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高考地理热点 _从安徽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看干旱与旱灾
背景材料 自8月12日以来,安徽省遭遇近40年来最严重的伏秋旱,导致部分河道和水库干涸,居民供水紧张。
据安徽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王荣喜介绍,自8月12日以来,该省面均雨量8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近七成,降雨持续偏少是造成干旱的主要原因。
安徽已启动Ⅲ级抗旱应急响应,采取蓄、引、提、调等综合措施,加强蓄水保水。
热点解读 干旱是一种气象灾害,虽然全国卷中选考题目取消自然灾害,但就不代表高考不考查自然灾害,而是将自然灾害放在了必考内容中,其考查的频率升高。
近几年高考中,不同程度的都出现了关于自然灾害的内容。
干旱是我国高发的一种气象灾害,从高考题目看,主要考查干旱形成的原因,干旱对农业的影响,缓解旱灾的措施。
比较我国不同区域的旱灾类型及灾情特点。
知道我国农业旱灾灾情严重。
熟练运用地图查找我国旱灾及干旱程度的地区分布。
学会阅读数据统计表了解我国旱灾损失的时间和地区差异。
结合中国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农业灾情,阐述旱灾灾情特点。
考点链接 一、干旱与旱灾 1、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2、旱灾:干旱可导致供水水源匮乏,除可危害作物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外,还可危害居民生活,影响工业生产及其他社会经济活动,酿成旱灾。
3、干旱与旱灾的区别技巧 干旱是一种现象,而旱灾是一种因干旱而形成的灾害,也就是说干旱是旱灾的致灾因子。
从受灾体的特性看,气候湿润但降水不稳定,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干旱更容易酿成旱灾。
4、特点及成因干旱旱灾特点时间长、地域广(我国)范围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渐发性形成原因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常与大气在全球范围内的波动有关两个限制条件:①较长时间内降水少,产生干旱现象;②给人和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5、干旱与旱灾的类型与分布干旱旱灾发生地区发生的地域非常广,有时会波及整个国家或部分大陆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地区和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近20年来历史时期湖北灾害研究综述
郧 阳 师 范 高等 专科 学校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u n y a n g Te a c h e r s C o l l e g e
第3 4卷 第 1 期
F e b .2 0 1 4 Vo 1 . 3 4 No . 1
新《 灾 害 与两汉社 会研 究 》 ( 上海 人 民 出版社 2 0 0 4
“自 然 灾 害 ” 对 历 史 时 期 湖 北 灾 害 的 总 体 情 况 进 行 了阐述 , 指 出: 湖 北 主 要 自然 灾 害 有 洪 涝 、 干旱 、 大 风 冰雹 、 霜冻、 寒潮 、 病虫害、 山 崩 地 裂 陷 和 地 震 等 , 而发生 次数 最 多 , 造 成 损 失 最 大 的 是 洪 涝 和 干 旱 等 灾 害 。从 公 元 1 0 1年 ( 东汉永元十三年) 到 1 9 4 9年 , 湖北共 发生大小水灾 6 5 0次 , 平均 2 . 8
近2 O年 来历 史 时期 湖 北 灾 害 研 究 综述
刘 畅 , 张 敏
( 湖北大学
[ 摘
历 史文化 学院 ,湖 北 武汉
4 3 0 0 6 2 )
要] 近2 0年 来 , 历 史 时 期 湖 北 灾 害 问题 的 研 究 受到 学 界 重 视 , 涌现 出一 大批 高 水 平 的研 究成 果 。其
1 9 9 9年 , 章开 沅 、 张正明、 罗 福 惠 教 授 主 编 的
罕见嘲。
年) 、 王子 今《 秦 汉 时期 生 态 环 境 研 究 》 ( 北 京 大 学 出版 社 2 0 0 7年 ) 、 阎 守诚 《 危机 与 应 对 : 自 然 灾 害
与唐代 社会 》 ( 人 民出版社 2 0 0 8年 ) 、 满 志 敏 《中 国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
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安徽地震历史全记录1904年以后有宏观考察的4级以上地震情况分述如下一、1917年1月24日霍山6. 25级地震发震日期:民国六年旧历正月初二日。
发震时刻:08时48分12秒。
震中位置(宏观震中):北伟31.3° ,东经116.2°。
极震区包括霍山.黑石渡、 落儿岭.烂泥坳等地区。
震中烈度:八度。
震害情况:中华民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民国六年一月至三月地震调查报告》: 此次地震“震力自下而上,屋瓦揭飞,墙壁倾颓,山石崩坠,声如雷鸣。
全境 人民以死伤闻者约及数十,最烈之处在西南乡之落儿岭。
”《申报》1917年3月19日载:“城厢市镇,房屋倒塌甚多,压毙人民亦不少, 全县恐慌。
其灾情最重地方,如英霍交界之鹿吐石铺,有群山峡涧,涧烈数十 丈,山中巨石不时滚落,打破附近民房甚多,压毙人民数十。
……其余诸佛庵、 桃源口等处,均受灾重,甚有炊爨时,屋被震倒,遂致火起延烧,不敢抢救者。
” 表2—2安徽省现代地震目录(1904—1985 年 MsM4・ 01970—1985 年 Ms M3. 0)序号年代发震时间震中位置月日时分秒北纬东经地点震级(Ms)烈度深度精度 11917 年 12408481231. 3。
116.2° 霍山 6. 25 八 121917 年22210124231.3° 116.3° 霍山西南5. 7531934年31808164431. 0° 116.4° 霍山、 潜山间 541954 年 61710083931. 6° 116.6° 合肥、六安间 5. 25 六 351960 年 81123045331.5° 117.8° 巢县 461962 年 71220462631. 3° 117.5° 庐江东 4 五 371963 年 31319322230. 5° 117.0° 安庆附近 4. 25481965 年31504181433. 5° 117.3° 固镇西北 4 五 391966年 72715331732. 5° 117.7° 定远 4五 2101967 年 3302250130。
二十多年来中国近代灾荒史研究综述
O 引 言
“ ” 的是 灾害 , 荒 ” 的是饥 荒 。灾荒 的 灾 指 “ 指 历史 自古至今 中 国的 学者 都 在 书 写 , 书 中就 有 史 “ 异志” 描写当时的一些灾荒情况。 自 2 灾 , 0世 纪 8 0年代 以来 , 着社 会 史 研 究 的热 潮 , 荒 史 随 灾 也受 到 广泛 的关 注 。刘 仰 东认 为 “ 荒 是 考 察 近 灾 代 中 国社 会 的另 一 视 角 ” 。至 今 灾 荒史 仍 然 是 史 学界 的热议 话 题 。迄 今 为止所 发 表 的关 于 灾荒 的文章 和著述 非 常之 多 。这其 中也包 括 了近代 灾
荒 史 的研究 。
方 志 中都有 记 载 。例 如 , 国第 二 历 史 档 案馆 公 中 布 的 《民 国 以 来 历 次 重 要 灾 害 纪 要 ( 9 7 1 l — 13 ) 一 文 , 中记 载 了 1 1 99 》 文 9 7年 至 1 3 9 9年全 国 各 地 的 自然 灾 害 。对 于资 料 的整理 有李 文海 等主
整 理 和 总 结 。 还 有 影 印 重 刊 的 大 型 方 志 丛 书
1 研 究现 状
