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_马喜斌

合集下载

注水开发对储层物性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注水开发对储层物性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注水开发对储层物性及粒度分布的影响
杨克敏;何方;胡文革
【期刊名称】《断块油气田》
【年(卷),期】1999(006)004
【摘要】通过注水开发前后所钻井的分析化验资料及物性资料的对比分析,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水岩作用的实验模拟基础上,结合开发生产实际情况,从储层物性、储层
砂岩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两个方面探讨了注水前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孔隙结构、岩石密度及沉积物粒度的变化情况.认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由于受注入水的长期冲刷,储层孔隙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也有所改变,造成了储层平均渗透率的升高,储层物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储层经水洗后,储层中极细砂级沉积物发生丢失.
【总页数】4页(P25-27,31)
【作者】杨克敏;何方;胡文革
【作者单位】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中原石油勘探局勘探开发科学
研究院;中原石油勘探局采油五厂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
【相关文献】
1.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 [J], 周延军;胡望水;张宇焜;王炜
2.辽东湾坳陷X油田黏土矿物对注水开发储层物性的影响 [J], 张雪芳;刘宗宾;刘超;刘欢;张瑞
3.注水开发对储层砂岩粒度分布的影响 [J], 杨永林;黄思静;单钰铭;刘传喜;林雄
4.注水开发对碎屑岩储层物性影响规律实验研究 [J], 刘学;刘英宪;陈存良;吴春新;钱赓
5.J区块注水开发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J], 姚振杰;赵洋;李剑;罗婷婷;杨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的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储层敏感性特征及开发过程中变化摘要:由于储层岩石和流体性质,储层往往存在多种敏感性,即速敏、水敏、盐敏、酸敏、碱敏、应力敏感性和温度敏感性等七种敏感性。

不同敏感性产生条件和产生影响都有各自特点。

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研究分析了储层敏感性特征。

即:粘土矿物敏感性;储层敏感性特征;储层敏感性在开发过程中变化。

通过这三个方面研究,希望能给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指导合理生产。

关键词:粘土矿物;储层;敏感性1.粘土矿物敏感性特征随着对储层研究进一步加深,除了进行常规空隙结构和空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研究外,还必须对储层岩心进行敏感性分析,以确定储层与入井工作液接触时,可能产生潜在危险和对储层可能造成伤害程度。

由于各种敏感性多来至于砂岩中粘土矿物,因此它们矿物组成、含量、分布以及在空隙中产出状态等将直接影响储层各种敏感性。

1.1 粘土含量在粒度分析中粒径小于5um者皆称为粘土,其含量即为粘土总含量。

当粘土矿物含量在1%~5%时,则是较好油气层,粘土矿物超过10%一般为较差油气层[1]。

1.2 粘土矿物类型粘土矿物类型较多,常见有蒙皂石、高岭石、绿泥石、伊利石以及它们混层粘土[2]。

粘土矿物类型和含量与物源、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阶段有关。

不同类型粘土矿物对流体敏感性不同,因此要分别测定不同储集层出现粘土矿物类型,以及各类粘土矿物相对含量。

目前多彩采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粘土矿物。

常见粘土矿物及其敏感性如表1所示。

1.3 粘土矿物产状粘土矿物产状对储层内油气运动影响较大,其产状一般分为散状(充填式)、薄层状(衬底状)和搭桥状[1]。

在三种粘土矿物类型中,以分散式储渗条件最好;薄层式次之;搭桥式由于孔喉变窄变小,其储渗条件最差。

除此之外,还有高岭石叠片状,伊/蒙混层絮凝状等,而且集中粘土矿物产状类型也不是单一出现,有时是以某种类型为主,与其它几种类型共存。

表1 常见粘土矿物极其敏感性分析2.储层敏感性特征常规储层敏感性评价包括速敏、水敏、盐敏、酸敏这五种评价。

煤层气物性参数随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煤层气物性参数随埋深变化规律研究

煤层气物性参数随埋深变化规律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我国有利煤层气区块正逐步向深部推进。

但由于“三高”(高地温、高地应力、高储层压力)地质环境,高地应力降低了煤储层的渗透率,高温高压条件影响了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高温高压下煤层非均质性、塑性较强、储层改造较复杂、影响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地质因素复杂,致使深部煤层气开发难度加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深部煤层气物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便为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煤层气;物性参数;埋深变化煤层渗透率及含气量是影响煤层气井产量的重要因素。

在盆地中,当含气量增加到一定埋深时,达到稳定状态,而渗透率继续下降。

因此,煤层气工业开采存在一个最佳埋深问题。

基于此,本文用BP神经网络法模拟计算了分类储层物性随埋深的变化规律,分析了临界变化点的埋深随埋深的变化规律,俗称拐点埋深,并试图研究深部煤层储层物性随埋深的变化规律,以此为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提供参考。

一、煤层气物性参数随埋深变化规律研究的煤储层物性参数包括含气性、孔隙度、渗透率等物性,以及地温、储层压力、破裂压力、地应力等,统计数据主要来源于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实测的岩心测试、试井、压裂、测井解释数据。

1、深部煤层孔隙度变化特征。

当埋深小于800m时,孔隙度分布范围较宽(1~13%),而埋深大于800m时,孔隙度分布较集中,分布在小于6.5%范围内。

这主要是由于埋深和地应力的增加,其中垂向应力增加后地层压实度增强。

2、深部煤层渗透率变化特征。

通过对沁水盆地煤层气井埋深与渗透率关系的统计,发现渗透率随埋深的增加而降低。

当煤层埋深大于700m时,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煤层渗透率的下降趋势明显加剧。

当煤层深度大于800m时,渗透率基本维持在一个低值范围内。

由此可见,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加,有效应力增大,煤中裂隙逐渐闭合,渗透率逐渐降低。

