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保护

合集下载

说明文练习——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说明文练习——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阅读下文,完成1一4题。

(16分)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①信步江南的水乡古镇,初访者会发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看起来有些单调,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黑白灰三色。

心中不免疑惑,为什么古代江南民众喜欢这样的色彩呢?它究竟美在哪里呢?②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外墙大多为白灰色,这种颜色不仅是用来看的,它还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建筑外墙用青砖砌成后,还要用白灰粉刷墙面,白灰在墙面上形成致密的保护层,防止雨水渗透,这样就增加了墙体的强度,延长了外墙的寿命,保障了建筑内生活的安全舒适。

江南是低纬度地区,光照资源丰富。

白色的墙面还能反射、散射太阳光,在夏季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能部分弥补狭窄的巷子中光线幽暗的不足,一举多得。

③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房顶往往铺瓦片,瓦片防火、防雨、通风。

制作瓦片的原材料一般用当地常见的青色黏土。

因就地取材,价格便宜,故而在江南水乡使用十分广泛。

瓦片刚烧成时呈青色,经年累月,颜色会逐渐发黑,最后成了黑瓦。

④江南多雨,雨水侵蚀白墙,墙皮逐渐溶解剥落,墙内青砖的颜色渗透出来,呈现出斑驳不一、相互交融的灰色调肌理。

白墙黑瓦,间或夹杂着些许灰色,三种颜色交相映衬,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江南水乡建筑色彩。

⑤现代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是人的需求,如日照、采光、交通、消防等,人的需求在前,环境就变得次要了。

江南水乡古镇的建筑设计则把环境放在重要位置,讲究与环境和谐共存。

江南气候湿润,夏季闷热潮湿。

黑白灰三色属于中性色系,偏冷。

白墙黛瓦会让人觉得环境整洁、清新,从而获得一份“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安适之感。

江南自然环境色彩丰富,白居易曾说“日出江花 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性色系适合和各种颜色搭配。

蓝天白云,古镇人 群熙熙攘攘,青翠蜿蜒的小河,河道边,粉墙塞瓦的建筑掩映在一片花红柳绿之 中。

可以说,黑白灰三色是这幅鲜活水乡画卷中不可或缺的点缀,让人感受到江 南古镇独具味的美,符合江南百姓内敛的性情和不俗的审美趣味。

苏州水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景观设计为例

苏州水乡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景观设计为例

苏州是鱼米之乡、江南水乡,但该地的水文化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苏州的文化记忆与苏州古城都有着命脉相依、生息相融的关系。

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对苏州渔家村一带的古代民居和人文资源的冲击和破坏越来越大。

江南区域旅游开发起步比较晚,其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较为不足,苏州石湖渔家村在苏州区域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文化,根据其自身优秀的水乡特色发展当地的旅游业有利于保护当地文化,使其不被时代的洪流埋没并弘扬于世人。

1苏州水乡特色文化建设的意义在苏州石湖渔家村项目设计的过程中,笔者深刻了解了渔家村在苏州的重要性,将苏州的水乡特色作为苏州的文化名片并融入民居、村落、水乡、吴越遗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现行性资料与实际风俗资源进行研究。

渔家村具有丰富的文化蕴藏和历史信息,是我国千百年来文化、历史、社会和民俗等多方面的浓缩,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充分了解中国水乡社会历史文化的变迁和发展。

重现苏州水乡历史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到古代人的生活,以苏州石湖渔家村为例,阐述当地水、建筑、经济的发展,以探索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1]。

在探寻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要素、人居要素与文化要素建立联系,并系统性分析苏州水乡文化的构成要素及其特征,无论是地域、人居、文化还是点状、线性、面域都是很重要的考察纬度[2]。

例如,渔家村项目主要是形成“一轴三片”的格局,即新郭老街传统文化轴,包括田园风光片区、传统文化片区、新生文化园片区,南部的田园风光片区将是一片与石湖配套相连的旅游休闲区,中部的传统文化片区将复原新郭老街,北部的新生文化园片区将成为和沧浪新城配合的总部基地、文化创意基地。

这只是实地考察的一部分内容,整个的区域环境、物质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经济资源都属于实地考察范围[3]。

2苏州水乡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2.1街巷布局与空间节奏序列苏州石湖渔家村———新郭老街的街巷布局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传统商业街典型街巷布局形式的归纳。

新郭老街街巷布局从传统老街的经典模式出发依水而建,形成南北东西两条主街,依托主街及建筑的退让关系形成巷、弄等次一级步行道路系统,从而保证街巷布局充分体现传统老街的布局肌理,确保新郭老街街巷空间的纯正性。

江南水乡建筑特点

江南水乡建筑特点

江南水乡建筑特点首先,江南水乡建筑倾向于融入自然环境。

由于这些地区周围环境水域丰富,因此建筑师通常会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建造,这样既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又能充分利用水资源。

建筑之间常常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的景致,与周围的风景融为一体,使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其次,江南水乡建筑追求平衡和和谐。

建筑物通常以对称的方式布局,前后左右对称,大小呼应,形成整体的平衡感。

例如经典的江南水乡院落常常采用四合院的布局,中心庭院四周分别是主厅、厢房等,各个房间之间的布局严格对称,整体布局和谐统一另外,江南水乡建筑讲究木结构和砖瓦体系。

建筑物主要由木结构组成,涉及到桁架、楼梯等部件,木材选用上也严格要求。

而砖瓦体系则是建筑外墙等部分的主要材料,也通过不同的绘画和雕刻工艺在外墙上体现了建筑的美感。

江南水乡建筑的屋顶特点是非常明显的。

屋顶一般采用抬角式的檩条,有宇宙四方之象,屋顶两侧从内向外逐级躁增,形成明显的屋脊形状。

屋顶的覆盖材料一般使用的是砖瓦或者瓦片,屋顶的边角上常常有雕刻精美的屋脊兽,起到装饰和保护作用。

此外,建筑的门窗和花窗也是江南水乡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门窗一般采用木材制成,通过雕刻和绘画进行装饰,窗花经常采用玻璃贴花的方式,具有采光、隔音、通风等功能,同时也起到美化建筑的作用。

江南水乡建筑还注重室内空间的设计。

房间的布局通常采用沿轴对称的方式,起居室、卧室、厨房等功能区域分布合理,与庭院相互呼应。

房间的装饰也非常讲究,地面铺设花砖、漆红木家具等都反映出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总的来说,江南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水乡风情和精致的工艺赢得了世人的赞扬。

其特点主要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平衡和和谐、重视木结构和砖瓦体系、独特的屋顶设计、精美的门窗和花窗以及室内空间的合理布局和装饰。

这些特点使得江南水乡建筑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基于图底关系的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基于图底关系的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研究--以苏州为例