随 着灾 荒 史 研究 日渐 成 熟 、 壮大 。由 中 国灾 害 防御 协会灾 害史 专 业 委 员 会 于 2 0 0 4年 发 起 了 中国灾 害史 国际 学术研 讨会 , 以后每 年一 届 , 择 选 国 内在 在还 是研 究 方 面 有 实 力 的科 研 机 构 承 办 。
《 中国地 方 志集 成 》 1 9 - 2 0 ( 9 0 0 5年版 ) 《 、 中华 民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
文山学院学报Vol. 33 No. 4Aug. 20201第 33 卷第 4 期2020年 8 月JOURNAL OF WENSHAN UNIVERSITY收稿日期:2019 - 11 - 0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灾害文化数据库建设”(17ZDA158)。
作者简介:徐艳波,男,河北邯郸人,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史、灾害史研究。
环境史视野下的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综述徐艳波(云南大学 西南环境史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91)摘要:东川地处滇东北小江流域,受地质、地貌、气候以及人类活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是我国泥石流高发区。
从环境史的角度对东川泥石流灾害研究的成果颇为丰富,并更深层次揭示出泥石流产生的社会成因以及灾害影响,但今后研究需着重加强对历史时期的泥石流灾害、民间防治以及泥石流与民众生计的关系等方面研究,希冀进一步推进泥石流灾害的研究。
关键词:环境史;东川;泥石流;灾害中图分类号:P64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4 - 9200(2020)04 - 0001 - 07A Review of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XU Yanbo(Institute of Southwest Environmental History,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91, China)Abstract: Dongchuan is located in the Xiaojiang River Basin in northeastern Yunnan.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such as geology, landform, climate and human activities, it is a high-incidence area of debris flow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vironmental history, the study has produced fruitful findings, unveiling the social causes and damages caused by debris flow. However, 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focus on historical disasters, strategi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impacts of the disaster on livelihood so as to improve the research as such.Key words: environmental history; Dongchuan; debris flow; disaster东川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南铜都,汉代就产有“朱提堂琅洗”,清代更是以铜政闻名遐迩。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
维普资讯
年表 》( 、 上 下册 , 科学 出版社 15 94年 出版 ) 该 依据的史料除了各地方 志外 ,还补充了包括散藏 ,
书收集 了公元前 17 年至公元 15 年近万次地 台湾及美 国 国会 图书馆 在 内 的近 10 7 1 95 00种方 志 , 整 震资料。之后 , 又以此为基础 , 16 于 9 0年和 17 编 内容 除了旱涝外 , 91 还包括饥馑 、 霜灾 、 雪灾 、 雹 年分别编写 出版了 《 中国地震 目录 》 9 6 。17 年唐 灾 、 冻灾、 海啸和瘟疫等项 目的灾情实况 。
山地 震后 , 起 了 全社 会 对 地 震 预 报 和 历 史 时 期 引
8 0年代 ,特别是开 展 国际减 灾十年活动 以
地震研究的重视 , 中国社会科学 院 、 中国科学 院、 来 , 社会科学工作者 , 尤其是史学工作者肩负起对
国家 地震 局联 合 发起 ,成立 了 中 国地 震 历 史 资料 自然灾害史料挖掘与整理的重任 ,推 出了一大批 编辑 委员 会 , 织 各 省 、 、 组 市 自治 区 的历 史 工 作 者 研 究 成果 。
发生频率高、 分布 区域广 、 易受灾害袭击且受灾 在这些成果里 , 极 或一些章节 , 或部分篇 幅 , 记载了
最重的国家之一 ,而安徽省又是我国受灾最严重 安徽 自然灾害的历史状况 ,再现了历史上安徽 自 的省份之一 , 素有 “ 多灾省” 之称 。 然灾害 的原貌。
步人近代 , 安徽各种 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 ,
年代以后学者们再次掀起 了新一轮 自然灾害史料 50 60余种方志的基础上 , 编写成 《 中国地震资料
收 稿 日期 :0 6 0 - 8 20- 1 0
基金 项 目: 省教 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研 究项 目( 自然灾害重压下的 乡村—— 近代 安徽 自然灾害研 究 》 项 目批号 :06 K 0 ) 安徽 《 。 20 S 3 9 。 作 者简介 : 汪志 国( 9 3 , 安徽枞 阳人 。 1 6 一) 男, 池州师 范专科 学校 历史与社会 学系主任 、 授 , 教 南京农业 大学 中华农业 文明研 究院在读博 士生 , 安徽师范 大学硕士生导师 , 安庆 师范学院兼职教授 , 究方向主要是 中国近代经济 史、 研 生态 环境 史、 法律 史。
安徽暴雨的调查报告
关于安徽自暴雨的调查报告现实情况:2009,安庆、六安等市发生洪涝灾害。
受灾人口386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190千公顷;倒塌房屋4591间。
另有人员伤亡。
18日,安徽省全省出现明显降水,并伴有大风降温,22日夜间到23日南部地区仍有降水过程,气温也将下降。
18日夜开始安徽省出现较明显降水。
18日20时~20日07时安徽省大部分地区累计降雨量超过15毫米,其中阜阳、大别山区和江南南部有99个乡镇超过50毫米,3个乡镇超过100毫米,最大太湖百里126.6毫米。
19日夜开始全省偏北风力开始加大,沿江江北大部分地区出现6级以上阵风,有5个乡镇超过8级。
处理方法:灾情发生后,安徽省民政厅迅速派出工作组赴灾区查核灾情,指导救灾。
同时,按照省防指要求,与省水利、国土、气象等部门建立业务处室联络机制,加强会商和信息沟通。
暴雨形成原因:暴雨形成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一般从宏观物理条件来说,产生暴雨的主要物理条件是充足的源源不断的水汽、强盛而持久的气流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构的不稳定。
大中小各种尺度的天气系统和下垫面特别是地形的有利组合可产生较大的暴雨。
引起中国大范围暴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有锋、气旋、切变线、低涡、槽、台风、东风波和热带辐合带等。
此外,在干旱与半干旱的局部地区热力性雷阵雨也可造成短历时、小面积的特大暴雨。
暴雨常常是从积雨云中落下的。