因此,埋深超过800m的煤层气开发将面临极低渗透率。

3、深部煤层地温变化规律。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基于核磁共振技术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崔传智;伊吉庆;宗然;李国强;赵景铭;蒋明洁;马晓丽【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24(24)14【摘要】冀东油田经多年的注水开发已经进入特高含水阶段,出现注水压力增大,开发效果差等问题。

针对此问题,利用目标岩心分析了黏土矿物含量和粒度分布,结合二维核磁共振技术开展高倍数水洗实验,研究储层物性变化规律及原因。

实验结果表明:岩心8-2、岩心16-1分别定义为含中砂质细砂岩、含粉砂中砂质细砂岩,其黏土矿物含量分别为2.41%、2.57%;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核磁孔隙度表现为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规律;随着注水倍数的增加,渗透率(水)波动式变化,前期降低幅度较大,后期出现短暂的上升后持续降低;注水过程中损害主要发生在中、大孔隙且岩心8-2的损害程度要大于岩心16-1;岩心核磁二维谱中自由水的信号变化规律与核磁T_(2)谱中中、大孔隙信号强度变化规律一致。

研究认为:注水过程中受到水的冲刷作用,微粒以及胶结物中的黏土矿物容易脱落运移至孔隙喉道处发生堵塞,对孔隙喉道产生一定损害导致渗透率(水)降低,所以注水井出现注水困难和注水压力增大等问题,从而影响油田的开发效果。

【总页数】7页(P5790-5796)【作者】崔传智;伊吉庆;宗然;李国强;赵景铭;蒋明洁;马晓丽【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7【相关文献】1.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2.浅析不同埋深条件下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储层物性变化规律3.不同埋深条件下砂泥岩互层中砂岩储层物性变化规律4.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致密储集层静态渗吸规律5.储层岩石热物性变化规律研究现状与展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储层特征参数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储层特征参数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

储层特征参数变化对油藏开发效果的影响摘要:注水开发是目前大多数油田改善开发效果的主要手段,国内外也围绕注水开发广泛开展了储层相关研究,对影响注水效果的储层物性、非均质性、敏感性等特征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各油田矿场经验证实,在不同含水阶段储层物性、非均质性等特征是动态变化的,以原始物性参数研究结果指导注水开发全过程可能会带来措施方向上偏差。

关键词:储层特征参数变化;油藏开发效果;影响引言石油资源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对国家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地提高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随着石油的长时间开采,在油田进入后期以后会造成很难的开采过程,所以在油田后期掌握先进的技术和措施,对开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油田的开采中要不断的更新技术,只有利用先进的开采技术,才能使油田在后期也能够提高产量,注水开发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开采手段,但是在石油开采后期,往往会面临注水开发困难的现象,所以必须了解储层参数变化,保证油田开采速度保持在一个较高的状态,才能提升油田在后期的开采效率,提升我国石油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1储层特征对油田特征的分析表明,油田主要由矿石和颗粒物组成,其质量直接取决于油田的配置方式。

其中,油层喉道选择性差,水层结构差,呈现出油层特征在勘探一个区块时,发现主储层厚度为13.9米,渗透率为0.7MD,该区域储层非常适合低渗透开采。

考虑到储油层裂缝的大小,储油层的渗透效果大大改善,从而为采矿奠定了基础。

但是,在油田低渗透性开发期间,注水阶段容易发生裂缝,从而对后续开采作业的安全产生一定影响。

为了充分利用低渗透开采技术的好处,应深入分析油田的地质特征,优化渗透开采过程,以提高开采效率。

2储层参数变化规律2.1微观孔隙结构变化铸体薄片观察结果显示(如图1所示),在注水开发过程中,岩石颗粒间的黏土矿物或胶结物会被注入水冲走,注入水体将沿中高渗储层段推进,从而导致孔隙增大,且连通性变好。

压汞实验证实:水驱后最大连通孔喉半径(Rd)明显增高,由注水前的5.56μm增加至7.87μm,平均增大幅度达65.8%。

九4区齐古组稠油油藏开发中原油物性变化规律

九4区齐古组稠油油藏开发中原油物性变化规律

九4区齐古组稠油油藏开发中原油物性变化规律王群【摘要】The Qigu reservoir of District No. 9(4)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viscosity, high acid value, high colloid content, low wax, low freezing point, low sulfur, low asphahene content and sensitive viscosity-temperature relationship. With the continuous extension of areas of the heavy oil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the deepening of degree of development in District No. 9 (1-5), the property of in-situ crude oil has changed to a greater degree in different recovery stages. For instance, the oil viscosity, density, freezing point, colloid and asphaltene relative contents are all higher, and solution gas-oil ratio is lower. These could directly influence the percolation nature of in-situ muhiphase flows, hence finally impact the recovery percent of the heavy oil reservoir in this area.%克拉玛依油田九。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综述

