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空间格局分析

合集下载

福建空间演化规律

福建空间演化规律

福建空间演化规律福建省是一个地质活跃的地区,自古以来就处在复杂多样的地质运动过程中。

经过数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改造,福建的地质特征日趋稳定,形成了独特的空间演化规律。

本文将重点介绍福建空间演化规律。

1.构造演化规律福建地处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位置,板块间构造运动激烈,地震频发,因此福建的构造演化较为复杂。

受近十亿年的地壳运动和岩浆侵入作用,福建地区出现了许多断裂、褶皱、岩浆侵入等构造特征。

福建的构造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慢-快-慢”的节律,在长时间漫长的“慢-慢”过程中,福建地区逐渐形成了基本构造特征,而在“快-快”过程中,则出现了不同规模的地震、火山、岩浆侵入等构造急剧变化的事件。

这些构造事件的发生,不仅对福建的构造格局和岩石组合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也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福建的山多谷深,地貌变化丰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风貌。

福建地区的地貌演化规律主要受构造运动和侵蚀作用的影响。

在构造运动的作用下,福建地区出现了许多断裂、褶皱、丘陵等构造地貌,如闽西山地、闽中丘陵等;而在侵蚀作用的作用下,福建地区出现了众多的河谷、峡谷、洞穴等侵蚀地貌,如永定大峡谷、天成九霄等。

福建的地貌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剧-稳-剧”的节律,即在短时间内出现突然的地貌变化,而在长时间内则基本保持稳定状态。

福建是一个地质沉积旺盛的地区,海陆相间,具有非常丰富的沉积地质史。

沉积演化规律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大地构造背景;二是环境改变。

福建地区的沉积特征主要表现为海陆交错、古河流勾曲、岩相多样等。

随着地质历史的演化和环境的改变,福建的沉积物逐渐透露出有关地质历史和地貌演化的信息。

福建地质遗产众多,岩石种类丰富,包括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不同岩石组合反映了福建的不同地质历史和环境。

福建的岩石演化规律主要受到火山活动、构造变形和侵蚀作用的影响。

这些作用下,福建地质成分发生了重要变化,形成了多种火山岩、变质岩、沉积岩等。

高速铁路网背景下福建省旅游空间作用与结构演化

高速铁路网背景下福建省旅游空间作用与结构演化
• 最后,针对高速铁路网与福建省旅游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 如何通过政策制定、资源整合、产品创新等手段,实现高速铁路网与福建省旅 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针对不同类型的旅游景区,深入研究高速铁路网对其旅游 空间的作用和结构演化的差异化影响。
尝试引入更多定量的研究方法,如GIS空间分析、网络分 析等,以更准确地评估高速铁路网对福建省旅游空间的作 用和结构演化的影响。
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制定、资源整合、产品创新等手段,实 现高速铁路网与福建省旅游业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THANKS.
高速铁路网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高速铁路网的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 铁路网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预计未来的高速 铁路网将更加注重提高效率和安全性,同时还将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高速铁路网的前景
未来,高速铁路网将成为全球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全球高速铁路网的长度将达到10万 公里以上,覆盖更多的城市和地区。同时,高速铁路也 将成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减少碳排放和 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在中国,高速铁路网将继续得到发 展和完善,成为连接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快速通道,促进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高速铁路也将成为绿色交通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减少碳排放和环境保护做出贡 献。
福建省旅游空间作
03
用分析
福建省旅游资源概况
自然资源
01
福建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武夷山、福建土楼、
鼓浪屿等,为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文化资源
02 福建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如客家文化、
闽南文化等,为旅游业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
旅游设施

福建海坛岛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福建海坛岛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Z HA NG l-l Jnxn
( eat n egahcSi c, na gU i r t, uh u F f n3 00 , hn ) D pr tfG or i c ne Mi n n e i F zo , ua 5 18 C i me o p e i f v sy i a
A s at yuigter so o gcl adcp n to s f ega hcif m t nss m( I ) b t c:B s o e f cl i n sa ea dme d orp i no ai t G S , r n h i e o al h og r o ye
张锦 新
( 闽江学 院地理科 学系, 福建 福 州 30 0 ) 5 18
摘 要 :以福建省 海坛 岛为研 究实例 , 用景观 生态 学的基 本理论 与方 法 , 地理信 息 系统 的支持 下, 运 在 进行 景观 生态
分类, 并选取 了景观 多样性 、 景观 空间构 型 2组 指标 , 对该 区的景观 空间格局进行 分析 , 结果表 明, 着社 会的发展 , 随 导致人 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强度越 来越 大 , 区域景观 类型破 碎化呈现加 大的趋势 , 而存在 一些潜在 的生 态问题. 从
a d s a i a d c p t cu e n p t l s a e sr t r .T e r s l h w h th ma c ii e a e a d e i u b c t sh v e p d s r a e o a d s vi t n s a e,a d fa me tt n o go a a d c p p e d t e e lr e t o oe t c lg r b cp n r g na i f e in l s a et e t n b na g d wi s me p t ni e o o y p o — o r l n y o h l a

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

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

福建省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分析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省份。

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包括了福建省各地的地理位置特点、自然资源分布、生态系统状况、环境问题等内容。

