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求意见稿)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

合集下载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研究_习勇生

教育发展研究2015.13-14决策参考摘要: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高等教育结构性调整,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转型的关键在于选择与政策网络相匹配的政策工具。

根据政策网络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连贯性”,可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网络划分为政策社群、专业网络、府际网络、生产者网络和议题网络五种类型,不同政策网络之间也存在着权责分配不当、合作与抗衡等冲突与矛盾。

为避免单一政策工具的局限性,应综合考虑不同类型政策网络在政府能力、社会能力、社会异质性三个结构性变量的特征,据此形成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工具包并选择有效的政策工具。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工具;政策网络习勇生/西南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成都611130)当前,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趋势倒逼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结构性调整,推动一大批地方本科院校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

这也是继2000年前后“专升本”合并升格后,地方院校在中央政府政策引导下的“二次转型”。

笔者梳理相关研究文献后发现,学界有关地方本科院校“为什么转”的研究成果颇多,而关于“如何转”问题的研究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笔者认为,“如何转”不仅要关注转型过程中学科如何发展、专业如何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改革、应用型课程如何设置、师资队伍如何转型等中观和微观层面的改革举措,更应聚焦于中观和宏观教育政策的执行层面,研究在复杂的政策环境下如何选择和设计与政策网络这种现实政策背景相匹配的政策工具。

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执行的关键在于选择政策工具《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在《纲要》指导下,政府着手筹划高等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部署和构建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调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

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

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问题的思考【摘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

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急需制定有效策略推动发展。

本文从转型的重要性和背景入手,探讨了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的问题以及转型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能力提升被认为是关键举措。

提出了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产学研合作和整体实力提升等结论,指导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取得更好的成果。

加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将有助于提高教育水平和科研实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科研能力,政策支持,产学研合作,整体实力提升。

1. 引言1.1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当前教育领域备受关注。

地方本科高校是培养地方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不仅是对过去学科设置、教学模式、科研能力等传统领域的重塑和提升,更是对高等教育体系整体水平的重要提升。

只有地方本科高校做好转型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更好地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必须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1.2 转型发展的背景地方本科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随着时代变迁和教育需求的变化,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和压力。

而转型发展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样化。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阶段,地方本科高校也需要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的解读及对策、建议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的解读及对策、建议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政策的解读及对策、建议一、政策背景(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的经济发展目前已经进入重要的转型时期,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实体经济的迅速壮大,迫切需要相当规模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作为推动经济前进的强力支撑。

而地方本科院校的历史使命,就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可以说,这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倒逼高等教育的改革,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是促使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根本原因。

(二)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随着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600余所高职高专院校升格为普通本科。

截止2021年,全国各类高校数量已达2500多所。

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占全国本科高校的55.5%,显然已成为高等教育队伍的主力军。

然而,高校数量的增加却使高等教育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等问题日渐突出。

转型课题负责人孟庆国指出: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存在诸多差距。

(三)地方本科高校自身发展遭遇“瓶颈”转型的高校,主要是扩招后升格的640余所地方普通本科,这些学校在发展战略思路和未来规划上,更多的沿袭了老牌本科院校的办校模式,无论是学科专业的布局、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目标,还是课程结构的设置都纷纷效仿老牌本科院校。

对自身定位不准,特色不明,在办学理念上仍旧以“综合型、学术型”大学为目标,造成了“千校一面”。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持续低迷据资料显示,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就业率总体低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畢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满意度低于50%,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162 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64%,超过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在半年内出现离职行为。

这就造成了两难的局面,一方面,企业急需新鲜血液却找不到合适的具备相应技术技能的人才;另一方面,大量毕业生无法顺利就业,造成人力资源极大的浪费。

部分普通高校转型发展,也是迫于毕业生无法就业的压力,不得不转。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务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下简称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推动高校转型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为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面对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加快步伐、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

积极推进转型发展,必须采取有力举措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

特别是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各地各高校要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1.指导思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融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坚持试点引领、示范推动,转变发展理念,增强改革动力,强化评价引导,推动转型发展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高等教育竞争的加剧,地方本科院校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转型发展。

