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课件:发热 (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治 则:消食导滞清热
•
处 方:清脾胃
配合顺时针方向摩腹,
•
下推七节骨。
五分钟推拿法
• 取穴:清脾胃,补脾(少)平肝,清肺, 清心,清大肠,清小肠,取天河水,补肾 阴,分阴,运水入胃,腑三关一,逆八卦, 顺内劳,四横纹,板门,横门刮至中指端, 逆揉艮宫。内关。
• 顺时针摩腹,分腹阴阳,下推七节骨。
西医发热的原因
• 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道感染,如 上呼吸道感染、急性喉炎、支气 管炎、肺炎等;也可以由于消化 道感染,如肠炎,细菌性痢疾, 病毒性肠炎引起;传染性疾病: 手足口病,麻疹、水痘、幼儿急 疹、猩红热等也可以导致发烧。 预防注射。
• 3个月-4岁的孩子由于高烧,体温 高于39度可出现热性惊厥,所以 对孩子发烧应引起重视
惊吓发热
• 七情不顺,如孩子受惊吓而腹胀发烧, 只要收惊即愈,情志不顺,抑郁忧思伤脾 而发烧,消胀气烧即退。
五分钟推拿法
• 穴位:清天河水,补肾阳,分阳,关三腑 一,顺运内八卦,逆运内劳宫,平肝,清 心,清肺,一窝风,两扇门,开天门,推 坎宫,揉太阳穴,揉耳后高骨。
风热发热
• 症 状: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微恶风、头胀痛、 有汗、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粘或黄、 鼻塞黄涕、口渴喜饮、舌尖边红、苔薄白 微黄。
鉴别诊断
二者虽均有发热,但发热特点、起病形式、病 程长短及伴随症状、转归预后诸方面均不相同。 • 外感发热:外感发热因感受外邪而引起,起病急, 病程短,传变快,变化多。发病多高热,手背热 多于手心,多兼实证,脉象有力,舌苔变化大多 白或黄苔,病程中后期舌质红绛等变化。一般为 持续发热,常伴恶寒、头痛、鼻塞、脉浮等症, 及时适当治疗则邪除热退,预后多数较好。 • 内伤发热 有内伤病史,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变化少,多数低热,手心热于手背。多虚证,脉 象多无力,舌苔无明显变化,舌质淡红或红绛等 变化。经治疗后,病情多数可逐渐好转,亦有迁 延反复,少数甚则病重难愈,预后不良。
• 2.通腑泻下
• 适用于热病腑实之证,常以泻下与清热相 结合,为外感发热的常用治法,通过泻下 可以去热、去积、存阴、利气,从而达到 “泻热”的目的。下法之意,重在祛邪, 不宜迟,不宜早,总以及时为要,遇表解 里实,选用承气诸剂,釜底抽薪,顿错热 势,常获良效。
• 3.养阴益气
• 本法为与清热解毒、通腑泻下等攻邪法相 对立的另一治疗大法。一般而言,本法对 外感发热并无直接的解热作用,但热毒之 邪,必伤阴液,又易耗气,至于原有宿疾 或年老体虚患者,因其邪盛正虚,气阴损 伤,极易发生逆变,因此,养阴或益气是 外感发热证中扶正法的主要内容。
• 2.饮食劳倦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损伤脾胃, 或致脾失健运,痰湿内生,蕴阻于内而发热,或 致中气不足,阴火内生而发热 。
• 3.久病气虚血弱 久病、重病或素体虚弱,耗伤 元气,阳气虚弱,浮越于外则发热;各种血证慢 性失血,久病心肝血虚,脾虚气血生化不足等因 素均可致阴液亏损,水不制火,虚火内炽而发热。
痛、皮疹等) • 病史(传染病、动物接触、用药史) • 体征(营养、意识、淋巴结、五官等)
发热的分型
• 外感发热 • 食积发热 • 惊吓发热
• 气虚发热 • 阴虚发热
外感发热
• 1、风寒束表,风热犯 卫,是邪侵袭,六淫 之邪。
• 2、疫疠之气。
• 外感发热是人体正气 与病邪(六淫,疫疠 之气)相互斗争的病 理变化反应,由于外 感病邪侵犯肌体,人 体卫外之气能对其起 到抵抗作用,邪正相 争于肌表,故而发热。
负面影响
• 头痛,肌肉酸痛,厌食,全身不适 • 增加机体氧耗量 • 高热惊厥 • 神经系统损伤
药物过度干预
退烧针、退热药 • 药物副作用 • 、干扰诊断 • 延误病情
滥用激素退热 感染扩散 掩盖病情 生命危险
合理使用抗生素 掌握应用指征 关键:安全有效
• 发热是多种疾病的共同表现, 病因复杂,据统计有200多种疾 病可表现发热。
• 4.病势热为阳邪,其性炎上,外感发热早 期多表现有头面咽喉热毒壅盛之症状,渐 次邪热弥漫。由表入里,从上而下,易伤 津耗液。
