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莫雷西嗪-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该药属Ⅰb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与利多卡因 相似,动物试验在离体犬心肌传导纤维上 可降低电位0相除极最大上升速率,加速2 相及3相复极化(与剂量相关),缩短动作电 位时间。与利多卡因不同之处是不影响心 肌传导纤维4相自发除极坡度。
莫雷西嗪的电生理作用
• 不影响窦房结的自律性,轻度抑制窦房、 房内、房室结、希氏束及心肌的传导功能。 • 本品可使PR间期延长约20%,QRS间期延 长19%,但QTC无明显改变。 • 对正常窦房结影响甚小,但在有窦房结病 变者中可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房结恢复 时间延长。
莫雷西嗪的电生理作用
• 国内浦介麟等对12例预激伴室上速患者静注本药 后进行电生理研究表明: • 本药明显抑制旁道传导功能,延长有效不应期, 对正常房室传导系统影响较小,对窦房结和心室 复极功能无影响。本药终止和预防诱发的心动过 速有效率分别为75%和42%。 • 本药的电生理作用是通过阻断细胞膜上Na通道, 抑制了快速内向Na+流及影响Na+-Ca2+变换,故 有人认为属于Ⅰ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徐济民,等 静注乙吗噻嗪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新药与临床,1988;7(2):75 程瑛,等.抗心律失常新药乙吗噻嗪的临床观察.中国循环杂志,1986;2:78
莫雷西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国内报道43例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随访4年发 现: • 持续应用莫雷西嗪能有效的减少近期(1 ~2 年) PVC 数量,但远期(3~4 年)效果,其不仅不能 使PVC 数减少,且能使PVC 数增加,这可能与 其致心律失常有关。 • 在死亡的14 例中,有9 例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的直接结果,莫雷西嗪的应用并未使心律失常性 猝死减少,相反能使心力衰竭性死亡增加,这可 能与其潜在的负性肌力有关。
迟(晚期)后除极
• delayed after depolarization • 细胞内钙超载时发生在动作电位完全或接 近完全复极时的一种短暂的振荡性除极。 • 诱发迟后除极的因素有强心甙中毒、心肌 缺血、细胞外高钙等
抗心律失常治疗
• 降低自律性 • 减少后除极 • 消除折返
莫雷西嗪的电生理作用
触发活动
• 某些情况下,心肌细胞在一个动作电位后 产生一个提前的除极化,称为后除极(after depolarization), 后除极的扩布即会触发异 常节律,发生心律失常。
图7 早期后除极与延迟后除极触发导致冲动发生异常(触发激动)
早期后除极
•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 一种发生在完全复极之前的后除极,常发 生在2,3相复极中,APD过度延长时易于 发生。 • 早后除极所触发的心律失常以尖端扭转型 心动过速常见。
莫雷西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张麟等对103例近期起病房颤患者的随 机对照研究发现:口服莫雷西嗪能有效 预防近期阵发性房颤的发作, 3天内效果 明显优于口服普罗帕酮(600mg/d), 3天 后至4周两组间无明显差异。
孤立性房颤
• 56 例患者,男42 例、女14 例,年龄52 ±18. 5 岁 • 经心电图和Holter 证实为阵发性房颤,且无器质性心 脏病者 • 用药前3 天停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然后给予莫雷 西嗪,剂量从450 mg/ d 开始,无效者每隔2~3 天剂量 增加至800 mg/ d ,分3~4次口服 • 疗效判定:显效为用药后房颤消失或发作次数较用药 前减少90 %以上,有效为房颤发作次数较用药前减少 50 %以上,无效为达不到上述标准。 • 有效者出院后继续用药,每个月复查,观察疗效和不良 反应,随访6 个月
莫雷西嗪的药代动力学
• 本药与西咪替丁合用时,因后者抑制肝微 粒体酶,可使本药半衰期延长1倍,故二者 合用时,应调整本药剂量,但西咪替丁不 影响其疗效。 • 在肾功能正常者中,与地高辛合用时,二 者血浆浓度均无显著改变。提示二者间无 明显的相互作用。与华法令或心得安合用 时,亦无明显的药物间相互作用。
Biollaz J, Shaheen O, Wood AJ.Cimetidine inhibition of ethmozine metabolism.Clin Pharmacol Ther. 1985 Jun;37(6):665-8. Kennedy HL.et al. Drug interaction with ethmozine (Moricizine HCl).Am J Cardiol. 1987 Oct 16;60(11):79F-82F. Review.
