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音乐教案铃儿响叮当_湘教版

合集下载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3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3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能与同学合作,较好地演唱二部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表达歌曲的欢快、活泼的情绪。

2.能感受四二拍子的节奏特点,同时能将碰铃打击乐乐器为歌曲伴奏。

3.感受节日的意义,培育学生懂得对家人、朋友表达爱与关怀。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较好地演唱二部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碰铃打击乐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演唱及音乐的艺术表现,唱准乐曲第二部分的旋律。

教学方法引导法、讲授法、示范法、活动法、互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钢琴、碰铃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问好
2、发声练习
一、导入新课(春节图片音频观赏)
思考:你觉得过年对于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师:进入到冬季,元旦和新春佳节即将来临。

春节是中国人民盼望和向往的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那天家家团员,围坐一起庆贺佳节,同时也象征着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

二、授新
一、欣赏圣诞节图片,音频《铃儿响叮当》师:在中国有盛大的春节,当然西方欧美国家也有和春节一样重大意义的节日,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1、圣诞节简介师:下面让我们就一起来体验一下热闹和喜悦圣诞节吧!。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欢快的美国圣诞歌曲,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将其选为教材,旨在让学生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学习异国文化,同时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歌曲节奏明显,旋律简单,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较高的兴趣,具有一定的歌唱基础。

在学习《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时,学生可以通过对比我国的传统节日歌曲,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西方节日的特色。

但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英文歌词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耐心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铃儿响叮当》的英文歌词和旋律。

2.培养学生对西方节日的认识和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四. 教学重难点1.英文歌词的准确理解和演唱。

2.歌曲中节奏和音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对比教学:通过对比我国传统节日歌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西方节日的特色。

2.情景教学:创设圣诞节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歌曲。

3.分组合作:分组进行歌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示范教学:教师示范演唱,引导学生准确掌握歌曲风格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教学音频:准备《铃儿响叮当》的音频资料,以便学生跟唱和欣赏。

2.教学PPT:制作含有歌词、图片和动画的PPT,辅助教学。

3.圣诞节装饰:准备圣诞树、彩球、彩带等装饰品,营造节日氛围。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节日文化。

2.呈现(5分钟)播放《铃儿响叮当》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氛围。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纠正发音和旋律错误。

分组进行歌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并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所描绘的圣诞节场景,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圣诞节故事。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十课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艺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十课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艺版

《铃儿响叮当》教案教学目标:一、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二、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学唱,让学生从中体验到音乐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教学重点: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绪生动的演唱来表现它。

教学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多媒体,钢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同学们,冬天到了,快下雪了,大家看(出示雪景图片)下雪的时候你最想做什么?老师这儿有几张小朋友们滑雪的图片(出示滑雪图片),大家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啊!圣诞老人听到孩子们爽朗的笑声驾着马车坐着雪橇也赶来凑热闹了,大家看,他来了(出示圣诞老人图片)。

看了这几幅图画让你想到了什么?2、师:今天圣诞老人也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同学们猜猜会是什么呢?3、师:同学们真聪明,是一首歌,你们听(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4、师:听完了有什么感受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学这首歌曲,请同学们把音乐书翻到第48页,歌名是《铃儿响叮当》。

二、初步欣赏,了解歌曲1、介绍歌曲的创作背景。

2、介绍歌曲师:这是一首1=F 2/4拍的歌曲,它是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两拍的曲式构成的,是一首活泼、轻快地儿童歌曲,唱的时候要用稍快的速度来演唱。

这首曲子分为两段,第一段从叮叮当!……嗨!它描绘了一群小伙伴坐在雪橇上,他们的欢歌笑语伴随着清脆的马铃声回荡在山野的美丽画面。

第二段旋律变得宽阔,表现了小朋友勇往直前的气势和内心的欢快。

3、初唱歌曲师: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老歌,如果会唱可以跟着一起唱。

(播放歌曲)师:我听好多同学都会唱,这样吧,我们一起清唱一遍好吗?三、学唱歌曲1、节奏教学师:歌曲中这几个地方唱的不够准确,同学们请看(出示歌谱)。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1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1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欣赏乐曲《雪橇》,体会音乐主题形象。

2、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歌曲带给我们的快乐,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3.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4.通过不同版本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的不同。

教学重点: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能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二声部歌曲。

