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引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其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入分析了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在现实中的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必然结果。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奢侈品的生产,这是因为资本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动机。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资本家阶级的豪华生活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了奢侈品生产对劳动者和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奢侈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而这些资源本可以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品的生产占据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平等。
此外,奢侈品的生产还会导致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因为为了追求高利润,资本家会对工人进行超负荷工作和低工资的剥削。
奢侈品生产与消费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在现实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社会阶级和分化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是社会阶级和分化的一个显著标志。
奢侈品通常只能被少数富有的人所拥有和享受,而大多数人只能望而却步。
这种不平等的分配现象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稳定,加剧了社会的不公平与冲突。
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与危机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反映了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和危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奢侈品的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劳动力,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最终会导致经济危机和社会不稳定。
消费主义和心理问题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还加剧了消费主义的盛行和人们的心理问题。
广告和市场推销等手段使奢侈品成为社会价值和个人幸福的象征,导致人们为了追求奢侈品而不断超支和债务累累。
这种过度追求奢侈品的消费模式引发了心理问题,如物质追求的空虚感、人际关系的疏离等。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也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是指,“物价其实就是劳动价值,只有劳动价值创造物价之时,物价才能真正反映出物质本身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社会上存在着一种合理的价格因素,即劳动价值,它是衡量物价水平的有效参考标准。
为了使价格更加合理,他认为,应当强调劳动价值,将物价和劳动价值对应起来。
马克思的价格理论在现实生活中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理论提醒我们,价格的形成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保持合理价格的情况下,要为劳动者提供足够的工资。
其次,这一理论也提醒我们不要去期望消费者的物价能够低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因为这样做不能够保障劳动者有足够的获得价值的机会。
最后,这一理论也为社会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参考,以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马克思有关消费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有关消费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引言马克思在其一生中,对许多方面都有所研究,消费也是他所关注的领域。
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论述消费的着作,也没有对消费做过系统的阐述。
但是,消费理论却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消费理论,对我国目前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何把握好这一理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
1 马克思消费理论马克思没有对消费理论做过集中的表述,其有关消费的思想主要是分散在他的不同时期的各类着作中。
在这些着作中,马克思从不同的方面对消费进行了分析。
1.1 消费与生产在马克思的思想中,产品或者服务经历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社会生产中,消费是社会生产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马克思认为消费的对象是通过生产而产生的,依市场规律的分配和根据个人需求的分配到最终来到消费的领域,在消费领域中,产品由社会的产品变成了个人产品,变成了由个人支配。
这个过程,首先是从生产开始的,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渡,最终到达消费而结束。
要研究马克思的消费理论,就不能忽视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联系。
第一,在马克思那里,生产与消费始终是矛盾的。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马克思说到,“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
也就是说,从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方面来看,生产也就意味着消费,因为在生产的过程中,实际上也是一个消费的过程,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被消费掉了,另外,消费同时也是生产,当消费正在进行时,也是一个生产的过程,生产出了消费的对象。
第二,生产与消费是彼此的媒介。
马克思认为,生产与消费充当彼此的媒介,“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
“生产媒介着消费”就是说,凭借生产,生产出了消费的物品,消费有了可消费的对象,如果生产消失,消费也很难单独存在。
消费的对象是通过生产产生的,此外生产还直接决定着消费方式、消费性质。
《资本论》的奢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资本论》的奢侈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摘要]文章对《资本论》的奢侈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奢侈思想主要有:奢侈是资本的交际费用;奢侈是资本家的消费特权;奢侈对社会再生产有重要作用。
在对上述思想进行系统阐述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资本论》中的奢侈思想对今天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和市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奢侈;交际费用;社会再生产;和谐社会;社会主义荣辱观奢侈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一个常新的话题。
