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肾损害 →骨软化症(痛痛病) ↑
妊娠、授乳时,缺钙、低蛋白,内分泌紊乱等
? Cd 污染
发病机制: 镉金属硫蛋白,主要蓄积在肾脏损害肾小管, 使肾功能异常,尿钙增多;
镉直接损伤肠粘膜,使钙吸收减少;
干扰钙磷代谢导致骨质疏松或软化。
镉毒性作用分子机制 :① 镉与酶类巯基结合或替代作用,置换出细胞内酶类金属,尤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1. 世界哪些地区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最大(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 环境卫生学定义;
3. 环境因素的种类;
4.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
5. 环境的分类(按是否受人类活动影响) ;
6. 生态平衡、生物富集作用定义;
7. 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
环境介质:
是指大气、水体、 土壤、 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一切生物体, 可以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 因素。
环境因素:
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组成成分。 环境因素 1 生物因素 2 化学因素 3 物理因素 4 社会心理因素
食源性健康危害物的危险性评估:急性
微生物 藻类毒素 植物毒素 真菌毒素 人为污染
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
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围绕人类周围的空间, 以及该空间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客观存
在的各个因素, 由环境介质 ( Environmental Media) 和环境因素 (Environmental Factor)组成。
85%~90%。腐殖质通常带有电荷并具有较
强的吸收、缓冲性能,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有重要影响。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环境卫生学知识重点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害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群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

2、环境: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其三中物质形态(气、液、固)不会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3、环境卫生学研究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前者如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后者如人类居住、工作和娱乐环境及相关环境因素。

4、人和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主要体现在: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

5、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因素,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三类。

6.、(见后)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无机汞化合物。

7、原生环境: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认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8、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皮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可将人类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三个基本圈带: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

大气圈可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逸散层(外大气层),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污染物也集中在此层。

便于取用的河水、湖水和浅层地下水等淡水仅占水圈总量的0.2%左右。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及习题与答案汇总
全球性环境问题 (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 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 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 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 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环境与健康的关系
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 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无机界 食物链(food ch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 起来的链锁关系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 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 即生物放大作用。(水俣病、痛痛病)
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
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
1 排出量: 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
2 排出高度: 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
3 与污染源的距离 :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
而浓度越低
4 排出方式
二、气象条件
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
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湍流强,有利于污染物的稀释和扩散
2.气温 :大气稳定度表示大气垂直运动的程度。与γ、 γ d 二者的相对值等;波浪型 γ = γ d 中性状态;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

《环境卫生学》第八版重点第一章绪论一、环境卫生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的发生、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环境的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的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维护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二、环境卫生的研究对象: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三、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是指从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均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包括从各种排放源排放出的气体、蒸汽和颗粒物,如SO2CO2NO 颗粒物,碳氢化合物等;二次污染物是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如光化学污染物、硫酸四、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有益的因素,也存在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五、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六、hormesis的概念: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噁英等都具有相似的的生物学效应模式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环境分类:1、按环境要素的属性及特征:自然环境、人为环境和社会环境 2、这三类还可以依其构成要素的属性或特征进一步分类:自然环境按构成要素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按生态特征可分为陆生环境、水生环境等 3、按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二、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与生活质量有贡献的所有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包括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如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服务以及支持服务。