教学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PPT课件、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欣赏乐曲《雪橇》
1、情景创设
同学们,提到冬天你会想起哪些有趣的事情?
总结:看来冬天真是个不错的季节,能够大家带来如此多的快乐!
2、我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在冬天雪地里滑行的工具,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出示图片)
总结:雪橇,雪橇对于我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不居住在北方的人们很难体会乘雪橇滑行的乐趣,但我们大多是从电视上见过雪橇,雪橇最初是在雪地里运送物资的,用马拉着,现在主要是供旅游者娱乐和用于体育比赛了。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2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二声部的学习,让学生真正了解二声部的演唱。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4、用干净,欢快的声音表演唱铃儿响叮当。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
配合乐器或简单舞蹈动作,能较好地表现音乐风格和情绪。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吉他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与导入
1、老师提问:同学们关于冬天这个词,你们对它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故事
吗?
学生:(自由回答)
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发生在冬天的悲剧,那冬天有什么开心的故事呢?(圣诞老人发礼物)
2、老师提问:同学们知道圣诞老人发礼物的时候都是坐着什么穿过每家每户吗?
学生:(自由回答)引出雪橇
3、图片上的是什么?
学生:(九只麋鹿牵引着坐着雪橇的圣诞老人)
4、师:在圣诞老人送礼物的时候,圣诞老人会随着麋鹿跑步时晃动的铃铛开心的唱着歌发礼物,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吧。

2/4
(铃铛) 33 3 |
33 3 ||叮叮当叮叮当。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第一篇:六年级音乐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湘艺版《铃儿响叮当》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一、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

学生用“LU”来演唱。

(强弱对比)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什么效果。

2/4(1)5 - | 5 - | 5 - | 5 -| ……WU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叮叮当,叮叮当,……(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二、学唱歌曲: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单簧管演奏)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第一段:单簧管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部分缓慢第二段:单簧管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部分低声部欢快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生答:《铃儿响叮当》!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铃儿响叮当》!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

(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分不同)5、讲解弱起。

(B部分)6、跟琴试唱歌词。

三、听赏《雪橇》四、结束部分: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富有圣诞节气氛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

歌曲节奏欢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感受节日的快乐氛围,同时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

他们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能够快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但在音乐鉴赏能力和西方文化认知方面,学生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和节奏,能够熟练演唱。

2.培养学生对西方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3.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音乐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把握。

2.理解歌曲背后的西方节日文化。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圣诞节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歌曲的魅力。

2.对比教学法:分析中西方节日的差异,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节日文化。

3.分组合作教学法:分组练习演唱,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旋律、歌词、节日图片等。

2.教学乐器:钢琴、吉他等。

3.圣诞节装饰品:如铃铛、雪花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西方圣诞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圣诞节的了解。

教师简要介绍圣诞节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风格和节奏。

随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附点八分音符和切分音的节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错误。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对比教学法,让学生感受中西方节日的差异。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比赛,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同时,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节日元素,加深对西方节日文化的理解。

5.拓展(5分钟)教师介绍《铃儿响叮当》的背景故事,引导学生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具有欢快的节奏和优美的旋律,歌曲描绘了圣诞节时孩子们欢乐的场景,表达了对新年的祝福和喜悦。

歌曲为C大调,2/4拍子,结构简单,旋律易学,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理解和感受能力。

但是,对于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学生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歌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讲解,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演唱《铃儿响叮当》。

2.能够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3.能够感受和表现歌曲的欢快情绪。

4.能够运用音乐知识和技巧,对歌曲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欣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乐符号和记号。

3.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2.运用示范法,让学生通过听和模仿,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

3.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歌曲的图片和视频,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

4.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圣诞节的文化和习俗,进而引入本课的歌曲《铃儿响叮当》。

2.歌曲学习:让学生听歌曲,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引导学生关注歌曲的节奏和音准,讲解歌曲中的特殊音乐符号和记号;让学生跟着老师的示范,学唱歌曲。

3.歌曲分析:让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旋律特点,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4.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设计独特的表演方式。

5.总结:对学生的演唱和表演进行点评,强调歌曲的欢快情绪和节日氛围,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主要包括歌曲的曲名《铃儿响叮当》,歌曲的节奏和音准,以及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这首歌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圣诞歌曲。