本文将从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转型发展的重要性以及转型发展的途径和方法等方面展开阐述。

地方本科院校目前所面临的问题:1. 学科建设滞后:地方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相对滞后,一些专业与产业发展不匹配,导致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2. 师资力量不足:地方本科院校往往面临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难以吸引到高水平的教师加盟,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3. 教学科研水平不高:由于师资力量和条件的限制,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相对较低,影响着学校的声誉和吸引力。

4. 学校办学理念滞后:一些地方本科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管理理念上,缺乏创新和活力。

5. 社会课程与实习机会不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的社会课程设置不健全,学生缺乏实践机会,无法与社会紧密结合。

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进行转型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性:1.提高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水平:通过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可以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加强对学科建设的布局和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提高社会实践机会等,逐步与国内外一流高校接轨。

2.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发展,可以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对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服务功能,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3.提高地方经济与人才培养水平:地方本科院校通过转型发展,可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技术与管理类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转型发展的途径和方法:1.加强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加强与企业和地方经济相结合,优化学科布局,调整专业结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

3.创新教学模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和创新,开展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社会实践等,拓展学生的就业机会。

现代学徒制素材

现代学徒制素材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对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的需求,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德国,企业负责提供相关的实际生产岗位和培训场所,学生有大约60% 70% 的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实训,其余大约30%40% 的时间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

最后,企业承担了职业教育的大部分经费。

在德国,企业承担了企业本位培训的费用包括学徒津贴与社会保险、实训教师工资与社会保险、培训设备和材料费以及教学资料的购置保管费用等。

学徒是企业的“特殊雇员”。

在津贴方面这意味着,他们有权获得企业支付的“学徒制工资”,这一工资不受法国最低工资标准(SMIC)的限制,但也设有最低标准。

法国最低学徒制工资标准是按最低工资标准的一定百分比规定的,它与学徒年龄及参加学徒制年份相关。

学徒年龄越大,工资越高;参加学徒制的年份越长,工资也越高(见表1)。

不过,通过集体协商,学徒在企业中实际获得的学徒制工资往往比这一标准高。

法国学徒制工资的最低标准第1 年18 岁以下25%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335.95 欧元)18 -20 岁41%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550.95 欧元)21 岁及以上53%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712.20 欧元)第2 年18 岁以下37%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497.19 欧元)18 -20 岁49%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658.45 欧元)21 岁及以上61%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819.70 欧元)第3 年18 岁以下53%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712.20 欧元)18 -20 岁65%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873.45 欧元)21 岁及以上78%的最低工资标准(约每月1048.14 欧元)国外成功的学徒制典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HilarySteedman将欧洲的学徒制分为需求引导型和供给引导型两大类。

本科院校转型发言稿范文

本科院校转型发言稿范文

本科院校转型发言稿范文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本科院校学生,今天在这里发言,是为了谈谈本科院校的转型问题。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个行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对于本科院校来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转型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认为一个本科院校的转型应该是面向未来的、前瞻性的。

我们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潮流,将新技术、新理念与教育教学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适应社会需求的教育。

例如,我们可以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将其纳入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同时,还应该加强跨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其次,本科院校的转型需要注重学科专业的优化与创新。

我们应该持续深化课程改革,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同时,我们还应该鼓励学术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学者来校讲学、合作研究。

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科教育更符合社会需求,培养出更多有能力、有担当的人才。

最后,本科院校的转型需要注重社会责任与使命感。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培养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恒心的公民。

同时,本科院校也应该积极回应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例如,可以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同研究解决当地的环境污染、城市治理等问题,提供专业支持和智力支持。

尊敬的领导、各位老师和亲爱的同学们,本科院校的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让我们团结一致,积极参与到本科院校的转型中来,为创建一所先进的、有特色的本科院校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一、引言地方本科高校是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地方人才、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

然而,当前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专业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科研能力低下等,这些问题制约了地方本科高校的发展与进步。

本文将围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若干关键问题展开思考,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专业设置不合理的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在面临转型发展时,其专业设置的合理性是关键因素之一。

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着过于单一、缺乏前瞻性等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学科结构不平衡,也限制了学生的专业选择空间。

