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治疗

合集下载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Empty Can Test冈上肌 试验:上肢 内 收 3 0 ° , 前屈90°,内旋,抵抗 向 下 旳 力 , 疼痛或力弱 为阳性, 提醒肩袖(冈 上肌肉)撕裂,撞击
坠臂试验:患者完全上 举上肢,然后在一样旳 运动弧上缓慢地反方向 运动,假如上肢忽然无 力坠落或感到剧痛则为 阳性,无力及坠落提醒 肩袖撕裂
五、功能评估
(一)疼痛旳评估 (二)关节活动度旳评估 (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旳评估
(四)徒手肌力评估
(五)其他评估量表
1、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 Form ,ASES)
2、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系统被定为欧洲肩关节协会旳评分系统
Ⅳ.肌力:MMT 0级0分;Ⅰ级5分;Ⅱ级10分;Ⅲ级15分;Ⅳ级20分;Ⅴ级25分。
六、康复方案
1.康复治疗应分阶段进行; 2.针对活动范围受限旳康复方案; 3.针对不正常旳力学特征旳康复方案; 4.改善活动范围旳康复方案;
七、康复治疗措施
(一)物理治疗 1.放射式体外冲击波疗法 2.超生药物透入治疗 3.中频脉冲电疗法 4.磁振热 5.光疗法
Speed试验:肘关节完 全伸直,上肢前屈90° ,手心向上,检验者施 加向下旳力量,患者上 举时感到疼痛为阳性 提醒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病变
Yergason测试:屈肘 90°,前臂旋前,患者抗 阻旋后同步外旋肩关节, 如结节间沟处疼痛,
则Yergason‘s test(+)。 提醒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病 变
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
Ⅰ疼痛(最高分15分) 无疼痛15分;轻度痛10分;中度痛 5分;严重痛0分;

《肩峰撞击综合征》

《肩峰撞击综合征》
精选ppt
(一)发病原因
(1)盂肱关节节律改变
肩袖肌力不足 肌肉不平衡 肩关节不稳定
(2)关节囊紧张 (3)肩峰形态异常 (4)退行性变
精选ppt
临床表现
❖ 起病隐匿,多有肩部过度活动史或外伤史。 ❖ 肩部疼痛(最主要的症状):疼痛通常位于肩峰外
侧,或位于二头肌腱沟处,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 点区域。 ❖ 在病变初期,疼痛通常在前屈,外展等动作时明显, 休息时无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出现静息痛 和夜间痛。 ❖ 主动活动受限,而被动活动往往是正常的。 ❖ 部分患者肩部活动时有响声,有人还有绞索感 ❖ 病程较长者会出现冈上肌和冈下肌的萎缩。
精选ppt
SE
问诊:
❖ 姓名,年龄,职业。 ❖ 损伤原因 ❖ 有无肩部的先天畸形 ❖ 疼痛情况(SAND) ❖ 加重疼痛的活动及疼痛的变化 ❖ 负重能力有无变化? ❖ 外伤史?心血管疾病史?就诊史? ❖ 期望值
精选ppt
OE
视诊:
❖ 肩部肌肉的轮廓及关节情况 ❖ 肿胀?瘢痕? ❖ 双侧对称性
触诊:
肩峰撞击综合征
精选ppt
主要内容
❖ 定义 ❖ 病因 ❖ 临床表现 ❖ 病理学表现 ❖ 治疗 ❖ 案例
精选ppt
定义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也叫肩关节撞击综合症,最常 见的是由位于肩峰、喙肩韧带和肱骨头间的软组织与 肩峰、喙肩韧带碰击,造成这些软组织发生无菌性炎 症并引起疼痛
构成本综合症的疾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 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 袖退变撕裂等多种病理变化
冈下肌(外展)
精选ppt
治疗方案
❖ 肩关节稳定性训练 ❖ 功能性练习:抛接球,梳头动作,爬墙,推
车等 ❖ 患者教育(活动在疼痛可忍受范围内…)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主要症状是肩关节活动时的疼痛和不适感。

由于疼痛的限制,患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能受到很大的影响。

因此,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案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综合治疗方案。

1. 保守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保守治疗是首选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休息:症状明显时,应避免进行剧烈活动,尽量减轻对肩关节的压力。

(2)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理疗等方法,有助于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松弛。

(3)药物治疗: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消炎药、止痛药等,以减轻疼痛和炎症反应。

(4)康复训练:通过肩部的康复训练,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力和稳定性,减轻撞击综合征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手术治疗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1)肩关节镜手术:肩关节镜手术是一种微创手术方法,通过肩关节镜在肩关节内进行操作。

手术可以清除撞击部位的骨质增生或软骨碎片,修复肩袖损伤等,从而缓解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

(2)开放手术: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或手术精细度要求较高的情况,可以选择开放手术。