歌曲以欢快的旋律和简洁的歌词,描绘了圣诞节时孩子们骑马玩耍的场景,展现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本节课将通过学习这首歌,让学生了解西方的圣诞节文化,感受歌曲的魅力,提高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西方的圣诞节文化不太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以引导。

此外,学生们的歌唱能力、音乐欣赏能力和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了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音乐的快乐氛围,增进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弘扬民族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熟练地演唱《铃儿响叮当》,了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一些音准和节奏问题,以及圣诞节的文化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歌曲、展示图片,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播放《铃儿响叮当》歌曲,引导学生猜测歌曲的名称,激发学习兴趣。

2.新课教学:介绍歌曲的背景,讲解歌词的含义,教授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学唱歌曲:分组学唱,纠正音准和节奏问题,让学生熟练掌握歌曲。

4.课堂练习:进行合唱练习,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

5.课堂展示:学生分组演唱,展示学习成果。

6.拓展环节:讲解圣诞节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西方的节日文化。

7.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音乐课程的重要性。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铃儿响叮当》圣诞节快乐文化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

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民间曲艺音乐的特点;•学习湘绣标志曲《铃儿响叮当》的歌词、曲谱、旋律;•了解湖南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学习曲艺表演的基本姿势和演唱技巧;•培养学生的集体协作意识。

2. 教学内容2.1 民间曲艺音乐的特点•民间曲艺音乐是指从基层社会、广泛流传、具有地域特色和同仁文化传统的音乐艺术形式。

•民间曲艺音乐的特点是多样性、普及性和传承性。

•民间曲艺音乐分布在不同的地域、代表不同的地方文化。

2.2 湘绣标志曲《铃儿响叮当》的歌词、曲谱、旋律•学生可以学习歌曲的歌词,了解歌曲传承的故事背景;•学生可以学习歌曲的曲谱,掌握简单又富有特色的曲调;•学生可以通过掌握歌曲旋律,演唱出湘绣标志曲《铃儿响叮当》。

2.3 湖南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湖南民间曲艺的传承历史悠久,有着重要的文化意义;•若不进行传承,湖南民间曲艺文化会逐步被遗忘;•学生应该珍惜民间曲艺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弘扬。

2.4 曲艺表演的基本姿势和演唱技巧•正确的乐器姿势;•正确的口齿发音;•正确的呼吸控制。

2.5 班级集体音乐活动策划•每个小组负责策划一个班级集体音乐活动,可以是以湖南传统曲艺为主题;•每个细节的准备都要充分考虑,例如装饰、音响等。

3. 教学过程3.1 引入环节•在黑板上写出湘绣标志曲《铃儿响叮当》的四个汉字:铃、儿、响、叮当;•让学生猜测所写汉字所代表的歌曲;•让学生收听歌曲《铃儿响叮当》片段。

3.2 学习内容•教师介绍民间曲艺音乐的特点;•围绕着《铃儿响叮当》的歌词、曲谱、旋律展开学习;•教师介绍湖南民间艺术传承的重要性;•介绍曲艺表演的基本姿势和演唱技巧;•每个小组负责班级集体音乐活动策划,每个活动持续时间约为20分钟,带有湖南传统曲艺特色。