煤层气储层渗透率动态变化规律研究综述
第 4卷
第 2 期





Vo I . 4 NO . 2
Ap r . 2 01 7
2 0 1 7年 4月
UNC 0NVENTONAL 0I L & GAS
煤 层 气 储 层 渗 透 率 动态 变化 规律 研 究 综 述
尹锦涛 , 孙建博 , 刘 刚 , 徐 杰
( 陕西 延 长 石 油( 集 团) 有 限责 任 公 司研 究 院 , 陕 西 西 安 7 1 0 0 7 5 )
( R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h a a n x i Ya n c h a n g Pe t r o l e u m ( Gr o u p)C o . ,Lt d .,Xi a ' n,S h a a n x i 7 1 0 0 7 5,Ch i n a )
征 的实 际情 况 , 细化各种参数研 究。 关键 词 : 煤层气 ; 渗透率 ; 动态变化 ; 模 型
中图分类号 : P 6 1 8 . 1 3 文献标识码 : A
Li t e r a t u r e Re v i e w o f Pe r me a b i l i t y Dy n a mi c Ch a n g e La w i n CBM Re s e r v o i r Yi n J i n t a o ,S u n J i a n b o,Li u Ga n g,Xu J i e
du c t i o n,t he e f f e c t i v e s t r e s s of c oa l be d i n c r e a s e s a s t he g as i s r e l e a s e d f r o m t he r e s e r v oi r,w h i c h r e s ul t s i n t he de — c r e as e of pe r me a bi l i t y,a nd t he p hy s i c a l pr op e r t y o f t he c o al b e d be c o me s m or e c o m pl e x b e c a us e o f i t s p ar t i c ul a r wa y of d r a i ni ng . No w t he v ar i a t i o n l a w of c o al p r o pe r t i e s du r i ng t he pr oc e s s o f pr o duc t i o n i s s t i l l a di f f i c ul t y,a nd i t s u n— de r s t a ndi n g ha s a n i m por t a nt i mp a c t o n t he n um e r i c al s i mu l a t i on r es ul t s v e r i f i c a t i on a nd t he s uc c e s s of dr a i n i n g t e c h— no l o gy an d d e v e l o pm e n t pl a n. T he dy na mi c v a r i a t i o n r ul e o f c o a l be d me t ha n e pr o duc t i on a nd pe r me a bi l i t y wa s S L I m ma r i z e d ba s e d on t he 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o f f or e i gn s c ho l a r s a nd t he e x i s t i ng m ode l s f o r c o a l be d pe r me a bi l i t y we r e a na — l yz e d i n t h i s p a pe r . Th e r e s u l t s s ho we d t ha t t he d y na mi c v a r i a t i o n o f p e r me a b i l i t y wa s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ma n y f a c t o r s,whi c h a d de d t O i t s c o mp l e x i t y . Th e c ur r e n t pr e di c t i o n mo de l s f o r c o a l b e d pe r me a bi l i t y v a r i a t i o n p ut e mp ha s i s on d i f f e r e nt a s p e c t s a nd e a c h ha d i t s o wn f e a t u r e s a nd l i mi t a t i o n s . The mo d e l f o r c h a r a c t e r i z a t i o n o f c o a l be d p e r me a b i l i t y d y na mi c va r i a t i o n s h ou l d b e e s t a bl i s h e d wi t h d e t a i l e d p a r a me t e r s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e a c t u a 1 s i t ua t i on o f t h e c oa l b e d r e s e r v o i r . Ke y wo r ds :CBM ; p e r me a bi l i t y;dy na mi c c ha n ge;m od e l

储层物性时变规律——以濮城文51块沙二下油藏为例

储层物性时变规律——以濮城文51块沙二下油藏为例

储层物性时变规律——以濮城文51块沙二下油藏为例孙廷彬;熊运斌;王玲;赵磊;王自立;王明;王志宝;刘峰刚;崔秀敏【摘要】为揭示注水开发过程导致储层物性发生变化规律,实现剩余油精细研究,研究从各相带不同开发阶段物性统计分析、不同阶段临近井对比分析和室内水驱油实验三种手段,进行了储层物性时变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河道砂体过水倍数大,渗透率呈指数增加,早期增幅最大,后期平稳,平均增加50%;且层内存在明显的窜流通道,渗透率呈高尖峰状,最大增幅130%;前缘砂体原始物性相对较差,过流倍数小,渗透率近似线性增加,增幅小于10%;远砂砂体原始物性差,尚未发现明显储层物性变化及变化规律.【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5(015)036【总页数】5页(P52-55,62)【关键词】文51块;沙二下;三角洲前缘;物性时变规律【作者】孙廷彬;熊运斌;王玲;赵磊;王自立;王明;王志宝;刘峰刚;崔秀敏【作者单位】中石化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濮阳457000;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北京102249;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中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濮阳4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濮城油田沙二下油藏历经30年开发,目前已入特高含水期,主力层大面积水淹,剩余油分布规律认识不清,挖潜难度大。

数值模拟技术应用提高了剩余油研究的精度,但近些年矿场实践和室内试验发现的储层物性随油藏注水开发开发过程的可变性成为了该技术新的攻关方向。

长期注水冲刷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

长期注水冲刷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

收稿日期:2005-08-20作者简介:吴素英(1966-),女,山东昌邑人,工程师,从事石油地质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0-3754(2006)04-0035-03长期注水冲刷储层参数变化规律及对开发效果的影响吴素英(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摘要:研究对象是注水开发39a 、含水已高达96%以上处于特高含水阶段的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12层。

通过对不同含水阶段储层中地层微粒、渗透率、孔喉网络及润湿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定量得出了渗透率随含水率变化的数学表达式,并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注水冲刷使砂岩储层中的地层微粒被冲出,孔喉网络的连通性变好,渗透率升高,储层润湿性由亲油转变为强亲水。

储层参数变化使油藏最终采收率增加,开发效果变好,有利于剩余油的的采出。

关键词:地层微粒;渗透率;孔喉网络;润湿性;开发效果中图分类号:TE311 文献标识码:B1 引 言胜坨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境内,构造位置处于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北侧,坨庄-胜利村-永安镇断裂构造带的西段,胜二区是胜坨油田油气富集程度高的断块,沙二段12层是主要含油层段。

沙二12层为浅水浊积岩沉积的高-特高渗正韵律砂岩油藏(4000×10-3~15000×10-3µm 2)。

自1966年投入注水开发以来,经历了低含水、中含水、高含水和特高含水4个含水阶段,至2004年底沙二12层综合含水已达96.0%以上,进入特高含水阶段。

经过数十年注水开发,该层储层参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前人在这方面已进行了一些定性的研究[1-11],但未见定量对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的分析。