开放手术可以更充分地暴露撞击部位,进行病灶清除和修复。

(3)生物医学材料植入:在手术中,可以根据需要植入生物医学材料,如肩袖修复材料、肱骨头置换等,以改善肩关节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手术治疗虽然能够解决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但手术后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肩关节的功能和活动能力。

3. 综合治疗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时,综合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上述的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还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如中医治疗、针灸、推拿等。

这些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

此外,对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肩峰撞击综合征研究的治疗进展

肩峰撞击综合征研究的治疗进展

肩峰撞击综合征研究的治疗进展肩峰撞击综合征分为①原发性撞击综合征,②继发性撞击综合征,③喙突下撞击综合征,④内在撞击综合征。

诊断肩峰撞击综合征需行体格检查,并结合肩关节CT及磁共振检查做出诊断,目前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未见明显显著性差异。

但保守治疗首先考虑,伴有肩袖损伤的患者也推荐选择保守治疗,临床医师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多反面因素。

标签:肩峰撞击;综合征;保守治疗;手术治疗Neer观察了诸多肩关节X线平片并结合患者症状于1972年首先提出肩撞击综合征(shoulder impingement syndrome),是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原因之一[1]。

肩撞击综合征病理解剖基础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通道狭窄,肩峰下间隙减小,最为常见的是当肩部上举或外旋运动时,肩峰与肱骨头之间的肩袖,滑囊、韧带等软组织结构受到反复撞击、引起炎症及损伤等病理改变。

构成肩撞击综合征的疾病包括肩峰下滑囊炎、冈上肌腱炎、冈上肌钙化性肌腱炎、冈上肌肌腱断裂,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肩袖撕裂等多种病理变化。

本文就见撞击综合症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做一概述。

1972年,Neer解剖了100例肩胛骨标本后发现每例肩胛骨均有典型的肩峰前突小表面边缘增生的骨赘,他总结这是肩袖或肩峰下软组织与肱骨头及喙肩韧带的反复撞击产生的[1],Neer还发现撞击部位位于肩峰的前1/3及其前唇。

所以提出了撞击综合征病程进展的概念。

自Neer撞击综合征的概念提出以来,现在认为存在4种撞击综合征,分别为:①原发性撞击综合征,②继发性撞击综合征,③喙突下撞击综合征,④内在撞击综合征[2]。

1原发性撞击综合征原发性撞击综合征为最为典型的撞击征,当发生盂肱关节不稳定,肱骨头发生向前移位时,肩袖及肩峰下滑囊与喙肩弓可能发生撞击,长时间反复的撞击可能引起肩峰下滑囊炎症,喙肩弓炎症病变则会韧带钙化,持续性的原发性撞击会进一步进展进入继发性撞击过程。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操作手法:
每点用紫药水作标记,常规消毒,戴无 菌手套,铺无菌洞巾,术者左手拇食指 固定施术部位,右手持针刀,在标记处 刺入(刀口线与神经、血管、肌纤维走行 方向平行),纵行疏通剥离,肩峰下滑囊 作通透剥离。术毕拔出针刀,创可贴贴 敷。针刀可以改善病灶的充血水肿与缺 氧状态,解除肌痉挛与软组织粘连现象。
其投照方法为:患者向下牵引,使肩胛
冈呈水平位,X线球管从健侧往患侧向下 倾斜10°指向患肩肩峰下间隙投照。 Flatow报告肩峰肱骨头间距正常为1~ 1.5cm,若<1.0cm为冈上肌出口部狭 窄,而≤0.5cm则提示广泛肩袖撕裂。 通过X线不同投照可发现前述病因学中各
种不同异常,再配合临床体征、表现即
分期
在Neer分期Ⅰ期(水肿、出血期),主要表 现为肩袖下各种软组织的水肿、出血,可因 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 型表现,此期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 撞击试验等,在肩袖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症 状完全缓解。
Ⅱ期(纤维化和炎症期),则由于肩峰下软 组织进一步病变,出现增厚,纤维化,占 据肩峰下间隙,易于发生撞击,症状持续 较长,此期可发现撞击征阳性,疼痛弧征 表现明显,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仅能暂时 缓解症状。
(4)撞击试验,用1%的利多卡因10ml 沿肩臂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若注射前、 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 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可诊断撞击 征。若注射后疼痛仅有部分缓解,且仍 有关节功能障碍,则冻结肩可能性大。 此法可对非撞击综合征引起的肩痛症做 出鉴别;
(5)肩肱节律异常,有大的肩袖撕裂者, 患者不能外展上臂,而以耸肩来替代, 此乃因肩袖组织不能稳定肱骨头,因此 三角肌收缩时,肱骨头沿其纵轴向上, 使肩胛骨在胸壁上抬起并旋转所致;
2、临床体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症状和治疗肩痛不一定是肩周炎,总的来说,因肩部疼痛就诊的患者中有44%到75%诊断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无论是日常生活或者或者运动健身爱好者,经常在做过肩动作出现肩膀疼痛很有可能已经患有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一.临床表现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为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度受限,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治疗目的短期缓解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体征表现为上肢外展疼痛弧阳性,Neer阳性,Hawkins试验阳性,Jobe冈上肌试验阳性。