3.3 练习环节•学生开始练习《铃儿响叮当》歌曲的演唱,练习时间大约15分钟;•练习结束后,每个组依次分享自己班集体活动的策划情况,并由课堂中的其他小组提出改进方案。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十课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艺版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十课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艺版
3、强调歌曲情绪:欢快
能够用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用自然的声音、准确的节奏和音调,有表情地参与合唱。
四、整体表现歌曲
1、分别学习打击乐器节奏用法。
2、生加入小乐器伴奏。
1、谈话,圣诞狂欢。
2、课件出示打击乐器节奏,指导。(三角铁、碰铃;沙锤、串铃;响板;双响筒、木鱼。)
3、师琴弹奏乐曲。
培养良好的演奏习惯。
4、随教师琴声唱A段高声部乐谱、填唱歌词。
5、低声部学习。
6、尝试A段合唱。
1、导入并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介绍作者。
2、再次播放全曲,聆听思考。
3、放歌曲A段,加入动作感受快乐。
4、讲解旋律主要音符3和4关系。
5、教学歌曲A段;分声部教学;指导演唱。(同一段歌词不同旋律)
1、能够随琴视唱简单乐谱,具有初步的识谱能力。
2、完整的感受音乐形象,从音乐要素上分析歌曲。
3、感知音乐节奏和旋律过程中,体验二拍子律动感。
三、 歌曲B段教学
1、聆听歌曲B段。
2、随琴唱乐谱、加歌词。
3、集体演唱B段。
4、完整演唱全曲,生拍手律动。
1、播放歌曲B段;提问:你看到什么美景?
2、讲解x弱起小节;一音多字和连音线要点,咬字吐词,师范唱。
教学内容
演唱《铃儿响叮当》
教材解读
《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歌曲2/4拍,F大调,由主副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轻快的节奏、反复出现的音程大跳和骏马拉着雪橇飞奔时的律动感,表达歌唱者的愉快心情。第二部分的副歌描绘了歌声、骏马的铃声有节奏地奔驰在茫茫草原上的情景。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 六年级上册 第十课《(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 六年级上册 第十课《(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第十课《(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1教学目标1、感受乐曲欢快富有律动感的情绪,体验在雪橇上急速飞奔时舒畅的心情。

2、配合打击乐器和简单舞蹈动作,能较好地表现音乐的风格和情绪。

3、通过听、唱、奏、舞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与合作能力。

2学情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

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

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

教学难点:配合打击乐器或简单舞蹈动作,能较好地表现音乐风格和情绪。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铃儿响叮当1、提问冬天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2、欣赏雪橇图片。

A、图片上的是什么?B、什么拉着雪橇?C、雪橇的用途?(运送货物、交通工具、娱乐工具)3、导入课题《铃儿响叮当》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雪橇有关的歌曲,是马拉着雪橇,而且这匹马非常的可爱,它的脖子上还系着铃铛,会发出叮叮当当非常清脆悦耳的声音,这是一首很熟悉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这首歌。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案
学生说出叮当的伴奏节奏型,师板书。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演唱,另一组伴奏。
最后这一段和第一段怎样?
生答:相似。
师:我们也可用打击乐器为第三段伴奏。
启发学生最后一句可以是全曲的高潮,最后一个九拍可以声音可以越来越强;
也可以想象成圣诞老人驾着雪橇出发去送礼物,最后的九拍可以处理成越来越弱。
学生跟着录音完整表演唱。部分学生用打击乐器伴奏。
教学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一、导入:
学生听《铃儿响叮当》进教室。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听的那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对,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圣诞名曲。同学们对圣诞节再熟悉不过了,谁来谈谈你对圣诞节的了解。
学生回答。
师:这首《铃儿响叮当》又叫《雪橇歌》,是一首美国名歌,原来是一首嬉戏歌曲,是人们在冬天滑雪橇时所唱的歌曲。
师唱第二段歌谱,启发学生发现第二段旋律的特点,即以前一句旋律的最后一个音作为这一句开始的音。
学生填词演唱第二段。
完整演唱歌曲。
三、巩固:
师:冬天,假如是你驾着雪橇在雪地里嬉戏玩耍,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
师: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演唱方法来表现这三个段落的情趣。(老师提醒一下可以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或是优美、连贯的声音来表现。)
学生回答。
按学生的回答完整演唱歌曲。
师:同学们唱得真棒。可是,我觉得光用我们的歌声还不够表现这首曲子的欢快、热闹的场景。
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些打击乐器。(师出示三角铁、碰铃、双响筒)
请你为歌曲的第一段设计节奏型。
学生设计节奏型,师板书。
师:中间那段老师想请你们用自己的嘴巴模仿雪橇铃儿响叮当的声音来为歌曲伴奏。
师:除了用以上那么多种方式来表现这首歌曲外,我们还可以用轮唱的方法表现《铃儿响叮当》。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范唱》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范唱》教案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10课《铃儿响叮当-范唱》教案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范唱》这首歌是一首富有圣诞节气氛的歌曲,歌词简单易懂,旋律欢快。

歌曲以铃铛的声音为动机,重复使用,形成了一种欢快的节奏感。

歌曲的调性为G大调,节奏为2/4拍,适合六年级的学生学习。

通过学习这首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圣诞节的气氛,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学会了识谱、唱歌和简单的音乐理论知识。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节奏和音高变化,他们可能还不太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逐步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2.让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唱歌。

