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与汇率政策改革中国人民币汇率制度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多次调整和改革。
这个制度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以及近年来的汇率政策改革。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1978年,中国启动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开始进行改革。
当时的人民币采取了双重汇率制度,即“单一交易窗口”和“自由市场窗口”。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币的灵活性和市场化程度。
1994年,中国正式实行了统一的汇率结算制度,即“统一市场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将银行之间的外汇交易汇率确定为统一的市场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政府对汇率的干预。
2005年,中国宣布放开人民币汇率,并与美元挂钩,以一篮子货币为基准进行浮动汇率。
这一改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标志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二、汇率政策改革的背景与意义近年来,中国面临着国内外多重挑战和变化,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在这一背景下,汇率政策改革成为中国政府调整经济结构和保持经济稳定的重要手段。
汇率政策改革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在人民币汇率上升的背景下,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竞争力下降,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刻不容缓。
2. 降低外部压力。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因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对于维护中国的国际声誉和稳定外部环境至关重要。
3. 促进市场化改革。
通过推动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可以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汇率政策改革的主要举措与成效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人民币汇率政策的改革,包括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增加外汇市场准入、推动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使用等。
这些举措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了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
通过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使市场对汇率的决定更加自由,提高了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分析

调整背景: 调整背景: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西方国家通货膨胀恶性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了保证我国获得较好的贸易条件,保持国民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 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 2005年 21日起 日起, 内容: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
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
目标: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 目标:建立健全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保持
5、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 浮动汇率制度( 浮动汇率制度(1994~2005年) ~ 年
这一阶段,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这一阶段,我国根据国内外的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 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合理浮动, 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的正常合理浮动,保持人 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一 二 三 四 是两个汇率合二为一。 是两个汇率合二为一。 是有管理是浮动汇率。 是有管理是浮动汇率。 是实行外汇收入结售汇制度。 是实行外汇收入结售汇制度。 是建立银行间的外汇市场
1994~200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全年累计平均)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全年累计平均) 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人民币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制度是指中国政府对人民币兑换其他货币的方式和管理机制的规定。
这一制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国内外贸易、国内经济运行以及外汇市场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目前的汇率政策以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1. 初期汇率体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
那个时候,中国实行了固定汇率制度,即人民币与美元的兑换比例固定不变。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稳定国内外贸易和资金流动,但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2. 双重汇率体制为了应对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了双重汇率体制。
这一制度中,人民币分为官方汇率和市场汇率两种,前者用于政府间的贸易结算,后者则用于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
这一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和自主权。
3. 汇率市场化改革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中国政府于2005年启动了汇率市场化改革。
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将人民币与一篮子货币挂钩,实现了汇率的浮动。
这种市场化的制度有助于促进外汇市场的稳定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二、目前的汇率政策目前,中国政府实行了一篮子货币汇率管理制度。
具体来说,人民币汇率是由市场供求和政府调控相结合决定的。
中国央行会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适时进行干预,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
此外,中国政府还鼓励企业通过外汇市场进行合理的对冲和风险管理,以保护其资金兑换的变动风险。
这一政策的出台为企业的国际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支持。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影响1. 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稳定是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
