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述评

合集下载

总结评述道家的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道家的主要思想

总结评述道家的主要思想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追求自然的无为而治。

道家的思想体系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主要由老子和庄子所创立。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道家哲学中被描述为无形、无名、无尽、无物的存在。

它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一切存在的真理和规律。

与其他哲学思潮注重人类智慧和知识的追求不同,道家主张通过回归到自然状态中去,与社会的纷扰和人为的规则脱离,从而实现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在道家哲学中,“道无为而无不为”。

这意味着追随道的人不做强制的努力或干预,而是顺应自然的力量和法则。

道家认为,强制的努力和无休止的欲望会导致人们与道相悖,使其迷失于虚妄的现实中,而不是与宇宙共同存在。

道家还认为,人类社会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源于过度追求个人欲望和权力的欲望。

他们主张要放弃私欲,回归到自然状态中,从而实现自我超越与和谐。

庄子提出了“逍遥游”的概念,即“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通过超越自我的边界,与宇宙合为一体。

道家的思想对于后来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在政治层面上,道家主张无政府主义,认为政府的存在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中国历史中的众多反叛和革命运动产生了影响。

例如,在秦朝崩溃后,刘邦采纳了道家的思想,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从而建立了汉朝。

另一方面,在文化层面上,道家强调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艺术、音乐和冥想来达到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这种追求内心安宁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影响了绘画、诗歌、武术、中医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总而言之,道家的主要思想是以“道”为核心概念,强调回归到自然状态中,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他们认为自然法则是人类行为和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人们应顺应自然而不是进行无谓的努力。

道家的思想对于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庄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峰道家是最早的个人主义者。

冯友兰先生说"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

这帮人大都离群索居,遁迹山林。

但也不是普通的隐者,他们退隐的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思想体系,为自己的退隐行为辩护,赋予其意义。

相当于说,老子不跟你们玩,那是有理由的。

道家最早的代表人物杨朱说,如果拔我一根汗毛就能救天下,我干不干?当然不干咯!就是这么屌。

杨朱被后世的人唾骂,说他自私,一毛不拔。

其实杨朱的意思是,要尊重个人,一切站在个人的角度。

杨朱的思想没有可考的记载,都散落在别人的著作里,可惜了。

老子继承了杨朱的思想,老子著《道德经》,说到底,还是一部政治哲学,是入世论。

老子说"道",用今天的话说,"道"是"自然法",或者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老子看透了先秦时期各国战乱的根源,所以警示统治者要无为而治,要尊重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别瞎折腾。

可是没什么用,除非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喊一二三,一起停止折腾,否则谁先放手谁被灭。

道家理论发展到庄子这里,才达到最高峰。

《庄子》一书共33篇,有多少是他自己写的,不知道。

因为我们今天所读到的《庄子》,是郭象重编的,郭象也没告诉我们哪几篇是庄子本人所写。

不过没关系,谁写的不重要,把问题留给史学家,我们只谈庄子的思想。

庄子最牛逼的地方,在于他比杨朱和老子都超脱。

如果说杨朱和老子还在试图跟其它各家的思想作比较的话,那么庄子显然已经爬到更高的地方了。

这就好比杨朱和老子还在操场上跟其它的同学一起玩泥巴时,庄子已经坐在教学楼天台上了,他冷冷地看着操场上的人,内心充满了怜悯。

是的,庄子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看待世界的角度:上帝视角。

白,是相对于黑;大,是相对于小;静,是相对于动;你,是相对于我。

我在你左边,是相对于你在我右边。

在庄子看来,用这样的视角看,太狭窄了。

庄子认为,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能力也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在他们充分而自由地发挥其自然能力时,都是同等幸福的。

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解析

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解析

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解析无为而治是道家哲学的核心理念之一,也是道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道家政治哲学强调“无为而治”,主张“无为而治”是最高的治国之道。

那么,究竟什么是“无为而治”?它又是如何影响和指导着政治实践呢?本文将对无为而治道家政治哲学进行深入解析。

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其政治哲学主张“无为而治”,这一理念最早见于《道德经》。

《道德经》中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为无为,事无事”,“言者不如信”。

这些论断无一不体现了道家政治哲学的核心思想,即主张政府应当少为,民众应当自律,政府不应干预过多,而是顺应自然,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无为而治”并不是说政府不用做事,而是强调政府应当遵循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要强行干预。

在治理国家时,政府应当尽量减少干预,让事情自然发展,不要刻意干预,以免适得其反。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强调顺应自然,尊重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要人为地干预和破坏。

道家政治哲学认为,政府应当像烹饪小鱼一样,轻柔细致地处理国家事务,不要过度干预,不要强行推动,而是顺应事物的发展规律,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政府应当以德治国,以德化民,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而不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管理和控制民众。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强调政府应当尊重人民的主体性,尊重人民的自由和选择权,不要过度干预和控制。

道家政治哲学认为,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府不应当通过威严和强制手段来管理和控制民众,而是应当通过德行和道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让民众自觉地遵守规则和法律。