苏州老城区地理环境特殊,其边际紧邻太湖,城内城外水系发达,历史上就是以军事、经济等见长的重要城池,其建筑肌理既由自然环境所决定,也随后天城市发展而慢慢塑造。

苏州是江南城市的典型代表,在近代的发展和现代的城市建设过程中,老城区呈现出古代、近代以及现代建筑三段时期的混杂状态,在风格、色彩、高度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

而苏州作为最早一批列入历史文化名录中的建筑,其在新城建设过程中,有效地将现代和传统两种肌理融合在了一起。

通过对苏州老城的建筑分布以及肌理的分析,能够总结出适用于江南城市传统肌理保护的普遍性原则,为城市多元化、建筑多样化建设做出贡献。

1.苏州老城区建筑分布现状研究对老城区内的建筑从建筑风格、建筑功能、建筑高度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分布现状特点。

在形态描述时,范围由小及大依次是点状、块状、线性街区、片区状、面状。

1.1 古今并存的建筑风格苏州老城现存的建筑按照风格划分为四类:第一是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与延续;第二是受西式建筑影响而建造的一批仿西式或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第三类是中国特有的分配住房时期所建造的,以功能实用为主且少装饰的一类建筑风格;第四类是受到新的建筑审美、技术、材料的影响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式的建筑风格。

从时间线上来归类,传统建筑出现的时间最早,主要是清代以及清代以前存留下的建筑,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主要是出现在近代时期,功能实用主义建筑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2000年初这段时间建造的住宅类建筑,多元现代式建筑则包括20世纪90年代末建造的一批商业建筑以及2000年后的新式风格的建筑。

在这条时间线下,传统的建筑形式逐渐转变为今天的现代式建筑,其中产生影响的变量主要有西方文化的传入、技术与材料的逐渐进步、功能实用的需要、现代审美及功能需求、人口的增加等诸多因素。

苏州老城区中传统风格建筑呈现点状及片区化分散式分布,约占8%,其中最大的历史街区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西式风格影响的建筑为散点式分摘 要文章选取苏州作为江南城市的代表,首先对苏州老城区的建筑分布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老城区具有建筑风格古今并存、建筑功能混杂多元和城区天际线低矮平缓的特点,再通过对老城区建筑肌理的历史沿革的分析,得出其河道、城郭虽逐渐改变,但仍可见古时以水为路、以船为车时的布局特征,然后结合图底关系理论对建筑肌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探究,发现老城区的肌理宏观格网延续了古代的空间结构特点,但其微观肌理逐渐变化为适应现代生活的尺度、形式、布局等,最后从规律总结及保护建议的角度出发,提出延续历史文脉、强化原有路网水网,尺度分级、动态适应,建筑分形、化整为零,保留亲切宜人的空间尺度四个江南城市老城区建筑肌理保护的原则及策略。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

城市肌理的发展及保护建筑学122 杨镜城市的肌理是城市文明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城市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与人的休养生息有机相伴,是一部活的城市历史,印记着岁月的沧海桑田。

城市是否具有魅力,对居民是否具有亲切感、认同感、归属感,关键取决于城市肌理的细腻与丰富程度。

肌理是涵养城市文化底蕴、保持地区个性、焕发内在活力的重要依据,也是控制城市空间结构的重要手段。

肌理的形态可以是历史遗留的片断,也可以是建成不久的建筑群落,只要其空间形制与内容能对引领整个地段的风格有着影响,这种布局就可以称之为肌理。

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

“肌”,是物质的表皮;“理”,是物质表皮的纹理。

城市肌理不仅是建筑与景观视觉的关键因素,也是其构造城市组织形态的体现。

城市肌理反映在建筑密度上,可以理解为城市的图底关系;反映在空间尺度上,可以理解为各种要素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肌理的形成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结果,其本身可以体现城市的历史、人文以及人们对城市空间的认同感,是特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倾向的反映。

在长久的历史冲刷下,很多城市肌理能完整地保留下来,最关键的就是活跃在空间肌理下隐含着的人文情结,院落、里弄、胡同等传统城市肌理可以像年轮一样成为时间的印记。

从空间的街巷和建筑排布的肌理中可以看到历史的琢磨,从新与旧空间交织的街区肌理对比中可以感受到.。

历史的纵深与时空的张力。

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其尚存的文化内涵如何延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在相当程度上需要借助规划者的专业素质和文化涵养来识别、整合、复兴城市街区中的微观空间构造。

把空间设计转化为肌理延续,从城市肌理的角度而非从建筑形式本身来塑造空间形象,这是在建设过程中须不遗余力去发掘的,也为在城市空间创造中提供一个新的着眼点。

对一个城市的理解,最直接的就是去亲身感受这个城市的空间形态,而城市肌理则是对这一特性的理性概括,因此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城市。

基于水环境的江南传统聚落空间探析——以江苏省同里古镇为例

基于水环境的江南传统聚落空间探析——以江苏省同里古镇为例

江南地区,先民择水而居、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共同聚居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了聚落。

至明清时期,以江南密布的河湖水网为基础,人们兴修运堤、开凿运河、围湖开垦,在不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在江南地区形成了以桑基稻田、桑基鱼塘为基础的农业体系;又依托江南便利的水运交通,以桑蚕业、纺织业、稻业为主要产业,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人们在长期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改造过程中,形成相适应的生计模式,并不断改造聚落水土关系,提高对水环境与水资源的利用,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空间格局。

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以江南地区水脉文化为基础,研究江南传统聚落基于水适应性的选址分布与空间格局,探析江南传统聚落与水环境双向关联性。

1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1江南传统聚落概论从文化生态圈角度出发,本文对江南地理范围的划分,沿用李立在《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一书中的界定,包括上海、江苏长江下游、浙江杭州湾沿岸、皖南以及赣东北[1]。

“聚”指聚集,“落”指落地生根、定居[2]。

江南多平原、丘陵,水网纵横、湖泊星罗。

先民以水为生、辛勤劳作,形成了众多聚落。

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以丰富的物产为基础,依托便利的水运交通,形成了以纺织业等核心产业,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周庄、同里、南浔、乌青等商业聚落。

摘要 “择水而居,以水为生”是江南传统聚落聚居生活的基本特色。

水环境是江南传统聚落发展、演变的核心要素,因此以水环境为切入点,分析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文化内涵,并分析其在聚落中的物化表征,探析水环境对于传统聚落空间的影响机制。

以同里古镇为例,运用空间句法,从聚落文化内涵、聚落分布、演变、形态、空间等多个角度,运用量化指标分析水环境对传统商业聚落的影响,为当下乡村精细化建设规划原则的制定提供参照和依据。

