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山亭 董峰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4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4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教案: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4课时神奇的计算工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工具的种类、功能和使用方法。
我会向学生介绍算盘和计算器的特点,使他们了解这两种计算工具的起源和发展。
然后,我会详细讲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步骤。
我还会引导学生探索计算工具的优缺点,使他们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算盘和计算器的起源、发展以及功能。
2. 引导学生掌握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2. 教学重点:算盘和计算器的功能、使用方法以及实际操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算盘、计算器、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台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算盘和计算器的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介绍算盘和计算器的功能,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计算工具。
3. 教学讲解:详细讲解算盘和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跟随操作,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
4. 实践练习:设置一些有关算盘和计算器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他们对于计算工具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计算工具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情境下如何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具。
六、板书设计算盘:具有一百多个珠子,上下两根梁,四根棍,棍上各有五个珠子。
计算器:显示屏,按键,开关。
七、作业设计(1)235 + 478(2)126 54(3)98 × 24(4)360 ÷ 602. 答案:(1)713(2)72(3)2312(4)6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掌握了这两种计算工具的使用方法。
第4课时《乘法分配律》峄城 高思凤
乘法的分配律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8页的相关知识。
教学目标:1.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2.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索和理解乘法分配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会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探索乘法分配律的学习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回顾旧知,引入新课用简单方法计算下面各题23×25×4 35×4×5×2040×(25×13) 200÷4÷5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集体订正师:这几道题在简算过程中,用到了哪些运算定律?这些运算定律有是怎样归纳出来的?(猜想、举例、验证、归纳总结出来的。
)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乘法中还有没有其他的简算规律。
2.多媒体课件出示:情境图(1)你能从图中提出哪些数学信息?把获得的信息和同桌说说?指名向全班汇报。
你能根据信息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有:A济南到青岛的公路全长多少千米?B相遇时大巴车比中巴车多行多少千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请同学们独立完成。
(这类工程应用题,学生上学期已经学过,所以能很容以的提出求全程多少千米的问题,也能够正确计算)二、自主练习,小组探究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2.等大部分学生完成后,教师根据巡视情况,请两名不同解法的学生上黑板板演,并分别说说各自思路。
110×2+90×2 (110+90)×2=220+180 =200×2=400(千米) =400(千米)探究提示:●这两种计算结果相同吗?解答思路相同吗?●你能从上面两个算式看出什么规律吗?●你能举例验证一下吗?●你能否用字母表示出这个规律?学生独立举例验证后同桌交流。
部编四年级上数学《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田茗教案PPT课件教案PPT课件 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除法(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学会其估算.过程与方法:通过过去估算方法,引导学生类推迁移,掌握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用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题:
估算,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83÷4≈
795÷8≈
101÷5≈
998÷2≈
二、新授
1.创设新问题
599÷30≈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把599看作600600÷30=20
|所以599÷30≈20
2.出示例2(略)小黑板出示
生剖析图文信息
A去三峡大坝大约要多少时间?
从问题你明白了什么?(估算)
列式624÷23≈
小组交流讨论。
小组汇报
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
生独立探讨问题B回重庆大约要多少时间?
生独立列式解决并交流
观察分析算式意义d引导生得出以下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你还有别的发现吗?
三、练习P78课堂活动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作业:P79页5、6、7、8题
||||。
第4课时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想一想,怎样解决“带了800元钱,够吗?” 这个问题。
口算 3.80 ×190 = 3.80 × 200 - 3.80 × 10 = 760-38 = 722(元) 722 ‹ 800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答:带800元钱够了。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想一想,怎样解决“带了800元钱,够吗?” 这个问题。 估算
48 48+2 ×100% = 96% 250×18% = 45(千克) 出油率= 豆油的质量 ×100% 大豆的质量
豆油的质量=大豆的质量×出油率
答:本次抽查的合格率为96%。
答:不能榨出50千克豆油。
三、综合练习
2.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题,你有什么发现?
