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实验力学实验报告2013完美版
大学力学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力学演示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力学现象的展示,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使学生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 力的合成与分解;2. 物体的平衡条件;3. 杠杆原理;4. 惯性现象;5. 动态平衡与振动。
二、实验原理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将两个共点力合成一个合力,也可以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2. 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受到的合力为零,即处于平衡状态。
3. 杠杆原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4. 惯性现象:物体具有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5. 动态平衡与振动:物体在受到周期性外力作用下,会发生周期性振动。
三、实验仪器与设备1. 力学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测力计4. 滑轮组5. 杠杆6. 惯性小车7. 震动平台8. 秒表9. 直尺10. 计算器四、实验内容及步骤1. 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使用两个力传感器分别测量两个共点力的方向和大小。
- 将两个力传感器连接到力学实验台上,使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点上。
- 使用测力计测量两个力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 将合力传感器连接到力学实验台上,使合力作用在同一点上。
- 比较两个力的合力与实际测量值,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 物体的平衡条件实验- 将物体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和方向。
- 改变物体所受的合力大小和方向,观察物体是否保持平衡。
- 分析物体在不同合力作用下的平衡状态。
3. 杠杆原理实验- 将杠杆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平衡状态。
- 使用力传感器测量杠杆两端所受的力大小。
- 使用测力计测量杠杆两端所受的力臂长度。
- 计算杠杆两端所受的力矩,验证杠杆原理。
4. 惯性现象实验- 将惯性小车放置在力学实验台上,使其处于静止状态。
力学课设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通过实验,验证力学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一:单质点运动规律实验(1)目的:验证牛顿运动定律,研究单质点在受力情况下的运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滑块、滑轨、小车、计时器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小车质量、滑轨倾斜角度等;③ 启动计时器,释放小车,记录小车运动时间和位移;④ 重复实验,取平均值;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
2. 实验二:刚体转动实验(1)目的:验证刚体转动定律,研究刚体在受力情况下的转动规律。
(2)步骤:①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刚体、支架、测力计、转轴等;② 设置实验参数,如刚体质量、转轴半径等;③ 启动测力计,记录刚体受力情况;④ 旋转刚体,记录转动角度和时间;⑤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
3. 实验三:材料力学拉伸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拉伸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胡克定律。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低碳钢、铸铁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拉伸试验机、引伸计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拉伸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拉伸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拉伸过程中的伸长量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4. 实验四:材料力学压缩实验(1)目的:研究材料在压缩载荷作用下的力学性能,验证压缩时的力学关系。
(2)步骤:① 准备实验材料,如砖、石等;② 安装实验装置,包括压缩试验机、压力传感器等;③ 设置实验参数,如压缩速度、试验温度等;④ 启动压缩试验机,记录材料受力情况;⑤ 测量材料压缩过程中的应变和应力;⑥ 分析实验数据,绘制应力-应变图。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实验验证了牛顿运动定律,得出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2. 实验二:通过实验验证了刚体转动定律,得出力矩-角度图和力矩-时间图,符合理论预期。
力学实验实习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熟悉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实验方法。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3. 加深对力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测量物体的重量、质量和体积。
2. 测量斜面的倾斜角度。
3. 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
4. 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
5.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三、实验仪器与器材1. 弹簧测力计2. 天平3. 量筒4. 斜面5. 滑块6. 秒表7. 铅笔8. 计算器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检查设备是否完好。
2. 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
3. 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记录数据。
4.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量,记录数据。
5. 将斜面调整至预定倾斜角度。
6. 将滑块放置在斜面上,使用秒表测量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记录数据。
7. 重复步骤5和6,进行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8. 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分析实验数据。
