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蕴涵及历史与现实意义(一)
浅谈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
浅谈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摘要:普列汉诺夫一生有诸多成就,在社会心理方面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思想。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史上,他首次提出了社会意识的两种形式学说,将社会意识分为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两个方面。
普列汉诺夫的这一思想对于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一方面,社会心理是党的理论、政策、方针、路线转化为群体理想、信念和行为的体现;另一方面,社会心理可以反射社会现实。
教育者只有紧紧抓住社会心理这个环,才能真确掌握群众的思想脉搏,进而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政治教育所谓社会心理,就是指在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特定阶级、阶层广大群众中间普遍流行的、没有经过职业思想家系统加工整理的日常意识,包括人们的情绪、感觉、理想、要求、愿望、信仰、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精神现象。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思想家已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诸多论述,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都没有给予全面、科学的揭示和阐述。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者爱尔维修指出:“一切在同样情况下的民族都有同样的精神、感情、倾向和习惯。
”[ 1 ] 19世纪法国文学家和著名批判家泰纳(又译作丹纳)认为:人的关系中发生的大的变化,会逐渐在人们的心理中引起相应的变化,所以艺术作品是为“一般的精神状况和流行的习俗所决定” [ 2 ],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是绝对观念的发展在一定时期、一定民族中的体现[3 ]。
俄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普列汉诺夫:“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么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 (一)生产力的状况; (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 (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 (四)一部分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 (五)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
试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作用
试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作用一、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正处于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社会心理比较敏感的时期。
这一巨大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导致了公众社会心理的失谐,公众心理的失谐会反过来强化和放大社会矛盾,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社会需要良好的社会心理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社会心理问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方式处理人际关系”,表明党和国家对促进社会心理和谐发展非常重视,心理和谐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支撑,需要以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为依据。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研究和阐释普列汉诺的社会心理学说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
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概述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理论来源,主要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法国哲学家兼文艺史家泰恩(有的译为泰纳或丹纳)、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论述。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同黑格尔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法律等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一一“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它们的特殊性质都可以从民族精神或时代精神的共同特性去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黑格尔的这一思想是极其天才的。
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学说的一个重要原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意识形态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社会心理,便是上述黑格尔思想的发挥。
他说:“关于一定民族的精神,在它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具有特殊性的学说,它本身完全不象我们读到某些民族主义者的议论时可以认为的那样错误。
毫无疑问,社会人,具有一定的心理,而这心理的特性决定他们建立的一切意识形态。
普列汉诺夫社会层次理论的文化内涵探析
普列汉诺夫社会层次理论的文化内涵探析作者:李圆坤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年第03期摘要:普列汉诺夫的社会五层次论针对社会心理与文化艺术的关系及其对社会的整体性作用进行了辨析。
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是社会心理的表现,是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环节,社会心理是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中间环节。
这种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艺术发展的有力支持,也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审美形态产生了部分影响,对文化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文化;中间因素;社会心理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9-0066-01一、普列汉诺夫视域下的艺术演进机制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秉承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思维方式。
但是,从直接作用效果上来看,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从文化艺术形态和作用方式上看,但其决定合作用机制的问题却是尚未研究的重要问题。
针对此,普列汉诺夫提出“中间因素”说,并将此作为阐述文化艺术与经济社会之间关系和作用方式的途径。
第一,普列汉诺夫认为,艺术与经济结构之间具有多重的缓冲因素,亦即经济社会对文化艺术作用效果的实现需经过多重环节,并受多种力量制约。
这种复合的力量中有经济的因素,也有社会心理和其他思想流派因素的共同作用,这些因素共同形成作用机制,对文化艺术的形成产生影响。
第二,普列汉诺夫认为,影响文化艺术进程的各种力量在协同作用中显示出“角力”的性质,各个因素均在争取经济权益的最大化,归根结底,也是为了实现其对社会思想的操控作用。