二.病因1.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比如游泳,打棒球和网球运动或者体力劳动都特别容易受伤。

2.外伤所导致的急性损伤撞击冈上肌腱撕裂。

3.肩周炎导致关节间隙变小平时活动容易损伤冈上肌腱4.肩胛带的肌力下降或者不良姿势三.评估1.疼痛弧征阳性肩胛平面外展疼痛,肘关节伸直,肩胛平面在60°到120°之间,表明肩峰下间隙有病理改变。

2.N e e r试验一只手固定肩胛骨,另一只手抬起并在内部旋转手臂。

这会导致大结节与肩关节顶部的疼痛接触。

2.J o b e冈上肌试验患者双臂外展90°,屈曲45°,内旋。

病人试图将手臂进一步抬高,以抵抗检查者明显的阻力。

3.Hawkins试验Hawkins撞击征是加强版的Neer撞击征。

前屈肩部90°,肘部屈曲90°,并将前臂放在旋转中立位。

抬起肘部,肱骨旋内。

出现疼痛提示肩袖撕裂或肩袖肌腱炎。

四.康复治疗国外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比实验,结果显示两者在缓解肩膀疼痛和恢复肩关节功能等效果上没有太大差异。

推荐以下2个康复小动作,为缓解肩膀疼痛,重塑肩关节功能,建议每日都坚持做。

1.肩胛伸展运动直立上半身,双手交叉置于腹部,将肩膀向后下方夹紧,像脊椎上有一支铅笔需要肩胛夹住。

保持10秒,重复5次。

注意:做此运动时肩膀不要晃动。

如果疼痛度较高,可减少用力和保持时间,并在动作之间稍作休息。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治疗进展肩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肌肉骨骼问题,终生患病率是人群的三分之一。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IS)是肩关节常见疾病之一,约占门诊以肩关节疼痛为主诉病人的44%~65%,是导致慢性肩痛的主要原因之一。

1972年 Neer [1]通过尸体和临床研究提出SIS概念,认为其是导致慢性肩痛的主要原因之一,由肩袖组织撞击肩峰的前方1/3所引起的,各种突起(骨刺、骨赘、增厚的肌腱等)的形成,致使肩峰下间隙变窄,从而导致肩袖的磨损或撕裂。

SIS的提出使许多以前学者作出的不同诊断有了一个较为确切的总结,并与一些导致慢性肩痛的其他疾病,如肱盂关节不稳定、颈脊神经根炎、单发的肩锁关节炎、神经卡压征等得以区别开来。

而正由于导致肩峰下撞击征的病因较多,治疗方法及结果存在差异。

近二十年来,随着对解剖、病理及病因的不断认识及关节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逐渐成为治疗该病的标准技术。

1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学为了理解病因,必需熟悉肩峰下间隙这种独特的解剖结构,又被称为“第二肩关节”。

肩峰下间隙的上界(或顶部)是由肩峰、喙肩韧带、喙突及位于喙肩韧带后上方的肩锁关节共同构成喙肩弓,下界 (或底部 )是由肱骨大结节及肱骨头的上方部分组成。

在这两种坚硬结构之间有许多软组织存在,包括肩袖肌腱、二头肌长头腱、肩峰下滑囊和喙肩韧带。

多数学者认为骨性距离狭窄在撞击综合征的发展中起很大的作用。

Flatow通过X线研究证实肩峰下高度在10~15mm, 小于l0mm可认为存在狭窄,小于5mm可认为存在严重的肩袖损伤。

而由于这些软组织的存在,这个间隙的高度远比X线上见到的要小,间隙内任何结构的异常都可导致撞击征发生。

2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2.1病史及临床表现可发生于10岁以上的任何年龄,仔细询问病史有助于诊断的确立,多数患者有反复应用肩部史,尤其是过头运动,明显的外伤史,以前治疗的方式,疼痛的性质,症状发展过程及持续时间等均能对诊断的确立及治疗的选择带来帮助。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引言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其特征是肩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

该病病因复杂,常见的原因包括肩袖肌腱损伤、冻结肩、过度使用肩关节等,可以导致肩袖肌腱在肩峰下撞击,造成疼痛和损伤。

本文介绍了一种常用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方案,以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功能。

治疗方案1. 保守治疗1.1 休息和活动限制在开始治疗后的初期阶段,休息是非常重要的。

患者应避免进行过度活动,尤其是涉及到肩关节的活动,以免进一步损伤肩袖肌腱。

医生可能会建议患者暂时停止从事某些活动,如举重、推拉等,以确保肩关节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康复。