关键词 江南传统聚落;水环境;同里;古镇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3.08.29Abstract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Jiangnan are living by the water and relying on water resourc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the core el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Therefore, the paper takes the water environment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aly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water environment in the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and analyzes its physical and chemical representation in the settlement, and explores the influential mechanism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settlement. The paper takes Tongli ancient town as an example, and uses spatial syntax.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impact of water environment on traditional commercial settle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distribution, evolution, form, and space, etc. of the settlement to provide a reference and basis for the formulation of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for the current refinement of the countryside.Key words traditional settlements in Jiangnan; water environment; Tongli; ancient town作者简介:葛澄钰(1997-),女。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作者:廖跃春来源:《绿色科技》2017年第19期摘要:指出了江南古镇历史建筑是江南水乡文化与历史的结晶,是社会历史的活化石,其历史价值不可估量,但伴随着城市的更新,江南古镇历史建筑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以甪直古镇历史建筑为例,阐述了甪直古镇历史建筑保护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江南古镇;历史建筑;甪直古镇;保护;更新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90080021 引言历史建筑是江南古镇的特色遗存主要体现之一,是古镇特色价值的集中体现,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和整治历史建筑也是江南古镇的重点内容之一。

甪直古镇作为“神州水乡第一镇”,其历史建筑保护更新存在很多问题,通过对古镇的资料收集、现场考察来分析甪直古镇历史建筑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更新策略。

2 江南古镇历史建筑概述2.1 江南古镇概述江南,广义的江南是指长江之南地区,到了近代,专指苏南地区和浙北一带,以苏州、杭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的长江以南的太湖流域。

这些地区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密切关联的经济活动、同一的文化渊源,以及“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的城镇建筑特色。

2.2 江南古镇内部空间布局模式江南古镇大多数都座落在河海交汇之处,如苏州甪直古镇,它联系了5个湖区和6条大河;昆山的周庄“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同里镇“诸湖环抱于外,一镇包含其中”。

因此,江南古镇的内部空间也因为河道的不同形态而呈现出不同的布局模式。

(1)单道河流形成带形城镇:这种城镇比较单一,规模比较小,城镇沿一着条河道呈带状延伸。

(2)“十”字型河流形成星型城镇:这种城镇属于中小型城镇,城镇沿着交叉的河流像四周发展,交通便利,如甪直古镇、乌镇等。

(3)“井”字形形成方形城镇:“井”字形城镇是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城镇布局形态,规模比较大,经济比前两种城镇类型发达,常位于所在区域的中心位置,如周庄镇、同里镇。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

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朱霞/谢小玲摘要该文总结了村庄传统肌理布局的一般模式及特点, 分析了当前新农村建设中村庄肌理面临的问题,探寻村庄肌理积极保护与更新的适宜之路。

关键词新农村村庄肌理保护更新村庄肌理是架构在丰富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互动关系之上的乡村聚居格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以建筑为主体与道路、广场、打谷场等及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空间形成了村庄整体肌理形态,具有一定的空间秩序与意象,是有一定的外部范围和内部结构的系统性整体,如空间结构、山水环境、街巷系统、公共活动中心、宅院建筑等。

村庄肌理结构反映了它的历史发展中的乡土环境、乡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内容,其形成与发展体现出强烈的乡土特色、地域特色及文化特色,形成以村庄肌理模式的连贯性和乡土建筑风格的统一性为主的一系列物质空间、功能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有机融合的村庄肌理。

村庄肌理是村庄特有的标志,是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长期浸润和积淀形成的,与村庄的产生和发展相依相存,休戚相关,是一部活的村庄历史。

随着大规模新农村建设浪潮的到来,传统的村庄肌理结构将呈现超常快速演化的趋势。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国村庄肌理变化缓慢,并呈现出良性和谐的发展过程。

但面对新农村建设大规模快速推进,村庄肌理结构的超常快速演化往往被当前和局部的利益及问题所牵掣,从而简单地应对,如大拆大建、填塘挖山、村宅标准图南辕北辙地拷贝、西化洋化等,导致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传统乡村风貌的丧失,极易在新农村建设中过于重视现代化和统一性,忽视传统村庄肌理结构形态及传统建筑形制保护与更新,带来千村一面、传统乡土特色的丧失及破坏式的更新,使具有多元化的传统村庄肌理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新农村建设中的村庄肌理保护与更新研究成为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1村庄肌理的一般模式(1)散点式散点式村庄肌理是一种常见的村庄布局形态,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特点,自然散点分部于起伏的乡村聚居地,这种模式并不试图改造自然,也不大规模平整土地,不强求规整和一致的布局,表面看来缺乏规划,随意性强,建筑虽散点分布,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如晒谷场、池塘等,于稳定统一中体现着开放与多元。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摘要:水乡古镇遍布江南各地,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这些古镇正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去进行关注与研究。

以江南水乡古镇——湖州市新市镇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古镇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从中得出形成江南水乡古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总结。

关键词:江南水乡;新市古镇;保护;可持续发展引言江南水乡古镇是在相同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文化背景下,通过密切的经济活动所形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经济网络空间[1][2]。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和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根植于水环境的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和难题[3]。

这些古镇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需要及时地去关注并进行保护。

作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湖州市新市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代表。

通过对新市镇保护发展之路的研究,对其它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1 新市古镇概况1.1 自然地理条件新市镇位于湖州市德清县东部,东与桐乡市相连,南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北与湖州市南浔区接壤,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10余公里,水陆交通方便,位置十分优越。

1.2 社会经济状况新市镇是德清县的经济重镇。

近年来,相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千强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浙江省中心镇、百强镇、文明镇、卫生镇、历史文化村镇、民间艺术之乡、体育强镇,湖州市十强乡镇,德清县副中心城市,2003年被省政府列入杭州湾城市体系规划。

2 新市古镇的历史风貌与特征2.1 历史文化新市又称仙潭,是一座千年古镇,蚕文化故乡,具有1700余年的建镇历史,有三潭九划十八块,三十六条弄,唐宋寺庙三座,市河总长三千余米,原汁原味的明清驳岸1500余米,明清河埠即码头一百二十个。

2.2 特色风貌2.2.1 西河口西河口是新市的一条千年古街,南始陈家潭北至朱家桥,市河将老街一分为二。

江南水乡元素

江南水乡元素

江南水乡元素肌理:江南水乡在城镇形态上不是中国传统的规则整齐、讲究对称等布局,而是顺应河道,适应市场的发展,表现出独特的风格。

水乡城镇因水成街,因水成市,因水成镇,经济的因素使江南水乡城镇的平面布局与其主要流通渠道-—河道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也因为河道形态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由单道河流形成带形城镇;由十字型、上字型河流形成星形城镇,如南浔镇、直镇、乌镇;由井字型河流形成方形城镇,如周庄镇;由网状或枝状河流形成团形城镇,如同里镇、西塘镇.1、街巷和水巷所构筑的空间层次街巷、水巷空间是最能体现水乡古镇风貌的空间形式,街巷和水巷构成了独特的水陆并行的传统水乡肌理,也是给游客的整体意象。

巷弄和水巷划分了古镇的地块单元,形成“街-民居—河"、“民居-河—民居”、“河-街-民居"以及“民居—街—民居”等的空间布局,而且水巷与街巷在空间上的不同组合也形成了不同的空间形态:通常有一街一河式,两街一河式等,这些空间形态与传统生活场景相结合,形成了不同的画面感。