从普列汉诺夫的文化艺术演进规律上可深刻知晓,其对马克思思想的秉持十分明显,将经济社会中的角力因素进行马克思主义视域的阐述,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但普列汉诺夫突破性地将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作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对文化艺术产生作用的缓冲平台,这也间接说明了经济与政治因素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机制。
二、社会心理与文化艺术的关系社会心理与文化艺术具有双向关系。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上)
作者: 李澄
出版物刊名: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6页
主题词: 社会形态;社会心理;马克思;思想体系;社会主义社会;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社会生活;
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
摘要: <正> 一、“五项因素公式”——普列汉诺夫研究唯物史观的总纲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研究,是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
以纵的方面来说,研究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就是要揭示各种社会形态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特别是揭示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依次更替的客观规律。
人类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就是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贾孝敏来源:《江汉论坛》2018年第02期摘要: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的提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是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生产力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的观点,并在批判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唯心主义的观念决定论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的解读,我们能够透视出其核心内容的实质。
同时,研究这个被遗忘的微观视域,对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中国各阶层的社会心理以及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实践;唯物史观中图分类号:C9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2-0056-06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我们讨论社会发展时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阐述过“社会心理”这一概念,唯独普列汉诺夫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心理思想,这是他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然而,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一直少人问津,在教科书中几乎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
尽管上世纪80年代曾兴起一小股研究热潮,但是对社会心理研究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要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唯物史观更加精细和丰满,避免“宏大叙事”,使其在解释社会历史时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社会心理研究是一个很好的微观切入点。
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对我们具有启发意义。
一、批判中借鉴:社会心理思想形成的逻辑在普列汉诺夫之前,哲学家们从不同的维度对社会心理作过探讨,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有环境决定论、观念决定论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普列汉诺夫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否定性批判”和“肯定性借鉴”,它们成为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和逻辑前提,这便是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形成的主要特色。
孟德斯鸠是从历史观维度关注社会心理的第一人。
尽管他并没有明确提出“社会心理”这一概念,但是他在《论法的精神》中多次谈到了风俗、习惯、礼俗、礼仪、性格等等“民族的一般的精神”,认为这个“民族的一般的精神”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受多种事物的支配,就是:气候、宗教、法律、施政的准则、先例、风俗、习惯”①。
格·瓦·普列汉诺夫解读
格·瓦·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一书批注[210](不早于1908年5月)格·瓦·普列汉诺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1908年圣彼得堡版[第23—24页] 唯心主义者先是把思维变成独立的、不依赖于人的本质(“自为主体”),然后宣称:在它之中,在这种本质中,存在和思维的矛盾解决了。
因为单独的、独立的存在是为它这种不依赖于物质的本质所固有的。
这种矛盾真的在这种本质中解决了,这种本质是什么呢?是思维。
而且这种思维是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存在着的。
但是,对矛盾的这种解决,纯粹是形式上的解决。
这种矛盾所以得到解决,象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的,仅仅是因为取消了矛盾的要素之一,即不依赖于思维的存在。
存在似乎单纯是思维的特性,当我们说某个对象存在着,这只是说,它在思维中存在着……存在并不是指在思想中存在。
在这方面,费尔巴哈的哲学比约·狄慈根的哲学要明确得多。
费尔巴哈指出,“证明某物存在着,这就是证明它不是仅仅在思想中存在着……”[注:《费尔巴哈全集》第10卷第187页。
][第28—31页] 唯物主义历史观首先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恩格斯很明白这一点,他写道:“我们最需要的不是干巴巴的几条结论,而是研究(dasStudium);结论要是没有使它得以成为结论的发展,就毫不足取……”[注:《遗著》第1卷第477页。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42页。
——编者注)]总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唯物主义方面的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就是他们制定了正确的方法。
费尔巴哈竭尽全力反对黑格尔哲学的思辨要素,以致他很少重视和利用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要素。
他说:“真正的辩证法决不是孤独的思想家同他本人的对话,而是‘我’和‘你’的对话。
”[注:《费尔巴哈全集》第2卷第345页。
——编者注]但是第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原来也没有“孤独的思想家同他本人的对话”这种含义;第二,费尔巴哈的意见正确地规定了哲学的出发点,但不是规定哲学的方法。
介绍 普列汉诺夫
普列汉诺夫P u l i e h a n n u o f u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哲学家、政论家、历史学家、文学批评家、文艺学家、俄国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活动家。
本条目只论述他在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活动,关于他的生平和在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的活动从略。