本文将对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进行详细分析。

福建省地理位置特点:福建省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东临东海,西界闽江,北靠浙江省,南隔海峡与台湾相望。

福建省地形复杂,山区占了大部分面积,沿海平原则较窄。

福建省的地理位置使得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分布:福建省拥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

首先,福建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树种种类繁多,植被覆盖率较高。

其次,福建省的水资源丰富,河流众多,最大的河流是闽江,滨海河湾和沿海水域辽阔。

此外,福建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锡矿、铁矿、煤矿等。

生态系统状况:福建省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福建省的山区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

福建省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较高,保护工作相对较好。

同时,福建省的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包括珊瑚礁、红树林等。

福建省的生态系统对维护地方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环境问题:尽管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环境问题。

首先,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福建省的部分地区面临着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

其次,部分旅游景区的开发过程中存在环境破坏的问题,如交通拥堵、垃圾处理等。

同时,福建省近年来的台风和地震频发,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福建省的生态环境,政府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强污染治理,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和规划,加强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等。

综上所述,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图谱展示了福建省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尽管存在一些环境问题,但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管理,福建省的生态环境空间格局有望得到更好的改善。

福建省作为一个生态环境资源丰富的省份,其空间格局图谱还可以进一步分析福建省的生态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分布,以及福建省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措施和成果。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

福建省区域构造基本特征前言福建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在构造上处于欧亚大陆板块东南缘,濒临太平洋板块,为环太平洋中、新生代巨型构造-岩浆带的陆缘活动带的一部分,是全球构造-岩浆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由此福建省的地貌地形特征也较为复杂,其地貌受邵武—河源、政和—大埔,以及长乐—诏安等北北东、北东向断裂带切割,形成两列与断裂带走向一致的山脉:西部为武夷山脉,亦称大杉岭,是闽、赣两省的界山,为闽江、汀江和都阳湖水系的天然分水岭;中部为鹭峰山—戴云山—博平岭山脉。

该区各时代地层、岩石均有出露,但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或剥蚀,并以中生代酸性、中酸性火山岩、侵入岩最为发育。

各阶段建造、形变、变质等特征都有所差异,表明晚太古代以来,地壳运动频繁。

关于福建及邻区的大地构造特征,长期以来,一直都作为争论的焦点。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见仁见智的观点和论述,对其归属各有所论。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李四光(1937)、水涛等(1988)认为整个东南沿海应归属于华夏古陆的范畴;黄汲清(1945,1959,1960,1979,1980)、任纪舜(1962,1964,1977,1984)则认为整个华南地区为加里东褶皱隆起带;霍敏多夫斯基(1953)认为该区可分为南侧属华南加里东褶皱带的广东复背斜及北侧的浙闽太平洋褶皱带;陈国达等(1975)从地洼学说出发将本区划为东南地洼区;张文佑(1959)认为该区属华夏台背斜,后期(1986)将该区划分为华南断褶系的武夷一云开加里东断褶带(西部)及东南沿海海西一印支断褶带;郭令智(1981)、乔秀夫(1981)、赵明德(1983)等提出本区存在不同时期沟弧盆构造,并划分出闽西南-粤东海西印支期弧后盆地和浙闽粤沿海燕山期火山弧系等构造单元;许靖华(1980,1987)、李继亮等(1992)提出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使印支期广泛存在的大洋盆地逐渐封闭的观点,闽西南地区则是典型的前陆褶皱冲断带,有力的证据之一是该区存在大量的逆冲推覆构造。

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经济中心吸引区域的空间格局及变化趋势研究

1 3个经 济 中 "进 而 依 据经 济空 间相 互作 用原 理探讨 了福 建 省经 济 中心的 强 、 吸引 区域 , 据此来 预 测 区域 经济 t, L 弱 并
未 来 的空 间变 化趋 势 。 关 键词 : 济 中心 吸 引区 域 ; 化趋势 ; 经 变 福建 省
中 图 分 类 号 : 17 F 2 文 献标 识码 : A
福 建 经 济 中 心 吸 引 区 域 的 空 间 格 局 及 变 化 趋 势 研 究
符 小洪 , 民生 黄
( 福建 师 范大学 地理 科学 学 院 , 中国福 建 福州 30 0 ) 5 07 摘 要 : 据 福建 省 2 依 3个地 、 县级 市 的有关 资料 , 用 主成分 分析 定 量地衡 量 它 们 的综 合 实力 , 运 然后 根 据 省情 拟定
区域 的多 方 面 的影 响 。然 而 , 统 的评 价 方 法 往 往 只 变量 在反 映经 济 中心 综合 能力 上越 重 要 。本 文 根 据 累 传 采用单 一指 标 或 少 数 几 个 指 标 , 能 全 面 、 观 、 不 客 综合 积贡献 率大 于 8 % 的一 般 原 则 , 三 个 主 成分 的 累积 5 前 地反 映增 长极 的 实 力地 位 L 。本 文 采 用综 合 指 标 体 系 贡献 率 已达 8 .4 ( 1 , 明前 三 个 主 成 分所 包 含 2 J 8 8 % 表 )说 来分 析福 建省 2 个 地 、 级市 吸 引 区域 系统 , 虑反 映 的要 素信息 量基 本 上可 以反 映 1 个原 始特 征值参 数 的 3 县 考 1 经 济实力 的 主 要 因素 及 其 现状 影 响 和 潜 在 影 响 能 力 , 大部 分信息 。由旋 转后 的 载 荷矩 阵 可 以看 出第 一 主成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首先,地理环境是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福建省地处于海岸线上,拥有丰富的山岳、平原和海洋资源。