3.让学生了解圣诞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高变化。

2.正确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对圣诞节的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范唱,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节奏、音高和歌唱技巧。

3.互动法:学生之间相互练习,教师进行指导。

4.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圣诞节的情境,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气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的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歌曲和教学示范。

3.乐器:吉他或钢琴,用于伴奏。

4.圣诞节装饰品:如铃铛、圣诞树等,用于创设情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铃儿响叮当-范唱》的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气氛。

同时,展示圣诞节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圣诞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2.呈现(5分钟)教师出示歌词,让学生跟随音乐朗读歌词。

注意指导学生朗读的节奏和音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词。

3.操练(10分钟)教师示范唱歌,学生跟随模仿。

注意指导学生的歌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重复示范和练习,直到学生能够熟练地演唱歌曲。

湘教小学音乐六上《10铃儿响叮当》

湘教小学音乐六上《10铃儿响叮当》

《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育英小学田厦一、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美国歌曲。

生动的歌词描绘了一群孩子冒着大风雪,坐在马拉的雪橇上,他们的欢声笑语伴着清脆的马铃声回响在原野……表现了孩子们热情奔放的性格,抒发了热爱美好生活的真挚情感。

歌曲为再现的二段体结构。

第一乐段以“3”、“4”的同音反复为主,加上“ ×× × | ×× × |×× ×.× | × -|”节奏的运用,塑造了马儿奔跑、铃儿叮当的欢快的音乐形象。

第二乐段从第一乐段的最后一小节后半拍开始,“ × | ×× ×× | × -|”的节奏从弱起进入,这一节奏的重复出现,加上曲调的逐步上移,给人以推动感,刻画了孩子们随着雪橇冲破风雪、飞奔向前的情景。

歌曲的最后乐段的重复再现,并在结尾用一延长的、渐弱的高音“1”,结束了全曲,仿佛雪橇已渐渐远去,而那充满欢笑的歌声仍在风雪中回荡。

二、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3、通过不同版本(美国、韩国、中国)的《铃儿响叮当》的欣赏,把握不同的音乐要素所带来的音乐形象与情绪的不同。

4、用口风琴分别用C调和F调吹奏《铃儿响叮当》的副歌部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难点:学习F调音阶并吹奏歌曲四、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口风琴五、教学过程:1、听音乐进教室(播放斯克斯版铃儿响叮当,让学生一进屋感受圣诞气氛)2、师生问候3、导入:同学们,每年的12月25日,我们的大街小巷跟平时有什么不同?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节日么?有一位白胡子的慈祥老爷爷,他叫什么名字呀?谁能描述一下圣诞老人的装扮?同学们,这就是圣诞老人(出示图片)那诞老人后边背的是什么呀?(礼物)大家想不想要圣诞老人的礼物呀?好,那我们的圣诞老人从美国出发了,来给我们中国的小朋友送礼物!4、出示美国圣诞节图片,播放温馨的美国版《铃儿响叮当》5、出示韩国圣诞节大街小巷的图片,播放时尚的韩国版《铃儿响叮当》6、出示中国圣诞节图片,播放教学歌曲《铃儿响叮当》(边听边打拍)(用不同形式反复聆听歌曲,让学生在聆听中体会歌曲情绪)7学习合唱,给每句话结尾加上“叮叮当”8、曲谱,着重学习弱起小节与“ ×× × | ×× × |×× ×.× | × -|”部分9、按节奏读歌词,注意弱起小节10、试唱歌曲《铃儿响叮当》,注意弱起小节的演唱特点11、熟练后,节奏变快,有情绪的演唱《铃儿响叮当》12、用C调出奏歌曲“ ×× × | ×× × |×× ×.× | × -|”部分13、出示口风琴F调音阶图片,学习F调节音阶,并用F调吹奏歌曲14、让一部分学生吹口风琴为另一部分学生演唱伴奏15、比一比,哪一组完成的好六、结束教学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今天的音乐课就上到这里,让我们再一次聆听欢快的《铃儿响叮当》走出教室吧!同学们再见!教学反思1、合唱部分没有标明具体的音符,导致学生音准比较混乱,下次需注意2、F调吹奏不熟练,练习时间给的太少3、环节过多,导致重点含糊不清4、学生对三种语言的歌曲很喜欢,此环节安排比较成功,让学生在聆听中学会音乐5、让学生边弹边唱的首次运用较为成功。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歌词及曲调;2.能够正确演唱歌曲,并且有感情表达;3.了解湘文艺版对这首歌曲的改编;4.学习团队协作,互相帮助,完成考核任务。