普列汉诺夫关于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著作非常丰富,在他的遗产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当他还是民粹主义者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和研究文艺理论问题,而从19世纪80年代当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时起,就更广泛地展开了他的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的活动。
他捍卫和继承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思想的传统,而且在俄国第一个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解决美学思想、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方面的根本问题。
19世纪80至90年代,正当反动的民粹主义思潮泛滥的时候,普列汉诺夫发表了多篇批判民粹主义作家的论文:《格?乌斯宾斯基》(1888)、斯?卡罗宁(1890)、《尼?伊?纳乌莫夫》(1897)等。
在这些文章里,他指出,这些作家违背了他们的民粹主义思想而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的农村生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方面,因而不自觉地暴露了民粹主义的严重的错误。
这些文章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粉碎民粹主义起了重要的作用。
90年代起,正当俄国反动的思想界对革命民主主义者进行攻击和歪曲的时候,普列汉诺夫开始深入研究俄国的思想史,特别是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文学观和美学思想,其中主要著作有《别林斯基的文学观》(189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理论》(189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文学观》(1909)和其他一些论文。
他在这些著作中宣传和捍卫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进的文艺思想。
他认为,俄国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是唯物主义美学观的创导者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先驱。
同时,他也指出了他们的抽象的启蒙思想的弱点和局限性,认为这“仅仅是一种正确的艺术观的萌芽”。
同一时候,普列汉诺夫开始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文学批评进行深入的探讨。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贾孝敏摘要: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的提出是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这一思想是在继承马克 思恩格斯的关于生产力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性地位的观点,并在批判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和唯 心主义的观念决定论基础上形成的。
通过对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的解读,我们能够透视出其 核心内容的实质。
同时,研究这个被遗忘的微观视域,对我们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发展、 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中国各阶层的社会心理以及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都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实践;唯物史观基金项目:贵州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社会心理研究冶(项目编号: 2017GZYB 52);贵州省教育厅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研究冶(项目编号院2017SZK 39);华 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社会心理思想研究冶(项目编号院2016CXZZ 109)中图分类号:C 912.61文献标识码:A社会心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 我们讨论社会发展时不可回避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 题。
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明确阐述过“社会 心理”这一概念,唯独普列汉诺夫创造性地提出了 社会心理思想,这是他对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
然 而,在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一直 少人问津,在教科书中几乎找不到“社会心理”一 词。
尽管上世纪80年代曾兴起一小股研究热潮, 但是对社会心理研究的力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要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唯物史观更加精细和 丰满,避免“宏大叙事”,使其在解释社会历史时 更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社会心理研究是一个很好 的微观切人点。
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思想对我 们具有启发意义。
―、批判中借鉴:社会心理思想形成的逻辑在普列汉诺夫之前,哲学家们从不同的维度对 社会心理作过探讨,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文章编号:1003-854X ( 2018)02-0056-06果,主要有环境决定论、观念决定论以及马克思恩 格斯的相关论述,普列汉诺夫对这些成果进行了 “否定性批判”和“肯定性借鉴”,它们成为普列汉 诺夫社会心理思想的理论来源和逻辑前提,这便是 普列汉诺夫社会心理思想形成的主要特色。
第06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 其次,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科学 技术对于历史进步的意义,本质上是历史主义的,而 考茨基的“唯物史观”则强调历史中的自然因素,肯 定自然唯物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优先性,带有很强 的自然主义的色彩。
第二国际
一、恩格斯对第二国际的领导及其思想影响
• 第一,亲自参加第二国际的筹建工作,把第二国际建 立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础上。
• 第二,恩格斯晚年的思想成果对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 义理论研究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 第三,积极培养各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要求把马 克思主义理论与各国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出现及对他的批判
• 考茨基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家,他无论在马克思 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上,还是在政治立场上,都是一个 十分复杂的人物。他曾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对研究 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作出过贡献,但后来成为一名机会 主义者、修正主义者,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和事 业。
考茨基
一、生平及理论活动