• 解剖性折返 发生的决定 因素 1.存在解剖学 环路 2.环路中各部 位不应期不 一致 3.环路中有传 导性下降的 部位
自律性异常
• 当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低血钾、心肌细胞 受到机械牵张时,动作电位4相斜率增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房结以外的起搏传导系统心肌纤维自律 性增高 • 原来没有自律性的心房、心室肌在缺血缺 氧条件下可出现异常自律性,且它们形成 的冲动频率超过窦房结,这种异常自律性 向周围组织扩布可产生早搏或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 折返 • 自律性异常 • 触发活动
折返(reentry)
• 折返reentry: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顺着环路折 回,再次兴奋原已兴奋过的心肌,是引发快速型 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之一. • 解剖性折返 房室结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室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房扑、房颤 • 功能性折返 心肌梗死后疤痕区与正常组织间细胞间藕联 改变所导致的折返型室性心动过速
LV Rosenshtraukh. Electrophysiologic aspects of Moricizine HCl.Am J Cardiol,1987;60:27 LV Rosenshtraukh. Effect of ethmozine on the automatic function of the AV node and sinoatrial conduction in the patients with normal and impaired function of the sinoatrial node.Kardiologiia,1983;23:47
莫雷西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张云等在对67例非瓣膜病心房纤颤予口服 莫雷西嗪研究发现,心功能Ⅰ~Ⅱ级转律成 功34/47例(72.34%),与心功能Ⅲ级7/20例 (35%)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其 次与病程有关,房颤维持时间<1年者21/29 例(72.41%)转为窦性心律,>1年者仅为 20/38例(52.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而与心脏病类型、左房内径大小、 患者年龄无相关性。
孤立性房颤
• 56 例显效24 例(42. 8 %) ,有效14 例(25 %) ,总有效率67. 9 %; • 38 例有效患者中,服用450 mg/ d 者15 例, 服用600mg/ d 者20 例,服用800 mg/ d 者3 例。 • 用药前后心电图检查无明显变化。 • 肝肾功能在用药后无异常。
Howric DL,et a1. Disposition of moricizine(ethmozine) in healthy subject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an of radiolablled drug.Eur J Clin Pharmacol,1987;32: 607 Woosley RL,Moganroth J. Pharmacokinetics of moricizine HCl. Am J Cardiol. 1987 Oct 16;60(11):35F-39F. Review. Morganroth J,et al.Abstracts of the 54th Scientific sessions: clinical research cardiovascular drugs antiarrhymics.Circulation,1981;64(4)Supp Ⅳ:263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莫雷西嗪的基础与临床
moricizine
朱文青
莫雷西嗪的临床与基础
• 莫雷西嗪(Moricizine,又名乙吗噻嗪 Ethmozine)是常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之一。 该药属吩噻嗪类衍生物,化学结构为
莫雷西嗪的临床与基础
• 1964年由苏联合成,美国杜邦公司于70年代从苏 联引进,1989年获得美国FDA批准。并完成4期 临床研究。我国于1980年由天津医药工业研究所 试制,并完成药理、毒理等试验,1985年开始应 用于临床。研究结果表明:该药有较好的抗心律 失常作用,对房性、室性过早搏动,房性、室性 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预激综合 征伴室上速有效,作用快,副作用小,对心肌无 抑制。长期服用较安全,对儿童疗效亦佳。总有 效率75%~85%。
浦介麟,等.乙吗噻嗪对颓激综合征伴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临床电生理效应。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8;16(6):329 Vaucnan William EM.Classification of the antiarrhythmic action of moricizine.J Clin Pharmacol,1991;31:216
莫雷西嗪对室颤和ICD除 颤影响
• 莫雷西嗪不改变室颤诱发或ICD除颤阈值, • 肾上腺素将ICD除颤阈值从20.8J,提高到 23.7J • 莫雷西嗪对植入ICD的患者是安全的抗心律 失常药物 • 内源性肾上腺素水平升高可导致ICD除颤阈 值升高,除颤难度加大。
CAST Ⅱ研究
• CAST II研究(Cardiac Arrhythmia Suppression Trial II)抑制心律失常研究II • 目的:莫雷西嗪对心梗后存活者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以及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 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 • 初期试验1325名患者(665人服用莫雷西嗪,660 人服用安慰剂),长期试验1155名患者(581人服 用莫雷西嗪,574人服用安慰剂)。时间:心梗90 天之内。长期试验纳入1374名患者 • 随访2周(初期试验),平均18个月(长期试验) • 治疗:莫雷西嗪200 mg一天三次(初期试验), 增加至300 mg 一天三次(长期试验), 或安慰剂 (所有试验)
Smetnev AS et al.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ic and antiarrhythmic efficacy of morizine HCl. Am J Cardio1.1987;60;40F
莫雷西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徐济民等报道50例快速型心律失常患者静 注本药,50~100mg/次,总有效率86%, 显效68%。其中预激伴房颤、预激伴室上 速、室速疗效显著,对原发性室上速亦有 一定疗效,但效果不及维拉帕米静注。 • 程瑛等报道,口服600-800mg/d治疗各种心 律失常,总有效率77%。其中室早79.4%, 室早伴短阵室速77.7%,房早77%,阵发性 房速64%,对房颤复律无效。
莫雷西嗪的药代动力学
• 莫雷西嗪口服吸收良好,主要经肝脏代谢,有明 显首过效应,正常人服后仅1%的药物呈原形由尿 液排出,故代谢完全,生物利用度为34%。 • 血浆浓度达峰时间1~3h(平均1.5h)。血浆浓度与 口服剂量呈线性关系。一次口服600mg,平均峰 浓度为1.72±1.19μmol/ml,谷浓度为 0.04μmol/ml 健康人服后半衰期为3~4h,心律失 常患者为6~13h(10±3h)。心律失常患者静注本 药,半衰期为0.8~4h,较口服明显缩短。肾功能 不全者半衰期可达47.5h。
莫雷西嗪的药代动力学
• 患者一次口服本药300mg后0.5h血药浓度 迅速上升,2h达高峰,6h下降近—半。 • 平均血药峰值浓度为0.83±0.78μg/ml; • 平均达峰时间为2.84±1.38h; • 半衰期为3.01±1.35h; • 个体间差异较大,血药浓度与剂量相关性 较差。 • 原有肝功能异常者,半衰期相应延长。
莫雷西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 早期应用由于剂量偏小(30~225mg/d)效果不理 想。美国于1976年开始对该药进行临床试验。将 剂量增至300-1500mg/d(8.5~11.5mg/kg),分 三次口服。对各种早搏的疗效较好。 • Smetnev等报道: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口服 15mg/kg/d,有效率40-75%,静注1.5~2.0g/kg 使72%的病人终止室上速,并能预防68%的病人 复发。 • 口服600-800mg/d能预防40%的预激综合症患者 室上速的发作。静注使66%的交界性心动过速转 为窦性心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