因此,地理环境不仅影响了各县域内乡村的地理位置分布,还决定了乡村间的交通和交流条件。

例如,山区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导致山区乡村发展相对滞后。

相反,平原地区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乡村经济发展较快。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

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各县域之间存在差异。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经济实力,吸引了大量人口和资金的流入,乡村经济发展较为迅速。

而内陆山区经济相对较落后,乡村经济发展缓慢。

这导致了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不均衡分布的现象。

政策及规划措施也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乡村经济和社会发展,通过政策和规划引导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优化和合理布局。

例如,政府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引入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改善乡村经济状况,从而影响福建省县域乡村的空间格局。

需要注意的是,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深层次影响因素还有社会文化、人口流动等。

福建省的传统文化对乡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例如土楼、传统手工艺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人口流动也会对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产生影响,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导致了农村人口减少、乡村精神文化的衰败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不均衡。

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深入分析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的空间格局,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福建省县域乡村性空间格局的优化和发展。

福州市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空间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

福州市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空间格局特征与影响因素探讨


研究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 福州市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空间格局具有以下特征 • 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受到保护和改造,保留了原有的风貌和特色。 • 新兴商业业态逐渐融入旧城区,与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形成互补。 • 空间格局受到城市更新和规划的影响,呈现出点状分布的特点。 • 影响点状商业绅士化空间格局的因素包括 • 政策与法规:政府对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区的保护政策以及城市更新规划的制定,对空间格局的形成具
结合福州市的城市更新和规划实践,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和传统商业街 区,同时促进新兴商业业态的发展。
通过与其他城市的比较研究,总结福州市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空间格局的独特 性和优势,为其他城市的旧城区更新和商业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02
福州市旧城区点状商业绅 士化空间格局特征
空间分布特征
集中分布
福州市旧城区的点状商业空间 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区域,呈
现出明显的集中分布特征。
呈现带状
在集中分布的基础上,这些点状 商业空间也呈现出带状分布的特 点,主要沿着城市的主要街道和 交通干线分布。
交通便捷
这些点状商业空间多数位于交通便 捷的地段,便于消费者前来消费。
应对策略
变化趋势预测
预测一
空间格局将持续变化
预测二
商业绅士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
预测三
居民对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的接受程度将有所 提高
应对策略建议
• 建议一:建立完善的政策引导机制 • 政府应加强对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的政策引导,规范其发展过程,防止无序发展。 • 政府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居民参与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的改造与提升。 • 建议二: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参与 • 社区应积极组织和引导居民参与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的改造与提升,发挥居民的主体作用。 • 社区应加强对旧城区点状商业绅士化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居民的认识和接受程度。 • 建议三:促进业态升级与优化 • 政府应鼓励和支持业态的升级和优化,引导点状商业向高品质、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 对于不符合城市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业态,应采取限制或淘汰措施,促进其转型升级。

福州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研究

福州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研究

晦E

年将达 l 平方米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3 . %。2 0 年 ,福 2 95 2 09
州 市 城 区绿化 覆盖 率约 为 3 . %,规 划到 2 1 95 2 05年达 4 %, 3 但 福州 市 城 区一 重 1生 态景 观 建设 、 1 . I 中心 城 区生 态廊 道 建设 、
( ada M+20 年 6月 ) Ln st T , 9 7 0
21 0 1年 第 5期 ( 笔 5 总 3期
福 州城 市绿 地 空 间格 局研 究
21 防 护绿 地建 设 情况 .. 3 福 州市 的 防护绿 地 是 建成 区各类 绿地 中 比较 薄弱 的一 部 植被 较好 ,大部 分 为新 建城 区 ,冈此 绿化 情况 最 好 。而 老城
部分园林生产绿地逐渐改变成公共绿地。而近郊由于交通等 条件逐步完善 ,以及农业产业结构涮整 ,各种所有制形式的
苗 木 生产 用地 得到 很大 发展 , 目前生 产绿 地 向近郊 及 闽侯 、
湾海峡 ,与台湾省隔海相望 ,两邻三明市 ,北接宁德市 ,南 连莆 田市 。 福州建城 已有 2 0 年的历史 , 20 现辖五区二市六县 ,
[ 键词 ] 城 市生 态 关 绿地 空 间格 局
1 研 究背 景
福 州 市 位 于 福 建 省 东 部 ,地 处 闽 江 下 游 ,介 于 东 经 l91’ 2。 1 o8~103 ’ 纬 2 。5~ 63 ’ 间 ,东 临东 海 和 台 1 ,北 5 1’ 2 。9 之
有 园林苗 圃 , 但随 着城 市建 设 的发展 , 区 内用 地趋 于 紧张 , 市
绿 地 已作 为带 状公 园纳入 公 园绿 地 建设 指标 );重要 市 政设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多维视角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术 。 [30][31] 核 密 度 计 算 公 式 如 下 :
F(x,y)=1
2
(nh