形成积雨云的条件是大气中要含有充足的水汽,并有强烈的上升运动,把水汽迅速向上输送,云内的水滴受上升运动的影响不断增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时,就急剧地降落到地面。
积雨云体积通常相当庞大,一块块的积雨云就是暴雨区中的降水单位,虽然每块单位水平范围只有1~20千米,但它们排列起来,可形成100~200千米宽的雨带。
一团团的积雨云就像一座座的高山峻岭,强烈发展时,从离地面0.4~1千米高处一直伸展到10千米以上的高空。
越往高空,温度越低,常达零下十几摄氏度,甚至更低,云上部的水滴就要结冰,人们在地面用肉眼看到云顶的丝缕状白带,正是高空的冰晶、雪花飞舞所致。
国内外火灾研究现状综述报告
国内外火灾研究现状综述报告概述火灾是一种常见而危险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火灾风险,各国开展了广泛的火灾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与成果。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火灾研究现状,以期促进更加深入的探索与应用。
一、火灾发生机理1. 燃烧过程分析从微观层面出发,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等方法,揭示了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燃烧过程。
同时结合计算模拟技术,可预测火源扩散及次生火灾等相关参数。
2. 火焰传播模型构建合理的数学模型来描述火焰传播规律,如物质能量平衡方程、速度和温度场方程等。
这些模型有助于提高对火灾动态变化的认识,并为消防设计与管理提供依据。
二、火灾风险评估与管理1. 火灾统计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火灾事件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可以确定火灾的时空分布规律、主要形成原因及危险度等,并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2. 风险评估模型综合考虑火源、易燃性物质种类及数量、人员密度等多种因素,建立科学的火灾风险评估模型。
通过此模型分析和评估潜在火灾风险,可指导消防工作的全面布局和总体规划。
三、火灾监测与预警技术1. 火灾监测传感器技术基于各种传感器技术(如光电传感器、红外线热成像仪等),实现对复杂场景下火源的自动识别和监测。
这些技术能够迅速发现火灾隐患并提前做出预警,有力地保护人们生命安全。
2. 火灾预警系统构建结合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建立完备的综合化火灾预警系统。
该系统应包括智能化设备、高效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手段以及精确的网络传输机制,并能与相关平台进行联动,以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的安全。
四、火灾应急与救援1. 火灾模拟与逃生规划依靠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建筑结构和人员疏散进行合理的模拟,并制定科学的逃生规划。
这项工作在最大程度减少伤亡、保护人们生命安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 现场消防装备创新不断提高消防器材设备的性能和智能化水平,如自动喷水系统、遥控救援机器人等。
技术的发展为消防部门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国内外自然灾害文献开发研究综述
通过对历史灾情资料的收集 、 整理并进行科学研 究 , 逐步完 善灾 害防治和救灾 管理体系 , 以寻求防灾减灾的有效措施 。
美 国的各个州。各研究机构在国家资金 的资助下 , 广泛收集 自然 灾 害信息 , 进行 灾害形成机制 、 灾害求助措施等 防灾减 灾策略的
法律已有 3 0多部 [ 4 ] 。而 日本的防灾减灾研究机构始 建于 2 0世 纪5 O年代 。1 9 5 1 年, “ 京都 大学 防灾研究所” 成立; 1 9 6 0年 成立
福井大学 日本 自然灾害科 学工作者综合 研究班 ,分成 6个 地区
性灾 害资料 中心开展 防灾减灾 的研究 ; 到7 0年代 , 日本灾 害信 息领域的研究趋 于成熟并形成了三大流派 。此外 , 为了增强 民众 的灾害管理意识 , 日本将每年 的 9月 1日定 为 日本的“ 灾 害管理 日” , 8月 3 0日到 9月 5日设 为 “ 灾害管 理周 ” , 1 月1 7日设 为
早而且完善的国家。 自 1 9 4 7 年制定了《 灾 害求 助法》 以来 , 日 本
的减灾 法律随着 每一 次重大灾 害的发生 而不断增 补 , 如今 , 灾 害
1 . 1 国外 自然灾害文献的研究机构及防灾减灾措 施
1 9 2 0年 ,加拿大政府对 哈萨克利克斯洪大爆炸事件 的调查 是人们重视灾害信息的开端 【 2 1 。之后 , 许 多国家也逐步建立灾害 研究机 构。1 9 7 1 年 ,联合国成 立了 “ 联 合国国际灾 害求助组织 ( U N D R O) ” , 负责为遭受灾 害的国家组织协 助救援工作 , 大力开 展各类灾害的求助对策及研究工作 , 并先后成立 了“ 联合 国教科 文组织 国际开发署外 国灾害求 助办公室 ( D F D A ) ” “ 世界卫生组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_汪志国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汪志国(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 江苏 南京 210095)[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从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气候、水与生态环境;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区域生态环境史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等6个方面,对生态环境史的研究状况进行回顾与梳理,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关键词]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史也逐渐地走进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不仅翻译介绍了一批西方生态环境史论著,①而且从宏观②和微观③两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问题,并推出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本文拟对此进行回顾与梳理。
特别申明的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生态环境史的研究成果极多,在有限的篇幅内作全面介绍是不可能的事。
就个人能力所及,在尽力照顾各方面的同时,有所选择地加以述评,挂一漏万,势所难免。
如有不妥,尚祈专家和学者批评指正。
一、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关系,它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无论是宏观理论的探讨,还是微观问题的考察,都取得了一些颇有份量的学术成果。
毛曦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关于人地关系的最新理论,他撰文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理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主体的人,在于人性的善良与高素质的人的存在。