五、实验数据及处理1. 物体质量:m = 0.5 kg2. 物体体积:V = 0.1 L3. 物体重力:Fg =4.9 N4. 斜面倾斜角度:θ = 30°5. 物体在斜面上的运动时间:t = 1.2 s6.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a = 0.41 m/s²六、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斜面倾斜角度有关,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加,加速度逐渐增大。
2. 物体在斜面上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3. 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基本一致,说明实验方法合理,实验数据可靠。
七、实验总结本次力学实验实习,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力学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我掌握了力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数据处理能力。
同时,实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查阅资料和与同学讨论,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总之,本次实验实习使我受益匪浅,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和综合素质。
力学实习报告

力学实习报告力学实习报告导言:力学实习是为了加强我们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进一步巩固力学理论知识,并学习如何正确操作实验仪器和处理实验数据。
本次实习主要包括测量实验力和力矩的实验、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测定等效质量的实验等内容。
一、测量实验力和力矩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实验力。
首先,需要将测力计挂在水平放置的挡板上,并调整好刻度,使测力计刚好处于平衡状态。
然后,我们施加不同大小的实验力,记录下实验力对应的测力计示数。
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实验力的作用线要尽量通过测力计的转轴,否则会引入力矩,影响测量结果。
实验中我们还学习了如何测量力矩。
力矩的定义是力乘以力臂,实验中力臂的测量使用了滑块的直径、杠杆支点到力臂的距离等方法。
在实验中,我们施加一个重力矩和一个外力矩,使得力矩平衡。
通过测量杠杆的长度和示数,我们可以计算出外力矩,从而得到所施加力的大小。
二、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水波测量法来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实验仪器包括水槽、拉力计、水波机等。
首先,需要将物体悬挂在拉力计上,并调整拉力计示数为零。
然后,启动水波机,产生一系列水波,使得物体上下振荡。
通过调节水波产生器的频率,使得物体在水波中保持稳定的运动状态,此时拉力计示数即为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
根据物体的质量和浮力,可以计算出物体的重力加速度。
三、测定等效质量的实验在实验中,我们使用了振动台和振动传感器来测定物体的等效质量。
首先,我们将物体放置在振动台上,并使其处于平衡位置。
然后,启动振动台,产生一系列振动。
在振动过程中,振动传感器可以测量到物体的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
通过将振动台的振动参数与物体的质量和所受的力联系起来,可以计算出物体的等效质量。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对物体的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和研究。
例如,测量实验力和力矩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弹簧力的性质、杠杆平衡的原理等;测定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计算物体的质量,检验物体的密度等;测定等效质量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研究物体的振动特性,探讨物体的共振现象等。
力学系列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如力、力矩、牛顿定律等。
2. 掌握力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3.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 理论力学实验台2. 力传感器3. 弹簧测力计4. 水平仪5. 三角板6. 直尺7. 秒表8. 计算器三、实验原理力学实验主要研究力、力矩、牛顿定律等力学基本概念,通过实验验证相关理论,并测量相关物理量。
1. 力的合成与分解:根据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将两个或多个力合成一个力,或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力。
2. 力矩:力矩是力与力臂的乘积,力矩的大小和方向与力的作用点、力的大小和方向有关。
3. 牛顿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四、实验方法和步骤1. 实验一:力的合成与分解(1)实验目的: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研究力的合成与分解。
(2)实验步骤:①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分别测量两个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记录数据。
③ 将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画在坐标纸上,以力的大小为线段长度,以力的方向为线段方向。
④ 以两个力的交点为起点,作两个力的平行四边形,并连接对角线。
⑤ 测量对角线的长度和方向,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2. 实验二:力矩的测量(1)实验目的:验证力矩的概念,测量力矩的大小。
(2)实验步骤:①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测量已知大小和方向的力,记录数据。
③ 在实验台上固定一个水平仪,确保其水平。
④ 将力传感器固定在水平仪上,测量力臂的长度。
⑤ 计算力矩的大小,验证力矩的概念。
3. 实验三:牛顿定律的验证(1)实验目的: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2)实验步骤:① 将物体放在实验台上,确保其水平。
② 用力传感器测量物体所受的合外力,记录数据。
③ 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分析物体的加速度。
力学的实验报告

力学的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力学实验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
力学实验是学习力学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验可以观察物体受力后的运动情况,验证力学理论,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物体在不同受力下的位移和时间数据,探究力学原理与实际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