政府应当以身作则,以德服人,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感化民众,而不是通过威严和强制手段来管理和控制民众。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实际上是在强调政府应当注重德治,注重道德的力量,而不是过分依赖威严和强制手段。

道家政治哲学认为,为无为,事无事。

这句话的含义是,政府应当以无为之道来治理国家,不要刻意干预,不要刻意追求功利,而是应当顺应自然,让事情自然而然地发展。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

儒道政治思想异同综述我国的传统思想浩瀚丰富、源远流长,而政治思想就一直生长于传统的伦理思想之中。

其中儒家和道家两家的政治思想是比较杰出的,都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两家的政治思想既存在相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一、儒道二家政治思想的差异性1、儒家“有为”和道家“无为”的政治思想的区别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对于中国政治思想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他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为政以德”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体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总的来说,儒家强调的是“有为”,强调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和他人贡献。

儒家对人生最大的启示就是它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观念从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到处宣传他的思想这个事实中可以看出来。

老子一书中关于治国的言论有很多,虽然他没有像孔子那样明确地提出积极有为的思想,但是他对于治国之道还是有自己的见解的。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句话就说明老子深重的怀有治国安邦的抱负。

他提出“无为”的思想,提倡的是顺其自然,并不是要求人什么事都不做,听凭命运安排,而是要说人不应乱为。

他还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思想,这就是说要采取清静无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治国也应该这样。

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是从当时人民悲惨的现实生活中得出来的结论。

当时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战乱频繁,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大多奢侈腐化、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

或许很多人会说,道家作为当时比较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虽然看到了这样的社会现实,却对现实抱失望的态度,逃避现实,想着明哲保身,提出“无为”的政治思想是应该给予否定的。

但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治理思想的提出,不仅在思想界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在政治界上也算是一个奇迹。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

庄子政治思想论证:道家思想的最高峰庄子是中国道家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倡的思想被称为庄子道家思想。

庄子的哲学体系包括了同时代其他哲学家的思想,但是他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自然”和“人性”的关系,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在这一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析庄子的政治思想,来证明道家思想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最高峰之一。

首先,庄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无为而治”的观点。

这个观点指的是,人应该最大限度地避免干预自然和社会的运转,而是应该让它们自然而然地发展。

在庄子看来,这个世界的本质是“道”,它是万物之始,也是掌控一切的力量。

人类社会的规律也是如此,如果人类能够顺应“道”,就能够达到最理想的状态。

因此,庄子认为政府的职责不应该是干预社会的发展和控制人民的行为,而是应该让社会自由发展,人民自由生活,这样才能够实现最大效益。

其次,庄子的政治思想强调了政府应该“寄言于道”的理念。

庄子认为,社会和人类存在的伦理标准不是由政府制定出来的,而是由“道”掌控的。

因此,政府的职责是遵循“道”的准则,而不是自由地制定政策和法律。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寄言于道,听从道的指引,推行适合于当前社会状态的政策。

如果政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能够让人民得到最大的保障和福祉。

第三,庄子的政治思想通过强调“道”强调了平等和自由的观念。

在庄子看来,所有人类都生来平等,不应该存在任何形式的压迫和剥削。

政府应该保障人民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束缚他们的行为和思想。

因为只有在自由和平等的环境下,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政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就能够让人民更加自由平等地生活,同时也能够创造出更美好和繁荣的社会。

总之,通过分析庄子的政治思想,我们可以发现它显然是中国哲学思想史上的最高峰之一。

庄子强调的“无为而治”、“寄言于道”和“平等自由”的观念,已成为中国历史上关于政治和社会的重要思考。

浅谈道家政治思想

浅谈道家政治思想

浅谈道家政治思想摘要:提起道家政治思想,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老子的晚年不仕,骑着青牛西出函谷关后“莫知其终”的离世,或为庄子的退隐、不争、率性,“故自王公不能器之”的落寞及其与政治的疏离。

仿佛道家是不闻人家烟火的学说。

更有人将其与道教混为一谈,道家政治哲学是道家哲学宇宙观、伦理观、人生观、思维方式等在政治领域的延展,又是其哲学理性对社会技术层面的精神关照,本文主要浅谈道家的政治思想方面以及结合个人的一些看法,寥寥几笔为大家介绍一下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关键词:道.无为治国道法自然“道家”之称始于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但作为一个思想流派,它在先秦就已存在,像老庄原始道家及稷下黄老道家,就产生和存在于从春秋到战国的几百年时间里。

对于道家的基本特点,一般认为道家哲学是以“道”为最高范畴而阐述道法自然、清净无为、贵柔守雌、反朴归真等主张的一种学说,并由此认为道家哲学在总体上是消极无为、厌世避世的。

在中国的道家历史上有这么一句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诏示了道家的政治思想,这句话来自老子生动形象的比喻,老子的话准确而完整地在治大国与烹小鲜之间建立了生动直观的联系,具有说服力。

毕竟老子本人没有将他的理论付诸实践,人们或信或疑。

但是汉初的黄老学说的盛行,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使得人们对于道家的政治思想不得不侧目而视。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道家把安适的生活环境作为追求的主要目标,主张用习惯约束人们自身的行为。