因此,提出一些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应积极与企业、社会进行合作,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

其次,地方本科高校可借鉴国外经验,引进一些新兴学科,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跨学科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此外,地方本科高校应通过建立专业融通机制,鼓励学生在跨专业、双学位等方面有更多选择,培养具有多元背景和综合能力的人才。

三、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师资力量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关键问题之一。

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的学历、职称结构不合理,这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和推动学校转型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学校可通过提升教师职称和学历水平,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能力。

其次,学校应建立起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入科研和学术活动,提高教师的学术声望和教学水平。

此外,学校还可引进国内外优秀的学者和教师,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到该校任教和科研,提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经验。

四、科研能力低下的问题科研能力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方面。

然而,目前一些地方本科高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科研项目和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实践与政策发展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实践与政策发展报告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二〇一三年十一月目录引言 (1)一、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一)办学定位趋同,盲目按照惯性思维发展 (4)(二)学科专业无特色,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 (5)(三)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 6 (四)科学研究“重科学、轻技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 (6)(五)师资队伍“重学历、轻能力”,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 .. 7 (六)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7)(七)产学研合作教育不深入,企业参与合作育人缺乏必要保障 (7)(八)新建本科院校及独立学院问题更加突出 (8)二、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及结构调整的启示 (9)(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及其特征 (10)(二)欧洲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结构改革的经验---应用技术大学的兴起 (10)(三)应用技术大学在欧洲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三、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24)(一)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要求25 (二)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内在必然25 (三)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加强院校内涵建设的内在驱动力量 (26)(四)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方向——应用技术大学 (26)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 (30)(一)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30)(二)加强对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 30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31)(四)加大对应用技术大学的经费投入 (31)(五)建立现代大学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 (32)(六)各级政府为行业企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和机制保障 (33)(七)在国家框架下开展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合作 (33)(八)加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 (33)引言《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及顾虑_丁俊苗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及顾虑_丁俊苗

2014年2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1]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也提出,“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2]4月25日,由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等主办的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在河南驻马店召开,论坛就引导、推动一批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大学”展开讨论。

5月2日,国家正式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3]5月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教育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势在必行》的文章,进一步提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4]6月16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委联合出台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该规划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细化和执行路线图,规划进一步提出,“引导一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支持定位于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高等学校实行综合改革,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

”[5]自1999年高校扩招,很多专科层次的高校升本以来,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问题就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问题上升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五个基本问题及顾虑丁俊苗(巢湖学院教务处,安徽巢湖238000)摘要:国家要引导和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可以归结为五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转型发展、朝什么方向转型发展、怎样实现转型发展、能不能实现转型发展、不转型发展会怎样。

与此五个基本问题对应,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也有五个方面的顾虑:担忧丧失大学的独立性、担忧丧失大学的学术性、担忧丧失大学的自主性、担忧丧失大学的人文性、担忧丧失大学的多样性。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

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1. 引言1.1 地方本科院校的现状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与一些知名的211、985高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科学研究和与产业的结合等方面仍存在明显差距。

在教育质量方面,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存在教学资源不足、师资水平低下、教学管理滞后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长。

在与产业的对接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与当地产业的紧密程度不高,校企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缺乏针对性的培养计划,从而使得毕业生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地方本科院校面临着教育质量不高、与产业对接不足等问题,需要通过转型发展来提升自身实力,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1.2 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教育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竞争的加剧,地方本科院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

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进行转型发展,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教育质量。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地方本科院校需要转型发展,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

转型发展能够帮助地方本科院校实现教育质量的提升,与产业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拓展校企合作,从而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转型发展对于地方本科院校来说至关重要,只有不断进行自我革新和提高自身实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地方本科院校如果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未来前景。

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积极推动转型发展,并在未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创新,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出更大的贡献。

2. 正文2.1 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育质量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教育质量的提升不仅关乎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前景。

为了提升教育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加强师生互动。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意蕴及转型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意蕴及转型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意蕴及转型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需要关注全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积极推进转型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服务水平,培养具有应用能力和全球视野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探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意蕴及转型路径。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指在满足区域社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特色优势和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实现向应用型、产学研融合型本科院校的转型和发展。