实验目的:1. 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受力情况下的运动状态,掌握力学基本概念。
2. 验证力学原理与实际实验结果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力学理论的理解。
3. 掌握力学实验中的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方法。
实验仪器:1. 平衡木2. 弹簧秤3. 钢球4. 计时器5. 草图纸和测量尺等实验辅助工具实验原理: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合外力为零。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两个作用力,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步骤:1. 实验一:牛顿第一定律验证a. 将平衡木放在平滑水平桌面上,使其保持静止。
b. 用弹簧秤分别测量平衡木的质量,并记录在实验表格中。
c. 用手指快速推动平衡木,并记录平衡木移动的距离、时间和推动力的大小。
d. 分析数据,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2. 实验二:牛顿第二定律验证a. 在平滑水平桌面上放置平衡木。
b. 将钢球吊在平衡木上方,使其贴近平衡木表面非常靠近。
c. 用手指快速推动平衡木,使钢球相对于平衡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 用计时器计算钢球运动的时间,并记录平衡木的质量和钢球的质量。
e. 分析数据,验证牛顿第二定律。
实验结果:1. 实验一:实验表明,当平衡木受到外力时,会产生运动。
实验数据显示,推动力越大,平衡木移动的距离越大。
这与牛顿第一定律的预测一致,验证了该定律的正确性。
2. 实验二:实验结果表明,平衡木和钢球的质量越大,钢球的加速度越小。
实验数据显示,钢球的加速度与平衡木的质量成反比,与钢球的质量成正比。
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3164-69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完整版)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互惠互利共同繁荣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工程力学实验报告(完整版)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
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拉伸实验是测定材料在常温静载下机械性能的最基本和重要的实验之一。
这不仅因为拉伸实验简便易行,便于分析,且测试技术较为成熟。
更重要的是,工程设计中所选用的材料的强度、塑形和弹性模量等机械指标,大多数是以拉伸实验为主要依据。
实验目的(二级标题左起空两格,四号黑体,题后为句号)1、验证胡可定律,测定低碳钢的E。
2、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屈服应力Rel和抗拉强度Rm。
3、测定低碳钢拉伸时的塑性性能指标:伸长率A 和断面收缩率Z4、测定灰铸铁拉伸时的强度性能指标:抗拉强度Rm5、绘制低碳钢和灰铸铁拉伸图,比较低碳钢与灰铸铁在拉伸树的力学性能和破坏形式。
实验设备和仪器万能试验机、游标卡尺,引伸仪实验试样实验原理按我国目前执行的国家GB/T 228—20xx标准——《金属材料室温拉伸试验方法》的规定,在室温10℃~35℃的范围内进行试验。
将试样安装在试验机的夹头中,固定引伸仪,然后开动试验机,使试样受到缓慢增加的拉力(应根据材料性能和试验目的确定拉伸速度),直到拉断为止,并利用试验机的自动绘图装置绘出材料的拉伸图(图2-2所示)。
力学实验及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目的:1. 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
2. 学会使用力学工具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3. 培养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实验原理: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合并为一个等效力的过程,而力的分解则是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分力的过程。
根据平行四边形法则,两个力的合成可以表示为它们的矢量和,即以这两个力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所表示的力。
同样,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这两个分力分别与原力构成平行四边形的邻边。
实验仪器:1. 弹簧测力计2. 细绳3. 滑轮4. 三角板5. 白纸6. 铅笔7. 直尺实验步骤:1. 将弹簧测力计挂在滑轮上,确保滑轮固定。
2. 用细绳将物体与滑轮相连,使物体保持静止。
3. 在物体上施加两个不同方向的力,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这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4. 在白纸上画出物体受到的两个力的矢量图,并按照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它们的合成力。
5.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
6. 将物体上的力分解为两个分力,使其中一个分力与已知的其中一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7.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8. 在白纸上画出物体受到的两个分力的矢量图,并验证它们是否满足力的分解条件。
实验数据:1. 第一个力:大小为5N,方向向东。
2. 第二个力:大小为3N,方向向北。
3. 合成力:大小为7N,方向东北方向。
4. 第一个分力:大小为5N,方向向东。
5. 第二个分力:大小为3N,方向向北。
实验结果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力的合成符合平行四边形法则,即两个力的合成力大小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2. 力的分解符合条件,即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分力,且这两个分力的矢量和等于原力。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使用力学工具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
实验结果表明,力的合成与分解是力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力学原理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力学基本原理,如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等。
2. 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和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1. 实验台:用于放置实验器材和记录实验数据。
2. 力学传感器:用于测量力的大小。
3. 力学天平:用于测量物体的质量。
4. 弹簧测力计:用于测量弹簧的弹力。
5. 力学模型:用于演示力学原理。
6. 数据采集器:用于采集实验数据。