温馨提示: (1)用计算器计算(注意别抄错数) 上面的3道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根据算式的特点写出下面6道 题的得数。 (3)你能根据发现再举一个例子吗?
四、拓展练习
哪个城市的绿化情况好一些? 温馨提示: (1)直接比较绿化面积能反映三个城市 的绿化情况吗? (2)应该比较它们的什么? (3)进行仔细计算。
四、拓展练习
下表是A、B、C三个城市绿化面积的有关信息。
城市 总面积(万平方千米) 绿化面积(万平方千米) A 0.7 0.23 B 1.1 0.25 C 1.5 0.27
笔算
进行计算
验算
得出结 论
计算器算
3.80 ×190 ≈800(元) 3.80 ≈ 4 190 ≈ 200 4×200 = 800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答:带800元钱够了。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想一想,怎样解决“带了800元钱,够吗?” 这个问题。 计算器计算
聪明的测量员 山亭 张青岭
聪明的测量员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4页。
教学目标1.在学习小数除法知识基础上,探究生活中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测量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体会数学思想,发展学生应用意识与创造意识。
2.通过制定方案—实验探究—总结反思的实验活动,积累活动经验,发展规划意识、反思意识、培养模型思想。
3.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表达,树立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自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出一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等的测量方法,培养学生规划意识、反思意识。
教学难点:体会整体思想,发展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课件、表格、字典、铜线圈、一堆花生米、一块蚊帐、研究记录表。
学生准备:测量很轻、很小、很薄的物体的长度、质量或面积的测量物体工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同学们,这是我们的“小老师”字典,那怎样才能知道它的封面面积?(学生很容易说出方法)2.那一本字典的质量又怎样测量呢?(绝大部分学生说用天平秤一秤即可)3.那这本字典中一页的厚度又是多少呢?(学生可能面露难色)4.一页纸很薄,用我们的直尺或三角板能否测出它的厚度是多少呢?师: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特殊的物体,它们的长度、质量、面积等是很难直接测量出来的,你能说出身边类似的例子吗?(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中的特殊物体)铜线圈一堆花生米一块蚊帐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特殊物品,你能想办法测量出这些特殊物体:一根铜丝的直径、一粒花生米的质量和蚊帐上一个网眼的面积吗?5.提出问题:(1)这些特殊物体的长度、质量、面积、直径能够直接测量出来吗?(2)怎样才能准确测量呢?现在就请你来做一个聪明的测量员。
老师相信聪明的你们一定能想出办法来的!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聪明的测量员(板书)二、动手实践,小组探究。
初次探究:1、小组先估计:词典的厚度,再讨论测量方案,找出你认为最好的测量方法。
第4课时 一位小数加减法 台儿庄 胡乐萍
一位小数加减法教学内容: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71-74页信息窗2 第1课时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小数加減法的意义,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知识迁移、概括等方式,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小数加減法的意义,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能正确处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的问题;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小丽最近搬新家了,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媒体出示情境图。
仔细观察图片,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学生回答,师板书:⑴灶台适宜高度为0.7米左右;⑵抽油烟机离灶台0.6米左右。
⑶书桌高度为0.7米左右;⑷桌椅高度差为0.3米左右。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2)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2.揭示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一体机出示,生齐读)。
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过渡: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还要靠大家认真自学,怎样自学呢?请看自学指导。
3.自学指导认真看课本71—72页红点和绿点内容,重点看竖式计算过程,思考:(1)小数加减法在列竖式时,数位应该怎样?(2)计算时从哪一位算起呢?(3)得数的小数点应该怎样处理?(4)尝试总结一下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分钟后,比比谁能汇报清楚上述问题,并会做与例题类似的题。
4.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并收集交流素材。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探究小数加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出示问题(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哪一组的同学愿意分享一下你们的研究成果?请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出算式交流算式的列法:0.7﹢0.6=交流计算方法:学生可能出现下列情况(找不同组同学分别进行反馈交流,其他同学补充):生1:我是这样想的:0.7米﹦7分米 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就是1米3分米,也就是1.3米,所以0.7﹢0.6= 1.3(米)。
第4课时 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计算 峄城王超
