、学生练习册等。

四、教学过程及内容安排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扭曲的图片,引起学生对弯曲现象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你们见过这样的现象吗?这是怎么回事呢?”2. 引入新知(10分钟)通过观察和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物体弯曲的原因和分类。

首先,展示不同材料的物体,如橡皮筋、铁丝、木棍等,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然后,进行简单的实验,比如用手将橡皮筋拉伸,观察其变化,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弯曲现象。

3. 知识讲解与梳理(15分钟)通过PPT和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弯曲的定义、原因和分类。

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确保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 实验探究(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实验,提供实验装置和材料,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探究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材料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实验结束后,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共同总结不同材料的弯曲特点。

5. 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桥梁、弓箭等,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这些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并与所学知识进行联系。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第2单元的第1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中常见的材料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六年级之前,已经对材料的性质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知道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质,如硬度、弹性、导电性等。

但学生对材料的弯曲性能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在生活中见过一些材料在受到力时的弯曲现象,但对这一现象的本质还缺乏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材料弯曲性能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的弯曲性能,以及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

2.难点:让学生能够从实验和观察中,发现和理解材料的弯曲特性,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弯曲力时的表现,让学生亲身感受材料的弯曲性能。

2.讨论法: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加深对材料弯曲性能的理解。

3.引导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硬度的材料,如塑料、铁片、木条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钳子等。

3.课件:相关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材料在受到力时会发生弯曲?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章内容,主要讲述了物体的弯曲和抗弯曲能力。

本章内容通过探究物体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产生的原因,以及物体的抗弯曲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3.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4.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规律、力的作用效果等基础知识。

但对于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弯曲现象和抗弯曲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掌握抗弯曲能力的概念,了解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以及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2.抗弯曲能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3.弯曲现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弯曲现象,分析抗弯曲能力的影响因素。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抗弯曲能力的规律。

3.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弯曲现象在实际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弹簧、铁丝、塑料尺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生活实例,用于教学拓展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弯曲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现象的产生原因,引导学生理解抗弯曲能力的概念。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不同因素对弹簧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弯曲力的概念、弯曲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和发现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简单物理概念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弯曲力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的设计和观察的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力的概念,掌握弯曲力的作用效果,了解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的实验和观察。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和探究物体的抵抗弯曲特性,通过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力实验装置、观察工具等。

2.教学课件:教材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动的实例,如弯曲力作用在弹簧上的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弯曲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弯曲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弯曲力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在受到弯曲力时的抵抗特性,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结果和观察心得,加深对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提高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弯曲力和抵抗弯曲特性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

教科版科学六上《抵抗弯曲》教案2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科学六上的一课,主要讲述了弯曲的概念、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以及如何测量和抵抗弯曲。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弹性的概念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弯曲的概念,了解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学会测量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弯曲的概念和弯曲对物体形状和结构的影响。

2.测量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实验法: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感受和理解弯曲的概念和影响。

3.小组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弯曲测试仪、不同形状的物体、测量工具等。

2.教学课件:PPT、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弯曲吗?弯曲对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有什么影响?”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弯曲的概念和影响,同时结合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理解弯曲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弯曲测试仪对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测试,观察和记录物体的弯曲程度和形状变化。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让学生解释和说明弯曲的概念和影响。

《抵抗弯曲》的教案

《抵抗弯曲》的教案

《抵抗弯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原理分析和解决抵抗弯曲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2. 弯曲变形的计算方法。

3. 弯曲强度计算。

4. 抗弯曲设计方法。

5. 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弯曲变形的产生和计算过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开展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PPT和多媒体素材。

2. 准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及资料。

3. 准备弯曲变形计算的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工程中的弯曲问题,引发学生对抵抗弯曲问题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弯曲变形的基本概念、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弯曲变形概念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弯曲变形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对案例分析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具有实际工程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讲座,分享抵抗弯曲问题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 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或工程现场,直观了解弯曲变形现象。

八、教学反思1. 在课后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优化课后作业和练习题。

九、课程资源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以加深对抵抗弯曲问题的理解。

《抵抗弯曲》的优秀教案

《抵抗弯曲》的优秀教案

《抵抗弯曲》的优秀教案《抵抗弯曲》的优秀教案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课从同学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螺帽,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使同学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明显提高。