街巷和水巷是连续的空间,但又曲折来回,在细微处收缩、放大或转折,其间结合水井、牌坊等节点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2、连续边界形成的多变的游览空间和停留空间连续性和曲折性是传统水乡空间界面的典型特征,也是传统水乡古镇给予游客最为直观的景观意象,连续的高低错落的建筑以及由栏杆、驳岸、座靠、河埠头构成的连续的空间元素,赋予了整个水岸界面丰富的图形特征,并与建筑所勾勒的天际线形成上下呼应的图案关系,而建筑立面本身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在建筑的尺度、细部上又存在丰富的变化,讲述水乡生活的真实故事。

街巷:江南水乡城镇内,水街相依,水巷和街巷是江南水乡城镇整个空间系统的骨架,是人们组织生活、交通的主要脉络。

水巷既是作为水上交通的要道,是城镇与四邻农村、城市联系的纽带,是货物运输的主要通道,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洗衣、洗菜、洗物、聚集、交流的主要场所。

街市则是江南水乡富庶和繁盛的表现,在主要街市两侧,商店毗邻,货物满目,人流来往,很是繁华。

黎里“市河古街区”保护对策

黎里“市河古街区”保护对策
个 , 写意地 分 布 在 河 道 两侧 ,整 个 空 间 具有 强 烈 的纵 深 感 和 节 奏 感 , 蕴含 着 深 厚 的历 史 文 化 内 涵, 也 对 空 间 的
意 义及 人 的心理 认 知产 生 了重要 影响 。
正 瓤
河古 街 腻 滨河 空 间示 意 罔
= 、保护 及综 舍治 理 对簧分 析 1 保 护街 区 良好 的 传 统 文 化 习俗 ,充 分 利 用现 状 空 . “ 河 古街 区 ” 的文 化 底 蕴逐 步 影 响 了一 代 又 一代 市

“ 河古 街 区 ”特 色分析 市
1 整体 空 间形 态 特色 .
低错落、粉墙 黛瓦 、庭院幽深的建筑群体风貌
4. 点空 间特 色 节 “ 河 古 街 区” 的 节 点空 间有 街 巷 口 、市 场 、埠 头 市 等 , 其 中桥 及 埠 头 空 间 是非 常 有 特 色和 代 表性 。 由于 河 流 横 贯 黎里 老城 区 的东 西 ,把 它一分 为二 。 为 了缓 解 老 城 区南 北 走 向 的交 通 压 力 ,一 座 座形 态各 异 、富 有文化 内涵 的 小桥 随着 历 史 的 沉积 慢 慢 形 成 。而 埠 头 更是 高 密
空 间 主体 骨 架 , 以生 活 性 的 街 道 来 结 合 休 息 用 地 、 埠
头 、桥头 、绿 化 等 元 素 沿河 伸 展 。其 中, 主要 的 滨 河 空
间模式为:河街店/ 宅,相应的功能表现为:交通一交通 / 家务/ 商业一商业/ 居住。
3 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建筑 特色 .
“ 河古街区”的建筑在单体上是以木质构件的一 、两 市 层厅堂式模式为 多。为适应江南气候 的特点,布局多天井、 院落,构造为 瓦顶 空斗墙 、观音 兜山墙或马头墙,形成 了高

说明文练习——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说明文练习——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

说明文练习——黑白灰——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一、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说起江南水乡,大家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不是那些古色古香的小桥流水、白墙黑瓦的民居?这些建筑物的色彩,可谓是黑白灰的代表。

那么,这三种颜色为何如此受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青睐呢?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一起揭开这神秘的面纱吧!咱们来说说黑色。

在江南水乡,黑色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颜色。

为啥呢?因为黑色可以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你看那些古朴的黑瓦屋顶,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而且,黑色还能够与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建筑物更加突出。

所以,江南水乡的古镇建筑大多都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接下来,我们说说白色。

白色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白色给人一种纯净、宁静的感觉,正好符合江南水乡的气质。

那些白墙黛瓦的房子,就像是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让人流连忘返。

而且,白色还能与黑色、灰色形成和谐的搭配,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高雅。

所以,江南水乡的古镇建筑中,白色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颜色。

我们来聊聊灰色。

灰色在江南水乡古镇建筑中的地位虽然不如黑色和白色那么高,但也同样重要。

灰色给人一种低调、内敛的感觉,正好符合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

那些灰瓦白墙的房子,就像是一位含蓄内敛的姑娘,静静地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而且,灰色还能与黑色、白色形成丰富的层次感,让整个建筑显得更加立体。

所以,江南水乡的古镇建筑中,灰色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颜色。

二、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故事说了这么多江南水乡古镇建筑的色彩,想必大家对这些房子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这些房子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讲讲吧!咱们来说说黑色。

在江南水乡,黑色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颜色。

为啥呢?因为黑色可以给人一种沉稳、庄重的感觉。

你看那些古朴的黑瓦屋顶,就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而且,黑色还能够与白色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建筑物更加突出。

所以,江南水乡的古镇建筑大多都是以黑色为主色调。

新建古镇的空间规划探讨——以江苏长山古镇为例-绿维创景

新建古镇的空间规划探讨——以江苏长山古镇为例-绿维创景

新建古镇的空间规划探讨——以江苏长山古镇为例旅游与城市规划设计专家产业地产与新型城镇化运营服务商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New Dimension Planning & Design Institute Ltd.官方网站:旅游运营网 版权声明:该报告知识产权归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所有,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篡改、挪用、从事盈利性宣传活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新建古镇的空间规划探讨——以江苏长山古镇为例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厚重的历史与人文底蕴、优美的自然资源让江南古镇成为古镇旅游的首选,古镇开发也是如火如荼,其中江苏省尤为盛行。

据统计,江苏省已开发、正开发和待开发潜力型的历史文化名镇有108家,具有全国数一数二的古镇资源。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十里长山脚下,米芾书法公园的修建领衔了长山文化产业园区构筑的序曲。

长山文化产业园亟需打造一个承载镇江文化的休闲商业载体,由此,毗邻书法公园,长山湖畔诞生了长山古镇这个概念。

江苏省可开发利用的古镇资源丰富,但是除了周庄、同里、甪直之外,其他古镇的名气和开发程度却都不高。

长山古镇的突破点又在哪里呢?我们认为,长山古镇的打造有别于其他古镇的特点是它本身就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束缚,没有遗存古镇的限制,如果借助古镇开发的大势,先行打造,注入合理的理念与优化的规划系统,同样也能成为一个闪耀的亮点。