老子认为社会中的一切都在变,一切无法长久,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使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常’道,他羡慕自然的完美和神秘莫测,他从自然之道入手追溯万物终极根源,深究人性之本然,终于发现了创生万物,以虚无为体的“道”,并揭示”道法自然“这一贯穿天道、世道、人道最为本质的规律。

老子认为只要人与自然之完全的契合,从而使个体得到真正的幸福安宁社会也由此进入良性发展。

庄子作为老子的继承者,将道与现实中之我、天与”社会化“之人之间的矛盾引向人性的深处,但是当他亲身体验时发现人无法离其类而生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政治道德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政治道德

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思想与政治道德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引起了许多哲学家和思想家的关注,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和应对这些变革。

其中,道家思想就是一种另类的哲学思想,它重视自然、强调自由、反对权力和礼仪,提供了一种与当时政治和道德秩序截然不同的哲学视觉。

一、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道家思想的主要特征是“道”,它认为宇宙万物皆由“道”所构成,这个道具有极为深刻和玄妙的含义,它不同于任何一种实在的物质,不可名状、不可捉摸。

在道家看来,道是超越一切的存在,它随处可见、随心所指,它是宇宙的本源和源泉。

因此,它主张道德治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依照自然法则为基础建立起适合人类社会的道德管理体系。

二、道家思想与政治道德的关系道家思想和政治道德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世间万事皆为“道”的表现,一切事物都有自然规律可循,人们可以从自然中学到实际的道理。

因此,道家的东西诸多,将芸芸众生看作整体,没有好坏之分,以非干涉、呼吸自然、顺应道治天下,这就与政治道德的主张相呼应。

同时,道家哲学对于道德的概念有很深的独特见解,它认为道德本身并不是一种肯定性质,而是一种负面的东西。

具体来说,即使在政治教育方面,道家也主张要求维护个体的自由风范,追求自然的现象,因此,不喜欢产生冲突的礼仪、严肃作风及规范,而以一种“非为”的方式来达致理想的目标。

这种观点和政治道德的理念有所区别,但是,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被看作是道家对政治道德的一种批判和调整。

三、以道领德与领德官领德是道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用来形容有人生智慧和领悟力的人,这些人可以帮助其他人找到人性的最高境界。

领德官是专门为领德的人设立的一种职务,道家认为,政府应该任命领德的人为官,让他们带着正直、勤勉、悦纳的精神去引导及胡放政治和社会家族。

这些人既不谋求权力、财富,也不以形式主义为准则、执拗成见为崇拜,完全按照天然的原则,分类打造人类的精神家园。

道家主要思想总结

道家主要思想总结

道家主要思想总结道家主要思想总结写1000字道家是中国古代思想流派之一,其主要思想为“道教”。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另一位重要的道家思想家是庄子。

道家主要强调个体的自然与和谐,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本文将分别对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道家的道德观念和政治观念进行详细阐述。

道家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是将真理和宇宙本源的思想统一起来的基本概念。

道家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无上的真理或原则,这种真理或原则不可言说,不可名状,只能通过无言的体验去领悟。

道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超越了具体的事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道家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道所产生的,所以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通过道来发挥作用和相互关联的。

道家还强调自然与和谐的思想。

道家认为,个体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个体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追求与自然的一体感。

个体应当放弃欲望,摆脱对外界的依赖,而是追寻内心的纯洁与宁静。

道家主张放下功利心和功利思维,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让灵魂回归真实的本质。

道家的道德观念强调无为而治和无私无欲的原则。

道家认为,无为而治是真正的智慧和领导者的方式。

领导者不应该过度干涉和控制,而是要顺势而为,顺其自然。

领导者应当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修养和道德实践来感染和影响他人。

此外,道家强调无私无欲的品德。

个体应当不追求个人的私利和个人的名利,而是放下身段,追求无私无欲的境界。

道家的政治观念是非权力政治。

道家认为,权力会导致斗争和纷争,而真正的和平来自于无政府状态。

道家倡导非干涉和无序的政治方式。

道家认为,人们应当放弃对政治权力的追求,而是回归自己的内心,通过个体的修炼和道德实践来推动社会的和谐。

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两大支柱之一。

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规范和秩序,追求社会的和谐。

而道家则主张放弃规范和秩序,追求个体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儒家思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伦理观念,而道家思想注重个体与自然的关系和个体的修养。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

道家政治思想启示简短总结道家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追求社会的和谐与自然的统一。

它对于现代政治有着深刻的启示和影响。

本文将以简短的方式总结道家政治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政治的启示。

首先,道家政治思想注重和谐与平衡。

道家强调追求自然和谐的原则,主张顺应自然,不与自然的规律相抵触。

这一观念对现代政治有着重要的启示。

现代社会面临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社会矛盾等,而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关注社会和谐与平衡,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抵抗这些规律。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道家政治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认为,执政者应当采取无为而治的原则,不过度干预社会,避免过度行政和权力滥用。

这与现代政治中的个人崇拜和强权政治形成鲜明对比。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当尊重个体的自由与权利,减少对个人生活的干预,让人民自主发展。