二、教学重点1.特别关注歌曲《铃儿响叮当》中每个字的发音;2.强调感性理解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如何使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产生情感,使演唱更生动;2.如何根据歌曲表达思想,抒发感情。

四、教学准备1.教室中央放置一张演唱舞台;2.准备剪贴板、白板笔、音响装备、CD及曲谱。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1. 自我介绍开场分两组,相互介绍自己的名字、喜欢的事物等,并说出目前心情,以寻求团队成员们的关注。

2. 学习歌曲(1)放歌:老师播放歌曲《铃儿响叮当》。

(2)学习歌词:让学生先听歌,然后再根据曲目边听边读歌词,这样可以增强听力和口语能力。

(3)学习曲调:分成两部分学,上部分 -“铃儿响叮当,我们去散步”,下部分 -“爬山涉水真有趣”。

3. 感性理解让学生通过反复听歌,理解歌词及歌曲表达的思想,让他们想象自己在文艺版中行走、奔跑。

4. 情感表达让学生在唱歌的过程中,通过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眼神等细节,表达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情。

5. 团队协作让学生通过组合活动,完成歌曲的编排和演唱,达到团队协作、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的效果。

六、教学评估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歌曲的歌词和曲调,并能够表达歌曲中的情感。

同时评估团队活动中的团队合作和互相帮助的情况。

七、教学总结通过这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歌曲中领略到文艺版的不同之处,培养其对美好、积极的情感。

通过团体活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强学生间的凝聚力,提高学习成果。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教版(2014秋)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教版(2014秋)

10(演唱)铃儿响叮当1、教学目标(1)能与同学合作,较好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用声音表现歌曲欢快、风趣的情绪,并在合唱中享受和谐、统一的声音带来美的愉悦。

( 2)能编创四二拍子的声势动作与歌曲表现,并能用三角铁、串铃、碰铃等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对作品的再创造与实践进一步加深对音乐文化的理解。

2、学情分析歌曲《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典型的二声部合唱、表演、编创为一体的活动课。

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为学唱简谱、学会主声部、伴奏及简单的乐理知识;第二课时为学唱第二声部,达到主声部与陪衬声部的和谐;第三课时为巩固加强、设计三声部的表演唱。

我进行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

六年级学生的音乐知识和乐感参差不一,对乐器的使用和和声的把握也不太熟练,因此要进行耐心的指导和教学。

3、重点难点重点:学会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

难点:参与合唱时能倾听对方声部的声音,注意声部和谐。

4、教学过程4.1 第二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一..组织教学:师生用音乐术语问好二. 练声:1.打嘟、吹灰2.发声练习 1=C-G50 30 10 │ 50 30 10 ǁmi mi mi ma ma ma三. 导入:.师:今天,老师让同学们听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可能大家还会唱。

但是现在,你们必须闭上眼睛,仔细听,边听边想象一下歌曲所描绘的画面。

待会儿再说说你们听到的、仿佛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1. 学生听音乐。

2.交流感受。

3.师:这首歌大家都会唱吗?那我们跟着伴奏来唱一遍。

4.学生唱高声部。

5.师评价,问:你们觉得自己唱的和范唱有没有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四. 揭示课题:师:对,你们只唱了一个声部,相当于独唱版,而范唱唱的是两个声部合唱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合唱版的《铃儿响叮当》。

谁知道什么是合唱呢?师:合唱就是两组以上的歌唱者,各按本组所担任的声部演唱同一乐曲。

它要求每个声部的高度统一,要求声部之间的旋律和谐。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演唱)铃儿响叮当-湘文艺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华辞书对该曲的定义和来源2.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及歌曲节奏3.了解湖南民歌的文化背景4.能够通过学唱歌曲,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二、教学内容1.铃儿响叮当歌曲的故事背景及来源介绍2.音乐元素分析3.掌握演唱技巧4.唱歌表达及情感表达技能训练三、教学重点1.音乐元素分析2.掌握演唱技巧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方法2.演唱练习3.集体演唱练习4.个别演唱练习五、教学过程1. 故事背景及来源介绍铃儿响叮当歌曲是湖南民歌,源于古时的民歌,经过多代传唱和演变,成为了目前我们所听到的版本。