这就取决于规划的功力及产品策划的创新。

绿维创景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突破:鸟瞰图一、整体规划思路通过对地域特色及文化的探究,整个项目以苏州特色的山水园林为依托,以先吴江南文化为基调,以“宜”文化为主线,用书法文化诠释建筑景观节点,用爱情文化构筑项目核心引爆点,以“休闲度假”、“文化演艺”、“古镇体验”三大片区,实现动静过渡空间上的延续,实现古今结合文化传承,实现古镇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及生态人居等旅游功能,打造一个宜居、宜旅、宜商、宜休闲度假的、完美体现多元文化包容性的江南风情小镇,最终成为向世界展示丹徒风情、传承宜文化的首位窗口。

嘉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嘉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

保护与利用嘉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及保护更新策略研究Study on the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 and the Strategy of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Jiaxing Ancient City■罗兰 LUO Lan 王滢 WANG Ying摘 要:文章通过对嘉兴古城历史空间形态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分析不同时期的古城历史风貌和空间格局变化,旨在挖掘其文化内涵与空间特征,揭示在现代开发建设中嘉兴老城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古城保护更新的相应策略和主要措施,为促进嘉兴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提供建议。

关键词:嘉兴古城;空间形态演变;历史发展脉络;保护更新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features and spatial pattern changes of the Jiaxing ancient city in different periods. It aims to explore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al the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old city in modern development. Final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ies and main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and renewal of the ancient city,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Jiaxing’s central city.Keywords: Jiaxing ancient city; evolution of spatial form; historical development context; protection and renewal0 引言嘉兴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三国建城以来,已有1 780多年历史。

傍水而生,因水而兴--从若干水乡古镇的空间格局看水系对江南基层经济单元之发展与建设的影响

傍水而生,因水而兴--从若干水乡古镇的空间格局看水系对江南基层经济单元之发展与建设的影响

中国名城I建筑与城市傍水而生,因水而兴#一一从若干水乡古镇的空间格局看水系对江南基层经济单元之发展与建设的影响胡石郑得摘要:主要关注的是江南湖浜水荡中作为基层经济单元的乡镇。

结合周庄、荡口与唐市三个主要案例,分别从商贸活动、空间结构与建筑肌理三个从大到小的层面展开,较为详细地讨论了水道在江南水乡古镇的发展与建设中所起到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水道;水乡古镇;基层经济单元;商贸活动;空间结构;建筑肌理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w ater tow ns w hich functioned as the basic economic units in Jiangnan region. Used three main cases o f Zhouzhuang, Dangkou and Tangshi,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and role o f w atercourse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ncient towns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commercial activities,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aral texture.Key words :watercourses ; w ater towns ; basic economic units ; commercial activities ; spatial organization ; architectural texture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 (2019) -04-54 (6)作者简介胡石,东南大学建筑遗产保护规划研究院副院长,ICOM OS 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建筑学会传统民居学术委员会委员。

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论文

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论文

江南古镇与水乡文化论文一、引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美丽、俊秀的江南水乡古镇风光,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著名作家余秋雨曾在《文化苦旅.江南小镇》中写到:“穿镇而过的狭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致的石桥......不久,就会走进一种清空的启恬之中……”。

可以说,江南美,美在古镇,而古镇美,则美在水景。

水,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特殊产物,承载着人类生命起源的重要使命,也是江南水乡古镇自然美中最具魅力的元素。

在魅力无限的江南水乡古镇水景中,融入生态发展的理念,则能够使古镇水景的魅力发挥到极致,而本文的研究也正是基于此目的。

二、江南水乡古镇水景生态特征(一)生态舒适性特征江南水乡古镇众多的水景景观中,大多以水与自然景物或人造景物互相结合的形式构成,这种交互式、共生式的组成态势,凸显出了水景景观的自然和谐感,博得了大多数游客的眼球,在此基础上,古镇水景被更多地融入到水乡建筑的辅助建造中,成为提升游客观赏、游玩、视听舒适感的关键要素。

可以说,水乡古镇水景表现出的生态舒适性特征,显得异常凸显。

例如,著名的乌镇桥里桥风景,鳞波荡漾的河面上,横竖交错着两座古石桥,远眺过去,给游人以视觉上的静态美感,微风轻抚,水面凌动,与石桥交相呼应,又呈现出动态美感,石桥和水景的共生共融,显得如此和谐,游人观之,心旷神怡、身心放松,在生态的气息中,立刻能够体验到一种舒适感。

(二)生态净化性特征水乡古镇的水景还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对调节大气湿度,滋润土壤和花木都有显著的效果。

此外,水景能够改善水乡古镇中的空气质量、绿化环境,增加大气湿度,对人体的健康起到很好的保健作用。

例如,周庄八景之一的“急水扬帆”便是生态净化性特征表现的最好诠释。

急水港西连白蚬江,东达淀山湖,江面宽阔,水流湍急,水面时常能产生“水雾”现象,无形中增加了空气中的负离子,起到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的效应,给人们带来身心愉悦的“爽”感!在生态化水景景观的作用下,水雾弥漫,水乡古镇景观现场的迷幻化效果倍增,起到了促进局部生态水体循环的作用,对于调节局域整体生态系统的平衡、美化周边环境、净化空气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江南水乡古镇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江苏常州焦溪古镇片区综合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高质量发展研究——以江苏常州焦溪古镇片区综合保护与开发项目为例

the area, and the operation mode planning to promote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the people, and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the ancient town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high quality life and good governance.Key words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rural revitalization; cultural tourism;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1引言1.1研究背景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1]。

纲要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历史文化遗产旅游创新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高社会建设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2021年7月27日,江苏文化和旅游厅印发《江苏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指南(试行)》[2],要求建设一批文化特色鲜明、旅游资源丰富、文旅融合要素和市场主体集聚、文旅品牌知名度高、相关链条深度融合、产业配套体系完善、产业发展优势明显、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在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方面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努力打造全国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的“江苏样板”。

摘要 在中国城市建设进入全面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的背景下,为探索尚未成熟开发的江南水乡古村古镇如何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焦溪古镇综合保护与开发项目从研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背景出发,深挖历史文脉和旅游资源,以古镇为核心,将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相融合,从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片区综合保护开发布局和运营模式策划三个层次构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质量发展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古镇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水平治理的最终目标。

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为例

论江南水乡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周庄为例

129一、导论我国曾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浓厚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智慧的中国人民创造了无数奇迹,这些大都凝聚在灿烂的文明古迹上,小至陶瓷玉件儿,大至古老的村镇。

古老的村镇散落在全国的各个角落,近年来,江南古镇由于“小桥、流水、人家”的奇特景观而受到游客的青睐,成为了旅游热点。

而其中江南的六大古镇代表——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是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

江南六大水乡古镇作为我国江南水乡风貌最具代表性特征的地区,驰名中外。

二、古镇旅游的涵义。

(一)古镇的界定所谓古镇,一般是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的古镇以及建筑古旧、风俗奇特的少数民族村寨。