生态服务系统: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成为生态服务系统三、生态系统健康:健康的生态系统:具有活力(指生态系统的功能性,包括维持系统本身复杂特性的功能和为人类的服务功能)、结构稳定(指具有平衡、完整的生物群落,多样的生物种群)和自调节能力(自调节功能主要靠其反馈作用,通过正、负反馈相互作用和转化,在受胁迫时能维护系统正常结构结构和功能,有抵御“疾病”的能力,维持系统稳态)的生态系统四、暴露途径:暴露途径与效应产生的关系密切,通过下列方式影响有害效应的产生1、影响总暴露量:暴露的途径越多,总暴露量可能越大,产生的效应也越明显2、影响吸收率:不同暴露途径吸收率不同,当吸收率高、吸收量大时,产生的效应就强、危害也大3、改变作用靶:进入体内的途径不同,首先到达的器官和组织不同,作用机制也不同五、剂量-反应关系: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变化,产生反应的数量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剂量反应关系2、剂量-效应关系:随着环境有害因素剂量的增加,其在机体内产生的有害生物学效应增加3、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类型:(1)阈值(2)有阈值(单阈值—S形或抛物线形;两个阈值—U形,主要有必需微量元素或必需营养素)六、联合作用的类型1、相加作用2、独立作用3、协同作用4、增强作用5、拮抗作用七、人群健康效应谱1、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分五级(1)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2)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3)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具有病理学意义,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准病态(亚临床状态)(4)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5)导致严重中毒,出现死亡2、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由于个体暴露剂量水平、暴露时间存在着差异,在年龄、性别、生理状态以及对该有害因素的遗传易感性不同,会出现不同级别的效应,这种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之为健康效应谱八、冰山效应:在环境有害因素作用的人群中,每一种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最严重的效应是死亡,所占比例很少;而最弱的的效应所占比例最大,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类似于金字塔,临床所见的疾患和死亡者只是“冰山之巅”而不是冰山之全貌,这种现象称为冰山现象九、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十、环境污染: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原因,进入环境的污染物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称为环境污染十一、急性危害:指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___名词解释

环境卫生学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内分泌干扰物:对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如有机氯化合物、二噁英、毒杀酚、五氯酚钠及某些重金属等。

3一次污染物: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4二次污染物: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初始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如光化学烟雾。

5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

也存在着一些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

6次生环境: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7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8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所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9迁移:指环境物质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的位移过程。

10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再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迁移的过程中,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11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12转化:化学物(或污染物)在环境中主要通过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化学物的转化。

13化学物的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

联合作用的类型包括相加作用,独立作用,协同作用,增强作用,拮抗作用。

14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复习总结

环境卫生学(第一、二章)1、生物圈:指生物生存的地球表层,由地球上所有的生命物质及其生存环境构成。

范围:12km深地壳、海洋及15km以内的地表大气层。

2、原生环境: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3、次生环境:指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形成的环境4、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ED):可以影响生物体内天然激素的合成、释放、转运、代谢、结成及生物学效应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可借助环境介质远距离迁移,通过食物链(网)累积,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环境造成有害影响的天然的或人工合成的一类有机化学物。

特点:持久性、蓄积性、迁移性、高毒性6、、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所组成的自然系统。

7、、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质和量持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的状态。

8、食物链: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所吞食,彼此以食物联接起来的链锁关系称为食物链。

其本质是生物通过食物链使物质和能量在生物种群之间得以循环和流动。

9、食物网: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相连,形成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即食物网。

10、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 (重金属、难分解的有机化学物) 在生物体内蓄积,使生物体内浓度远超过环境介质中的浓度。

11、生物放大作用:指环境中某些污染物沿食物链在生物体间转移并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增高,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危害:摄入污染物被浓缩放大的生物体→中毒性疾病(缩短人与环境的距离)*环境污染物发生生物放大作用的条件(1)环境化学物质易为各种生物体吸收(2)进入生物体的环境化学物质较难分解和排泄(3)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渐积累时,尚不会对该生物造成致命性的损害(4)生物放大通过食物链进行12、环境应答基因:人体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特定反应的一组基因13、基因多态性: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或等位基因,亦称遗传多态性。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各章节名词解释与问答题

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环境卫生学6、一次污染物2、环境介质7、二次污染物3、环境因素8、原生环境4、持久性有机污染物9、次生环境5、内分泌干扰物10、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11、生物多样性13、可持续发展12、清洁生产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辨证统一关系。

2、简述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词解释1.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2.生态系统(ecosystem)3.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5.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6.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7.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8.剂量-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9.联合毒性作用(joint toxic effect)10.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11.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12.增强作用(potentiation)13.拮抗作用(antagonism)14.健康效应谱(spectrum of health effect)15.易感人群(susceptible group)16.环境应答基因(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17.必需微量元素(essential trace element)18.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 19.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20.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21.先天畸形(congenital malformation)22.胚胎毒性(embryotoxicity)23.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24.内剂量(internal dose)25.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26.高危人群(high risk group)27.生物标志(biomarker)28.健康危险度评价(health risk assessment)29.致癌强度系数(carcinogenic potency factor)二、问答题1.人体对环境的适应在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健康上有何意义?2.什么是环境物质的迁移和转化作用?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发生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的暴露会产生哪些影响?举例说明。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复习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环境介质是指:①空气;②水;③土壤(岩石);④生物体。