马克思的宏编巨制《资本论》中没有对奢侈进行专门论述,但这并不意味着这部著作中没有论述奢侈思想的火花,深入研究资本论中的奢侈思想与理论,对我们今天研究奢侈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奢侈是资本的交际费用在任何社会,奢侈消费都有作为社会身份和地位标志的作用,几乎可以肯定,一定的生活方式总和一定的社会阶层相关。
中国古代对不同等级阶层的消费进行了规制。
奢侈是统治阶层的特权,其他阶层通常通过对奢侈品的消费来表达他们的社会地位意愿。
国外也是如此,1553年英格兰颁布的《装束法》声明:奢侈,即过度的挥霍“颠覆了以财产、地位、尊卑和职衔认可和规定人之归属的良好政治秩序”。
显然奢侈的确是身份和地位的标签。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奢侈同样是资本家表明其身份与社会地位和能力的象征。
一定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水平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和社会地位,人的消费标识了其社会阶层,资本家的社会地位必然要依赖对奢侈品的消费,奢侈由此而成为支配资本家的一种外在的力量,是支配资本家不断地去获取剩余价值的力量,因此,奢侈消费是一个合格的资本家必须具备的生活品格。
对资本家来说,这种品格是必须的,不具备这种品格和生活方式,就不能被认为是资本家。
一个合格的资本家的消费,必须能够证明其有钱或是有实力的。
那么,资本家为什么要选择奢侈这种方式呢?除了奢侈的消费行为能够给资本家带来挥霍的心理快感以外,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奢侈是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普遍的生活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的社会生活方式被广泛地定格在奢侈消费上,这是他们从原来的特权阶层获取财富的方式从而也是他们自己社会的生活方式,打从娘胎起,这种生活方式就如影随行。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是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下文化、教育、艺术等精神领域的分析与批判。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掌握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控制了全部社会生产过程,使人们的精神生产变成商品化的、受资本主义经济利益支配的产品。
马克思强调了资本主义社会对精神劳动的压迫和剥削。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精神活动被剥夺了自我发展的本能和自主性,被迫以谋生为目的从事劳动,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通过谋取利润,剥夺了人们的精神发展自由,使人们的精神生产变成了被动的、受控制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产品的虚假性和异化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产品(如文化、教育、艺术作品等)被资本家主导、塑造,成为了一种工具,用于维护和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
这些产品被冠以“普世价值”的名义,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和利益,掩盖压迫性的社会关系,使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产生偏差。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仍然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当代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警惕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下精神生活的被商业化和市场化趋势。
在当今社会,大量的娱乐、媒体、文化产品被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忽视了真理、美和价值观的追求。
我们需要意识到这种商业化趋势对精神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并积极寻求自主性和独立性的精神发展道路。
马克思的理论提醒我们要坚持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往往是被动接受被塑造的精神产品,容易陷入异化和虚假的境地。
我们应该保持自己的思辨精神,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不盲从、不妥协,追求真理和正义。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提醒我们要注重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解放。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往往被迫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层面的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人文素养和个人兴趣爱好,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劳动的压迫和剥削,以及精神产品的虚假和异化。
最新-奢侈品生产理论与意义思索 精品
奢侈品生产理论与意义思索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
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
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的部分。
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1000,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
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
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500。
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
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或Ⅱ,即必要生活资料400+400=800。
分部类或Ⅱ,即奢侈品100+100200。
马克思假设Ⅱ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
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及当代价值摘要本文通过对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消费经济理论的分析,探讨其在当代经济中的价值与意义。
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强调了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指出消费不仅是满足需求的手段,同时也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在当代经济中,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1. 引言马克思是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经济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马克思提出的消费经济理论是他经济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经济理论强调了消费在经济中的重要性,并对消费与生产、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进行分析,并探讨它在当代经济中的价值与意义。
2. 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
在这本巨著中,马克思指出了消费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马克思认为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之一。