以此为指导,研究历史时期人地关系的演变,要注意4个问题,即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人为活动的积极作用及对自然环境影响的限度;人对自然的正常开发与破坏之间的度的界限与量的区分;引入量化方法与现代地理学的科学方法,总之,应将历史地理研究对现实的借鉴作用与意义落在实处。
[1]曹世雄从整体上考察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认为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演递过程,自从地球上有了人类以后,出现了4次生态危机,文章还分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
清末安徽淮河流域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特点
清末安徽淮河流域的农业自然灾害及其特点作者:张玫郑金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2期张玫1,郑金彪2(1.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2.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频仍,各灾连发;灾类较多,多灾群发;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很大;水旱风蝗灾害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旱蝗灾交相肆虐,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水灾的频发与黄河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清末;安徽;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中图分类号:K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2-0058-04农业自然灾害是指“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对农作物收成起破坏作用的自然灾害”。
淮河流域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业经济发达、农业自然灾害较少的地区,民间有过“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
但是南宋光宗绍熙五年(1194)以后,淮河流域的农业自然灾害日渐频繁而严重,处在淮河流域中段部分的安徽深受其害,从而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灾害史、社会史的研究,而且充实了安徽地方史的研究。
不过,这些研究成果并无有关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农业自然灾害的专文。
事实上,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农业自然灾害频仍,对农业生产和农作物收成影响显著,很有进行研究的必要。
但是限于篇幅的原因,本文仅对清末时期安徽淮河流域的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况及其特点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况清代安徽淮河流域包括凤阳、颍州二府和泗州、六安两直隶州,其中凤阳府辖凤阳、怀远、定远、凤台、灵璧、寿州、宿州等5县、2州,颍州府辖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毫州等6县、1州;泗州直隶州辖州治、盱眙、天长、五河3县;六安直隶州辖州治及英山(属长江流域)、霍山2县。
除英山外,共20个州县。
这些州县大部分处于淮河中游地区,少部分处于淮河下游地区。
在清末1840至1911年间,安徽淮河流域农业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地方志、官员的奏折以及时人的笔记、书信对此均有大量的记载,《近代中国灾荒纪年》《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安徽水灾备忘录·灾荒系年录》《安徽近代经济轨迹·灾荒系年录》《安徽地区水灾历史记载的初步整理》《安徽地区蝗灾历史纪载的初步整理》《安徽地区风雹雪霜灾害记载初步整理》《安徽地区地震历史记载初步整理》等资料就是根据这些记载编辑而成。
安徽宣城地质灾害事件分析 环境地质
时间分布特点
• 宣城市地质灾害 主要集中在汛期 发生,其中7月最 多,6月次之,11 月到次年2月几 乎没有地质灾害 发生
与降水量的关系
• 由于宣城市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工作较晚,有具体时间记录 的个例非常少,表1数据为其中9个典型的个例,其中有7个 为滑坡、2个为泥石流。从表1可以看出:①滑坡、泥石流 发生日出现大暴雨的有5例,占55.5%。②持续性降水可诱 发滑坡、泥石流发生,9个个例中有4例在当日没有出现暴 雨或大暴雨,但前期一直持续降雨,前15d有10个以上雨日, 并且当日有大雨出现。③9个典型个例中,滑坡、泥石流发 生前15d,曾出现过暴雨或大暴雨的有6例,占66.7%。④9个 个例降雨日均在10d以上。 • 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暴雨、大暴雨、持续 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
地质灾害类型
• 截至2003年,宣城市初 步查明地质灾害点595 处,其中滑坡478处,崩 塌82处,泥石流18处,地 面塌陷12处,地裂缝5处。
空间分布特点
• 宣城市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绩 溪、宁国、旌德、泾县境内。 其中西南山区以滑坡(崩塌)、 泥石流为主,山区公路以边坡 崩塌为主,采矿活动集中区以 边坡废石崩塌、地面塌陷为主。 根据宣城市地质灾害形成发育 的地形、地貌、岩性、构造、 气候等地质环境因素及人类经 济活动情况等,按照地质环境 条件相近区域灾害发育现状, 综合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 划成果,将全市划分为地质灾 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 发区
安徽宣城地质灾害事件分析
资 源 勘 查 工 程 汪 盛
宣城市地质灾害现状
• 宣城市地处皖浙赣断裂带与周王断裂带的交汇部位,南部 和西部地区为山区丘陵,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 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灾 情重、灾史长、周期性、继承性等显著特点。近年来,随 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加,各类地质 灾害频发,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在一些地 区,地质灾害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劣化生态裂带与周王断裂带的交汇部 位,南部和西部为山区丘陵,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 境脆弱,是安徽省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地质灾害 具有分布广、灾情重、灾史长、周期性、继承性 等显著特点。宣城市地质灾害主要是滑坡,崩塌、 泥石流次之。主要分布在绩溪、宁国、旌德、泾 县境 • 内。主要集中在汛期发生,其中7月最多,6月次之。 暴雨、大暴雨、持续性降雨是诱发滑坡、泥石流 的主要原因。人为工程活动对地质灾害特别是重 要地质灾害的影响越来越大。
