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1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这是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1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后又一个提出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要求的文件。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的主体,无论从其发展历史还是从其发展现状来看,都是向应用型本科转型的主力军,因此,如何引导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尤为重要。
然而,正如很多学者所言,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面临诸多难题,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不知如何转、向哪转,左右徘徊,①转型观念和学校理念的转变难,教材、专业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难。
也就是说,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被锁定在原有路径上,形成路径依赖,阻碍了转型发展工作的推动,引起了媒体、学者和政府的广泛关注。
然而,人们关注的焦点更多是从表面上解决困境,忽略对地方本科院校历史演进过程的重视,容易出现治标不治本,改革不彻底、不到位的结果。
任何一种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沿着初始路径演进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型同样如此。
显然,探究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困境的本质原因,进而破解地方本科院校发展的路径依赖,构造新的转型发展之路,是推动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
一、困境:地方本科院校发展陷入路径依赖
“中国教育报”曾发表过一篇题为《一所地方地方本科院校的定位转型之困》②的文章。
文章指出,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强烈地感到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不知道是该走学术型道路还是走应用型道路。
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的王康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地方本科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办学模式趋同和互相攀比现象严重,一些学校无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不顾及自身的办学基础和现实条件,而是一味地追求扩张、升格。
”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本科院校发展存在
的问题。
1.理论定位与实际发展存在差异。
地方本科院校在成立之初就有明确的定位,教育部在审批地方本科院校时提出了新组建高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目标。
如韶关学院在2021年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自评报告中将自身办学定位为面向地方、以教学为主的应用型大学;嘉兴学院在自评中将自己的学科定位为“以应用型学科为重点”;山东理工大学(原淄博学院)在成立之初定位为省内一流、国内外知名的理工科大学,培养素质高、基础厚、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这几所高校的发展定位是地方本科院校理论定位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立之初的目标。
既然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在设立之初将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按照应用型普通高校的目标进行转型,那么为何地方本科院校在转型几年后却感到自己“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呢?为何会发出诸如该走学术型道路还是应用型道路的困惑呢?笔者认为,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在建校之初设定了明确的发展定位,但在实际的发展中却没有按照规划发展,在盲目扩张中偏离了设定好的路径。
2.“无视”系统环境的变化。
地方本科院校偏离了预先设定好的路径,成为研究型大学的追随者,它们一方面扩大学科覆盖范围,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扩充师资队伍;另一方面广泛招收学生,批量生产毕业生。
地方本科院校与其他高校一样,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受系统所处环境的影响很大。
系统环境是指存在于系统内外部并影响高校目标实现的因素和力量,可以分为微观环境和宏观环境。
微观环境一般包括学校的办学资源、办学能力、办学基础、公众对学校的看法、学校毕业生的质量、组织之间的协调能力等,直接影响高校的生存。
宏观环境主要指给高校带来机遇和挑战的力量,一般包括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
这两种环境并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容与从属关系。
从地方本科院校的宏观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结构和要素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