他指出,人们进行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生产出能满足自身需求的商品,而这些商品的最终目的就是被消费掉。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消费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者的需求将直接影响到生产者的生产决策。
其次,马克思认为消费是实现价值的手段。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劳动价值,还取决于它的使用价值,即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程度。
因此,消费的增加会导致商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提高商品的价值。
3. 马克思消费经济理论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在当代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提醒我们消费不仅仅是满足需求的手段,也是生产的重要环节。
在当代经济中,过度消费和浪费现象严重,对环境和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消费的作用,并倡导理性消费和可持续消费。
其次,马克思的消费经济理论提醒我们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
消费者的需求决定了生产者的生产决策,而生产者的供给又会影响到消费者的需求。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具有社会生产力的属性,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
精神生产具有以独特的方式相互关联的精神手段和精神产品两个方面。
精神生产手段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等知识和其它文化物质,精神产品则是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娱乐性等特征的智力产品。
这种精神生产对生产劳动力、技术进步、文化繁荣等方面都有促进作用。
当代社会,精神生产的重要性更加突出。
传统的生产模式已经被现代工业所替代,精神生产从个人到全社会,从单个国家到全球的规模逐渐扩大。
此外,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化的发展,精神生产也取得了更为广泛和快速的发展。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中,精神产品的价值属性和社会作用在当代社会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认识。
精神产品的价值及其应用对于塑造个体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和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同时,精神产品也成为了经济发展和文化输出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在这个方面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调整与规范了精神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消费。
但是同时,精神生产的机制在当前社会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尤其是在新兴的互联网领域,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具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价值取向,造成了价值观念的冲突和文化身份的混杂。
作为以经济利益为最终目的的剪贴板,网络传媒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审查和控制机制,部分内容存在失偏颇的问题。
在精神生产商业化的大环境下,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低俗内容的过度渲染和推广使得整个文化环境变得恶劣,对公共道德、社会和精神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的影响。
基于此,当今社会需要不断加强对精神生产的调控、改进和引导,建立多元化、开放性、创新性和鲜明文化特色的精神生产机制,并加强相关的规范和监管措施。
同时,更加注重城乡文化建设和普及,打造健康的公共文化环境和生态。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更加强化公民的素质教育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创新与文化消费水平,积极培育公民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
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
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及其启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对奢侈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刻剖析,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可以让我们正视奢侈品消费存在的必然性,正确区分奢侈品生产本身与奢侈品生产的资本主义性质,认识到合理的奢侈品消费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必需品消费奢侈品消费社会再生产启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内在矛盾对奢侈品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做了深刻剖析,全面正确地理解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思想对于解决中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对奢侈品消费的界定奢侈品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颇具争议的经济学概念,它与必需品相伴而生,经济学上首先定义什么是必需品,然后一切非必需的消费品即为奢侈品。
然而,何种商品应属于必需品,何种商品应属于奢侈品,是因社会条件不同而不同的。
马克思对奢侈品及奢侈品消费的界定也是基于经济学的观点,马克思虽然并没有给奢侈品消费下过明确的定义,但我们从他的著作中仍可以归纳出他对奢侈品消费的界定。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消费是一种非必需品的消费,是只有资产阶级才能进行的消费,“奢侈消费资料,它们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
他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批判资产阶级把无产阶级的消费限制在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水平上,“而且只限于保持工人后代不致死绝的程度”。
这种消费不公既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无产阶级的全面发展,“工人阶级面对日益增长的财富仍然贫穷不堪,面对日益奢侈的世界仍然处境悲惨。
他们在物质上的贫困使他们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摧残”。
他认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可以使无产阶级不仅仅消费必需品,还可以消费一定的奢侈品,“以保证每个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得到满足”。
无产阶级只有能够消费更多的必要生活资料,甚至一定的奢侈品,才能实现全面自由地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认为奢侈品消费具有相对性,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与必需品消费发生转化。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