7. 计算机及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记录和处理结果1.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演示(1)实验步骤:将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通过施加水平力使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改变水平力的大小,观察小球运动的变化。
(2)数据处理: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计算小球的质量和加速度。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2. 实验二:力的合成与分解演示(1)实验步骤: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分力,分别作用在小球上,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然后通过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
(2)数据处理:根据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计算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加深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
3. 实验三:摩擦力演示(1)实验步骤:将物体放在水平面上,通过施加水平力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记录力的大小和方向;然后改变水平力的大小,观察物体运动的变化。
(2)数据处理:根据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3)结果分析:通过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四、实验原理和方法1.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在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的规律。
2. 力的合成与分解:将一个力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或将多个分力合成为一个力。
3. 摩擦力:物体在接触面上受到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
实验方法:通过实验器材和实验步骤,验证力学原理的正确性。
五、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处理1. 实验一:牛顿运动定律演示(1)将小球放在光滑水平面上。
力学实习报告范文

力学实习报告范文实习报告:力学实习总结一、实习概况在力学实习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质点、刚体以及弹性体的运动规律,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增进了对力学原理的理解,并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实习目的1.熟悉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掌握实验过程和操作方法;2.学习质点、刚体和弹性体的运动规律;3.锻炼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4.加深对力学原理的理解。
三、实习内容与步骤1.质点运动实验:通过测量质点的位移和时间,探究质点运动的规律。
在实验中,我们使用直尺和计时器,记录质点在直线运动中不同位置处的时间,绘制位移-时间图像,并利用直线拟合方法求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数值。
2.圆周运动实验:通过绕平面圆轨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探究圆周运动的规律。
我们使用回转半径为R的旋转平台,通过改变圆周运动半径和线速度,观察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性质,并利用实验数据计算角速度和离心加速度。
3.刚体平衡实验:通过实验探究杠杆原理和平衡条件,学习刚体平衡的方法。
我们使用杠杆和砝码,在不同位置处放置砝码,使杠杆平衡,测量力臂和力矩,验证平衡条件及杠杆原理。
4.弹性体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弹性体的力学性质和应力-应变关系。
我们使用拉伸试验机,对弹性体进行拉伸实验,记录应变和应力的关系,并绘制应力-应变曲线。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弹性模量。
四、实习成果通过力学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实验操作技巧和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加深了对力学原理的理解。
在质点和圆周运动实验中,我掌握了如何利用直线拟合方法求解速度和加速度,并了解了圆周运动的相关性质,如角速度和离心加速度;在刚体平衡实验中,我学会了杠杆平衡的方法,验证了平衡条件及杠杆原理;在弹性体实验中,我通过拉伸试验了解了弹性体的力学性质,并学会了绘制应力-应变曲线和计算弹性模量。
五、实习收获与反思通过力学实习,我对力学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提高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在实习中,我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实验仪器的操作不熟练、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不够熟悉等。
2010级实验力学实验报告李圆

郑州大学力学与工程学院工程力学(1)班李圆20100680114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郑州大学力学实验中心编制)院系: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专业:工程力学年级: 2010班级:(1)姓名:李圆学号: 20100680114成绩:评阅老师:目录实验 1 应变计粘贴与桥路设计实验 2 弯扭薄壁管内力测定实验 3 应变计横向效应系数的测定实验 4 应变计灵敏系数测定和机械滞后实验 5 动态应变信号数据采集实验 6 光弹性实验12 / 28R1 R4 R3 B C D A R2全桥接线A B CR2 R1 半桥接线 实验 1 应变计粘贴与桥路设计一、实验目的:在单拉试样上粘贴应变计,设计桥路。
并通过试验测定材料E 、μ。
二、实验设备:应变计、粘贴工具、Q235拉伸试样、电表、烙铁、丙酮、导线、酒精、锡焊、焊锡、焊锡膏、脱脂棉球、502胶、镊子、中粒度砂纸、金属片三、小组名单:李俊北罗文杰靳亚蒙 四、实验日期: 2012 年9月 23日 五、实验原理: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变时,要将应变片粘贴到试件上,当试件发生变形,应变片就会跟随一起变形,这时应变片中的电阻丝就会因其机械变形而导致电阻丝的电阻发生变化,电阻的变化也就反应了结构的变形情况,这就是用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变的基本原理。
从电阻应变片测量应变的基本原理中可以看出,首先要保证应变片与被测物体共同产生变形,其次,要保证电阻应变片本身的电阻值的稳定,才能得到准确的应变测量结果,这是应变片粘贴的基本原则。
因此应变片本身的质量和粘贴质量的好坏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大,应变片必须牢固地粘贴在试件的被测测点上,因此对粘贴的技术要求十分严格。
在应变电测工作中,根据测量目的合理地布片,并把应变计构成合适的桥路。
常用的布片方法有半桥接线法和全桥接线法。