这对于建设法治社会,保障公民权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三,道家政治思想提倡德治。

道家认为,国家的治理应以道德为基础,政府应成为德行高尚的人来治理国家。

这对于现代社会的反腐倡廉以及建设廉洁政府具有重要启示。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官员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廉洁奉公,为人民谋福祉。

只有这样,才能让政府的权力得到有效约束,为社会带来公正与和谐。

第四,道家政治思想注重自由与平等。

道家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平等,摒弃物欲的追逐。

这种观念对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和平等原则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家政治思想告诉我们,政府应当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利,推动社会平等,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

这对于现代政治体制的改革和人权保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综上所述,道家政治思想以其独特的观点对现代政治产生着深远影响。

它主张和平与和谐,强调无为而治,提倡德治,注重自由与平等。

这些观点对于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法治建设、廉洁政府以及个人权利保障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概述“道家”并非是后人想象中的一个如同“儒家”“墨家”“法家”那样的一个学术和思想流派,先秦没有“道家”之称。

“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

”其实,司马谈在这里所说的“道家”,更象是汉初的黄老之术,或汉初的道教。

如果说,儒、墨两家在战国初期都已成显学的话,那么道家在当时却未必是一个传承脉络明确的流派,甚至思想也不那么一致和清晰。

究其原因,大概是因为儒者以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墨者以严密的组织关系,两者均可以在历史上理出他们思想传承延续的轨迹,而道家则很难确立其起源和传续的痕迹,只能说当时有一批知识人有一种大体一致的思想倾向,成为了一种思潮。

例如,孔子的生卒及传承都有详细的记载,而老子则不同,其生活的年代及传承,很早就搞不清楚了。

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最早记载了老子,其中提到的“老子”“李耳”“老聃”“老莱子”“太史儋”,是不是一个人,司马迁也搞不清楚,还说老子活了160岁或200余岁,但很慎重,没有说肯定。

从司马迁的记载来看,只能大体说,老子与孔子大体同时,他有感于礼教对人性的桎梏(gu),决意弃世,西出函谷关,西出函谷关后,不知到那里去了。

《老子》的成书年代也成问题,现在认为是老子后学根据老子言论记述而成,约在战国初期。

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和墨家有明显的不同。

儒家有宗师、有师承,墨家有组织,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但道家也有自己微弱的自我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道家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道家的旗帜和宗师就是老子和黄帝。

后人成道家为“黄老之言”或“黄老之术”,就是树黄帝和老子为宗师。

在先秦道家著作中,《庄子》对黄帝有褒有贬,一派是贬斥黄帝,认为在黄帝之前,人类生活在自然之中,天性自然,悠然自得,但这种自然的生活被黄帝搅乱了,他发明了仁义,搅得人心不安,人类失去了自然状态,离道越来越远,每况愈下,如《至乐》《缮性》《天运》《秋水》《在宥》《天地》《盗跖》篇;另一派是褒扬黄帝,认为黄帝是道的体现,是大彻大悟的“至人”,如《大宗师》《齐物论》《天道》《知北游》《天道》《山木》《徐无鬼》篇。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第三章   道家的政治思想


对于老子的这一理想, 对于老子的这一理想,主要有两种评 价:一种是说老子的理想社会反映了中国古 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希望人类 回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具有倒退性,这 也反映了老子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而 在社会历史观上却陷入了唯心主义,即使 是至圣的老子也难免陷于矛盾之中。
另一种评价是把老子理想化 把老子理想化,认为老 把老子理想化 子所说的都是尽善尽美的。他们认为, “寡民”思想,是现代人口计划生育思想 的萌芽。老子的理想是对社会趋势的科学 预见,他也预见到了人类社会由原始共产 主义,经过私有制社会,最后达到高级共 产主义社会。这种评价有些牵强,难以使 人信服,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具有个人迷信色彩。
、“小邦寡民 小邦寡民”的空 想 的社会理想 小邦寡民 与其他思想家、政治家一样,老子对自己的社会 理想也作了清晰描绘:“小国,寡民。使什佰之人之 器而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有车舟舆而无所乘 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 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 邻邦相望, 邻邦相望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风笃厚, 没有争斗,生活恬静安逸,无拘无束。
第二节 庄子
庄子(约前 汉族。 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 年 前 年),汉族 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 ),后人称之为 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 战国时期宋国蒙 安徽省蒙城县 时期宋国蒙(今 蒙城县,又说今 人”,战国时期宋国蒙 今安徽省蒙城县 又说今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 著名的思想 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 哲学家、文学家, 家、哲学家、文学家,既是一位有着鲜明特色的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 道家学派的 诗人的气质 伟大哲学家,又富于诗人的气质。是道家学派的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 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 生活的方方面面, 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 哲学为 老庄哲学” 哲学为“老庄哲学”。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政治思想

道家以法自然为中心的政治思想道家的自我意识与儒家、墨家有着明显的不同。

儒家、墨家有宗师,有旗帜,有师承,甚至还有一定的组织,如墨家。

道家在这方面是欠缺的。

道家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他们的旗帜和宗师就是黄帝和老子。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