1.2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常见治疗方法之一。

物理治疗师通常会进行一系列的治疗手段,包括热敷、电疗、按摩、牵引等,以减轻疼痛、改善肩关节功能和肌肉力量。

•热敷: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紧张,缓解肩关节疼痛。

•电疗:电疗可以通过电流刺激,改善神经传导,减轻疼痛和肌肉痉挛。

•按摩:按摩可以放松肩部肌肉,促进淋巴循环和康复过程。

•牵引:牵引可以拉伸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缓解疼痛。

1.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辅助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这些药物可以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

2.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修复肩袖肌腱的损伤,减轻撞击症状,并恢复肩关节的正常功能。

常见的手术方式包括肩关节镜手术和开放手术。

手术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加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灵活性。

康复训练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训练都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快速恢复肩关节功能,并防止疾病的复发。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康复训练方法:•肌肉强化训练:通过进行适当的肌肉锻炼,可以增强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稳定肩关节,减轻肩袖肌腱的压力。

撞击综合征的诊疗心得

撞击综合征的诊疗心得

撞击综合征的诊疗心得撞击综合征是指肩袖韧带和肩峰下滑囊在肩峰下表面与肱骨头大结节之间受压而产生的相应症状。

它是肩峰下滑囊炎、肩袖韧带炎、肩袖韧带撕裂和密尔沃基肩(Milwaukee shoul- der)主要的原因和机械因素。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撞击综合征在肩峰下滑囊炎、肩袖韧带炎发作之前出现。

肩峰下滑囊注射可以迅速控制由于反复撞击产生的压力和摩擦所导致的炎症。

一、症状患者主诉肩关节上举时疼痛加重,或由于疼痛不能活动肩关节。

当患者描述疼痛时会用手抓挠或上下摩擦肩关节侧方的肌肉。

“我上举肩关节时特别痛。

”“好像有个皮带在一直向下拉我的肩关节。

”“装1个小时的信件后,我的肩关节特别酸。

”“如果睡觉时我把胳膊放在头上,第二天就特别难受。

”“好像我的骨头一直在摩擦着。

”“在厨房的高柜子前我不得不停下来,站在脚凳上才能取下盘子。

”二、检查应检查每位患者的肩峰撞击的体征和肩峰的解剖位置(肩峰角度)。

1.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典型查体的表现是:在疼痛弧范围内活动时反复触发肩关节疼痛。

在特定的可重复性的角度被动外展活动肩关节时可引发疼痛。

此检查可使肱骨头的大结节与肩峰侧缘相接触。

当撞击严重时,经常并发肌痉挛、肌肉保护收缩和斜方肌不自主收缩。

2.虽然用大拇指用力按压肱骨大结节和肩峰前1/3之间对于检查肩峰下压痛是必要的,但是肩峰下压痛不是一直存在的。

肩袖韧带炎的压痛为局限性压痛。

3.单纯的肩峰撞击综合征可不出现肌腱炎的表现。

内收、外展、内外旋的肌肉等长收缩检查是不出现疼痛的。

4.如果没有凝肩或潜在的肩关节炎存在,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应该是正常的。

5.外展和外旋的肌力应该是正常的。

三、X线检查患者出现第一次肩峰撞击症状时,可选择进行肩关节常规X线检查(包括前后位、外旋位、侧位和腋窝位)。

对于复发和症状持续的患者应进行常规放射学的检查。

有30%患者肩袖韧带有钙化,钙化提示为慢性改变。

更有用的信息为肩峰和肱骨头的解剖位置关系。

肱骨头上移(肩峰下表面与肱骨头顶端之间正常的lcm距离减少)提示有退行性肩袖韧带变细或一个大的肩袖韧带撕裂(1%)。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肩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疼痛、运动受限和力量下降等症状。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但是这些治疗方法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推拿手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已经被证明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本文将就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系统的介绍。

1.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原理推拿手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手法的按摩、摩擦和拉伸等操作,调节人体经络、促进气血循环和增强体内防御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中,推拿手法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改善气血循环: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是肩关节疼痛和运动受限,这主要是由于局部气血循环不畅所致。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刺激肌肉和淋巴系统,改善局部气血循环,从而减轻疼痛和肌肉僵硬等症状。

(2)调整肌肉张力: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与肩关节周围肌肉的失衡有关,一些肌肉产生过度张力,而另一些肌肉则处于疲劳和松弛状态。

推拿手法可以通过按摩和拉伸肌肉,调整肌肉张力,消除肌肉紧张和抽筋等现象。

(3)促进自愈能力:推拿手法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的自愈系统,调节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增强自身抵抗力,从而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康复。

2. 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推拿手法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有很多种,但是其基本原则是相通的。

推拿手法的治疗周期和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一般情况下,根据治疗需要和实际效果,治疗时间一般为4至6次,每次间隔3至5天。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诊断:推拿手法的治疗应根据病情和病人的情况进行,推拿师需要通过诊断来判断具体病情和治疗方案。