第二局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第三局部: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同学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同学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身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同学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别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时改进实验。

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2、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亦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3、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和宽度可以显著提高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三、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教学关键: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四、设计理念和基本思路:本课体现“以探究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探究、解决生活问题与课外延伸三局部紧密联系,使教学内容逻辑化、序列化、生活化、活动化。

《抵抗弯曲》教案

《抵抗弯曲》教案

《抵抗弯曲》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教材设计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几乎所有的建筑物都有柱子和横梁或类似柱子和横梁的结构。

柱子和横梁起到承受压力的作用,但是相比较横梁更容易发生弯曲和断裂,所以本课的研究主要围绕“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展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通过实验发现增加横梁厚度能大大增强抗弯曲能力。

第二部分,研究长方形横截面的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这个活动是前面活动结论的应用,学生能利用前面所学知识大胆猜测,说明猜测理由,并用简单实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理解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的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

科学探究目标1.能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2.能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科学态度目标1.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2.培养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不怕困难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形状与结构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的能力”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为每组学生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3个纸条;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3个纸条;垫圈若干、直尺。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教学过程】一、聚焦1.提问:仔细观察图中的房子和桥梁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谈话: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由立柱和横梁支撑的。

那当横梁受到重压时,会不会容易折断呢?4.提问:通过桥断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桥断裂主要是哪里出问题了?5.总结:横梁比较容易断裂,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很重要的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房屋和桥梁的形状和结构,让学生初步认识横梁和立柱,并通过横梁和立柱的承受压力的情况比较得出横梁容易弯曲,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理解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培养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2. 设计实验,验证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2. 运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弹簧、测力计、直尺、记录表格等。

2. 实验场地:科学实验室。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弹簧玩具,引导学生思考弹簧的弹性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a. 教师出示弹簧,提问:“你们认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有什么关系?”b.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假设。

c.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d. 学生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3.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a. 教师引导学生整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b. 学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c. 教师总结并强调实验结果。

4.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a.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如:“一个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0-5N,如果想要测量10N 的力,应该选择多大的弹簧?”b.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c. 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弹簧的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实验参与度、小组合作情况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通过学生实验报告、问题解答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弹簧伸长与拉力关系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通过课后作业和拓展活动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拓展程度。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科学实验能够独立完成。

但是,对于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这一概念,学生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不同。

2.难点:让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形状对物体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不同形状的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夹子、桌子等。

3.PPT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因为受到力而弯曲?让学生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呈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塑料片、木片、金属片等,并提问:这些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弯曲的程度会一样吗?让学生预测结果。

3.操练(1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组实验材料和工具。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相同力时的弯曲程度。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会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PPT、实验器材(如直尺、折尺、橡皮筋等)。

2.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弯曲的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学习: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受到外力时的抵抗弯曲能力,引导学生发现和总结抵抗弯曲的原理。

3.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原理。

五、作业布置:1. 请学生结合教材和生活实际,思考和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和原理。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评价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弯曲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工程设计、材料科学等。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弯曲的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第3-4课时:观察和分析抵抗弯曲的原理和方法。

3. 第5-6课时: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4. 第7-8课时:总结提升,讨论实际应用。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2.1抵抗弯曲》教案含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2.1抵抗弯曲》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以及了解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课的内容是学生对科学知识的一次深入探索,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弯曲的原理,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科学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

然而,对于弯曲的原理和抵抗弯曲的方法,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3.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弯曲的概念,掌握抵抗弯曲的方法。

2.难点:理解弯曲的原理,学会观察和实验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铁丝、弯曲器、观察记录表。

2.准备PPT,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河流、弯曲的公路等,引导学生关注弯曲现象,激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5分钟)简要介绍弯曲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弯曲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铁丝在弯曲器作用下的弯曲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弯曲的过程。

4.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抵抗弯曲的方法,如改变形状、增加强度等。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加深对弯曲现象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讨论弯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弯曲的自行车架、弯曲的桥梁等。