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计算教学内容:青岛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回顾整理第85页的小数部分内容以及89页的17、18、19、20题及新课堂96-97页的部分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小数的意义、读法、写法,能够比较熟练地比较小数的大小和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计算。
2.在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能解决简单的有关小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培养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3.在学习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和掌握小数的意义、读法和写法以及大小比较和简单的加减计算。
教学难点:用所学小数的知识灵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情境创设,提出问题。
师:生活中处处有小数,请看今天早上某一市场蔬菜价格:表出示课本85页的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复习小数的初步认识相关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及简单计算)大家想一想我们通过小数的学习,你都了解了哪些小数知识。
学生交流(1)什么样的数是小数?(2)小数读法、写法(3)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4)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整数加减小数师:你能根据前面整理知识的方法,用你喜欢的方式把小数的知识整理出来吗?学生对小数的知识梳理归纳、师巡视(利用教材情境图中的小数引入小数知识的整理,引导学生自主对小数知识的进行梳理,加深理解,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知识体系整理的方法。
)2.汇报交流,梳理知识。
展示学生的整理过程。
梳理小数的知识。
一位小数、两位小数分别表示什么意义?: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小数读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出、小数部分按顺序像读电话号码一样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写小数时,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然后依次写出小数部分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小数点写在整数部分个位的右下角。
简单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如果十分位相同就比较百分位……。
第4课时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常庄 褚鹏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课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90页第一个红点的内容教学目标:1.进一步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能根据具体的情境,通过分析解决问题,体会并反思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3.对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加以梳理,使之与所学的知识融为一体,提高思维品质与数学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梳理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具、学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1.谈话导入:同学们,从入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计算方法,你掌握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学生自由回答,可能的答案:估算、笔算、口算、计算器算(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计算方法,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探究的兴趣和欲望,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并为下一步解决困惑和疑难做铺垫。
)教师及时补充或纠正。
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些方法来解决一些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板书课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认真看课本第90页第一个红点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策略流程图,思考:1.800元钱够吗?2.应付多少元?3.如果够了应找回多少元?如果不够应在付多少元?4.当遇到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要用计算解决的时候,需要经历一个怎样的思考过程? (6分钟后汇报复习收获,看一看哪位同学汇报的最好。
)学生根据自学指导的提示,独立自学。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自学收获。
(2)全班交流。
交流预设:(1) 800元钱够吗?①学生交流不同的估算方法:3.8×190≈760;3.8×190≈760;3.8×190≈800②笔算③口算④计算器算教师对各种计算方法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并明确当解决的问题不需要精确计算,可以选择估算,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策略性。
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高三数学 算法语句名师课件 新人教A版
【例题解析】 〖例2〗:编写程序,计算一个学生数学、语文、 英语三门课的平均成绩。
分析:先写出算法,画出程序框图,再进行编程。
程序框图
开始
输入a,b,c
y
a
b 3
c
程序:
INPUT a,b,c “Maths,Chinese,English”; y=(a+b+c)/3 PRINT “y=”;y END
【课堂小结】 (1)本节课介绍了输入语句、输出语 句和赋值语句的结构特点及联系. (2)掌握并应用输入语句,输出语句, 赋值语句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解决数学 问题,特别是掌握赋值语句中“=”的作 用及应用. (3)编程一般的步骤:先写出算法,再 进行编程.我们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有 助于数学逻辑思维的形成。
PRINT “No.” END IF END
3.课本P22页T3.编写求一个数是偶数还是奇 数的程序,从键盘输入一个整数,输出该数的 奇偶性.