安徽北部涡河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初步研究
安徽北部涡河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初步研究方良好;童远林;赵朋;王立会;黎哲君【摘要】涡河断裂整体走向310°左右,全长约190 km,断裂在卫星影像图和区域重、磁异常图上均有明显显示,是安徽北部一条重要的第四纪活动断裂。
本文通过采用高精度重力测量法和激发极化电测深法,对研究区进行物探勘测工作,确定了断裂的大致位置及产出状态,认为涡河断裂埋深150 m左右,断层宽度约为150~200 m,倾角近直立,具正断层性质。
结合野外地质调查情况及前人资料,综合分析认为涡河断裂第四纪以来具有较强的活动性,是一条影响范围较广、规模较大的断裂。
通过分析涡河断裂与近EW向横向构造的关系,将断裂分成北、中、南三段;结合地震空区理论分析认为南段未来发生M s5级以上地震的危险性最大,其最大震级在5.5级与6级之间。
%Guohe Fault is obviously shown in satellite images and regional gravity and magnetic anomaly maps. Thefault controlled the thickness of Quaternary sediment of both sides.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high accuracy gravity measurement method and induced polarization method, we conduct geophysical survey in the study area. Through the study, we fix approximate location and output state of the fault, the fault depth of 150 meters, the width of 150-200 meters, nearly vertical dip. According to field geological survey and previous data, we think that the Guohe Fault is a broader, larger scale of Quaternary fault.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uohe Fault and EW trending transverse structure, the fault is divided into three sections of north, middle and south. Combined with the seismic gap theory ,we analyze that the potential future Ms≥5 earthq uakes is most dangerous onthe south segment of the fault, the maximum magnitude between Ms 5. 5 and Ms 6.【期刊名称】《防灾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000)001【总页数】7页(P19-25)【关键词】涡河断裂;第四纪活动特征;断裂分段;地震危险性;最大震级【作者】方良好;童远林;赵朋;王立会;黎哲君【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 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安徽合肥 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安徽省北部历史上曾发生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如1481年涡阳 M s6级地震和1525年亳州M s51/2级地震,对这两次地震前人已做过许多研究工作,认为涡河断裂的最新活动与这两次地震有关[1-3]。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界突发的、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所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火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危害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中的应急救援与综合治理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一、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频发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人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形成了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这一学科领域。
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旨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预警、风险评估和应对措施的研究,以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二、应急救援的重要性应急救援是指在自然灾害发生后,迅速组织人员和物资,采取有效措施,救助受灾群众,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行动。
应急救援是自然灾害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关键环节。
在自然灾害发生后,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综合治理的策略综合治理是指在自然灾害防治工作中,采取综合的、系统的措施,从源头上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危害。
综合治理包括了多种手段和方法,如生态修复、土地规划、灾害预警等。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有效地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提高社会的抗灾能力和自救能力。
四、文献综述成果在自然灾害与风险管理领域,应急救援和综合治理是研究的热点之一。
许多学者通过文献综述的方法,总结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应对自然灾害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应急救援方面,学者们研究了不同类型灾害的救援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出了应急救援的策略和措施。
在综合治理方面,学者们探讨了生态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预警等方面的综合治理策略,为减少自然灾害的危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
关于2016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洪水灾害特点、问题及对策建议1 2016 年安徽省长江流域暴雨洪水灾害主要特点安徽省2016年汛期发生了多次强降雨过程,暴雨强度大、江湖水位高、灾害损失严重。