(2)预处理:要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必须首先放松肩部肌肉,使其松弛。

推拿师可以采用摩擦、揉捏等手法来放松肩部肌肉。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康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康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康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 , SIS) 是1972 年由Neer 首先提出来的,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中文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康复外文名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类别症状特点康复疾病简介肩峰下间隙又称冈上肌出口或肱骨上间隙,上缘是喙肩弓,由肩峰的下缘、喙肩韧带和喙突组成,下缘包括肱骨大结节和肱骨头上部,位于肩峰下间隙中的是肩袖肌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肩峰下及三角肌下滑囊和盂肱关节囊的上部。

在上肢上举过程中大结节移动并靠近肩峰, 使间隙变窄,其间任何组织发生病理改变均可导致SIS。

危险因素和预防肩峰撞击综合症是肩痛最常见的原因。

它是由上臂上举后肩袖受到肩峰的压迫造成。

肩袖是由岗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这四块肌肉的肌腱构成,这些肌肉包绕肱骨头,起着上提和旋转肩关节的作用。

肩峰是肩胛骨的前缘,它在肱骨头的上方,当臂上举时,肩峰檫过或撞击肩袖的表面。

这就造成了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肩峰撞击在年青的运动员和中年人中比较常见。

疼痛可能是由于滑囊炎或肩袖本身的肌腱炎引起,也可能是由部分的肩袖撕裂造成。

经常做上举运动的游泳,棒球和网球运动以及建筑工和油漆工都特别容易受伤。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一般由于过度用肩或反复肩部损伤引起,故平时应该:急性发作期应保持肩部固定,少活动;2,缓解期注意适当锻炼,避免暴力,过重,外伤的刺激;注意肩部保暖.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和活动受限,疼痛通常以肩峰周围为主,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尤其在肩关节外展到60~120°时,疼痛最明显,部分患者有夜间痛,侧卧压迫患肩时疼痛加重。

X线检查可发现肱骨大结节硬化、囊性病变或者骨赘形成、肩峰前缘硬化或骨赘形成、肩峰下间隙变窄等变现,尤其是冈上肌出口位可明显显示肩峰的形态。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与康复(上)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与康复(上)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治疗与康复(上)展开全文1、损伤概述: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当肩关节前屈、外展时,肩峰下滑囊、肩袖等组织受到肩峰和肱骨大结节等结构的挤压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肌腱组织退变,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一类肩关节疾病。

2、解剖学和生理学机制:肩袖由肩胛下肌、冈上肌、冈下肌和小圆肌构成,稳定肩关节。

肩峰下滑囊是肩部最大且最易受伤的滑囊,润滑肩袖、辅助运动。

肩袖的损伤,如撕裂等,将导致上臂抬起时肱骨头发生移位,进而引发撞击综合征。

3、损伤成因:(1)反复的头上动作如网球、游泳、高尔夫和举重等→肩袖过度使用及疲劳(2)刺激肩袖的投掷运动如棒球等→关节持续受到牵拉而导致关节囊松弛→肌肉疲劳、肱骨稳定度不佳(3)潜在易感体质,如风湿性关节炎。

4、病理分期:第Ⅰ阶段(急性期):肩袖和肱骨上组织水肿和出血炎症,肩前和外侧疼痛,主被动活动度正常,有疼痛弧(肢体上抬60°-120°时出现疼痛)。

第Ⅱ阶段:盂肱关节囊、肩峰下滑囊及涉及肌腱的肌腱炎的纤维化,主被动活动度降低(关节囊纤维化所致)。

第Ⅲ阶段:肩袖肌腱的破坏(保守治疗最难),肌力下降,常是外旋、外展肌,出现“方肩”---三角肌及肩袖均发生萎缩,肌腱严重破坏者,冈上肌试验阳性(空罐实验)。

5、临床表现:(1)急性期疼痛会影响睡眠,特别是在翻身压倒患侧时(2)上臂外展、上举疼痛加重(3)抬举重物困难(4)无法持续性重复肩关节活动(伸手、抬手、投掷、推、拉等)(5)穿衣困难,特别是需将手高举过头时(6)肩关节前方或前外侧疼痛,前屈和外展时加重(7)部分患者可能肩关节主动活动可受限,被动活动基本正常(主要是肩外展、外旋及后伸活动受限)6、临床诊断(1)病史:有外伤病史或者有肩部过度活动病史从事游泳、投掷、排球和体操等过头运动项目;需要经常抬肩活动的职业(2)症状:疼痛和活动受限。

疼痛常位于肩峰前外侧,可以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在肩前屈上举时加重,病情严重者有夜间痛。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一概述DeSeze和Robinson等对肩峰下的特殊构造以及大结节的运动轨迹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关节的命名。

又称其为肩峰下关节。

肩峰下关节由于解剖结构原因或动力学原因,在肩的上举、外展运动中,因肩峰下组织发生撞击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体征的临床症候群。