n
Σi=1
K(di
h)
(1)
其 中 ,F(x,y)是 点 (x,y)的 密 度 估 计 ,n 是 农
村 居 民 点 的 数 量 ,h 是 核 心 直 径 ,K 是 核 心 函 数
(即 土地面积),di 是 点 (x,y)与 第 i 个 农 村 居 民 点 之 间 的 距 离 。 [32][33]
段公式如下:
V (pi )=∩ ∩p|d ∩p,pi ∩<d ∩p,pj ∩∩(i, j =1,2,3,
…,n)
(3)
其 中 ,d 为 欧 氏 距 离 ,p 为 集 合 V (pi) 中 的 元 素,V(pi)是一个在特殊情况下具有 无 限边界 的凸
多边形,在任意一个凸多边形内,任意一点到该
凸 多 边 形 的 发 生 点 pi 的 距 离 都 小 于 该 点 到 其 他
的 要 求 [5]。 近 年 来 , 已 有 学 者 就 此 问 题 进 行 了 研
农 牧 交 错 区 [21]、 半 山 丘 陵 区 [22]、 环 渤 海 地 区 [23][24] 等
究,研究内容涉及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和影响因 特殊地形区域也有相关研究。 在此基础上,一些
素、时空演变格局和驱动机制、土地整治(包括类 学者还进行了基于“三生空间”协调度视角的农村
导型次之,工业主导型县域变异系数远高于其他产业主导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的聚集度也处于最高水平。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农村发展类型;福建省
[作者简介] 董敏,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硕士研究生;王武林(通讯作者),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福建省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间格局演化
异 主要 表 现 为 沿 海 地 区 与 内 陆 区 之 间 的 差 异 ; 茂 黄
将整个省域划分为沿海地区与内陆地 区两个 区域单元 , 由于宁德市的地貌 以山地丘陵为主, 在改革开放 的进程 上较为迟缓 , 且在经 济发展 水平上低 于全省平 均水平 , 故将其 划入 内陆地 区, 即沿 海地 区包括福 州 、 门、 厦 莆 田、 泉州 、 漳州 5个地级市 ( 3 含 0个县市 ) 内陆地 区包 , 括宁德 、 南平 、 龙岩 、 明4个地级市 ( 3 三 含 7个县市 )研 ,
对 区域 差异 进 行分 解 的 缺点 。
2 研究 区域 、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文章以福建省 6 个 市县作 为区域经济差异及其空 7 间格局演化分析的基本研究单元 , 中县指县域 ( 其 包括
县 级 市 ) 市 指 地 级 市 市 区 , 根 据 自然 、 文地 理 条 件 ,受 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 2 1 研 究 区域 与数 据来源 . 的差异测度方法 与研究 基础单元对福 建省区域经 济发
展 的不平 衡及 其 演 化 特 征 进 行 研 究 。 张辉 鑫 (00 采 20 )
用人均 G P数据 , 17- 20 D 对 98 0 0年福 建省 9个地级 市 的经济发展进行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动分析 , 并采 用泰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 区域总体差异进行分解 , 得出 福建省 区域经济差异呈逐年扩大的变动趋势 , 其组 间差
究 的 时 间 序 列 为 19- 20 90 0 6年 。 选 取 县 市 历 年 人 均
兴、 黄晓芬(0 5 运用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和经 济区位 20 ) 商分析 了 18- 20 99 0 3年福 建省 6 7个县 市单元 的人均
G P的绝 对差 异 和相 对 差异 , 通 过 分 形 理 论 中 的 R S D 并 /

福建省域空间结构优化机制与实现

福建省域空间结构优化机制与实现

2福建省域空间发展的历史规律与现状 特征
福建 城镇经过 2 0 多年的发展,经 0 0 历了 萌芽 、发展、壮大的过程,逐渐形成 了以福州和 厦 门为中心 以中小城 市为 解 放前 ,福建 省域 空间发 展大 致可 分 为三个 阶段 ①第一 阶段是 闽北 地区 沿江沿河 开拓阶段。唐以前,福建全境大
闽江及其 支流两 岸分布 。 ⑦第二阶 段是 沿海集聚 拓展阶段。唐中期以后,福建进 八 第一个 快速 发展时 期,境 内已有 城镇 得 到了不 同程度 的发展 ,并 且涌现 出 些新建城 镇。宋元时期,在航海技术发展 和海 外 贸易空前 发展 的影响下 ,福 建城 镇 职能和 规模发 生 了明显变化 , 以经济 职 能为主 的城镇 1 3 益增 多,城 镇数 量得 到 了很大 的增 加 泉 州成为 元朝最 大的 对外 贸易港 口 ,福建形 成 了以泉州 为中 心 、以福 州为次 中心 以沿海 城镇 为主 体 、以省 际交通 轴线 为发展轴 的空 间格 局 。⑦第 三阶段 是闽北 地区进 一步均 衡 发展阶段 。明 中后期,在海禁和清朝 闭 朝
体 系 的发展 机理 与调 控方 法 的研 究 (9 0 ~ 9 3 19 年 19 年) ,成为我 国 早的省域 城镇体系研 究成果之一 ,为 较 中 原城 市群的提 出 下了科学基础 。 打 福建 临台临海。对接 长三角和珠三角,连通 内陆 腹 地,改 革开发以来凭借区位优势 ,经济发展势头一直很
墨 矗尊
福 建 省 域 空 间结 构优 化机 制 与 实现
口 李 J
[ 摘
要] 福建省域 空间结构优化是区域空间形态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是闽台关系转化与台海经济圈构建的现实需要,是
经 济 全 球 化 的内 在 要 求 可 通 过 完善 开 放 的 网络 体 系 , 超前 培 育 新 兴空 间 节 点 .增 强 省 内 省 域 协 作 能 力厦 对 台 台作 能 力. 以及 优 化 省 域 产 业 布 局和 协 调 产 业 分 工 等 措 施, 促进 空 间结 构 的 优 化 , 实现 构 建 滨 海 都 市 带 和 打 造 台海 经 济 圈 的 目标