1.1 暴雨特征(1)强降水时间长,总量大。
安徽全省2016年5月1日至7月20日平均面雨量733 mm,较常年偏多6成,比1998年偏多4成,累计过程最大点雨量休宁田里站1 544 mm。
梅雨期(6 月 18 日至 7 月 5 日,降雨持续时间 18 d)安徽省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551 mm,其中累积过程最大点雨量南陵县水龙山站 1 314 mm。
(2)降雨强度大,时空分布不利。
6月18日以来,安徽省长江流域最大1 d、3 d、7 d、15 d面平均雨量分别为 89 mm、243 mm、363mm、507mm,其中最大3d降雨量列历史第1位,大于 1969 年(205.8 mm),重现期超 50 年。
最大 7 d 降雨量列历史第1 位,重现期接近50年。
最大15 d降雨量仅次于1969年列历史第2位,重现期接近50年。
降雨的空间分布情况恶劣。
1.2 洪水特征(1)沿江河湖底水高。
受长江上游来水影响,4月以来,长江干流安徽段水位一直偏高,大通站水位高于常年1.21~3.34 m;安庆站水位高于常年2.79~5.13 m。
沿江水位普遍高于沿江湖泊水位,导致沿江湖泊几乎无法自流外排,难以腾出库容调蓄洪水。
(2)区间来水大、洪水涨势猛。
截至7月5日,长江干流安徽段入省控制站汇口站至大通站水位总体低于1998年、1999年,较1998年最高水位低0.80~1.50 m,较1999年最高水位低0.30~0.90 m。
受安徽段河流洪水影响,出省控制站马鞍山站7月5日15时最高水位 11.16 m,与1999年最高水位持平。
马鞍山站高水位主要受安徽省区间降雨汇流影响,水位与1998年、1999年最高水位相当。
(3)超历史超保证水位河湖多。
灾害学研究综述1
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1灾害社会学研究综述吴波龙辰曦骆玲(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一、灾害的定义关于什么是灾害,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
美国学者认为,灾害是指意外发生的、伤害居民和破坏物质环境的事件。
一般地说,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前后,可采取一定的措施,以减轻其灾难性的后果。
美国社会学家巴顿把灾害描述为一种情景,在这种情景中,“社会系统的许多成员得不到在该系统中应获得的生活条件”.目前,西方社会学界关于灾害的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由弗里兹提出的,其内容包括:(1)灾害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2)灾害产生的社会影响.社会影响包括给社会单位带来的物质损失及对其正常职能的破坏。
(3)灾害危及的社会单位。
这里的社会单位指个人、家庭、社会组织以至整个国家。
(4)社会单位作出的反应或措施.1我国学者汤爱平、谢礼立等认为,灾害的最主要和最普遍的特点是:它会给人类带来损失,但不能把一切导致损失的事件都称为灾害,而只有那些导致受害客体(灾害承受体)无法依靠本身能力来恢复的损失的事件才能算为灾害.2王艳丽、刘会平等把灾害描述为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由于地球内部环境和宇宙空间天体的自然变异或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行为规则的不轨行为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的原因致使人类生存环境、人身安全与社会财富受到严重危害,以至超过了该地区的**环境承载能力和社会经济环境的承载能力,进而使**结构或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丧失其部分或全部功能的一种自然—社会现象。
3郭强认为,灾就是大自然或社会失调,其内在矛盾急剧到激化的程度,形成的破坏和对人类的打击超过人类的抵抗力。
“害”则是对社会人类的危害.灾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或社会现象,而灾害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综合起来讲,它们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系统,是多层次、多结构、多因素、多变化的群体构成.1布衣.灾害社会学【J】.工作.1998,(1)。
2汤爱平,谢礼立,陶夏新,文爱花。
自然灾害的概念、等级【J】.自然灾害学报。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
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综述地质灾害是由地质因素引起的,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自然灾害。
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
通过对国内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及发展趋势的综述,可以更好地掌握地质灾害的发生规律,提高灾害防治的能力。
一、国内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近年来,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首先,研究者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例如,通过对滑坡的形成机理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预测和预防措施;对于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和危害特点进行了深入探究,建立起相应的预报监测体系。
其次,国内的地质灾害研究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一批优秀的研究机构和科研人员。
例如,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开展的地质灾害研究获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传播。
二、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国外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和国内相比,在某些方面可能会更为先进。
首先,国外研究者在地质灾害预测和预警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例如,美国地质勘探局开发了一系列高科技设备,可以对地质灾害进行较为精准的预测和监测。
其次,国外的地质灾害防治技术也比较成熟,例如,针对火山爆发等灾害,国外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方案和技术手段,能够较为有效地减轻灾害影响。
三、发展趋势未来的地质灾害研究将更加注重综合防治。
例如,应建立及时有效的灾害预警机制、加强地质灾害监测、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等,同时还应加强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学科研究,推进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和防治体系的建立,为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此外,未来地质灾害研究还将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先进技术与经验,进一步提升我国地质灾害研究的水平。