1. 推进高质量教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地方本科院校应着力提升教育质量,重视专业特色建设,强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交叉和融合,适应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发展。

2. 推进深度产学研合作,提高科学技术创新水平。

依托本地区产业优势和技术创新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3. 促进国际化发展,增强办学国际竞争力。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与国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吸引国外优秀学生和教师,增强学校的国际化水平和办学竞争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实现转型发展需要合理定位,找准办学特色和方向,注重本地区服务和创新需求,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效益。

4. 推进管理创新,提高学校综合管理能力。

地方本科院校应加强管理创新和管理人才培养,强化学校综合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推进学校的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内涵意蕴是多方面的,需要从教育教学、科技创新、国际化合作、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突破,找准办学特色和方向,为实现高质量教育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关于“双师型”教师含义的政策解读

关于“双师型”教师含义的政策解读

靳亚楠摘要:随着我国“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的提出和推进,“双师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含义也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不断丰富扩展。

本文对“双师型”教师的含义的进行政策解读,说明“双师型”教师的含义随高等教育政策的出台稳中有变,不断丰富,但缺乏相应师资建设的机制和策略。

关键词:“双师型”教师;含义;机制;政策一、“双师型”教师含义的政策解释王义澄第一次在我国提出“双师型”教师概念,并提出教育工作对“双师型”教师素质要求,“参与学生实习过程、参与重大教学科研工作、选派教师到工厂实习、多承担技术项目”。

只有满足这四项条件,才可以称之为“双师型”教师。

2000年,教育部明确指出“抓好‘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努力提高各类教师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使他们既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同时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2004年教育部将“双师”素质的含义具体化为“取得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或者“近五年主持两项及以上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安装工作,工作效果明显,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居先进水平”。

2006年教育部强调职业院校应该“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改革管理和人事分配制度,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逐步建立‘双师型’教师资格认证体系。

”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完善和落实支持教师到企业实践和职业院校面向各类企业招聘专兼职教师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强调坚持产教融合发展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

要走开放融合、改革创新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道路,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实现职业教育和生产方式变革、技术进步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近年来,随着国家高等教育大力推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迅速变化,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

然而,这一转型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地方本科高校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本文将就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进行探讨。

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办学理念转变不彻底的问题。

由于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注重知识传授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和应试导向,缺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理念。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需要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推动办学理念从“重知识、轻技能”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转变。

其次,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不合理的问题。

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地方本科高校依然沿袭着教师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过于孤立,缺乏学科交叉融合和综合实践项目的深入开展。

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需要进行教学体系的改革,引入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设置,加强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教学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第三,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着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长期以来,地方本科高校的师资队伍主要由教龄较长的中老年教师组成,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严重失衡,缺乏年轻、高学历、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应该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改革教师职称评定机制,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并加强教师与企业、科研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教师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

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还面临着与企业紧密合作的不足。

地方本科高校与企业的合作程度不高,缺乏产教融合的深度。

要解决这一问题,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主动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展双向选择、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市场需求,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近年来,面对经济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新形势,地方本科高校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压力和挑战。

本文将从招生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科建设等方面探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招生模式传统的高校招生模式是通过高考成绩进行选拔。

然而,现在社会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只需要传统分数高的考生,而是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人才。

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需要改革招生模式,采用更加多元化和符合市场需求的招生方式,例如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专业考试、外语等方式选拔人才。

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还需要加强招生宣传,提高在社会和互联网中的知名度,在招生时能够更好地宣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

课程设置地方本科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注重实用性,根据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设置符合专业特点和趋势的课程。

同时,也要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师资培训,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地方本科高校应该重视创新和实践,融合前沿技术和先进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讲授为主,缺少实践性、灵活性和创新性。

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多元化和灵活的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课堂演示、实验实践和社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科知识。

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自我完善能力,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者和实践者。

学科建设地方本科高校应该注重学科建设,鼓励教师积极投入学科建设中,开展学科前沿研究和技术创新。

同时,要加强管理力度,做好各项工作的规划、制定与实施。

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科建设的卓越性和拔尖性。

此外,地方本科高校还应该加强与社会对接,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科优势向社会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力。