古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的人类大型聚居地,其处于古代交通要道要冲之处,或藏匿于区域环境相对偏僻的地区,或处于我国古代乡村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或处于小环境相对独立的地势险要之处,其具有各地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的古民居、古街区、古建筑等历史古迹,既是历史的沉淀,也是历史的再现,更是人文旅游资源的荟萃之地,是在商贸、政治、军事等因素的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是在一定的地域形成由民居、街道、统治机构、军事建筑等组成的空间形态,逐渐形成并维持独立的文化特征。

(二)古镇旅游开发的优势1.古镇旅游开发的经济优势旅游业具有很强的产业辐射、关联和带动功能。

而古镇旅游业是创造高附加值的产业,每年由旅游业创造的经济数值是相当可观的。

根据世界旅游与观光理事会最新年度报告,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就业部门,共产生1.27亿个工作岗位,约占世界劳动力总数的6.7%。

正因如此,旅游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一些城市或地区甚至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

2.古镇旅游开发的资源优势在江南古镇旅游就可以发现,大都古镇都是依山傍水,街道、民居、石桥古色古香,还可以在游览两边沿街鳞次栉比的商铺的同时领略到安静平和的古朴民风。

因为部分古镇开发相对较晚,其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古迹,均受到很小的破坏,因而使得历史文化古镇得以较完整的传承。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

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州市新市古镇为例
摘 要: 乡古镇遍布 江南各地 , 水 在现代化城镇的发展进程 中, 这些古镇正面临着很 多的问题 , 需要及时地去进行 关注与研 究。以江南水 乡古 镇一 湖州市新 市镇作为案例进行调查研究, 分析 古镇保 护与发展的现状, 中得 出形成江南水 乡古镇可持续发展 模式的 总结。 从 关 键 词 : 南水 乡 ; 市 古镇 ; 护 ; 江 新 保 可持 续发 展 引言 2I .3古桥古 弄 2 上也花了不少心思。最典型的是镇中心区块 的 江南水 乡古镇是在 相同的 自然 环境条 件 新市镇 区最多时曾有 3 6条弄 7 2座桥。但 小 区建筑 , 在最近几年内开发 的小区 , 建筑的外 和同一文化背景下 ,通过密切 的经济活动所形 因历史 变迁 ,目前保存 比较完整 的古桥有 l 立面统一采用江南水乡民居的风格 ,形成一个 1 成的一种介于乡村和城市之间的人类聚居地和 座 。 个既现代又有传统符号的花园小 区。 经 济 网络 空 间I 羽。在 中 国文 化 发展 史 和经 济 发 23 风俗 及 美 食 , 另 外 , 园 的 建设 也 体 现古 镇 风 貌 。新 市 公 展史上具有重要 的地位和价值。根植 于水环境 新市羊肉黄酒节 已有百年历史 , 它选料 考 文化公园的建成 ,不仅给小镇居 民提供一个休 的江南 水乡古镇 的保护与开发, 是世界各 国尤 究 , 做工精 美 , 国历届黄酒节评选 中 , 在全 多次 闲 游憩 的场所 ,同时 公 园 在该 地 段 的设 置 也 有 其是发展 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重大矛盾 和难题l 荣获 国家级奖项 。每年秋天都有举行新市羊肉 着解说 的功能。“ 。 仙潭十景” 新市典故 、 , 风俗以 这些古镇在现代化城镇 的发展进程 中面临着很 黄酒节 。 及到现在 的建园过程都有详尽的描述 。碑刻长 多的问题 , 需要及时地去关注并进行保护 。 作为 另外 , 市古镇还 有举办蚕 花庙会 , 销 廊 、 新 展 黄石假 山、 亭廊 、 曲水 、 茶室、 灯笼等等各个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湖州市新 市古镇 的保 会等活动。 园林要 素在无形中构筑起 了一个解读新市古镇 护与发展, 就是一个很好 的代表。 通过对新市镇 2 , 4特色美食 的网络体系。 既能玩在其中 , 又能让当地居民和 保护发展之路 的研究 , 对其它江南水乡古镇 的 新市古镇有很 多特色美食。 其中“ 张一品” 游人体会到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受到很好 的 保护 与发展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 羊肉是一家百年老店; 另外还有新市茶糕 、 芽麦 教 育 和 启 发 。 1新 市古镇概况 圆子 、 细沙羊尾 、 豆豉 、 干挑面、 酥糖等 , 均是具 32保护与发展所存在 的问题 . 1 自然地理条件 . 1 有上百 年历史 的地方 特产 。 321水体污染严重 .. 2 O世纪 9 O年代乡镇企业 的发展 ,一系列 新市镇位于湖州市德清县 东部 , 东与桐乡 3新市古镇保护与发展 的现状分析 市相连 , 南与杭州市余杭区毗邻 , 与湖州市南 北 新市镇政府 重视对古 镇资 源的保护与 利 有重度污染的企业纷纷进驻新 市,在短期内得 浔区接壤 , 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绕镇达 1 O余公 用 ,不仅 完 成 了新 市城 市 总体 规 划 (9 8 到了较快的发展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居 民 19 — 里, 水陆交通方便 , 位置十分优越 。 22 ) 0 0 ,而且还编制了城 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 就 的收入水平。但由于政府及当地居 民生态意识 1 . 2社会经济状况 新市江南水 乡古镇 的保护 与发展做 了全 面、 具 的薄弱 , 这种短期的发展势必将给新市带来永 新市镇是德清县的经济重镇。近年来 , 相 体 的规划与设想1 4 1 。在 20 06年获得 了浙江省历 久性的破坏和污染。 目前为止 , 到 新市镇的整个 继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 史文化名镇的称号 ,目前正在为 申请 国家级历 水网已经遭到 了较严重的破坏 ,已经没有 居民 千强镇 , 国环境优美 乡镇 , 全 浙江 省中心镇 、 百 史文化名镇而开展相关的保 护规划工作。 去河中游泳 、 捕鱼 、 采菱、 挑水 , 小镇已失去了原 强镇、 文明镇、 卫生镇 、 历史文化村镇 、 民间艺术 31保 护与发展 的特色 . 有的灵性。 水是江南水乡古镇的灵魂 , 水体的污 之乡 、 体育强镇 , 湖州市十强 乡镇 , 清县副 中 德 31 .. 1古镇 肌 理 的 延续 染将会成为新市镇发展的绊脚石 。 心城市 ,0 3年被省政府列入杭州湾城市体 系 20 新市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 , 充分地尊重 了 32 .. 2保护 区成空心地带 规划 。 古镇原有特色 ,整个城镇的发展 与建设规模得 西河 口、 觉海寺以及很 多的古桥古弄被完 2新市古镇的历史风貌与特征 到有效 的控制 。在 整个镇中心区域范围内对建 好 的保存下来 是一件值得庆幸 的事情 。但是我 21历 史 文 化 . 筑的立 面和高度都有较严格 的控制 ,而且各建 们保 留的只是它的外壳一 建筑本身 ,而赋予 新市又称仙 潭 , 是一 座千年古镇 , 文化 筑的规模及尺度也较符合古镇的肌 理 ,是 一个 建筑活力的居民及其 生活模式却已经不复存在 蚕 故 乡 , 有 10 年 的 建 镇 历 史 , 三 潭 九 划 适 合 居住 与生 活 的 小城 镇 。 具 7 0余 有 了。 走在 西 河 口 , 边 高 高挂 起 的灯 笼 也掩 饰 不 两 十八块 , 三十六 条弄 , 宋寺庙三座 , 唐 市河 总长 31 .2古建筑沿河整片街区的保 留 . 了老街萧条的气氛。当地居 民生活条件的改善 三千余米 , 原汁原味的明清驳岸 10 50余米 , 明 新市镇在历 史发展 中遗 留下来 的主要 的 加上政府 的搬迁补助 ,以前生活在西河 口的居 清河埠即码头一百二十个 。 历史地段有 : 北起包括觉海寺 、 寺前弄 、 胭脂 弄 民除 了一部分老年人外 已基本上 搬迁至新居 。 22特色风貌 _ 在内的觉海寺地区 ,中部 以广福桥为中心沿市 而剩下 的这些老房子 由政府 出面统一进行 了外 221西 河 口 。。 河两侧建筑在 内的广福桥地 区,南至以市河为 立面的修复和局部加固 , 形成了江南水 乡古镇 西河 口是新 市的一 条千年古 街 , 南始陈家 中 1 向东西两侧沿线展开的西河 口地区 ,其中 街的风貌。但是人去楼空的街 区很少能吸引外 5 ' 潭北至朱家桥, 市河将老街一分 为二 。 河西历代 历史价值最高 的是西河口一带 的历史街 区。在 地游客来游 览,只有本地人偶尔会带着一些外 为靠街楼 , 基本保存清末民初水 乡老街之特色 , 新市的发展 过程中,值得肯定 的是没有对古镇 地的亲戚朋友 去逛逛古街。 323夹 心 饼 模 式 .. 还有古朴优雅的石库墙门 、 精美 的砖雕 民居 、 独 的保 护停 留在某 一幢单 体建筑或一 座古桥 , 而 特的封火墙 、 石砌 的堤岸河埠 , 充满着浓郁 的水 是 从 地 段 的 保 护 角度 出发 ,对 整 个 西 河 口一 带 新市 在 2 O世纪 8 O年代还 留有很多 老房 乡古 镇 韵 昧 。 街 居 的沿街古建筑进行整体保留 , 局部修 复, 并 构成 子 和 弄 堂 。 区也 是 按 弄 堂来 划 分 的 , 民每 天 222 觉海 寺 .. 了典型的小桥 、流水 、人 家的江南水 乡古镇格 穿梭其中。 现在除了保护价值较大的三个地段 , 古 刹 觉 海 寺 位 于 新 市 镇北 迎 圣 桥 北 堍 , 为 局 。严 格 遵 循 了真 实 性 、 整性 、 持 续 性 的保 其 余 地 段 的 老 房老 弄 正在 渐 渐 消失 。虽 然 新 建 完 可 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宪宗元和十年 ( 公元 护原 则 。 筑 在 规划 时 都 有 对 其 规 模 有 很 严 格 的 控 制 , 但 31 .- 3开发建设与古镇 风貌的融合 在选址时是否有相关 规定就不得而知了。而且 8 5 )建成“ 1年 , 大唐兴善寺” 。至北宋治平二年 ( 公元 16 年 ) 0 5 改名觉海寺 , 至今 已有一千 多年 新市镇在发展规划中 , 不仅对新建筑 的高 在镇中心建设的速度远远 大于保护的脚步 , 从 历 史。 度 和规 模 进 行 严 格 的控 制 ,而且 在 建 筑 的 立 面 而使得保护地段被新 的开发建 设重重包 围 , 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研究摘要:在当今现代化和城镇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之下,包括江南水乡古镇在内的历史文化城镇正遭受着新一轮的建设性破坏,人们在追求现代化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始不断地探索古镇保护与发展的新思路。