• 5.病机转化发热的产生是正邪相争,阴阳平衡失调 的结果。因于感受外邪,入里化热,阴阳的转化消长 发生障碍,此时正气未衰,邪正相互作用,表现为邪 气对正气的损伤和正气与邪气的交争,阳的一方偏盛, 发生阳气偏盛的热性病变而表现发热为主,伴有恶寒、 口干等。鉴于邪热疫毒其性猛烈,故见起病急,传变 快,热势高等实热之证。发热病变,以阳胜为主,其 病机变化最易化火。火热充斥体内,进而伤津耗液, 故在整个热病中.都以温热伤津,阴液耗损为特点, 常常产生一系列的火炽伤阴之病理反映。再者热毒之 邪过盛。邪毒内传,营血耗伤,因而临床上易于发生 神昏、出血的变证,即称之为逆传,来势凶险,预后 较差。如果正气虚衰,加之热灼阴液,外感高热可久 治不愈,或转化成气虚、阴虚之长期低热。
辨证要点(诊察热型 )
• (1)发热恶寒 发热恶寒是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结 果。外感发热,寒热并作,其恶寒虽近衣被而不 减。内伤发热亦可有恶寒的情况,但多为寒热间 作,近衣被则恶风寒自罢。
• 2)寒热往来 一阵寒,一阵热,一天一次或数 次发作,称为寒热往来。
• (3)但热不寒 外邪传里,即由表热变成里热, 出现但热不寒、心烦口渴、舌苔转黄等表现。
• 头部四大手法,捏脊(倒七正三)。
伤食发热
• 饮食不当,脾胃虚弱致食物蓄积肠胃,无 法消化在胃肠堆积发酵而产生热能的发烧, 以婴幼儿为最多。此发烧四肢掌心热,不 像感冒的四肢冷,消食即烧退而痊愈。
食积发热
• 症 状:高热,以夜暮为重,腹部及热,纳呆,
•
呕吐酸腐,口渴,腹胀痛,便秘或泻下
•
酸臭,舌苔厚腻,指纹紫滞。
风寒入里化热
• 症状:高热,恶寒,头痛眩晕,四肢酸痛, 咽痛大便干结,小便发黄,舌苔薄黄或黄 白相间,舌头红赤。
• 处方:表里双解。 • 取穴:平肝,清肺,六腑,天河水,一窝
风。头部四大手法,捏脊(倒七正三)。
五分钟推拿法
• 平肝,清肺,清胃,清补脾,清心,取清 取天河水,清补补肾阴,分阴阳重分阴, 运水入土,腑三关一,逆顺逆八卦,顺逆 顺内劳宫,一窝风,外关。
小儿体温调节特点
• 小儿时期的发热可以是生理反应,也可以 是病理征象。小儿发热的高低并不能完全 表明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时病情虽然很严 重,但是并不一定发热。相反,有时高热 不退,而病情并不很重。
发热的分度
• 小儿发热体温 • 36—37度为正常体温 • 37.3—38度为低热 • 38—39度为中热 • 39—41度为高热 • 超过41度为超高热。 • 小儿生理性发热一般不高于正常体温0.5度,多出
•
治 则:解表祛风散热
处 方:平肝清肺退六腑,
头部四大手法配拿风池。
五分钟推拿法
• 处方:平肝,清心,清肺,清天河水,取 天河水,补肾阴,分阴阳重分阴,运水入 土,腑三关一,逆运内八卦,顺运内劳宫, 一窝风,两扇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 阳,揉耳后高骨,揉风池,揉肺俞,肝俞。
• 点刺:肝顶,心顶,肺顶,耳尖。
• 外感气分实热以四大症状为特点:大热、大汗(蒸 汗)、大渴(喜冷饮)、脉洪大。若外感热入营血, 则以高热而伴神昏谵语、舌红绛兼有斑点或斑疹 隐现、脉数为特征。
• (4)潮热 潮热多以内伤阴虚发热多见,但 外邪入里,阳明腑实热结,亦可出现潮热, 其特点为:日晡热盛,但头汗出,腹痛拒 按,大便燥结,舌红苔老黄厚。
病机
• 1.发病皆因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 虚,或肝郁瘀血,或脾虚痰湿者,均可引 起本病发生,一般发病较缓慢。 2.病位病位在脾、胃、肝、肾。 3. 病性以虚为主,常可虚实夹杂。
• 4.病势总的趋势为初期病在气血,以气血 亏虚,渐可气损及阳,血虚及阴,而致阴 阳为病。在脏多可由脾及肾,或由肝犯脾 而渐及于肾。
外感的发热特点
• 表证:(1)发热恶寒或有恶风(外邪袭表, 正邪相争)。
• (2)半表半里:寒热往来,发无定时(是 正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斗争的一个相搏阶段, 正胜邪退则发热,正衰邪进则寒)
• (3)疟疾:寒热往来,发有定时定日。 • (4)里实热:高热不恶寒反恶热(内热充
斥,热蒸于外)。
辨寒热真假
病机
• 1.发病外感发热一般起病急骤。
• 2.病位外感导致发热,其入侵人体的途径, 多由皮毛或口鼻而入。由皮毛肌腠而入者, 循经由表而里,传至脏腑,发为热病。疫 毒之邪,多由口鼻而入,充斥于人体,循 卫气营血而分属于上、中、下三焦之脏腑。 3.病性以热毒为主,也可有温热夹湿及湿 热者,伤寒次之。外邪入侵,人体正气与 之相搏,正邪交争于体内,或热毒充斥于 人体而发热,即所谓“阳胜则热”。