稳定的汇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信心,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长,同时也有利于控制通货膨胀和资本流动的风险。
2. 对外贸易的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对外贸易。
过高或过低的汇率都可能对进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与中国的选择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货币汇率制度成为了各国之间的重要合作领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汇率制度已经由最初的金本位制度逐渐过渡到了现在的浮动汇率制度。
各国都在探索着自己的汇率制度,并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尝试在全球货币体系中获得更大影响力。
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众多外汇储备的国家来说,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显得尤为重要。
1、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最早出现的国际汇率制度是金本位制度,即各国都以黄金为货币价值的定价基础。
这一制度在全球范围内长时间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由于黄金储备过少和黄金产量等因素,导致了不同国家货币的价值差异过于明显,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贸易平衡问题。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制度将货币的汇率与市场供求关系挂钩,从而在实现货币自由兑换的同时,促进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
然而,浮动汇率制度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货币贬值引发的通货膨胀等。
另一种相对稳定的汇率制度是固定汇率制度。
该制度要求参与国家通过政府干预来维持汇率的稳定,通常会采取一些财政和金融政策来进行调节。
像欧元区就采取了固定汇率的方式,但由于参与国家的政治风险和经济差异等因素,固定汇率制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2、中国的汇率制度选择在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中,中国也面临着自己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
2005年,中国开始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的汇率从固定汇率制度转向了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变化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挑战。
首先,浮动汇率制度更能体现市场供求关系,而市场供求关系又是经济自由化的基础。
通过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中国国内贸易、进出口贸易以及跨境投资等领域的发展都得到了一定的促进,有助于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的中国也拥有了更大的货币政策自主权。
如果受到国际经济形势的压力,政府部门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调整汇率来稳定国内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对于中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

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关于从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目录1. 前言2. 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3. 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4. 案例分析4.1 阿根廷的比索危机4.2 印度的货币改革4.3 巴西的实行浮动汇率制4.4 非洲国家的固定汇率制度4.5 中国的汇率改革5. 结论1. 前言汇率制度是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国在选择汇率制度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国内外经济环境、政治形势、国际贸易竞争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方面有着长期的磨练和实践。
本文将以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为例,探索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及改革方向。
2. 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发展中国家的汇率制度相对较为复杂,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固定汇率、浮动汇率、半固定汇率。
固定汇率是指国家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控制,确立一种恒定的比率,不受市场力量的影响。
浮动汇率是指国家货币与其他货币的汇率由市场力量决定,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浮动波动。
半固定汇率则是上述两种汇率制度的综合。
固定汇率制度在发展中国家中相对较为常见,其中包括众多非洲国家。
固定汇率可以为国际贸易提供稳定的基础,也有利于控制通胀和降低风险。
但是如果固定汇率的设定与经济指标不匹配,很容易出现货币失衡和外汇储备不足等问题,进而导致货币危机的产生。
例如2001年阿根廷经历了一场海外华人疯狂排买美元的新买卖模式,最后导致阿根廷比索的崩溃。
浮动汇率制度相对较为适应发展中国家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可以实现市场调节和随机应变。
但与此同时,波动性增大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外贸和外汇储备管理带来一定的压力。
例如印度在2016年进行货币改革,取消了1000卢比和500卢比的纸币,其目的就是对支付体系进行改革,化解黑钱问题,缓解通货膨胀压力。
半固定汇率制度则可以弥补以上两种制度的缺点,例如巴西过去就曾多次实行半固定的汇率制,并提出了“三角黄金规则”的理论来指导外汇政策制定。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演变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对于调节国民经济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
人民币汇率体制从计划经济时代的高估配给汇率制,到转轨经济时期的双重汇率制,再到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再从事实上的钉住美元汇率到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虽然步履维艰,但每一次演变都顺应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需要。
一、1978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体制演变进程(一)人民币官方双重汇率体制(1979-1985年)建国以来,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一直实行单一汇率体制。
国家通过“以收定支、以出定进”的指令性计划和行政办法保持外汇收支平衡。
此时的汇率呈以下特点:币值高估,有价无市,计划配给。
1979年,我国外贸体制实行重大改革,由过去大一统的国家专营转为由外贸、工贸、大中型企业及三资企业共同经营。
由于当时人民币官方汇率有一定程度的高估,出口换汇成本与官方汇率之间出现了“倒挂现象”,出口企业面临亏损。
为适应外贸体制改革需要,鼓励出口,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汇率制度,除继续公布人民币汇率官方牌价外,还决定制订贸易内部结算价,用于进出口贸易及从属费用的结算。
自1981年1月1日起,国家按照当时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1美元兑2.53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将贸易内部结算价定为l美元兑2.80元人民币;同时,国家公布的人民币汇率牌价为l美元兑l.53元人民币,主要用于非贸易外汇兑换和结算。