浅析马克思艺术生产论马克思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对于艺术生产也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艺术的生产和艺术品的交换等问题,对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的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
今天我们就来浅析一下马克思对艺术生产的观点,探讨一下他的见解对于当代艺术生产的一定启示和影响。
马克思认为艺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在他的理论中,商品是社会劳动的产物,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而对于艺术品而言,它不仅具有普通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还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价值。
这一点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艺术品的价格之高常常让人难以置信,而这种高价往往并不仅仅来源于其物质价值,更多的是来自于其精神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马克思的观点。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艺术生产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影响。
他认为文化产业受市场驱动,而市场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因此文化产业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资本的操控。
一方面,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状况对于艺术生产者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市场的竞争也使得一些本不具有价值的作品也被市场推崇,进而导致了一些艺术品的泛滥,这在当下的艺术市场中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
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的观点还包括了艺术家劳动的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艺术家的创作劳动也是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剥削。
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劳动是一种商品,而劳动力的价值也是被资本家所控制,这导致了艺术家的创作劳动也成为了一种被资本家剥削的劳动。
而这种剥削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是在创作过程中被市场需求和潮流所制约,也让许多艺术家的创作变得束缚。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奢侈品和必要消费资料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就变成必要消费资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消费者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成为必要生活资料,应当成为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要提高工资水平以适应部分奢侈品消费的需要。
当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后,生产奢侈品是发展生产的方向。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
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
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
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
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及其当代意义[摘要]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是以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概念的研究为基础的。
马克思坚持从特定的历史形态、生产方式出发,既阐明了物质生产对艺术生产的最终决定作用,又看到艺术生产的相对独立性,阐明不平衡关系存在的原因,从而揭示了艺术运动的规律。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意义在于:首先,让我们从生产与消费的角度去分析与理解艺术;其次,让我们可以从分析物质生产的本质着手分析艺术生产的本质,并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的何去何从做出选择;第三,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它不可避免地要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艺术的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关键词] 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艺术生产的特殊规律;生产与消费把艺术活动看作艺术生产是马克思特有的观点。
以往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上,是为深入理解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而今天重新梳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是为了在进一步了解艺术特殊的发展规律和特有的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市场经济的条件发掘其当代价值,使马克思这一理论彰显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有一个形成的过程。
他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提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1](P298)这里初步提出了精神生产的概念,其中包括了艺术生产。
随后,在1845)1846年,马克思在5德意志意识形态6中论述了人类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分工的形成,提出了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
意识的生产指为本阶级制造幻想,其中也强调了艺术是生产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一种精神生产。
马克思正式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是在1857年的53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是作为与物质生产对偶的精神生产提出的,同时在论述两者的不平衡关系中提出了艺术发展的特殊规律。
在1867年出版的5资本论6中,马克思把艺术生产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研究,提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劳动区分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精神生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思想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的关于精神生产的理论是他在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领域的重要贡献之一。
他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进行介绍,并探讨其在当代的启示。
