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摘要】资产减值是现代会计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后,我国也有了独立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随着国内、国外对资产减值会计研究的逐渐深化以及资产减值准则应用的逐步规范,我认为有必要对这一会计上非常重要的方面进行文献综述的研究。
【关键词】资产减值文献综述
一、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资产减值会计的必要性。长期以来,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高估资产价值是我国企业界普遍存在的现象。资产减值为资产的真实价值提供了量度,资产减值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财务资料的真实,资产减值准备规定不仅说明了谨慎性原则的重要性,也避免了资产的虚增导致企业利润的虚增。
(2)资产减值会计的重要性。企业通过确认资产价值,不仅可以消化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提高资产的质量,也能使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合理地预计可能带来的损失,有利于提高资产的效益,降低潜在的风险,提高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同时,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出企业资产的公允价值和财务状况,以此规范市场信息行为,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文献。资产减值会计思想始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当时的商业会计实务中,人们对存货的计价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进入19世纪后,存货的成本与市价孰低计价法为英美两国会计学权威所推崇,标志着资产减值会计思想的萌芽。
在通货膨胀时期严重的时期,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实际价值的背离越来越严重,因此不少学者提出以重置成本、资产售价净值以及未来现金流量等为基础来计量资产。Henry Sweeney也在《稳定币值会计》(Stabilized Accounting)一书中指出,会计报表应对价格变动做出全面的反映。
20世纪60年代,一些会计学者提出了变异的重置成本会计计量方法。Edwards和Bell(1961)在其《企业收益的理论和计量》(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Business Income)一书中提出,过去的价格与企业未来经营活动无关,未来价格则是一种推测,只有现时价格才是客观和相关的。因此他们认为资产应是某一时点上的价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资产的现时价格上。
FASB于1995年3月发布了SFAS121《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置的会计处理》,但是,由于SFASl21的制定缺乏对具体实施长期资产减值的实际指导,可操作性不强,导致了一些公司利用资产减值操纵利润的现象,因此,FASB又于2001
年11月发布了SFAS144《长期资产的减值或处置》,它对具体实施准则条款提供更多的指导。该准则取代了原有的SFAS121,已经得到了有关专家的肯定,但对于确定资产减值时运用的公允价值及未来现金流量问题目前仍在会计学
者的研究之中。
(2)国内相关文献综述。我国的资产减值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起点。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2001年,我国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制度中除要求上市公司继续老四项计提外,还应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在建工程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新四项准备。2006年2月15日:《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发布,资产减值扩大到了所有资产。
新会计制度出台后,学术界围绕资产减值会计进行的研究也多了起来。黄世忠(2005)对我国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规定和第36号国际会计准则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分析,认为我国的规定在形式上与IAS36基本保持一致,但在减值准备的计提基础、现金流量的预测要求及首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处理等方面还存在重大差异,他认为应重新审视相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要求,以避免资产减值准备成为上市公
词操纵利润的工具。代冰彬、陆正飞、张然等在《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2007)研究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减值的计提动机。发现经济因素、盈余管理、稳健性因素均能影响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在同样的毁损情况下,经营较差公司计提的减值准备比经营良好的公司多,此外,他们还发现,在利用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时还受到盈余管理动机的影响;罗进辉、万迪防、李超等在《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2010)深入分析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实施前后上市公司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减值准备净计
提行为中的盈余管理动机。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具有对资产减值准备结构进行“合规”调整以实现盈余管理目的的明显偏好。资产减值准则的变化给企业盈余管理留下了操作余地。若会计人员不能将理论与实际进行紧密地结合、不能合理地运用职业判断,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势必会影响财务报表所反映信息的准确性。
三、结论
本文就资产减值会计进行了文献综述,搜集并整理了国内和国外有关资产减值准则的政策和变化。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学术界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各项资产减值政策的出台和应用而进行的。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比较滞后。美国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历史最长,资产减值规范更为科学、系统、完善。其
对资产减值会计的研究属于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到出台相关规则,再根据相关规则实际应用中的问题不断改进规则;而我国则属于先借鉴国际经验制定相关资产减值政策,而后由学术界对这一政策及其应用进行研究而后进一步改进。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资产减值会计都具有不完备性和不及时性,加上减值的确定存在很多主观估计的因素,在国内和国外,从过去到现在,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减值准则进行盈余管理的迹象都比较明显。会计准则从来都不是理论研究的完美再现,更多的是综合考虑现实情况的结果,当下现行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仍然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方面。因此,我国在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时,切不可盲目西化,应该更多考虑我国的实际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黄世忠.资产减值准则差异比较及政策建议[J].会计研究,2005,(1).
[3]代冰彬,陆正飞,张然.资产减值:稳健性还是盈余管理[J].会计研究,2007,(12).
[4]罗进辉,万迪哮,李超.资产减值准备净计提、盈余管理与公司治理结构[J].中国会计评论,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