本来试图深入挖掘物质形态下的内在深层组织结构,从肌理角度对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进行研究。

关键词:江南水乡古镇;肌理;古镇保护
1、江南水乡古镇肌理
从肌理的形态构成来看,是由其基本元素出现的重复程度以及元素之间组合的空间形成的,重复是肌理最本质的形式,也是由于重复的频率达到一种可识别的状态也即重复的可识别的部分占统治地位时出现了肌理。

若从形态构成学角度将肌理延伸到城市领域,就有了城市肌理这一概念。

江南水乡古镇肌理的构成遵循肌理构成的普遍规律,同时它又与一般的城市肌理不同,结合江南水乡这一独特的地域环境而具有更深层次的涵义:经过漫长的农业社会发展,以合理的功能布局、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及现状地域条件为准绳演化而成,一般情况下,由于材料、技术、生活方式、地域文化等原因古镇的肌理呈现均质性。

此外,江南水乡古镇都是依托水网发展而来,水网作为众多延续空间网络的要素之一,与其他要素如道路网相比更多了一层美学意义,由水而生的空间肌理更多了一种独特的生活韵味和动态气息。

2、乌镇概况及肌理特色
2.1历史概况
乌镇位于浙江省北部,太湖流域一带,京杭大运河的西侧,历史上一直都是交通要道,为两省、三府、六县的交界之地。

乌镇素以水乡古镇著称,两千多年的历史赋予了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悠久的传统景观特色,乌镇的先民凭借发达的水系,以水建屋、以水成市,更加得意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农桑商工各业兴旺发达,历代文人辈出。

它是依据自身的自然地形、山川河流等环境逐渐成型并发展起来的,体现了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建筑与环境协调共生的设计理念。

2.2肌理特色分析
乌镇整个城镇的发展沿着东西向的市河和南北向的市河所形成的十字交叉形成四个不同方向的街市格局,建筑沿河而建,居民依水而居,形成了十字形的空间格局。

如今的乌镇已经历经两千多年的改建和新建,古建筑遭受了历史性和建设性的破坏,城镇空间也正不断地扩展,然而我们还是能清晰地看到东西、南北向的两条市河作为乌镇的骨架一直牵引着古镇的发展,依然延续着“十字形”的结构特征(图1)。

构成特征乌镇肌理总体形态表征
共时性特征相似性肌理本身具有重复性特征,乌镇的建筑是典型的肌理单元,有规律的出现或者重复着,如院落式建筑,古
时根据主人的地位分一进、二进或三进,但基本单元模块是相似的。

秩序性乌镇肌理从构成形式可包括自然肌理和人文肌理,不同肌理单元之间有规律地排列着,构成整体肌理的秩序性,随意中蕴含着严谨。

节奏性现实生活中的秩序有静有动,形态表现下肌理的节奏亦然,只不过现实生活中的节奏关系定格在了古镇的空间框架内变成可识的肌理,看似静态的建筑、街巷、水系等,蕴含着内在丰富的生活场景。

