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硕联考法制史复习资料:明代法律制度

合集下载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一、本章知识点(一)明代立法概况1.立法思想:(1)“明刑弼教”、“重典治国”的立法指导原则。

从“德主刑辅”到“明刑弼教”,这看来小小的变通之义,却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合一——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并对明清两代法律实施的方法、发展方向和发挥的社会作用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代立法之初,便以“刑乱国用重典”作为指导思想。

(2)“明礼导民”、“定律以绳顽”的礼法结合原则。

2.主要立法:(1)《大明律》。

《大明律》共30卷,460条。

它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

(2)明《大诰》。

明《大诰》的主要内容为惩治臣民各种犯罪的典型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词诫令,是明代具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和案例,充分体现了“重典治世”的思想。

(3)编例与《问刑条例》。

至万历年间,始将律、例合编为一书,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称《大明律集解附例》,从而开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先例,并影响了清代。

(4)《明会典》。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

对封建社会最后一部行政法典《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二)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1.明代刑事立法:(1)“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刑法原则。

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贼盗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为重。

”“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

”(2)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官,表现在:首先,严惩官吏失职、渎职的行为;其次,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朋党;最后,重典惩治贪官污吏。

(3)刑罚制度的变化及残酷:明代除继续适用封建制五刑外,增设了充军刑、枷号刑,并将廷杖制度化。

(4)加强文化思想专制的“文字狱”。

2 . 明代强化对传统商业的法律调控:(1)颁行茶法、盐法等单行特别法,确保政府的财政收入。

法律硕士《法制史》复习:明朝

法律硕士《法制史》复习:明朝

报名地址:重庆市七星岗金汤街79号渝中区委党校(市妇幼保健院后面)明代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一)《大明律》的制定与六部分篇的体例作为明代的基本法典,《大明律》从起草到最后颁布,前后历经30年,表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法上的慎重态度。

《大明律》共30卷,460条。

它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

《大明律》其条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是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直接为清律所承袭,故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为了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朱元璋特创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

大诰实际有四篇,即《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条,《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共236条,先后颁发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1385—1387年)。

大诰之名来自于西周周公东征殷遗民对臣民的训诫《尚书?大诰》。

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

《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诰一般都加重处罚。

《大诰》滥用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甚至把数种刑罚结合起使用,诸如“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剁指”、“断手”、“刖足”、“阉割为奴”等等。

《大诰》的另一特点是将打击锋芒主要指向贪官污吏,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

无者,每加一等”。

每户人家必有一本,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

《大诰》实际上以特别法的形式将《大明律》、《大明令》架空。

但在朱元璋死后,《大诰》便被废止。

二、刑事立法(一)“奸党”罪鉴于历代臣下结党造成皇权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的教训,明严禁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增设汉唐宋元刑法中所没有的“奸党”罪,罗列了该罪的种种表现。

法制史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

法制史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

法制史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1. 简介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朝代。

明朝法律制度经历了从前代的法律体系继承到后来的创新与改革的过程。

明朝法律制度的特点是体现了儒家思想,注重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

2. 法律体系的继承明朝建立后,延续了元朝的法律体系,并对其中不合理或不适合的部分进行了修改和补充。

明朝法律体系主要包括律、令、诏和敕等法律文件,以及刑法、民法、战争法等各个领域的具体法规。

明朝法律体系的核心是律,律是对各种犯罪行为的规制。

明朝的律法主要有《大明律》、《各省通行律》和《刑律》等。

这些律法对各种犯罪行为作出了具体的定义,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标准。

3. 刑法制度明朝的刑法制度主要包括刑律和律例两个方面。

刑律是对各种犯罪行为的定义和处罚的总称,律例是对刑律的具体解释和补充。

明朝刑律涵盖了严重犯罪和轻微犯罪两个层次。

严重犯罪包括谋反、杀人、盗窃等,对应的处罚主要有死刑、鞭刑、流放等。

轻微犯罪则包括打斗、侮辱等,对应的处罚主要有笞刑、罚款等。

刑罚的执行由吏部和刑部负责。

吏部主要负责监督和管理地方刑罚的执行,而刑部则负责制定刑律和律例,并监督各级法官的工作。

4. 民法制度明朝的民法制度主要包括婚姻法、家庭法和财产法等。

婚姻法规定了结婚和离婚的条件,以及夫妻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法规定了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和教育责任,以及家庭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等。