两种接线法的示意图如下:指示应变:半桥接线:21εεε-=d 全桥接线:4321εεεεε-+-=d六、实验操作步骤:1. 电阻应变片的选择:在应变片灵敏数K 相同的一批应变片中,剔除电阻丝栅有形状缺陷,片内有气泡、霉斑、锈点等缺陷的应变片。
力学小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通过实验,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受力规律的科学。
本实验通过以下三个实验,分别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杠杆原理。
1.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外力与其加速度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3. 杠杆原理:杠杆在平衡状态下,动力乘以动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三、实验器材1. 小车、斜面、滑轮、绳子、钩码、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天平、杠杆、砝码等。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验证牛顿第一定律(1)将小车放在水平面上,观察小车是否运动。
(2)用弹簧测力计轻轻拉动小车,使小车获得一定的速度,然后松手,观察小车是否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验证牛顿第二定律(1)将小车放在斜面上,用滑轮连接小车和钩码,钩码质量已知。
(2)调整斜面角度,使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
(3)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受到的拉力,记录数据。
(4)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计算小车的加速度。
3. 实验三:验证杠杆原理(1)将杠杆水平放置,一端挂上砝码,另一端挂上钩码。
(2)调整砝码和钩码的位置,使杠杆达到平衡。
(3)用刻度尺测量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记录数据。
(4)根据杠杆原理,计算动力和阻力的关系。
五、实验数据与处理1. 实验一:小车在不受外力作用时,静止不动;当用弹簧测力计拉动小车后,小车获得一定的速度,松手后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2. 实验二:小车在斜面上匀速下滑,钩码受到的拉力为F,斜面角度为θ,小车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 mg sinθ。
计算小车的加速度a = F / m = g sinθ。
3. 实验三:杠杆平衡时,动力臂长度为L1,阻力臂长度为L2,动力为F1,阻力为F2。
根据杠杆原理,有 F1 L1 = F2 L2。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验证了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1.研究物体在不同位置的重力受力情况;2.探究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情况。
实验器材:1.弹簧测力计2.不同质量的物体3.直尺4.实验台5.细线实验步骤:1.实验准备:将弹簧测力计固定在实验台上,保证其垂直引力方向。
2.测量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将零标尺置于测力计底座上,读取并记录其刻度值。
3.测量物体质量:选取一物体放在测力计下方,固定在弹簧测力计上方,通过金属钩将物体与弹簧测力计连接。
读取并记录测力计的刻度值。
5.重复第3步,使用不同质量的物体进行实验。
6.根据测力计刻度值计算物体受力。
实验结果:物体质量(g)弹簧测力计刻度值(N)50 0.5100 1.0150 1.5200 2.0实验原理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物体质量与测力计刻度值之间的关系。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当质量增加时,测力计的刻度值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物体的质量增加导致物体受到更大的重力,从而使得测力计显示更大的数值。
根据力的定义F=mg,其中F表示物体所受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可知质量和受力是成正比的关系。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物体的质量与受力之间是成正比关系,质量越大,受力越大;2.重力对物体的作用是使其垂直向下受力。
实验误差分析:在实验中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可能是由于实验仪器的精度限制、实验操作的不准确或其他因素导致的。
对于这些误差,我们可以通过增加样本数量、提高测量仪器的精度以及仔细操作来减小误差。
改进方案:为减小实验误差,可以采取以下改进方案:1.增加样本数量,进行更多的实验重复测量,以取得更准确的数据;2.使用更精确的测力计,提高测量精度;3.仔细操作,注意实验手法,确保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研究了物体在不同位置的重力受力情况,并探究了力在物体上的作用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的质量与受力之间是成正比关系,重力使物体垂直向下受力。
力学试验测试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试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等力学试验的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实验原理力学试验是研究材料力学性能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主要研究材料的拉伸、压缩和弯曲性能。
通过测量材料在受力过程中的应力、应变等参数,可以了解材料的力学特性。
1. 拉伸试验:测量材料在拉伸过程中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抗拉强度。
2. 压缩试验:测量材料在压缩过程中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抗压强度。
3. 弯曲试验:测量材料在弯曲过程中断裂时的最大应力,称为抗弯强度。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万能试验机、拉伸试验机、压缩试验机、弯曲试验机、测量仪器等。
2. 实验材料:钢棒、铜棒、铝棒等。
四、实验步骤1. 拉伸试验:(1)将材料固定在拉伸试验机上,调整夹具,使材料与试验机轴线平行。
(2)打开试验机,使材料缓慢拉伸,直到断裂。
(3)记录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
2. 压缩试验:(1)将材料固定在压缩试验机上,调整夹具,使材料与试验机轴线平行。
(2)打开试验机,使材料缓慢压缩,直到断裂。
(3)记录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
3. 弯曲试验:(1)将材料固定在弯曲试验机上,调整夹具,使材料与试验机轴线平行。
(2)打开试验机,使材料缓慢弯曲,直到断裂。
(3)记录断裂时的最大应力值。
五、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1. 拉伸试验:(1)材料:钢棒,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
(2)实验数据:最大应力值为600MPa。
(3)结果分析:钢棒在拉伸试验中表现出良好的抗拉性能。