有机化学教学福莫特罗合成案例应用

有机化学教学福莫特罗合成案例应用

有机化学教学福莫特罗合成案例应用有机化学教学福莫特罗合成案例应用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所倡导,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事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

教育部《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试点高校要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较少[1-6],该方法对促进学生更快、更深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有明显成效,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有利于应用技术人才的培养。

有机化学是化学化工专业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相关理论知识在医药、农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材料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应用的案例众多。

有机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内容,是药物合成的基础,在药物生产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如在福莫特罗的合成中应用了一些基础有机化学反应。

1、福莫特罗的合成方法1.1福莫特罗的简介福莫特罗(Formoterol)化学名称为N-[2-羟基-5-[1-羟基-2-[1-(4-甲氧基苯基)-1-甲基乙基〗氨基]乙基]苯基]甲酰胺,是日本山之内制药公司开发,1986年首次上市。

福莫特罗是一种长效的选择性肾上腺素β2-受体激动药,具有支气管扩张作用,还有抗过敏和抑制水肿的作用。

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气肿等气道阻塞性疾病所引起的呼吸困难。

1.2福莫特罗的合成路线福莫特罗有多种合成方法[7-8],其中比较经典的`合成方法(图1):由3-硝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经过羟基保护、水解、氯化、甲基化、溴代、胺化、羰基还原、硝基还原、甲酰化和催化氢化等10步反应,得到福莫特罗。

2、福莫特罗合成作为有机化学教学案例的分析2.1福莫特罗合成中的有机化学反应福莫特罗由3-硝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出发经过10步反应得到。

第1步为羟基保护反应,苄氯在碳酸钾存在下与3-硝基-4羟基苯甲酸甲酯(1)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3-硝基-4-苄氧基苯甲酸甲酯(2)以保护对位羟基。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佚名
【期刊名称】《职业技术》
【年(卷),期】2015(000)003
【总页数】4页(P16-19)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以湖南省新建地方本科高校为例 [J], 陈拥贤
2.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哲学思考--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之四 [J], 何光耀;黄家庆
3.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现状、内涵及策略--基于地方本科高校本体的宏观视角 [J], 朱林生
4.关于征求推进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和建设工程咨询服务合同示范文本(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J], ;
5.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求意见稿)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提高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现就开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思路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通过试点推动、示范引领,引导和推动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发展,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支撑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创新的能力,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

2、基本原则——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领。

确定一批试点高校和专业(集群)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转型发展。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促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坚持需求导向、分类推进。

按照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对高等教育实行分类管理,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扩大应用技术类型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学校适应人才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为区域发展创造人才红利的能力。

——坚持顶层设计、综合改革。

系统总结近年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加强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调性。

充分发挥省级政府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加强省级政府发展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统筹权,促进区域内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3、总体目标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以下目标:——建成一批地方本科转型示范学校。

引导试点高校以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直接融入区域发展、产业振兴和技术进步,深度融合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的发展道路。

——试点高校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试点高校专业设置、培养方案更好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毕业生技术应用能力达到本行业先进水平,创业人才培养有重大突破。

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

——服务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增强。

围绕国家和区域重点产业建成一批高质量的应用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建成一批校企联动的产业技术积累创新联合体,对产业链价值的贡献力和产业群竞争力的提升作用充分发挥。

——人才培养立交桥初步形成。

充分发挥试点高校对区域职业教育发挥的带动作用,促进应用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有机衔接,拓宽中高职毕业生和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为各类劳动者的职业发挥创造更宽广的空间、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机会,促进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形成。

4、试点范围省级政府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布局,结合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高校。

试点高校可以整体进入试点,也可以部分院系或专业(集群)进入试点。

试点应包括民办本科高校和独立学院。

试点方案向教育部备案。

二、试点高校的主要任务1、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

试点高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在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

行业特点明显的高校可以与行业部门、行业组织、大型企业实行共建共管或共现组建教育集团。

专业门类较多的高校可以与行业企业共建共管二级学院或专业集群,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或参加教育集团。