财产法则规定了财产的产权和转让等方面的规定。

明朝的民法制度借鉴了唐代的法律制度,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完善。

明朝重视家庭纲常和家族道德传统,鼓励家庭成员团结互助,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家族观念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

5. 司法制度明朝的司法制度以官员为主要执行者,地方官员负责各地的司法事务,而中央政府设立刑部和大理寺等机构来管理全国的司法事务。

刑部是明朝的最高司法机构,负责制定刑律和刑律,并监督各级法院的工作。

大理寺则是最高审判机构,负责审理重大刑事案件和上诉案件。

|法学|《中国法制史》(13)明代法律制度

|法学|《中国法制史》(13)明代法律制度

|法学|《中国法制史》(13)明代法律制度复习规划服务答辩论文写作事项咨询●明代法律制度●一、明代的法律制度概况明代的法律制度,主要是明代最基本的法规《大明律》《问刑条例《大诰》和《军政条例》等;讨论明代的法律机构,包括以皇帝和皇帝为核心的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这三法司为核心的中央法律机构,以及省、府、县各级的地方法律机构,对中央与地方在法律事务上的关系也进行了讨论;明代的司法,交代了明代一般的司法程序,从诉讼开始到刑罚的落实,讨论了明代特殊身份人的司法,分别以贵族、官员、生员为权力集团的代表,以雇工人和贱民为权利被剥夺的阶层的代表,讨论这些群体的司法和一般司法之间的差别;明朝具体司法案件举例,既包括重大的、具有广泛政治和社会影响力的案件,也包括具有日常性质的普通案件;以及明朝的民族法律文化,包括朝廷对各民族的法律政策以及以傣族和苗族为例的各民族本身制定的民族法。

一、明代立法概况(一)明代立法指导思想 1、刑乱国用重典; 2、重典治吏与重典治民(取消官当、除免,重绳赃吏;严惩犯上作乱及贼盗);3、礼法并用,以刑弼教(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二)明代主要立法 1、《大明律》(1)制定经过:草创于吴元年(1367),更定于洪武六年(1373)整齐于二十二年(1389),至三十年(1397)始颁示天下;(2)篇章结构:30卷,460条,七篇(名例、吏、户、礼、兵、刑、工)(3)特点:文简法严,通行明代不改。

2、《明大诰》明初,朱元璋为防止"法外遗奸",采集惩治臣民过犯的案例以及有关训令制成的刑事特别法。

分为《御制大诰》、《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编,共236条。

其特点是法外用严刑,重典治吏。

3、例(1)由典型判例发展到单行条例;(2)孝宗弘治十三年(1500)制成《问刑条例》,条例法典化,律例并行。

(3)神宗万历十三年(1585)制成《大明律集解附例》,律例合一4、《大明会典》。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章节题库】第十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章明代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大明律》答:《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律。

它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吴王元年,至洪武三十年修订完毕。

《大明律》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共四百六十条。

《名例律》是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其余六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官吏公务方面、民事和经济方面、维护礼制方面、军事方面、诉讼和处罚、工程兴造和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历经三十年而制定成功,标志着明代基本法律的最后定型,是明代立法成就的最高体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而且还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明大诰》(南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答:《明大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间颁行,共236条。

明初,朱元璋仿周《大诰》之制,决定编纂《明大诰》用以“惩创奸顽”、“警戒臣民”。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与严令,《明大诰》盛行于洪武年间,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大诰》刑酷法严,建文帝以后实际上被废除。

3.《明会典》答:《明会典》又称《大明会典》,是明朝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会典。

其于明孝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制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

在编纂上采用了“官领其属”,“事归其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务注,体例结构规范、系统,便于实际执行。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4.(明清时期的)条例答:条例是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法律关系而颁发的行政性法规。

自明初太祖废中书省后,封建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十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第十二章 清末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中国法制史考研题库 章节题库(第十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第十二章 清末的法律制度)【圣才出品】