参考答案:
INPUT “a=”; a IF a MOD 2 =0 THEN
PRINT “Even.” ELSE
y=x^3+3*x^2-24*x+30 ---------赋值语句
PRINT x -------------------------输打出印语句
PRINT y -------------------------打输印出语句
END
-------------------------表示结束
一.输入语句
PRINT x
[问题]如输入的数x=86,则输出
END IF
的结果是什么? 68 此程序用于交换一个两位数的
END
个位和十位数字.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北师大版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教案:2.1不等关系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不等关系的概念和性质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在具体的解题和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我意识到,对于这部分内容,需要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在讲解不等式的定义和性质时,我使用了数轴和实际例子来说明,大多数学生能够跟上节奏,但仍有少数学生显得有些迷茫。我考虑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自己上台演示,或者小组内互相讲解,以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北师大版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教案:2.1不等关系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北师大版2013-201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教材,章节为《2.1不等关系》。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不等式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
2.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等方法;
另外,我发现有些学生在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对于解集的求解和处理仍然感到困惑。这可能是因为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我打算在接下来的复习课中,设计一些更具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逐步提高解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不等式的定义及其基本性质: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性质,以及不等式的传递性等。
举例:讲解不等式a > b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a + c > b + c、a - d > b - d等性质。
(2)不等式的解法: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包括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等方法。
突破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使用数轴和表格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解集的求解过程。
(3)实际应用问题中的不等关系提取: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难以从问题中提炼出不等关系。
巧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019年第28期教育教学5SCIENCE FANS 画图策略的巧用,需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从而正确采用画图策略,在促进问题高效处理和有效解决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但是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尚处于初级阶段,所以需要教师加强对其的引导,将复杂的数学思维在画图策略的应用下实现直观转变,促进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1 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中巧用画图策略的必要性分析因为小学数学将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使得小学数学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有关。
为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加强画图策略的应用,就能为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架设一条沟通的桥梁,让繁琐而又复杂的数学问题,在简约而又明了的图形中将知识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头脑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梳理。
加上画图策略本身就生动有趣,就能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有助于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因此,需要在数学问题解决过程中加强画图策略的应用[1]。
2 如何巧用画图策略提高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2.1 巧用趣味画图策略促进学生课堂教学气氛的活跃因为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较为分散,难以集中,对纯理论的数字讲解内容往往缺乏兴趣。