其实,歌曲中所提到的铃声,是为了提醒工人按时起床而设置的,歌曲带有鲜明的劳动和生活的情感色彩。

2. 音乐元素分析铃儿响叮当歌曲的整首曲子节奏明快,富有活力,具有湖南民歌独特的音乐表现形式。

歌曲开始时以铃铛的叮当声为引子,接着由嗓音跳起一个八度的音程,再断断续续地起筷打鼓作为伴奏,营造了热烈的氛围,然后歌手轻吟着,随后合唱,在高亢、欢快的唱腔中,表达了人们喜乐祥和的内心情感。

3. 掌握演唱技巧歌曲中唱腔跳跃较大,易出现音准问题,需要学生们提高辨音能力,同时通过专项训练,提高音高的把握,完美呈现歌曲的节奏感。

歌曲曲调原先是憨态可掬的民间小调,如今改编为儒雅华贵的艺术歌曲,对于歌唱者来说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和考验。

需要注意节奏准确,不急不慢,词句清晰,旋律顺畅,符合曲意。

4. 唱歌表达及情感表达技能训练学生需要通过音乐表演发泄情感,传达内在的自由、欢快、积极和创造力,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音乐和舞台艺术的乐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情感并试着表现出来,么娇小的身躯也没有倦意的文艺版铃儿响叮当,嗓音悦耳的歌唱,配合曲调欢快的节奏,表现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铃儿响叮当这首歌曲的演唱旋律非常动听,不仅让演唱者感到愉悦,也让观众感到愉悦。

六、教学评价将学生分类进行考核,即歌唱水平、表现力、音乐素养、音高准确性、节奏感。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

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铃儿响叮当》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铃儿响叮当》是一首富有节奏感和欢快气氛的歌曲,选自湘艺版音乐六年级上册。

歌曲以圣诞节为背景,描述了孩子们在雪地里欢快地滑雪、玩耍的场景。

歌曲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演唱。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学生可以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提高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能够识谱和演唱简单的歌曲。

他们对节日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西方节日。

然而,部分学生可能对滑雪等冬季活动不太了解,因此需要在教学中加入相关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铃儿响叮当》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感受西方节日的氛围。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的节奏和音准。

2.理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描绘冬季场景,让学生感受滑雪等活动的乐趣。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节日的看法和经历。

3.小组合作教学法:分组进行歌曲演唱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冬季场景的图片或视频,用于导入课堂。

2.准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乐谱和歌词。

3.准备相关节日的资料,以便进行文化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冬季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谈论冬季活动和节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简单介绍圣诞节的来历和习俗。

2.呈现(5分钟)展示歌曲《铃儿响叮当》的乐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节奏和音准方面的问题。

可以分组进行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巩固(5分钟)让学生自主练习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5.拓展(5分钟)讲解歌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了解西方节日的氛围。

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过节日的经历,增进课堂互动。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9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六年级上册《(演唱)铃儿响叮当》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感受歌曲带给的快乐,并能用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2、能与同学合作,较好地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铃儿响叮当》,表达歌曲欢快、风趣的情绪。

3、通过听、唱、奏、演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铃儿响叮当》,并能用各种小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感受歌曲意境,能用欢快生动的情绪演唱或表现歌曲。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小乐器(碰铃、双响筒、铃鼓、三角铁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跟音乐律动,感受节拍
2、听,这是什么音声?(出示马蹄声、铃儿声)学生集体跺脚由轻到重的感受马啼声(师手势指挥)
二、感知歌曲
(过渡)师:看,马儿把谁给带来了?(圣诞老人),那想知道圣诞老人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吗?
1、播放《铃儿响叮当》动画视频。

提问:画面描绘了什么情景?(在冰天雪地的圣诞节,小朋友们
2 、坐在马拉的雪橇上,快乐的在滑雪。

对啦,还有一首非常好听的歌《铃儿响叮当》)
2、提出要求,出示歌谱,再次感知歌曲。

提问:这首歌是几拍子的?歌曲的情绪如何?有一个地方反复,在哪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铃儿响
叮当》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铃儿响叮当》,让我们从中体验一个文化主题——对大自然的赞美,进一步激发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歌颂。