2. 压缩试验:(1)材料:铜棒,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
(2)实验数据:最大应力值为200MPa。
(3)结果分析:铜棒在压缩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压性能。
3. 弯曲试验:(1)材料:铝棒,直径为10mm,长度为100mm。
(2)实验数据:最大应力值为150MPa。
(3)结果分析:铝棒在弯曲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抗弯性能。
力学试验报告模板

力学试验报告模板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力学试验掌握和熟练使用力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加深对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认识和理解。
实验器材1.弹簧测力计2.双臂杠杆3.测量尺4.挂钩5.刻度尺6.实验支架实验原理双臂杠杆平衡条件的数学表达式为:F1l1 = F2l2其中,F1为第一次测定的力的大小,l1为第一次测定的力臂的长度,F2为第二次测定的力的大小,l2为第二次测定的力臂的长度。
根据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未知的力或力臂的数值。
实验步骤1.将双臂杠杆固定在实验支架上,并调整其水平度;2.取一个质量在100g左右的物体,将其挂载在双臂杠杆的左侧;3.调整右侧的力臂长度,使得双臂杠杆平衡;4.记录右侧力臂的长度值;5.更换物体,重复步骤2-4,记录相应的数据;6.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定每个物体的质量,并记录数据;7.根据实验原理的公式,计算出力臂等未知参数的数值;实验结果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并使用杠杆平衡条件的公式计算,得出以下结果:物体质量(g) 左侧力臂长度(cm) 右侧力臂长度(cm)物体1 100 10 5物体2 150 6 8物体3 200 5 10通过计算可得:1.物体1所施加的力F2为120g,右侧力臂的长度l2为2.5cm;2.物体2所施加的力F2为225g,右侧力臂的长度l2为3.0cm;3.物体3所施加的力F2为320g,右侧力臂的长度l2为4.0cm;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双臂杠杆测量未知力的方法,同时也熟悉了数据的处理和原理的应用。
同时,我们还需要注意,实验中各器材的使用和保养,力学试验时需要加倍小心和谨慎,保证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力学实验报告

力学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力学实验,探究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加深对力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实验仪器和材料,实验台、滑轮组、弹簧测力计、不同质量的物体、计时器等。
实验原理,力学是研究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中包括牛顿三定律、动量定理、能量守恒定律等。
本次实验主要涉及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即F=ma;而胡克定律则描述了弹簧的弹性变形与受力之间的关系,即F=kx,其中F为弹簧的弹力,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x为弹簧的变形量。
实验步骤:1. 将实验台放置水平稳定的桌面上,安装好滑轮组并调整好弹簧测力计的位置。
2. 将不同质量的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并记录下各物体的质量m和受力F。
3. 通过计时器测量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时间t,并记录下来。
4.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体的加速度a,并绘制出物体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量和数据处理,我们得到了不同质量物体在受力作用下的运动数据,并绘制了相应的受力与加速度的关系曲线。
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牛顿第二定律成立,实验数据表明,物体受力与加速度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F=ma。
2. 胡克定律成立,实验数据表明,弹簧受力与变形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验证了胡克定律F=kx。
3. 质量对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影响,通过对不同质量物体的实验数据比较,我们发现物体的质量对受力作用下的加速度有一定影响,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结论与思考:本次力学实验验证了牛顿第二定律和胡克定律,并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得出了质量对受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的影响。
通过实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力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力学实验是理论学习的重要补充,通过亲身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科研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力学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培养了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力学综合实践报告模板

力学综合实践报告模板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力学知识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践操作的技能水平。
实验仪器本次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设备如下:•弹簧秤•弹簧•砝码•直尺•计时器•能够记录数据的数据采集仪器实验原理本实验基于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所受合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乘以加速度。
通过对物体的质量、受力、加速度等进行测量,进一步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具体应用和实际发生的过程。
实验步骤1.使用直尺,确定弹簧长度与被测物体距离,确定弹簧恢复力和被测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2.通过计算机或手动方式,记录弹簧的伸长量、弹力等数据。
3.开始进行砝码不断加重,然后记录不同质量下的重力,弹力和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F=ma)。
4.分别计算不同质量下的加速度,制成表格和图表。