引导学生思考弯曲现象的优点和缺点。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弯曲的概念和抵抗弯曲的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观察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分析其优点和缺点,下节课分享。

《抵抗弯曲》优秀教案

《抵抗弯曲》优秀教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上《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从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宽度、厚度增加,纸梁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梁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梁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部分:纸梁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梁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梁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梁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秘密,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想法。

二、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认识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了解增加梁的宽度和厚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大胆的预测与小心的求证,并通过实验获得科学实证意识,在小组探究过程中,体会同伴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纸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流程:(一)视频导入1.桥有横梁、屋有横梁、亭有横梁……2.用立柱、塑料尺子搭建一座“桥梁”。

五年级科学:《抵抗弯曲》优秀教案

五年级科学:《抵抗弯曲》优秀教案

五年级科学:《抵抗弯曲》优秀教案第一篇:五年级科学:《抵抗弯曲》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增加纸条厚度可以大大增加纸条的抗弯曲能力。

2、巩固并学会相关的探究技能:控制变量实验,采集数据和记录数据,制作曲线图,运用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能根据已获得的信息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合理的预测。

二、教学准备1、小组实验用:长、宽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统计图。

相同大小的铁垫圈,放钩码的盒子,橡皮擦。

2、师用:小组用的实验材料一份,课件。

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出示纸条使其架空,并在上面放一个重物会怎样?2、演示。

3、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抵抗住弯曲?(二)探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大小”1、推测增加纸的厚度,会不会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2、研讨实验方法。

实验应控制哪些条件不变?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4、汇报交流5、指导学生绘制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关系曲线图。

6、分析曲线图,描述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

(三)联系生活。

1、谈话:建筑中广泛采用厚度很大的横梁来承受巨大的重力。

2、对横梁立着安放这一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第二篇:科教版六年级科学抵抗弯曲教案抵抗弯曲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子”和“横梁”,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一、认识横梁和柱子:呈现一个用A4纸做成的凳子(凳子用纸棒,登面用一张纸),师:这是什么?生1:凳子生2:用纸做的凳子师:谁能给大家说说,它由哪几部分构成呢?生:凳子面和凳子腿(最多找三位同学回答)师: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类似的结构,们把这些平放的材料称为横梁,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板书:柱子横梁)观看PPT,你能说出这些建筑物共的共同特点吗?生:都有横梁和柱子。

师:老师的手里有一包垫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这个纸板凳的上面能支撑起一包垫圈的重量吗?生:能。

(或不能)师:实验出真知,让我们来试一试吧。

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学设计教材背景:《抵抗弯曲》是选自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课由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研究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在有关的因素中实验研究抗弯曲能力分别与梁的宽度、厚度的关系,发现厚度增加,梁的抗弯曲能力大大增加。

第二,研究横截面是长方形的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让学生用前面研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并用做简单实验的方法来证明。

活动由教师指导下的研究变为学生独立的操作和研究。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求证。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做好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预测、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教学准备:1.为小组准备: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直尺。

2.教师自己准备:有关的建筑图片、记录单及汇总表、直尺、4本科学课本等。

教学过程:一、认识柱子和横梁1、幻灯一:欣赏图片。

问:你认为房屋和桥梁是靠什么支撑的?学生思考回答。

2、幻灯二:很多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横放的横梁和直立的柱子支撑的。

3、思考:横梁和柱子同时支撑着房屋,当它们受到向下的压力时,谁更容易弯曲?教师用纸盒,纸,垫圈分别模拟柱子,桥梁,重物进行演示。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抵抗弯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抵抗弯曲》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的一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教材以实验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探究科学问题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可能还没有直观的认识,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建立。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材料抵抗弯曲的概念,以及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2.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分析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因素。

同时,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和解答。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材料的片状物体,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2.实验工具:尺子、剪刀、胶带等。

3.课件:关于材料抵抗弯曲的图片和视频。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铁丝等,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材料可以弯曲,而有些材料不能?让学生提出假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本节课的实验材料,让学生观察和触摸,感受不同材料的质地。