福建省县域城市性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福建省县域城市性评价及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福建省县域城市性评价及空 问关联格局分析
余 华 , 阎 波 杰
( 闽江学 院 地 理科 学 系 , 福建 福 州 3 0 0 ) 5 1 8 摘 要 : 用 突变级数 法 , 空间集 聚水 平、 济增 长水 平 、 运 从 经 社会 发展 水 平和基 础设施 水 平 4个方 面
构 建县 域城 市性 综合评 价指 标体 系, 综合评 价 2 0 0 9年 福 建省 县 域城 市性 强 弱 , 并将 其 分 为 5个级
c mp e e sv s e s n v l e f sx y e e c u t a e s a ca sfe i t fv lv l . B u i g p ta o r h n i e a s s me t a u o i t s v n o n y r a w s l s i d n o i e e e s i y sn s a i l
c u t r a a h h n me o fp s tv e e a p t l u o o r lto .I h ss a il l se h r c e .S c n l , o n y a e sh st e p e o n n o o i g n r l a i t c r ea i n t a p t u t rc a a tr e o d y ie s a a ac lc l s a il l se h n me o s o v o s S u h a t o sa a e s s o h g — i h p st e c re ai n, w i o a p t cu t r p e o n n i b i u . o t e s a c a t l r a h w i h h g o ii o r l t v o hl e n rh e til n r a ip a l w— w p st e c r ea i n o t w s n a d a e sd s ly o l o o ii o r lto . v

福建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查报告

福建省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查报告
5 . 万; 原 因是宁 德 西部 的大 部 分属 于 山区, 南平 的 64 8 其 和
福建沿海岸线曲折, 港口资源富集。 海岸港、 海湾港、 海岛港、 河口港类型齐全; 具有丰富的深水港口资源和 良好
地理情况比较一致。 田市常住人 口比户籍人 口减少4 . 莆 55 4 万; 其原因是一部分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 通过与有关部 门座谈, 也了解
高西低。 每个地级市内部也是一样。
1经济要素向沿海集 聚 .
了许多情况。 在此之前, 我陆续考察过福州、 莆田、 厦门、 泉 州、 漳州、 龙岩和宁德。 至此, 我考察了福建省所有地级城 市。 福建省对于我国空间格局来说, 具有典型意义: 海岸线 很长, 沿海地区比较发达, 西部地 区高山连绵、 基础设施比 较薄弱、 经济比较落后, 中、 东、 西三大地带的空间格局和全 国非常相似。 回京后, 我将收集到的有关空间格局的资料, 经消化、 梳理, 再经过反复思索, 写出如下调查报告。
是西部山区的三明市和龙岩市分别是30 4 9 0 元和37 7 80 元,
高于沿海 地区的漳州市、 莆田市和宁德市。 人均G P 门 D厦 最高, 1 85 元; 达 ̄ 53 9 其原因是作为经济特 区, 1 在改革开放 初期, 从境外吸引了大量投资, 幅员面积小, 农村人 口 少。
如扣除厦 门, 个地市 的人均G 最高4 8 8 最低为 8 DP 3 6 元,
2人 口分布向沿海集中 .

福建省的基本状况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部, 与我国宝岛台湾隔海相望,
陆域面积 l .万平方公里, 24 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 %。 . 3 光热 资源丰富, 适宜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 岸线 、 滩涂、 能源、
2 1 年, 0 0 沿海 6 地市常 住人 口2 1 Z人,占全省 的 99 f 7. 人口密度52 k 2 高于全省均值27kk ; 91 %, 2 人/m 、 9) m2 山 J 区3 地市常住人17 1 = 7万人, 1 占全省的2 . 人口密度l3 0 %, 9 1 人/

