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的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东扶桐柏山,西依秦岭,南临汉江,总面积2.66万平方公里。辖1市2区10县,人口1048万。
南阳山地、平原、丘陵各占三分之一,不仅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棉生产基地,还是我国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南阳以先进的科学技术培育出黄牛、小辣椒、烟叶、猕猴桃、食用菌、中药材等主导产品,与此同时,以资源为依托,以科学技术为先导,加快工业化进程,已建气以纺织、医药、机电、建材、电力、粮食加工为支柱的现代工业体系。
南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战国时期的冶铁中心;西汉时期的六大都会之一“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东汉时为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故称“南都”、“帝乡”。南阳曾哺育出“商圣” 范螽、“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政治家兼军事家诸葛亮等历史名人、军事家彭雪枫、哲学家冯友兰、文学家姚雪垠等现代名人和发明家发明家王永民、作家二月河等当代名人。
南阳的美不仅在于她有丰富的积淀,更在于她兼容南北风光的自然山水。目前,以“两山、两水、一城”为主体的南阳特色旅游已经形成。“两山”:八百里伏牛山,姿态万千,气势磅礴;神气秀丽的桐柏山,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两水”:景色如画的丹江口水库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源头;碧波荡漾的鸭河口水库您度假旅游的好去处。“一城”:南阳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这里不仅有现代历史风貌的汉画像石刻博物管,还有纪念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的武喉祠、纪念汉代医学家张仲景的医圣祠和纪念“科圣”张衡的墓园,更有风光旖旎的南阳白河游览区,新开辟的南阳知府衙门……来到南阳,不仅可以在灵山秀水中体验反璞归真的感觉,又可以在文物古迹中捕捉到历史的精髓,从而获得非凡的精神享受。
如今南阳境内交通四通八达,通信快捷便利,资源丰裕充足,服务设施门类齐全。而且正在逐步以新的姿态加快步伐发展经济建设当中。其中定然蕴涵着无限的商机。这对每一个怀抱雄心壮志又愿意为之付出心血和努力的人来说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机遇和挑战
南阳由来
南阳历史文化悠久,人杰地灵。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及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远在几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约七八千年前,先民们以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视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吕、谢、郦、蓼、曾、鄀、许等封国。春秋时楚设宛邑,到战
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阳郡”时,才开始使用“南阳”这个名字。至今,已有两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虽然朝代屡经更迭,区划不断变改,但南阳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历史的长河里,愈来愈丰富了她的涵义,在时代的演进中,充分显示着她坚强的生命力。在这块土地上,养育着广大劳动人民,并出现了不少伟大人物,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社会创造了一定财富。因而,使南阳成为国内外较有盛誉的名地。
“南阳”意思是说它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名。南阳得名由来,文献记载较为明确,《资治通鉴·周纪五·赧王四十三年》载:“秦置南阳郡,以在南山之南,汉水之北也”,《元和郡县图志·山南道二》载:“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阳郡,以在中国之南而有阳地,故日南阳,《释名·释州国》载:“南阳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也”。 以上三处记载,虽文字不尽相同,然表达含义基本一致。“中国之南”中的中国应理解为“国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国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这一区域所处的地理方位。而“有阳地”、“居阳地”和“汉水之北”, 则又表示其所处方位具有“阳”性地望特征。我国古代有一条约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则,即“水北为阳,水南为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 南阳位于汉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阳”性的双重特征。《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周为申伯国,春秋属楚,战国属韩,秦取韩地赴汉水之北,洛阳颍川之南,置南阳郡治宛,以其在中国之南,居方城汉水之间故日南阳”。 这充分说明秦置南阳郡时,因其位于伏牛山之南,居汉水之北而得“南阳”这个名字的。
“宛”是南阳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征,又反映了它的生 态环境。《说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从宀、夗声。其义:① “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阳西、北、东三面环山,当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② “屈草自覆”为芳草盖地,植被葱绿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国日益强大起来,先后向北吞并了汉水流域诸国,吕、申两国也被楚文王所灭。楚国占据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后,便在这里建置宛邑,作为问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后,宛由地域名,演变成为“宛城”、“宛县”、“宛州”、“上宛县”等,时至今天,“南阳市”和“宛城区”均以“宛”为其约定俗成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