1.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马克思认为,精神生产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包括思想、文化、艺术、宗教等。
他认为,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精神产品不仅是由物质生产所创造的,而且还会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和发展。
马克思还强调了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质。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受到资本主义的统治和操纵,资本家通过垄断和控制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精神产品往往成为资本家用来宣传和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工具。
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质成为了马克思关注的焦点之一。
2. 当代启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精神生产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已经呈现出了全新的特点和形式。
互联网、社交媒体、数字娱乐等新兴产业,成为了当代精神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新兴产业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还对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精神生产的阶级性质和其对社会的影响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框架,来思考当代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
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中,媒体对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闻媒体、电影电视、网络平台等媒体机构,通过制作各种媒体产品,对社会观念和文化传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及其启示
简 单 再 生 产 前 提 下 必 然 得 出
的 结 论
首先 ,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 ,两大分 部类产 品的实现必须以 I( V+m ) lC : l 为前提。马克思指出:“ 年劳动以生产 资料 的实物形 式创造的新价值产 品 ( 分成 V+
反 了简单再生产这个前提。
其次, 在简单 再生 产条件 下 ,Ia l l和 l b 之 间 必须 保 持 一定 的 比例 关 系。 马 克 思指 出:“ 入奢 侈 品生 产 的 V ,必 须等 于 以必 投
要把剩余价值 1 0 m 的 6 % 用于购买必 O0 0
要消费资料 ,4 % 用于购买奢侈 品。通过 0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la 1 0 c和 lb l 的 60 l 的4 0 在实物上都得到实现。 0c 交换的图式
见 图 1 。
费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依 然存在 ,只不过 表现 为必要消费资料生产和享受消费资料
lb 0 c+ 1 O l :4 0 O c+ ( 0 +4 m ) 6m 0
=
第 l 类 的不 变资本 就 不能 全部 得到补 l 部 偿 ;如果 I( v+m )> lc,第 l 类的 l 部
过 剩 产 品就 不 能 利 用 。 这 两 种 情 况 ,都违
第 l部 类 内部 的两 大 分 部 类 l
之间的关系。 依 据 以前 的 假 定 ,第 1 类 的 资 本 构 I 部 成 是 2 0 c+5 0 00 0 v=2 0 ,现 在 假 定 l 50 l a
分 。文 章 指 出 ,在 社 会 再 生 产 条 件 下 , 正确 处理好 必要 消费资料 生产和奢 侈 消 费 资 料 生 产 之 间 的 比 例 关 系 .对 于 保 持 第 Ⅱ部 类 内部 的 平 衡 发 展 乃 至 两
论我国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也论马克思《资本论》的奢侈品生产和消费思想
马克思在 《 资本论》 第 2卷第 2 0章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分析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 的第 1 I 部类
两 大分 部类 的关 系 时 ,提 出社 会 消费 品分 为必 要 消 费资 料 或 必 需 品 ( I I a ) 和 奢 侈 消费 资 料 或 奢 侈品 ( I I b )两 大分 部类 ,奢侈 品 的生产 和 消 费是 现代 社 会 生 产 和 消费 的重要 类 型 和重 要 组 成部
社会科学
2 0 1 3年第 2期
马伯钧 :论我国的奢侈 品生产和消费
论 我 国 的奢 侈 品生 产 和 消 费
— —
也论马克思 《 资本论》 的奢侈 品生产和消 费思想
马伯 钧
摘
要 :马克思 《 资本论》 的奢侈品生产和 消费的宏观结构论、微观 动力论、社
会 经 济条件论 和 生产效 率论 等四 大奢侈 品经 济理论 ,是 我 国发展 奢侈 品生产 、 满足 社会 正 当的奢侈 品 需求 的基 本理 论 根 据 。我 国有 巨大 的奢 侈 品 需 求 ,奢 侈 品 需 求 是 享 受 需
1 2
作者 简 介 :马伯钧 ,湖 南 师 范 大 学 商 学 院 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4 1 0 0 8 1 )
( 湖 南 长 沙
自从 1 9 9 2年燕 莎和赛 特商 店在北 京 开业 以来 ,特别 是古琦 、香 奈儿 、L V包 等奢 侈 品旗舰 店 在 上海 开张 以来 ,奢侈 品商 店就 如雨后 春 笋般地 在 中国大量 涌现 ,就连 今天 的湖南 省 长沙市 都有 了友谊 商店 等三 家奢侈 品商 店 ,中南最 大 奢 侈 品商 店—— 长 沙 万 达奢 侈 品购 物 中心 也 将 于 2 0 1 3 年 9月开业 。尽 管如此 ,国 内的奢侈 品供 给还是 远远不 能满 足迅 速增 长 的奢 侈 品需 求 ,于是 又 出 现 了消费 者 出国购买 奢侈 品 的井 喷 。这些说 明 ,我 国的奢 侈 品生产 和消费严 重失 衡 ,是一个 需要 认 真研 究解 决 的重要 现实 问题 。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马克思在哲学、政治经济学两层意义上看待生产,他的艺术生产理论也是在两层意义上提出的,但还带有浪漫主义和资本主义批判的背景,由此形成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三重内涵,即:物质生产制约下的精神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一种生产;自由的精神生产。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的两层意义在本雅明、布莱希特、阿尔都塞、马歇雷、伊格尔顿等人那里得到了发展,但又受到鲍德里亚等人的挑战。
因此,恰当地厘定马克思说法的多重内涵与语境,有助于认识艺术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语境与内涵马克思曾经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两个层面上论及艺术生产问题。
虽然前者是总体的层面,后者是延伸的层面,但在具体的论述中,这两个层面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
马克思在创立哲学的过程中,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其哲学思维的基础性范式。
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1](P24)并且,在与物质生产相对应并受物质生产所制约的意义上论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人口生产,“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的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1](P29)这里的思想、观念、意识理应涵盖早期的艺术创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艺术视为精神生产的一种形式,“私有财产的运动——生产和消费——是以往全部生产的运动的感性表现,也就是说,是人的实现或现实。