2.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主要表现在:新陈代谢。

3.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①统一性;②适应性;③相互作用;④双重作用。

4.环境=环境介质+环境因素。

5.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的特征:①持久性;②蓄积性;③迁移性;④高毒性。

6.生物多样性:①遗传多样性;②物种多样性;③生态系统多样性。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大气圈包括:①对流层;②平流层(包含臭氧层);③中间层;④热成层;⑤逸散层。

2.生态系统的功能流包括:①物质流;②能量流;③物种流;④信息流。

3.生态系统的特征:①整体性;②开放性;③自调型;④可持续性。

4.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供给服务;②调节作用;③文化作用;④支持服务。

5.生态系统健康的特点:①具有活力;②结构稳定;③自调节能力。

6.联合毒作用的类型:①相加作用(1+1=2);②拮抗作用(1+1<2);③协同作用(1+1>2);④独立作用(1+1=1+1);⑤增强作用(0+1>1)。

7.环境污染物在体内靶器官的蓄积,经过6个生物半衰期后趋于稳定。

8.人群健康效应谱:①生理负荷增加;②生理代偿性变化;③生理反应异常;④患病;⑤死亡。

9.热浪(高温天气):日最高温≥35℃,且持续多日>35℃。

10.寒潮(寒冷天气):24h内降温≥10℃或48h内降温≥12℃,且最低温<5℃。

11.健康危险度评价(HRA):(1)危害鉴定:首要步骤,定性评价确定在一定的接触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质是否会产生健康危害及其有害效应的特征。

(2)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核心,定量评价通过人群研究或动物实验的资料,确定适合于人的剂量-反应曲线,并由此计算出评估危险人群在暴露剂量下危险度的基准值。

(3)暴露评价:关键步骤通过暴露评价,可以测量或估计人群对某一化学物质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或可以预测新型化学物质进入环境后可能造成的暴露水平(剂量)。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

《环境卫生学》简答题及各章节问答题

简答题:1.试述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答: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1)温室效应:解释温室效应;主要的温室气体;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2)臭氧层破坏:臭氧层减少和臭氧空洞形成的原因;臭氧层破坏对人类健康的有害影响。

(3)酸雨:酸雨的定义;酸雨形成的原因;酸雨的危害。

(4)影响小气候和太阳辐射。

2.水质的性状及评价指标有哪些?有何意义?答:水质的性状评价指标包括:(1)物理性状指标:包括水温、色、臭和味、浑浊度。

根据天然水的物理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感官性状好坏,也可说明水质是否受到污染。

(2)化学性状指标:包括pH值、总固体、硬度、含氮化合物、溶解氧、化学耗氧量、生化耗氧量等。

根据天然水的化学性状指标的测定结果,可判断水质的化学性状及受污染的状况。

(3)微生物学性状指标:包括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反映水体受微生物污染和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情况。

3.简述述饮水消毒的方法。

答:目前我国用于饮用水消毒的方法主要有氯化消毒、二氧化氯消毒、紫外线消毒和臭氧消毒。

氯化消毒是化学药剂消毒饮用水中一种最普及和最有效的方法。

供饮用水消毒的氯制剂主要有液氯、漂白粉、漂白粉精和有机氯制剂等。

4.光化学烟雾对健康的影响有哪些?答: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醛类和各种过氧酰基硝酸酯,这些物质统称为光化学氧化物,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

健康影响:对眼睛的刺激;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对全身的影响;致敏作用;致突变作用。

5.简述水质处理工艺过程答:生活饮用水的净化处理有常规净化、深度净化和特殊净化3种。

常规净化工艺过程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消毒。

集中式深度处理工艺包括澄清-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特殊净化:除氟工艺;除铁和除锰工艺;除藻和除臭工艺。

