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文化精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茶道文化精髓
“静”是中国茶文化的灵魂,因“静”而“和”的,缺乏“静”的氛围和境界,“和”只是一份残缺的心灵。中国茶文化是修身养
性之道,静是中国茶文化修习的必由之路。可谓“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茶事活动常常营造一种宁静的氛围和虚静的空
灵心境,在虚静中空明心灵、升华精神,、与自然融和交汇,乃至“天人和一”的最高境界。
“真”是中国茶文化的初心,更是中国茶文化的终极追求。“真”是人生真善美的真,“真”是参悟、是透彻、是从容、是淡定、是
自然……“真”不单纯是真茶、真香、真味、真山、真水、真迹;更
是真心、真情、真诚、真悠闲……“真”是道家“道法自然”的完
美呈现。
可见,“和、静、怡、真”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精髓所在。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
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
重要中心。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
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
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
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
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湖州紫笋和常州
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
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
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
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
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三国以前的茶文化启蒙
晋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跟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780年陆羽著《茶经》,是唐代茶文化形成的标志。其概括了茶
的天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探讨了饮茶艺术,把儒、道、佛三教
融入饮茶中,首创中国茶道精神。以后又泛起大量茶书、茶诗,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唐代茶
文化的形成与禅教的兴起有关,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
故寺庙崇尚饮茶,在寺院附近植茶树,制定茶礼、设茶堂、选茶头,专呈茶事流动。在唐代形成的中国茶道分宫廷茶道、寺院茶礼、文
人茶道。
宋代茶文化的兴盛
宋代茶业已有很大发展,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在文人中泛起了专业品茶社团,有官员组成的“汤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宋太祖赵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宫庭中设立茶事机关,宫廷用
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赐茶已成天子羁縻大臣、眷怀亲族的
重要手段,还赏给国外使节。至于下层社会,中国茶文化更是气愤
但愿活泼,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民间
斗茶风起,带来了采制烹点的一系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