总之,地质灾害研究的进展与发展趋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在研究中不断积累和总结,不断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和管理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研究综述来源:清史所作者:清史所点击数:1726 更新时间:2010-11-24汪志国(池州师专历史与社会学系,安徽池州247000)[摘要]历史时期,尤其是近代,安徽自然灾害连年不断,无论当时,还是之后,学术界都十分重视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并取得一些成果。
这些研究成果,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
本文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关键词]20世纪;安徽省;自然灾害;学术总结[文章来源]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2月[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然灾害重压下的乡村———近代安徽自然灾害研究》,项目批号:2006SK309)。
[作者简介]汪志国(1963-),男,安徽枞阳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与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在读博士生,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安庆师范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主要是中国近代经济史、生态环境史、法律史。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区域广、极易受灾害袭击且受灾最重的国家之一,而安徽省又是我国受灾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素有“多灾省”之称。
步入近代,安徽各种自然灾害更是连年不断,根据竺可桢《中国历史上气候变迁》对安徽省历代灾荒状况的考察,发现“越是近代,人为与自然的灾荒越发严重”。
[i]就水灾而言,“近代以降,安徽水灾发生十分频繁”。
[ii]对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的研究,除了一些专题性的资料整理与学术研讨外,主要是散见于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成果之中。
本文拟对20世纪以来安徽自然灾害史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与梳理。
一、与安徽相关的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研究(一)对自然灾害史资料的整编资料整理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在20世纪百年时间里,自然科学工作者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致力于自然灾害史料的系统挖掘与整理工作,它发端于30、40年代,兴盛于50-70年代,80年代以后学者们再次掀起了新一轮自然灾害史料整编的高潮。
历史时期安徽自然灾害资料就蕴含在这些成果里,或一些章节,或部分篇幅,记载了安徽自然灾害的历史状况,再现了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的原貌。
民国时期,一些学者从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中爬梳整编出自然灾害史料,如,李清初的《汉代以来中国灾荒年表(一)》(载《新建设》1931年4月30日第14期);陈高傭编著的《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10卷,上海国立暨南大学1939年印行)等。
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共和国经济建设曲折前进的旅程中,自然灾害也频频地袭击华夏大地,促使科学工作者重视对历史时期自然灾害资料的整编工作。
地震历史资料的整编成果较多。
1954年,在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倡议下,由历史学家范文澜、金毓黻先生主持,经过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工作人员2年的努力,在查阅2300余种正史、别史、笔记、杂录、诗文集、档案和5600余种方志的基础上,编写成《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上、下册,科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该书收集了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55年近万次地震资料。
之后,又以此为基础,于1960年和1971年分别编写出版了《中国地震目录》。
1976年唐山地震后,引起了全社会对地震预报和历史时期地震研究的重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国地震历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组织各省、市、自治区的历史工作者和地震工作者查阅历代档案、地方志、特藏文献、石刻和题记等,编写了5卷本的《中国地震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1983—1987年相继出版)。
以此为基础上,1983年又对《中国地震目录》进行了修订。
此外,历史时期地震资料的整理成果,还有楼宝常主编的《中国古今地震灾情总汇》(地震出版社1996年版);北京大学王嘉荫教授的《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写的《清代地震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
在这些地震史料中,均有历史时期安徽地区的地震资料,如《中国地震资料年表》中的“安徽省地震年表”,记载了自公元前179年至1951年的2130年间的地震,共310次,其中破坏性地震22次,从明朝到1951年的584年间破坏性地震就有19次。
气象灾害历史资料的整编,成绩同样显著。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研究所徐近之先生从20世纪50年代起致力于整理我国历史气候资料,通过对黄淮平原及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北京等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近2000年以来气候历史记载的整理,编写了《气候历史记载初步整理》(江苏省地理研究所1976年印)。
1972年,在周恩来总理提议下,中央气象局研究所联合华北、东北十省、市、自治区气象局着手整理历史时期的气候资料,共整编出自1470年至1979年间全国近500年的旱涝史料约200万字,其史料主要来源于明清实录、明史、清史稿、古今图书集成、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故宫档案、府县志、调查口述资料、近代仪器观测降水量记录等。
此后,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张丕远教授对自1470年至1950年的气候资料再次进行整理,所依据的史料除了各地方志外,还补充了包括散藏台湾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内的近1000种方志,整编内容除了旱涝外,还包括饥馑、霜灾、雪灾、雹灾、冻灾、海啸和瘟疫等项目的灾情实况。