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研究

福建文化强省建设的空间发展格局研究

化 为 主题 ,以 文 化 市 场 为 目标 ,通 过 文 化 产 业 化 建 设 ,解 放 和 发 展 文 化 生产 力 ,进 一 步 壮 大 福 建
根据 自然 资 源 禀赋 、文 化 资 源条 件 、人 文 历 史 文 化 底 蕴 、文 化 产 业 化 及 经 济 发 展 特 征 而 形 成 的文
的。建设 文化强省 ,需要与先进 的、走在前 面的
省 份 或 地 区 横 向相 比 ,这 是 从 空 间 角 度 上 横 向把 握 文化 强 省 。
资源依 托 ,以文化体 制改革 为动力 ,以文化产业
收稿 日期 :20 — 1 0 09 0— 6
基金项 目:福建省 “ 自然地理 学”重点学科 建设 资助 项 目;福 建师范大学重 点学科 “ 人文地理 学”重点 学科项 目支持 作者简介 :白如 山,男,安徽 阜阳人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 学学院硕 士研 究生;王晓文,女 ,辽 宁营口人 ,福建师范大 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 ,在职博 士研 究生;蔡朝双 ,女 ,福建莆 田人 ,福建 师范大学地理科学 学院硕士研 究生。
二 、福建 文化 强省建设 的现 有条件 评价 ( 一) 文化 资源丰 富
福建 全省 土地 面 积 为 l.4万 k 2 21 m ,约 占全 国
土地 面积 的 1 %,全 省 的 山地 、丘 陵面 积 合计 为 . 3
8. %,其余为平原和水 面 ,素有 “ 山一水一 29 3 八
分 田” 和 “ 南 山 国” 之 称 。境 内 以纵 贯 南 北 的 东 鹫 峰 山一戴 云 山一 博 平 岭 等 山脉 为 中轴 线 ,分 成

个 十分重 要而 紧迫 的课 题 。


福 建文 化强 省建 设 的概念 与 内涵

福建省工业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福建省工业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CONTEMPORARY ECONOMICS No.01,2021福建省工业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陈颖锋王翠平"b,陈月英a,刘珊红"b(集美大学a.港口与环境工程学院b.地理国情监测研究中心,福建厦门361021)摘要:本研究以福建省前300强企业作为样本,采用统计方法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福建省2002—2018年间的工业企业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

研究发现,福建省前300强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且东西分布差异显著,2018年有93.33%的前300强企业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市。

福州、厦门、泉州三地市仍占据福建省工业主体的地位,有72.33%的前300强工业企业分布在这三个城市。

在2002—2018年年间,福建省工业中心不断东移,随着沿海铁路的建成通车,“福州一厦门”一轴的空间格局得到加强,而“鹰厦”、“来福”铁路的两翼则逐渐弱化。

关键词:工业企业;空间格局;标准差椭圆;福建省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科研项目,城镇化背景下九龙江上游捋荒研究,编号:C520029;集美大学科研预研基金,城镇化发展背景下农户生计及生态系统服务响应研究,编号:4411/C618006o—、弓I言产羸的曷间布局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它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异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而其中工业的空间结构是区域发展状态的重要指示器切,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区域经济格局及发展态势。

因此,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对于区域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PI。

近年来随着区域的人力资源、生产配套设施和创新技术水平等生产要素的不断变化,工业企业的空间布局也在进行不断调整H。

本世纪以来,福建省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经济水平飞速发展,而福建工业也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141。

福建300强工业企业作为全省工业发展的主体,是目前引领福建工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也是构建区域产业集群的关键因素。

而在2010年福州一厦门铁路建成通车之后,福建省产业空间格局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发生了变化。

基于分形理论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基于分形理论的福州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研究
维普资讯
第1器 9
第4 期
聊城大 学学报 ( 自然科 学版 )
J r a a c c g Unie st Na . c. ou n l Lio h n of vri y( t S i)
VoI 1 . 9 No. 4
De . 00 e2 6
设 用地稳 定性 从 1 8 年 的 最不稳 定 变化 到 2 0 98 0 4年 的最稳 定.
关 键词
分 形理 论 , 土地利 用 , 分形 分维数 , 定性指 数 , 州市 稳 福 文献 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1 7 — 6 4 2 0 ) 40 6 —4 6 26 3 ( 0 6 0 —0 00
1 2 研 究 方法 .
各 种 土地利 用类 型在 空 间上镶 嵌 分 布并有 机 地结 合 在一起 而 形成 的土地 利 用镶 嵌 体 , 一 种在 自然 是 界 中 形 成 的 分 形 几 何 体. 于 其 中 各 种 用 地 的 镶 嵌 结 构 , 以 运 用 分 形 理 论 进 行 定 量 化 地 研 究 . 对 可 Ma dlrt . 究分 形几何 体 的形态 结 构 , 立 了如下模 型 [ n ebo B 研 B 建 1 ]
中 、 亚热带 , 南 全年 气候 温暖 湿润 , 四季 较分 明 , 亚热 带 海洋性 季风 气候 . 用 Ar/noE 属 利 cIf、 NVI GI 等 S和 遥 感 图像处理 软件 , 参照 福 州 市 15万 地 形 图 , 州 市 行 政边 界 图 , 不 同时 期 的 T 影 像 (98年) : 福 对 M 18 和
巾图分 类 号 X5 2 2
分 形 ( rca) 论 , F a t1理 是美 国数 学 家 曼 德尔 波罗 特 ( n eb o . 于 2 纪 7 代 中期 创 立[ , Ma d lrtB B ) O世 O年 1 ]