这样,官方汇率实际存在两种标价尺度,双重汇率体制正式形成(图1)。
图1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但贸易内部结算价的实际执行效果并不理想。
受当时价格改革和出口经营权扩大等因素影响,出口换汇成本连年上升,而贸易内部结算价则未及时进行调整。
与此同时,随着美元不断升值,人民币官方汇率逐渐贬值,至1984年12月已下调为1美元兑2.79元人民币,基本与内部结算价持平。
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建议

浅析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及建议摘要:在目前经济开放的大环境下,作为一国经济的核心变量,汇率的剧烈波动会给国家经济带来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制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多次改革和变迁, 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汇率制度的几种分类,简单阐述了汇率的相关理论,之后对1949年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变迁进行梳理,简要分析了各个时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最后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汇率制度一、汇率的基本概念1外汇和汇率外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一般来讲我以它的狭义定义为准。
狭义的外汇通常指:以外国货币表示,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接受的,可用于国际清偿的各种支付手段。
汇率(又称外汇利率,外汇汇率或外汇行市)两种货币之间兑换的比率,亦可视为一个国家的货币对另一种货币的价值。
汇率又是各个国家为了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金融手段。
2.汇率制度(1)固定汇率制度所谓固定就是两个货币的比价是基本不变的,当然也允许这个比价能够有一定幅度的变动,同时这个幅度要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若超过限度,本国的货币当局要及时的发挥监管作用,对其进行合理的干预和控制,确保汇率波动不会出现剧烈的增长或下跌,以维持其平稳性。
(2)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以市场供求为决定汇率的唯一因素,在任何情况下政府不得以任何的措施和手段来干预和控制的汇率制度。
这里强调的一定是市场主导,供求决定。
我国目前正在实施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就是在这两个基本的汇率制度之上建立起来的具有代表性的新型汇率制度。
二、我国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1.建国初期(1949-1952年)从我国建国初期到1952年,这一时期是国民恢复时期。
此时汇率制度的特定是人民币和国内国外的物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汇率的变动较为频繁。
1950年前的阶段为建国初期,此时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把“奖出限入,照顾侨汇”做为原则,将此时国内物价水平当做参照物,并对照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八十的大宗出口商品的加权平均换汇成本,同时结合其他相关因素来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48年。
1948年至1950年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国国内开始出现了大规模的通货膨胀。
为了恢复经济秩序,新中国成立后很快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同时也开始了人民币管理的基础工作。
当时,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并与美元挂钩。
然而,由于中国经济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导致了贬值压力。
在1950年代,中国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在国内实行了一种双重汇率制度,即官方固定汇率和市场自由汇率,用于进出口和个人外汇操作。
然而,由于市场力量的不断增强,市场自由汇率逐渐超过了官方固定汇率,导致人民币的官方兑换比率下调。
在1966年至1978年间,中国经历了中国文化大革命,国内经济遭受了严重破坏。
在这个时期,人民币的地位丧失了一些稳定性,通货膨胀问题严重,汇率制度也受到了干扰。
然而,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逐渐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人民币汇率制度也开始重新调整。
在1978年至1994年间,中国开始实行了一种固定汇率制度。
人民币的兑换比率固定在2.8元人民币兑换一美元的水平上。
这种固定汇率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人民币的购买力,吸引外资和促进出口。
然而,这种制度也面临了内外部经济压力,导致了人民币的官方兑换比率低于市场需求。
在1994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弃固定汇率制度,开始实行一种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据此制度,人民币与美元和一篮子货币挂钩,并允许人民币兑换比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这种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逐步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也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市场化和灵活。
在2005年,中国政府再次进行了汇率制度改革,将人民币的汇率与美元完全解开。
这意味着人民币将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确定汇率,而不再直接与美元挂钩。
这是人民币汇率制度发展的一次重大转折点,也是中国更加开放的经济政策的体现。
目前,人民币汇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国政府的干预,以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避免金融风险。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现简要介绍相关知识。
人民币汇率经历了由官定汇率到市场决定,由固定汇率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的演变。
主要经历三个阶段。
1(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国民经济的恢复时期(1949年,1952年底),人民币汇率的制定,基本上与物价挂钩。
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至1967年底,我国的汇率制度的显著特点,是汇价与计划固定价格和计划价格管理体制的要求相一致,人民币汇率与物价逐渐脱钩。
1968年,1978年期间,为了避免汇率风险,人民币实行对外计价结算,根据这一时期我国对外贸易中经常使用的若干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升降幅度,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
因此,也有这样的说法,1973年之前,人民币实行钉住英镑的固定汇率制度,1973年之后,实行钉住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
2(经济转轨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汇率制度的改革不断推进。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现行的人民币汇率体制,除了继续保留对外公布的牌价适用于非贸易结算外,还决定制定适用于外贸的内部结算价。
1980年开始,各地企业多余的外汇可到官办的外汇调剂市场交易,在官方汇率之外,又产生了调剂汇率,形成了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格局。
1985年,取消内部结算价,两种汇率并轨,重新实行单一汇率,统一实行1美元兑2.8元人民币的官方汇率。