二病因肩峰前外侧端形态异常、骨赘形成,肱骨大结节的骨赘形成,肩锁关节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导致肩峰-肱骨头间距减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结构的挤压与撞击。

这种撞击大多发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锁关节下面。

反复的撞击促使滑囊、肌腱发生损伤、退变,乃至发生肌腱断裂。

三临床表现撞击征可发生于自10岁至老年人。

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伤史,相当多的患者与长期过度使用肩关节有关。

因肩袖、滑囊反复受到损伤,组织水肿、出血、变性乃至肌腱断裂而引起症状。

早期的肩袖出血、水肿与肩袖断裂的临床表现相似,易使诊断发生混淆。

应当把撞击征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症进行鉴别,并区分出撞击征属于哪一期,此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各期撞击征的共同症状:1.肩前方慢性钝痛在上举或外展活动时症状加重。

2.疼痛弧征患臂上举60°~120°范围出现疼痛或症状加重。

疼痛弧征仅在部分患者中存在,而且有时与撞击征并无直接关系。

3.砾轧音检查者用手握持患臂肩峰前、后缘,使上臂做内、外旋运动及前屈、后伸运动时可扪及砾轧音,用听诊器听诊更易闻及。

明显的砾轧音多见于撞击征2期,尤其是在伴有完全性肩袖断裂者。

4.肌力减弱肌力明显减弱与广泛性肩袖撕裂的晚期撞击征密切相关。

肩袖撕裂早期,肩的外展和外旋力量减弱,有时系因疼痛所致。

5.撞击试验检查者用手向下压迫患者患侧肩胛骨,并使患臂上举,如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撞击而出现疼痛,即为撞击试验阳性。

NeerⅡ认为本试验对鉴别撞击征有很大临床意义。

6.撞击注射试验以1%利多卡因10毫升沿肩峰下面注入肩峰下滑囊。

若注射前、后均无肩关节运动障碍,注射后肩痛症状得到暂时性完全消失,则撞击征可以确立。

肩峰下撞击

肩峰下撞击

谢谢
肩袖撕裂分类
正常肩袖
滑囊面部分 撕裂
完全撕裂
关节面部分 撕裂
肩袖部分撕裂
STIR
肩袖部分撕裂
STIR
T2WI
冈上肌完全撕裂
间接关节造影
肩袖全层撕裂断端回缩
T2WI F/S
T1WI F/S
治疗原则
➢止痛 ➢休息和避免上举运动 ➢康复治疗 ➢微创治疗
康复治疗(非手术治疗)
• 物理因子治 疗
综合征
肩峰分型示意图
Ⅰ型肩峰
Ⅱ型肩峰
Ⅳ型肩峰 Ⅲ型肩峰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平片表现
肩峰形态(Ⅱ、Ⅲ) 喙肩弓骨质增生 肩峰下缘与肱骨头的距离<7mm
临床特点
疼痛:疼痛通常以肩峰周围为主,有时可放射至三角肌止点区域,尤其在肩关节 主动外展时疼痛最明显,部分出现夜间痛,侧卧压迫患肩时疼痛加重。
肌力下降:与肩袖肌群(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撕裂有关。
肩关节及 周围结构
肩峰撞击 部位
从事棒球、垒球、体操、羽毛球及网球等 运动项目以及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 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而造成肩关节过 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
肩峰撞击综合征病因
组成喙肩弓(锁骨、肩峰前部、肩锁弓、喙突前 部和喙肩韧带)的骨骼、韧带或软组织异常造成 对冈上肌腱的撞击
手术体位
Beach Chair 沙滩椅
病例一
外伤致肩袖损伤,肩关节活动受限。
术前MRI
术中镜下观
术中及术后情况
术中肩峰下减压术
术后镜下观
病例二
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
术前摄X线片
术中发现合并肱二头肌长头腱肌腱炎
术后镜下观
病例三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

肩峰撞击综合征的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肩峰撞击综合征运动康复治疗方案:运动控制/力量训练、牵伸训练、手法治疗和健康宣教.肩部疼痛最常见的疾病就是肩峰撞击综合征,1972 年由Neer 首先提出肩峰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前屈、外展时,肱骨大结节与喙肩弓反复撞击,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症、肩袖组织退变,甚至撕裂,引起肩部疼痛、活动障碍,是对单独的或混合多样因素引起的肩前方或前外上方疼痛的总称。

一、肩峰撞击征病理分期第1期:又称水肿出血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从事手臂上举过头的劳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装饰工作,以及从事体操、游泳、网球及棒球投掷等运动项目而造成肩关节过度使用和发生累积性损伤是常见原因之一。

此外,本期还包括一次性单纯的肩部损伤史,如躯体接触性剧烈运动或严重摔伤之后造成的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肿与出血.此期虽因疼痛而致肌力减弱,但并无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状,物理学检查不易发现疼痛弧征、砾轧音及慢性撞击试验阳性等体征。