基于ESDA的福建省私营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探析

基于ESDA的福建省私营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影响机制探析

基 于 E D 的福 建 省 私 营 经 济 空 间格 局 及 其 影 响机 制探 析 SA
王 宜 强 王彬 黄 跃 东
(.福 建 师 范大 学 地 理科 学 学 院 ,福 州 300 1 507;2 .福 建省 农村 发展 研 究 中心 ,福 州 300 ) 5 03 摘要 : 以 20 04和 20 0 8年福 建省 各 区县私 营企 业 密度 为指 标 变 量 ,以福 建 省 8 县 级 行 政 单 4个
A s a t h a a h t oe e y i lrya dds b t np t r fp vt eo o yi F j n b t c :T es t l e rgn i ,s a t n i r ui at no r a cn m ui r p i e t mi i t i o e i e n a
中图分 类号 :F 2 . 19 9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7 -1 5 (0 1 30 6 —2 6 37 0 2 1 )0 -0 4 1
Ana y i f S a i t r nd Is I fu nc n e ha im fPrv t o o y l ss o p ta Pate n a t n e i g M c n s o i a e Ec n m l l
ss a S tc n l g i nd GI e h o o y, d pe d o i h a s ta ih t x c u d b o tu t d. Th e u t e n n wh c pail we g t ma r o l e c nsr ce i e r s ls
经 济发 展 突 出地 表 现 为 “ 核 心 ” 模 式 ,即 闽南 三 角核 心 和 闽 江 口核 心 ;在 私 营经 济 发 展格 双 局 的 动态 变化 方 面 ,福 建私 营 经济发 展 东西差 距在 极 化效 应 的影 响下 不 断加剧 ;探 析私 营经 济 发 展 的影 响机 制发 现 ,福建 私 营经 济发 展 的历史 积淀 、 区域 经济 发展 水平 、 市场 规模 、基础 设 施 完善 度 以及 区域 交通 便捷 度 是塑造 私 营经 济 空间格 局 的主 要 因素. 关键 词 :私 营经济 ;E D S A;空 间格 局 ;影 响机 制 ;福建 省

福建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福建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福建城市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福建是中国东南沿海沿江开放省份之一,也是重要的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域。

现如今,福建在城市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活力日益增强。

本文将从福建城市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福建城市发展的现状相当可观。

福建省下辖的福州、厦门、泉州、漳州等一系列城市经济蓬勃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海内外人才的投资和定居。

福建的城市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交通发展迅猛,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等交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为福建区域内外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福建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可谓一片光明。

随着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的开放与发展,福建将继续充分发挥其地理位置和人文资源优势,加强与海外的交流合作,打造更多的平台和机遇。

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福建省将进一步深化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

福建将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高城市规划质量,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福建将进一步加强城市的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福建将注重生态建设和绿色发展,加强对水源、湿地、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同时,福建还将加强与海洋经济的结合,继续发展渔业和海洋旅游业,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此外,福建还将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福建将积极培育和支持新兴产业,如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

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将带动福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创新。

可以预见,福建未来的城市发展会更加繁荣和有活力。

通过加强与周边地区和国内外的交流合作,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以及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福建将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地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分析
(一)我国目前城镇体系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城镇分布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空间分布形态一直呈现自东而西,由密到疏的扩散发展特征。

建国后国家尽管加强了中、西部地带城镇的建设,但其分布的地域差异仍然具有如下特征
(1)城镇分布东密西疏
从我国目前城镇网密度看,城镇体系内城镇密集东部的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表现为东密西疏的空间分布总特征。

据1985年统计资料,我国现有城镇7928座,平均每万平方公里有8.26座城镇。

由于我国正处于城镇经济大发展时期,城镇网密度的分布既继承了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基础,又受到了国家生产力布局自东而西推移的影响,表现为代表历史遗存主流的城镇网密度密集于东南的格局基本未变;同时作为新城市(镇)迅速崛起的“三线”建设地区,其城镇网密度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这两大特征。

(2)城市偏集中纬地带
城市空间分布测度的另一形式是经纬网内分布状况。

我国疆域辽阔,所囊括的经纬度跨度较大(自南而北跨纬度49度多,从东到西跨经度60多度)。

从我国城镇体系的地域分布看,城市主要集中于北纬20—40度及东经105—125度的地区。

全国城镇空间结构将朝着“一带、七轴、多中心”的空间格局演变,其中一带是沿海城镇发展带,七轴是京广线等主要交通干线,多中心就是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关中等全国范围内的重点城镇群。

(二)福建省城镇体系空间格局特点
我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布局,将以沿海城市带为脊梁,闽江口、厦门湾、泉州湾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为支撑,六条城镇发展轴为网络,构筑“一带三区六轴”的城镇空间发展新格局。

“一带”将是沿海城市带,是覆盖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漳州、莆田、宁德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及众多沿海经济发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城镇密集地带。

这条沿海城市带,包括了6个设区市、23个县(市)和413个镇,总人口2491万,总面积约5.55万平方公里。

该带具有便捷的海陆空联合交通体系,将串联三大沿海城市圈、三大省域中心城市和三大区域中心城市以及一批经济较发达县市,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脊梁”。