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综上所述,道家在先秦尽管无派别的名称,而且相互之间还有激烈的争吵,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仍然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派别。

道家的理论特点。

道家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讲道,二是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之所以被称为道家,最主要的根据就是他们都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抽去了道,道家就失去了脊梁。

道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它的内容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它所具有的方法论的意义。

道家的道除了表达一定的内容外,它在方法论上的意义似乎更为重要。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依照道的观点,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切在变;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处于复杂的关系网中。

这种方法论给人们的启迪显然比具体论述更有意义。

道家中不同的政治派别,道家政治思想的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庄子及其后学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纯自然性,这种自然性与人们的社会性是根本对立的。

在他们看来,一切社会性,特别是当时人们津津乐道的仁、义、法、治等,都是对人的自然性的破坏。

常人所说的圣贤,如尧舜之辈,恰恰是破坏人性的罪魁祸首。

他们认为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因此不是改造它,只有抛弃它才能解脱枷锁。

回到大自然中去,是他们的基本主张和思想。

道家的政治倾向。

道家一方面为统治者提供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同时又为统治者提供了精神麻醉剂。

道家丰富的政治哲学是统治者必需的,但是对统治者尖锐的批评又是统治者不喜欢的。

这种状况决定了多数统治者对它不即不离的态度:既需要它,但又不能把它置于尊位。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

什么是真人? 什么是真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 真人是对生死都很悠然的人,是根本不考虑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利与害的人,是不怕水火风雷禽兽侵害的人, 仙人。 是超凡入圣的 仙人。
(二)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无何 庄子的政治理想:至德之世( 有之乡)。 有之乡)。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当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是故禽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夫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一)道论——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道论 老子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1.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道的含义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 一是精神性的宇宙主体,是世界的本源,先于物质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世界而存在。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
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 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生一,一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3.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的评价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他反对战争,反对横征暴敛,关怀下层民众的疾苦。 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质上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 为专制国家的统治者着想的。在他看来,无为仅仅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 是手段,而无不为才是真正的目的。“常使民无知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使民众变得无知无 也就是说,通过统治者的无为, 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欲,而无知无欲的民众最有利于专制国家的统治。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无为而治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高明的统治术: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 统治者要清静无为,另一方面,被统治者也要无知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无欲,安于自己的被统治地位。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

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老子,是道教学说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那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希望对你有帮助!老子的政治思想主张老子的思想核心是“道”。

他认为道是万物的本源,无论什么事都要遵循本源。

并且要遵循发展的规律,不能强加干涉,要尊重自然。

分开来讲,老子的思想主张分为政治上和权术上。

其中最为著名的恐怕就是政治上的无为而治了。

他认为国家应该消极应对敌国的战争,不应该积极发动战争,最好的进攻是防御。

觉得即使和其他国家相距非常近,也最好是老死不相往来。

不过这一主张受到的支持并不多,因为当时处于战争时期,群雄都是积极的开拓疆土,保家卫国,所以老子的思想主张不受欢迎也很正常。

而在权术上,老子主张物极必反。

觉得凡事都有双面性,不能过于强求,否则可能会造成更加不好的后果。

这个主张比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所以时至今日依旧值得人们研究。

当然老子的思想非常深刻,老子的思想主张远远超过上面所列举的一些,所以说,老子被后世人如此崇敬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的很多主张已经超过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即使是拿到现在这个社会也依旧是比较先进的思想,难怪后世人会将老子神话,甚至连历代皇帝也会特意去祭拜。

老子的传说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之所以成为老子是因为他一生下来眉毛和胡须就是白的。

关于老子的传说比较经典的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出生,一个是他骑青牛出函谷关的传说。

首先是他的出生,据说老子的母亲是在湖边洗衣服的时候,上游有一个李子漂了过来,当时她正好渴了,所以就捞起来吃掉,之后就怀了孕。

据传是怀孕了几十年才将他生出来,并且一生出来救会讲话,指着自己家院子的李子树说这个是自己的姓氏,后来又由于他的耳朵非常大,他的家人就给他取名为李耳。

另一个说法是老子在看到周王朝衰败后,决定离开故土,想要去四处游历。

函谷关总兵尹喜的见紫气东来,再一看是老子骑着青牛来到了这里,他就不舍老子离开,便为难他要他留下一篇著作,老子果然拿了出来,这就是后来的《道德经》。

道家思想在政治与文化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政治与文化中的应用

道家思想在政治与文化中的应用在中国哲学的众多流派中,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观念和思考方式而备受关注。

道家思想在中国政治和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贯穿于各个层面,对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修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解析道家思想在政治与文化中的应用,并探讨其理念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一、道家思想与政治道家思想在政治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治理观念的塑造和政府决策的指导。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让自然的力量自行运行,不过度干预。

在治理上,政府需要按照人民的需要提供基本的服务和保障,但也要保持必要的克制,避免过度干预。

这与现代政治中的“小政府”理念相似,都强调对社会力量的释放和个体发展的尊重。

此外,道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注重以道德约束和引导人民的行为。

政府应当为人民树立道德榜样,通过崇尚道德来化解社会矛盾和增强社会凝聚力。

这种道德约束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政府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