• 考茨基的理论活动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可分为三 个时期。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是考 茨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以前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他 是毕希纳派庸俗唯物主义的信徒,信奉达尔文、斯宾 塞(1820—1903)、穆勒(1806—18 73)的思想。19世纪80年代初到1910年, 是考茨基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的时期,他长期担 任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的主编,与 恩格斯一直保持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并花了五年时间 整理出版了马克思的《资本论》第四卷,即《剩余价 值学说史》,对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资本论》 作了通俗的解释,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的普及本。
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独创性发展研究
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的独创性发展研究摘要:普列汉诺夫(1856-1918)是著名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创始人和领导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研究普列汉诺夫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对我们当前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以及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普列汉诺夫;唯物史观;意义一、普列汉诺对唯物史观的论述(一)科学论述唯物史观的形成及其意义首先,关于唯物史观的创立过程。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唯物史观的创立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深刻且复杂的历史过程。
通过全面分析人类历史上对唯物史观的研究,重点考察18世纪法国哲学家的历史观和黑格尔的历史观,同时又注重历代不同哲学家在历史观上的联系与区别。
普列汉诺夫以此得出结论:历代的历史观虽然在根本上来说都是唯心主义的,但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中的合理因素在不断的增长,即使这种合理因素表现得十分微弱甚至于颠倒。
这些合理因素构成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本要素,由此可见,普列汉诺夫对于唯物史观的理解是符合唯物辩证法的,没有割裂唯物史观创立过程中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更没有陷入教条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沼。
当然,普列汉诺夫也明确指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历代哲学家的历史观是有本质区别的。
其次,关于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更在于唯物史观的创立引发了一场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唯物史观是“人类思想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真正的革命,是最伟大的革命。
”① 给人类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的完备的世界观,不仅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而且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这个科学的崭新的哲学体系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科学的体现。
(二)独创性的“五项要素”理论普列汉诺夫对唯物史观最为独创性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项要素”理论。
他对“五项要素”有着清晰的概念界定:“(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论
马克思主义文论1、普列汉诺夫的“五项因素公式”19 世纪末(1892-1893)年在写作《唯物主义史论丛》时提出社会结构“五项因素公式”思想的雏形。
他再次概括时,明确地把“社会心理”归入其中,这就是著名的“五项因素公式” 理论。
公式:1)、生产力的状况2)、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的,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征的各种思想体系“五项式” 的前两项——生产力的状况、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是说社会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五项式”的后三项——在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政治制度、社会中的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则是指树立于物质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
政治基础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上层建筑是在社会物质基础上形成的,并受制于物质经济基础,“五项式”中,生产力始终处于“第一”位置,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它的变革必然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思想体系虽然“远离”生产力,“更高地悬浮于”物质基础之上,但它最终受制于物质基础,社会物质生活归根结底决定着社会精神生活。
2、社会心理说:某个特定时代的某个民族、阶级或阶层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所自发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情感、情绪、感觉、愿望、理想、兴趣、习惯、信仰、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等。
是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状态的总和。
(两个显著特征:a、与思想体系相比,具有原始性和素朴性;b、与个体心理相比,具有大众性和普遍性)3、莎士比亚化:要求作家从社会生活出发,还原特定时空背景下真实的人物与事件;正确处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人物揭示社会现实的某些本质;在现实的基础上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创造富于生活气息、朴实、明快的语言,构思生动丰富的情节等。
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马恩对现实主义理论形象化的概括,生动地表述了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规律。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当代价值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是一种研究人类社交行为和群体心理的理论体系。
它认为人们的行为和思维都是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而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又是由个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所构成的。
这一理论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以下将从五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帮助我们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是如何在群体中相互影响的。
他提出的“动机构”理论认为,个体之间的互动受到了各种内部或外部的动机因素的驱动,如需求、价值、目标等。
这些动机会引起人们之间矛盾、竞争、合作等复杂的社会行为,从而形成了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结构与模式。
例如,在一个公司中,员工之间的内部竞争和合作关系就是受到各种动机因素的影响所导致的结果。
其次,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心理的发展历程。
他认为,人的心理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步发展而来的。
普列汉诺夫的“技能设备”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个体能力和行为的影响,认为人们的能力和习惯都是逐步获得的。