数据分析通过对数据的计算和重复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质量重力弹力加速度50 g 0.49 N 0.376 N 4.95 m/s²100 g 0.98 N 0.752 N 4.9 m/s²150 g 1.47 N 1.13 N 4.95 m/s²通过表格和图表可以看出,弹簧秤读数并不是严格的线性关系,但我们可以根据本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简单的线性拟合,得到一个呈现出良好基本规律的曲线。
结论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我们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到了探究物理定律的基本方法和实践技巧。
通过实验的比较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物体所受的加速度是质量和物体所受合力的函数。
2.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线性拟合,得到一条较为真实的曲线。
3.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注重通过实践来检验与提高我们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我们的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
力学测试实习报告

实习报告:力学测试实习经历一、实习背景与目的作为一名力学专业的学生,为了加深对力学测试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实践能力,我利用暑假期间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力学测试实习。
实习单位为我所在城市的某大型研究所,主要负责力学性能测试及相关研究工作。
二、实习内容与过程1. 实习前期,我主要参加了实习单位的入职培训,了解了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研究领域、力学测试设备及实验流程。
通过培训,我对力学测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后续的实习工作打下了基础。
2. 实习期间,我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了多个力学测试项目。
主要包括材料拉伸试验、压缩试验、弯曲试验、冲击试验等。
在实验过程中,我负责测试设备的操作、数据采集、结果处理等工作。
3. 为了提高实验技能,我参加了实习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学习了实验仪器的维护与保养、实验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等。
通过培训,我掌握了力学测试设备的基本操作技巧,提高了实验效率。
4. 实习后期,我参与了实习单位的一个科研项目,负责部分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工作。
在项目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提出合理的实验方案,解决实际问题。
三、实习收获与反思1. 实习期间,我深入了解了力学测试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及应用领域,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同时,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力学测试设备的使用技巧,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2. 我在实习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沟通、协作,提高了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
同时,在解决问题时,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3. 实习使我认识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非常重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加注重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工程力学领域的发展做出贡献。
四、总结通过本次力学测试实习,我对力学测试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同时,实习过程中的团队协作、问题解决等经验,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
感谢实习单位和导师的悉心指导,使我受益匪浅。
力学基础实验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力学基本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
2. 掌握力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4. 加深对力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力学实验是研究物体在受力时的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的实验。
本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利用悬吊法和称重法求出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
2. 测定物体的重量:通过称重法测定物体的重量。
3. 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通过拉伸实验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
4. 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通过弯曲实验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
三、实验设备仪器1. 理论力学多功能实验台2. 直尺、积木、磅秤、胶带、白纸等3. 万能试验机4. 游标卡尺5. 引伸仪四、实验数据及处理1. 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1)悬吊法求重心:将不规则物体悬挂于任意一点,在纸上画出重力作用线,重复悬挂点,画出另一条重力作用线,两直线交点即为重心。
(2)称重法求重心:将不规则物体放在台秤上,读取重量,根据力学公式计算重心位置。
2. 测定物体的重量将物体放在台秤上,读取重量。
3. 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1)拉伸实验:将物体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逐渐增加拉伸力,直至物体断裂。
记录断裂时的拉伸力值和原长、拉伸后的长度。
(2)计算弹性模量:根据拉伸实验数据,利用胡克定律计算物体的弹性模量。
4. 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1)弯曲实验:将物体固定在万能试验机上,逐渐增加弯曲力,直至物体断裂。
记录断裂时的弯曲力值和原长、弯曲后的长度。
(2)计算抗弯强度:根据弯曲实验数据,利用抗弯强度公式计算物体的抗弯强度。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通过悬吊法和称重法,成功求得不规则物体的重心位置,验证了实验原理。
2. 测定物体的重量:通过称重法,成功测定了物体的重量。
3. 测定物体的弹性模量:通过拉伸实验,成功测定了物体的弹性模量,验证了胡克定律。
4. 测定物体的抗弯强度:通过弯曲实验,成功测定了物体的抗弯强度,验证了抗弯强度公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0
2.116
2.127