二、道家思想与文化在文化领域中,道家思想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提倡追求内在的精神上的升华。

这种追求内在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中强调个体内心世界的建设和个人发展的需求相契合。

道家思想鼓励人们跳脱名利的束缚,去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这对于当代社会中追求物质利益的人们,是一种很好的精神补充。

道家思想还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主张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当今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背景下,道家思想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它告诉我们,人类需要与自然共存,要尊重自然规律,而不是僭越于自然之上。

这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道家思想的现代启示道家思想在政治与文化中的应用不仅源于其独特的理念,更体现了其深刻的哲学思考。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运行的规律,人类应当尊重这种规律,而不是盲目干预。

政府需要深刻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避免过度干预,并给予社会力量更多的空间。

其次,道家思想强调了个体的内心追求和精神世界的建设。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

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古代中国,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特别重要的时期。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时期,道家思想也逐渐形成并影响了后世。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首先,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

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认为,不做过多的干涉和干预,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才是最好的管理方式。

这种思想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念截然不同。

在道家的眼里,太过于干预和控制只会导致混乱和不稳定。

相反,如果政府能够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社会将会自行调控。

这种理念与传统的统治者的理念不相符,因为它要求政府在政治经济和社会领域放弃过多的干预。

与此相对应的是,道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修炼和高尚道德品质的培养。

在道家看来,人们应该通过内省和反思,寻找到心灵的平静和身心的和谐。

这种修炼包括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全面的调整和改进,以达到与大道相合的状态。

在政治上,个体的自我修炼与统治者的孤悬而不支的权力要求和统治道德规范形成鲜明对比。

同时,这种内在修炼也强调了政府的谦卑和谨慎,以免过多地干涉和控制。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中,也出现了一些道家思想被运用的例子。

比如,孔子的“退而求其次”的思想,就与道家的强调“守平而治”的理念相近。

孔子认为,掌握权力的人应该谨慎和克制,善于调整自己的步伐以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并以此来取得最大的效果。

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政治领域,也适用于其他方面。

它所表达的是一种谦虚和实际的态度,与道家强调的谦逊与无为而治的原则相符。

道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尽管实行的程度因时代和不同的统治者而有所差异。

但是一些基本的道家原则和观念,例如无为而治,个体修炼和谦逊,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起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与政治理念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为而治的原则与传统的中央集权政治观念截然不同,强调政府放手让事物自然发展。

先秦法家、道家政治思想

先秦法家、道家政治思想

势:就是以暴力为基础的权势,君主决不能大权 旁落,必须以权威震慑臣属和人民,才能令行禁 止,否则不仅不能治理国家,甚至可能因发生篡 弑而覆灭。
法:是法家思想的核心,即明确规定每个人的职守, 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反对人治,甚至反对执法过 程中任何个人的主动性,有的思想家甚至认为法也 约束君主,但多数承认君主是法的来源。
郡县制:打碎了贵族封地的独立王国地位,中央派 遣官吏直接统治地方,国家直接管理农民,土地农 民私人耕种,向直接向国家纳税;郡县与封地完全 不同,没有独立性,受君主直接控制。
官僚体系:国家以俸禄雇佣庞大的官吏队伍治理 人民,官吏与贵族完全不同,只是君主的仆从和 雇员。官职不再由世袭贵族垄断,而是根据个人 才能选拔,大量平民出身士人进入管理阶层。
四、道家学说的历史影响
知识分子的精神支柱:成为后代对政治不满的知识 分子批判和逃避现实的精神支柱。
轻徭薄赋、无为而治:在西汉初年大为盛行,对 整个中国历代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
社会发展思想:商鞅、韩非都深刻阐发了历史进化 思想,认为人类早期人口稀少,社会结构简单, “民知其母而不知其父”,随着人口增加,进入了 争斗激烈的时代,倒退回古代是不可能的,必须恶的,人所追求的 就是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道德和感情可 言,是一种冷酷的虎狼关系,所以利益驱动和严刑 酷法是治理人民的主要手段。
二、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老子:生平已经难以考证,《老子》一书成书于战国时 期,大致是老子学派的共同创作,文字简洁深奥。
庄子:宋国人,曾经作过小官,后来归隐。《庄子》 共三十三篇,分内、外两部分,是庄子学派的论文集, 文笔优美浪漫,善寓言。
三、道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
《老子》的政治理想:回到简单、淳朴的小国寡民 时代。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评析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评析

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观评析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关于政治的观点,是将“无为而治”作为主旨。

他的立场认为政治实践应当以不为、不夺、不欺为主,以贤慧的智慧和乐于服务的态度,来思考和处理社会现实问题,而不是仅仅依靠计划和法律来强制执行。

其精神,“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导以自然环境作为依据,以和合、理性、关怀和服务为理想,在这种理念之上,在政治运作中强调人才、学术和技术;强调发挥个体智慧,以兯性谅解和有序共处的和谐思想来创造凝聚力。