例如,在学校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能力都是通过纪律、作业、考试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
第三,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还有助于我们了解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历史。
他认为社会和文化是在人类社交行为中逐步形成的,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观念、制度和文化符号,这些都是基于个体之间交往的历史和传统而形成的。
例如,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节日,其中包含的许多文化符号、传统食品和行为礼仪都是在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第四,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在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差异性。
他认为,不同的社会背景会导致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因此,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也会有所不同。
如日本和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就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日本商人更加注重精神文化和社会责任感,而西方商人则更注重市场营销和竞争力。
最后,普列汉诺夫的社会心理学说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人类中大量的社会问题和矛盾。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1. 引言普列汉诺夫(Michael Polanyi)是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被广泛认为是知识和科学的重要贡献者之一。
他的观点——普列汉诺夫的观点(Principle of Polyani’s Paradox)——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知识的生成以及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2.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的核心内容普列汉诺夫的观点认为,人类的知识生成和科学发展并不是简单的客观、无偏的过程,而是受到主体的参与和主观因素的影响。
他提出了以下观点来支持他的理论:2.1 个人知识不可完全传授普列汉诺夫认为,个人的知识是无法完全通过言语或书面语言进行传授的。
个人的知识包含了许多无法言传的经验、直觉和理解。
这种个人知识是通过主体的参与和亲身体验所获得的,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因此,他认为知识的真正传递是通过师徒制、导师指导等方式进行的,而不完全依赖于书本或课堂教学。
2.2 隐式知识的重要性普列汉诺夫提出了“隐式知识”的概念,即那些人们拥有但无法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
隐式知识是个人的实践经验、直觉、技能等在无意识中形成的一种知识。
这种知识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往往被人们忽视。
普列汉诺夫认为,有效利用隐式知识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
2.3 知识的塑造和社会的影响普列汉诺夫认为,知识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在科学领域,科学家们通过交流、合作和争论共同推动知识的不断进步。
社会的环境、文化和价值观念会对知识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发展的方向和研究的重点并不完全由客观事实决定,而受到科学界的共识和社会需求的影响。
3.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的影响普列汉诺夫的观点对于我们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知识的生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他的观点所带来的几个重要影响:3.1 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提醒我们,科学和技术并不是完全独立的领域。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的观点
普列汉诺夫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的社会形式,而资本主义则是衰落和灭亡的。
他认为,社会主义的实现需要通过暴力革命,并建立一个由工人和农民组成的无产阶级政权。
在这个政权下,生产资料将被国有化,生产将被集中和计划化。
普列汉诺夫强调了对农民的重视,并主张通过土地革命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
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工业,同时注重农业和农民的发展。
普列汉诺夫还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积极参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帮助全球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
普列汉诺夫资料[精彩]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普列汉诺夫被誉为“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对于俄国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有机器重要的意义,在他所撰写和编辑的书籍、小册子和杂志上,不仅对民粹主义作了广泛的批判,而且使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知识界取得支配地位,并概略地提出了支配1914年以前的运动的长期战略。
由于认识到俄国多类型混杂的社会经济结构具有独特的和病态发展的特点,所以普列汉诺夫坚持革命必须经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进行。
这也被后来许多国家所借鉴。
在他的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特别强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对马克思成熟思想的贡献,他也是把马克思成熟思想表述为辩证唯物主义的第一人,并且把这种方法广泛地运用于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而且也运用于语言学、美学和文艺评论的一位先驱者。
今天我们重点要谈的是普列汉诺夫在美学方面的理论。
普列汉诺夫提出的社会发展五项式,即:生产力状况,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关系,社会人的心理,各种思想体系,这些在美学,或者说艺术上的论述都有所体现。
我们小组看的是《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和《普列汉诺夫美学论文选》。
首先说一下《没有地址的信》,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史上第一步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研究艺术起源的成功之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通过对原始音乐、舞蹈、绘画艺术以及它们同生产劳动实际联系的分析,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认为艺术不是起源于“游戏”,而是起源于生产劳动。
作者认为人的本性使他有审美的趣味和概念,而他周围的条件决定着这个可能性怎样转变为现实,而人的本性如果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那就是最原始的“模仿”,模仿来源于矛盾,作者通过很多例子证明了模仿倾向只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而这些条件是由人类文化的发展进程决定的。
作者进一步指出“英国贵族中间软弱的人在无信仰方面模仿强有力的人,那是因为无信仰是一种好风尚,其所以如此,仅仅是由于矛盾,仅仅是作为对清教主义的一种反应——这个反应也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由此作者又进一步扩展开来,在艺术领域中,人的本性(他的神经系统的生理本性)给了他以察觉节奏的音乐性和欣赏它的能力,而他的生产技术决定了这种能力今后的命运。