第十章明代的法律制度一、概念题1.《大明律》答:《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律。

它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吴王元年,至洪武三十年修订完毕。

《大明律》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共四百六十条。

《名例律》是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其余六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官吏公务方面、民事和经济方面、维护礼制方面、军事方面、诉讼和处罚、工程兴造和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历经三十年而制定成功,标志着明代基本法律的最后定型,是明代立法成就的最高体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而且还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明大诰》(南师大2010年研;南京大学2009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5年研)答:《明大诰》是指明太祖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特别刑法,包括《大诰一编》七十四条,《大诰续编》八十七条,《大诰三编》四十三条,《大诰武臣》三十二条,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之间颁行,共236条。

明初,朱元璋仿周《大诰》之制,决定编纂《明大诰》用以“惩创奸顽”、“警戒臣民”。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由于朱元璋的提倡与严令,《明大诰》盛行于洪武年间,但在朱元璋死后,由于《大诰》刑酷法严,建文帝以后实际上被废除。

3.《明会典》答:《明会典》又称《大明会典》,是明朝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会典。

其于明孝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制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

在编纂上采用了“官领其属”,“事归其职”的体例,在六部下分司、科,标明种种务注,体例结构规范、系统,便于实际执行。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4.(明清时期的)条例答:条例是明初统治者为了调整封建行政法律关系而颁发的行政性法规。

自明初太祖废中书省后,封建政权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行政法律关系也日趋复杂。

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

法制史9 明朝法律制度

(3)在法律使用效力上,在明太祖时期,明《大
诰》优于《明律》。明《大诰》是朱元璋推行“重 典”政策的重要产物,在《明律》近三十余年的制 定过程中,“重典”政策实际上使明《大诰》在社 会上的使用和影响远高于《明律》。但到明成祖以 后,《大诰》则不再使用。 (4)明《大诰》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 明太祖时期要求每户必有一本,科举考试中也将 《大诰》的内容加以列入。为鼓励普及《大诰》, 凡是能背诵《大诰》、家中藏有《大诰》的,犯流 罪以下,可以减刑一等
(四)《大明会典》的编纂 体例“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有关各职的历朝律令典籍 (所谓“祖宗旧制”)规范和历代损益之事分载于后,使 “官领其事,事归于职,以备一代之制”,对调整政权机
关的行政活动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明代法律内容的发展及其特点
一、明代行政立法 (一)皇权专制的内阁与六部 朱元璋裁撤中书省,废宰相,中央的府、部、院、 寺,分理庶务,各不统属,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掌握 设立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处,协助皇帝处理大量 的公文奏章。后来内阁大学士却是事实上的宰相。 司礼太监 :厂卫统治,内相 (二)通政使司和廷议制度 通政使司:“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 廷议制度 :“事关大利害”的政事,须下廷臣集议, 多为按部门以商讨问题。结果须上奏皇帝 。还有 “朝议”和“部议”制度。前者指皇帝亲自参加的 朝堂集议,后者指皇帝交由主管部门讨论决定。
②洪武六年《大明律》。洪武六年(公元1368
年)冬又详定《大明律》,次年二月书成,其 “篇目一准之于唐……分为三十卷”。仿唐 律12篇体例,名例律置于最后,内容繁于唐 律。经朱元璋“亲加裁酌”后颁布

③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以后又因条例“增 损不一”和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 宰相,遂“更定大明律”。以名例一篇冠首,其下 仿《元典章》编纂体例,按六部改为吏、户、礼、 兵、刑、工六律,共30卷,460条。隋唐以降(元代 例外)沿袭800年的法典结构至此一变。基本条款仍 同唐律,只是明律“轻其轻罪,重其重罪”。在立 法技术上较唐更为精细,体例也更趋完备和科学。 以后又将洪武十八年和二十年的《大诰》,选出 147条附于律后。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明朝的法制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明朝的法制

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明朝的法制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明朝的法制。

明朝的法制在以往的司法考试真题中经常涉及到,法律教育网的小编将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整理,方便大家区分和记忆。

精彩链接: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宋代的法制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汉代的法制司考法制史经典资料: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制司考法制史要点:英国法(一)明代立法【例题·单选题】关于中国古代法律历史地位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2/1/18)A.《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B.《北魏律》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C.《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仅含刑事内容的法典D.《大明会典》以《元典章》为渊源,为《大清会典》所承继【答案】A【解析】选项A正确。

《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的成文法典。

它是战国时期魏国魏文侯的相李悝在总结春秋以来各国成文法的基础上制定的,在中国立法史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选项B错误。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齐律》在法典体例(将刑名和法例律合为名例律)、法律形式和法律内容(如“重罪十条”等)上均有重大发展变化,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立法影响深远。