80年代,特别是开展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以来,社会科学工作者,尤其是史学工作者肩负起对自然灾害史料挖掘与整理的重任,推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资料编纂组编写了《中国历史自然灾害及历代盛世农业政策资料》(农业出版社1988年版),此书有2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是中国历代自然灾害大事记,系汉至清代重大自然灾害的原始记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波教授主编的《中国农业自然灾害史料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版)时自远古,终于清末,收集农业自然灾害十多种计80余万字。
陆人骥编纂的《中国历史灾害性海潮史料》(海洋出版社1984年版)是我国第一本潮灾历史资料。
在此方面,清朝与民国时期的资料整理较多。
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室自1981年起整编了“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包括《清代海河滦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淮河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长江流域西南国际河流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黄河洪涝档案史料》、《清代黑龙江松花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清代珠江韩江流域洪涝档案史料》等。
该丛书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其史料主要来源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保存的1736年至1911年(乾隆元年至光绪三年)的清代档案,作者将百余万件奏折中有关雨情、旱涝灾情、河道变迁及治理、工程技术等资料整编成书,为研究清代洪涝灾害提供了第一手珍贵档案资料,在中国灾害史研究上有着重要地位。
1985年,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牵头成立了“近代中国灾荒研究”课题组。
课题组成员不避寒暑,查阅了大量历史档案、官方文书、调查报告、新闻报导、地方史志以及文集、笔记、书信、日记、碑文等各种私人著述和建国后编辑的部分灾害年表,并在此基础上详加考订甄选,条析缕分,编写成《近代中国灾荒纪年》和《近代中国灾荒纪年续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1993版)。
这2部书按编年形式,对1840至1949年间历年全国发生的各类重大自然灾害,分别省区,加以说明,尽可能地将各地自然灾害发生时间、地点、受灾的范围和程度进行详细介绍,而且对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灾荒的成因,各级政府的救荒措施及其弊端加以说明,“这样一份内容详实的史料集,在我国灾害史研究上确为少见”。
[iii]2004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文海、夏明方主编的《中国荒政全书》(第一、二辑),该书系统收集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特别是宋元明清写作和流传下来的有关灾荒和抗灾救灾的论著,其中,第二辑4卷,收入清代灾荒论著45种。
该书对人们正确认识中国历史上自然灾害的演变规律,深入了解历史时期救灾减灾的经验教训,从而为当代中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服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iv]除了上述专题性资料外,在经济史、农业史的资料辑中也存有大量自然灾害史料。
如李文治、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共3辑,三联书店出版)、陈振汉等编《清实录经济史资料》(共3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3辑、第5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红十字会组织编写的《中国红十字会历史资料选编》(1993年)、戴鞍钢、黄苇主编《中国地方志经济资料汇编》(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年版)等。
(二)对全国性自然灾害史的专题研究在系统挖掘与整理资料的同时,学者们还对自然灾害史及其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了一批影响较大的研究成果。
民国时期,由于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促使许多学者将研究目光投向自然灾害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竺可桢与邓云特。
竺氏在1925-1927年间连续发表了4篇灾害史论文,即《中国历史上之旱灾》、《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论祈雨禁屠与旱灾》、《直隶地理的环境和水灾》。
[v]其中《中国历史上气候之变迁》,列出中国历代各省水灾分布表、中国历代各省旱灾分布表、中国各世纪各省水灾次数表、中国历代各省旱灾次数表,并对各地灾害的差异性及致灾因素的不同条件进行了分析。
邓云特的《中国救荒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应是自然灾害史研究的拓荒之作,代表了当时灾害史研究的最高水平。
该书在占有大量自然灾害史料的基础上,对包括清代、民国(1912—1937年)在内的历史时期的灾荒概况、灾害发生的成因与影响、以及救荒思想与实践进行系统阐释,书中的许多观点和主张直到今天仍有借鉴价值。
共和国建立以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减灾活动的开展,自然灾害史的研究日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于1972年正式发表了积30余年思考和心血而成的长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奠定了现代中国气候变化研究的基石。
中央气象局在对有关史料进行考证、分级和制图,于1981年编成《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第一次勾勒出15世纪以来近500年间中国旱涝变化的主要特征和历年旱涝基本轮廓,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经济价值。
[vi]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大洪水后,水利电力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洪水历史资料的调查与整理工作,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编成《中国历史大洪水》一书(中国书店1990年版),该书记载了自1482年以来全国有代表性的91场历史大洪水,对于我们了解和掌握我国灾害性洪水的特点和规律,提高对洪水的认识水平,促进防洪减灾事业的整体发展,都具有重要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