论普列汉诺夫晚期哲学思想兼论《俄国社会思想史》的理论价值
论普列汉诺夫晚期哲学思想兼论《俄国社会思想史》的理论价值普列汉诺夫是20世纪初期俄罗斯最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深受马克思和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同时还吸收了俄国民族哲学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他的思想与俄罗斯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问题、矛盾和发展方向。
本文将就普列汉诺夫晚期哲学思想及《俄国社会思想史》的理论价值进行探讨,并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引发读者对该理论的关注和深入思考。
一、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普列汉诺夫是哲学思想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被认为是现代欧洲哲学和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列汉诺夫继承了黑格尔、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将它们与俄罗斯文化的特点融会贯通。
普列汉诺夫的影响超越了俄罗斯国界,拓宽了世界哲学的视野。
他对于20世纪俄罗斯哲学、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历久不衰。
二、深刻反映俄罗斯当代社会问题普列汉诺夫的哲学思想充分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现实情况,尤其是在20世纪初期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动荡时期,他的思想与俄罗斯社会处于高度一致。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罗斯社会面临的问题,是多种矛盾所产生的结果,一方面,是文化上的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一方面是经济、政治等社会结构的不平等。
他认为这种矛盾要通过彻底的革命才能得到解决。
普列汉诺夫通过自己的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在当时的社会动荡时期找到出路,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俄罗斯社会的问题和矛盾。
三、理论贡献——对哲学和政治的独特见解普列汉诺夫的哲学与政治思想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他的政治理论思想影响了当时的革命和社会运动,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革命者。
他认为,进步的社会变革必然要发生在政治层面上,并表示,一旦社会革命,良民才能建立全新的、真正的社会制度。
他的哲学思想中深刻挖掘了人类的历史和文化的本质,为当时俄罗斯的政治变革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思想基础。
四、创新思想——对世界哲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普列汉诺夫对世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根据自己的哲学思想创造了新的哲学语言和方法,这种创新思想反映在他的哲学体系、方法和概念定义中。
普列汉诺夫—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全文)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普列汉诺夫一已故的卡勃利茨在七十年代后半期写了《理性与感情是进步的因素》一文。
在该文中,作者引用斯宾塞的言论,硬说在人类前进运动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情感,而理性只起着次要的并且完全是从属性的作用。
有位“可敬的社会学家”反驳卡勃利茨时,对这种轻视理性的理论表示了含有讥嘲意味的惊异。
这位“可敬的社会学家”为理性作辩护,当然是正确的。
但他如果不涉及卡勃利茨所提出的那个问题的实质。
而单只指明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如何不可以和不容许,那他就较正确多了。
事实上,“因素”论本身就是没有根据的,因为它随便挑出社会生活中的几个方面来,将它们看着独立的实体,变成是从各个不同方面并以不同的功效引导社会人类走向进步的一种特殊力量。
这个理论在卡勃利茨那里所具有的形式,尤其没有根据,因为他不是把社会人类....的不同的领域说成为社会学的特殊的实体。
这真....活动的某些方面,而是把个人意识是绝顶的抽象;无法再前进一步,因为再进一步就会走进显然妄诞无稽的境界。
这才是“可敬的社会学家”应该叫卡勃利茨及其读者们注意的地方、这位“可敬的社会学家”发现卡勃利茨因极力探寻历史上占统治地位的“因素”而走进了怎样一种抽象的迷宫时,也许会在无意中对因素论本身做出一点批评吧。
而这在当时对于我们大家都会是很有益处的。
但他却没有胜任。
原来他自己也是站在这一理论的观点上,他与卡勃利茨不同的地方,只在于他具有折衷主义....的倾向,所以在他看来,一切“因素”都同样重要。
后来,在他攻击辩证唯物主义的言论中,他的头脑中的折衷主义本性更是表现得特别明显,竟以为辩证唯物主义是为了经济“因素”而牺牲其他一切“因素”,并根本否定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一种学说。
这位“可敬的社会学家”连想都没有想到辩证唯物主义和“因素”论是毫不相干的。
所以只有完全不能进行逻辑思维的人才会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替所谓无为主义....作辩护的。
不过,应该指出,这位“可敬的社会学家”的这种落空丝毫也不新奇;过去有,现在有,并且大概将来很长一个时期也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会这样落空的······当唯物主义者还没有制定出对自然和历史的辩证观的时候,早已就有人责备他们倾向于“无为主义”了。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意义·实现路径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意义实现路径
严文波;杨卫军
【期刊名称】《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5(016)002
【摘要】总体布局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它直接关系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置于同一层面,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思想.这一重要战略思想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有着极其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如何推动“五位”走向“一体”,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总页数】3页(P19-21)
【作者】严文波;杨卫军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14
【相关文献】
1.五层次论五位一体五个文明——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形成的意义 [J], 张宗峰;
2.“五位一体”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意义、形成及基本经验 [J], 陶国根
3.\"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视域下新时代中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与实现路径 [J], 陈开江;朱海嘉
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J], 戚嵩