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100%。

2、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治理结构。

试点高校要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章程的重要内容。

在试点高校探索学校章程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省人大备案、省级人民政府发布的机制。

支持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学校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

建立有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成员中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50%。

扩大二级院系自主权,建立院系理事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明确院系根据产业链的发展方向、行业企业合作伙伴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聘用兼职教师和统筹院系经费管理的职权。

3、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的专业体系。

试点高校要按照产业链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组织为专业集群统筹管理。

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建立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指导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

切实改变专业设置盲目追求数量的倾向,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特色优势专业集中度,到2016年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

通过传统专业改造、学生选修第二专业等方式,提高复合型、创新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比重。

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

4、促进中高等教育有机衔接。

试点高校要根据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质量要求建立与普通高中教育、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机制。

安排一定的比例的招生指标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学生并逐步扩大比例。

逐步扩大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的比例和企业定制化联合培养的比例。

试点高校来自中高职优秀毕业生的招生比例逐步达到15%以上,从一线劳动者中选拔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5、加快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按照国家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总体方案,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技术人才选拔的考试招生制度。

试点高校要根据各专业(集群)人才培养的特点,制定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可安排一定比例的招生指标经过统一测试招收高等职业院校优秀应届毕业生,可免试招收经认定的各类技术、技能大赛获奖学生,同时积极探索招收优秀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和校企订单式联合培养形式。

招生计划、方案、过程、结果等要按有关规定向社会全部公开。

6、创新高等继续教育。

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大力发展培养应用技术人才的高等继续教育。

根据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课程模块、学习方式、学分累积制度。

在重点专业(集群)着重建设服务行业和主要企业的培训基地。

继续教育在学人数(折合数)占在学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

7、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试点高校要根据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建构知识体系、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

按照所服务行业先进技术水平,采取企业投资或捐赠、生产化实训、政府购买、学校自筹、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加快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引进企业科研、生产基地,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

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企业实训实习和假期实习制度,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

8、创新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试点高校要制定符合应用技术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全面推进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人才培养方案。

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评价和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要达到100%,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100%。

9、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高校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工程硕士等有关专业学位类别的研究生教育要瞄准世界产业先进技术的转移和创新,与行业内领先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团队,主要招收在科技应用和创新一线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

10、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试点高校要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逐步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逐步达到50%以上。

将引进优秀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并有计划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

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11、建立创业教育体系。

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创业需要的技术,又具备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建立创业指导教师队伍,聘请有创业经验的人才担任兼职创业指导教师。

建立创新创业基地,与合作企业共建创业基金,为师生实训实习、创新创业、科技孵化提供综合服务,重点培养科技型小微企业创业者。

允许学生休学创业,并对学生创业项目进行跟踪和指导。

12、发挥区域和行业技术中心作用。

试点高校要积极融入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行业技术创新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协同创新加强产业技术积累,促进新技术转化应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使学校成为区域特色产业和行业共性技术的研发中心和服务平台。

探索先进技术辐射扩散和产业化的途径,与中高职院校联动,面向小微企业开展新技术推广应用服务,提升小微企业技术应用水平。

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成果转化情况和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

三、完善配套政策措施1、扩大试点高校办学自主权。

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试点作为推动地方高等教育管、办、评分开的重要突破口。

省级政府要在试点方案中明确试点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扩大试点高校的招生考试自主权,允许试点高校在国家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总体框架内自主制定招生考试方案;扩大试点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允许试点高校在完善新专业设置制度的基础上,自主设置新专业;扩大试点高校的用人自主权,支持试点高校在核定编制内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对符合条件的试点高校,下放教师高级职务(职称)评聘权;开展校长、院长公开选拔试点,支持引进优秀企业管理者担任领导干部;扩大试点高校的财务管理自主权,在加强财务管理制度、监督和审计的前提下,支持试点高校依法依规自主管理生均拨款收入、学费收入和专项经费。

允许试点高校采取市场融资的办法引进先进技术装备、建设生产化实习实训基地。

2、探索高等学校分类设置。

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高等学校分类管理的要求,改革高等学校设置制度,将应用技术类型高校明确为本科高等教育的新类型和发展重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