6.简述环境有害因素对机体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剂量-效应(反应)关系(2)作用时间与蓄积效应(3)人群健康效应谱(4)人群易感性7.试述介水传染病定义、病原体、发生的原因、流行特点及其危害特点。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

(完整版)环境卫生学归纳重点

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health/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加强农村环境卫生5开拓新领域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是指前面三圈中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1.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2.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4.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严重的环境污染叫做公害。

一次污染物(primary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 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  考试重点总结

环境卫生学之绝迹重生版——by Dr. Tree, Linsanity, Swimming Domino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living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环境(environment):是指围绕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庞大系统,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matrices):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④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生学重点

环境卫⽣学重点第⼗⼆章环境卫⽣第⼀节环境卫⽣概述1、环境卫⽣学是研究⾃然环境和⽣活环境与⼈群健康的关系。

研究对象:⼈类及其周围环境(环境是由多种环境介质和环境因素组成)。

环境介质:⼤⽓---⼤⽓卫⽣: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污染及危害⽔------⽔体卫⽣:海洋⽔、陆地⽔饮⽤⽔--------⽔污染-----介⽔传染病⼟壤---⼟壤卫⽣-----POPs-----⼟壤污染---⽣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物体:细菌及真菌病毒、寄⽣⾍环境因素:物理因素--包括⼩⽓候(温度、湿度、⽓流和热辐射)、噪声、震动⾮电离辐射、电离辐射。

化学因素:内分泌⼲扰物---持续性有机污染物(POPs)对⼈类有致癌性(Ⅰ类)107种;对⼈类很可能有致癌性(ⅡA类)59种;对⼈类可能有致癌性(ⅡB类)267种,对⼈类致癌性尚不能分类(Ⅲ类)508种;对⼈类可能没有致癌性(Ⅳ类)1种;⼀次污染物和⼆次污染物。

⽣物因素全球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2.臭氧层破坏;3.酸⾬;4.⽣物多样性锐减;住宅办公公共场所问题:城乡规划环境评价突发处理第⼆节、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类的环境1.⼈类⾃然环境的构成⾃然环境包括:⼤⽓圈、⽔圈、⼟壤岩⽯圈、⽣物圈。

⽣活居住环境是指⼈类为从事⽣活活动⽽建⽴起来的居住、⼯作和娱乐环境以及有关的⽣活环境因素等。

⼈的⾃然环境主要限于地壳表⾯和围绕它的⼤⽓层的⼀部分,海平⾯以下约12km到海平⾯以上。

2.⽣态环境:是指⽣物及其⽣存繁衍的各种⾃然因素、条件的综合,是与⼈类⽣存和发展有关的⽣态系统所构成的⾃然环境。

⽣态系统:是在⼀定空间范围内,由⽣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各种功能(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连接的稳态系统。

特征:整体性、开放性、⾃调控和可持续。

⽣态系统内形成的⽣态平衡,是⾃然的、暂时的相对平衡。

⽣态系统由四部分组成:⽣产者(绿⾊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微⽣物)、⾮⽣命物质(⼤⽓、⽔、⼟壤等)。

环境卫生知识点总结

环境卫生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1.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许多环境化学污染物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动物体内的内分泌功能,称~,对雌激素、甲状腺素、儿茶酚胺、睾酮等呈现显著干扰效应,临床上以生殖障碍、出生缺陷、发育异常、代谢紊乱以及对某些癌症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为特征。

3.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指人类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生物食物链(网)累积、并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的化学物质。

4.一次污染物: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中,其理化性质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5.二次污染物: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往往毒性更大。

如光化学烟雾、甲基汞、酸雨(雾)。

6.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由于地壳表面化学元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使某些地区的水和/或土壤中某些元素过多或过少,当地居民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摄入这些元素过多或过少,而引起某些特异性疾病,称为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7.兴奋效应hormesis:即某些物质在低剂量时对生物系统有刺激作用,而在高剂量时具有抑制作用,典型的环境污染物如镉、铅、汞、二恶英等都具有类似的生物性效应模式。

8.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特征:不能以完全单一介质形式存在;三种物质形态可相互转化;还具有维持自身稳定的特性)9.环境因素: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按其属性可分为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类)10.清洁生产:指能够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消耗,有效预防和控制污染物和其他废物生成的工艺技术过程,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环境卫生学大纲