5.“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J], 戚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蕴涵及历史与现实意义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蕴涵及历史与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结构“五层次论”论文摘要:普列汉诺夫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社会心理引入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了社会结构“五层次论”,阐明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结构理论是}土会学和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创造性地将社会心理引进社会历史研究领域,阐明了社会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充实和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有力地批驳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责难和歪曲,为捍卫、传播和发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历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源流和时代背景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直接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在这里,马克思从总体上对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作了科学的解剖,即把社会结构概括为四个层次:生产力一生产关系一法律、政治的上层建筑一社会意识形式,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
从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论”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兼与张云勋、邹永图同志商榷
作者: 何梓焜
出版物刊名: 学术研究
页码: 76-80页
主题词: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政治上层建筑;普列汉诺夫;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思想体系;基本范畴
摘要: <正>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的涵义,长期以米就存在不同的看法,近年来又出现了新的争论。
《学术研究》1980年第五期和1981年第三期上分别发表了邹永图同志的《对“社会存在”范畴的一些理解》和张云勋同志的《略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范畴》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蕴涵及历史与现实意义(一)论文关键词:普列汉诺夫社会结构“五层次论”论文摘要:普列汉诺夫在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创造性地将社会心理引入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了社会结构“五层次论”,阐明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关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社会结构理论是}土会学和历史观的重要内容。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创造性地将社会心理引进社会历史研究领域,阐明了社会心理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规律,并特别强调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之间的辩证关系,丰富、充实和具体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结构理论。
有力地批驳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对唯物史观的责难和歪曲,为捍卫、传播和发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历史观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改革实践和文化建设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源流和时代背景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直接建立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作了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在这里,马克思从总体上对社会形态的内部结构作了科学的解剖,即把社会结构概括为四个层次:生产力一生产关系一法律、政治的上层建筑一社会意识形式,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思想。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对于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没有进一步展开。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中间因素”理论,论述了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形式的“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的关系,指出了社会经济因素多半是通过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道德等“中介”决定远离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领域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的,从而揭示了社会意识受社会经济因素制约的客观过程和途径,极大地补充、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恩格斯虽已隐约地意识到了哲学等社会意识形式与政治之间似乎还应该有个“中间环节”,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来得及作更多的论述和发挥。
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继承他们的是第二国际的一些理论家。
普列汉诺夫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普列汉诺夫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社会心理引入社会历史研究领域,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亦称“五项论”),将马克思的经典公式具体化了,并对恩格斯提出的“中间因素”的构成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了开拓性的探索和研究。
除了理论上的渊源,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提出和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也有密切的关联。
19世纪末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经历其产生之后的第一个世纪之交时,恰逢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
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发生,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推动了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生产的高速增长及资本积聚和集中的迅速发展,造成了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阶段过渡。
这时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还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工人运动只能在和平条件中并利用和平条件来发展自己。
随着各国工人政党的形成和第二国际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而随着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出现,反映这些变化的各种理论流派和思潮纷至沓来,其中不乏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及现实意义的怀疑、责难和攻击,一些唯心主义和机会主义者直接向历史唯物主义发起了进攻。
恩格斯去世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也出现了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
在第二国际理论家那里,历史唯物主义面临的最根本的危险是被曲解为机械的经济决定论。
当时新康德主义用折衷主义的因素论来反对唯物主义一元论历史观,他们认为,在历史过程中发生作用的诸如经济的、思想的、法律的、政治的、道德的等多种因素都是等价的,各自是独立的本原。