之后几年,人民币汇率逐步下调,到1993年底,人民币官方汇率下调至1美元兑5.8元人民币。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迈出一大步。
同年1月,我国政府宣布:执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最终将走向完全可兑换。
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银行结售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摘要: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特别市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到贸易、金融、政治等多个领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总结了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并分析了选择该汇率制度的原因以及影响。
关键词:汇率制度;历史演变;形成机制;制度评价一、引言中国与周围的经济远近、大小,都细细刻画在“汇率”这个历史计量器上。
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叙说着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的镶嵌深度。
60年一甲子。
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中,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意义稳定,七十年代的错误升值,八十年代前期的贬值,九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固守,2005年至2008年的过慢升值,2008年至今的的再固守美元。
回眼望去,一路走的蜿蜒曲折。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及选择原因(一)汇率只是计划人民币的历史始于新中国的前夜。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当年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与惊人的物价波动相适应,面值跨度从1元到5万元。
1949年3月,6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美元,到1950年3月,就变成4.2万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
1953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机制迅速覆盖全国,1955年新的人民币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之后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直的直线,长期稳定在2.4618:1。
(二)“一篮子”政策的失败1971年11月,由于各国疯狂向美国要求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承受而崩溃,此后西方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带来的频繁大幅度波动,使得中国无法“稳坐钓鱼台”。
于是采用了“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方法。
“篮子”中所选用的货币是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政策上的需要确定权重,再根据这些货币在前一营业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历史、原因及效果分析

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历史、原因及效果分析商学院08(2)班乔馨学号:08163064 班号:28614近来人民币汇率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汇率变化对一国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
正确认识目前我国汇率政策及汇率水平,将关系我国经济能否实现长远平衡发展。
本文从人民币汇率变化的历史背景出发,分析汇率变动的原因及对处于经济转型关键过程的我国民经济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的历史回顾1、汇率变动的回顾人民币汇率是指人民币的国际价格。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经历了1994年以前贬值幅度较大的过程与1994年汇改以后缓慢升值的过程(见表1) :表1 1981 - 2007年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表(以直接标价法计算)年份1981 1985 1986 1989 1990 1994 1997 2002 2005 2006 2007汇率1171 2193 3130 3176 4178 8162 8130 8127 8111 8100 7161 数据来源: 转自黄盛《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及变化趋势研究》, 2007年数据由央行网站得到。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在1994年以前, 人民币汇率有较大幅度的贬值。
这是由于此阶段我国经济总体实力不强, 为了加快我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政府采取人民币逐步贬值的方法来促进我国的出口, 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从而逐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1994年以后, 人民币汇率是小幅度升值的。
这是由于在1994年以后, 人民币汇率确定“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此后, 人民币汇率从1∶8162缓慢的升值至1995年12月31号1 ∶8132。
从1997年以来, 基本上稳定在1∶8123的水平。
人民币汇改在事实上变成实际上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
2、汇率制度的回顾改革开放后, 我国的汇率制度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第一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至1993年12月30日, 这个阶段我国是汇率留成制度, 并在汇率制度上实行双重汇率即官方汇率和调剂汇率, 前者高于后者。
我国汇率管理制度

我国汇率管理制度概述汇率是指一国货币相对于另一国货币的交换比率。
汇率管理制度是指国家对汇率进行管理和调控的政策和机制。
我国的汇率管理制度在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最初的固定汇率制度到目前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我国在不断适应全球化经济的趋势中不断改革和完善汇率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外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也加强了我国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我国汇率管理制度的演变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
国家通过官方的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确定人民币兑换外币的官方汇率,并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
这一制度的特点是外汇管制,政府主导,市场力量较弱。
然而,这种制度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外汇储备不足、外汇流动性差等问题,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1994年,中国宣布取消官方外汇市场,转而实行自由浮动汇率制度。
这一改革标志着中国汇率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力量逐渐成为决定汇率走势的主要因素。
同时,人民银行也开始通过干预外汇市场,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2005年,中国宣布启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放弃了固定汇率制度,转向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
自此,人民币汇率逐渐由市场力量决定,并且实现了更大的浮动区间。