2.114
2.125
2.129
2.138
2.13
3、通道1、2、3组应变计为胶基应变计,取平均值得:
K=(2.12+2.15+2.13)/3=2.133
4、由3组应变计在加载和卸载时的示数,用excel做出机械滞后图,如下图所示:
结果分析:
1、应变计灵敏系数计算结果为2.133,误差不大。
数据处理:
根据计算公式 ,计算结果如下表:
载荷/kg
H值
0.5
61
-11
0.1265
1
122
-23
0.1181
1.5
182
-36
0.1086
2
243
-49
0.0992
结果分析:
(1)通过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横向效应系数随载荷的增加而有所变化,但与荷载的增量相比较属于微小量,可以认为横向效应系数不变。
(2)本实验采用温度补偿块,应变仪自动消去温度效应的影响,故应变仪读数即为所测应变。
实验日期:2013年11月1日
实验步骤:
1:在楼房模型各层弹性元件的根部和中部粘贴电阻应变片,温度补偿片粘贴在底座上的专用试件上,各应变片与电阻应变仪电桥盒采用全桥连接。
2:将非接触式电磁激振器用其调整机构调节到距楼房模型第1层3mm处,力传感器和电涡流位移传感器用其调整机构调离开楼房模型。
3:开启调理器电源,应变仪选择合适增益(一般选1000倍),检波方式设在DC档,桥路设置为4,并调平衡,然后将检波方式设在有效值档(RMS)。
实验
7
光弹性实验
实验目的:
1、测定光弹性材料条纹值;
2、测定偏心拉试样边界应力;
3、了解光弹性基本原理与方法。
实验设备:
光弹仪、环氧树脂模型
小组名单:
实验日期:2013年11月6日
实验原理:
1、永久双折射和暂时双折射
晶体的双折射性质是晶体的固有特性,这种双折射叫永
久双折射;有些光学各向同性透明材料,如环氧树脂、赛璐璐、玻璃等是不具有双折射性质的,但是当他们受荷载作用时,也会产生双折射现象,而当荷载卸除后,双折射现象又随即消失,这种双折射叫暂时双折射。
(4)有以上各步可求得应变计灵敏系数公式为:
(5)使梁产生的实际应变为 。规定一批应变计的抽样率为1%(最少不少于标定时要6片),取其平均值作为同一批应变计的灵敏系数。
原始记录:
BX120—3AA(胶基泊式),R=120.1Ω,K=2.05
实验分十次加载,每次100个微应变,逐级加载,所得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实验设备:
等强度梁、应变仪
小组名单: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实验原理:
应变计的横向效应系数,定义为同一大小的单向应变分别作用于同一应变计的栅宽与栅长方向时,所得电阻变化率之比(用百分数表示),用H表示,即
如图3-1,在单向应变场中,应变计1的轴线平行于 方向,应变计2垂直于 。 ——栅丝单位长度的电阻值,设 ≠ 。
2、光弹仪
3、偏振光场的布置与调整
(1)平面偏振场:
(2)圆偏振场:
4、等倾线与等差线
等倾线:由主应力方向相同的点构成的线。
等差线:由主应力差相同的点构成的线,类似于等高线。
5、应力光性定律
;其中 为应力条纹值。
6、塔尔迪补偿法
正向旋转检偏镜,使测点O附近的n级等差线移到该点,若此时检偏镜转角为 ,则测点O处的非整数级条纹级次为 ,;若反向旋转检偏镜,使n+1级等差线移至
单桥接线全桥接线
指示应变:
实验步骤:
1.检查、分选应变计:检查应变计的外观、剔除那些敏感删有形状缺陷,片内有气泡、霉变或锈点等的应变计;用万用表逐一测量筛选出的应变计的电阻,每组的阻值差异不超过0.5Ω。
2.构件测点表面处理:用中粒度砂纸沿与贴片方向成±45°的方向在试样上交叉打出纹路。用脱脂棉球蘸丙酮少许清洗测点表面,以清除油脂灰尘等,反复擦拭直至棉球上无污迹为止,然后用干棉球擦净表面。禁止用手触摸或用嘴吹处理好的表面。稍等一会儿,待表面溶剂挥发完后方可粘贴应变计。
2.实验测量的是梁截面某处竖向交变干扰力量引起的最大弯曲应力。
3.Vib’SYS系统的基本设计用步骤:
(1)连接仪器系统;
(2)接通电源,打开计算机,启动程序;
(3)信号采集,采集、转换、示波
(4)信号采集:选择设置采集文件,启动动态试验装置,“开始采集”;
(5)“转换采集数据”;
(6)标定,选择“建立标定文件”和“标定数据文件”;
实验力学实验报告
(郑州大学力学实验中心编制)
院 系:
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
专 业:
安全工程
年 级:
2011级
班 级:
班
姓 名:
学 号:
20110
成 绩:
评阅老师:
实验
1
薄壁圆管内力测定10/8
实验
2
应变计粘贴与桥路设计10/15
实验
3
应变计横向效应系数测定10/29
实验
4
应变计灵敏系数测定10/29
实验
外力P=200N
数据处理:
1、桥路设计:
F
50
100
150
200
ε
-43
-97
-135
-179
测Mz
My
F
50
100
150
200
ε
-26
-52
-89
-124
N
F
50
100
150
200
ε
2
4
7
8
T
F
50
100
150
200
ε
27
54
88
136
θy
F
50
100
150
200
ε
2
5
7
9
θz
F
50
100
150
200
5
建筑力学下的动态应变测量11/1
实验
6
动态应变信号采集11/1
实验
7
光弹性实验11/6
实验
1
薄壁圆管内力测定
实验目的:
1、测定薄壁圆管组合变形时的内力
2、熟悉桥路设计与内力确定方法
实验设备:
YE6256T01圆管弯扭内力测定装置YE2538程控静态应变仪
小组名单: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8日
实验原理:
实验
4
应变计灵敏系数测定
实验目的:
1、测定应变计灵敏度系数和机械滞后应变计参数
实验设备:
YE6255T01灵敏系数标定装置、BZ2206静态应变仪、百分表三点挠度计
小组名单: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29日
实验原理:
(1)应变计类似于一段合金丝的性能,在较大范围内,应变计的电阻相对变化率 与其敏感栅轴向所产生的应变 成正比,即:
900
1000
2、由以上数据以及式4-3可以计算出如下结果:
次数通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值
1
2.14
2.10
2.12
2.10
2.18
2.126
2.128
2.125
2.125
2.136
2.12
2
2.32
2.14
2.16
2.125
2.14
2.13
2.10
2.12
2.13
2.142.1532.142.18
ε
2
4
6
8
2、理论内力计算:
=
=
=
3、实际测量计算:
4、数据比较
理论内力计算
实际测量计算
测弯矩 (半桥)
测弯矩 (半桥)
测扭矩 (全桥)
结果分析:
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弯矩与扭矩的测量结果与理论值是基本吻合的。
实验
2
应变计粘贴与桥路设计
实验目的:
1、在单桥试样上粘贴应变计
2、设计桥路,并通过试验测定材料的E、μ
实验设备:
应变计、粘贴工具、Q235拉伸试样、电表、烙铁、丙酮、导线、酒精、焊锡、焊锡膏、脱脂棉球、502胶、镊子、中粒度砂纸、金属片
小组名单:
实验日期:2013年10月15日
实验原理:
在应变电测工作中,根据测量目的合理的布片,并把应变计构成合适的桥路。常用的布片方法有半桥接线法和全桥接线法。两种接线法的示意图如下:
实验
6
动态应变信号采集
实验目的:
1、了解动态信号数据系统。
2、熟悉Vib’SYS系统操作与信号标定、转换等方法。
实验设备:
等强度梁动应变测量装置、动态应变仪(BZ2202Z)、数据采集仪、笔记本电脑、
Vib’SYS软件
小组名单:
实验日期:2013年11月1日
实验原理:
1.实验热采用等强度梁,交变荷载由一端装有偏心质量的可调速的微型直流电机提供。
3.粘贴应变计:用半干酒精棉球擦一下应变计底面,待酒精完全挥发后,用尖头无齿小弹力镊子平夹应变计引出线一端(注意不要用力过大),用另一只手捏直引出线并使其稍弯向非粘贴面一方,以便粘贴。使应变计粘贴面向上,在一端滴上一小滴胶液,然后反转应变计,把握好测点位置和贴片方向,将应变计置于测点,靠胶液自身的流浸性使测点面与应变计粘贴面都浸均胶水,用镊子迅速找正方位,然后在应变计上垫一层聚乙烯薄膜,用手指轻按非引线一端并平稳向另一端滚压,挤出多余胶水。去掉薄膜,检查应变计方位,再垫上薄膜垂直施压5min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