他的观点进一步提出:政治的本质不在与权力的博弈中,而是在于去管理、改善人民的生活;解决社会矛盾、调整社会分配,以调动内部活力,达到自我完美。

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思想,积极有效地构建了政治运作的体系,实现了思想的自我调节和调和,实现了社会的稳定发展和自然的融洽共处。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

道家的政治思想(一)道家思想的一般特点1、以“道”为基本范畴。

“道”这个概念,古已有之。

最初的含义为道路。

后演化为事理或规律。

从老子起,作为一种哲学范畴,其含义包括,宇宙万物的本质,此外,还有规律、原则和运动等多层含义。

2、政治上的“无为”。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

他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家认为“无为”之治,是最高尚的政治,无为则无所不能为,无为而功自成。

3、人生上的“贵己”。

“贵己”、“重生”是道家对人生的基本看法。

老子就讲“贵以身为天下”。

即身贵于下,生命是第一位的。

以后的庄子和杨朱等人,都把保全生命、以晋天命,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进行。

(二)老子的政治思想老聃,又称老子,姓李,名耳。

春秋末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著有《老子》一书,又称《道德经》。

老聃的最高哲学范畴是“道”,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及“柔弱谦下”的政治权术。

1、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道”论“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

老子认为整个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从“道”那里派生出来的。

那么,老子所说的“道”,究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物质或精神本身,还是物质或精神的规律?具体分析《老子》各章的文字,归纳起来说“道”有两个基本含义:“道”的第一个含义是指精神性的宇宙本体。

老子所讲的“道”是一种非常玄妙抽象的超感觉的东西,在实质上是一个精神性的世界本体。

“道”的第二个含义是指规律性。

在老子哲学思想中,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内容也是相当丰富的。

他认为世界是充满矛盾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相互依托,相反相成。

老子的“道”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却有着不可小觑的贡献。

第一,老子在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作为哲学范畴的“道”,并以之探讨宇宙本原,且形成了一套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

在此基础上审视社会与政治问题,自然就显得高屋建瓴而又游刃有余。

第二,他以“道”来说明万物的演化,否定神造世界,这就彻底推翻了宗教世界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政治思想述评摘要:春秋战国时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值得骄傲的文化运动,它与古希腊的思想运动和西方文艺复兴运动一样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然而,中国的“百家”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最终目标是为封建统治提供治理国家的思想,尤其是提供政治思想。

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据此提出无为而治、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

道家与百家不同的是,道家的哲学思想、科学思想、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博大精深。

关键词:道家思想、老子、庄子、一、道家产生的历史背景道家的产生并非偶然,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按照郭沫若对中国上古历史时期的划分,他认为西周前(即夏、商时代)为原始公社;西周时代为奴隶社会;春秋以后则为封建社会[1]。

道家就产生于西周至春秋以后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道家的产生,与当时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系。

其一,春秋战国时代,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和掠夺,以及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都引起老子和庄子的同情和愤懑。

其二,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兼并战争频仍,阶级斗争异常尖锐复杂,究竟如何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等,这在意识形态领域,更是纷然殽乱,莫知所从。

于是阴阳、儒、道、墨、法、名等诸子百家,便应运而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空前活跃的态势。

亦可谓“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12]。

针对儒家提倡仁义、孝悌等治国修身学说,道家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不同的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学说,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13],“以自然为宗”。

儒家与道家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相当激烈,孔子对学生曾经反复强调说:“道不同,不相为谋。

”[14]司马迁深谙儒、道斗争的历史,他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同注[13])所以,老子和庄子对儒家学说,给予了尖锐的批判。

老子说:“绝仁弃义,民复慈孝。

”[15]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6]又说儒、墨企图以“仁义”止乱,是在“桎梏”之间呼号,“无愧而不知耻也”!故曰:“绝圣弃知,天下大治。

”[17]因此,老、庄提出“无为”治国、“清静”修身的学说。

对于道家,班固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宫,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合于尧之克让,《易》之谦谦,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

”[18]肯定了道家思想为“君人南面之术”的重要历史作用。

其三,有些有志之士,厌恶不义战争,厌倦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便归耕田里,或渔捕江湖,过着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

如长沮、桀溺、楚狂接舆、荷蒉者、荷条丈人、太史儋、老莱子、渔父、黔娄子、鹖冠子等,他们洁身自好,超凡拔俗,对儒、墨学说,持批判态度,对社会现实极其不满,过着与世无争、我行我素的隐士生活。

此种社会现象,对道家思想的产生,无疑也起着助产婆的作用。

道家的产生和发展,虽可以分为几个历史阶段论述,但春秋战国时代老子和庄子的出现,便形成了道家的完整思想体系。

其后都不过是对老、庄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二、主要代表人物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

老子:《道德经》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

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老子的哲学是从宇宙到人生再到政治。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由人生论、社会论和政治论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概括。

老子》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其思想的传播,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和心理都有深远的影响。

老子的思想曾对孔子和孙子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直接继承道家传统的庄子思想对后来的佛教禅宗和中国文艺的发展,特别是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追求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