选项C错误。

《宋刑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在具体编纂上,其以传统刑律为主,同时将有关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州县常科等条文,都分类编附于后,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

法律敎育网选项D错误。

《大明会典》基本仿照《唐六典》,以六部官制为纲,分述各行政机关职掌和事例,后为《大清会典》所仿效。

(二)明代的刑法(三)明代的司法机关一改隋唐以降的大理寺、刑部、御史台体系,中央司法机构为刑部、大理寺、都察院。

(四)明代的司法管辖制度(五)明代的廷杖与厂卫(六)明代的诉讼制度法律教育网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法制史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

法制史第九章明朝法律制度
财产私有权观 念的深化。
• 遗失物与埋藏 物的归属方面
宪宗元宵行乐图卷
(二)契约制度
1.借贷契约
(二)契约制度
2.租佃契约 • 地租形式——劳役地租、实物
地租和货币地租
• “秋收交还”、“到冬交 纳”、“按季理还”
(二)契约制度
3.典卖制度 • 保护典权人
的利益。 • “绝卖”
(三)婚姻制度

17、利人为利已的根基,市场营销上老是为自己着想,而不顾及到他人,他人也不会顾及你。下午3时54分52秒下午3时54分15:54:5221.8.17
明《大诰》与《大明律》的区别
(1)用刑加重。 (2)法外处刑。 (3)酷刑繁多。 (4)重典治吏。
二、主要立法活动
(三)《问刑条例》
• 孝宗弘治年间 • 世宗嘉靖年间 • 神宗万历年间

10、市场销售中最重要的字就是“问”。15:54:5215:54:5215:548/17/2021 3:54:52 PM

11、现今,每个人都在谈论着创意,坦白讲,我害怕我们会假创意之名犯下一切过失。21.8.1715:54:5215:54Aug-2117-Aug-21

12、在购买时,你可以用任何语言;但在销售时,你必须使用购买者的语言。15:54:5215:54:5215:54Tuesday, August 17, 2021
帝直接控制吏、户、礼、兵、刑、工六 部。
• 将御史台扩大为都察院,并特设通政使 司统一收发各部门与皇帝之间的奏章文 件。
• “九卿”: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都御史、 大理寺卿、通政使合称“九卿”。
四、行政法律内容
(一)行政管理体制
其次,对于礼教风化方面的违法行 为,明律都比唐律的处刑要轻。

司法考试法制史:明代的法制

司法考试法制史:明代的法制

(⼀)明代的⽴法思想——明刑弼教 1.“明刑弼教”⼀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

宋以前论及“明刑弼教”多将其附于“德主刑辅”之后,其着眼点是“⼤德⼩刑”和“先教后刑”。

2.宋代以后,在处理德刑关系上有突破。

朱熹有意提⾼了礼刑关系中刑的地位,认为礼法⼆者对治国同等重要。

刑与德的关系不再是“德主刑辅”中的“从属”“主次”关系,德对刑不再有制约作⽤,⽽只是刑罚的⽬的,刑罚也不必拘泥于“先教后刑”的框框,⽽可以“先刑后教”⾏事。

3.这⼀变通意味着中国封建法制指导原则沿着德主刑辅——礼法结合——明刑弼教的发展轨道,进⼊了⼀个新的阶段。

德主刑辅本意是注重道德教化限制严苛,往往同轻刑主张相联系。

⽽经朱熹阐发,朱元璋⾝体⼒⾏的“明刑弼教”思想,则完全是借“弼教”之⼝实,为推⾏重典治国政策提供思想理论依据。

(⼆)明律、明⼤诰与会典 1.《⼤明律》 《⼤明律》是明太祖朱元璋在建国初年开始编修,于洪武三⼗年完成并颁⾏天下的法典,共计7篇30卷460条。

它⼀改传统刑律体例,更为名例、吏、户、礼、兵、刑、⼯七篇格局,⽤以适应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关键词记忆:朱元璋;七篇) 2.《明⼤诰》 朱元璋在修订《⼤明律》的同时,为防⽌“法外遗*”,⼜在洪武⼗⼋年(公元1385年)⾄洪武⼆⼗年(公元1387年)间,⼿订四编《⼤浩》,共236条,具有与《⼤明律》相同的法律效⼒。