然后,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不同材料在受到外力作用时的表现,如塑料、纸片、金属片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用自己的力量去弯曲不同材料的片状物体,观察和记录结果。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有什么不同?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实验结果。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1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1.探究发现法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

小学科学21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21抵抗弯曲(教案)

小学科学21抵抗弯曲(教案)标题:小学科学21抵抗弯曲(教案)简介:本教案旨在帮助小学生了解抵抗弯曲以及相关概念,并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实验活动,学生将学会如何使用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支撑物来增加物体的抵抗弯曲的能力。

一、学习目标:1. 了解什么是抵抗弯曲以及为什么物体会弯曲;2. 能够识别不同材料和形状的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3.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铝箔、塑料杯、木条、橡皮筋、纸张、铁丝等;2. 实验器材:秤、尺子、配重等;3. 实验环境:课堂桌椅、黑板。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使用课堂互动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抵抗弯曲的概念。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弯曲?” “有什么方法可以增加物体的抵抗弯曲的能力?”步骤二:理论知识讲解(10分钟)通过黑板或投影仪,介绍弯曲的原因,主要包括外力作用和内部结构变形两个方面的因素。

同时,讲解不同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与其材料和形状之间的关系。

步骤三:实验一:折纸机(25分钟)1. 让学生使用纸张制作不同形状的折纸机;2. 比较不同形状的折纸机的弯曲能力,观察折纸机的变形情况;3. 引导学生总结折纸机的形状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步骤四:实验二:支撑物(25分钟)1. 提供给学生一些不同材料和形状的支撑物,如木条、橡皮筋、铝箔等;2.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和需求选择支撑物,并将其固定在桌面上;3. 放置不同重量的物体(如塑料杯)在支撑物上,观察其抵抗弯曲的能力;4. 引导学生讨论支撑物的材料和形状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步骤五:实验三:铁丝桥(30分钟)1. 学生分组,使用给定的一定长度的铁丝搭建桥梁;2. 比较不同形状和结构的铁丝桥的弯曲能力,观察其变形情况;3. 引导学生总结铁丝桥的形状和结构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步骤六:课堂总结(1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并总结不同材料和形状的物体的抵抗弯曲能力。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

六上科学教案《抵抗弯曲》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 激发学生对抵抗弯曲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如弯曲的树枝、弯曲的电线等。

2.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体能够抵抗弯曲,而有些物体则不能呢?”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弯曲现象。

2.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

第二章:探究抵抗弯曲的原因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抵抗弯曲的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抵抗弯曲的原因,如材料的弹性、形状等。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教学活动:1. 介绍抵抗弯曲的原因。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抵抗弯曲能力。

第三章:探究材料的弹性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弹性。

教学活动:1. 介绍材料的弹性与抵抗弯曲的关系。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材料的弹性。

第四章:实践活动:制作弹性测力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弹性测力计。

教学活动:1. 介绍弹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2. 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弹性测力计。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2. 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和体验。

第六章:拓展探究不同形状对抵抗弯曲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2. 进行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抵抗弯曲时的表现。

教学活动:1. 介绍不同形状对物体抵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理论指导】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做支撑,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建构活动,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进入“我要学”的积极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同时,建构主义的科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

学生与材料的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蕴含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也会让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更体现了“具有开放性”的课堂理念,带给不同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教学方法】
1.探究发现法
学生选用不同材料、宽度、厚度的纸横梁搭桥,进而在体验中分析可能影响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因素,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学习,发现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内部联系,找出变化规律的方法,在经历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的方法。

在科学课中,运用探究发现法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实验探索法
学生根据现有材料(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3倍的纸条)设计实验方案,并围绕着问题进行假设和实验证明,进行开放性实验,从中发现新问题,找到新规律。

实验探索法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
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小组讨论法
在本课的教学当中,设计实验方案、探讨注意事项、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四次用到小组讨论,学生围绕探究的问题,在小组中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深入认识或进一步了解。

这种教学方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尤其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

4.信息搜集法
本节课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将建筑科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思考工程造价的相关问题,这一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是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