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缓解。

X线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关节造影也不能发现肩袖破裂存在。

肩部水肿出血期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纤维变性期,多见于中年患者.肩峰下反复撞击使滑囊纤维化,囊壁增厚,肌腱反复损伤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纤维化与水肿并存.增厚的滑囊与肌腱占据了肩峰下间隙,冈上肌出口相对狭窄,增加了撞击发生的机会和频率,疼痛症状发作可持续数天之久。

在疼痛缓解期仍会感到肩部疲劳和不适,物理学检查比较容易发现疼痛弧征和阳性撞击试验。

若有肱二头肌长头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现阳性,肱二头肌长头腱后伸牵拉试验也可出现疼痛。

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试验可使疼痛得到暂时缓解。

第3期:即肌腱断裂期,主要病理变化是冈上肌腱、肱二头肌长头腱在反复损伤、退变的基础上发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断裂.肩袖出口部撞击征并发肩袖断裂的好发年龄在50岁以后,NeerⅡ报道的合并部分性肌腱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2岁,合并完全性断裂者的平均年龄为59岁。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康复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康复
在慢性情况下,肩峰撞击综合征有结构性和功 能性的原因:
结构性的原因:常见的包括滑囊的炎症、肩袖 肌腱增厚、呈勾状的肩峰
功能性的原因:常见的包括肩袖肌肌力不足、 肩胛骨不稳定、关节囊松弛、相关神经损伤以及胸 椎过度后凸的姿势都有可能导致肩峰出现撞击。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主要是从解剖学跟动力学两 个方面来讲,解剖学就是指因骨或软 组织结构异常,造成肩峰下间隙减少、 出口部狭窄而发生的撞击征。原因:
CONTENTS
01 1 . 疼 痛 评 定: VA S 评 定 02 2 . 关 节 活 动度 评定: 肩关节 前屈、 后伸、 内
收、外展、内旋、外旋 03 3 . 肌 力 评 定 04 4 . 日 常 生 活活 动评定
康复治疗
早期:
PRICE疗法:保护、休息、冰敷、加压、抬高 药物治疗 物理因子治疗: 冷疗:冷疗是较理想的治疗方法,可缓解疼痛,20℃以下的温度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 养的作用。方法可用冰袋、冰按摩等。 超声波治疗:多采用接触移动法。 运动治疗: 关节活动技术:维持关节活动度练习,在无痛或轻微疼痛范围内肩关节摆动旋转活动。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运动 康复
概念
肩撞击综合征,是指肩部活动时肱骨与肩峰、喙肩韧带、喙 突或肩关节盂唇发生碰撞而引起肩袖、滑膜囊、肱二头肌腱 等组织器官损伤所导致的肩部疼痛、活动障碍、肩关节无力 的一些病变的总称。叉名肩部 撞击综合征、肩关节撞击综合征。 临床上,肩撞击综合征、 肩袖损伤,比肩周炎更为多见。但 是肩撞击综合征、肩袖损伤经常被漏诊或误诊。
前屈
增强肩后伸肌群肌力
• 主动肌:三角肌后束、大圆肌、背阔肌 • 患者体位:俯卧位,上肢放在体侧,伸肘。 • 治疗师位置及操作手法:面向患者站立于患侧。一手放在肩后面,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肩峰撞击综合症
肩峰撞击综合症是肩痛最常见的原因。

它是由上臂上举后肩袖受到肩峰的压迫造成。

肩袖是由岗上肌,岗下肌,肩胛下肌和小圆肌这四块肌肉的肌腱构成,这些肌肉包绕肱骨头,起着上提和旋转肩关节的作用。

肩峰是肩胛骨的前缘。

它在肱骨头的上方,当臂上举时,肩峰檫过或撞击肩袖的表面。

这就造成了肩关节的疼痛和活动受限。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运动医学科朱伟民疼痛可能是由于滑囊炎或肩袖本身的肌腱炎引起,也可能是由部分的肩袖撕裂造成。