当前,中国实行的是一篮子管理制度,即参考一篮子货币组成的货币篮子,来进行适度干预调节市场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
这样的汇率管理制度对市场提供了较高的透明度,同时又兼顾了外汇市场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受到国内外市场的普遍认可。
我国汇率管理制度的特点我国汇率管理制度的变化,凸显了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政府干预的逐渐减少。
目前,我国汇率管理制度具有如下特点:1. 市场化程度高。
中国的汇率市场逐渐成熟,市场供求关系成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主要参考依据,市场力量发挥了更大的作用。
2. 灵活性和适应性强。
中国的汇率政策在维护稳定的同时,也注重了政策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市场需求进行适时调整。
3. 货币篮子管理。
中国采用货币篮子进行汇率管理,可以更好地应对国际汇率波动,降低汇率风险,也更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中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中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什么?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走过了一个先贬值后升值的过程。
但笔者认为,人民币并无升值“压力”之虞,在未来三个“五年计划”内,人民币汇率近期仍能保持稳中趋升态势,中期将基本稳定但渐趋疲软,远期则将出现较大的向下调整态势。
对此决策当局应未雨绸缪。
国际汇率制度的演变史1、1880-1914年的35年间,主要西方国家通行金本位制 ,一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各国停止黄金输出入,金本位体系即告解体 。
金本位体系的35年是自由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 。
2、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规定了各国必须遵守的汇率制度以及解决各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措施,从而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
3、1973年2月,美元第二次贬值,欧洲国家及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退出固定汇率制,固定汇率制彻底瓦解。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选择具有更加灵活性的汇率制度的国家(地区)不断增加,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弹性化趋势,国际汇率制度打破了以往固定、浮动汇率制的两分法,出 现了多样化的国际汇率制度的局面。
中国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中国汇率体制改革之路(即演变)1、1979年对中国来说,是经济细胞的复苏之年,3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成立,全面管理人们币和外汇的交易业务,之后的13年间,我国先后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和官方汇率与 汇调剂价格并存的汇率双轨制时期。
实行汇率双轨制后,我国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有所增加,但问题出现了,就是多种汇率之间价格差别很大 ,官方汇率与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制度,就如同计划经济留下的一条“金融尾巴”,无疑是一种拖累,再继续下去,觉得对整个的贸易这个是发展不利的,而且对整个的外贸体制改革也是不利的。
2、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实行“以市场供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求浮动汇率”。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在这份文件里面首次提出:要改革外汇体制,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
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

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原创版)目录1.中国汇率制度的定义和背景2.中国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3.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4.中国汇率制度的特点5.中国汇率制度的影响正文一、中国汇率制度的定义和背景汇率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国际经济共同体关于确定、保持、调整和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
中国汇率制度是中国社会对于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和机构等所做出的系统规定。
二、中国汇率制度的历史变迁1.固定汇率制度:1949 年至 1973 年,中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在2.46 左右。
2.双轨汇率制度:1973 年至 1980 年,中国实行双轨汇率制度,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
3.浮动汇率制度:1980 年至 1994 年,中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4.盯住汇率制度:1994 年至 2005 年,中国实行盯住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保持在 8.27 左右。
5.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 年至今,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三、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
四、中国汇率制度的特点1.盯住一篮子货币:中国汇率制度参考的一篮子货币包括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其中美元占比较大。
2.有管理的浮动:中国汇率制度允许人民币汇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但同时也通过中央银行的干预来保持汇率的稳定。
3.资本管制:中国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不允许自由兑换外币。
五、中国汇率制度的影响1.经济增长:汇率制度的稳定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
2.通货膨胀:汇率制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进而影响国民生活水平。
3.资本市场:汇率制度的变化可能会对资本市场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投资决策。
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

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原创版3篇)目录(篇1)I.引言II.中国汇率制度的历史背景III.现行汇率制度的特点和影响IV.未来汇率制度的发展趋势和挑战正文(篇1)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状况和金融体系不断发展和变化。
中国的汇率制度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经历了多次改革。
如今,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这种制度在促进国内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受到全球经济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对中国现行汇率制度及其影响的分析。
一、历史背景中国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
最初,中国实行的是固定汇率制,即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保持固定。