它们之间只有相互作用,而不存在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德国唯心主义社会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保尔·巴尔特说“经济史观”是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最恰当的名词。
伯恩施坦则指责马克思过分强调历史上技术和经济的决定作用,因而忽视了思想的作用,这样人便成了客观经济法则的盲目崇拜者和消极的旁观者。
按照俄国民粹派的说法,马克思主义者是所谓“依靠经济弦线为生”的“经济唯物主义者”,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则是为了“经济因素”而牺牲其他社会因素,并从根本上否认个人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学说。
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的出现,激起了国际上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强烈反对,特别是第二国际内部展开了批判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捍卫马克思主义的斗争。
在这场斗争中,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第二国际理论家们,不仅注重对伯恩施坦的理论观点和策略主张进行深入的批判,而且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本身作进一步的思考、探索和新的阐发。
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就是在这一理论批判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二、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的理论蕴涵普列汉诺夫先后发表了《论一元论历史观的发展》、《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等著作,深人系统地探讨了在他看来作为一般社会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各种基本问题,社会结构“五层次论”是他在这—探索过程提出的—个最著名的新命题。
社会结构“五层次论”可以谠是他的社会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研究唯物史观的总纲。
具体而言,普列汉诺夫的社会结构“五层次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蕴涵。
首先,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的社会结构学说中明确地增添了“社会心理”这一环节,强调了社会心理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普列汉诺夫指出:“如果我们想简短地说明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现在很有名的‘基础’对同样有名的‘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见解,那末我们就可以得到下面一些东西:(一)生产力的状况;(二)被生产力所制约的经济关系;(三)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长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四)一部分由经济直接所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人的心理;(五)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
”哳四在这里,普列汉诺夫把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概括为五个层次:生产力一生产关系一社会政治制度一社会心理一思想体系。
比较一下马克思的经典论述,我们不难看出,普列汉诺夫称马克思说的“法律、政治的上层建筑”为“社会政治制度”,而把“社会意识”分成了两种基本的形式——“社会心理”和“各种思想体系”。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在社会存在和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即思想体系之间,有一中介环节,即社会心理,其中一部分由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一部分由社会的政治制度所决定。
在社会心理的基础上,才产生着理论形态的社会意识。
他认为,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对思想体系的决定作用,必须以社会心理为“中介”,而思想体系也只有通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才能反映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
作为中介的社会心理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们要达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理性认识,必须通过对大量“日常意识”的总结。
亦即是说任何形式的思想体系反映社会存在时都是这样那样地依据“社会心理”并概括“社会心理”的。
是社会人的心理的集中反映;二是思想体系要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首先必须“普及”、“扩展”“凝冻积淀”为社会心理,变成人们行动的信念。
“迟慢的心理进化先于经济革命”。
总之,社会心理是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必不可少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普列汉诺夫通过对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的比较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内在构成和发生、发展的规律强调社会心理是一切思想体系的共同根源。
按照普列汉诺夫的解释,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感性阶段,指的是特定时期特定民族或特定阶级、阶层广大群众中普遍流行的,在日常生活中自发地形成的,没有经过系统整理的精神状态,包括各种感觉、情绪、观念、要求、愿望、理想、习惯、风尚、道德情操、审美趣味等等,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种“日常意识”;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理性阶段,是经过思想家、学者、文艺家概括化了的、系统化了的社会意识,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哲学的、艺术的等思想观念。
在普列汉诺夫看来,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虽然都根源于社会存在,但他们有高级低级之别,直接间接之分。
正如一切高级的运动形态包含并依赖于低级的运动形态一样,一定的思想体系作为高级形态的社会意识,也不能脱离它的低级形态——社会心理。
因此,普列汉诺夫强调社会心理是思想体系的直接来源。
普列汉诺夫指出:“一切思想体系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即某一时代的心理。
”“‘社会人’具有一定的心理,而这种心理的特性决定他们建立的一切意识形态。
”普列汉诺夫明确地把思想体系与社会心理的关系概括为社会心理对思想体系的“根源关系”和“决定关系”。
当然,这种“根源关系”和“决定关系”,不是指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何者第一性、何者第二性意义上的基础关系和本原关系,而是指社会意识范围内思想体系对社会心理的依赖关系。
第三,普列汉诺夫尤其重视社会心理和文学艺术的关系,明确地将社会心理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领域,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的社会心理分析法的确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普列汉诺夫把深人研究社会心理及其中介作用,看作是探究艺术和各种思想体系发展史的一个重要关键。
他指出:“要了解某一国家的科学思想史或艺术史,只知道它的经济是不够的。
必须知道如何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对于社会心理若没有精细的研究与了解,思想体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释根本就不可能。
因此,社会心理学异常重要。
甚至在法律和政治制度的历史中都必须估计到它,而在文学、艺术、哲学等学科的历史中,如果没有它,就一步也动不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