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

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

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

和孟子同时,比孟子略晚一点。

约生于公元前355年(周显王十四年),卒于公元前进275年(周赧王四十年)。

庄子家境贫穷,曾居住陋巷,以织屦为生。

庄子信奉老子的学说,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相当复杂,攻击儒、墨,主张回归自然;愤世嫉俗,痛恨黑暗现实,楚威王曾重金聘他为相而遭拒绝;富于批判精神,但同时又想取消斗争,否定知识,有浓厚的消极情绪。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庄子通过“象罔得到玄珠”的寓言,用老子“有”“无”“虚”“实”的思想对《辞系传》“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作了修正,强调只有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才能表现宇宙的真理(“道”)。

庄子的这个思想,对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结构有着巨大的影响。

老子和庄子皆是代表小国贵族的思想家。

他们反对侵略,鄙视富贵,主张均平,反对压迫。

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主张小国寡民,公社复归,并主张实行愚民政策,不尚贤,反对儒家提倡的礼制。

从主流上说,老子、庄子都是反封建压迫的哲人。

在哲学思想上,老子、庄子都认为天下万物出于道,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范畴。

他们都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庄子是我国最早提出完整的宇宙观和认识论的学者。

老子:《道德经》一书五千言,八十一章。

前三十七章为《道经》,后四十四章为《德经》。

庄子:名周,战国时蒙人,曾为蒙漆园吏。

现存《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杂篇。

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共三十三篇。

其中《内篇》七篇,一般认为是庄周本人所作;其《外篇》十五篇及《杂篇》十一篇,有些学者则认为是后世道家学者所依托。

道德经《庄子》,《管子》,《文字》,《太玄》,《抱朴子》等等答案补充《四库全书提要》的子部道家文献里提及的主要有《阴符经》《老子》《关尹子》《庄子》《文子》《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神仙传》《真诰》《亢仓子》《玄真子》《无能子》《悟真篇》《云笈七签》主要政治思想道家学说形成于先秦时期,与儒家文化互相激荡,相辅相成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脊柱,道家学说是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道是世界的最高实体,道既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学派以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家的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道家以先秦老子、庄子关于“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

道家之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

《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列为九流之一。

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思想。

在庄子前或同时,有杨朱的“全性葆真”说,宋钘、尹文的“情欲寡浅”说,彭蒙、田骈、慎到的“弃知去己”说,都同道家思想接近,有称之为道家别派者。

道家学说以老庄自然天道观为主,强调人们在思想、行为上应效法“道”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尚贤,使民不争”。

伦理上主张“绝仁弃义”,以为“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儒墨之说形成明显对立。

其后,道家思想与名家、法家相结合,成为黄老之学。

为汉初统治者所重。

到汉武帝独尊儒术,黄老渐衰。

同时,道家思想流入民间,对东汉末年农民起义运动中道教思想的产生有所影响。

魏晋间玄学盛行,王弼、何晏辈首以老庄解释儒家经文,促成儒、道融合。

佛学传入中国后,学者用老庄诠释佛典,又有释、道合流之势。

宋明理学家力倡儒家道统,佛、老并斥,但对道家思想仍有某些吸收。

道家思想对中国政治、思想、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的主要著作有《老子》、《庄子》等。

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思想精髓是主张"道德"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故历史上老庄并称,道家思想又称为老庄思想。

庄子思想的可贵之处,是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

他认为“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庄子·则阳》),气,即物质自然性,故其主观精神的道,是与客观自然的气分不开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后否定天命观的思想,认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气”(《庄子·知北游》。

),死,亦为客观自然的事,无君臣尊卑之别,这无异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否定了权贵奴役人民的合理性。

他指出客观事物都是变化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庄子·秋水》。

客观事物的变化,则是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安危相易,祸福相生,缓急相摩,聚散以成”(《庄子·则阳》。

)]。

庄子在认识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矛盾双方作用的同时,又进一步认为对立的双方是可以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庄子·知北游》。

)]无疑的,这都是庄子继承了老子朴素辩证法的积极一面,是老庄思想的精华所在。

但是,由于老子在肯定客观事物矛盾对立而相互转化的同时,却忽略了矛盾转化的条件和新旧质的区别,庄子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却把朴素的辩证法进而引向了相对主义。

他认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庄子·齐物论》。

],世界上没有是非、善恶、美丑之分,“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同上。

)]双方都自以为是,而以对方为非,实际上没有绝对的是非。

庄子的这种相对主义必然导向怀疑主义,如“庄子梦为蝴蝶”,不知是庄周梦为蝴蝶,抑或是蝴蝶梦为庄周,形象地反映了这种认识论的不可知论和怀疑论。

庄子一生饱受战乱之苦,无法摆脱冷酷无情的现实,故对一切均持怀疑态度,失去了探索真理的信心,是“小国寡民”思想的典型表现。

庄子的相对主义,固属唯心主义体系,但他觉察到了认识的相对性,指出了物质的不确定性,对后来唯物辩证法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启迪作用的。

由于西汉王朝的社会政治经济前后发生很大变化,导致其法制指导思想也相应发生很大变化,从总体上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汉高祖至文景时期。

这一时期,是以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

“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