环境卫生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1、掌握环境卫生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核心研究内容;原生环境、次生环境、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概念。

2、了解环境卫生学的相关学科,我国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成就及任务。

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1、掌握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微量元素与疾病、环境污染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危险度评价的基本组成与应用。

2、熟悉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环境与健康关系的研究方法;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3、了解人类环境的基本构成,微量元素在环境中的分布,微量元素的生物学效应。

第三章大气卫生1、掌握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浓度的因素,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2、熟悉大气污染来源,大气污染物的种类及其存在形式,大气污染物的转归,大气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及方法。

3、了解大气的特征及卫生学意义,大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调查和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

第四章水体卫生1、掌握水质的性状和评价指标,各种水体污染的特点,水体污染的危害。

2、熟悉水资源的种类和卫生学特征,水体污染的自净及其机制,水体污染物的转归。

3、了解水体的污染源和污染物,我国水体污染的概况,地面水水质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水体卫生防护,水体污染的卫生调查和监测。

第五章饮用水卫生1、掌握各类生活饮用水(集中式供水:市政供水、自备供水、二次加压供水;分散式供水)的特点和评价指标。

介水传染病、化学性中毒的危害和流行特点。

饮用水污染事故的处理原则。

水处理中混凝沉淀和氯化消毒原理及氯化消毒副产物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熟悉饮用水与疾病的关系。

各类生活饮用水的卫生调查、监督监测和卫生学评价。

饮水消毒方法和效果。

洪涝灾区供水的卫生措施。

分散式给水的卫生要求。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

3、了解饮用水常见的污染源和污染途径。

新修订的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内容与相关饮水标准的关系,水源到配水管网的卫生防护。

分质供水、饮水净化器的卫生评价。

涉水产品的卫生要求。

第六章土壤卫生1、掌握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及污染方式,土壤污染的净化方式,影响化学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和转化的因素,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重点完全版

环境卫生学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1.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4.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5.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

环境卫生学一章、绪论一、名解1.环境卫生学: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供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2.环境介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

具体来说,环境介质是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3.环境因素:是被环境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环境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部分。

4.原生环境:是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

5.次生环境:是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二、问答题1.简述人与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答:(1)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2)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3)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4)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双重性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一、名解1.生态环境: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2.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定系统。

它具有整体性、开放性、自控性、可持续性等特征。

3.生态系统服务:由自然系统的生境、物种、生物学状态和生态过程所生产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良好生活环境对人类的服务性能称为4.环境与人体的生态平衡:环境和人体之间进行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以及环境中各种因素(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因素)对人体的作用,保持着相对稳定即5.生物放大作用:在食物链中,污染物从低端生物体向高端生物体迁移过程中,出现高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以几何级数的倍数高于低端生物体的现象。

6.剂量-反应关系:随着暴露剂量的改变,产生某种反应(定量反应或定性反应)的数量而随之改变的相关关系称为7.联合毒性作用:凡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同时或短期内先后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综合毒性作用,称为8.健康效应谱:环境有害因素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健康效应,不同级别的效应在人群中的分布称为9.易感人群:对环境有害因素反应更为敏感和强烈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敏感人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卫生学各章知识点第一章绪论环境卫生学(environmental health/ hygiene):是研究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揭示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充分利用环境有益因素和控制环境有害因素提出卫生要求和预防对策,增进人体健康,提高整体人群健康水平的科学。

环境卫生学今后任务:1 环境与健康关系基础理论2 环境与健康关系确认性研究3 加强环境卫生法律法规标准体系4 加强农村环境卫生5 开拓新领域□环境(environment)是指作用于人类所有外界力量(因素)的总和。

人与环境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两者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环境卫生学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自然环境:围绕在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大气圈、水圈、土壤岩石圈和生物圈。

生活环境: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种自然的和人工的环境条件,如居住、工作、娱乐和社会活动环境。

环境介质(environmental media):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条件,通常以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物质形态而存在,能够容纳和运载各种环境因素;指大气、水、土壤(岩石)以及包括人体在内的所有生物体。