《明⼤诰》集中体现了朱元璋“重典治世”的思想。

⼤诰是明初的⼀种特别刑事法规。

⼤诰之名来⾃儒家经典《尚书·⼤诰》。

⼤诰的特征: (1)⼤诰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般都加重处罚。

(2)⼤诰的另⼀特点是滥⽤法外之刑,四编⼤诰中开列的刑罚如族诛、枭⾸、断⼿、斩趾等等,都是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

(3)“重典治吏”是⼤诰的⼜⼀特点,其中⼤多数条⽂专为惩治贪官污吏⽽定,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4)⼤诰也是中国法制空前普及的法规,每户⼈家必须有⼀本⼤诰,科举考试中也列⼊⼤诰的内容。

2020考研法硕法制史考点:明朝法律制度

2020考研法硕法制史考点:明朝法律制度

2020考研法硕法制史考点:明朝法律制度明朝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一)法制指导思想1.刑乱国用重典2.重典治吏3、明刑弼教(二)基本法典1.《大明律》明朝的基本法典改变了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例、吏、户、礼、兵、刑、工等7篇为构架的格局。

其体例直接为清朝所继承。

其条纹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

终明之世通行不改。

2.明《大诰》洪武年间,朱元璋亲自督导编制①明初为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②《大诰》四编,具有与《大明律》同等的法律效力《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大诰三编》43《大诰武臣》32共236条③内容包括朱元璋亲自审理的案例+对臣民的训导+重刑法令主要打击贪官污吏④大行法外酷刑,“墨面纹身挑筋去指”⑤空前普及,人手一本3、《问刑条例》自其颁布后,“律例并行”开始盛行。

万历年间将《问刑条例》附于《大明律》之后,律为正文,例为附注。

称《大明集解附例》4、《大明会典》行政法规汇编仿照《唐六典》编纂,以六部官制为纲,成为清朝行政法典的蓝本。

二、刑事法律制度(一)罪名1、奸党罪:创设于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

处斩刑表现:①官员交接朋党紊乱朝政②官员巧言进谏,请求宽免死罪之人,暗中邀买人心者③司法官不执行法律,而听从上级命令,出入人罪者。

④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2、贪墨罪:与前朝的变化——处罚从重常赦不宥处罚手段残忍。

均体现了明朝重典治世的重刑思想。

(二)刑罚1、陵迟刑的制度化,正式规定于《大明律》(陵迟刑在宋朝已经出现,但并没有规定于《宋刑统》中)公开恢复了枭首示众的刑罚剥皮实草灭十族掀起了肉刑复活的高潮&—&—墨面纹身阉割等。

2、充军①在宋已存在明广泛使用强迫罪犯到边远地区充军②六种不同等级:极边、烟瘴、边远、边卫、沿海、附近③期限分为“终身”与“永远”(延及子孙)3、廷杖①是法外之刑,明律并无规定②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杖责冒犯皇帝的大臣(三)刑罚适用原则“重其所重,轻其所轻”明朝比唐律加重了对政治性以及贼盗、侵犯财产罪以及官吏贪污受贿的处罚而对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体则处罚较轻。

08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笔记(六)

08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笔记(六)

08法律硕士联考法制史笔记(六)明1、《大明律》《大明律》是明代的基本法典。

它草创于明太祖朱元璋吴元年,至洪武三十年制定完毕。

《大明律》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七篇,共466条。

《名例律》是统帅以下六律的总纲,其余六律的主要内容分别是关于官吏公务方面、民事和经济方面、维护礼制方面、军事方面、诉讼和处罚、工程兴造和水利交通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大明律》历经三十年而制定成功,标志着明代法典的最后定型,是明代立法成就的集中体现。

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清代立法的格局,而且还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的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明大诰《明大诰》是朱元璋亲自编纂的一部带有特别法性质的重刑法令,是律外之法,用以严惩臣民犯罪,弥补律文的不足。

《明大诰》采集官民过犯的典型案例,加上明太祖的例令,由《大诰一编》《大诰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四个部分组成。