2、通过歌曲《铃儿响叮当》的合唱训练,让我们从中体验到和声的美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歌曲的赏析与演唱表现艺术处理的结合统一以及尝试用不同的音乐要素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师:最近几天的天气可以说是春光明媚、春风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声
音来模仿一下春风是怎么吹的?用“WU”。

师在黑板上画出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线。

学生用“LU”来演唱。

(强弱对比)
师:我们来试一试加入音高和唱词又是一个
什么效果。

2/4
(1)5 -| 5 -| 5 -| 5 -| ……
WU ……
(2)33 3 | 33 3 | 33 3 | 33 3 | ……
叮叮当,叮叮当,……
(3)11 1 | 11 1 | 11 1 | 11 1 | ……
二、学唱歌曲:
1、师:大家刚才表现的非常好,老师也想和大家比试比试。

(单簧管演奏)演奏的音乐线条和刚才黑板上的哪条旋律线相似?
第一段:单簧管低音区《铃儿响叮当》B
部分缓慢
第二段:单簧管高音区《铃儿响叮当》A
部分低声部欢快
生答,师复奏,学生随音乐律动。

2、师:刚才老师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吗?
生答:《铃儿响叮当》!
师: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来学习这首
《铃儿响叮当》!
师: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圣诞歌曲,是由美国的作曲家彼尔.彭特所作。

师:跟着老师的钢琴划拍视唱全曲。

(低声部视唱,高声部评价)。

强调: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觉唱出来。

(高声部视唱,低声部评价)、
4、师:这首歌曲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
同……
师: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结束部
分不同)
5、讲解弱起。

(B部分)
6、跟琴试唱歌词。

三、听赏《雪橇》
四、结束部分:
师:刚才我们听到了很多的音乐场景,首先是我们用声音模仿的圣诞老人马拉雪橇的场景,然后是歌曲,后来有出现了一个3拍子的变奏……你们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这些音乐素材来组成一个音乐故事或者一段音乐剧……相信大家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
趣。

第二课时:《歌声与微笑》
教学目标:
一.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歌曲《歌声与微笑》,培养学生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
二.认知目标:初步认识调性与音阶的有关知识.
三.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育学生珍惜中学时期的幸福生活,珍爱友谊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用轻快而有弹性的声音唱歌的能力.
教学时间及环节:
开始部分:
一.发生练习:三声部的练习
二.音乐知识:
1.曲式:音乐作品的结构叫曲式.曲式由音乐作品的内容决定.
2.乐句:乐句是旋律的一种单位.它的长短不一.一般来说,一个乐句由四小节组成.它能表现一定的音乐内容,但不够完整.如:
3.乐段:乐曲中最基本的,具有独立性的完整单位,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思想.乐段一般由两个以上的乐句组成.
4.练一练:
这里有一句旋律,我们把它作为问句.
二:作品分析:
1.《声与微笑》是一首歌颂友谊的歌曲。

歌曲的语言简洁,直率恧寓意深刻,含蓄。

因此,很容易使学生使主产生共鸣。

歌曲采用自然小调与和声小调合使用的旋律写成.2/2拍子速度稍快,其结构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
A段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个乐句均包含两个乐节.其中,两个第一乐句的旋律乃是严格的重复,而第二乐句则是变化重复.即:句尾有所变化.这部分旋律采用自然小调写成,亲切而甜美.在两个乐句的第一乐节中,使用了下滑音作装饰的八度大跳.它与歌词语言的音调十分贴切.因而增强了口语化的色彩,唱起来很容易上口.
B段为二声部合唱,音区向上移动,起写法与A段相同,只是改用了和声小调式,并较多地使用了同音重复.这一方面是为了与A段成对比,另一方面是为了把情绪推像高潮.特别是两个声部间,基本上都使用三度,四度,五度,和声乐程彼此配合,这就形成了一种丰满,和谐的和声效果,因此,这个乐段具有热情洋溢,充满希望的艺术表现特点.
完全再现的A段,使首尾相顾,取得完整,统一的效果.
2.范唱,总体感觉作品的艺术性.
3.教唱新歌
4.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演唱,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5.艺术处理
三、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