环境介质的特点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往往不完全以单一介质形式存在;环境介质的三种物质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环境介质的运动可携带环境污染物向远方扩散;环境介质还能维持自身的稳定状态。

环境因素(en vironmental factors):是被介质容纳和转运的成分或介质中各种无机和有机的组成成分。

分类: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

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指由污染源直接排入环境未发生变化的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指某些一次污染物进入环境后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作用下,或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而形成与原来污染物的理化性质和毒性完全不同的新的污染物。

原生环境(primary environment):指天然形成的未受或少受人为因素影响的环境,其中存在大量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因素,如清洁并含有正常化学成分的空气、水、土壤,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小气候,秀丽的风光等。

也有不利因素如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次生环境(s econdary environment):指受人为活动影响形成的环境。

环境问题(environment al problems):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最后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问题。

microcimate(小气候):指生活环境中空气的湿度,温度,气流和热辐射等因素,对于有机的热平衡产生明显影响。

e ndocrine disruptor(内分泌干扰物):某些对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和调节和调节发育过程的体内天然激素的生成,释放,转运,代谢,结合,效应造成严重的影响。

全球性环境问题(1)全球气候变暖 (2)臭氧层破坏 (3)酸雨 (4)生物多样性锐减人与环境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①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②机体对环境的适应性③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第二章环境与健康的关系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由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构成。

生态环境(e cological environment)是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生态系统所构成的自然环境。

从广义上讲,生态环境可以包括生活环境。

生态系统(ecosyst em)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组成,借助于各种功能流(物质流、能量流、物种流和信息流)所联结的稳态系统。

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界食物链(food ch ain)在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逐级被吞食以满足生存需要而建立起来的链锁关系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环境中的重金属(heavy metal)元素和难降解(degradation)的有机物,可通过食物链而转移到高位营养级生物的体内,而使其浓度逐级在生物体内放大,即生物放大作用。

(水俣病、痛痛病)生物富集作用(bioenrichment)生物从环境中摄入浓度极低的重金属元素或难降解的化合物,在体内逐渐累积起来,使生物体内该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大大超过环境中的浓度,这种现象称为生物富集作用。

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1.整体性(各个要素的性质和行为对系统的整体性都是起作用的)2.开放性(自然生态系统通过各种途径与其外界沟通,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自调控(①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②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③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调控。

)4.可持续性(生态系统是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的功能单位)生态系统健康(eco system health)是指具有活力、结构稳定和自调节能力的生态系统,是生态系统的综合特性。

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一、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一)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二)人与环境在物质上的统一性二、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性三、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四、环境因素对健康影响的双重性环境因素有两种转归:一种是得到环境自净,逐渐恢复到污染前的状态;另一种是增加人群暴露的机会、增强环境因素对人体的有害性。

(一)环境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1. 单一介质内的迁移;2. 不同介质间的迁移;3. 生物性迁移。

(二)环境化学物在环境介质中的转化(三)环境介质中的迁移和转化对环境因素暴露的影响 1. 扩大暴露范围2. 增加暴露途径3. 改变污染物性质和毒性4. 影响暴露剂量暴露特征与反应:1.影响总暴露量2.影响吸收率 3. 改变作用靶剂量­反应关系:(1)无阈值化合物(No­threshold compound)是指在大于零的剂量暴露下,均可能发生有害效应的化合物,又称为零阈值化合物。

其剂量­反应曲线的延长线通过坐标的原点,认为这类化合物无安全剂量。

(2)阈值化合物 Threshold compound 仅在达到或大于某剂量(阈剂量)才产生其效应,低于其阈剂量则不产生其效应的物质属于单阈值化合物,其剂量­反应曲线多呈 S 形或抛物线形。

有两个阈值的化合物呈 U形。

功能蓄积(f unctional accumulation ):有些环境污染物,进入机体后,能较快地被分解并以多种形态迅速排出体外。

多次重复暴露或长期暴露后,不在机体内蓄积。

但在靶组织或靶器官产生的有害效应可逐渐累积,最终造成器官或组织的病理损害,这称为功能蓄积环境多因素暴露与联合作用的类型1.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2. 协同作用 Synergy3. 增强作用 potentiation4. 拮抗作用antagonism健康效应谱(spe ctrum of health effect):指人群暴露于环境污染物时产生的不良反应在性质、程度和范围上所表现出的征象。