历时性特征动态性江南水乡古镇是动态的有机整体,不管是古代、现在还是不断发展的将来,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会对水乡古镇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建筑进行翻建、加建或者改建,现在我们看到的有些古镇在其中心区建筑完好、肌理紧密而在外围区建筑松散、肌理紊乱,就是肌理动态发展的表现。

3、乌镇肌理的形式构成
3.1水网空间
水网是江南水乡古镇中不可缺少的线性元素,确定了古镇的形象和肌理,水系两侧并联着实体的建筑和节点空间以及虚化的活动场景,连接成一幅动感的画面,使水网形成的线性空间充满了各种功能和美学价值。

整个乌镇的格局主要以东西向的市河与南北向的市河为轴线形成其十字形的空间形态,古镇居民利用原有的水系资源并根据生活需求进行开挖修整,形成纵横交错的密集水网,它是古镇居民生活生产的重要资源,也承载着对外的交通功能。

3.2街巷格局
水乡古镇的街道格局往往是以水网为骨架,因水成街,共同形成了古镇肌理的形状、尺度和方向,不同等级的街道决定了不同形式的肌理。

更重要的是,街道是:“具有多种交织着复杂意义的空间”,并不单纯只是满足交通功能,同时也是商业贸易、人际交往的空间,实现了多种功能和形态要素的复合。

比街道更低一等级的线性元素是巷弄空间,宽度为1.0米—3.0米,垂直于各条街道并向建筑院落延伸,如织网般遍布古镇的各个角落,对古镇的肌理起到了分割作用。

3.3建筑院落
建筑是江南水乡古镇在微观层面形态肌理的主要构成元素,建筑的布局、分隔、色彩都直接影响着古镇肌理的形态。

古镇建筑的形象、色彩、光影等与建筑的功能、材料、结构有机结合,遵循人们的生活需求,体现了一种有机和质朴的个性,其大体一致的结构、材料和功能布局形成了类似的色彩、质感以及形象特征,但同时也会在元素的组合搭配、细节的技术手法上体现个性化的特征。

乌镇建筑院落的构成充分体现了我国古镇空间的逐级构成关系,从“间”空间经过转化组合形成合院空间、院落空间以及街坊空间,进而形成古镇的主体空间肌理。

3.4街坊组合
街坊是院落空间组成的更大化的区域范围,其内部除了院落式建筑外,还有联系院落之间交通的巷弄,就其本身而言,是建筑、
院落以及巷弄共同构成的组团空间,而街坊之间的联系则通过古镇的街道,以街道作为划分街坊的界限,并通过它构成整个古镇肌理的主体。

乌镇街坊的形态布局与街道、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街坊的模式为带型发展,主要沿河道延伸,面宽小,进深大,使更多的居民获得与街道、河流联系的便利性,其经济有效的平面组织方式创造了极富人情味的街坊环境,邻里之间在心理和空间上都十分亲近。

4、乌镇肌理的保护与更新
4.1保护历史建筑特色
建筑,是一个城市历史的共同记忆,一旦建筑消失了,那个依附在建筑空间感里才能感受到的历史质感也将不存在,无论是在整体结构上,还是在建筑细节上,水乡古镇的传统建筑都是地域文化的表现,因此,应当尽力延续建筑的风貌.在历史建筑的修缮上,我国已经有了许多完善的理论研究。

然而在建筑的延续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建筑之间的关系,传统建筑之间的外部空间围合性强,空间性质封闭,具有积极的空间品格,为人与人的交往创造了机会,也给予人的心理一种安全感。

因此,不仅仅要注重延续建筑的细部,或者某个建筑单体,更应该延续建筑之间的格局,建立起建筑与建筑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具有有机性的整体。

4.2维持街巷尺度空间
乌镇古镇区内的街巷格局较为丰富,不同的地块、不同的街巷功能之间其尺度各不相同,这是不同历史时期历史风貌在时间和空
间轴线上的延续,反映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功能需求。

如果其内部街巷的比例尺度发生了变化,那么整体的空间形态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应严格控制建筑与街道的尺度关系。

街巷与建筑之间所产生的比例,是内敛的空间,有较强的领域感,这种宜人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传统空间形态的主要因素。

因此,乌镇在古镇保护与发展规划过程中,保留原有街巷的格局特征和形态,保证生活性巷道成环成网,尤其是与周边建筑的关系,拆除一些不适当的新建或增建建筑。

此外,外围交通在保证不打破保护区空间格局及其特有宁静气氛的前提下实现交通的可达性,略加调整,形成内外协调的完整均质路网,在保护城镇内部交通网络原始形态的同时,促进城镇与外界交通的联系。

4.3延续居民生活场景
水乡古镇的文化内涵可以分为实体形态与非实体形态两部分,空间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它本身由无形的文化意识形态所支配。

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即使没有外部带来的破坏,原有的水乡空间形态肌理也会由于传统生活自身内容的衰退而式微。

因此,应将实体形态与非实体形态的要素结合起来,共同实现水乡城镇人文精神的延续。

水乡古镇社会组织结构由血缘、地缘、宗教等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成生活组织表现出来的。

它是一种界限模糊,却使人能强烈的感受到它的无形组织,它对于住区安全和居民的精神寄托,都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而我们所要发展的就是活着的生活形态,延续
与完善的意义就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而不是引入一个完全无根的新的生活形态,我们通过多元化生活形态的建设和完善,来适应水乡古镇居民的需求。

5、结语
肌理传承的是一种文脉,这可以从物质形态要素的角度和人文的角度分别阐述。

我们关注肌理是因为它是一条线索,能帮助我们解读江南水乡古镇内部水系、街道、建筑等各种不同形态要素的组合、排列,从这些肌理中挖掘潜在的规律,从而为我们古镇的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古镇肌理因为能传承一种城镇建设以及人民生活的线索,并且有着被保留的价值才会沉淀在城镇的格局中,我们有必要去保护现在的肌理,甚至挖掘原始的肌理,以延续其存在的价值。

肌理作为古镇意向的表达,尤其需要建设者强烈关注并重点分析,在坚持肌理原有物质形态构成原则的同时,促进古镇的更新和发展、人们生活模式的延续和生存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日]芦原义信,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北京: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
【2】[德]格哈德·库德斯著.秦洛峰等译.城市结构与城市造型设计(原著第二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3】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陆志钢.江南水乡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5】杨俊宴,谭瑛,吴明伟.基于传统城市肌理的城市设计研究——南京南埔厅街区的实践与探索[j].城市规划.2009,(33):87-92.
【6】徐丹.论城市肌理—城市人文精神复兴的重要议题[j].城市规划.2007,(2):23-32.
【7】李楠.乌镇街道空间的艺术[j].安徽建筑.2008,(5):
13-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