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巧用趣味画图策略,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转换成学生兴趣较强的图画,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画图,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如在一年级进行整数加减法的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对其的理解,可以把数字展示转换成图画展示,从而强化学生对其的理解,最后要求学生自主画图,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在教学案例中3+2=5时,可以用图示:+=。
这样就能直观形象的理解,3面+2面=5面。
那么在后续的学习中,如在计算2+7=9的算式时,学生以自己喜欢的图案来进行,如⊙⊙+⊙⊙⊙⊙⊙⊙⊙=⊙⊙⊙⊙⊙⊙⊙⊙⊙或者△△+△△△△△△△=△△△△△△△△△。
胶州市中心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 第四单元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1)
第4课时 三位数减两、三位数的笔算(1)教材第41页的内容。
1.让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计算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及与同学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
重点: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
难点:理解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算理。
课件。
师:大家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师:现在国产的动画片越来越多,大家都非常愿意看,我这里有张统计表,大家来看看。
(出示教材第41页的统计表)(学生自由发言)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有关这张表的问题。
师:观察统计表,从中你知道了什么? 你能提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师:我来提个问题,看大家能不能解决,2011年比2009年多生产多少部动画片? 师:怎么列算式?竖式会列吗?从哪一位算起?请你自己算一算。
指名板演:435-322=113 4 3 5 - 3 2 2 1 1 3师:这个问题大家很容易解决了,再出个问题,看大家还能不能解决,2005年比2011年少生产多少部动画片?4·3·5-8 63 4 9师:这个算式能不能像刚才那样直接减?个位不够减怎么办?师:借位要在对应的十位数上打退位点做记号,表示借一当十和个位上的5相加再来减6得9,现在十位上因为借了一个十,还剩下2又不够减,怎么办?再像刚才一样,找更高位百位在4上打上退位点,借一当十,并和十位上的2相加再来减8得4,此时百位上剩3,3减0还是3。
师:以上两题做完了,你有什么话想说?请同学们讨论:笔算万以内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师:请同学们完成教材第41页“做一做”。
请学生上黑板板演,集体订正。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计算减法,特别是退位减法一定不要忘记打上退位点,退一当十来用。
学生在探索中经历了三位数减两、三位数(退位和不退位)的笔算方法的过程,能正确笔算三位数减两、三位数,并掌握笔算减法的算理。
第4课时 小数简便计算 峄城 马洪娟
蓝色为修改部分(部分内容被删除)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84页信息窗2----小电脑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理解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及性质在小数加减法中同样适用,感受数学结论的科学性和严密性,并能根据小数数据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简便方法,感悟迁移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尝试、观察、对比等手段掌握简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小数加、减简便计算,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在探索与交流的活动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增强优化意识,体验学习数学的成就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乘法同样适用,能主动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及性质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难点:灵活运用加减法运算定律及减法中的规律对小数加减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练习纸卡。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1、谈话导入:同学们会计算这些题目吗?计算比赛: 765 + 372 + 635 + 628 36 + 78 + 64 746-(246 + 187)第一轮:看谁算得对。
第二轮:看谁算得巧。
请学生说说这样算的依据。
2、复习已学过整数的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ɑ+b=b+ɑ加法结合律:(ɑ+b)+c=ɑ+(b+c)减法的性质: a-b-c=a-(b+c) a-(b+c)=a-b-c3、教师小结:在整数加减法中,运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大家能否借助已有的知识来解决今天的问题呢?提出问题:整数加减法中的运算律,对小数加减法是否适用呢?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1)学生仔细观察算式特点7.65+3.72+6.35+6.28(2)寻找计算方法这道算式该怎样计算呢?根据探究提示完成●观察算式,这是一道怎样的计算题目?●这个题目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仔细观察各个加数的特点,你认为还可以怎样计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加法适用吗?试举例验证你的猜想。