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到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2](P121)在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中,马克思多次把艺术视为生产的一种形式,并从生产、消费等的关系上看待艺术品、艺术家与消费者的关系。
试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时代意义
试论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及其时代意义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理解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有助于我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本质内涵。
研究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对于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实现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基本内涵是,人摆脱了本能需要的局限性,满足超出人的自然属性的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
生产的产品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
通过产品,人与社会发生联系;生产的结果不仅是再生产自己,而且也从根本上改造了自然;生产的法则是可以按照任何物种尺度来进行。
在全面生产中,其最终的目的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5](P123)。
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全面生产思想是同人的全面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因此,马克思强调的并不只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而是人的精神生产问题。
“要研究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联系,首先必须把这种物质生产本身不是当作一般范畴来考察,而是从一定的历史的形式来考察。
如果物质生产本身不从它的特殊的历史的形式来看,那就不可能理解与之相适应的精神生产的特性以及这两种生产的相互作用。
”[6](P296)马克思认为,对于精神生产特征的研究,必须首先从物质生产的历史形式来考察。
也就是说,精神生产是由物质生产所决定的。
精神生产的独立形态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的历史时期后出现的结果。
假如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话,精神生产也会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
这时候的精神生产,就成为“自由的精神生产”,成为每个人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
恩格斯曾指出:“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承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和促使它进一步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奢侈品和必要消费资料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就变成必要消费资料。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消费者是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扩大奢侈品消费群体的过程就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过程。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成为必要生活资料,应当成为劳动力价值的构成部分。
要提高工资水平以适应部分奢侈品消费的需要。
当必要消费资料基本满足后,生产奢侈品是发展生产的方向。
编辑。
关键词:消费资料;奢侈品;生产资料一、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马克思在社会再生产模型中提出了奢侈品生产理论。
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有两个基本原理。
第一,社会总产品分成两大部类:第1部类,生产资料,就是用于再生产消费的商品;第ⅱ部类,消费资料,就是用于个人消费的商品。
每一个部类都拥有不同的生产部门。
第二,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
每一部类的产品的价值部分都分成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就是说,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都分成代表生产上消费掉的、按其价值来说只是转移到产品中去的不变资本c的部分,由全部年劳动加入的价值部分。
后者又分成:补偿预付可变资本v的部分和超过可变资本而形成剩余价值m的部分。
因此,每一部类的全部年产品的价值和每一个个别商品的价值一样,也分成c+v+m。
马克思提出了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社会再生产模型:这里有三大要点:(一)在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500v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二)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三)第1部类的4000c由生产资料构成,必须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
它们通过第1部类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互相交换进入消费。
马克思把消费资料再分成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个分部类。
必要消费资料是指进入工人阶级消费的消费资料,也构成资本家阶级消费的一部分消费资料。
奢侈消费资料“只进入资本家阶级的消费,所以,只能和花费的剩余价值交换,而剩余价值是绝对到不了工人手中的。
”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1000,即500v+500m。
马克思假定其中80%,即800为必要的生活资料,其中20%,即200为奢侈品。
这两分部类的构成如下:分部类a或ⅱa,即必要生活资料:400v+400m=800。
分部类b或ⅱb,即奢侈品:100v+100m:200。
马克思假设ⅱa中的400,资本家把其中的60%,即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中的40%,即160用于奢侈品。
所以工人消费的400和资本家阶级的24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也就是本分部类内实现补偿。
假设ⅱb中的100,其中的60%,即60用于必要生活资料,其余的40%,即40用于奢侈品。
也就是说,工人消费的100 v和资本家在必要消费资料上消费的60,与ⅱa的交换实现,其余的资本家消费于奢侈品在ⅱb内部实现。
即下式:ⅱa 1600c+400v+240m+160m=2400 ⅱb 400c+100v+60m+40m=600 马克思认为:奢侈品生产对工人就业会发生影响。
“年产品中的奢侈品部分越是增大,从而奢侈品生产中吸收的劳动力的数量越是增加,预付在(ⅱb)v上的可变资本要再转化为可以重新作为可变资本的货币形式来执行职能的货币资本,因而在ⅱb中就业的那部分工人阶级要生存和再生产,……也就越是要取决于资本家阶级的挥霍,越是取决于他们的剩余价值的很大一部分转化为奢侈品。
”马克思研究了经济周期变化与奢侈品生产的影响。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总是处于危机与繁荣的经济周期的变化过程中,经济周期对奢侈品生产有影响,使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会发生相应的收缩或扩张的变化。
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暂时减少奢侈品的消费。