通过本次分析,定量研究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分析储层参数变化对开发效果产生的影响,对于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及最终采收率的预测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储层参数的选择反映储层属性的参数有十几种,每种参数都从某一角度或侧面反映了储层的特征,但有的参数对储层变化比较敏感,而另一些参数则比较迟钝,因此需要对这些参数进行综合研究,求取能反映储层变化并对开发效果影响最敏感的参数进行研究,选取的主要原则和依据如下:(1)首先能反映储层随含水阶段而变化,体现油藏动态变化;(2)参数本身的变化对开发效果有直接的影响;(3)该参数有足够的分析化验资料,可以进行统计并便于研究和分析;(4)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可对比性。

储层宏观物性参数随注水开发动态演化模式研究

储层宏观物性参数随注水开发动态演化模式研究

储层宏观物性参数随注水开发动态演化模式研究杜玉洪;张继春;侯翠芬【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04(011)005【摘要】以冀中油田砂岩储层为例,在储层原始物性参数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室内岩心样品在不同水驱倍数下的驱替、压汞实验以及不同开发阶段完钻井的测井参数评价,定量分析了4种典型储层流动单元宏观物性参数在油藏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变化特点,并建立了各项参数相应的数学定量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随水驱开发时间的延长,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均有明显增大的趋势,而泥质含量则呈递减趋势.通过储层物性参数动态演化定量模式研究,可建立储层"四维"动态演化模型,进一步探讨流动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因此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总页数】4页(P52-55)【作者】杜玉洪;张继春;侯翠芬【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四川,南充,610500;中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石油大学,北京,102249;中油华北油田分公司,河北,任丘,0625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11【相关文献】1.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 [J], 周延军;胡望水;张宇焜;王炜2.盆地埋藏史及其对砂岩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以陕北延长油区砂岩储层为例[J], 罗静兰;张成立;阎世可;武富礼;李玉宏3.车西洼陷陡坡带沙三下亚段近岸水下扇储层成岩演化及其对储层物性影响 [J], 曹刚;王星星;朱筱敏;曲全工;吴陈冰洁;贺敬聪;戴博毅4.致密砂岩储层覆压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为例 [J], 白远;景成;云彦舒;田丰;康胜松;谢旭强5.致密砂岩储层覆压物性参数测井解释方法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长8致密储层为例 [J], 白远;景成;云彦舒;田丰;康胜松;谢旭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异常高压气藏资料清单

异常高压气藏资料清单

川中磨溪气田嘉陵江组属异常高压气藏,埋藏深度3100m,地层压力67.67MPa川东北地区河坝区块的河坝1井是目前国内地层压力(111.1MPa)和井口压力(94.5MPa)最高的气井高温超压井地层破裂压力预测技术DataType: 1Title-题名: 超高压气藏单井控制动态储量评价方法Author-作者: 王卫红;郭燕东;刘华;Source-刊名: 新疆石油地质Year-年: 2011PubTime-发表时间: 2011-06-01Keyword-关键词: 超高压气藏;;物质平衡;;岩石压缩系数;;应力敏感;;产能方程;;动态储量Summary-摘要: 针对超高压气藏开发过程中存在岩石变形、岩石压缩系数不是常数、渗透率应力敏感等特性,利用超高压气藏岩石压缩系数变化及渗透率应力敏感的实验成果,建立了考虑压缩系数连续变化的超高压气藏物质平衡方程和变形介质气井产能方程,并提出了用此方程拟合气井生产数据评价超高压气藏气井井控动态储量的新方法。

应用结果表明,超高压气藏岩石压缩系数和渗透率应力敏感对储量的计算结果影响非常大,若不考虑这些因素,计算的储量值则会偏小15%~20%.Period-期: 03Page-页码: 291-294SrcDatabase-来源数据库: 期刊Organ-机构: 中国石化勘探开发研究院;Link-链接: /grid2008/brief/detailj.aspx?filename=XJSD201103020&dbname=CJFQ20 11DataType: 1Title-题名: 川西新场气田全三维压力预测方法研究Author-作者: 唐云,邱华,甘其刚Source-刊名: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Year-年: 2003PubTime-发表时间: 2003-06-30Keyword-关键词: 超高压气藏;;等时间隔层速度法;;三维压力数据体;;川西Summary-摘要: 针对川西地区新场气田超高压气藏,利用三维采集的地震资料,在改善叠前CDP道集信噪比和速度谱质量的基础上,采用等时间隔层速度法,根据Fillippone的压力计算公式,直接预测地层压力,得到了全三维的压力和偏差压力数据体。

油田开发中储层变化研究

油田开发中储层变化研究
可 以解 释 为 : 期 的 注 入 水 会 搬 运 储 层 中 的 颗 粒 , 种 物 理 初 这
高岭石为 主的粘 土矿 物。原始 的 高岭石 通常是 蠕虫 状 的晶
体, 并且 多 处 在 粒 间 空 隙 里 面 。 在 含 水 阶 段 的 初 期 和 中 期 , 高 岭 石 会 因为 较 低 的 动力 地 质 作 用 而 不 能 得 到 充 分 分 解 , 因
里 的碳 酸盐 等微 量 物 质 也 会 发 生 一 定 变 化 : 解 石 被 溶 解 后 方
的微 粒 通 常保 留 在 孔 喉 里 面 , 入 水 的 冲 刷 作 用 会 使 部 分 微 注 粒 聚集 在 压 力 比较 小 的 位 置 。
2 岩 性 和 物 性 的 变 化
等” 。储 层 喉 道 在 水 洗 前 后 也 有 比 较 明 显 的 变 化 , 砂 岩 储 粗 层 中, 道一 般是 变大 的; 之 不 同的是 , 细砂 岩储层 中 , 喉 与 在
型 也 发 展 到 粒 内孑 隙 、 问 孔 隙 、 粒 孔 隙 以 及 原 生 粒 问 孑 L 粒 颗 L
外 , 利 石 “ 般 呈 鳞 片 状 沾 附 于 石 英 、 石 、 屑 等 矿 物 颗 伊 一 长 岩 粒 的表 面 … ” 与 高 岭 石 和伊 利 石 相 比 , 脱 石 的数 量 相 对 较 ; 蒙 少 , 常 分 布 于孑 壁 四 周 , 且 是 朵 状 分 布 。另 外 , 田储 层 通 L 而 油
物 也 会 发生 一定 的 变 化 。除 了 经 过 长 石 风 化 作 用 形 成 的 之
作 用 会 堵 塞 孑 隙 喉 道 , 而 降 低 储 层 的 渗 透 率 ; 注 入 水 作 L 从 当 用 一 段 时 间 后 , 于 水 洗 反 应 已经 充 分 显 现 , 理 作 用 逐 渐 由 物