第4课时 小数简便计算 峄城 贾燕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0.34+0.45= 3.8+0.12=
0.79
0.57+0.9= 1.47
1.3-0.7= 0.6
3.92
8-4.6=
3.4
0.6-0.37=
Hale Waihona Puke 0.232.计算并说说是怎样计算简便。
37+28+72 62+45+55+38 =37+(28+72) =(62+38)+(45+55) =37+100 =100+100 =200 =137 加法的交换律 加法的结合律 a+b = b +a (a+b)+c = a+(b+c) 185 -( 85 + 64 ) 150-35-65 =185–85–64 =150–(35+65) =100–64 =150–100 =36 连减的性质a-b-c = a-(b+c)=a- c- b
2、灵活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小数简便计算。
①19.13-4.85-6.13 =19.13-6.13-4.85 =13-4.85 =8.15
小结:看来这道连减算式,根据减法的性质A-B-C=A-(B+C)
的确不能使计算简便,但是我们可以根据小数的特点,如被
减数19.13与减数6.13的小数部分相同,可以把他们俩先相减, 这样算起来的确比较简便。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口算: 5.7+2.3= 8 6.51+3.49= 10 8.737+1.263= 10
3.7-1.7= 2 2.56-1.56= 1 4.567-3.576= 1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信息技术下册 第二单元 第4课《节约用水算水价》教案
《节约用水算水价》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来自《青岛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第2单元《VB 程序设计》,第4课:《节约用水算水价》,本节课以制作“水费程序”为例,让学生了解流程图的使用方法,了解编程过程,加深了代码编写方面的知识。
对VB语法基础知识作了简单介绍。
学情分析经过前三节课的学习,学生对VB程序设计有了初步的基础。
已经了解VB程序设计分为分析问题、界面设计(控件的使用和属性设值)、代码设计、调试运行四大主要步骤。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任务驱动、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教师加以辅导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二、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IF条件选择语句,解决简单的问题。
2、学会使用算术运算符进行四则运算代码设计。
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代码编写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完成程序的能力。
[教学过程]课前大屏幕出示:课件首页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用课件在大屏演示)某城市对居民生活用水实行阶梯式水价。
阶梯水量基数分为两级……如何计算水费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程序(水费程序)小游戏:指定一个用水量,让学生计算需要交多少钱,找一个学生到教师机点“计算”按钮。
(比比哪个快)引出课题大屏幕出示:学习目标二、教学过程(一)、分析问题1、把“水费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分析。
2、用流程图分析“水费程序”3、分析用到的主要控件(学生分小组讨论完成,教师用课件在大屏幕展示分析结果)(二)“水费程序”界面设计任务1、学生制作“水费程序”界面。
(用课件在大屏幕显示界面)(小组合作完成)任务2、学生对程序相应控件参照课本作相应属性设置(课件在大屏显示各控件的属性设置情况。
(学生自已进行设置)(三)编写代码(大屏幕显示主要代码程序)教师讲解代码含义,分析需要编写代码的位置,并对代码中首次遇到的代码进行讲解。
任务3、学生根据教师讲解参照大屏幕和课本完成代码编写。
(四)调试与运行任务4、调试并运行“水费”程序(学生调试程序,教师根据学生调试情况,作相应指导,并把学生遇到的较多的调试错误进行集中讲解)(五)教师讲解VB语法简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算 笔算 3.80×200-3.80×10 3.8 0 ×1 9 0
●讨论与交流: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等知识的学习是不是也 要用到计算?谈谈你的看法。 如图,要为这样一个饮料罐的外壁制作标签纸,至少需 要多少纸? 5×3.14×14 = 219.8(平方厘米)
这里用到了小数乘法计算。
数量
(2)《电脑世界》和《城市生活》哪种卖的钱多?多多少? 电脑世界:1.85×25 = 46.25(元) 城市生活:5.70×9 = 51.3(元) 51.3 - 46.25 = 5.05(元) 答:《城市生活》卖的钱多,多卖了5.05元。
三、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4. 大连、烟台两个港口相距87海里。甲、乙两船分别从两 个港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3小时后相遇。乙船每小 时行15海里,甲船每小时行多少海里?
答:应找回78元。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想一想,在选择计算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问题情境 王老师买词典 需要计算 带 了 800 元 应找回(或再付) 钱,够吗? 多少元? 只需要近似值 估算 3.80≈4 190≈200 4×200≈800 需要精确值 用计算器算 3.80×190
五、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情境,并且要用计算解决的时候, 需要经历一个怎么样的思考的过程?