这种制度有助于稳定国内经济,但也限制了国内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和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中国开始逐步改革汇率制度,以适应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
二、现行汇率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是一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政府通过设定汇率上下限、干预市场等方式来维护汇率稳定。
这种制度有助于避免市场波动对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也有利于政府对货币政策的调控。
2.资本管制:中国实行了严格的资本管制措施,以限制资本外流。
这种措施有助于防止资本过度流失,稳定外汇市场,同时也保护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现行汇率制度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调整汇率政策来平衡国内外经济环境,从而推动经济的增长。
此外,汇率制度的灵活性也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虽然中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具有灵活性,但它仍然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关系密切,全球经济的波动可能对中国的汇率政策产生影响。
目录(篇2)I.引言II.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概述III.汇率制度的影响IV.结论正文(篇2)中国实行的汇率制度概述中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这种汇率制度结合了市场供求和政府干预,旨在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以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
论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

论1994年-2017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由于国内经济形势和国际经济环境处于动态的调整过程,因此汇率制度选择是一个中、短期呈现静态、长期呈动态的变化过程。
汇率制度是货币比价一系列关系总和,人民币汇率制度只不过是中国经济体制中关于外汇资源配置的一种价格机制,但反映着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关系,不仅涉及到国内经济主体之间,而且还涉及到国际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演变为一种国际政治关系。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1.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从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取消以前官方汇率与调剂汇率并存的制度。
企业和个人按规定向银行买卖外汇,银行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交易形成市场汇率。
中央银行设定一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并通过调控市场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但是,人民币名义汇率进行了一次性贬值,至1994年年初人民币元/美元下浮人民币元/美元,同时,中行汇买价、中行钞卖价|汇卖价、央行中间价成同等趋势的下降。
由于现汇的买入需要支付包装费、运费、保险费等费用,所以中行钞买价略低于中行钞卖价。
2.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在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为稳定货币不贬值,在多重压力下,最终选定了汇率不贬值,并逐渐演变为事实上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
因此,我国货币基本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现汇和现钞买卖价保持相对稳定。
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入了制度性开放阶段,僵化的、事实上的钉住汇率制度也越来越不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在2001年9月31日,现钞买价陡然上升到了,比上个月上升了。
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再次市场化是适应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
3.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形成机制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宣布自公告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人民币汇率机制分析

人民币汇率机制分析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国际上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成员之一,部分原因在于人民币汇率这一话题的存在。
人民币汇率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的日益紧密联系,其汇率机制的变化和对于国际经济市场的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演变和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体系的影响,并对人民币汇率未来的可能走向进行展望。
一、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演变1. 固定汇率制度阶段1980年至1994年是中国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阶段。
此时期,人民币的汇率与美元和其他货币存在固定的汇率关系。
这种汇率制度的主要优点是稳定性,适用于初期的贸易运作和经济转型。
然而,由于汇率固定,不能及时对汇率波动做出反应,这种汇率制度往往难以适应国内和国外市场变化。
2. 银行间市场浮动汇率制度阶段1994年至2005年,人民币的汇率开始在银行间市场上浮动,每日允许上下浮动0.3%。
这种汇率制度实行了更加灵活的汇率安排,同时也对汇率波动做出了及时反应。
在此期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7元/美元变化到8.2778元/美元。
这种系统遭遇到了来自海外和国内的压力,因为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的价值被指责过于低估。
3. 篮子货币管理汇率制度阶段2005年7月开始,中国实行了一种管理汇率制度——以美元、欧元、日元等几个主要贸易货币为基础,实行篮子货币管理汇率制度。
代表篮子货币的几个货币的汇率浮动决定着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汇率。
2005至2008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8.28元/美元升值至6.83元/美元。
这一汇率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宏观经济的灵活性,并导致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和地位得到了提升。
4. 与市场供求浮动溢价相结合的汇率机制阶段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中国实行了与市场供求浮动溢价相结合的汇率机制。
人民币汇率浮动的基本原则是引导人民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因素和人民币对一篮子外币汇率维持在合理均衡水平。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原因探析摘要:人民币汇率机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演变过程。