由于危机时期奢侈品销售困难,从而有一部分生产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由于工人失业,必要生活资料的出售也会因此停滞和减少。
但在危机前夕的繁荣时期情况正好相反。
这时商品价格提高,工资也会有所增加,因此,工人不仅对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甚至暂时还会参加奢侈品的消费。
马克思说,“在繁荣时期,……不仅是必要生活资料的消费增加了;工人阶级(他们的全部后备军现在都积极参加进来)也暂时参加了他们通常买不起的各种奢侈品的消费”。
但是马克思认为不能因此概括出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
这种概括之所以错误,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矛盾引起的,消费不足则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一种表现。
马克思分析的是十九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现象。
能不能脱去资本主义的形式,呈现出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有必要消费资料和奢侈品两大类。
不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不是资本家,因为资本家作为一个阶级已经不存在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奢侈品的消费者是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短期的静态分析,我们能不能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的动态分析?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二、把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引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认为,只要脱去马克思奢侈品生产理论的资本主义形式,挖掘出市场经济的一般理论,并且把短期的静态分析长期化,那么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可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很高的学术价值。
首先,如果对马克思的奢侈品生产理论进行长期考察,就会发现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是相对的,互相转化的概念。
从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转化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经济的繁荣或衰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或下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部分奢侈品可以加入必要生活资料,这样一方面必要生活资料扩大了,另一方面又有新的奢侈品发现了,正在被生产出来。
就是说,必要生活资料与奢侈品处于变化之中。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时期的奢侈品会转变成必要生活资料。
比如,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把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看作是奢侈品,现在成为必要生活资料,手表极其便宜,几乎人人手腕上都有一块,从十几岁的小学生,到城市里的拾荒者,差别不再是有没有手表,而是手表的质量高低之别。
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买几十元一块的手表,经济条件好一些的买几千元甚至更贵的手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称为新三件的洗衣机、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是少数人拥有的奢侈品。
这些奢侈品迅速进入寻常百姓家,20年后成为家家都拥有的必要生活资料。
如果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也会发生有些商品从必要消费资料中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
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初的三年灾害期间,人们生活水平明显下降,许多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
比如,稍微加工精细一些的糕点,都是凭票供应,发票证,每人每个月只能吃二三个糕点。
你想吃五六个,别人就说你奢侈,你自己也觉得奢侈。
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危机时期与繁荣时期,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变动的结果。
在经济危机时期,会有一些必要生活资料退出,重新成为奢侈品;在繁荣时期,会有一些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
奢侈品和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水平。
奢侈品进入必要生活资料表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表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奢侈品与必要生活资料的变动的原因是经济发展或衰退的结果。
繁荣时期,一部分奢侈品会进入必要生活资料,消费者人数迅速扩大;在经济衰退时期,一部分必要生活资料进入奢侈品,消费者人数就会减少。
其次,把奢侈品概念引入消费领域,可以研究社会主义不同富裕程度的群体的消费状况。
马克思把奢侈品严格界定在资本家阶级使用剩余价值的消费品的界限内,只有在经济繁荣时期,工人阶级才有可能参加奢侈品的消费。
这是由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限定的。
马克思研究的资本主义模型只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大阶级。
资产阶级掌握资本,组织生产,获得全部剩余价值。
工人阶级不掌握资本或者极少的一些股票,股票收益很少,不能养活自己,还需要出去打工挣收入。
工人的工资只是获得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生活水平低下的一个阶级。
我认为把马克思的奢侈品消费理论移入社会主义,奢侈品的消费主体必然要发生转变。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的收入水平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已经产生了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
这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大体上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经济企业主阶层和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就是我国社会目前十大阶层中的前面四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的第一个等级。
这个群体中只有一小部分人拥有剩余价值,多数人没有获得剩余价值,而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了高收入。
社会主义条件下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必然是奢侈品的消费者。
中国十个社会阶层中的后六个阶层,或者说五大社会经济等级中
的后三个或者后四个等级只消费必要消费资料。
当然收入最低的阶层可能连消费必要生活资料都会有困难。
所以,从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结构上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消费群体结构,反过来也一样,从消费群体可以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必要生活资料和奢侈品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