审题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计算
验算
得出结论
只需要近似值
需要精确值
估算 口算
精确计算
笔算
计算器算
用简便方法口算解决这个问题。 3.80 ×190 = 722 (元)
3.80 × 190 = 3.80 × 200 - 3.80 × 10 = 760 - 38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 722
722 <800 答:带800元钱够了。
返回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用计算器计算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笔算
口算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估算
继续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笔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3.80 ×190 =722 (元) 3. × 1 3 4 3 8 7 2 8 9 2 0 0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0 2. 0 0
722 <800
返回
答:带800元钱够了。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所求问题是“甲船每小时行多少海里?”,需要求出确 切的速度,所以要精确计算。这道题可以选择笔算。 87 ÷ 3 - 15 = 29 - 15 = 14(海里) 答:甲船每小时航行14海里。
四、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为了节水,上海市政府免费为全市部分家庭更换了抽水马桶, 每次用水量由原来的13升减小到现在的9升。 (1)如果平均每个家庭每天使用9次,每个家庭每天节水多少升? 精确计算:(13-9)×9=4×9=36(升) 答:每个家庭每天节水36 升。
精确计算
估算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如果求“应找回多少元?”,选择哪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
求“应找回多少元?”,就需要知道精确的结果,所以要精算 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先求花了多少钱:
可以笔算:
3.80 ×190 = 722 (元)
也可以口算: 还可以用计 算器计算。
再求剩下多少钱: 800-722 = 78元
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梳理总结,提升认知
山亭区实验小学
董峰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问题引领:
王老师要买 190本《数学小词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带800元钱够吗? 应找回(或再付) 多少钱?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怎 样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2)每个家庭每天能节省水费0.0972元,一年能节省水费多少元? 估算:365×0.0972≈365×0.1=36.5(元) 答:一年大约能节省水费36.5元。 (3)据统计,全市一年大约节省水费2000万元。这些钱大约能 资助多少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完成小学阶段的全部课程? (每个孩子需要490元。 ) 估算:20000000÷490≈20000000÷500=40000(个) 答:这些钱大约能资助40000个孩子完成小学阶段的课程。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3.80 ≈ 4
190 ≈ 200 4×200 = 800
答:带800元钱够了。
返回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回顾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 想一想,要解决“带800 元钱够吗”这个问题,选择哪种计算方法比较合理?
计算过程比较麻烦。 计算简单快捷,计算 器携带不方便。 计算比较简单、 快捷地解决问题。
●讨论与交流: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等知识的学习是不是也
要用到计算?谈谈你的看法。 再如:六年级一周30节课,各学科课时占总课时的百 分比如下图。一周有多少节语文课? 30×23.3%≈9(节) 这里用到了分数乘法计算。 计算在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 大部分的知识要用到计算。
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典》,每本3.80
元。她带了800元 钱,够吗?应找 回(或再付)多 少元?
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自主学习,合作探索 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怎样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想一想,怎样解决“带了800元钱,够吗?”这个问题。
要买190本 每本3.8元
3
3.80 ×190 = 722 (元)
← M+ MC ON/OFF
1 4 7
返回
2 5 8 00
3 6
×
÷
-
722 < 800 答:带800元钱够了。
9
+
0
.
=
一、回顾整理,再现新知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用估算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要解决的问题是“带了800元钱够 吗?”,不需要求出精确的结果,求 近似值即可,所以用估算就可以解决。 3.80 ×190 ≈800(元)
估算:95≈100
100×15=1500(千克) 答:够了。
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2. A城开往B城的火车平均每小时行120千米,4小时可以到 达;提速后,平均每小时行160千米,几小时到达?
所求问题是“几小时到达?”,需要求出确切的时间,所 以要精确计算。这道题可以选择笔算。 120×4 = 480(千米) 480÷160 = 3(小时) 答:3 小时到达。
1. 学校食堂计划购买1500千克大米。
(1)如果平均每天吃95千克,这些大米够吃半个月吗?(一个月按30天计算。) (2)如果够了,还剩下多少千克?如果不够,还需要购进多少千克? 这些大米够吃半个月吗?
还剩下(还需要购进)多少千克?
只需要近似值
需要精确计算 先求半个月需要多少千克大米: 95×(30÷2)=1425(千克) 再求还剩下多少千克: 1500-1425=75(千克) 答:还剩下75千克。
三、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3. 下面是王阿姨某天卖出报刊情况的记录表。
单价(元) 《都市晚报》 《京华晨报》 《电脑世界》 《城市生活》 0.50 0.30 1.85 5.70
(1)《都市晚报》和《京华 90份 晨报》一共卖了多少元? 0.50×90 + 0.30×85 85份 = 45 + 25.5 25份 = 70.5(元) 9本 答:一共卖了70.5元。