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

注水开发前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胡状集油田胡七南断块沙三段储层为例

1 地 质 概 况
胡七 南断 块位 于胡状 集 油 田北 部 ,构造 上位 于东濮 凹陷西 部斜坡 带第 二断 阶带 ,为受 石家 集断层 及 其派 生 的次级 断层—— 胡 77断层 共 同夹持 的西 高东 低 的一个不 完 整 的鼻 状构 造 。主 要含 油 层段 为下 第 — 三 系沙河街 组 沙三 中亚段 、沙 三下 亚段 地层 。沉 积体 系为扇 三角 洲一 泊沉 积体 系 。该 断块 含油层 系多 、 湖
性 变 化 的机 理 ,深 化 了油 田高 含 水 期 的地 质 特 征 认 识 程 度 。 [ 键 词 ] 注 水 开 发 ;储 层 物 性 ;动 态 地 质 模 型 ;沉 积 相 控 ;胡 七 南 断块 关 [ 图分 类 号 ] T 1 2 2 中 E 2. [ 文献 标 识 码] A [ 章 编 号 ] 1 0 9 5 (0 0 5— 0 5 0 文 0 0— 7 2 2 1 )O 0 2 — 6
含油 井段 长 。胡七南 断块 油 藏类 型属 于 构 造 较 为简 单 、埋 藏 较 浅 、 常温 常 压 、 中高 粘度 、非饱 和 的层
状 、严重非 均质 孔 隙性砂 岩油 藏 。胡 七南 断块 自 1 8 9 5年投入 开 发 以来 ,1 8 9 6年 9月 投入 注 水开 发 ,经
历 了近 2 0年 的开发历 程 ,由于注水 开发 造成储 层 的快速 变 化 ,非 均质 现 象严 重 ,井 网适应 性 变 差 ,使
注 水 开 发 前 后 储 层 物 性 变 化 规 律 研 究
— —
以 胡 状 集 油 田 胡 七 南 断 块 沙 三 段 储 层 为 例
周 延 军 ( 石化中原油田 中 分公司 采油五 厂, 河南 濮阳470) 501

海相砂岩油藏长期水驱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海相砂岩油藏长期水驱后储层物性变化规律
( 1 .C NO O C S h e n z h e n B r a n c h ,S h e n z h e n 。G u a n g d o n g 5 1 0 0 0 0 。C h i n a;
2 .P e t r o C h i n aXi n j i a n g O i l i f e l d C o m p a n yB a i k o u q u a nP r o d u c t i o nP l a n t 。K a r a m a y 。 X i n j i a n g 8 3 4 0 0 0。C h i n a )
纣 :
¥ p● 1 .1 O i l t●t . d a ¨ R ●…
簟2 4 ● 簟1 栩 藏 2 0 1 7 年2 月
oI 一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6 — 6 5 3 5 . 2 0 1 7 . 0 1 . 0 3 2
c o m p a r e d a n d a n a l y z e d t o i d e n t i  ̄t h e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m a i r n e s a n d s t o n e r e s e r v o i r a f t e r l o n g — 。 t e r m w a t e r f l o o d —
v o i r ,t he — t h r o a t r a d i u s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i n c r e a s e b y 1 8 0 . 0 0 % a n d 2 6 . 0 0 % ,t h e a v e r a g e r e s i d u a l

萨中开发区不同开发阶段砂岩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萨中开发区不同开发阶段砂岩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萨中开发区不同开发阶段砂岩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研究张雁;常玮【摘要】为确定萨中开发区长期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的变化规律,指导油田数值模拟及开发调整,综合萨中开发区不同时期的32口取心井资料利用数学地质方法分析了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的变化情况,建立了水驱、聚驱不同含水饱和度条件下渗透率的预测模型.在不同开发阶段,孔隙度变化很小,其他储层参数主要受水洗程度和储层性质影响.当储层孔隙度小于20%时,不同时期各参数变化不大.储层孔隙度大于20%时,水驱过程中,随孔隙度、水洗程度增加,渗透率、平均孔径先增大后减小,分选性、连通性变好;聚驱过程中,中等水洗程度时,储层的渗透率、平均孔径随孔隙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连通性先变差后变好,其它水洗程度下,各参数变化规律与水驱阶段各参数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期刊名称】《钻采工艺》【年(卷),期】2018(041)005【总页数】4页(P42-45)【关键词】储层;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饱和度;开发阶段【作者】张雁;常玮【作者单位】东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一采油厂地质大队【正文语种】中文在长期的开发过程中,为了不断提高采收率,保持油田稳产、水驱和聚驱是国内常规油田最常见的驱替方式[1]。

在这个过程中,在注入地下岩石孔隙中的流体的长期冲刷作用下,储层孔隙度、渗透率相应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2-3]。