一. 危险因素和预防
肩峰撞击在年青的运动员和中年人中比较常见。

经常做上举运动的游泳,棒球和网球运动以及建筑工和油漆工都特别容易受伤。

疼痛可以是小的创伤或没有明显诱因自发产生。

二. 症状
开始的症状可能很轻微。

早期病人并不来求医。

疾病初期就可能有活动时的疼痛。

疼痛可能从肩部放射到前臂,在上举或持物时产生疼痛加重,运动员可能在投掷或打网球时产生疼痛。

当疼痛不断发展后,会产生夜间痛。

上肢的力量或运动幅度可能减小。

可能不能把手放到背后,做系扣解扣的动作。

在严重的病例活动的丧失可能造成凝冻肩。

在急性滑囊炎时,肩部会有明显的触痛。

肩关节在各个方向的运动都有限制和疼痛。

二. 诊断
诊断肩峰撞击,依靠症状和体征。

病人需拍片。

岗上肌出口位有时可以看到在肩峰前缘有小的骨刺。

核磁共振可以发现有积液或滑囊炎。

在有些病例中可以发现旋肩袖的
部分撕裂。

肩峰撞击注射实验可以明确诊断
三. 治疗
1. 保守治疗
医生会建议病人休息和避免上举运动。

还可能处方一些口服的非甾体抗炎药。

在凝冻肩患者进行一些拉伸联系也有些帮助。

许多病人对可的松和麻醉剂的局封治疗有效。

医生还可能建议一些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从几个星期一直到数月。

许多病人病情逐步改善并恢复功能。

2. 外科手术治疗
当保守治疗不能减轻疼痛时,医生会建议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去除撞击,为肩袖创造一个比较大的空间。

使得肱骨头在肩峰下间隙中自由地活动,无疼痛地上举上臂。

最常见的手术是肩峰下减压和前部肩峰成形术。

这可以通过关节镜手术获开放手术来完成。

肩关节镜手术技术:在关节镜手术过程中,需要作2-3个穿刺孔。

肩关节用光纤的摄像系统来检查,用一些精细的小器械来进行肩关节内的手术操作。

切开手术:可以在肩关节的前方作一个小切口,这样可以在直视下看到肩峰和肩袖。

大多数肩峰撞击的病人在肩峰前缘去除一些骨质,并附带一些滑囊组织。

外科医生在治疗肩峰撞击的同时还可能治疗一些伴随的疾病,如:肩锁关节炎,肱二头肌肌腱炎或部分肩袖撕裂。

3. 康复
在手术后肩关节需用夹板暂时固定,这可以促进早期愈合。

只要你感觉不痛了你可以去除固定,开始练习并使用肩关节。

医生会根据你的需要和手术中的发现来提供一个康复计划。

这包括通过锻炼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和力量。

一般需要2-4个月来获
得疼痛的完全缓解。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患者的运动治疗
在练习开始后前8周时间内,每天练习两次;后四周每天练习一次。

练习1
肩胛骨回缩练习
第1-12周:肩胛骨稳定肌群练习
动作说明:将弹力管固定在体前髋部水平固定物上,双手分别握住弹力管两端,与髋同高,肘关节微屈;双上肢同时进行后伸动作,维持肘关节维持状态,维持5-10秒,回到起始位
练习次数:15个/组*3组
练习2
第1-8周:进行冈上肌满罐(Full Can)离心练习
动作说明:双手通过穿过固定在头顶上方滑轮的绳相连接;一侧手臂外展90°,握持哑铃的手臂处于中立位,主动进行前臂旋后动作,维持数秒后通过另一手绳牵引,回到起始位
第9-12周:进行冈上肌满罐向心/离心练习
动作说明:握持哑铃侧上肢外展90°,缓慢平滑进行前臂旋后动作后回到起始位练习次数:10个/组*3组,逐渐进阶至15个/组*3组
练习3
第1-8周:进行冈下肌和小圆肌离心练习
动作说明:侧卧位,上方手握持哑铃,下方手支撑上方手;上方手臂肘关节屈曲90°,进行肩关节内旋动作;完成动作后,由下方手辅助上方手臂回到起始位第9-12周:进行冈下肌和小圆肌向心/离心练习
动作说明:侧卧位,上方手握持哑铃,下方手压于枕下以维持平衡;上方手臂肘关节屈曲90°,进行肩关节内旋和外旋动作
练习次数:10个/组*3组,逐渐进阶至15个/组*3组
练习4
第1-8周:进行前锯肌向心/离心练习
动作说明:仰卧位,一侧手臂呈前屈90°握持哑铃,尽量向天花板方向伸展,过程中维持手臂与地面垂直;
练习次数: 15个/组*3组
第9-12周:手膝跪位俯卧撑练习
动作说明:手膝四点跪位,进行俯卧撑练习
练习次数:10个/组*3组
练习5
第5-8周:进行肩袖和肩胛骨稳定肌群联合双侧外旋练习
动作说明:双上臂紧贴身体,肘关节屈曲90°,双手握住美国THERABAND赛乐弹力管,宽度比肩稍宽;双臂共同进行外旋动作,维持数秒后回到起始位
练习次数:10个/组*3组,逐渐进阶至15个/组*3组
第9-12周:双臂外旋同时抬举手臂
动作说明:双上臂紧贴身体,肘关节屈曲90°,双手握住美国THERABAND赛乐弹力管,宽度比肩稍宽;双臂同时上举,维持数秒后回到起始位
练习次数:10个/组*3组
练习6
第1-12周:肩后牵伸
动作说明:一手搭于对侧肩部,另一手托住对侧肘关节鹰嘴上方,将肘部沿前臂长轴方向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