“三区”即三大城镇密集地区,是以福州为核心,包含了长乐、连江、罗源、福清、闽侯的闽江口城镇密集地区,将依托福州港,形成“一城两翼双轴线”的空间形态。

以厦门为核心的厦门湾城镇密集地区还包含了漳州、龙海、长泰,将依托厦门湾,形成以厦门本岛为中心的“众星拱月”空间形态。

以泉州为核心,包含晋江、石狮、惠安、南安的泉州湾城镇密集地区,则以泉州湾为依托,形成“一心三翼、向心聚集、面海环湾”的空间形态。

“六轴”即六条与高速道路并行的城镇发展轴,则将构成“二纵四横”发展形态。

其中,“二纵”是指福鼎—诏安(沈海高速)城镇发展轴沿线,串联了6个设区市和15个县(市);松溪—武平(长深高速)城镇发展轴沿线,串联了6个设市城市和5个县城。

“四横”包括了福州—邵武(福银高速)城镇发展轴,该轴东接福州港,西至江西,是三明、南平连接福州的主要通道。

泉州—宁化(泉南高速)城镇发展轴东接泉州港,西至江西,成为连接三明与泉州的主要通道。

厦门—长汀(厦成高速)城镇发展轴东接厦门港,西到江西,是闽西通往沿海地区的交通大动脉。

福安—武夷山(宁上高速)城镇发展轴东接三都澳,西到江西,成为连接闽东、闽北的主要通道。

“四横”连接了港口和内地,可拓展我省各港口的腹地,强化了东进西出。

沿海城市带将重点构建产业功能带、快速交通带、滨海旅游带和基础设施走廊,逐渐形成一个空间结构合理,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城镇密集地区。

闽江口城镇密集地区,要以福州中心城市沿江向海拓展为依托,在城市外围形成新的工业集中地和产业基地,以产业聚集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提升城镇密集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厦门湾城镇密集地区,要从海湾型城市整体布局出发,立足海岛,跨出海岛,将不适宜岛内发展的产业移至岛外和周边地区,推动城市发展由海岛型向海湾型迈进。

泉州湾城镇密集地区,要淡化行政区划界限,加快泉州市行政中心外迁。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从在规划末期(2010年)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海洋强省的目标出发,通过协调、整合、提升三方面进行。

在规划中,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主要着眼于空间的整合和小城镇和开发区的整合。

从空间、人口、经济、社会生活四方面选取17项指标构建了评价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各县域城镇化水平的综
合得分.以综合得分为变量对福建省县域城镇化水平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强的空间相关性。

即城镇化水平高的县域之间相邻,城镇化水平低的县域在空间上也相邻:同时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其周边县域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强.
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局域自相关分析由图1、图2可知:
1.福建省大部分县域的城镇化综合得分位于HH、LL象限,说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存在较强的自相关性或依赖性,与全局自相关分析的结论一致.
2.在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中,福州、漳州、三明、南平、莆田、宁德六个区域中心城市位于HL象限,呈强吸收、弱扩散的“A”字型,说明这些区域中心城市周边县域城镇化平均发展水平均较低;泉州、厦门、龙岩三个区域中心城市虽位于HH象限,但总体上呈弱吸收、弱扩散的“凸”字型;这从本质上反应了福建省区域中心城市对周围县域的经济辐射能力较弱,扩散能力不强,许多区域中心城市甚至还处于极化作用阶段,从而导致了局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这种空间格局。

3.虽然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整体上表现较强的空间相关性,但真正能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局域自相关系数则很少(图2),这说明福建省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局域自相关性还比较弱。

4.福建省县域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形成了两个“凸”字型(HH)集聚中心:①闽东南的长乐市;②闽东南的南安市、晋江市.一个“A”字型(HL)集聚中心:闽西北的邵武市。

三个“凹”字型(LL)集聚中心:①闽西北的长汀县和宁化县;②闽西南诏安县和云霄县;③闽东北的政和县,这些县域都位于福建省与其邻省的交界处.一个“V ”字型(LH)集聚中心:长泰县.
福建省城镇体系规划主要是从在规划末期(2010年)使福建省成为全国经济大省、海洋强省的目标出发,通过协调、整合、提升三方面进行。

在规划中,重点强调城镇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和资源、基础设施与城镇发展的协调,主要着眼于空间的整合和小城镇和开发区的整合。

(三)海西城镇群与福建城镇体系的关系
海西城镇群规划建设,引来所有关注海西发展的目光。

2006年初,建设部将海峡西岸城镇群列入了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成为全国优先支持发展的八大城镇群之一。

因为,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北承长三角,东临台湾省,南接珠三角。

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福建可以承北接南,东拓西联,实现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大增长极的对接,最终推动两个三角洲和环海峡经济圈的融合。

福建城镇体系成为海西不可或缺城镇群支撑。

建设部和省委、省政府对编制海峡西岸城镇群发展协调规划寄予了厚望,省政府还把这项工作列为今年的工作重点,承办单位省建设厅、发改委,以及省直有关部门和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等沿海城市热情高涨,积极响应,很抓落实。

《海峡西岸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融入了福建全省的交通、港口、环保、旅游、物流业等各类专项规划,建立社会、经济、人文、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指标体系,旨在加快发展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加快漳州、莆田、宁德港口城市建设和三明、南平、龙岩等生态、旅游、交通型城市建设,促进福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持续协调发展。

伴随着海峡西岸发展蓝图的展开,海峡西岸城镇群将加快崛起,推动两岸经济的互动、文化的交流、人民的往来和感情的融合。

海峡两岸的城镇群相互辉映,将进一步提升祖国东南环海峡区域竞争力,引来全球聚焦的目光,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景也将更加光明。

城镇体系规划要达到的目标:通过合理组织体系内各城镇之间、城镇与体系之间以及体系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各种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相互联系,运用现代系统理论与方法探究整个体系的整体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