我国的外汇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一个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外汇留成和外汇上缴体制基础上的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管理模式,然后再转变为建立在结售汇制上的以供求关系为基础,市场调节为主的管理模式。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以各阶段经济发展为基础,以各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为线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安排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改革开放后我国汇率制度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如何解释开放进程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的动因和目的?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原因一、背景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了统一的货币——人民币。
由于历史的原因,人民币在发行时未规定其金平价。
人民币对西方国家货币的汇率于1949年1月18日率先在天津产生。
全国各地区以天津口岸的汇率为标准,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公布各自的人民币汇率。
1950年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以后,于同年7月8日开始实行全国统一的人民币汇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
1979年3月13日,国务院批准设立国家外汇管理总局,统一管理国家外汇,公布人民币汇率。
1994年1月1日起,改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形成的价格,公布人民币汇率。
2008年4月29日,《中国证券报》发表文章称:随着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全面推行,我国推出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由此,与人民币升值问题密切相关的我国汇率制度演变历史,引起人们关注。
二、改革开放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及其原因1.管理浮动制阶段(1949—1952年)人民币诞生初期,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建立,人民政府宣布人民币不以黄金为基础,在实际操作中实行的是管理浮动制。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根据人民币对美元的出口商品比价,进口商品比价和华侨日用生活费比价三者加权平均来确定;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确定的依据是物价,其作用实际上是调节对外贸易,照顾侨汇收入。
我国汇率改革

我国汇率改革,为什么改,改革方向?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历史从1949年公布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调整过程。
人民币汇率制度形成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改革开放前,人民币汇率由国家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汇率体制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49年~1952年)、五六十年代的单一固定汇率制(1953年~1972年)和布雷顿森林体系后以“一篮子货币”计算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73年~1980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汇率体制从单一汇率制转为双重汇率制。
经历了官方汇率与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并存(1981年~1984年)和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并存(1985年~1993年)两个汇率双轨制时期。
1994年1月1日,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格正式并轨,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终于,党中央、国务院于2005年7月21日出台了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至今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演变历程以1994年为分界线,可以分为“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和“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两个时期。
政府调控为主的汇率制度时期为1978—1993年期间,市场调节为主的汇率制度(1994年至今),又可分为两个阶段:1994-2004年的人民币汇率制度和2005年至今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政府调控为主时的汇率制度沿革:1978年起,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这样,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原有的人民币固定汇率体制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越来越不利于加快国内经济发展和促进对外经贸活动的开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的需要,发挥人民币汇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逐步实现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化,人民币汇率体制亟待进行新的改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及其选择的原因
摘要: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特别市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到贸易、金融、政治等多个领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本文总结了我国汇率制度的演变,并分析了选择该汇率制度的原因以及影响。
关键词:汇率制度;历史演变;形成机制;制度评价
一、引言
中国与周围的经济远近、大小,都细细刻画在“汇率”这个历史计量器上。
人民币汇率的演变,叙说着中国在世界版图上的镶嵌深度。
60年一甲子。
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中,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无意义稳定,七十年代的错误升值,八十年代前期的贬值,九十年代中期至2005年的固守,2005年至2008年的过慢升值,2008年至今的的再固守美元。
回眼望去,一路走的蜿蜒曲折。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史演变及选择原因
(一)汇率只是计划
人民币的历史始于新中国的前夜。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先于共和国而成立。
当年发行的第一版人民币,与惊人的物价波动相适应,面值跨度从1元到5万元。
1949年3月,600元人民币可以兑换1美元,到1950年3月,就变成4.2万元人民币才能兑换1美元,短短一年时间,人民币的贬值达到98%以上。
1953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机制迅速覆盖全国,1955年新的人民币开始发行,按1万元旧币折1元新币进行兑换,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在之后16年间都保持了一条平直的直线,长期稳定在2.4618:1。
(二)“一篮子”政策的失败
1971年11月,由于各国疯狂向美国要求将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金本位的固定汇率制度无法承受而崩溃,此后西方普遍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由此带来的频繁大幅度波动,使得中国无法“稳坐钓鱼台”。
于是采用了“一篮子货币”的浮动方法。