储层参数的变化会引起渗流特征的变化,并造成剩余油分布更加复杂化[4-5],因此,研究不同开发阶段储层参数的变化对确定储层渗流特征、预测剩余油分布规律、选择合适的开发调整措施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以萨中开发区萨葡油层为例,收集整理了不同时期32口取心井化验分析资料,分析了水驱、聚驱后储层宏观参数和微观参数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产生变化的原因。

萨中开发区位于松辽盆地大庆长垣中部,目的层萨葡油层,萨葡油层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了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分流平原、三角洲前缘等沉积环境下的各种砂体[6],不同砂体性质差异较大,因此萨中开发区萨葡油层具有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大,非均质强等特征,这些特征导致即使在同一开发阶段,注水不均匀的现象也极为常见,不同开发阶段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则更为复杂。

长期冲刷条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长期冲刷条件下的储层物性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矿 化 度 为2 1 2mg C 的矿 化 度 为 1 gL 白 4 / a L, 0m /。
油: 0 在2 ℃时 , 度为08 4 /m 。 密 . g 。 6 c 实 验要 求 : 进 行 抽 空 饱 和 , 不 以免 提 前 产 生 水 敏嘲 。孔 隙体 积 由气测 孔 隙度计 算而得 。
对切 割后 的三 组岩 心 , 别 以5 1 、5 m / n 分 、0 1 Lmi
的流速 注 水 和 白油 驱 替 。 由于 岩 心 被 截 成 相 同长
出发 , 研究 了在不 同驱 替速 度下岩 心 的渗透率 、 隙 孔
度 和质量 的变 化 。
度 的 两段 ,同一 块 岩 心 被 截 成 的两 段 用 相 同的 速

8 ・
王 昕立 , 姚远 , 刘峰 , 田海川 : 长期 冲刷 条件 下的储 层物 性参 数 变化规律 研 究
进 行 冲刷实 验 , 到 的岩心渗 透率 数据 如 图2 示 。 得 所 有增 大 的 , 也有 减小 的 , 总体 变化 不大 。 但
度驱替 。
21 渗 透 率 变 化 .
1 实 验 准 备
11 实 验 流 体 .
对 岩 心 0— 1 0 9 , 1 1 8 , — 1 0— 0 ,分 另 以5 1 、5 U 、0 1 m / i的 流速 进行 注 水 驱替 , 到 的岩 心渗 透 率数 Lm n 得 据 如 图1 所示 。 注 入水 性 质 : 矿 化度 为62 2m / ,  ̄N 总 0 gL K + a 的
() 1 选取 一组 平行 岩样 的三块 岩心 , — 、 — 和 0 80 9 0 1 , 岩心截 成 相 同长 度 的两段 , —0 将 烘干 。参 见标 准

致密砂岩油藏CO2驱储层物性转变规律

致密砂岩油藏CO2驱储层物性转变规律

194CO 2驱油技术是一项成熟的三次采油技术[1]。

但现有的CO 2驱油矿场试验规模小,实施时间短,大多注重工程技术的研究,对于CO 2进入储层后,储层物性转变的现象和规律研究较少。

本文以延长油田长6储层为对象,研究CO 2进入储层后与岩石发生的反应,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反应带来的储层物性的转变规律,为CO 2驱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理论基础。

1 实验研究1.1 实验材料与仪器延长油田长6储层地层水、长6储层致密砂岩岩心、高纯CO 2气体(>99.95%)。

Quanta200F型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分辨率1.2nm;100mL高压反应釜,最大工作压力32MPa;D/MAX2500型X射线衍射仪;Dataphysics界面张力及接触角仪;113型氦孔隙度仪;AUY120精密天平,精度0.0001g;HXH-1008高压恒压恒速泵;HH.B11-600电加热恒温箱等。

1.2 实验条件及方法1.2.1 实验条件本次实验温度为44℃,实验压力为0~20MPa,间隔5MPa。

1.2.2 实验方法(1)将柱状岩心切片(8mm)并进行清洗、烘干后,称取质量;(2)利用扫描电镜及X射线衍射仪对岩心表面微观形态及矿物组成进行分析,接触角仪测定岩心的润湿性,氦孔隙度仪测定岩心孔隙度;(3)将岩心片及地层水放入高压反应釜,利用高压恒压恒速泵通过中间容器将CO 2推入高压反应釜至实验压力,反应20天;(4)迅速放掉气体,将反应后的岩心及地层水样品取出,将岩心烘干,称重;(5)微观形态和矿物组成分析:(6)测定岩心润湿性和孔隙度。

2 实验结果及讨论2.1 岩石矿物组分分析利用X衍射分析对延长油田致密砂岩岩心进行分析,其主要组成为28.1%的斜长石(钠长石和钙长石),26.31%的石英,15.5%的钾长石,7.5%方解石,以及22.59%的黏土矿物,其中绿泥石14.6%,其他7.99%。