现在小儿剧烈运动,哭闹,饮食后。
科 学认 识 发 热
• 发烧不是病,只是一种症状。正常情况下, 体温是相对恒定的,不会因为天气温度的 高低而改变。
• 当体内遇到异物,如病毒细菌等,机体就 会出现免疫抵抗,体温调节中枢上移,基 础体温升高,就出现了发烧。
• 发烧的目的就是把免疫系统全部动员起来, 免疫细胞活跃起来了,杀菌能力就会增强。 所以发热并不是坏事。
治疗原则
• 根据发热的不同病机辨证治疗,是治疗本 病的基本原则。根据证候之不同,合理采 用清热解毒、泻火凉血、清泻脏腑、滋阴 退热之法,清除邪热,调和脏腑。
• 1.清热解毒
• 此法为治疗外感发热之主法,贯穿于本病 的各个阶段,是顿挫热毒,防止传变的关 键,也是保护阴津的重要措施。运用此法, 还应按病证性质与其它治法相结合,清热 法中有清宣透热、清热除湿、清热通淋、 清热利胆、清热凉血活血、清热开窍等。 对于本病运用清热法治疗,尤应配合透邪 之法,不可一味寒凉碍邪。
内伤发热
• 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由气血阴阳 亏虚及脏腑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发热。本病 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表现为低热,亦 可表现为高热,或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 而体温不升高。
病因
• 1.情志内伤 恼怒抑郁,所愿不遂致肝失条达, 肝气郁滞,郁而化火而致发热;或忧愁思虑过度, 耗伤脾气,损及心血,则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致 发热。
• 在发病之中,当热极或寒极之际,可出现 与其本病之寒热不符合的寒热真假之象, 即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之象。临证时必须 详细询问病情,参合脉证加以辨别。
• (1) 真寒假热 身虽热,而反欲得衣被; 口虽渴,但喜热饮;脉虽数,而不鼓指, 按之乏力,或微细欲绝;苔虽黑而润滑。 (2)真热假寒 身虽大寒,而反不欲近衣被; 口渴而喜冷饮,胸腹灼热,按之灼手;脉 滑数,按之鼓指;苔黄燥起刺,或黑而干 燥。
• 5.病机转化 本病临床上有虚实之不同。 因于气郁、血瘀、食积所致者属实,为实 火、实热;因于阴阳气血亏虚所致者属虚, 为虚火、虚热。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兼夹、 转化。
辨证要点
• 1、气虚:低热易汗,多于早晨发作。 • 2、阴虚:午后低热,日久不能解或热势不
扬,蒸蒸发热或五心烦热 • 3、阳虚:身热按之不甚,反肢冷欲盖衣被。 • 4、食积:发热突然,似外感或午后发热。 • 5、火郁:自感发热,扪之烙手日久不退。
发热
小儿常见病
•发 热
小儿发热
•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儿科临床最常见 的症状之一,当小儿肛温高于37.8度,或舌 下温度大于37.5度,腋下温度大于37.4度时 为发热。通常以腋温为标准。
小儿体温调节特点
• 小儿时期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比较差, 体表面积相对大,皮肤汗腺发育不全,所 以体温调节功能不稳定,产热和散热容易 发生不平衡,体温容易波动。
发热的发展过程
• 可分为三期: • 1、体温上升期 产热增多,散
热减少,体温上升。 • 2、发热持续期 产热与散热保
持相对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 水平。 • 3、体温下降期 产热减少、散 热增多,体温下降,恢复正常。
小儿发热的诊断
• 急缓、诱因、热度、热型、持续时间 • 伴随症状(头痛、咳嗽、腹泻、腹痛、尿
治疗原则
• 内伤发热不外虚、实、虚实夹杂3类,临床 以虚者为多。治疗时当详辨有余不足,予 以补不足,祛有余之治。
风寒发热
• 症 状:发热轻,恶寒重,无汗,鼻塞,
流清涕,咳嗽,咽喉微红,痒,淡红 舌,薄白苔。指纹红。
治 则:解表散寒退热
•
•
处 方:平肝清肺,天河
水 一窝风,
•
头部四大手法,
风池,艾灸大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