①污染物在体内负荷增加,但不引起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的变化。

②体内负荷进一步增加,出现某些生理功能和生化代谢变化(生理代偿性) 。

③引起某些生化代谢或生理功能的异常改变,机体处于病理性的代偿和调节状态,无明显临床症状,可视为准病态(亚临床状态)。

④机体功能失调,出现临床症状,成为临床性疾病。

⑤出现严重中毒,导致死亡。

健康危险度评价(he alth risk assessment,HRA)是按一定的准则,对有害环境因素作用于特定人群的有害健康效应进行综合定性、定量评价的过程。

包括四个阶段:危害认定、剂量­反应关系评价、暴露评定和危险度特征分析高危(险)人群(hi gh risk group):敏感人群和高暴露人群。

如吸烟者是肺癌的高危人群;交通警察是汽车废气和铅危害的高危人群environmental response gene (环境应答基因):对环境因素的作用产生应答反应有关的基因,环境应答基因的多态性是造成人群易感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environmental endocrine disrupting ch emicals,EDCs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指具有类似激素作用,干扰内分泌功能,从而对机体或后代引起有害的健康效应的一类外源性物质。

en vironmental epidemiology (环境流行病学):是应用传统流行病学的方法,结合环境与人群建康关系的特点,从宏观上研究外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人体接触某一有害环境因素的过程称之为暴露(exp osure)外剂量(exte rnal dose)环境介质中某种环境因素的浓度或含量,根据人体接触的特征(如接触的时间、途径等),估计个体的暴露水平。

内剂量(internal dose)机体内已吸收的污染物的量。

生物有效剂量(bi 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生物有效剂量指经吸收、代谢活化、转运最终到达靶部位或替代性靶部位的污染物量。

环境污染 environm ental pollution:当人类在生产、生活活动中排入环境中的废弃物数量或浓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和恶化,影响到人类健康环境污染对人群的危害:1急性危害Acute hazard 环境污染物在短时间内大量进入环境,可使暴露人群在较短时间内出现不良反应、急性中毒甚至死亡。

2慢性危害 Chr onic hazard 环境中有害污染物(因素)以低浓度、长时间反复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危害。

3 致癌致畸作用第三章大气卫生大气圈 Atmosphere: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地球旋转的空气层,厚度 2000~3000Km 以上。

按气温的垂直变化特点可将大气圈自下而上分为 5 层:1 对流层(10-16KM) 1)气温水平,垂直运动; 2)h↑,t↓3)重量,3/4; 4)气象变化的主要发生层。

2 平流层(16-55KM)上部: h↑,t↑;同温层 h↑,t→3.中间层(55~85Km): h↑,t↓4 热成层(85-800KM)5 散逸层(800KM以上空气的离子化 Air ionization:指大气分子或原子形成带电荷的正负离子过程大气污染:大气环境中,当污染物的量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污染物浓度超出大气卫生标准的要求,对人们的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甚至潜在的影响或危害时,叫大气污染污染源:1 自然污染源2 人为污染源:1)工农业业污染:燃烧染料,排放污染物 2)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 3)交通运输 4)其他:地面尘土飞扬、意外事件总悬浮颗粒 T 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s): 指粒径≤ 100 µm 的颗粒物,包括液体、固体或液体与固体结合存在的,并悬浮在空气介质中的颗粒可吸入颗粒 IP (inhalable particulates)Dp≤ 10 µm,因其能进入人体呼吸道而命名影影响响大大气气中中污污染染物物浓浓度度的的因因素一、污染源的排放情况1 排出量:是决定大气污染程度最基本的因素2 排出高度:烟囱本身高度 + 烟气抬升高度3 与污染源的距离:污染物排出后经过的距离越远则烟波的断面越大,稀释程度越高,因而浓度越低4 排出方式二、气象条件1 风和湍流 Wind and turbulence 是一种空气的水平运动,就像大气中的动力机器起着输送和扩散有害气体及微粒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