这些矿物组分的存在为直接关系到CO 2进入储层后的各种物化反应现象的产生。

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为例

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为例

油田注水前后储层特征变化规律研究——以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为例轩玲玲;任利斌;刘锋;杨小亮;陈芙【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0(022)004【摘要】正确认识注水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对油田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文中对冀东高尚堡油田沙三段2+3亚段(ES32+3)储层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重点井样品注水前后孔隙结构、储层物性、储层非均质性的分析对比,指出注水后储层物性普遍变好,但本身物性较好的储层物性改善程度更高.这一特征也导致了注水后研究区储层非均质性更为严重,一般注水后储层非均质性由中等非均质性上升至强非均质性.针对注水前后储层物性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初步的开发建议.【总页数】4页(P116-119)【作者】轩玲玲;任利斌;刘锋;杨小亮;陈芙【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陆上油田作业区【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3【相关文献】1.高尚堡油田沙河街组三段Es3 2+3亚段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J], 崔树清;刘雪军2.高尚堡油田北区沙三2+3亚段储层特征研究 [J], 杨竞旭;钱凤燕;方度;夏秋君;李业会;陈少勇3.综合评价法在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后评价中的应用——以高尚堡油田高5断块沙三段2+3油藏为例 [J], 李斌;龙鸿波;刘丛宁;袁立新;房梦斋4.建立储层四维地质模型的新尝试--以冀东高尚堡沙三段储层模型的建立为例 [J], 彭仕宓;尹志军;李海燕5.高尚堡油田沙三段二、三亚段储层参数解释模型研究 [J], 杨竞旭;陈少勇;夏秋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油田注水过程中油藏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油田注水过程中油藏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油田注水过程中油藏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鲍祥生;尹成;符志国;丁峰
【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026)002
【摘要】油田注水过程中不仅会引起储层流体饱和度的变化,而且会引起储层温度、压力的变化.它们的变化都会对纵波速度造成不同的影响,并会在时移地震剖面上有
所反映.利用Biot-Gassman方程,并结合各种经验公式,获取流体体积模量、岩石弹性模量,分析讨论了砂岩地层纵波速度随温度、压力、含水饱和度单独变化和共同
作用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渤海油田砂岩地层纵波速度变化规律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该
地区时移地震监测技术的发展和提高时移地震监测油藏变化的能力.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鲍祥生;尹成;符志国;丁峰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学院资源
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西南石油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631
【相关文献】
1.稠油油藏注汽前后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J], 妙兴;韩怀;闫少武;关群丽
2.油藏储层物性随压力变化规律研究 [J], 刘剑;李丰辉
3.大港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油藏参数变化规律分析 [J], 郭莉;王延斌;刘伟新;张春雷;刘卫林;刘天鹤
4.高含水油田注水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J], 刘天鹤;郭莉;左毅
5.油藏流体高压物性变化规律研究——以沾化凹陷为例 [J], 顾辉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Ξ马喜斌,毛永强,周嵩楷,刘斌善(中原油田分公司,河南濮阳 457001) 摘 要: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濮53块储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填隙物在注水开发过程中被水冲刷后发生溶蚀、运移,改变了层内部的孔喉网络特征,使其更加复杂化。

储层物性的变化体现在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两极分化严重,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同时长期注入水改造使储层润湿性明显地转化为水湿。

关键词:填隙物;储层物性;润湿性;高含水期 濮城油田南区濮53块沙二上2+3油气藏是一个典型的多层厚油藏。

对自上世纪80年代投入开发以来不同时期岩心的各种分析化验结果的研究表明储层宏观和微观特征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对这一变化前人已从储层密度[1]、微观孔隙结构特征[2]、宏观储层物性[3]、电性特征等[4]。

地质家和油藏工程师也采用了不同的新技术新方法[5],探讨这些变化的成因,并对这一变化进行描述和分析,结合油田开发实践,充分应用这种变化,减少其对油藏开发的影响。

1 填隙物变化原始状态的高岭石一般居于粒间孔隙中,多为完整的蠕虫状晶体。

在初—中含水阶段,由于开发动力地质作用未达到,致使其晶体分解的程度低,故一般保存了完整的六面体蠕虫状结晶集合体。

而当注水开发时间增长,达到高—特高含水阶段后,由于注入水外动力的浸泡、冲刷驱动作用等因素的影响,高岭石结晶格架开始解体,表现在六边形晶片边缘被磨蚀,棱角破坏,片状集合体分解成零散片状,其破坏程度视其外动力条件的大小及所居的位置而定。

在注入水主流线上的位置破坏程度较强,居于不连通孔隙中的则晶形完整保存较好。

伊利石一般呈鳞片状沾附于石英、长石、岩屑等矿物颗粒的表面,长石风化作用形成的伊利石多沾于长石表面。

蒙脱石较少,一般呈朵状居于孔壁周围。

而绿泥石呈鳞片状,零乱分布。

除粘土矿物外,储层中的碳酸盐类物质及其它一些细小的地层微粒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如方解石被溶解后呈无晶形状零乱堆积在孔隙内。

这此微粒大都居于孔喉中,在流场中储层被注入也明显见到了干扰信号。

因此,通过干扰试井,可以确定T401、T K404、T K408、T K412及S48井为同一缝洞单元。

4 流动单元平面划分标准由于本区缝洞型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主要受控于次一级岩溶地貌及断裂、裂缝发育程度。

因此,在充分研究岩溶储集体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各类动静态资料研究成果,研究和确定了划分不同类型流动单元的依据及标准。

采取局部就近原则,从构造图上相邻的井出发,进行邻井对比分析和缝洞流动单元的平面划分。

5 结论(1)通过对塔河油田开发实践,提出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流动单元的概念,是具有独立压力系统或相对一致的压力变化规律以及相似的流体性质,在生产中可以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流体运动单元和油气开采基本单位。

(2)与碎屑岩相比,碳酸盐岩油藏由于成岩和溶蚀作用对储集空间的影响,研究难度大,使得静态资料研究受到很大局限。

因此利用生产动态方法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3)通过对塔河油田实例研究,提出了不同方法的流动单元划分结果。

得出同一流动单元渗流特征、岩溶构造位置及产量相似,原油密度异常区均为定容型缝洞体。

[参考文献][1] 谭承军1塔河碳酸盐岩溶缝洞型油藏流动单元研究意义1中国西部油气地质,2005,1(1). [2] 杨宇,康毅力,张凤东,康志宏1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流动单元的定义和划分1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7,26(2).[3] 张林艳1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的储层连通性及其油(气)水分布关系1中外能源,2006,11.[4] 刘吉余1流动单元研究进展地球科学进展,2000,15(3).[5] 阎长辉,羊裔常1动态流动单元研究1成都理工学院学报,1999,26(3).[6] 赵永胜1储层流体流动单元的矿场试验1石油学报,1999,20(6).492内蒙古石油化工 2008年第10期 Ξ收稿日期:2007-04-11水驱动冲刷后部分可在压力小的部位聚集,另一些随着油水迁移而采出。