“篮子”中所选用的货币是对外经济贸易往来中经常使用的货币,按其重要程度和政策上的需要确定权重,再根据这些货币在前一营业日外汇市场上的汇率,加权计算出人民币汇率。
当20世纪70年代后期爆发世界性通货膨胀时,美元汇率下跌,导致了人民币对外汇价的节节上升。
从1972年至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逐步调为1.53:1。
1980年全国平均出口换汇成本为1:2.75,比美元与人民币的比价高出1.22元。
这使中国出口贸易处于不利地位,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就要亏损1.22元。
(三)两个官方汇率并存
1979年8月,国务院撕开了人民币汇率“铁幕”的一个缺口,决定除继续保留人民币的公开牌价之外,另外制定内部贸易结算价(实质是人民币贬值),从1981年1月1日起实行。
对外公布的人民币牌价为1美元=1.50人民币,用于劳务外汇,侨汇和捐赠外汇等非来源于进出口贸易的外汇兑换和结算。
而进出口贸易则使用内部贸易结算价1美元=2.80人民币,按1978年全国出口平均换汇成本1美元=2.58元人民币加上10%的利润计算而来。
在当时,要调整汇率,步伐非常艰难,所以采取“一国两汇”的招式。
改革只能不以直接触动官方汇率为开端,借助于另辟市场、壮大市场的方法,稳步实现市场化的目标。
1983年,中国的贸易汇率与公布的汇价相差40%。
1984年在国际市场美元汇率持续上涨和中国出现同伙膨胀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逐步调低,到该年底,对外公布的人民币外汇牌价
已和贸易外汇内部结算价一致。
1985年起中国顺势恢复实行单一汇率制度。
(四)市场汇率逼迫官方汇率
随着两个官方汇价的合一,汇率市场价开始在市井野蛮生长。
上世纪70年代末,为了弥补出口企业的亏损,中央政府允许外贸企业按官方汇率将部分外汇收入卖给国家银行后,留成部分拿到外汇调剂市场上去买卖。
一开始规定,调剂汇率可比内部结算汇率上浮10%。
但时间长了问题就出来了,企业留成比例从原来的6%不断放宽到20%、40%、80%,外汇调剂中心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从1978年的47亿美元,增加到1993年的228亿美元,占企业留成外汇的70%以上。
各主要城市都相继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形成了对外汇公布的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中心,形成了对外公布的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中心市场汇率并存的汇率双轨制。
两种汇率并存,一开始用官方汇率的较稳,保证了计划内生产建设和生活必需品的进口和物价稳定,又利用市场汇率提高出口利润或弥补其高于商品的亏损,解决取消财政补贴后外贸企业亏损的问题。
但因此而形成的两种人民币对外核算标准,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
多种汇率的盛行,所带来的顾此失彼,使统一提上日程。
(五)第一次汇改
1994年汇改,被IMF誉为战略性决策的重大改革。
通过这次汇改,中国商品的价格一下子在世界市场上变得便宜,从此,中国进入了长达近11年的顺差格局。
此外,中国成为了一个更加吸引外部投资商的地方,经济走上了外贸拉动型的道路。
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从此摆脱了长期零增长的尴尬局面,走向了狂奔之路。
但这次汇改也给后来的中国留下了隐患。
官方集中了外汇,同时也彻底摧毁了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任何藏汇于民的可能性。
(六)二次汇改
从1949年交易市场开始,人民币由以前的贬值进入到升值的过程,到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人民币与美元比达到了8.3,三年不到的时间,人民币升值了5%。
要求人民升值的呼声,最早发起的是日本,之后,美国、欧洲开始轮番上阵,越演越烈。
但是中国政府决定采取自己的升值方式。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使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
美元兑换人民币交易价从原来的1美元8.2765元人民币调整为8.11元人民币,一次升值2%。
之后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区间,自2007年5月21日起,银行间即期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日浮动幅度由3‰扩大至5‰。
参考“一篮子货币”,似乎是30年前的回归,但此时的美元保持看稳定的比值。
(七)再盯住美元的错觉
金融危机爆发后,2008年8月底开始,在实施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0%的爬行盯住汇率制度三年以后,中国再次采取1997年应对东南亚危机模式,重新与美元挂钩。
人民币兑换美元的汇率控制在6.82左右的水平至今。
由于这个变化,人民币成为金融危机下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唯一对美元没有贬值的货币。
对于重新盯住美元的好处,就是配合也稳定经济增长的公众信心的刺激计划,并为对外经济创造一个名义上较为稳定的环境,防止来自美元资产波动的冲击。
但美元已不复当年的稳定,开始如过山车般上下滑动。
人民币盯住美元汇率制度的缺陷日益突出。
包括难以抵御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推波助澜新
一轮的资产价格泡沫;美元已经不能成为一个好的名义“名义锚”,盯住美元加剧国内物价和宏观经济波动;难以发挥汇率价格杠杆调节经济资源在部门之间的合理配置功能,是产业结构、内需不足等一系列经济结构失衡的重要诱因,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同时伴随严重的福利损失;阻碍了国内诸多改革和发展,尤其是与人民币国际化相匹配的资本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国内金融业发展和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遭遇国际社会压力和不断加剧的贸易摩擦。
盯住美元,在2009年引发美国在多个领域对中国实施贸易战、成本占。
到2010年,中美汇率战全面爆发。
三、结束语
汇率问题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
特别市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涉及到贸易、金融、政治等多个领域,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会对美国、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体带来较大的影响,并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可以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已经不单纯是中国自家的事情,因此,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不仅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金融的稳定。
在金融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一国经济的重要影响日益显著,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根本所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而且更为重要的时,这也使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必然选择:汇率稳定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有利于保障金融体系平稳运行、有利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完善汇率机制的核心是提高汇率形成的市场化程度,增加汇率弹性,而不是简单调整汇率水平。
需要强调的时,完善汇率机制是我国自主的选择,必然要充分考虑我国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避免汇率大幅波动。
四、参考文献
[1]沈君克.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3期.[2]冯实仁,陈芙.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完善.[J].理论界2005年11期.
[3]黄卫平,丁凯.以汇率改革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J].前线2006年05期.
[4]刘晓喆.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J].商业研究2007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