所以,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对其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比较、分析、综合,从而对工程与技术领域知识有新的认识。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选取了几种最常见的形状结构,联系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最后进行综合和应用。

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在认知特征与思维水平方面:六年级的学生思维能力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虽然仍要借助直观形象的支撑,但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分析、推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面:部分学生已经有了横梁的材料、长度、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影响的前概念,这为本课中“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的推测、研究问题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在已有的实验方法与技能方面:学生从五年级绿豆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就已经学习并掌握了对比实验的方法,知道并理解对比实验中只能改变一个条件。

因此在本课的对比实验中,只要学生能识别变量,找到控制变量的方法,思考需要注意的问题,就能顺利开展实验。

在科学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在以前的科学实验中多次进行猜测、验证猜测的活
动,已经理解了科学推测必须经过实验验证的道理,这为情感目标——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达成打下了基础。

在个体差异方面:由于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学生轮流担任实验操作员,所以他们在实验操作能力上虽然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基本能完成实验操作任务;在数据分析、科学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
识别和控制实验中的变量,记录、分析数据并探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继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使学生既能够大胆提出假设又能在探究中细心求证。

【教学重难点】
探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
(1)长度、宽度、厚度、材料不同的纸条若干
(2)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3)木块若干
(4)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若干
(5)垫圈若干
(6)KT板若干
(7)实验记录单
(8)小组分工:材料员、记录员、汇报员等
【教学过程】
一、科学视野:用“梁”、“柱”搭一座桥
1.出示两木块,介绍“柱”,再引出“梁”。

2.由学生选择不同材料、宽度、厚度、长度的梁做桥面,搭一座桥。

你们的桥能承重吗?
3.承重时,横梁会有什么变化?(弯曲)
4.引出课题:抵抗弯曲。

(板书课题)
5.科学中,我们一般把抵抗弯曲能力简称为抗弯曲能力。

你们的这座桥抗弯曲能力如何?怎么测试一下?(添加重物)
6.学生汇报各小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

二、科学探究:探究影响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1.提出问题:各组桥梁的抗弯曲能力相同吗?根据你们的观察,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长度、宽度、厚度、材料……)
2.建立假设:横梁跨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具体的地质、环境等因素,就同种材料而言,横梁能改变的因素是宽度和厚度。

谁来说说,当我们增加横梁的宽度(或厚度)时,抗弯曲能力可能会怎样变化?
如何证明你们的假设?
3.小组讨论,制定计划。

出示木块、纸条、垫圈图片。

认识吗?
可以怎么用?
观察第二组材料,有什么发现?(摸一摸)
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们的猜测吗?
①改变条件:宽度、厚度。

改变方法: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

②控制变量:对比试验,除改变条件以外的量都不变。

4.确定实验方案。

①将两木块对立作桥墩,保持一定距离。

②将纸条平放于两桥墩上作横梁,添加垫圈,观察横梁变化。

③继续添加垫圈,直至横梁刚好弯曲至桌面,记录数据。

④替换不同编号的纸条(只改变宽度或厚度),重复上述操作,边实验、边记录。

⑤整理材料,提交数据。

5.实验中要注意些什么?
①控制变量:每次只改变一个条件,用KT板上的标志线控制横梁跨度不变。

②操作要求:垫圈要轻轻地放在纸桥梁的中间位置。

③计数原则:纸桥梁碰到桌面就算塌陷,导致塌陷的最后一个垫圈不能算。

6.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实验所得出的数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宽度和厚度有关:增加宽度能提高抗弯曲能力;增加厚度能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

7.思考: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观察横梁的横切面是什么形状的?怎样安放更好?能用材料证明一下自己的理由吗?(几乎所有的横梁横截面都是长方形的,而且都是立着安放的,也就是横梁的厚度比宽度大。

可用冰棍木片、塑料尺子进行演示证明。


三、科学延伸:工程与技术的涉猎
增加厚度可以大大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增加横梁材料的用量,会增加成本。

这也是通过增加厚度来提高抗弯曲能力的局限性。

有什么方法在不增加横梁材料用量的情况下,能提高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呢?请同学们在课后利用相关书籍、网络资源对这一问题进行交流学习。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