“明刑弼教”是其颁行《大诰》的重要指导思想。

《明大诰》巧立罪名,采用酷刑,刑罚苛重,在内容上,以严刑惩吏为重点。

《明大诰》不仅是明朝重典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而且将这一思想推行至极端,因其刑酷法严,故在朱元璋死后,终被废止。

3、《大明会典》具有行政法规大全性质的《大明会典》,于明英宗正统年间开始编纂,至明孝宗弘治十五年初编完成,又经过明武宗正德年间的参校补正,正式颁行。

《明会典》规模浩大,内容详尽,汇集了有关行政律令典章的内容,现存有正德、万历年间会典。

其体例“以本朝官职制度为纲”,有关各职的历朝律令典籍规范和历代损益之事分载于后,使“官领其事,事归于职,以备一代之制”,对调整政权机关的行政活动有重要作用。

《明会典》是一部在《唐六典》基础上制定的更加完善的封建行政法典,对《清会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4、通政使司通政使司始设于太祖洪武十年,目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硕联考法制史复习资料:明代法律制度明代法律制度一、立法概况(一)《大明律》的制定与六部分篇的体例作为明代的基本法典,《大明律》从起草到最后颁布,前后历经30年,表明了明太祖朱元璋在立法上的慎重态度。

《大明律》共30卷,460条。

它一改唐、宋旧律的传统体例,形成了以名例、吏、户、礼、兵、刑、工等七篇为构架的格局。

这一变化,是与明代取消宰相制度,强化六部职能的体制变革相适应的,表明了法律与政治制度戚戚相关的联系。

《大明律》其条文简于唐律,其精神严于宋律,是终明之世通行不改的封建大法,其体例直接为清律所承袭,故在中国法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明《大诰》的制定及其特点为了贯彻“刑乱国用重典”的方针,防止“法外遗奸”,朱元璋特创大诰,作为明初的刑事特别法。

大诰实际有四篇,即《御制大诰》74条,《大诰续编》87条,《大诰三编》43条,《大诰武臣》32条,共236条,先后颁发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间(1385—1387年)。

大诰之名来自于西周周公东征殷遗民对臣民的训诫《尚书?大诰》。

朱元璋将其亲自审理的案例加以整理汇编,并加上因案而发的训导,作为训诫臣民的特别法令颁布天下。

《大诰》的效力在律之上,对于律中原有的罪名,大诰一般都加重处罚。

《大诰》滥用汉律以来久不载于法令的酷刑,甚至把数种刑罚结合起使用,诸如“墨面文身挑筋去指”、“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剁指”、“断手”、“刖足”、“阉割为奴”等等。

《大诰》的另一特点是将打击锋芒主要指向贪官污吏,以此强化统治效能。

《大诰》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空前普及的法规,“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减一等。

无者,每加一等”。

每户人家必有一本,科举考试中也列入《大诰》的内容。

《大诰》实际上以特别法的形式将《大明律》、《大明令》架空。

但在朱元璋死后,《大诰》便被废止。

二、刑事立法(一)“奸党”罪鉴于历代臣下结党造成皇权削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导致国亡民乱的教训,明严禁臣下结党,在《大明律》中增设汉唐宋元刑法中所没有的“奸党”罪,罗列了该罪的种种表现。

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大小官员巧言进谏,请求宽免死罪之人,暗中邀买人心者;司法官不执行法律,而听从上级命令,出人人罪者:“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甚至“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均构成奸党罪,一律处以斩刑。

明朝对于奸党罪处罚严厉,决不宽贷。

仅太祖洪武年间,以奸党罪被诛杀的文武官吏就达几万人。

奸党罪人律,反映了皇权****主义的极端发展。

(二)充军“充军”刑创制于明代。

明代在全国遍设卫所,驻军防守。

初期罪犯,都发配边境卫所,以充军伍的不足,并以“屯种”为主。

明律对文武官犯私罪,均按地方远近发各卫充军。

罪犯充军伍,故名“充军”。

明代充军不以充军为本罪,其本罪有杖、徙、流等,先制本罪,再随宜编发。

明初充军无地方远近之别,地点仅分附近、边远二类。

《问刑条例》编纂后,又增加边卫、极边、沿海、口外各项,但仍未规定里数。

到明末崇祯年间才作出如下规定:附近一千里;边卫二千五百里;边远三千里;极边、烟瘴四千里外。

(三)廷杖明代皇帝为强化君主****,强迫臣民就范,经常使用非法之刑(非法典规定的刑罚),诸如:枭首示众、剥皮实草、墨面文身挑筋去膝盖,等等,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廷杖。

