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社群文献综述教学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品牌社群概念及特征

1、定义

Muniz和0’Guinn(2001)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特殊的、不受地域限制的消费者群体,它建立在使用某一品牌的消费者所形成的一系列社会关系之上。

品牌社群具有类似于“传统社区”的三个基本特征,即共同意识、共同的仪式惯例以及基于伦理的责任感。

与以前的营销研究不同,品牌社群是围绕某一品牌的社会集合体,是人与人、人与品牌之间的一种联系。它是一个精神社群,成员通过品牌来寻求对自我的认同,通过社群来重新建构自我向往的牛活方式,这就是品牌社群重要意义所在,它的提出为品牌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认为品牌社群是一个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关系网络,强调核心消费者的作用。

MeAlexander等人突出强调了消费者在品牌社群中的品牌体验,认为品牌体验来自于成员间的互动,消费者在互动和体验中与营销人员共同建构了品牌意义。因此,对于消费者来说,品牌社群的存在和意义就在于给消费者提供与品牌相关的各种非凡的消费体验。

Belk和Tumbat(2005)以及Muniz和Sehau(2005)分别对品牌社群的类宗教性特征做了深入研究,以期能更好的反映消费者对其钟情品牌的极度热爱,甚至是信仰。

人们认为宗教性这比自我更有意义、更具力量并且非同一般。宗教活动使人心醉神迷,而且超越了自我。在有共同信仰的社群成员中,当社群成员对某一品牌极度热爱时,就会表现出消费的宗教性。对消费者而言,品牌取代了传统宗教,成为其个性展现和生活追求之所在。

Bagozzi和Dholakia(2006)认为品牌社群是那些对一个品牌具有共同热情的消费者形成的社会团体,他们可以通过团体行为来完成共同目标或表达出相互的情感和承诺。

本质上,这与Muniz和O’Guinn的定义是一致的,它们都强调某个品牌的消费者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行为。

2、结构

(1)消费者品牌结构模型

Muniz和O’Guinn(2001)所提出的品牌社群概念丰富了“消费者——品牌”关系模型,强调的是以品牌为中心的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此模型表明了消费者因品牌而联结在一起的意义,同时也表明“消费者一消费者”关系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该模型的特点是聚焦,缺点是除了本品牌的其他消费者之外,竞争对手的消费者也会对本品牌消费者产生影响。

(2)基于核心消费者的品牌社群模型

McAlexander等(2002)对Muniz等的三角模型做了扩展,提出了一个“基于核心消费者

的品牌社群模型”。他们认为品牌社群是一种基于消费者体验的消费者与品牌关系,其中包括消费者与品牌、消费者与产品、消费者与营销者、消费者与消费者四对主体之间的关系。

在这一模型中,消费者居于核心位置。除了Muniz等研究的“消费者间关系”外,他们还增加了产品、品牌、营销者三类关系主体。尽管这一结构更加全面,但基本偏离了Muniz 等提出“品牌社群”这一全新概念的初衷——研究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

(3)广泛品牌社群模型

Upshaw等(2001)的品牌社群模型则显得相当复杂。在他们的模型中,一切与品牌有关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雇员、消费者、股东、供应商、战略伙伴等)与品牌的关系都是品牌社群的组成部分。

此模型虽然强调了各利益相关者对品牌创建的重要意义,但涉及面太广,关系过于复杂,不利于分析和研究。而且,该模型强化了品牌的核心位置,淡化了消费者在品牌创建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3、品牌社群特征

Muniz和O’Guinn(2001)指出品牌社区具有群体意识、仪式与传统、道德责任感三个特征;McAlexander,Schouten和Koenig(2002)分析了品牌社区的地理纬度、时间纬度和意识纬度,指出不同纬度形成的品牌社区具有不同的特点。

4、品牌社群价值

Schau和Muniz(2002)就品牌社区形象顾客身份识别的价值进行了理论研究;Hoeffler和Keller(2002)指出品牌社区意识的培育将有利于基于顾客的品牌资产的创建。

二、消费者参与品牌社群动机动机

McAlexander等人(2002)探讨了消费者参加品牌社群的动机:通过品牌社群,消费者可以分享诸如知识、情感和物质等方面的资源。

具体来说分别通过信息价值、社会认同、品牌体验等方面来展示。

1、信息价值

信息价值是指消费者通过成为品牌社群成员能够获得非成员无法获得的信息。

Muniz和O’Guinn(2001)发现品牌社群作为一种消费者代理形式,可以使消费者的意见得到重视,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并为社群成员提供广泛的社交利益。

Andersen(2005)认为品牌社群为公司和用户建立联系提供了可能,再加上专业用户对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交换有强烈的兴趣,因此在B2B关系下可以利用网上品牌社群来促进品牌建设。

Shang等(2006)认为消费者进入论坛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产品功能、质量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更多是由积极的消费者“灌水员”提供的。

Chin&Chignell(2006)相互影响、需求实现和情感连结等社区意识的行为概念均能解释成员间的关联和信息分享行为。

2、社会认同

有些文献着力研究消费者向社群成员表达自我的问题。

Kates(2004)认为品牌在群体互动行为中的出现会增强社群成员对该品牌的认同感,而品牌也会因此带有该社群的特征含义。

这一研究表明可以先有一个亚文化群体,然后再导入一个品牌并将其发展为“正统”,而不一定要利用一个品牌来发展一个社群。另一些文献关注消费者向非社群成员表达自我的问题。

Bagozzi和Dholakia(2006) 认为社会意愿促成了群体决策和解释着群体的行为。消费者的社会认同度越高,参与社群的意图就越明显。

社会认同,它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认知要素,是指对属于某个社会群体的感知;情感要素,则表示对所属群体的情感投入;评价要素,指对社群成员身份的正向和负向的评价。

同时,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的社会认同也会影响其品牌认同,即影响其感知自我形象和品牌形象一致性的程度。随着社群成员对品牌社群的认同增强和参与活动的增多,成员对品牌的涉入程度将加深。这将增进其品牌认同。品牌认同的结果是社群成员的品牌行为。

Cova和Pace(2006)对食品品牌Nutella的网上虚拟品牌社群展开了研究,其结论表明消费者为了满足自我表达需要,会在其他消费者面前进行与品牌相关的仪式或标志等方面的展示。

Algesheimer等(2005)消费者对品牌社群的认同度越高,保持个人独立性的意愿就越弱,参与性就越强,所感受到的社群产生的规范性压力就越小,也就越愿意参加社群活动,并向他人推荐社群和长期留在社群中。

Dholakia,Bagozzi&Pearo(2004)认为虚拟社区的类别能影响社区参与和成员群体规范和社会认同的影响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