2 孔喉网络变化在未注水的新濮36井孔隙最大宽度50~70Λm,最大孔隙直径100Λm,多为不规则、串珠状。

孔隙均质系数较高,大都在0.5以上,分选系数较小,说明孔喉分选较好较均匀、较均质的特点。

中含水的濮检1井(中高含水)最大孔隙直径增大,达165Λm。

有较多的游离孔。

储层的均质系数较之未注水时期有所下降,孔喉半径平均值也有下降趋势。

特高含水期(新濮3—38游离孔增多,形态复杂。

较高渗透性、孔喉半径相对较大的流动单元,随着注水时期的增长,含水量的增大,储层岩石骨架颗粒游离,空孔隙增多。

而对较致密储层其孔喉易被游离的零散颗粒堵塞,渗透率略有下降。

3 孔隙度、渗透率变化通过对未、中高和高含水期孔隙度的分析,发现从开发初期到中高含水期,孔隙度整体上呈下降趋势,孔隙度总体由较大的孔隙度区间向较小的孔隙度方向漂移,即孔隙度较大的区间的相对比例有所下降,较小孔隙度区间的相对样品数有所增加,特别是小于20%和小于15%的孔隙度总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且其相应区间的平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说明处于该区间的储层的孔隙度有所下降,而大于25%的孔隙度总量明显下降,说明孔隙度总体上变小了。

但同时也可看出,尽管大于25%的孔隙度总数下降了,但其均值反而增大了,说明大于该孔隙度的储层,在开发过程中随地层微粒的带出,其孔隙度反倒增大了(表1)。

从中含水期到特高含水期,样品的分布区间表明储层的孔隙度整体上向大的方向漂移,尤其是朝向20%~25%的区间漂移。

从其不同区间的孔隙度平均值分析,中等孔隙度的储层孔隙度略有增大,而其它区间的几乎没有变化。

对应于研究的各孔隙度区间内的渗透率变化研究表明(表2),孔隙度小于25%的样品,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其渗透率都是降低的,而且孔隙度越小,其渗透率下降的越大。

而对于孔隙度大于25%的样品,开发初期到中含水期,其渗透率明显下降,而到了高含水期,其渗透率又有较大的提高。

表1不同开发阶段的孔隙度变化指标不同区间的比例不同区间的平均值开发阶段不含水中含水特高含水不含水中含水特高含水区间时间井号1980xp361991p j12001xp3-381980xp361991p j12001xp3-38≤15指3.615.313.211.7≤20标13.926.617.518.117.517.5≤25值47.940.260.022.822.422.7>2534.617.920.026.927.427.3 注:xp3-38井由于小于是的样品点太少,不具代表性而未加入。

表2 不同开发阶段对应于孔隙度的渗透率变化指标不同区间的比例不同区间的平均值开发阶段不含水中含水特高含水不含水中含水特高含水区间时间井号1980xp361991p j12001xp3-381980xp361991p j12001xp3-38≤15指3.615.38.71.8≤20标13.926.617.516.412.57.7≤25值47.940.260.066.753.927.4>2534.617.920.0261.4170.2208.4 注:xp3-38井由于小于是的样品点太少,不具代表性而未加入由于本区的监测资料只有高和特高含水期的资料,而且大多是对应于化学封堵后的结果检查,因而元法直接证实在开发过程中的物性变化。

但从其封堵后的效果变化中,可得到一些定性的结论。

在封堵后,一般地物性好的高渗层其吸水能力立时下降,注水井的注入压力可有较大的提高,使得物性较差的层也开始吸水,吸水相对较为均匀,然而封堵一段时间后,注水井的压力下降,监测表明物性好的层位其吸水量又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说明在注水过程中,物性好的层的物性又有恢复,而物性差的层则相对地变差或没有明显的变化,这至少说明物性好的层在开发中其物性是变好的。

而且在多次的封堵实践中发现随封堵的多次进行,水井的压力下降的速度加快,从初期的压力可维持半年左右到后期的一个月甚至更短,说明好层在开发的后期孔喉较大,更难于封堵,从侧面说明其物性是逐步变好的。

4 润湿性变化从油藏未注水开发阶段到开发20余年达到特高含水阶段,在这长达20余年的过程中,储层岩石润湿性发生了变化。

在未注水时期储层润湿性以亲油和偏亲油为主,注水10年后储层达到高含水期。

据1991年钻的濮检1井资料,油水对岩石的亲和性略有变化,偏亲水及亲水略多于偏亲油及亲油样品,也即是随着注水开发,储层润湿性向着亲水方向转化。

当注水开发到特高含水期,从所钻的新濮3—38井资料分析,不论哪一层的流动单元的储层润湿性均表现为亲水性。

[参考文献][1] 云美厚,管志宁等.油藏注水开发对储层岩石速度和密度的影响[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2,37(3):280~286.[2] 徐守余,李红南.储集层孔喉网络场演化规律和剩余油分布[J].石油学报,2003,24(4):48~53.[3] 周丽清,沈平平,穆龙新等.注水开发过程中变差函数的变化及孔隙度变化规律[J].石油学报,2001,22(4):78~81.[4] 吴欣松,苏小军,吴宗来.注水开发过程中储层参数变化规律的测井地质评价[J].测井技术,2002,26(4):311~314.[5] 胡书勇,张烈辉,刘成林等.研究注水开发油藏储层动态变化特征的新方法[J].西南石油学院学报,2004,26(4):14~17.592 2008年第10期 马喜斌等 开发过程中储层物性变化规律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