廷杖即由皇帝下令,司礼监监刑,锦衣卫施刑,在朝堂之上杖责大臣的制度。

朱元璋在位期间曾将工部尚书薛祥杖杀于朝堂之上。

明太祖死后,“廷杖”之刑被愈益广泛地使用。

明武宗正德初年,宦官刘瑾秉承皇帝旨意,“始去衣”杖责大臣,使朝臣多有死者。

嘉靖年间因群臣谏争大礼案,被杖责的大臣多达134人,死者竟有16人。

至明亡前崇祯皇帝时也没有停止杖责大臣的制度。

皇帝非法用刑,加深了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对法制实施造成恶劣影响。

(四)“重其所重,轻其所轻”1.“重其所重”。

明代主要是加重了对一些重点犯罪的镇压。

清人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贼盗及有关币帑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反映出明律重刑主义的特点。

唐律对谋反大逆者处以斩刑,连坐处绞只限父与子(16岁以上),其他都可以没官为奴。

而明律对犯谋反大逆者,凌迟处死,连坐处斩扩大到祖父、父、子、孙及伯叔父等。

可见,明律明显加重了政治性犯罪的处罚。

2.“轻其所轻”。

薛允升在《唐明律合编》中说:“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

”在“重其重罪”的同时明律实行“轻其所轻”的原则。

凡属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唐律列入不孝,判处徒刑三年,明律仅杖八十。

子孙违反教令,唐律判处徒刑二年,明律杖一百。

这体现出明律为突出“重其所重”,而对某些危害不大的“轻罪”从轻处罚的意图。

三、民事立法(一)婚姻明朝关于婚姻方面的规定,基本沿袭唐宋旧律。

譬如,主婚权属于祖父母、父母;婚姻缔结要有婚书和聘礼;同姓、同宗无服亲及良贱不得为婚;婚姻关系的解除以七出、义绝为条件,等等。

但随着时代的演进,也为婚姻法律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

如强调婚姻礼俗;强调“男女婚姻,各有其时”,即适龄者方许结婚;强调双方家长的意愿是婚姻订立的首要前提。

明律从大量的婚姻纠纷中总结出符合情理避免争讼的规定,如“定婚之初,若有疾残、老幼、庶出、过房、乞养者,务要两家明白通知,各从所愿”,然后再写立婚书,依礼聘娶。

明律对婚姻的解除条件义绝作出新的解释:“义绝之状,谓如身在远方,妻父母将妻改嫁,或赶逐出外,重别招婿,及容止外人通奸。

又如本身殴妻至折伤,抑妻通奸,有妻诈称无妻,欺妄更娶妻,以妻为妾,受财将妻妾典雇,妄作姊妹嫁人之类。

”这种认定侧重于婚姻关系本身的状况,与唐律义绝条件中注意夫对妻族、妻对夫族的殴杀罪、奸非罪,以及妻对夫的谋害罪有所不同。

(二)家庭明朝注重维护家庭的稳定,家长的权力进一步明确与扩大,主要包括教令权和主婚权。

家长对违反教令的子孙有权直接进行肉体惩罚。

明律明确规定,若子孙违犯教令,祖父母、父母可以“依法决罚”。

家长还可以将违法的家庭成员送交官府请求予以惩罚。

明律规定,子孙违犯祖父母、父母教令,如果祖父母、父母将之亲告送惩,则遂其意而将其子孙杖一百。

家长的主婚权明朝法律有明确规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

但是家长的责任也更大,“凡嫁娶违律,若由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独坐主婚。

”家长主婚权实际上就是父母的包办婚姻权。

随着家族本位主义的强化,家长的权力不仅见于国家的制定法,而且还为家族法所肯定。

(三)继承明朝仍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均分制。

户绝财产由所有亲女继承,无女者人官。

奸生子继承权上升,法律地位提高,是明朝继承法的一个特点。

“其分析家财田产,问妻妾婢生,止以子数均分。

奸生之子,依子量与半分,如别无子,立应继之人为嗣,与奸生子均分;无应继之人,方许承继全分。

”这反映了封建传统法律观念的某种变化。

四、行政立法(一)中枢与地方行政机构明朝极度强化了君主****中央集权制度。

洪武十三年(1380年),明太祖废除传统的丞相制度和三省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使六部尚书分别掌管所属行政事务,对皇帝直接负责。

将军事指挥权分由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掌握;将御史台扩大为都察院;特设通政使司统一收发各部门与皇帝之间的奏章文件。

六部尚书与通政使、左都御史、大理寺卿合称“九卿”。

洪武十五年(1382年),鉴于“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朱元璋从翰林院等机关中选调官员加给殿阁大学土衔,负责草拟诏谕,并充当皇帝的顾问,但是“不得平章国事”。

成祖时,命翰林院侍读、编修、检讨等文学侍从官员入值文渊阁,正式称为内阁,并参与机务。

内阁大学士官秩不过五品,职权也仅仅是遵命办事而已,不同于原来中枢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

后来,由于六部尚书入阁兼领殿阁大学士衔,内阁的职权渐重,尤其是首席大学士称为“首辅”,实际上掌握了丞相的权力。

但是明朝中后期的宦官专权和政治****,限制了内阁权力的发展,使其始终只是处于“辅臣”的地位。

地方行政机构分为省、府、县三级。

各省设布政使司掌行政,按察使司掌司法和监察,指挥使司掌军事,合称“三司”,同为一省长官,均直属于中央,彼此地位平等,互不统属,又互相牵制。

府设知府,县设知县,统掌所辖地方行政和司法。

(二)官员选任制度明朝建立了完整的科举选官制度。

只有官学的学生才可参加科举考试。

中央设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学生称“监生”,由各地官学选送。

各府州县均设官学,学生称“生员”,俗称“秀才”。

士人考取生员就可享有免役特权,并可不受笞杖刑和刑讯,可礼见长官。

生员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省级考试乡试,考取即为“举人”,也可经考试推荐为监生。

举人经六年一次的“大挑”可直接任官,监生也可被选为官,但他们一般只能担任教官或辅助性官职。

举人可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全国性会试,考中再经殿试合格,即为“进士”。

进士可以直接出任正七品的知县,前几名一般选人翰林院任职。

明朝科举考试内容的主要变化即八股取士制度的确立。

明太祖采纳刘基的意见,规定各级科举考试专用四书五经命题,考生只能按照程朱理学的注解答题,不得言及时事,自由发挥。

明宪宗时,更创立了“八股”的格式,要求文章在形式上逐段对偶,堆砌雕琢,完全脱离社会实际。

这种变化更适应了加强思想****统治的需要。

除科举选官外,明朝还一度实行过荐举制。

代宗时还开捐纳之先,允许捐资纳粟取得官爵。

此外,吏员经若干年服役也可以选官,但一般只能担任辅助性的低级官职。

文官的铨选由吏部负责。

官职基本上都是每三年轮换一次,地方官严格实行“北人官南、南人官北”的籍贯回避制度。

为使官员转官公平,明中期开始,吏部采用抽签方式决定官员的任职地方。

官员年满六十岁致仕,回乡官员称为“乡宦”,仍享有免役和司法特权。

(三)监察制度明朝建立了空前庞大的监察机构。

中央的监察机关都察院由唐宋以来的御史台改名而来,长官为左都御史,右都御史辅之。

都察院号称“风宪衙门”,为天子之耳目,所有御史必须科举出身,职权颇重,对任何官员都可进行监督弹劾,并可对刑部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及地方审判进行监督。

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每年轮换出京至各省巡查,称为“巡按御史”,号称“代天子巡狩”,虽官阶不高,但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力。

御史犯罪加重二等处罚。

除都察院外,中央还设六科监察机构。

朝廷六部每部设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各一人,负责监察六部日常政务活动,核查上奏之奏章和奉旨执行政务的情况。

六科给事中合称“六科”,与都察院并列,直接向皇帝负责。

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明朝廷还时常派出部尚书、侍郎一级的官员“巡抚”各省,明中期以后渐成惯例,由巡抚统管一省行政,如遇战事,则派出总督统掌军政。

后来巡抚和总督逐步发展成为地方长官。

此外,地方的提刑按察使也享有监察权,被称为“行在都察院”、“外台”。

五、司法制度(一)中央司法机关明朝的中央司法机关的名称、职掌均与唐宋有所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